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模式与结构共82页文档

合集下载

区域发展模式与结构

区域发展模式与结构

区域发展模式与结构第一种是资源型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基于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石油、煤炭、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的开发能够带动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资源枯竭的风险。

第二种是制造型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地区通过发展制造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地区的经济产出。

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挑战。

第三种是服务型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地区可以通过发展服务业,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创造就业机会。

第四种是创新型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科技创新和创意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地区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和提供创新环境,能够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

以上几种发展模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在不同的地区和发展阶段都可能存在的。

地区的发展模式取决于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

区域发展结构是指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地区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地区的经济特点和竞争力。

一般来说,地区的产业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基础产业,这是地区经济的基础。

基础产业通常是资源型产业和制造业,例如采矿业、冶金业、能源产业等。

基础产业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基础设施,是地区经济的支撑。

第二层是支柱产业,这是地区经济的主要产业。

支柱产业通常是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是地区经济的增长点。

支柱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地区的经济增长。

第三层是新增长产业,这是地区经济的未来方向。

新增长产业通常是创新产业和服务业,例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金融服务等。

新增长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地区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课件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课件
案例二
东京都市圈的区域发展与组织。东京都市圈通过强大的交通 网络、产业协作和城市规划,实现了城市与乡村、中心与外 围的和谐发展。其组织结构重视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共 同推动区域繁荣。
区域发展与组织管理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一
资源与环境压力。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和 环境破坏成为严重问题。如何平衡发展与环保,实现可持 续发展是一大挑战。
03
功能与职责
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组织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与职责,包括政策制定、资
源分配、公共服务提供等,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推动区域发展。
经济区域组织
定义与内涵
经济区域组织是根据经济条件、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在地理空间上划分的经济区 域。它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与协调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城乡区域组织的重要任务。 这包括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 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措施,以 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组织变革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
此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自 然资源,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以
初级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
挑战二
城乡与区域差距。在发展过程中,城乡和区域差距容易拉 大,导致社会不公和不稳定。缩小差距,促进全域均衡发 展是关键。
机遇一
科技与创新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区域发展带来新动力, 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利用科技手段,可以推动产业升 级和社会进步。
机遇二
全球化与区域合作。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区域间合作,实 现优势互补,是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课件
区域的基本概念与理 论
区域定义与特征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 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 享所产生的收益。
产业集聚就是在集聚经济作用下的现代区域经济增 长的一种重要现象。在产业集聚区域,同一产业或 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能使得该区域的经济 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
a
9
区域经济集聚的空间表现:
(1)导致区域经济的极化现象; (2)加剧区域经济成长的空间差异与非均衡; (3)在地域间产生了发展上的“马太效应”
a
13
点轴理论
对区域开发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运输通道被成 为生产轴(沃尔.松世)。
随着连接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形成新的优势 区位,对产业和劳动力产生新的吸引力,从而 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线集 聚并产生新的居民点,使该地区出现工业化和城 镇化的趋势。
a
14
扩散效应
相对均衡的高 级有序状态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a
1
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 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织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 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
a
2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区域空间结构是在多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和发展的。主要有:
1、单个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2、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 3、经济影响的空间近邻效应
原料地指向。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 量的原料,某些经济活动的区位趋向于原料 集中供给地,因而表现为原料地指向。如高 物耗的钢铁、建材、木材加工、重型机械制 造、各种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基本上都是原料 地指向。
a
5
燃料动力指向。一些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 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或者是需要获得稳定的 动力供给,它们在选择区位时趋向于选择在 或靠近燃料、动力供给地。如高耗能的火力 发电、有色金属冶炼、电冶合金、稀有金属 生产、石油化工等都属于燃料动力指向。

《区域发展阶段》知识总结-完整版PPT课件

《区域发展阶段》知识总结-完整版PPT课件

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
间结构 增强

区域发 展状态
区域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区域发 展状态
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要点三 工业化阶段
区域产业结 构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 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 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区域空间结 构
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 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 平均发展速度,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 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区域发展阶段》知识总结
要点一 区域发展的衡量指标与空间结构演化
1.衡量指标
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收入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
发达地区与 发展中地区 或高、中、 低收入地区
反映区域的总体 发展水平
2.空间结构的演化 1影响因素: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 2发展趋势: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要点二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经济发 展水平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很少
区域产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
业结构 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活动
区域空 间结构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 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区域发展状 态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一)霍伊特的输出基础模型
• 该模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在专业化的基础部门(主要是专业化 地区的主导部门) 就业的劳动力(Lb),第二个是在服务行业(非基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 LT是总就业量 • Lb是一个外生变量,由生产满足区外需求量所需劳动力数量决定 • a是服务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三)动态模型
• 动态模型是为解决原有经济增长模型中服务行业就业数量与总就业数 量之比长期不变问题而建立的。
• 在上述的霍伊特模型中去分析(收入替代了霍伊特模型中的就业):
YT
Yb Ya Yb Y
Ya a0 a1YT
(3 9)
• 其中,Yb、Ys分别表示基础产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收入水平;正如霍 伊特模型中的情况,服务行业的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总收入水平,基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三)区域经济生产要素
• 影响因素 ≠ 生产要素:一切与区域经济相关联的条件和环境可能都 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增长
• 为便于定量分析,都假定其他影响因素固定不变。
区域经济 生产要素 是区域经 济发展的 必要条件
土地(资源) 资本 劳动力 技术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
• 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种情况:
• 如果我们考虑一些其他变量,则该模型演绎出更多的经济学含义。 • 但上述理论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首先,这种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不考虑
供给问题。其次,该理论没有考虑区际趋同或趋异问题,因而也就没 有考虑区域间的经济增长率的差距问题。最后,该理论无法确定经济 增长的决定因素,因为该理论把出口增长或基础部门就业人数的增长 看成是经济事实而不是理论给出的结论。

