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私有财产及其积极扬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2008_牟句移1期重房。
三峡学院学报No.1.2DD8第24卷(107期)JOU RNA L O F C HO NG OI NG THR EE GO RGE S U N I V ER S I TY、厂01.24 No.107私有财产及其积极扬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李磊(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摘要:私有财产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概念,私有财产关系是厘清《手稿》思想的重要路径之一.马克思从现实的经济事实出发,对私有财产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探讨,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关键词:私有财产;异化劳动;积极扬弃;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私有财产是马克思十分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事实出发,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对私有财产及其积极扬弃的思想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一、私有财产的产生马克思曾经认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l】(们’概言之,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根源。
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家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以私有制为基础,承认私有制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把私有财产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固定化与恒久化,却没有追问私有财产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这样的经济基础,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
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不是固定的、现成的,而是不断生成的一种历史性的范畴。
他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实践,在现实批判与研究的基础上对私有财产本质进行了探究,分析了国民经济学家虚假的表象,剥掉其丑陋的外农,揭示其本质。
他是在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
在《手稿》序言中,马克思还借助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架构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是中国古诗人们对劳动的描述,劳动者“卖炭翁”和“农夫”付出了自己艰辛的劳动,他们劳动得甚至到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地步,但他们生存维艰,而地主却“朱门酒肉臭”!这是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的冰山一角。
下面,就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来解读劳动与资本。
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
而且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资本产生的源头。
而对于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
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
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资本都是基本的资源要素,也是重要的经济范畴。
资本更深刻的含义: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资本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它的运动对其他生产要素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包括三个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而劳动正是促进资本增殖的动力,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的运动过程就是它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而劳动就是在资本运动的过程中增加资本,才能给资本带来剩余价值。
劳动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劳动力。
当劳动力所有者拥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且劳动力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时,劳动力就成为了商品。
资本家所想要的正是让劳动力成为资本,于是,剥削农民的土地,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这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简析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析1、背景: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迅速开展,马克思根据斗争实践的需要,批判的改造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的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本书包含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以及对费尔巴哈唯物论的革命改造。
关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论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所持还完全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观点;1842年《莱茵报》文章,开始转变;1844年《德法年鉴》彻底完成。
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新时期。
本书和《神圣家族》是其奠基作。
《共产党宣言》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是最好的阐述。
2、马克思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学是美学研究史上的根本变革:黑格尔在他自己杜撰的理念世界中去寻求美的问题,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而马克思主义肯定了黑格尔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确立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基本活动应当理解为人类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从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上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美学现象,因为他们的共同点都以社会实际作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焦点。
3、社会实践对自然和人的改造作用: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指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指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劳动。
劳动这个中间环节,作为桥梁和纽带,把人和自然紧密的联系起来,使人和自然的对立关系发生变化,使自然的躯体打上了人的烙印成为“人化的自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
4、劳动创造了美:(一)从实践的观点看美的产生和美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在人对客观世界的关系上,就是既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又承认人的实践活动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作用。
人通过实践改造了现实世界,同时也就创造了美。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对《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
对《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探讨了“异化劳动”概念。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对劳动的探讨、劳动的本质和异化、异化劳动对人的影响、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通过深入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可以帮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中劳动的现状,同时也可以对未来劳动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异化劳动导致工人与所生产的产品、与自己的劳动、与其他人以及与自然界的关系被割裂,从而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劳动的真正意义,以期建立一种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模式。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马克思、劳动、资本主义、社会、现状、未来发展、理解、影响、探讨、概念、重要性、深入、反思、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认为是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代表作之一。
