高等语文课后思考题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1,你认为汉语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汉语之美,美在其音,美在其形,美在其意。

形神意兼备。

用词上,词藻可华丽,可朴实,可冗长,可精简,灵活万变,语感上,节奏韵律强,跌宕起伏,给人听觉享受,书写上,可一笔一划,可一气呵成,具有视觉冲击美,历史渊源上,中华文明上下5千年的进步离不开它。

音调,字体要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2,汉语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答:首先1 汉字使用人数目前世界第一. 2 汉字是联合国官方文字之一,所有文件必须翻译成汉字存档. 3 但是目前被用作官方文字最多的是英文. 4 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增强,学习汉语\汉字的外国人日渐增多。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要求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3,你认为汉语会走向拼音化道路吗?答:我觉得是不会的!汉字真的是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它的意义。

在中国,汉语拼音只是帮助学习汉字,降低汉字的学习难度,提高汉字的实际交际能力的一种工具。

建设汉语拼音并不是要汉字彻底拼音化。

我们应该强烈反对那些以汉字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为借口而要求汉字全盘西化的观点。

因为“现代文化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灭,传统文化将于现代文化并存”。

我们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性的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4,汉语繁体字将会取代简化字吗?答: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的繁体字回取消,而简化字回越来越流行的。

但是目前来看简体中文不会取代繁体字的。

但我想做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繁体字的。

简体字相比较繁体字,书写便捷;且学成简体字繁体字也可以无师自通,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繁体字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说,谁取代谁都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价值。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1樊迟、仲弓问仁2冯谖客孟尝君3容忍与自由4我的世界观5秋水6张中丞传后叙7婴宁8蒹葭9湘夫人10春江花月夜11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12秋兴八首13长恨歌14无题15苦恼16饮酒17赤壁赋18哭小弟19断魂枪樊迟、仲弓问仁练习题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附参考答案: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冯谖客孟尝君练习题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大学语文》复习思考题

《大学语文》复习思考题

《大学语文》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第一单元仁者爱人樊迟、仲弓问仁1、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2、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3、《论语》中“仁”的思想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看法。

原君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2、文中运用的对比方法,对凸现主旨有什么作用?3、《原君》一文中,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是什么?应当如何认识?第二单元和而不同大同1、如何评价孔子理想的“大同社会” ,这一理想社会与如今改革开放后我们正在建设的康社会”有何异同?2、大同社会是古代的理想社会,今天如何评价这种理想?机构怎样才能实现?要具有哪些条件?3、本文在语言表达的特点是什么?容忍与自由1、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忽视巧妙地阐述了自己的什么思想?2、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容忍”3、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要重要” 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第三单元胸怀天下北征1、为什么说《北征》是杜甫诗歌中“诗史”的代表作? 你能从这首诗中梳理出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表现吗?2、诗中的第二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3、举例说明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有人说杜诗“万景皆实”,读了这首诗后你对此有什么体会?4、杜甫为什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5、试比较李白与杜甫诗歌艺术特点。

我的世界观1、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是社会,还是社会进步上都是伟大的,请结合本篇文章谈谈你的体会。

2、爱因斯坦认为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因此对别人尽力有所报偿,你觉得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是否有得也有失。

3、自然科学家关心政治,也以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对科学研究有无副作用,是否浪费精力与时间?文要学点理,理要学点文,这能有什么益处?文理能否互相渗透互补?4、结合科学、文化思想发展史,我们如何评价爱因斯坦。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第一章:课后思考题1. 什么是语文?语文的学习目标有哪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研究并传播语言文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思维能力。

语文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1) 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字、词、句、篇章的基本规律和运用方法;(2) 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交际技能;(3) 培养文化素养,包括对语言文字背后文化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2.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使他们能够准确、流利、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能够理解和解读各种类型的文本,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语文学习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有助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章:课后练习题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回答问题。

文言文:其目自立于文明,而于知识未可以不免矣,且目自礼法齐全者,未可以不免于戾也。

国之先事也,不可以不察也;臣之言也,不可以不察也。

古之既有将相帅,不可以不察也;今之或有将相帅,不可以不察也。

处理之谓也,不可以不察也。

虽察之言也,不可以不说也。

问题:根据文言文的内容,谈谈你对“不可以不察也”一句的理解。

答案: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可以理解“不可以不察也”一句是强调了察觉、观察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的察觉和观察,才能够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处理。

