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几种课型的基本模式及流程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的流程
小学数学教案的流程
主题:学习数字的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 能够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比较数字的大小。
2. 能够根据实际情境进行数字的大小比较。
3. 能够在学习中培养观察、比较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比较大小的符号(大于、小于、等于)
2. 实际情境中数字的比较
教学流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图形或物品,引导学生对大小进行比较,提出问题如:“哪个物品
更大?”
2. 概念引入:介绍比较大小的符号,讲解大于、小于、等于的含义,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3. 练习:让学生在纸上书写数字,两两进行比较,并标注符号,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
方法。
4. 拓展:设计一些实际情境的问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比如比较身高、
体重等。
5. 总结: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思考比较大小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巩固所学
知识。
教学评估:
1. 教师观察学生在练习和实际情境中的表现,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比较大小的方法。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比较大小的能力。
教学反思:
1. 教学中是否设置了足够的练习和实际情境的应用,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 学生在学习中是否遇到了困难,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教学流程,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比较大小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类型及其基本样式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类型及其基本样式(俞正强)——摘自《小学数学教师2010年第12期》经常会有老师问:练习课怎么上?练习课与复习课有什么不一样?新授课呢?概念课与计算课有什么不同呢?等等。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便于探讨教学设计中的一些规律,我们把课区分为若干种不同的类型,简称课型。
目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关于课型的分类基本上可以做如下整理:首先是以教师的教学形式为视角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活动课等;其次是以课的知识类型为视角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概念课、计算课、统计课、图形课、问题解决课、综合实践课等。
基于以上课型的整理,我们形成以下两点认识:[认识一]:从讨论教学设计的需要来看,把数学课进行课型的分类是必要的,是有意义的。
课型是在实践过程中因为需要而形成的。
[认识二]:对课型的确认缺乏科学的讨论,因此,关于课的分类缺乏共识,原本为了便于教学设计的课型分类,反而给教学设计的讨论带来额外的干扰。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型进行梳理,并在梳理中形成具有共识性的分类,并对每一课型的基本样式进行讨论。
这样,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或者让数学教师们尽快形成并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是有价值的。
一、数学课的基本课型:新知与复习一般分类都会选择分类标准,标准从哪个角度选择是一个问题,通常而言,课堂要素分为教师、学生、教材三大类,我们前面讨论的课型分类大体上是从教师、教材两个视角来选择分类标准的。
事实上,课堂的学习完成者是学生,因此,课的分类应该从学生这个视角出发来讨论。
那么,从学生出发,课堂学习有哪些类型呢?我想只有两种:即“温故”和“知新”,或者说“学”和“时习”。
这两种类型用目前教师间通俗的说法是新授课和复习课两种。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课型只有新授课和复习课,那么练习课是不是不用上了?不是的。
应该说练习是复习的一种样式,试卷讲评本质上也是复习,这个问题在本文第三部分复习课的基本样式中会再作讨论。
那么,这样分类的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简单。
数学各课型及流程
课型一:单元整体感受课一、单元整体感受课得定义单元整体感受课就是“单元目标尝试教学”课改实验得一种全新课型,它就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育理念得重要体现。
单元整体感受课就就是体验式学习、活动式设计,这种在“做中学”得方式,能够将学生得潜能真正发挥出来,就是提高学习效率得有效方式、感受课得设计通常就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得,即针对某一个单元或某一部分得内容,设计一系列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鼓励学生“在做中积累经验”,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并尝试运用经验与直觉猜测进行描述与交流,从而大大拓宽学生收集、呈现、交流、讨论与思考得空间,达到对整个单元得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得初步感知。
三、单元整体感受课得实施(一)教学设计应包括得内容1、明确课标对本单元内容得要求。
2、单元内容教材分析、3、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4、确立本单元得教学重点与难点。
5、确定单元整体感受课教学目标。
(二)教学流程设计单元整体感受课教学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课前准备(即基于单元整体感受思路下得尝试小研究得设计)2、体验式活动1、2、3、4……3、我得发现(学生得初步感知,可以有收获,可以有疑问;可以就是文字、可以就是自出习题、可以就是知识树……)课型二:尝试研究课这种课型得核心就是“尝试”与“研究"。
它将学生推向前台,即每一节新授课前,要求学生在“尝试小研究"得引领下,先独立进行自主探索,尝试研究,然后带着问题与发现来到课堂,通过与本组同学,或者就是其她小组同学以及老师得再次交流讨论,产生思维碰撞,进而达到自主构建新知,积累数学经验与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目得。
尝试研究课得教学流程(一)炫我两分钟所谓“炫我两分钟"就是指上课开始后,讲授新课之前得两分钟时间,就是学生用来展示能力、体验成功、炫我风采得舞台,争取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绚烂绽放。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展示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内容、形式均由学生自主设计为主,可以就是数学古诗、数学家得故事、数学要闻等等。
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
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归纳探究型探究式课型主要适用于小学数学中的定律、性质和公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策略一般比较适合三年级以上的学生。
