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论文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68ba83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a.png)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江南丝竹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亦称南管乐,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音乐形式,它包括了丝弦、竹管这两种传统乐器,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江南丝竹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味、婉转的旋律和细腻的表现手法,深受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对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点以及其在中国音乐文化传统中的地位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点1. 传统乐器的精妙运用江南丝竹音乐所使用的主要乐器包括二胡、琵琶、笛子、箫、中阮、古琴等。
这些乐器各具特色,能够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完美地诠释江南丝竹音乐的旋律和情感。
二胡的“落落大方”,琵琶的“清雅洒脱”,笛子的“婉转多情”,箫的“幽邃高远”,中阮的“音色婉转”等等,这些乐器的琴音、竹声、丝韵相互交织,构成了江南丝竹音乐独特的韵味和风采。
2. 细腻婉转的旋律江南丝竹音乐的旋律多以“景”的形式表现,如《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晨曲》等。
这些曲子以细腻柔美的音乐语言,抒发特定的情感和表达特定的情景,描绘了江南水乡优美的风景和淳朴的民情。
其旋律婉转多情,幽远空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3. 情感表现的丰富多样江南丝竹音乐在表现情感方面非常丰富多样,既有欢乐明朗的曲子,如《二泉映月》、《阳春白雪》等,也有悲壮怀古的曲子,如《广陵散》、《沉鱼落雁》等。
这些曲子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音乐神韵,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世间万象的美好与哀愁。
江南丝竹音乐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南管乐最早起源于楚国,后传入吴越地区,再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江南丝竹音乐。
南管乐曾是江南地区宫廷、市井、民间的主要音乐形式,广泛流传于江浙一带,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音乐形式简洁明快,旋律优美婉转,极富南方地域特色,为当地音乐文化传统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1bc9af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6.png)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摘要】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本文从引言中对江南丝竹音乐进行了概述,并探讨了其历史渊源。
在详细介绍了江南丝竹音乐的器乐特点、曲调特色、演奏技巧,以及传承与发展,同时分析了它在当代的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并展望了它的未来。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江南丝竹音乐,探讨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以及对当代音乐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关键词】江南丝竹音乐、艺术研究、历史渊源、器乐特点、曲调特色、演奏技巧、传承与发展、当代意义、总结、未来展望1. 引言1.1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概述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作为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之一,江南丝竹音乐一直以其细腻、优美、婉转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江南丝竹音乐不仅在音乐形式、曲调风格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在演奏技巧、传承发展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特色。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这一音乐流派的历史渊源、器乐特点、曲调特色、演奏技巧、传承发展以及在当代的意义等方面,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可以更好地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推动其传承发展,促进与当代音乐交流融合,使之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1.2 江南丝竹音乐的历史渊源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中国南方的江南地区。
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最初起源于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楚国、吴国和越国等地区。
在这个时期,古代丝竹乐器开始被运用到音乐演奏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南丝竹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它融合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民间音乐风格和宫廷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曲调和演奏风格。
江南丝竹音乐在历史上曾经是贵族和文人士大夫们的娱乐活动之一,受到了社会上层阶级的追捧。
江南丝竹的艺术特性探究
![江南丝竹的艺术特性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58d2281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5.png)
3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1轻音乐则完全相反,其结构是清晰的、织体是轻盈的、节奏是明快的、旋律是优美的,更加重视带给听众以愉快的感受,而非一味彰显乐曲的思想内涵,为此大多给人以活泼、愉悦的感受。
江南丝竹有其特定的母曲,经多年理论丰富以及改编实践,自成一派,旋律轻快、结构紧凑、节奏平稳,用于营造愉悦的氛围及音乐场景,正因如此,其音乐特征又多了“细”与“雅”这两点。
(三)音乐风格精致细腻“细”可理解为细致或细腻,且这种“细”主要是指演奏风格方面,往往受丝竹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影响较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乐风格和理解,即使他们使用相同的乐谱,也会演绎出不同的音乐。
这是因为人们在演奏音乐时,会根据自己的情感、技巧和经验来表达音乐,所以每个人对音乐的演绎都是独特的,为此只有真正理解音乐中的情感,才能演绎出动人的音乐。
江南丝竹演奏讲求身体力行,也正因秉持着这一规则,才形成了精致而又细腻的风格。
演奏者需要注意乐曲中的支声性复调织体的处理方式,难度在于对曲调素材进行了改调处理,尤其是在多种极具个性化的乐器一同演奏之时,各声部之间的差异尤为明显,甚至在纵向维度、横向维度上达到了交错叠置的效果。
和而不同是江南丝竹乐队追求的演奏效果,乐曲的横向进行要足够流畅,纵向行进要相互协调,既要充分展现乐器的独特之处,又要做到整体的高度协调,“嵌档让路”“填充”及“分离”等表现手法应运而生,希望以此实现音响效果的鲜明对比,高低分明、简繁交错,进而以适中的音量以及相对圆润的音色凸显“细”这一特点。