这部手稿深入探讨了劳动的本质和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异化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不公。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他认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劳动力被资本家占有和控制,导致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活动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和割裂。
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迫进行机械重复的劳动,失去了对自己劳动过程的控制和创造性,最终导致了对自身、对劳动、对社会和对自然的异化。
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思考,了解劳动的本质和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
这部手稿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现状以及对未来劳动发展方向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2 概述“异化劳动”概念的重要性“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它揭示了现代社会劳动过程中存在的一种失去人性的现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解
(二)、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立场在《1844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中得到了理论论证。手稿揭示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借助于异化劳 动理论,从哲学上证明了消除异化劳动、 扬弃私有财产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 然性。
1、马克思批判了四种共产主义学说
1)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共产主义: 看到了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但只看到了特殊形式,比如 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时代背景 二、内容简介 三、重要思想 四、意义与影响
一、时代背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完成于1844年4~8月间,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关于 古典经济学、共产主义和黑格尔著作的经济学哲 学笔记。《手稿》是体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 著作,但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32年在 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才首次公诸于 世,并由此引发了西方思想界长达几十年的 “《手稿》热”。
于是便出现这样的情况,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 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第二,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本应是人的内在本质。但在 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并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劳动 成为一种强制性和被迫性的活动。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 而是属于别人。劳动成为一种对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劳 动的异化即是人的自我异化。
3)共产主义是人本身的解放,不只是单纯的物的占有,只有 人和人的活动的解放,才会有人对对象世界的真正占有。
4)共产主义在理论形态上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
(三)、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在手稿中,马克思吸取了L.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成果,从唯 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充分肯定了 他的辩证法的巨大意义。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的探讨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个科学论述,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断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理想主义色彩的局限性,但《手稿》还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一般思考,正确评价它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哲学策源地,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的本质的理论。
1843年马克思曾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但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并没有进行具体地阐述。
《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①即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规定为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以实践的目光去看待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本质,因而是后来形成的以改变世界为主旨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形态。
一、《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阐述(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作为有生命的类存在物,其类特性就在于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也就是说,人的类特性有两个特点:一方面这种生命活动是有自由的,另一方面是这种活动是有意识的。
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意识是指人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本身变成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对象,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则是人因有意识而能够把自身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可以按照人的类的意愿自觉地改造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马克思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解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解读[内容提要]审美是人通过感官同对象发生的一种关系,一种对象性关系,所以也是一种人占有自己本质的方式,它在精神上实现了个体和总体的统一,也就是说审美虽是个体的活动,但是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由于审美的占有方式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对象性关系,所以这种对象性关系也是一种具有意向性结构的关系。
这是人的一种本质的实现,是一种精神上的能动和精神上的受动;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占有和自我享受。
审美不仅是人的一种本质,而且审美的对象化也是必要的。
审美在实践中的对象化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这是一种需要,一种“人”的需要。
审美这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实现就形成了我们所要寻找的“美”,所以,在终极意义上,“审美”与“美”相比较,是处于逻辑的先在位置的。
也就是说在逻辑上,“审美”先于“美”。
因此将美学的核心概念确定为“审美”比“美”更加合理,更加具有历史的和逻辑的基础。
[关键词]手稿,美学,审美,本质力量,对象性关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的重要的标志性文献。
这部手稿论证了许多关于经济学和哲学的重要理论问题,已经具有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品质。
其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到了人和物的关系,可以给我们在美学上提供有益的启示,因为审美就是体现了人和物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在《手稿》中,能够直接帮助我们进行美学上的思考的主要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与《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两篇。
这里,我们试就这些篇章的部分内容展开美学上的解读。
一《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核心内容是论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本质,其中有些论断是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的,但也有些论断是针对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而提出的,这是我们必须清楚的。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艺术生产”理论的解读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艺术生产”理论的解读摘要马克思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在于他富有创造性的提法。
