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启示_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

合集下载

唐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唐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唐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封建王朝之一,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则是其文治的重要基石。

科举制度在唐朝开始得到全面推行与严格执行,为后来的数百年中国科举制度提供了模板与经验。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选拔机制以及对社会与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唐朝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

唐朝是历史上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的黄金时期,而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对这一繁荣的延续与发扬。

早在唐代前期,科举制度逐渐由制度形成并定型。

唐太宗时,开始正式实行科举考试,从官员选拔角度来看,科举制度的推行也是皇室中央集权政治手段的延续与维护。

因为通过科举选拔的进士不仅在知识素养上较高,而且也更容易接受中央实权。

其次,我们来了解唐朝科举制度的选拔机制。

唐代科举分为殿试与乡试两个阶段,整个选拔过程标志着中国科举制度的严谨与公正。

首先,乡试阶段是选拔官员的初步筛选,考生从全国各地集结到唐朝的都城长安,按照地区划分在预先设定的考区进行考试。

乡试以文史为主,侧重对诗词文学能力的考察。

而殿试则是最后一轮选拔,由皇帝亲自主持。

殿试更加注重对应试者智慧与才能的综合评价,不仅考察文学才能,同时也调查考生的品行与政治态度。

唐朝科举制度的严谨与公正,对唐朝以及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为社会公平提供了机会,弱化了世族势力与世袭制度,为人才的涌现与流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也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际支持,同时也为朝廷招募精英官员,维护朝廷统一,确立了皇权至高的理念。

其次,科举制度的推行也推动了唐朝文化繁荣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科举选拔的进士们不仅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也注重文学艺术的创作和追求。

进士们在文化的推动下,推动了中国文学与艺术的繁荣发展。

从杜牧、杜甫的诗歌创作,到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唐代文学经过进士们的开拓与影响,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值得一提的是,科举制度还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唐朝科举制度及其影响力

唐朝科举制度及其影响力

唐朝科举制度及其影响力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其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也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作为当时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唐朝的科举制度更是为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一、唐朝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自汉武帝创立制科以来,科举制度便以其公平、合理、开阔了人才选拔途径的优势,在我国政治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完善,形成了经久不衰的文化体系,并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时期。

到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基本成型,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设立了更多的科举考试,使得参加科举考试人员的范围更加广泛。

第二个是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进士、举人和贡士,每个等级对应的职位也不同。

第三个是唐朝考试的科目非常丰富,包括诗、文、经、史等多种内容,这也意味着唐朝科举考试对于文化的要求也更加高。

二、唐朝科举制度对文化的推广和保护唐朝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使得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得到文化教育和晋升的机会。

同时,唐朝也为科举考试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考试标准和评判标准,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此外,唐朝政府还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完善,通过大力推广儒学和文化教育,为科举考试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才学之士。

三、唐朝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力科举制度的实行,不仅仅是对文化的推广和保护,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唐朝社会的影响力。

福利和房屋等方面,唐朝官员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也直接反映到了民间的生活之中。

唐朝科举制度又极度强调文化教育和道德品质,这也直接推动了道德、风俗和文化的发展,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力仍然存在虽然唐朝科举制度已经很久以前落幕,而现在的时代和社会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科举制度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

科举制度依然被视作是历史遗产和文化挖掘的重要资源,而且很多地方不仅有古代的科举文化的遗存,还一直在推行着类似的选拔人才的政策,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

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篇一:文官-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摘要: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这一制度在隋唐时期得以确立和完备,在思想、教化、官员选拔等诸多方面都有改革和创新意义。

西方各国在对科举制度进行研究和改进之后,建立了先进的文官考试制度,至今仍有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1]西方文官制度起源于1855年的英国,以后逐渐发展到美、法、德、日等国。

虽然它在各国有着不同的形式,但总的来说,都是指一种通过非选举程序(即考试程序)录取人员担任政府职务的一种人事制度。

因此我们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西方的文官制度与我国的科举制度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了。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灵活多样,兼顾通才与专才。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过分强调儒学经典而忽视自然科学,可谓“偏科严重”。

而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

西方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造。

其次是将考试制度与人事制度相结合,选官与管理并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项选官制度,与之配套的人事制度则相对独立。

如明清时代,就是采取了考课制度,初任官员第一年相当于现代的“试用期”,年满考核通过才“加实授”,之后则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九年通计;在考科之外,尚有“考查”。