(四)曲调秀雅清澈但凡听过江南丝竹乐曲,都会被它那婉转而清丽的声音所吸引,被它那独特的音乐魅力所折服,其中的慢板旋律可给人以华丽、细腻之感,而快板旋律则可展现活力及质朴,亦有学者提出,这种独特的风格之所以可用“秀雅”一词去形容,是因为借鉴了早期十番乐曲《四合锣鼓》的曲调。
《四合锣鼓》为民间曲调,出现远早于江南丝竹,多为流水板式,节拍变换较频繁,还具有句式较短、跳进较多等特点,常用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以修饰。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528b3f158fafab069dc02d0.png)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苏国良(太仓市文艺演出服务中心,江苏 苏州 215400)【摘要】江南丝竹音乐开始于清朝末期,和人们的生活关系紧密,可以说是人们生活的写照,具有浓厚的乡俗气息,无论是红白喜事,还是大型节日,人们都会演奏它来表达感情。
江南丝竹是一种传统的乐器种类,是一种具有明显特征并且值得后人鉴赏音乐类型。
江南丝竹音乐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打磨,才变得如此成熟。
本文对江南丝竹音乐的来源、相关乐器和特点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江南丝竹;音乐艺术;研究分析【中图分类号】J632.11 【文献标识码】A江南丝竹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第九》中,其内容:“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二十世纪开始,丝竹音乐从上海起源,慢慢地传播、改进,随后遍布大江南北。
江南丝竹音乐对其他地方和其他种类的乐曲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积极影响,作为一种地方音乐,从刚开始的市井音乐发展到现如今炉火纯青的地步,一定融合了无数艺术文人的努力。
了解江南丝竹音乐的发展过程及特点对进行相关研究很有帮助。
一、江南丝竹音乐的来源与发展明代嘉隆年间,以张野塘为首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丝竹乐队,他们用工尺谱演奏,有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慢慢发展成专业的演奏班社。
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的乐种“弦索”可以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后来它与民俗结合起来,并且有了广泛的民众基础,被称为江南丝竹。
最初民间合奏的主要形式是《苏南吹打》,后此曲衰落,上海的《锣鼓四合》将其代替,成为江南地区民间合奏的主要代表形式。
上海一带的音乐形式——清客串,是促进江南丝竹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种形式广受人们青睐,红白喜事都可用这种形式,是一种业余性质的民俗活动,演奏的曲子主要有《六板》《四合》等。
随着国家情况的跌宕变化,江南丝竹逐渐发展起来,愈发正规,直到成为我国一个重要乐种。
二、江南丝竹主要乐器简述(一)江南丝竹之“丝”“丝”包括二胡、琵琶、扬琴、三弦、中胡、秦琴等。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cb9458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7.png)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它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代表之一,江南丝竹音乐有着独特的韵味和特色,被誉为是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从江南丝竹音乐的历史渊源、表演特色以及艺术研究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一、江南丝竹音乐的历史渊源江南丝竹音乐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江南地区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丝竹音乐传统。
随着历史的演变,江南丝竹音乐不断吸收和融合了其他地区的音乐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流派。
在宋代,江南丝竹音乐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成为了宫廷和民间娱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江南丝竹音乐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了多种表演形式和曲艺品种,深受当时社会大众的喜爱。
江南丝竹音乐具有独特的表演特色,其音乐风格清丽婉转,曲调优美动听。
在乐器演奏方面,江南丝竹音乐主要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如二胡、琵琶、笛子、箫等,这些乐器各具特色,相互配合,奏出了婉转深情的江南风情。
在曲艺表演方面,江南丝竹音乐多以小型合奏或者独奏形式呈现,曲目内容涵盖了民间故事、山水田园、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的题材,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江南丝竹音乐在音乐形式上也非常注重传统的旋律和节奏,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江南丝竹音乐的演出形式灵活多样,有独奏、重奏、对奏和合奏等形式,演出形式独特多变,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和愉悦感。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主要包括对其历史渊源、表演特色、曲目鉴赏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在历史渊源方面,艺术研究者通过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江南丝竹音乐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入剖析,力图还原其真实的历史面貌。
在表演特色方面,艺术研究者通过对江南丝竹音乐的演出形式、乐曲特点和演奏技巧等方面的分析,力求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方式。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93ab02f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2.png)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江南丝竹音乐,是指起源于中国江南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艺术。
江南丝竹音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其流行始于南宋时期,形成于明清时期,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华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丝竹音乐以琴、瑟、笛、笙、管、弦等乐器组合演奏为主,又因其婉约柔美、细腻清新的器乐风格而被誉为“丝竹乐”。
在传统的表演形式中,丝竹乐常常是音乐伴奏与朗诵、舞蹈、故事表演等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所以在许多节日、咏史、戏曲、歌唱、广场舞等社交场合中,丝竹乐依然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丝竹音乐是江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它除了具有优美的音乐演奏形式外,还传承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和历史。
通过对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具体来说,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丝竹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丝竹音乐的起源可追溯到五代时期,当时出现了叫做“丝曲”的组合演奏形式。