他将艺术生产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生产看作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艺术生产的根本动力是劳动,劳动使人类把外在于人的自然变为人化的自然,进而他又提出了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并且明确其为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生产与劳动一样存在“异化现象”,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的异化,使得艺术生产为生产而生产,为利润而生产,从而失去了艺术生产劳动的精髓。
因此,马克思对于艺术生产的诸多理论具有崇高的理论品质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艺术生产;劳动;精神生产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诞生地和发源地,马克思将艺术生产理论建在人类实践的高度上,将艺术生产看成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认为艺术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规律的把握和认识。
(一)艺术生产的根本动力是劳动马克思主张对劳动的认识,他指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1]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行为,劳动的本质意义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使用的结果上,绝不止于生产出具体的产品,而是创造出涵容千古的物质与精神世界。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势必发生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
只有通过劳动的改造,自然才能成为人的意识的产物,也就是人化的自然,或者说是自然的人化,艺术是自然的表现形式。
人的活动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2]人能够制造工具,按照自然规律改造自然,达到自然为我所用的目的。
人的这种活动,我们称作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就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对象化,“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艺术创作是人本质的对象化。
其根本意义在于创造了人类自身,创造了美和艺术世界。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哲学人类学思想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哲学人类学思想一、本文概述《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哲学人类学思想》这篇文章旨在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蕴含的哲学人类学思想进行深入探讨。
马克思在这部未完成的手稿中,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人的异化和自我实现的可能性,从而为后来的哲学人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首先概述了《手稿》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包括马克思对劳动、异化、人的本质等概念的阐述,以及他如何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实现的理想状态。
接下来,文章将详细分析马克思在《手稿》中所体现的哲学人类学思想,包括人的本质、异化理论、劳动与人的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内容,以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思想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二、马克思哲学人类学思想的来源与背景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土壤中。
19世纪中叶的欧洲正值工业革命的高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马克思开始反思传统哲学和人类学,试图找到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径。
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思想受到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辩证法为马克思提供了理解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新视角,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则启发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的思考。
马克思还深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影响,特别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这些理论使马克思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性和非人性,进而激发了他探索新的社会形态和人类解放道路的愿望。
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思想也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中逐步形成的。
他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将人与世界二元对立的观点,认为这种对立导致了人的异化和世界的碎片化。
他主张通过实践来消除这种对立,实现人与世界的统一。
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思想来源广泛,背景复杂。
解读《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
解读《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摘要: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中主要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社会现实,但在批判的过程中,也蕴含着许多他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并提出“实践是人的本质”这一科学命题。
《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丰富论述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酝酿着即将诞生的科学体系。
关键词:《手稿》;人的本质;实践所谓人的本质,是指人区别其他存在而所以为人的特有属性。
在马克思之前,各大哲学家眼中的人的本质都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
由于他们错误的把人的部分属性当成人的本质,人便成为了抽象的人。
一直到马克思才对人的本质有了新的发现。
而新的发现预示了他将成为人类思想史上对人的本质做出科学界定的第一人。
《手稿》便是记录了这一新发现的著作。
因此,解析《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有利于了解马克思在思考人的本质问题时的思考过程,更有利于全面把握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
一、《手稿》孕育了科学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是随着他思想的发展而逐渐走向系统,走向科学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科学思想的萌发阶段。
主要体现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过程中,深刻的指出“实践是人的类本质”这一科学命题,从而为下一阶段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其次是自我批判升华的阶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个人”,强调“现实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些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P.56)最后是科学概念形成阶段.这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认为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从现实的人出发,再一次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论述,认为人的需要在于人的本性,并认为人的需要的发展使人的本质力量又一次得到证明同时充实了人的本质。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解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私有财产和
共产主义的概念,他认为私有财产是一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而共产主义是一种更加平等的社会结构。
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一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它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大多数人处于贫穷的状态。
他认为,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不仅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而且会破坏社会的稳定,从而导致社会的动荡。
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更加平等的社会结构,它可以实现社会的公平,使大家都能共享财富,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可以解决私有财产带来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