在文言文中,提到了“其目自立于文明,而于知识未可以不免矣”以及“国之先事也,不可以不察也”的句子,都是在强调察觉、观察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思考题思路提示 大一

大学语文思考题思路提示 大一

思考题思路提示现代文《序二篇》1. 两篇序中都有关于人与自然、人类文明前景的深刻言论,你最受启发的是哪几句?例如“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等。

2、你怎样评价“人定胜天”一类的口号?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夸张的一面。

后者不加以矫正,就是季羡林文中所批判的情况。

季文较多地是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的一面,陈文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家族宗法的一面。

因为都不是专题论文,所以各自强调不同,引申出的看法也有区别。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2. 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

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

《梵高的坟茔》3. 天才是否注定要有悲剧命运?遭遇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在社会方面还是在自身?天才的命运当然注定不是悲剧,但悲剧的情况较多也是事实。

原因两方面都有:自身性格的偏执和社会的缺少宽容与理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1. 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 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

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

3. 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我的四个假想敌》 1. 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

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高中语文第四册课后思考题

高中语文第四册课后思考题

第四册课后思考题:第一课《故都的秋》1、本文描述了五幅画面,分别是:“秋晨小院”、“落槐扫痕”、“秋蝉残鸣”、“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五幅画面从色、形、声等不同角度创设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总体感觉。

2、作者通过对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描写故都的秋;写南国之秋是为了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说明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突出故都的秋的感人至深。

写国外诗人对秋的咏叹,表明人们对自然之秋的感悟的普遍性。

3、改为“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不好。

因为“故都的秋”中的“古都”二字饱藏着一种文化底蕴,历史积淀,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北平的深切眷恋。

第二课《晨昏诺日朗》1、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诺日朗瀑布的。

在文中不同的观察点及瀑布呈现的不同特点如下:行驶在公路上听到瀑布声音的变化,悠长的叹息------嘈杂而清脆-----呼啸---轰鸣----冲天而起瀑布前形成水帘,飞扬水雾,显得有些单薄,震感天地的声响走进诺日朗轰鸣声越来越大,水雾也越来越浓,惊天动地的气势。

绕到诺日朗背后的山坡平静的湖水如同一块硕大无朋的翡翠,绿得透明而深邃。

2、如“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丛中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飘忽的水雾。

”中的“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起源时水流较缓的特点,“跌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水流突遇峭壁时的由缓而急的状态,“垂挂”和“飞扬”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瀑布汹涌直下的雄浑景象。

3、略第三课《瓦尔登湖》第四课《守财奴》一、①小说线索---财产所有权②通过了“葛朗台抢夺梳妆匣、骗取财产继承权、弥留之际看守密室”三件事来表现葛朗台守财奴的本性。

③社会意义:作者通过葛朗台这一形象,深刻揭露了法国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向金融资本时代过渡时期资产阶级人与人(包括家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

二、5处画眼睛,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葛朗台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守财奴本性。

大学语文整理后答案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整理后答案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1《大同》1.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

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

《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

……同,重体,合类。

”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

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与大同作比较‎。

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

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

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 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

再如“礼”、“纪”、“里”、“知”、“起”。

再如“让”、“常”、“殃”、“康”。

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

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思考题思路提示现代文你怎样评价“人定胜天”一类的口号?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夸张的一面。

后者不加以矫正,就是季羡林文中所批判的情况。

季文较多地是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的一面,陈文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家族宗法的一面。

因为都不是专题论文,所以各自强调不同,引申出的看法也有区别。

2. 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

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

3. 天才是否注定要有悲剧命运遭遇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在社会方面还是在自身?天才的命运当然注定不是悲剧,但悲剧的情况较多也是事实。

原因两方面都有:自身性格的偏执和社会的缺少宽容与理解1. 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

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 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

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 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 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