到南宋时,就已经有了“竹枝词”、“广陵散”等代表作,丝竹音乐进入了鼎盛时期。
明清时期是丝竹音乐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众多经典的作品和流派,深受民众和文人雅士的欢迎。
至今,丝竹音乐已经发展了数百年之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格和表演形式,成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宝藏。
二、丝竹音乐的表演形式与技艺特点丝竹音乐在表演形式上常常与吟诵、舞蹈、故事讲述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构成用声、乐、色、形等多种艺术语言联合演绎的艺术形态。
在表演技艺上,丝竹乐的特点是强调乐器的音色、音韵变化,注重乐曲表达情感和意境。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求细腻、柔美、轻盈、并且要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展现出音乐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
三、丝竹音乐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丝竹音乐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除了琴、瑟、笛、笙、管、弦等器乐演奏外,还经常融入诗词、戏曲、文采等传统文化元素,曲调、曲名、曲义等因素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江南丝竹音乐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它通过实践与演变,体现了国人不断追求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的中华民族精神,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54e5c4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4.png)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独特风格,源于江南地区,兼具优美的旋律和深远的艺术内涵。
本文将从艺术角度对江南丝竹音乐进行研究,探讨其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旋律、节奏、声乐和演奏技巧等方面。
江南丝竹音乐的旋律优美动人,充满流畅的曲线和唯美的情感表达。
其旋律常常采用柔和、优美的音色,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江南丝竹音乐的节奏感强烈,具有鲜明的节拍感和旋律的紧密结合。
节奏的准确性使整个音乐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江南丝竹音乐中的声乐非常重要,歌词内容常常抒发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演唱时的婉转、柔情和情感的表达,使整个音乐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魅力。
江南丝竹音乐中的演奏技巧多种多样,包括弹拨、吹奏、拉弦等各种技法。
演奏者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将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传递给听众,使其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包括音乐形式、演奏技巧、音乐情感等方面。
音乐形式是江南丝竹音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法之一。
江南丝竹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曲子、小调、笛子曲等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展现音乐的魅力。
演奏技巧是江南丝竹音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法之一。
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在演奏中表达出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感知音乐的内涵。
音乐情感是江南丝竹音乐艺术表现的核心。
江南丝竹音乐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情感表达方式,展现了江南地区的文化氛围和民间情感。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音乐形式、演奏技巧、音乐情感等方面的特点,有助于从中吸取灵感,进行创新和发展。
艺术研究还可以为学者和爱好者提供更多的研究材料和音乐交流的平台,推动江南丝竹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评弹 作文
![评弹 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c15216b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f.png)
评弹作文篇一《评弹:江南丝竹间的独特韵味评弹,这一江南传统曲艺形式,就像一壶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以前,我对评弹那是毫无概念,觉得不就是几个人在台上说说唱唱嘛,能有啥特别的?直到那次去苏州旅行,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我在苏州的一个小巷子里闲逛,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丝竹声混着软糯的吴侬软语。
顺着声音找过去,就看到一个古旧的茶馆,里面坐满了人,台上两个演员正在表演评弹。
男的穿着长衫,女的穿着旗袍,那扮相,一下子就把我拉到了旧时光里。
女艺人抱着琵琶,轻轻撩拨琴弦,那声音就像流水一样淌出来,清脆悦耳。
男艺人手持三弦,两根手指熟练地在弦上跳动,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而他们的唱腔,那可真是一绝。
每一个字都拖得长长的,又婉转又细腻,就像苏州的小河一样,曲曲折折。
我虽然听不太懂词儿,但光听那调儿就感觉特别舒服。
有一段词儿我印象特别深刻,虽然不知道具体含义,但是女艺人唱起来的时候,眼睛微微眯着,像是沉浸在一个美好的故事里。
她轻轻晃动着身体,随着琵琶的节奏,就好像她自己就是故事中的女主角,那种投入的神态把我也带进了那个情境里。
周围的老茶客们都在微微点头,有的还跟着节奏轻敲桌面,显然都非常沉醉。
在那个小小的茶馆里,评弹像是有魔力一样,把所有人的心都连在了一起。
从那以后,评弹就在我心里扎了根儿。
这评弹啊,可不光是唱腔和乐器的展示,更是一种带着江南水乡风情的文化传承,就这么不声不响地在每一个听者的心中种下了江南的种子。
篇二《爱上评弹的那个午后》以前我是个极爱听流行音乐的人,对那些传统的曲艺啊根本不感兴趣。
可那一回的邂逅,让我一头栽进了评弹的世界。
那是个阳光正好的午后,我原本是打算找个安静的地方看书的。
走着走着,到了一个小园子门口,听到里面传出的琵琶声和温软的歌声。
我脑子一抽,就想进去看看。
进去后才发现是一场评弹演出。
台上那表演的先生往那儿一坐,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儒雅。
他穿的长衫虽然旧了些,但是干干净净的,透着一股清爽劲儿。
他开始弹三弦的时候,手指头就像长了眼睛似的,每一下都落在该落的地方,发出那种独特的嗡嗡声。
江南丝竹论文
![江南丝竹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77dc1c227916888486d7b1.png)
江南丝竹乐漫谈一、江南丝竹乐的含义“丝”指弦乐,包括弹拨乐和拉弦乐,“竹”指管乐、丝竹乐器是相对于打击乐器而言的民族乐器中旋律性较强,音色较柔和、明亮的乐器类群。
丝竹乐伴歌唱,在中国早已有了。
汉乐府中就有“相和歌”,史籍有“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记载(《晋书.乐志》)魏晋南北朝的丝竹,除伴奏歌唱外,还单独演奏(多半在歌唱之前)。
这种情况,在今日说唱音乐中也常可见。
明清以来,因戏曲、曲艺的蓬勃发展,丝竹乐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丝竹乐大多风格细腻、柔和、善于表达喜悦愉悦的情绪。
各种旋律乐器都能尽力发挥自己的特点,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旋律骨架而即兴发挥,常构成支声复调。