在小学阶段 , 探究式课型可以分为归纳探究和转化探究两种 ( 中学阶段还有演绎探究 ) 。
对于数学中的规律性知识教学 , 我们需要改变以往让学生理解、记忆定律 , 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演绎现象 , 期望通过对教材相关内容的还原加工和处理 , 以归纳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和发现蕴涵其中的数学规律。
我们把这种教学策略称为归纳探究。
一、规律探索的教育价值运用归纳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中的规律性知识 , 可以使学生从偶然现象或特殊问题出发 , 经历猜想、验证、归纳和概括 , 抽象出一般的数学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 , 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 , 而且可以学会思考如何从偶然现象中发现必然规律。
学生一旦掌握了发现的一般方法 , 也就有了不断发现乃至创新的需要与可能 ; 不仅可以形成研究的科学态度 , 而且可以了解和掌握研究方法 , 体验探索的艰辛和发现的欢乐 , 感受前人的智慧和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 感受数学的抽象和力量。
总之 , 藉助探究和发现 ,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 学习有意义的数学 ; 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 ,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 更重要的是 , 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 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 , 并逐渐建立起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 , 我们把教学的总目标确定为使学生建立与形成研究意识。
这里的研究意识主要包括猜想 , 举证 , 分类研究 , 确定研究范围 , 寻找和梳理研究材料 , 等等。
自然 , 在建立研究意识的同时 , 还要掌握规律性知识 , 并运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为了在教学中具体体现规律性知识的教育价值 , 我们又根据教学的总目标和相关教学内容确定了规律性知识的阶段性递进式目标 ( 见表 6.3) 。
小学生常用的数学教案类型
小学生常用的数学教案类型
年级:小学一年级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两位数以内的加法运算。
2. 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加法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1. 加法的基本概念及加法的运算规则。
2. 两位数以内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
2. 教具:数字卡片、计算簿、小黑板及粉笔、教学PPT等。
3. 教学环境:教室内的黑板、桌椅等。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让学生用数字卡片拼出数字,并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2. 教学内容呈现:介绍加法的基本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两位数以内的加法运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进行课本上相关的练习,同时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加法习题,让学生积极参与。
4. 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解决购物、分赃等问题。
5. 巩固:进行加法运算的口算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 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并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需要及时进行教学辅导。
3. 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掌握加法运算的方法。
小学数学”三段四步“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三段四步〞课堂教学形式操作过程为配合教育局打造高效课堂的活动,按照教育局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实际,针对我校局部老师改革意识不强,课堂效率不高,教育教学方法落后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三段四步〞课堂教学形式,特供数学老师参考,并在理论中不断完善。
一、“三段四步〞的根本内涵“三段四步〞是在“先教后学〞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一种课堂构造和教学方法,它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
搞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三段〞中的“先学〞和“当堂训练〞都是自主学习,“后教〞是合作学习,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
不仅如此,这种形式还处理好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三段四步〞的特点〔一〕该形式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的原那么。
〔二〕该形式符合“理论——认识——再理论——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符合自主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该形式也是很便于老师操作、很实用、很有效的教学形式。
三、“三段四步〞教学形式的根本环节“三段四步〞教学形式,每节课的根本构造一般有三个主要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当堂训练〞环节。
四步指的是穿插在三个环节中四个步骤:导入〔示标〕、探究〔独学〕、合作〔群学〕、训练〔测试〕,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还有一个“辅助环节〞。
〔一〕辅助环节〔2分钟左右〕:辅助环节包括三项内容:①板书课题;②提醒目的;③自学指导。
1、板书课题,简称“板题〞,包括导入和板题两局部内容。
导入上课以后,老师先用一两句话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或由回忆旧知导入,或由启发考虑导入,或创设情境导入提出数学问题或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不超过半分钟。
板题老师板书或出示课题可以很快把师生引入课堂情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醒目的,简称“示标〞。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知识、才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目的的整合。
小学数学13种课型教学基本流程
小学数学13种课型教学基本流程信阳市潢川县双柳树镇中心学校小学数学的13种课型分别是: 1、概念教学; 2、计算教学; 3、规律性质教学; 4、解决问题教学; 5、图形与测量教学; 6、统计教学; 7、“图形的运动”教学; 8、“图形与位置”教学; 9、可能性教学; 10、综合与实践教学; 11、练习课; 12、复习课;13、达标评研课。