. 分析本文的中心意象及其象征意蕴。

“女孩子的花”即传说中由名叫百叶的女子变化而来的重瓣水仙花──百叶水仙是本文的中心意象。

这一意象蕴涵着复杂的象征意义,作者赋予它以女孩子的性格、美丽和命运,她就成了青春女性的象征。

重瓣水仙的灿烂开放、散发芬芳,美丽而短暂的花期,受到冷落的不幸和“刀一样”的性格,在此都是青春女性之绚烂生命、人生际遇、悲剧命运、纯真性情的写照。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大汇总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大汇总

第一讲《蒹葭》思考题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

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

第二讲《无题》李商隐思考题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供学生独立思考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

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第三讲庄子秋水思考题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

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 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韩非子。

《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思路提示现代文你怎样评价“人定胜天”一类的口号?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夸张的一面。

后者不加以矫正,就是季羡林文中所批判的情况。

季文较多地是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的一面,陈文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家族宗法的一面。

因为都不是专题论文,所以各自强调不同,引申出的看法也有区别。

2. 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

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

3. 天才是否注定要有悲剧命运遭遇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在社会方面还是在自身?天才的命运当然注定不是悲剧,但悲剧的情况较多也是事实。

原因两方面都有:自身性格的偏执和社会的缺少宽容与理解1. 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

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 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

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 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 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

. 分析本文的中心意象及其象征意蕴。

“女孩子的花”即传说中由名叫百叶的女子变化而来的重瓣水仙花──百叶水仙是本文的中心意象。

这一意象蕴涵着复杂的象征意义,作者赋予它以女孩子的性格、美丽和命运,她就成了青春女性的象征。

重瓣水仙的灿烂开放、散发芬芳,美丽而短暂的花期,受到冷落的不幸和“刀一样”的性格,在此都是青春女性之绚烂生命、人生际遇、悲剧命运、纯真性情的写照。

反过来说,作者把年轻女子的性格、情感赋予水仙花,水仙花成了作者抒发对女孩子人生境遇感喟的载体。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资料]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一、思考练习1. “序”的文体特征是什么,2. 在陈省身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

”你怎么理解这话,3. 你认为季、陈两位在文章中提出的主张相互冲突吗,4. 能力提高请就你对“大学语文”学习的感受和理解,试为这本大学语文教材写一篇短序。

(500字)二、参考答案1. 参见“知识识记”第1项。

2. 陈省身先生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正处于一个相互冲突、融合的时期。

它们是平等的,但也是相互竞争的,正如“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其间不存在主次的观念。

3. 两位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

季羡林先生作为著名的人文学者,关注文化交流问题。

他提出“天人合一”是希望能够实现中西文化的优势互补。

提醒读者在学习西方文化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化的弊端(人类,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西方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

而陈省身先生以其理性的头脑看到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产生环境(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了)。

在谈到继承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加理性和辩证。

4. 能力提高序言可叙事、可议论,是一种相当自由的文体。

可以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个人对这种教学的感受、目前教学的不足和需求谈起。

不过写作时,应注意结合书的特色去谈问题。

一、思考练习1. 简要评述傅雷对东西方文化之差异的观点。

2. 本文采用书信日记体写作有什么好处,在阅读、欣赏此类文学作品时应注意什么,二、参考答案1. 西方文化受宗教影响很深,特别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中自我的觉醒和传统宗教对人性的压抑形成了近代西方文化的主要矛盾。

自我对无限自由的争取和人对神的臣服两者之间的矛盾折射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自然、健康,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大学语文》部分思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思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思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

再如“礼”、“纪”、“里”、“知”、“起”。

再如“让”、“常”、“殃”、“康”。

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

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结合《七月》将周代农民一年的劳动生活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的概括。

答:正月:于耜、纳于凌阴二月:举趾农作、其蚤,献羔祭韭、播百谷三月:女子求柔桑、采蘩;条桑,伐远扬四月:无五月:无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食瓜八月:(采)萑苇、载绩、其获、剥枣、断壶九月:授衣、叔苴、采荼薪樗、筑场圃十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获稻、为春酒、纳禾稼、农夫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乘屋、涤场。

飨酒、杀羔羊,跻彼公堂十一月:于貉,取狐狸为裘十二月:其同,载缵武功、凿冰(注:均用夏历标示。

)你觉得《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劳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变化?答:(1)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2)为公子裳,为公子裘,食我农夫(喜悦);(3)嗟我农夫,上入执宫功(忧虑);(4)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满足)。