它的地方色彩很浓郁,各乐种大多能体现地方特色的主奏乐器。
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丝竹乐,清咸丰庚申年(1860)的《秘传鞠氏琵琶谱》手抄本中已有《四合》一曲,可见当时已在民间流行。
江南丝竹最初在农村中流行,后在承筝茶馆中作为民间自娱与人,助兴消遣的一种手段,一直十分兴盛。
据现有艺人们的回忆,1911年成立的“文明雅乐”是个江南丝竹的民间集舍,此后至今,一直未衰。
江南丝竹风格清新幽雅,流畅柔婉,旋律精美,支声性复调织体丰满.所用乐器有:二胡、笛、琵琶、扬琴、三弦、中胡、秦琴、箫、笙以及板、板鼓、碰铃等打击乐器,以二胡与笛子为主。
主要典型曲目有: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行街、欢乐歌、云庆、四合如意,号称“八大曲”。
二、江南丝竹乐的由来江南丝竹乐是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
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国乐研究社”等组织。
江南丝竹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
笛子演奏注重气息的运用,高音悠扬清远,低音含蓄婉转,音色醇厚圆润,常用打音、倚音、赠音、震音、颤音等技巧润饰旋律。
二胡弓法饱满柔和,力度变化细腻,左手惯用透音、带音、左侧音和勾音,尤以各种滑音技法,构成江南丝竹细腻清秀、明快健朗的个性。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dda2ee4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a8.png)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起源于江南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首先要关注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江南丝竹音乐起源于古代的琴瑟合奏,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立的音乐形式。
在明清时期,江南丝竹音乐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社会上重要的娱乐活动。
研究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必须对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有深入的了解。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需要探讨其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
江南丝竹音乐以其细腻、柔和的音色和抒情、凄婉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其音乐风格多以悠扬、舒缓为主,适合表达柔美的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色。
江南丝竹音乐还以多种乐器配合合奏为特点,如琵琶、古筝、笛子、二胡等,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方式。
研究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需要分析其乐器配器和演奏技巧,深入探讨其音乐表达特点。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还要关注其与文化艺术的关系。
江南丝竹音乐自古以来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其歌词往往是古代文人的作品,展现了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追求。
江南丝竹音乐还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戏曲、舞蹈等。
研究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还需要探讨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和影响。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需要注重实践和传承。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体验和理解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传承才能保护和传扬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
研究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应当紧密结合实践和传承,推动江南丝竹音乐的发展和传播。
江南丝竹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研究其艺术涵义和价值,需要关注其历史背景、音乐风格、文化艺术关系等方面,并注重实践和传承。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4de23b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e.png)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起源于江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流派之一,江南丝竹音乐在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演奏技巧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对其进行艺术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音乐传统的了解,对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江南丝竹音乐的历史渊源、音乐特点、表演形式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探究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魅力。
一、历史渊源江南丝竹音乐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它起源于古代宫廷音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音乐。
江南地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江南丝竹音乐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南丝竹音乐拥有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资料记载,江南丝竹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已经有了丝、竹合奏的音乐表演形式。
到了宋代,江南丝竹音乐开始形成并逐渐成熟,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乐府杂璇》中就曾记载了很多丝竹合奏的乐曲,如《广陵散》、《阳关三叠》等。
元、明、清三代,江南丝竹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在音乐形式上有了较大创新,而且还在曲艺、戏曲等方面有了广泛运用。
在明清时期,江南丝竹音乐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在宫廷、贵族府邸中得到广泛传播和推崇,而且在民间百姓的生活中也广为流传和喜爱。
从而,在江南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如苏州评弹、嘉兴滩簧、昆山弦子等,这些都是江南丝竹音乐的代表流派。
二、音乐特点江南丝竹音乐以其婉转柔美的旋律、精细细腻的演奏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于世,具有许多独特的音乐特点。
江南丝竹音乐的曲调柔美婉转,旋律优美动听。
其表演形式多样,如独奏、合奏、器乐以及歌舞等,曲目也多样化,有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