一、概念教学基本流程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们构建了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概念教学是较为枯燥、抽象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
我们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为学生理解、总结概念奠定基础。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
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和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之后,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让学生经历独立观察思考、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
3、借助素材,总结概念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
作为具有丰富个性的能动主体,小学生会对新概念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因此,教师要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让小组选代表借助素材,介绍自己组的成果。
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争辩,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使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正确的理解更加深刻,进而共同揭示出概念。
4、巩固拓展,应用概念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目的是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设计应用概念的问题时,要注重创设情境,在丰富的素材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概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相对完整及其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概念学习的科学研究过程。
当然,根据具体的概念,有时在第三个环节总结出概念之后,还要结合概念的外延做进一步探索。
小学数学“模块式学讲方式”基本操作流程及要领
小学数学“模块式学讲方式”基本操作流程及要领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堂一般可分成“揭示课题、自学交流、拓展提高、小结反思”四个模块。
其基本内涵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合作学习,精讲多练,拓展提高”基本操作流程及要领为:模块一:揭示课题一般倡导简洁入题,不绕弯子,或直接板书课题。
模块二:自学交流一、导学。
导学提纲要具体,但也不能面面俱到,要有导读、导思、导行的功效,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果新知内容单一,一般为一次性导学;如果新知内容较多,可分几次导学。
二、自学。
学生按照导学提纲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做好“学进去”。
自学可以是看例题、看注释、查资料、做实验、发现疑难问题做记号、做“试一试”或“练一练”中题目并适时让学生板演。
学生自主发现、感知问题进入下一学习环节。
教师搜集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分类、梳理,为下面的点拨、引导做好准备。
此环节教师不要在教室中盲目走动,要“停一步”,在需要帮助和指导的学生课桌旁驻足观察,发现问题,“一对一”教学。
三、交流。
本环节分为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问难三个层次。
在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问题时,不要忙于指出问题、给出答案,要“慢一步”挑明,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留下“讲出来”的“话题”1.小组讨论。
同组学生讨论导学提纲中的内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交流展示。
各学习小组在全班交流展示。
3.质疑问难。
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质疑,教师解惑,释疑。
教师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在交流展示、质疑问难中,要,把黑板和讲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出来”“退一步”,要让学生小组讨论、争论、畅所欲言。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后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释疑,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点拨不能就题论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模块三:拓展提高。
拓展提高,即进行“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基本练习”是完成课本中的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拓展练习”要突出层次、适度适量,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横向沟通、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数学文化的渗透浸润。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一、数学新讲课的教学模式:一、创设情境二、成立模型3、解释与应用二、数学练习课的教学模式:一、情境导入,范例精解(明确目标,激发参与)二、启发还顾,巩固基础3、比较分析,强化熟悉4、应用实践,拓展延伸三、数学温习课的教学模式:一、交流回顾、调整起点二、自主梳理、引导建构3、综合练习、整体提升四、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践方案)二、自主实践,解决问题3、交流拓展,反思延伸新讲课案例《平移与旋转》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随着优美的旋律,吴老师率领孩子们一路进入游乐园参观,并请孩子们跟从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演出出来。
屏幕上展现出各类游乐项目,有急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
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同窗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移动,尽情地演出着。
录像一停,吴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适才咱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生1:“急流勇进是直直地下冲的,可以叫它下滑类。
”生2:“我以为观缆车、波浪飞椅、勇敢者转盘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旋转的。
”吴老师紧接着问:“其他的呢?”生2:“弹射塔是向上弹射的,滑翔索道是往下滑的,它们和急流勇进可以分为一类。
”“适才你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只见吴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叫旋转。