总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私有财
产和共产主义的概念,他认为私有财产是一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而共产主义是一种更加平等的社会结构,可以解决社会不公平的问题,使社会更加和谐。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思想成熟过 程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明马克思的理论 视角开始涉及到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为 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 奠定了基础。同时异化劳动理论也显示出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观的一定 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
2、从当时理论界在异化问题上的思想水平
出了“两个转变”的理论。
总之,《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初创过程 中一份独特的文献,它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 著作,但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马克思主义的 三个组成部分。 《手稿》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对共产主义进行 了哲学和经济学的探讨,初步论证了实践范 畴,探讨了唯物史观的一些问题和辩证法的 基本理论问题。 《手稿》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有重大价值, 通过科学的研究,从发生学的角度上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思想成熟的过程。
乌托邦”。 阿尔都塞 :《保卫马克思》和《阅读〈资本论〉》 采纳“症候阅读法”,得出了马克思有过“认识论上 的断裂” 的论断。
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
法国的吕贝尔,德国的伊林·费切尔、英国的戴·麦
克莱伦、汤姆·博托莫尔、乔治·李希特海姆、美 国的阿尔温·古尔德纳、R·L·海尔布隆纳、悉 尼·胡克、诺曼·莱文以及以色列的希洛·阿温纳 里都是西方颇负盛名的“马克思学”学者,他们在各 自的研究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来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深度也 是很突出的。
霍布斯、卢梭(权利转让、让渡) 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外化、异化) 费尔巴哈(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赫斯(金钱异化)
3、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三方面
的缺陷:
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
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 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本质上还没有摆 脱人本主义的束缚,抽象的东西仍然是马克 思理论的主体。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一、本文概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哲学和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著作,标志着其哲学思想的早期形成和经济学研究的初步探索。
本文旨在探讨《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分析其对马克思后续思想发展的影响,以及其在整个哲学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手稿》主要探讨了劳动、异化、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等核心概念,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人的本质异化。
这一思想的形成,为马克思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唯物史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手稿》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
它标志着马克思从早期的人本主义哲学向唯物史观的转变,同时也是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社会问题的开端。
因此,本文将从《手稿》的核心思想出发,分析其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通过对《手稿》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演变过程,还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内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不仅展示了他对经济学和哲学的深入思考,更预示了其后续理论发展的方向。
该手稿主要围绕三个核心内容进行阐述: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劳动实践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以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借鉴。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等经济现象背后的不平等和剥削。
马克思指出,这些经济现象不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的体现,它们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了劳动实践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伟大意义。
他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内在关系,并认为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都具有历史性,它们都具有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经过历史的、充分的发展,就为自身的消除创造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共产主义就是其扬弃的必然结果。
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但同时又认为私有财产是永恒的东西,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矛盾。
马克思正是从这里出发,发现了私有财产、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之间内在的联系。
一、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体现和结果。
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有一项重大发现,即劳动是一切财富、财产的价值源泉,价值产生的唯一原因就是人的劳动。
马克思对这一学说表示了认同,但他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疑问。
既然承认了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那么劳动产品从理论上来讲就应该属于劳动者,但实际上劳动者得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劳动者不仅不能占有他们的劳动产品,相反他们自身却成了商品;他们生产了财富,却得到了贫穷。
这一现实和理论的矛盾使马克思开始对劳动和人的本质关系进行了思考。
马克思指出,劳动就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是人类对象化的活动,人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产品来证实和丰富自己。
很明显,劳动产品是属人的存在,它属于它们的创造者。
但为什么现实情况却是不劳动的资本家占有劳动产品,而工人却一无所有呢?马克思认为,这是因为劳动其实已经是异化状态下的劳动了,而私有财产就是劳动异化的表现和结果。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劳动其异化发展最为严重,他认为国民经济学所谈论的劳动其实就是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的真正主体就是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其实就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和结果:“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中,表面上看,私有财产表现为异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事际上它却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评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
该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其后续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基础性意义。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手稿》的写作背景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的异化、物的异化、人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四个方面。
随后,文章将详细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观点,即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如何成为一种压迫人的力量,导致人的自我异化和全面异化。