比如说苏州评弹是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丝弦乐曲演奏形式,其曲调婉转柔美、词意含蓄、富有地方特色,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724750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6a.png)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南丝竹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江南地区的宫廷和民间娱乐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曲调和演奏风格。
江南丝竹音乐以其轻盈婉转的曲调、细腻动人的表现方式和独特的演奏器乐而闻名于世,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朵璀璨明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江南丝竹音乐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欣赏。
对于江南丝竹音乐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其历史演变、曲调特点、演奏器乐、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还有许多待探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对江南丝竹音乐进行艺术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其独特魅力,推动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提升人们对江南丝竹音乐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1.2 研究目的研究江南丝竹音乐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这一传统音乐形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传承发展,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其独特魅力。
通过对江南丝竹音乐的历史演变进行探讨,可以揭示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分析其曲调特点和演奏器乐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研究其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揭示其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探讨江南丝竹音乐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江南丝竹音乐的全面探讨和分析,可以拓展我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增进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与传承,同时也为保护和发展江南丝竹音乐这一珍贵的音乐形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正文2.1 江南丝竹音乐的历史演变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发展至唐宋时期的江南地区,至明清时期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在历史的长河中,江南丝竹音乐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不断吸收各地音乐风格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
在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的丝竹乐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受到宫廷文化的影响,还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
江南丝竹欣赏教学在幼儿园的实践 - 幼儿园音乐律动论文
![江南丝竹欣赏教学在幼儿园的实践 - 幼儿园音乐律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ac6be1889eb172dec63b7c9.png)
江南丝竹欣赏教学在幼儿园的实践-幼儿园音乐律动论文【摘要】江南丝竹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它亲近幼儿、走进童心?在《纲要》引领下,我园根据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艺术教育的总目标,开始了江南丝竹欣赏教学在幼儿园的实践,三年多来,我们运用"多通道参与模式理论"、儿童发展敏感期理论等,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了《江南丝竹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基本框架、探索了实施江南丝竹欣赏教学的有效途径、优化了实施江南丝竹欣赏教学的可行策略,让悠扬丝竹怡性情、传统文化润童心。
【关键词】江南丝竹欣赏教学园本教材实施途径可行策略江南丝竹是江南文化的特定产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有着中华民族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它小、轻、细、雅,充分体现代表了江南音乐文化,秀雅、委婉、明快、圆润、舒缓、抒情、优美是她得天独厚、丰富多彩、极具平和中正陶冶德行的个性特色。
江南丝竹所用乐器简便易得,演奏形式灵活多变,深得人民群众喜爱,也为文人雅士钟情,可谓雅俗共赏。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江南丝竹不仅深受国人的喜欢,也越来越引起世界人民的关爱。
江南丝竹不仅是中国的艺术,更渐渐成为世界的艺术。
2005年的春天,我们在《纲要》引领下,根据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艺术教育的总目标,开始了江南丝竹欣赏教学在幼儿园的实践,三年多来,我们运用"多通道参与模式理论"、儿童发展敏感期理论等,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了《江南丝竹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基本框架、探索了实施江南丝竹欣赏教学的有效途径、优化了实施江南丝竹欣赏教学的可行策略,让悠扬丝竹怡性情、传统文化润童心。
一、逐步完善了《江南丝竹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基本框架1.定位课程目标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7477d2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a0.png)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江南丝竹音乐起源于江南地区(今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的民间音乐,经过演进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风格。
江南丝竹音乐的最大特点是器乐演奏为主,以弦乐、管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丝弦乐器包括古筝、琵琶、二胡等,竹管乐器包括笛子、洞箫、竹笛等。
这些乐器既可以独奏,也可以合奏,能够表达出丰富而细腻的音乐情感。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点之一是注重旋律的演绎。
江南丝竹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给人一种幽静悠扬的感觉。
其旋律多采用传统音阶和腔调,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追求。
江南丝竹音乐的旋律多变,充满了曲调的变化和转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点之二是注重音乐的细节处理。
江南丝竹音乐强调细腻和柔美的演奏技巧,注重音乐细节的表达,以突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音乐家在演奏中,会注重音符的起伏、速度的变化、音调的准确等,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更富有感染力。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点之三是注重乐器的技巧演奏。