”老师又接着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像这样呢?”几个学生小声说:可以叫“平移。
”吴老师抓住机会,“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
”她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
吴老师率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窗们发现了游乐园里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就在身旁。
接下来,吴老师请6名小朋友到黑板前,选择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先用动作进行演出再将它归类,把所选项目的图片对应地板贴在“旋转”或“平移”的下面。
小学数学教案五种课型模板
一、新授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
2. 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核心概念。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主题。
2. 新授内容:a. 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
b. 教师讲解,学生跟随学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c.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练习巩固:a.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b. 教师检查作业,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二、复习课【教学目标】1. 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2.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1. 复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 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2. 复习内容:a.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单元的重点知识点。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c. 教师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3. 练习巩固:a.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b. 教师检查作业,针对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三、练习课【教学目标】1. 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
2. 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难题的解决方法。
2. 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主题。
小学数学教案分为几类
小学数学教案分为几类
一、按教学内容分类:
1. 数学基础知识教案:主要围绕算术、几何、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展开,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
2. 数学问题解决教案:主要围绕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展开,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 数学应用教案:主要围绕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展开,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二、按教学方法分类:
1. 活动式教案:包括游戏、实验、探究等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2. 任务型教案: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 讨论式教案: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合作能力。
4. 启发式教案: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数学知识,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按教学形式分类:
1. 课堂教学教案:主要用于课堂教学的备课,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2. 实践教学教案:主要用于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实验、游戏、活动等具体操作步骤和指导。
3. 课外拓展教案:主要用于拓展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包括数学角度的课外活动、参观实践等。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小组学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
3.协作交流,释疑解难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
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4.汇报成果,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成果。
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课外延伸,实践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
所以课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
引用紫藤花园的小学数学情景串教学法(教学流程)一、.复习课教学1、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2)交流展示,引导建构(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3、综合应用,整体提高二、练习课教学1、创设情境,回顾疏理。
2、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1)巩固新知——基本练(2)克服定势——变式练(3)串线成网——综合练 .(4)拓展延伸——发展练3、回归情境,总结提升三、综合与实践教学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分析主题,制定探究方案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展示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四、可能性教学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运用素材,直观感知合作交流,建构概念巩固拓展,应用知识五、图形与位置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感受,探究新知实践操作,积累经验拓展应用,发展思维六、图形的运动教学提供素材,感知现象研究素材,掌握特征模拟运动,探究方法拓展创新,体验应用七、统计教学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六种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六种: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测验课、活动实践课。