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入评析,本文旨在揭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以及他对于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追求。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的关键性著作。
这部作品写于1844年夏天,马克思当时正身处巴黎,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并试图通过哲学的方式去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这是他早期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理解其后续哲学和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
《手稿》开篇,马克思便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他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认为它仅仅从物质生产的角度出发,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认为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被异化了,变成了与劳动者自身相对立的力量。
这种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还表现在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分离,以及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分离。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构建的一个全新哲学体系的基础。
通过这个理论,马克思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矛盾,以及这种制度如何导致了人的异化和全面压迫。
他进一步指出,要消除这种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
《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解读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2011年4月18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解读王和丽 南树霞(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34)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存在着诸多的美学思想,其要旨是审美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可理解为:“审美”与“美”相比较,是处于逻辑的先在位置的,因此将美学的核心概念确定为“审美”比“美”更加合理,更加具有历史的和逻辑的基础。
关键词:《手稿》 美学 审美 阐释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4—0183—01 一、审美产生的前提是自由主体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中指出:“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①这便将美的产生与劳动结合起来。
《手稿》是从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出发的,并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加以批判地继承。
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忽视了劳动者作为人的本质,“把劳动者只是看作劳动的动物,只是看作仅仅具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
这种完全忽视人的主体性、仅仅把人等同于动物的观点理所当然地受到了马克思的无情批判: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这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这种劳动也必然不是美的。
这样,马克思认为审美存在的根据在于主体性,是主体将审美本质对象化的结果。
异化劳动限制了主体性,使主体活动成为被动的、强迫式的劳动,审美活动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劳动创造了美,但其前提必须是自由自在的主体。
二、按照美的规律构造是人的存在的本然方式马克思在《手稿》中曾深刻地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第二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关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日】广涉松: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三个先验预设 1、人未异化的本真存在; 2、异化了的非本真存在; 3、通过对异化的扬弃而恢复人的本真存在;
马克思就是从上述劳动异化理论的预设出发, 对现实的劳动的非人状况进行哲学—伦理学的批 判。
二、关于《手稿》的创作时间、由来、结构、出版 及其影响。
人”所必须的部分。 矛盾二,理论上一切东西都可以用劳动购买,实际上工人什么也不能买
,还要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性。 矛盾三,理论上劳动是人用来增加自然产品的价值的唯一东西,实际上
工人惟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的命是从。 矛盾四,理论上劳动是不变的物价,实际上劳动价格波动最大。 矛盾五,理论上工人的利益从来不同社会的利益对立,实际上社会却总
义”解读);《手稿》在80年代中国的反响(讨论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
与人道主义理论的第一次热潮)
5、影响:西方——“新的福音书”,“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 “马克思的中心著作”,“概括了马克思的全部精神的唯一文献”
亨·德曼:“新发现的马克思”。 赖特·米尔斯、弗洛姆、胡克、海尔布隆纳
5
三、《手稿》中的话语及架构
第二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
一、《手稿》写作的背景和马克思的思想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化劳动
共产主义
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
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 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 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最 早接触到了共产主义。
马克思不赞同当时流行的 种种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学说,但认为只有在“深入的 研究之后才能加以批判”。
重要的问题不是像某些空 想社会主义者那样去搞“共产 主义思想的实际试验,而是对 它的理论论证。”
• 5、马克思阐明了自然科学和工业的伟大
历史作用。
工业的历史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 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
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
三、历史地位与现实启示
长期以来,《手稿》 一直都是“斗争的论 据,诉讼的藉口,防 御的堡垒。”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 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 本质的真正占有;
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 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 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 于自然主义,
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
⑤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和自觉
共产主义是“六对矛盾”的解决。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的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 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自觉。共产主义 “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⑥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历史运动
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 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和漫长的 过程。
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
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 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 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 机巧,工人越愚笨。
②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 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本 质 相 异
相异 异化 化
相
相
化
①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 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 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 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156页)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同 自 己 的
异工 化人
同 自 己 的
工 人 同 人 的 类
人同人人同人 质相
劳 动 产 品
劳 动 活 动
本 质 相 异
相异 异化 化
相
相
化