丝竹乐器的演奏需要丰富的技巧和经验,要求演奏家在演奏时具备精湛的技术和强大的表现力。
江南丝竹音乐的乐器演奏形式多样,既有琴、瑟、筝等弦乐器的拨弦技巧,也有笛、管、箫等竹管乐器的吹奏技巧。
不同的乐器在演奏中相互协调,使得音乐更加和谐。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至关重要。
通过对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推动其保护和传承。
艺术研究可以从历史、音乐理论、演奏技巧等方面入手,探索江南丝竹音乐的发展历程、演奏特点和演唱风格,丰富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跨界艺术作品。
可以将江南丝竹音乐与舞蹈、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丰富艺术创作的内涵和形式。
论江南丝竹的活态传承
![论江南丝竹的活态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94f556ec700abb68a882fb0d.png)
南 丝 竹被 传 播到 海外 , 为 太仓 的江南 丝 竹增 添 了光 彩 。至 今, 江南 丝 竹能 够走 出 环太 湖流 域地 区在全 国 乃至 海外 传 播. 显示 出 这一 乐种 产生 的 重大 影 响和 具有 的 功能 作用 不 可低估。 活态 传 承 的 观念 来 源 于 对 物质 文化 遗 产 的 “ 静态 保
丝竹八 大 曲中的《 行街 四合 》 、 原板《 三六 》 、 《 云庆》 都 与它有
不少 曲调联 系。另外 《 南北 派 十三套 大 曲琵琶新 谱》 中 附 有
《 虞舜 熏风 曲》 ( 俗名 老八 板 ) 和《 梅花 三弄》 ( 俗 名三落 ) , 这 些
曲谱 与江南丝竹 中相关 曲 目的旋律大致 相 同。可以这样 说 , 至少在 清代 1 8 6 0 年 以前 , 江南丝竹乐 曲就 已在 民问流行 。辛 亥 革命 以后 , 在 上 海地 区得 到 较 大 的发展 , 相继 成 立 了“ 钧 天集” 、 “ 清平集 ” 、 “ 雅歌集 ” 、 “ 国乐研究 社 ” 等组织 。 经 常演奏
笛、 笙 一类 的丝 竹乐 器都 可 加入 , 数量 可 多可 少 , 一 二 人 至
( 江南丝 竹 ) 生 成发 展 的环 境 当 中进行 保 护 和传 承 , 在人 民
群众 生产 生活 过程 当 中进 行传 承 与发 展 的传 承方 式 , 活 态
传 承能 达到非 物 质文 化 遗产 保 护 的终极 目的 ” 。其 中 , “ 活
是 中 国 民族 民 问 音 乐 中 一 颗 璀 璨 的 明 珠 , 2 0 0 6 年 被 列 为 国 家首批非物质 文化遗产 名录 。 二、 江 南 丝竹 的 发展 现状 与 “ 活态” 存 在 的 必 要 性— —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11a221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9.png)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江南丝竹音乐不仅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世界音乐研究与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点、历史渊源、演奏形式以及发展现状进行论述。
一、艺术特点江南丝竹音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乐曲,与其他民族音乐相比,其特点在于音乐的柔美婉转、悠扬优雅、饱含感情,旋律缓慢而富有变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江南丝竹音乐的常用器乐有琵琶、二胡、笛子、古筝、扬琴等,在演奏形式上与其他传统音乐有所不同,多以独奏或重奏形式表现,突出了器乐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江南丝竹音乐的旋律常常描绘自然风光或民间生活场景,如《秦淮河夜泊》、《步步高》等都是以南方水乡的景致为背景,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给人以恬静的美感。
同时,江南丝竹音乐也有着与元曲提携,其音乐旋律深受元曲表演的影响,落落大方,含蓄婉约,流畅自然,营造出了一种刚柔并济的古典美。
二、历史渊源江南丝竹音乐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江南丝竹音乐逐渐丰富起来,形成了以“丝竹之乡”嘉兴为中心的流派,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嘉兴派了。
此外,苏州、杭州等地也有着各具特色的丝竹音乐流派。
由于江南地区经济、文化比较繁荣,加上丝绸之路的纽带,使得江南丝竹音乐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元代时期由于戏曲盛行,江南丝竹音乐便有着与元曲的紧密结合,达到了一个较为鼎盛的阶段。
清代时期,丝竹乐逐渐向宫廷中发展,成为了皇室宴赛上欣赏的音乐。
三、演奏形式江南丝竹音乐的表演形式以独奏或合奏方式为主,乐曲多为器乐曲,通常没有歌唱或舞蹈伴奏。
江南丝竹音乐的演奏与其他音乐演奏不同的是,它较少采用乐队模式,多是以固定的组合形式展开演奏,如二胡独奏、琵琶中阮等。
江南丝竹音乐在演奏过程中要求演奏者高度专注,准确地演奏每个音符,而且要注意处理好节奏与音韵的关系。
四、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江南丝竹音乐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
从江南丝竹说起
![从江南丝竹说起](https://img.taocdn.com/s3/m/7297d159852458fb770b565f.png)
从江南丝竹说起“江南丝竹赛事盛,丝竹美乐甘厚醇。
”7月20日,在太仓市银潮老年活动中心内,几十支丝竹乐队顶着酷暑,以-流的技艺参加“第十二届郑和杯,夕阳红艺术节”。
演出铿镪有力,抑扬顿挫、井然有序,使出浑身解数,角逐“民乐魁首”。
“娄东昆曲社”乐队,参演一曲《长生殿·小宴》。
时而舒缓流丽委婉,令人顿刻欣喜欲狂;时而欢快跌宕起伏,着人随之屏息急促。
“沪太两地毗邻情,共编丝竹神仙曲。
”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省苏州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首。
最近,意外获得苏出准印2008年6月的洞箫、二胡、琵琶、扬琴四本一套《江南丝竹文曲专辑》,封面醒目标着丝竹文曲:“霓裳曲、灯月交辉、中花六板、琵琶词、朝元歌、汉宫秋月、高山流水、妆台秋思、寒江残雪、青莲乐府、怀古、阳八曲”共十二首,以角、徵、宫、商、羽、五音标注。
左下方并列署名发源地太仓市江南丝竹协会和发祥地上海国乐研究会。
首末页上分别对两团体作了简介,独树-帜、耐人寻味。
有着渊源历史、相毗邻的两个兄弟单位,亲如一家,别开生面,独具匠心,相互合作,联手打造传承、改革、发展中国民乐崭新篇章,怡情音律,驰誉艺林。
值得敬佩点赞,值得奉为楷模。
特别是身处繁华大都市的上海文艺团队,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甘愿放下架子,俯身到明代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足迹不下楼十年”,研制‘水磨腔’的“昆曲娘家”太仓。
共同探讨,携手传承。
高风亮节,敬佩不已。
“江南丝竹似明珠,源自昆曲‘水磨腔’。
”江南丝竹,顾名思议,流行于江南地区,以丝弦乐器(弦子、提琴、二胡、琵琶、扬琴、古筝、中阮等)和吹管乐器(笛、箫、笙等)为主要组成的器乐演奏形式,是我国传统民族器乐艺术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结构简洁,小型灵活;音乐情趣,轻盈明快;风格鲜明,精致细腻。
曲调优美秀雅,柔和清澈。
常与民间风俗活动密切结合,适合婚丧喜庆,宴宾娱客,庙会、街会等场合。
一曲丝竹清音入江南
![一曲丝竹清音入江南](https://img.taocdn.com/s3/m/e13b8ac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a.png)
独特韵致余音缭绕,百转千回,让人魂牵梦绕、百听不厌。
江南丝竹这份独有的特质离不开江南浓厚的人文气息。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没有了江南文人的恬淡品性,也就没有了江南丝竹乐音的和谐雅致。
现在,江南丝竹早已成为江南水乡一张享誉中外的文化名片。
经过百年来的传承与演变,江南丝竹乐队编制相对交响乐等其他形式,比较灵活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少则三五人,多则七八人。