一、新授课:新授课是指以传授新的数学知识,形成新的数学能力为主的课型。
练习其层次为:(1)设计仿例题的基本题,要求学生说明解答过程及算理(2)设计开放型练习题,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3)设计综合型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4)设计联系实际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练习课练习课是新授课之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一系列基本训练的教学活动。
它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它可以使学生新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并逐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其主要任务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一般是在新知识教完后(新课后的自主练习)进行或一个单元后(综合练习)。
练习课教学,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和选择。
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注意运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练习的编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练习的结果要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
练习的量要适当,既要保证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要防止学生的负担过重。
三、复习课在义务教育浙江省省编教材《数学》中, 复习课占总课时的17%, 且又统览整个小学数学教学, 具有重要的地位。
复习课是指教师专门引导学生对新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消化、理解、巩固、综合运用,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和目的的授课形式。
复习课,抓一个“清”。
在知识上,理清从简单到复杂的线索,逐步形成知识的系统;在解题上,搞清由繁化简的思路。
复习课的目的是通过对知识的条理化、综合化、系统化的整理,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教案课程类型
小学数学教案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数学
课时:1课时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
1. 能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 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复习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 讲解加减法的应用;
3. 练习加减法的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步骤:
1. 开场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其他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 讲解加减法的运算方法(10分钟)
教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讲解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讲解应用题(15分钟)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方法。
4. 练习(20分钟)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应用能力。
5.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作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 难点: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资源:
1. 课件、教学板书;
2. 练习册。
评估方法:
1. 课堂表现评价;
2. 作业评价。
拓展延伸: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加减法,并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案编写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小学数学10种课型基本流程
二、情境串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基本流程
(一)基本流程
情境串理念下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
二、情境串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基本流程
(一)基本流程
情境串理念下计算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表述如下:
二、规律性质教学基本流程解读
(一)基本流程
情境串理念下探索规律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用如下图示来表述:
二、情境串理念下的解决问题教学基本流程
(一)基本流程
情境串理念下“解决问题”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表述如下:
——
二、情境串理念下的测量教学基本流程
(一)基本流程
情境串理念下“图形与测量”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表述如下:
二、情境串理念下的统计教学基本流程
(一)基本流程
情境串理念下的统计教学基本流程可以表述如下:
——
二、情境串理念下的“图形的运动”教学基本流程
(一)基本流程
“图形的运动”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表述如下:
二、情境串理念下的“图形与位置”教学基本流程(一)基本流程
“图形与位置”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表述如下:
二、情境串理念下的可能性教学基本流程
(一)基本流程
可能性教学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在情境串理念下进行可能性教学,可参考以下教学流程:。
数学各课型及流程