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166)
因果关系
相互作用
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最高
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 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 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 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个序言和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
【序言】:原来是放在《第三手稿》的第三 部分。在1932年全文发表《手稿》时,编者把 它放在《手稿》的开头了。在序言里主要说明 了马克思写作本书的目的、计划和内容,同时 表明了马克思对待布·鲍威尔哲学和费尔巴哈 哲学思想的态度,提出了全面剖折黑格尔哲学 的必要性。
核心理论
神
自然界
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 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对工人来说,这种劳动不 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 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 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人同人的异化——阶级分化
异化劳动—两极分化:资本家的奢侈与工人的赤贫
人和物的关系
人和人的关系
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
异工 化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 导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人的解放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主要内容
一、写作动因与出版简况 二、核心理论与重要观点 三、历史地位与现实启示
一、写作动因与出版简况
《德法年鉴》
《手稿》
《德意志意识形态》
写作动因
1、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双重需要
(突破思辨哲学、欧洲工人阶级)
3、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观点。
理论之谜的解答在何种程度上是实践的 任务并以实践为中介,真正的实践在何种程 度上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理论的条件。
4、马克思初步表达了“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拜物教徒的感性意识不同于希腊人的 感性意识,因为他的感性存在还是不同于 希腊人的感性存在。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 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 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 这种解答。
①共产主义是人本身的解放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私 有财产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感性的、物质的表 现,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意味着“人的一切 感觉和特性的解放”。
他们提出,重新分配、拉平补齐,这
就是“共产”!在马克思看来,他们所提
出的否定私有财产实际上“不过是私有财 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
——把公有制仅仅理解为物质财富在所有 社会成员中的平均分配
因此,对不能当作私有财产加以分配的东 西,统统抛弃、消灭。如人的天赋、才能、个 性、知识等等,因不能平均占有,就主张统统 毁掉。
2、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茵报》时期)
3、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与恩格斯的交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全部内容是从政治经 济学的研究产生的”。
——恩格斯
大约从1843年底,马 克思在巴黎开始了政治 经济学研究。
《手稿》正是马克 思对自己在这一时期进 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 果的一次阶段性的概括 和总结。
《手稿》:马克思主义形成起点上的一部著作。
《手稿》包含 着马克思主义三 个组成部分的胚 胎和萌芽,马克 思在这里第一次 把哲学、政治经 济学和共产主义 学说作为一个有 机整体进行综合 论证和阐述。
《手稿》遗迹
出版简况
1927年《手稿》的俄文版第一次出现。
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梁赞诺夫将《手稿》第3工作》。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 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 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 就是动物的机能。
“斯芬克斯之谜”
③工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的“类本质”=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 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 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
异化劳动理论
人的解放
共产主义理论
(一)异化劳动理论
1、“异化”概念 2、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 3、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1、异化概念(alienation)。原意为分
离、疏远、陌生化。17-18世纪主要是指权利的 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等。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异化是指主体活动 的后果变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 来危害或支配主体自身 。
劳动的外在性、强制性、异己性。
首先,对工人来说,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他在自 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 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 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
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 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 觉得不舒畅。
——《手稿》对共产主义的论证进一步深化了。
2、对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批判
一是以占有物质财富为惟一目的; 二是绝对平均化欲望。
露骨的、粗俗的、忌妒的、绝对平均的共产主义。
巴贝夫
魏特林
——要求废除私有财产的不平等,以铲除 社会上的富有和贫穷的对峙
在保护私有制的基础上,重新分配和绝 对平均地占有全部社会财富。他们宣扬现行 财富占有和分配上的不平等,是由于昔日的 特权、才华、机遇……的不平等所造成的。
(三)若干重要论断
1、马克思论述了劳动实践对于人类文明和 历史进步的伟大意义。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 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创造观念)
2、马克思提出了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 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 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 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他的劳动 不是自愿劳动, 而是被强迫的 强制劳动。它 不是满足劳动 需要,而只是 满足劳动需要 以外的那些需 要的一种手段。
其次,劳动的
异己性表现在:
只要肉体的强 制或其他强制一停 止,人们会像逃避 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外在的劳动, 人在其中使自己外 化的劳动,是一种 自我牺牲、自我折 磨的劳动。
最后,结果是,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 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 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 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
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 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共产主义决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消 逝、舍弃和丧失,即决不是人的采取对象形式 的本质力量的消逝、舍弃和丧失,决不是返回 到非自然、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
“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
④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 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共产主义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 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 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 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 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