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孤独之旅》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通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说课稿

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选文有充满无限遗憾的《故乡》、有揭露金钱罪恶的《我的叔叔于勒》、有反应教育现象的《心声》,以及感受成长的《孤独之旅》。《孤独之旅》,所写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虽然是自读课文,但仍然利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

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作为小说单元的教学目标为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体,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快速阅读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②结合文本,感受文中主人公面对“孤独”心理的变化,从而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

②设置问题,渲染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杜小康所经历的“孤独”之旅。

③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畅谈各自“成长”的体会与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孤独,勇敢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品味“孤独”,体会“成长”的感受。

2、理解编者命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梳理出主人公对“孤独”感受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主人的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入作品情境,理清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五)学习方法

1、朗读法:学生通过朗读,在诵读中进入作品意境,理解主人公情感。

2、圈地批注法:圈点批注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对于知识来讲也有助于知识的巩固。

3、自主学习法: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学生应该是自主学习在前,因此我预先设计了讲学案,学生自己完成,解决简单问题如:生字词、作家、情节等。将课堂时间更有效化。

说教学过程:

一、谈“孤独”导入。课件出示一些体现孤独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之后说说感受。

师:咱们今天这节课,要去品尝一份孤独,这份孤独来自我们的同龄人杜小康,让我们一路跟着他,沿着他的足迹,去走一趟孤独之旅。(板书:孤独之旅)

二、跟着杜小康,走孤独之旅

(一)了解杜小康离开油麻地的原因。(被迫、无奈踏上放鸭之旅)

ppt 出示: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曹文轩散文:《前方》

师:杜小康要离家了,请同学们关注第一段,看看,他的离家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

补充杜小康原来的家庭环境:优越感。(家庭条件好,成绩好)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提示词语重读)

(二)体会杜小康的孤独。

Ppt出示:“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曹文轩散文:《前方》

1、进入文本,说说,你是从哪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来的,并陈述你的理由?(提示:可以从人物的心理语言行为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去感受)

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有:第2、9、12、15、17、21、26、28、31等自然段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点评和引导,引导其体会杜小康的孤独,如果有同学说道环境描写可以稍加补充。

2、体会杜小康在面对孤独时是怎样的心理。

(1)最初的心理。

师:这么多的孤独压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他的内心自然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板书:害怕)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替杜小康设计一些在此时此地消解孤独的方法呢?

学生回答之后,多媒体出示原文中杜小康父子消解孤独的办法,并让同学们思考应该放在文中哪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