演奏师演奏以二胡、笛子为主的两件乐器,再配上弹弦乐器、击打乐器,让音乐层次更加丰富多变。
二胡的演奏手法需要柔和、婉转、细腻、连绵,音乐一响,听众就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江南烟雨中,徜徉在江南石板小路,感受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
笛子声音需饱满清远,在某一节点,释放出悠扬婉转之音,让人心醉其间。
而其他的弹弦、击打乐器,比如,琵琶、鼓等,点缀其中,起到烘托的作用。
江南丝竹的曲调清扬明朗,明快圆润,形成了“小、轻、细、雅”的独特韵味,魅力经久不衰。
乐曲结构则采用曲牌循环、连缀、变奏等形式,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板腔变奏,形成一曲多变、快慢交叠的风格。
乐理中“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的赞词就道出了江南丝竹乐丰富多彩、层出不穷等特点。
“一曲丝竹心已醉,梦听余音夜不寐。
内中奥妙谁得知,仙乐霓裳人间回。
”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道出了丝竹在民间的地位。
丝,婉转;竹,悠扬。
丝竹合奏一曲清音,细腻韵味,沁人心脾,历久弥新,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雅致之地。
江南丝竹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南地区,包括上海、苏南以及浙江西北部。
据史料记载,丝竹合奏成乐的历史要追溯到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主要代表人士为明代戏剧家魏良辅、张野塘。
他们在创作昆曲水磨腔时,融入北方的弦乐器,比如琵琶、胡琴等。
后来,逐渐形成了以丝竹同奏为主的专业班社。
江南丝竹兴起繁荣是在清朝末以及民国时期。
那时候的江南文人雅士将民间乐曲、古曲进行再加工,改编成丝竹乐,流传于世。
2006年5月,江南丝竹经批准,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代江南丝竹发展对策研究
![当代江南丝竹发展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de1ae7fa6c30c2258019e79.png)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当代江南丝竹发展对策研究姓名: 周晓霜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 表演班级: 表演81学号: 2288128指导教师: 伍洁职称: 讲师2012年5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目录摘要 (1)Abstract (2)一、江南丝竹概述 (3)(一)江南丝竹的概念 (3)(二)江南丝竹的发展进程及艺术成就 (3)(三)江南丝竹的研究意义 (5)二、当代江南丝竹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5)(一)政府重视但缺乏有效保护措施 (5)(二)曲目陈旧不符合当代大众审美需求 (6)(三)民间江南丝竹活跃,缺乏有效传播手段 (7)(四)江南丝竹的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不足 (7)三、当代江南丝竹发展的对策 (8)(一)发挥政府职能,加强资金投入 (8)(二)创新江南丝竹曲目创作,扩大市场需求 (8)(三)加强江南丝竹文化的现代传播手段 (9)(四)加强江南丝竹的专业教育培养 (9)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当代江南丝竹发展对策研究表演专业学生周晓霜指导老师伍洁摘要:江南丝竹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丝竹”类的重要类型,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从明清时期开始追溯江南丝竹的发展历程,重点针对当代背景下江南丝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政策、市场环境、传播方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希望通过研究让人们对“江南丝竹”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为“江南丝竹”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使得中国民族音乐瑰宝“江南丝竹”绽放异彩。
关键词:江南丝竹;问题;对策Modern Jiangnan Sizhu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researchPerformance Major ZHOU Xiao-ShuangTutor WU JieAbstract: Jiangnan Sizhu now has 400 years of history, is the Chinese folk music" music" category of the important type, is China's culture and history in a representative on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article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Jiangnan Sizhu began to trace the development course, focusing o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of Jiangna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olicy, market environment, transmission mode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nd other aspects to carry out specific analysis, and to seek the feasible solution. Hope through research that people on the" Jiangnan"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as the" Jiangnan" better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Jiangnan Sizhu music treasure" luster.Key words: Jiangnan Sizhu; problem; countermeasure江南丝竹是我国文化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传承,发展至今,已经远远不如从前,不论从演奏形式还是曲调旋律上来讲,江南丝竹的发展正在不断受到阻碍,本文主要是研究一下针对这些情况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下面就是列举的一系列问题及对策。
写江南丝竹的作文350字
![写江南丝竹的作文3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edd71d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9.png)
写江南丝竹的作文350字
写江南丝竹的作文350字
写江南丝竹的作文350字
长这么大,只读过赞美江南的诗句,知道江南的山好,水好,风景优美,没想到江南的乐器竟是这样优美动听。
今天的文学课,老师给我们放了江南丝竹演奏的片段。
这种乐器名称早有听说,但从没有欣赏过演奏,我带着好奇很快地投入到乐声中。
好美妙的旋律哦,原来江南丝竹是好几种乐器组合在一起演奏的,有的`拉,有的吹,有的打,有的弹……配合得这么默契,演奏起来如此轻松自如。
我闭上眼睛细细欣赏,在忽快忽慢乐曲中,仿佛看电影一般,眼前展现了这样的情景:荷塘里的一群小鱼慢悠悠地游着,时而在嬉戏,时而在觅食。
突然,领头的小鱼遥遥领先,似乎有点得意,但是一不留神,撞到了河边的石头,翻了个底朝天。
后面的小鱼很快跟了上来,它又鼓足气力,像箭一样飞了出去。
小鱼们好像进行一场比赛,它第一个到了终点,其它小鱼围着?唱歌、跳舞……
这首乐曲带给我们轻松、愉悦的感觉,我们在乐曲声中陶醉、回味。
啊!莫不是在这清幽甜美的江南水乡,才能演奏出如此清新和谐的乐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丝竹乐漫谈
一、江南丝竹乐的含义
“丝”指弦乐,包括弹拨乐和拉弦乐,“竹”指管乐、丝竹乐器是相对于打击乐器而言的民族乐器中旋律性较强,音色较柔和、明亮的乐器类群。