课型一:单元整体感受课一、单元整体感受课的定义单元整体感受课是“单元目标尝试教学”课改实验的一种全新课型,它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单元整体感受课就是体验式学习、活动式设计,这种在“做中学”的方式,能够将学生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感受课的设计通常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即针对某一个单元或某一部分的内容,设计一系列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鼓励学生“在做中积累经验”,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并尝试运用经验和直觉猜测进行描述和交流,从而大大拓宽学生收集、呈现、交流、讨论和思考的空间,达到对整个单元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的初步感知;三、单元整体感受课的实施一教学设计应包括的内容1、明确课标对本单元内容的要求;2、单元内容教材分析;3、确定单元教学目标;4、确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5、确定单元整体感受课教学目标;二教学流程设计单元整体感受课教学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课前准备即基于单元整体感受思路下的尝试小研究的设计2、体验式活动1、2、3、4……3、我的发现学生的初步感知,可以有收获,可以有疑问;可以是文字、可以是自出习题、可以是知识树……课型二:尝试研究课这种课型的核心是“尝试”与“研究”;它将学生推向前台,即每一节新授课前,要求学生在“尝试小研究”的引领下,先独立进行自主探索,尝试研究,然后带着问题与发现来到课堂,通过与本组同学,或者是其他小组同学以及老师的再次交流讨论,产生思维碰撞,进而达到自主构建新知,积累数学经验与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尝试研究课的教学流程一炫我两分钟所谓“炫我两分钟”是指上课开始后,讲授新课之前的两分钟时间,是学生用来展示能力、体验成功、炫我风采的舞台,争取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绚烂绽放;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展示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内容、形式均由学生自主设计为主,可以是数学古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要闻等等;二尝试小研究“尝试小研究”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它的核心是“尝试”与“研究”;它是指学生在深入研究新课内容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过程,同时通过学生对“尝试小研究”的试做,使教师获取学生自学的反馈信息,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以及有重点的点拨引导提供有力支撑;尝试小研究的形式尝试小研究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课前尝试小研究二是课上尝试小研究四班级展示提升班级展示环节是指小组成员在经历了小组互助合作之后,向全班进行展示汇报的过程,是彰显小组生命色彩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这里可以使小组合作探究中形成统一的观点或者未解决的疑惑向全班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通过汇报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补充,及与台下学生的积极补充、质疑、提醒、争辩等产生思维的碰撞,使学生的原有认识得以升华,同时形成知识与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五教师点拨在班级展示提升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疑惑或是本课的重点进行必要的点拨引导,即要做到“迷时师渡”;我们在备课时,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要对本节课中教师点拨进行预设,以便在课上学生展示时找准点拨的点;教师的点拨要注意以下三点:1、点拨的语言要精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点拨要起到激励的作用;3、点拨要做到收放自如、引领提升;课型三:练习拓展课一、什么是练习拓展课顾名思义拓展就是开拓,扩展的意思;小学数学练习拓展课是指每节新授课结束之后或一个单元结束之后教师根据学情,把握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用一定的时间采取有效的手段,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复习,以巩固、疏理已学知识,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一种课型,是新授课的有益补充和提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型;练习拓展课的教学流程一回顾旧知、教师“导练”;二题组练习、典型示例重点评讲;三拓展训练;四总结、反馈;练习拓展课的注意事项1、精心选择、设计习题;2、先独立做,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3、练习拓展课要做到“导、练、议、评”相结合;4、练习设计要与学生的反馈相结合;5、练习课切忌:旧课新上,全堂练习,面面俱到,一言堂;课型四:单元梳理课一、单元梳理课的定义单元梳理课是在学生经历了某单元或某一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合作梳理单元知识与技能、构建数学思维网络;这节课不是简单地知识与回顾,而是学生们自主梳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在相互交流、分享、展示和评价的过程中,将一单元的知识形成整体的网络系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单元梳理课的原则在进行单元梳理课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1、关注梳理方法;2、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梳理知识;3、注重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课型五:达标评研课一、达标评研课的定位及功能1.达标评研课的定位:达标评研课就是对一个知识块或者一个单元知识的薄弱点、模糊点进行评价研究;达标评研课不再是简单的解答和纠错,它需要创设一种积极的思维环境,这种环境必须为学生寻求答案营造有效的氛围,必须为学生掌握自身学习进度开辟合适畅通的渠道;事实上我们缺的不是有潜力的学生,而是不能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老师;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生为本,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达标评研课的环节1.课前准备设计达标评研卷是达标评研课的“前奏”,一节课并不只有短短的40分钟,在课前就已经开始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达标评研卷的设计要把握好两点;一要把握好数量和质量,二要把握好难易度;如何做好以上两个要求,我认为在设计达标评研卷之前要有充分的学情调查,围绕知识薄弱点、认识的模糊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考点进行设计,针对学生试卷的整合也应紧扣课标,总之准备工作要做充分;2.课上独立完成;要求达标评研卷一定要在课堂上由学生独立完成;3.课上研讨课上研讨分为两大步骤,分别是小组研和全班研;⑴小组研;小组研的结构设计可分为:评一评,研一研,帮一帮,订一订;小组研讨的过程中当遇到内容简单,大家意见一致的时候可以直接作出评价,过程中要求学生公开,别藏在课桌下面评价;当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及时进行小组研究,如果小组研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先打一个问号留着全班交流;同时要求学优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订正,掌握方法,提高认识;时间在10分钟左右;⑵全班研;全班研的结构设计分为:自主问,考考你,举举例,巧整理;把在小组研的过程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向全班同学提问,自然就有同学答,我们把这一环节叫做“自主问”;如果心中有疑问又不敢或者为了面子问题不好意思提出来怎么办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用自己的问题去考人家,叫做“考考你”;经过前面两个环节之后,学生已经初步解决了试卷中的问题;但还可能有学生不懂装懂或似懂非懂,要怎么解决呢接下来就让学生再根据平时积累的类似的错题再自主设计一道题;我们把这一环节叫做“举举例”;三个环节结束之后,我们再把整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树;也就是“巧整理”;整个全班研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评研课,注重“评”,突显“研”;评课前准备的练习题做得如何,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研练习题中的错误是如何产生的,提高纠错能力;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评”中绽放,知识的网络构建在“研”中形成;评研的过程改变了过去“教师出题——学生练题——教师讲评”这种单纯由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出题,练习之后,学生自我反思和共同评价提升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认知高度,拓宽了应用能力;3.