区域发展模式与结构

区域发展模式与结构

区域发展模式与结构区域发展模式和结构是指特定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不同地区发展模式和结构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地区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政府政策和地理条件等因素。

以下是对区域发展模式和结构的详细介绍:一、区域发展模式1.传统型:传统型区域发展模式大多依赖农业和传统工业,劳动力和资本主要集中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中。

该模式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和低技术含量。

这种模式的区域往往面临以下问题:经济增长乏力、就业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2.新兴型:新兴型区域发展模式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国际贸易等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新兴型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科技密集型、产业结构优化和知识经济发展。

3.高新型:高新型区域发展模式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集聚等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科技创新型、人才密集型和创新驱动型。

4.内需型:内需型区域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国内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发展。

该模式的特点是消费驱动型、服务业发达和城乡一体化。

内需型模式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内需市场的规模、消费者需求的结构和购买能力等。

5.国际化型:国际化型区域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国际化型模式的特点是外向型、进出口贸易发达和外资吸引力强。

这种模式的区域通常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外部环境条件。

二、区域发展结构1.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指特定地区不同产业的比重和结构特点。

传统型区域经济结构以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新兴型区域经济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

不同经济结构的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2.城乡结构:城乡结构是指特定地区城市和农村的比重和结构特点。

城乡结构的不平衡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收入差距扩大和社会问题增多。

合理优化城乡结构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4.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特定地区社会组织、社会分工和社会关系的总体构成。

区域发展阶段完整课件

区域发展阶段完整课件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难点:区域发展阶段中各阶段的特点及其相互转换的动因。
2.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城市为例,分组讨论,分析该城市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
3.例题讲解:选取典型案例,指导学生如何应用阶段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4.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答案要点,特别是对阶段判断的准确性和发展建议的针对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
5.随堂练习:
-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阶段理论,判断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
-学生完成练习后,进行讲解和答案反馈。
六、板书设计
1.区域发展阶段划分:
-启动阶段
-成长阶段
-成熟阶段
-转型阶段
2.各阶段主要特征和指标。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请分析我国某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判断其目前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完整课件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区域发展的阶段理论,主要参考教材第三章“区域发展与规划”,内容涵盖区域发展的概念、阶段划分及其特征,特别是对启动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转型阶段的详细解读。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区域发展的基本概念,掌握区域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
2.能够分析不同区域发展阶段的驱动力量,以及各阶段的主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
3.答案要求:学生的答案要具有逻辑性和完整性,能够反映出对阶段理论的深入理解。教师对作业进行详细批改和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讲解理论知识时,语言要清晰、准确,语调要有起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在提问和讨论环节,语速要适中,语调要亲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5.作业设计是否能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完成情况如何。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模式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模式

投资政策 投资政策的改革为地 方政府提供了通过增 加投资发展经济实现 地方利益的途径,再 加上珠三角设立经济 特区、开发区、开放 城市和开放区等等, 在进出口、外汇留成 国家给予优惠,使其 获得大量积累,经济 增长迅速。
财政政策 国家实行财政体制改革, 扩大地方财权和减免税收。 国家对珠三角实行“划分 收支、定额上缴、五年不 变”政策。广东省外资审 批权、管理权也得到扩大。 地方政府财权明显增强有 效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动者 工业化和市 先工业化后市 场化路径 场化
政府(社区) 发动型 以市场化带动 工业化
苏南模式 筹资途径
资金自给型 (内生型) 自上而下 体制内 供给型 强制性 政府强干预 政府﹢公司
温州模式
珠江模式
资金自给型 引进外资型 (内生型) (外来型) 自下而上 “外来冲击 体制外 -内部回应” 需求型 型 诱致性 自生自发 介于中间 政府提供公 共产品
一、新苏南模式的发展机遇:继乡镇企业异
军突起、浦东开发开放带动效应之后的国际 产业向沿江集聚,以三次大的先发效应接续 助推苏南转型升级。 二、新苏南模式的路径特征:坚持“三个发 展”、“四个优先”,实现经济结构成功转 型。 三、新苏南模式的发展导向:科学发展观指 引下的高水平全面小康“三条标准”,全面 协调发展的特色更加鲜明。
温 州 模 式 珠 江 模 式
政府超强干预模式——“苏南模式” 强政府弱社会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 主要特征是:农民依
江苏省苏州、无锡和 常州(有时也包括南 京和镇江)等地区通 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 非农化发展的方式。
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 镇企业;乡镇企业的 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 济为主;乡镇政府主 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四、新苏南模式的体制框架:国资民资外资

第7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7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第三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第四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区域的概念:地理学:区域就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经济地理学: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区域的内涵•空间特征:经济活动得以存在的依托•大小、等级特征:范围有大小、不同层次、级别的区域体系•类别特征:分为同质区域、集聚区域•结构特征:经济结构、空间结构•功能特征:内部功能、外部功能•演化特征:由形成、发展、成熟、衰退、再生组成的生命周期经济地理学通过两条路径研究区域经济问题:一是以单个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其内部的结构、功能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是以若干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区域之间的经济空间组织问题。

本章主要分析区域的结构与组织,这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经济问题的重要基础。

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区域经济结构类型: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产业(industry):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的各行各业都可以称之为‘industry’即‘产业’”。

区域产业结构:概念——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重要性——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

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及变化。

一、区域产业分类(一)三次产业分类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