对诗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看法认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近代以来学者提出这句是指身为奴隶的采桑女内心伤悲,害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娶走。

你觉得哪种理解更为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答:此题分歧产生于“殆”字解释的不同。

“殆”解释为“始”,是传统的训诂,即指将要发生的事,是自己所愿望;近代以来将“殆”解释为“只怕”。

传统的说法以郑《笺》为代表,近代解释以郭沫若为代表。

大学语文思考题及参考答案(四)

大学语文思考题及参考答案(四)

大学语文思考题及参考答案(四)《菉竹山房》一、《菉竹山房》中的悲剧的社会根源。

这是一个恋爱、婚姻悲剧。

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社会。

在那个社会里,是容不得男女自由恋爱的,更不要说少男少女一时冲动野合于后花园,那是人人鄙夷的。

在那个社会里,让女子抱着死去男人的灵牌做新娘这种扼杀人性的荒唐之举反而会得到嘉许。

从此,二姑姑在枯寂阴暗的老宅中销蚀尽青春年华。

这是封建社会和礼教造成的悲剧。

二、简析结尾"窥房"在人物刻划和艺术结构上的作用。

“窥房”在艺术结构上将小说前文渲染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森森鬼气推到了极致,同时,又突然逆转,以来窥房的是二姑姑主仆二人。

这一结局,在艺术上出奇制胜,在思想上发人深省。

“窥房”在人物刻划上使鬼气转化为人气,使两个生活在非现实境界中的女人,表现出最为世俗的欲望,“鬼脸”一晃,晃出了人性的微光,晃出被礼教牢笼禁锢成鬼的躯壳中,一颗灼热的充满人欲的心灵。

自然,这一晃,使读者在小说喜剧性的结尾中,无论如何也轻松不起来。

三、分析作品以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表现悲剧的艺术特色。

小说不在悲剧故事上多化笔墨,也不在悲剧人物性格的刻划上尽遣才华,而是着重于悲剧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

阴森的住地,尘封的住房,作伴的生物,姑爹的鬼魂……一切是那样的死寂与恐怖。

在那古墓式的环境中,生活着曾是十分心灵手巧的美丽姑娘,她们被摧残、扭曲成了充满鬼趣的人,其沉重的悲剧气氛令人窒息。

“窥房”将神秘恐怖的环境气氛渲染到了极致,然而,鬼气向人气发生了转变,使我们看到了充满鬼趣的女主人公其内心深处的人欲的涌动。

在此,悲剧的冲击力再次震撼了我们。

《再别康桥》一、《再别康桥》的抒情线索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七节,感情线索由:惜别——美丽的母校——甘心做一条水草(成为母校的一部份)——母校给我理想——回忆在母校愉快的生活——回到现实,心情沉重——照应开头这七部份组成。

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大学语文范崇高思考题

大学语文范崇高思考题

大学语文范崇高思考题1、1与李白并称“李杜”的是杜牧。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2、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处分(chù)称职(chèng)B、占卜(pú) 瑰丽(guēi)C、逡巡(qún) 账簿(bó)D、蜷曲(quán) 妯娌(zhóu)(正确答案)3、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外甥(shēn)窘迫(jiǒng)刮痧(shā)秩序(zhì)B、筹划(chóu)供给(gěi)家谱(pǔ)惦记(diàn)C、蛮横(hèng)拥挤不堪(kān)发愣(lèng)济南(jǐ)(正确答案)D、私塾(shú)廿三(niàn)丧事(sāng)撮土(chuō)4、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敷衍yǎn 门当户对dāngB、供给jī有求必应yīng(正确答案)C、家谱pǔ门框kuàngD、阎王yán 惦念diàn5、“租赁”的读音是“zūlìng”。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6、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称为“诗圣”。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醴酪”的读音是“lǐluó”。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8、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垂涎xián 船舷xuán 角隅yúB、火镰liǎn埋怨mái 结子jiéC、莞尔wǎn 焖菜mèn 竹篁huáng(正确答案)D、胡诌zhòu茶峒tòng 傩送nuó9、1“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呵,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尔虞我诈的竞争中,小资产阶级生活的艰难,命运的无奈。