丝竹乐伴歌唱,在中国早已有了。
汉乐府中就有“相和歌”,史籍有“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记载(《晋书.乐志》)魏晋南北朝的丝竹,除伴奏歌唱外,还单独演奏(多半在歌唱之前)。
这种情况,在今日说唱音乐中也常可见。
明清以来,因戏曲、曲艺的蓬勃发展,丝竹乐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丝竹乐大多风格细腻、柔和、善于表达喜悦愉悦的情绪。
各种旋律乐器都能尽力发挥自己的特点,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旋律骨架而即兴发挥,常构成支声复调。
它的地方色彩很浓郁,各乐种大多能体现地方特色的主奏乐器。
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丝竹乐,清咸丰庚申年(1860)的《秘传鞠氏琵琶谱》手抄本中已有《四合》一曲,可见当时已在民间流行。
江南丝竹最初在农村中流行,后在承筝茶馆中作为民间自娱与人,助兴消遣的一种手段,一直十分兴盛。
据现有艺人们的回忆,1911年成立的“文明雅乐”是个江南丝竹的民间集舍,此后至今,一直未衰。
江南丝竹风格清新幽雅,流畅柔婉,旋律精美,支声性复调织体丰满.所用乐器有:二胡、笛、琵琶、扬琴、三弦、中胡、秦琴、箫、笙以及板、板鼓、碰铃等打击乐器,以二胡与笛子为主。
主要典型曲目有: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行街、欢乐歌、云庆、四合如意,号称“八大曲”。
二、江南丝竹乐的由来
江南丝竹乐是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
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国乐研究社”等组织。
江南丝竹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
笛子演奏注重气息的运用,高音悠扬清远,低音含蓄婉转,音色醇厚圆润,常用打音、倚音、赠音、震音、颤音等技巧润饰旋律。
二胡弓法饱满柔和,力度变化细腻,左手惯用透音、带音、左侧音和勾音,尤以各种滑音技法,构成江南丝竹细腻清秀、明快健朗的个性。
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曲,乐队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所以称为丝竹乐,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已流行于民间。
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丝竹乐,但风格完全不同。
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而农村则常用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朴。
三、江南丝竹乐的特点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
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
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丝竹乐来自民间,植根民间,简便易行,适宜推广,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
江南丝竹曲目丰富,传统乐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和《云庆》等。
聂耳曾改《倒八板》为《金蛇狂舞》,很快风靡全国;刘天华改编创作的《变体新水令》也早已成为乐坛名曲,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江南丝竹乐的来源及存在价值
1、江南丝竹乐,泛指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的民间丝竹合奏乐,其中
以流传于上海一带的乐曲为主。
丝竹音乐将丝弦与竹管乐器相结合来演奏,有时加上一点轻打乐器,起点缀作用,是一种传统的“细乐”演奏形式。
江南丝竹的合奏乐器,常用的有:丝弦的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竹管的笛、箫、笙和小件打击乐器鼓、板等。
其中以二胡、笛、箫为主。
江南丝竹是民间风俗音乐。
其音乐风格清新活泼,细致秀雅;曲调优美流畅,柔和婉转
2、江南丝竹音乐的产生和延续,对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及戏曲、民俗文
化、群众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江南丝竹是江南水乡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
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江南丝竹班社均自行解散。
至今,70岁以上的老艺人已相继离世,后继乏人,加上传统曲目传谱很少,江南丝竹日渐濒危。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由江苏苏州太仓市和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传统民乐与现代民乐的异同
古典民乐的清新、淡雅,丑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中国古典音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代民乐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点上独辟蹊径,用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赋予民族器乐蓬勃旺盛的青春活力.
现代民乐是在90年代末期才广泛流行开的语汇。
它具有其本身较为确定的含义。
简单概括来说,就是运用现代的乐器、艺术手段(比如说电声乐器、改革后的民族乐器、或者是与现代技术作了一定结合的传统
乐器、现代的发声技巧等)来重新演绎原有的民乐经典作品,包括器乐、声乐等。
还有就是利用传统的乐器来演奏使用现当代作曲技巧创作的作品。
此类作品多抛弃中国传统艺术理念中对美与和谐的认识,追求所谓的色彩、印象、解构、超现实。
以寻求一种特殊的、不同于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两者的效果,是追求古典和现代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的尝试。
目前所提到的新民乐以前者为主。
新民乐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将中国人观念中神圣无比的“艺术”从一个高雅的位置上拖下来,使其成为大众化的产物。
应该说这与近期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而市场经济的运作形式又给新民乐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市场。
可以近似地认为,新民乐是商品社会的一种必然。
新民乐在民族风格上有极强的表现力。
但民族乐队在频响上又缺乏宽度,尤其是低频。
因为各个常规民族乐器个性强,所以民族乐队整体音响融合性差。
加上乐器本身音域和演奏技巧的限制已无法满足听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
新民乐把民族器乐,电声乐队和MIDI音乐接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互补长短;使民乐的个性有了更好的展现,实际上丰富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
但是,民乐的眩技+流行的伴奏=新民乐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保持与发展是个大课题。
MIDI的短,正是民乐之长,两者的巧妙结合,相得益彰是新民乐的方向。
较红火的女子十二乐坊、青年二胡演奏家王晓楠等都有不少好听的曲目。
比如《袖影》、《舞之魂》、《楼兰少女》、《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等。
但回头来看,新民乐有时也不是结合得很成功。
有些节奏为了迎合市场或潮流,改变得与曲调本身毫不协调,没有了韵味,听起来显得杂乱无章;有些经典曲目的改编更是失败,很是造作。
当然,其中也不乏好的作品。
其实,新民乐的定义到底怎样,我也比较模糊。
但我认为,传统民乐在演奏时较为单薄,背景不厚,不是很大气,结合西洋与现代音乐后,则可以弥补不足,但过犹不及。
如果过分滥用这些东西,反倒突出不了民乐的特征,显得不伦不类了。
开创的精神是好的,就是希望结果也是好的,能多听到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