课堂评价⑴“过关式”评价;这是一种合格式的模糊评价方法;在学生完成达标评研卷后,教师根据试卷考核知识,制定相应的知识达成目标,只要学生在最后的测试中达到学习目标,即授予“过关”,否则为“不过关”,不过关的学生可以通过补测等办法,达到“过关”;⑵“双项式”评价;就是在完成达标评研卷后,教师在测试卷上进行双项评价;一项是对知识的掌握评价即目标达成评价另一项为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的评价;⑶“花瓣式”评价;如果整张试卷是一朵绽放的花朵,那么试卷的各部分知识就是这朵花的花瓣;教师根据知识进行划分,每一块给学生打一个等级;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哪些内容掌握较好,掌握的好的部分就可以给相应的花瓣填上漂亮的颜色;清楚哪些内容还存在不足,然后学生去弥补不足,再通过补测的方式,对不足部分进行测试,以达到全部较好地掌握;弥补合格的教师再把空白的花瓣补充颜色,最后形成一朵美丽绚烂的花朵;4、整理和反思最后一个环节需要教师落实;一节课完成之后,教师把达标评研卷收上来认真检查,及时发现错误让学生改正过来,最后装入每个同学的达标评研课档案中,形成卷宗;以便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持续性关注和培养;课型六:综合实践活动课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像其它数学课一样,每节课都有既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更注重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调动已有知识及学习经验,在过程感受数学方法、思想,发现数学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又区别于其它数学课,在一节课中,它没有固定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有待于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模式固定下来,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去学习同一内容,更不能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学生的发现作为知识点,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研究性、活动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活动形式的同时,还应该大胆地创新作业形式——设计课前和课后实践作业;这项作业可以对课内活动做有效的补充和延伸,让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实践与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接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受到更多的数学文化熏陶,获得更多的数学信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形式多样的,如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研究报告等;。
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模式◆说明济南市教研室马刚老师曾经说过: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自由;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启蒙;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兴趣和习惯。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不是一个单纯的进行解题训练的学科,她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强化练习,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涉及到数学思想、思维方式的启蒙,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等众多方面。
本模式的主旨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主动思考,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合作经验。
同时,也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个课堂教学操作范本,以供教师批判吸收、汲取提高之基石。
本模式拟从四种不同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加以详细阐释.◆总模式解读※简要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合作探究,实践方案三、汇报交流,获得结论四、拓展应用,解决问题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是研究的准备阶段。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良好情境的创设是问题产生的良好源泉.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各种环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新性学习动机.情境创设过程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学生在问题的产生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好的情境应有利于揭示所学内容的主题;有利于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场景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另外,应当注意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和有选择的进行情境的设计,不必强求情境设计的绝对化。
如:在教学《分解质因数》一节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课题入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尝试。
“因数自然应当与乘法有关,用乘号连接.如:36=4×9”,“质因数应该是一个质数,即:用乘号连接的因数都是质数。
如:36=4×9=2×2×3×3”“把一个数写成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可能就是分解质因数。
”这样,也就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再请学生继续沿这一思路进行探究,会更进一步接近现象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几种课型的基本模式及流程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课型很多,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