现代汉语高级教程中第九课教化的困惑思考题

现代汉语高级教程中第九课教化的困惑思考题

现代汉语高级教程中第九课教化的困惑思考题1. 什么是教化?教化的目的是什么?教化是通过教育、文化和道德的熏陶,对人的思想、行为和品德进行塑造和影响的过程。

教化的目的是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融洽地生活、发展和交往。

2. 现代社会中,传统的教化方式是否还有效?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教化方式可能不再完全有效,因为社会环境和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一代人的接受方式和认知水平与过去有所不同,他们更加注重个人意愿、自我实现和多元化的选择。

因此,对他们进行教化时需要更加针对性和有创意,不能简单地按照传统方式进行。

3. 现代教化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现代教化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信息爆炸和文化多元化。

人们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冲击,而且不同文化观念的交融也使教化的内容和方式变得更加复杂。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化方式,注重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帮助他们在面对信息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4. 教化是否只在教育机构中进行?为什么?教化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机构,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

虽然教育机构是最主要的教化场所,但家庭、社会、媒体等都对人们的教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往往是通过各个方面的教化塑造的,不仅仅是在学校里。

5. 如何评价现代社会中的教化效果?有哪些指标可以衡量?评价现代社会中的教化效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因素。

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衡量教化效果:人们的道德水平和行为表现、社会的和谐程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能力等。

同时,针对不同的教化目标和对象,还可以有特定的评价指标,比如学生的学业成绩、员工的工作能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中“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思想的解释“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些年来,学界谈论甚多,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

因此,弄清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对于易学研究和传统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然而,要弄清这个概念的意义,不能根据我们当代学者对它的望文生义的理解,而应该求助于古人自己的言论。

看一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含义。

而要弄清“天人合一”的含义,关键又是弄清“天人合一”中的“天”是什么意义。

本人从《四库全书》中共找到二百余条明确表述“天人合一”的材料。

发现“天人合一”中的“天”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今天不少人把“天”理解为自然界,因而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内容,则一条也没有找到。

本人现在把这些材料公布出来。

供关心此事者研究、讨论。

需要说明的是:1,这些材料本人只是粗略加了一些标点,未及推敲,也不想推敲。

因为研究者都有相当的古文水平,也用不着我去推敲;2,略去了一些。

所略去的,是那些重复的,或是观点已经明确、无须再重复引证的。

好在《四库全书》现在不是难找的书,如对这个资料不相信,可以自己去查。

另一需要说明的是: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现在所能查到的出处,是张载的《正蒙》。

然而和张载同时的程颐就不认可,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二程遗书?卷六》)依本人理解,张的“合一”,程的“无二”,其内容是说,天人同此一气,或同此一理,人的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

在他们的著作中,这个赋予人以善良本性的天也是一个人们必须敬事的天,是一个可以和人感应的天,是可以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再往前追溯,则此一思想的发明者可以归于董仲舒。

董仲舒的名言是:“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阴阳义》)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当然,也是一个主宰世界,可以和人感应、能够给人以吉凶祸福的天。

在董仲舒那里,“天人一”的“一”,是“一类”的意思。

因为在董仲舒当时,由于自然科学新的发现,人们知道,物与物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是可以发生感应的。

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等等。

人们认为,感应的发生,是由“气”在做着它们的中介。

同时人们还发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

比如磁石可以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的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

如同牛鸣牛应、马鸣马应一样。

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

董仲舒为了论证天人可以感应,首先需要论证天与人同类。

这是天人合一的现实背景。

董仲舒论证天人同类的方法,叫做“天人相副”。

即,人是天的副本,“拷贝”。

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

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因为天有阴有晴。

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节。

如此等等。

类似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出现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说。

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都被认为是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

那里讲的也是,人的仁义礼智本性是天所赋予的,人世的秩序是天的秩序的副本。

怎么理解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

因此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

勇是智和仁的结果。

像山一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这就是一个崇高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长寿的人。

直到现在,爱山、爱水,以山和水为自己人生的楷模仍然是我,也是许多中国人的最高追求。

中西方神话差异一、起源不同中国神话起源于各个部族的图腾崇拜,历史悠久,始祖神和天神合一,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始祖神,所以在中国无法找到一个统治神界的至高无上的神,而西方神话产生较晚,而且不同于中国的农耕文化的海洋文化,各氏族融合较好,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神界体系。

二、神的形象和变化不同1、中国神开始经常是人兽的结合体,体现对图腾的崇拜。

西方神话大部分神是以完美人的形象出现,是人格化的神。

2、变化不同,中国的神有从男性向女性变化、从半人半兽向全人转变的趋势,而西方神话很少有这种情况;三、本性不同1、中国神话强调团体意识和奉献精神,西方神话个性张扬、强调原欲。

2、中国神话更注重实用性,西方神话更注重灵魂救赎。

根本上讲不同是由于中国人强调个体应服从整体、西方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区别,造成了神话的不同。

分析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情感意蕴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朋友叙述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受宫刑的经过,抒发了他忠而见疑、无辜受刑的悲愤之情,表达了忍辱负重、矢志不渝地写作《史记》的顽强意志以及志存高远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激情。

从中我们可以体验到民族文化中那种壮怀激烈的人生情怀和审美文化精神。

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而被处以宫刑 无辜受此奇耻大辱 愤怨之气从中而生 内心痛苦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为遂父亲遗愿,强忍悲痛,立志修史,藉以体现人生价值。

然而,此举又备受朋友误解,心理的压力已无以复加。

但他仍然把一腔怨气强压心底,在“从俗浮沉,与时俯仰”的“隐忍苟活”中目不旁顾,埋首著述。

直至《史记》修成,多年来深埋在心中的一股怨气,再也按捺不住,便急欲向世人表明心迹,一吐为快。

忧思悲愤郁积于内,愀怆之气舒泄于外。

他把对人生的悲剧性体验,顿时化为慷慨激烈之气,藉以笔毫,挥斥幽愤,如高山飞瀑,不可遏制。

结合刘勰《文心雕龙》,谈谈对建安风骨的理解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是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貌,不是指什么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抒情写得鲜明感人的才有风,写得不鲜明、不感人的就没有风。

“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思不环周,牵课(勉强)乏气,则无风之验也”,形体有气才活,写情思写得活,有生气,就有风,写得没有生气就没有风。

“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意气骏快爽朗才有风,意指思想感情,气指表达思想感情的精神,骏爽是快利爽朗,有力而明朗。

那末所谓风,是对有情志的作品要求它具有感动人的力量,要求它写得鲜明而有生气,要求它写得骏快爽朗,风就是对作品情志的这种美学要求。

因此,内容空洞的作品没有风,有内容而写得不生动,不骏快爽利的也没有风。

风跟气结合,风就是要写得生动,有气韵。

”。

“沉吟铺辞,莫先于骨”,“练于骨者,析辞必精”,运用文辞首先要求有骨,析辞精练才有骨,可见文辞不精练的就没有骨。

“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身体没有骨胳就立不起来,文辞没有骨也立不起来。

骨离不开思想,但有思想的作品不一定有骨;要是瘠义肥辞,思想贫乏,文辞不精练,就没有骨。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

”语言端正劲直才有骨。

那末所谓骨,是对有情志的作品要求它的文辞精练,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端正劲直。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系单地说: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

要求“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格物致知是诚意,正心的前提,诚意正心则是修身的前提,也就是说,做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符合“理”的要求,对治家,能够使家庭和睦,大到治国,平天下。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差异第一,苏词豪放风格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流露出来的达观情怀。

辛弃疾豪放风格则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二,第二,苏词将个人的遭遇与自然环境的描写融合在一起,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现人生哲理,表现出客观地面对现实,顺应自然规律,在豪放风格中暗含着凄楚。

而辛弃疾豪放词则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连结在一起,表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忧愤,在豪放中蕴含悲壮。

第三,苏轼以诗为词,以诗的语言入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

在他的词中,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把诗歌的表现手法运用到词中。

同时,苏轼富于才情,他的作品常常以极富表现力的景物描写创造意境。

辛弃疾大胆创新,在继承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基础上,采用“以文为词”的手法,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