每一种课型都有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如传授新知、巩固强化、归纳梳理、检测反馈等。
本文试就练习、复习及试卷讲评几种课型,浅谈自己的一点感触。
一、上好练习课,促进学生解题技能的提高
学生解题技能的提高主要是凭借练习课上的训练来实现的。
练习课作为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课型务必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尤其要注重过程性的指导,彰显出练习的层次性、综合性及拓展性,进而焕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练习课的设计流程一般来说是这样的:明确目标,焕发热情→基础训练,查漏补缺→综合训练,拓展延伸→检测评价,反思总结。
在“基础训练,寻漏补缺”这一环节,教师要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生生交流,为学困生指点迷津、树立信心。
在“综合训练,拓展延伸”环节,教师要善于设计综合性的练习,让知识纵横联系,考查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反思、总结,进而发现规律,强化认识。
在“检测评价,反思总结”环节,教师要注重及時反馈练习效果,给予学生个人或小组恰如其分的评价,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比如,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回顾梳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基础练习,引导学生对比梳理。
为此,教师可出示下面的练习——1.算一算:①这两个图形认识吗?(图略)从图l中你知道了哪些条件?②你能求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吗?2.理一理: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这样做旨在引导学生从意义、算法、单位等方面进行区别)最后进行小结。
接下来则进行“综合练习”,可以设置诸如“拼拼算算”的练习——现在老师把这两个图形拼起来,得到了一个比较大的长方形(图略)。
你会计算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吗?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算法。
教师还可以围绕一些典型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动态演示拼图的过程,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这样做旨在促使学生运用在拼图形中找到规律,积累计算周长和面积的不同方法。
二、上好复习课,帮助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
复习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高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并能迁移应用解决问题。
复习课要拒绝枯燥乏味和低效,而要追求灵动多变和实效。
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自主整理知识;同时,要多组织学生开展分层练习,以加深认识,巩固新知,增强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流程如下:创设情境,导入内容→合作学习,自主整理→交流分享,建构网络→分层训练,拓展深化。
在“创设情境,导入内容”环节,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所需知识的兴趣。
在“合作学习,自主整理”环节,教师要在“促进知识系统化”上做好文章,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或看书,用富有个性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和梳理,教师适当提示思路。
在“交流分享,建构网络”环节,
教师要通过引导启发,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实现知识网络的建构。
比如,在“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转化思想,领会学法。
具体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实施:①引导回忆,导入课题。
②梳理知识,建构网络。
学生要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要透彻地了解计算面积用什么单位,常用的有哪些,进率是多少,再进行相关练习。
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转化思想”非常重要,我们在学习中经常把新知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旧知来进行学习。
③分层训练,拓展深化。
学生先进行基础练习,如“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算一算”,然后是“学以致用”;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交流收获: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最后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来实现能力的拓展与提升。
三、上好试卷讲评课,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发展
试卷讲评课常常被纳入到复习课之中,但它与一般的复习课又明显不同。
讲评课若缺乏针对性,就会流于形式,指导效果不佳;教师如果只是选择错误率较高的试题逐题讲评,这样尽管有了一定的针对性,但由于以讲解为主,学生的思维缺少深度参与,也很难帮助学生获得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深入理解。
试卷讲评课的实施要注意两点:一是注重对学生答题情况的深入分析,不仅要明确需重点指导的试题,而且要根据学生答题出错的原因明确指导的关键点;二是注重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同伴互助主动纠错,有问题的地方再请老师指导。
在教师批完试卷后,应确定重点讲评的试题和指导的关键点上课开始时,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考试的总体情况,激发分析与反思的热情。
在“自我纠错”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看试卷,初步分析失分原因。
在“分组讨论”环节,教师巡视各组讨论交流情况,发现问题适时点拨。
比如,在三年级上册期末试卷讲评课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对考试情况进行反思,培养学生对待考试认真负责的态度,养成不仅仅重视分数,更要重视分析的好习惯。
具体实施了如下的教学流程:①逐一出示概念题中的几个错例,请大家分析错误的原因,并订正;②出示操作题中的两种错误,分析错误并订正;③出示“解决实际问题”部分的几道试题,介绍一些较典型的错例;④分析完试卷,要求学生说说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想对自己的?其中,在“解决实际问题”部分,笔者引导学生总结了解应用题过程中常犯的几种错误:一是读题马虎,只用眼睛扫视题目,平时浏览网络、动漫书成了习惯,往往读错数据,漏读关键词;二是思维混乱,没有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思维方法,有的不知道从哪里着手,看到数字就加减乘除去乱凑;三是计算不仔细,由于应用题没有规定一定要列竖式就不打草稿,口算往往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