而文官制度带给西方的变革则包括了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可以说文官制度的建立与人事管理制度的调整同步进行。

在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中,功绩制是重要原则,公开考试与择优录取,都是这项制度的重要内容。

正是由于功绩制原则的确立,克服了西方传统的恩封制与“政党分肥制”带来的种种弊端,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晋升法则,代之以资历年限、升级考试成绩、年终考核成绩各种因素综合考查的办法[2](p225-227),使西方文官从录用到升迁都相对公开公平。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一、概括唐代是我国古代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朝代,这得益于其先进的政治制度,其中科举制度是尤为重要的一项。

在这一制度下,唐朝选拔出了大批优秀的治国人才,进而推动了一个时代的繁荣。

任何制度都有其两面性,唐代科举制度也不例外。

本文拟从利与弊两方面对唐代科举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唐代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它通过严格的考试来选拔官员,确保了官员的素质。

科举考试分为秀才、明法、明经、明算等多个科目,涵盖了文学、法律、哲学、数学等多个领域,使得各种人才都能找到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唐代科举制度还促进了社会公平,因为不论出身贫富,只要有才能,都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从而提升了社会的流动性。

唐代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过于注重文学才能,而忽视了实用性。

进士科是最为重要的科目,而进士科主要考察的是文学才能。

这导致了很多有实际才能的人才无法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而一些只会吟诗作赋的人却能够高居要位。

唐代科举制度存在舞弊现象。

由于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因此一些人会动用各种关系来作弊,影响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

唐代科举制度对考生的束缚较大。

考生需要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身份验证,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

这使得一些有才能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参加考试,从而限制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范围。

1. 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唐代(公元618年 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政治稳重、经济发达,文化艺术更是独领风骚。

在这个背景下,科举制度应运而生,成为了选拔官员和拓展文人阶层的主要途径。

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既继承了前朝的选拔制度,又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势力的衰退和庶族地主阶级的逐渐崛起,原有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隋朝实行科举制度,采用分科取士,让人才能够更好地脱颖而出。

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从唐太宗(公元598年 649年)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取代了之前的九品中正制。

唐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唐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唐朝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

在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

本文将探讨唐朝的科举制度以及其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隋朝,但是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乡试、殿试和状元及第。

乡试是地方性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文学知识和经义等。

通过乡试的考生进入殿试,殿试是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内容包括诗文作品的创作和解析。

通过殿试之后,才有机会成为状元及第,状元及第是科举制度的最高荣誉,他们将获得官职和权力,进入当时的政治精英阶层。

科举制度在唐朝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文化人才。

通过科举制度,唐朝将文化人才选拔的机会公开化,不再局限于贵族家族。

这样一来,社会上的人才得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实现社会晋升,从而扩大了社会流动性。

同时,科举制度减弱了世袭和贵族家族的权威,使得社会力量更加均衡。

其次,科举制度对唐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官员能够有一定的能力和学识,这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政策执行力。

此外,科举制度的存在使得官员的地位和权力不再完全依赖血缘关系和族群身份,进一步削弱了权贵集团的势力,有利于推行政治改革和促进社会进步。

另外,科举制度对唐朝文化的繁荣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科举制度这种公开选拔人才的机制,唐朝文人辈出,文化艺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推广。

众多的文人墨客在唐朝的繁荣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画家和学者,如王维、杜甫等等。

这些人才的涌现为唐朝的文化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虽然科举制度精英化的选拔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后果。

为了应对科举考试,许多人只顾得到死记硬背,而忽视了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应试教育的倾向导致了一些官员过于注重功利,缺乏真正的政务才能。

唐朝的科举制度及其社会影响

唐朝的科举制度及其社会影响

唐朝的科举制度及其社会影响唐朝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更是一种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通过科举制度,唐朝帝国培养了大批文人,为国家的进步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科举制度的来源与发展唐朝的科举制度源于汉代的遴选制度,其目的是选拔优秀人才来为国家服务。

然而,唐太宗时期,为了推进官员的职业化,科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选拔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组成与程序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举人、进士和进士官三个阶段。

首先是举人,即通过乡、县、府三级考试的选拔,成为科举制度的候选者。

然后是进士,通过在国子监的考试,获得进士头衔。

最后是进士官,通过官员资格考试,获得官职。

三、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对唐朝的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人们纷纷投入到学习中,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利用,学术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

其次,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在这个制度下,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学识获得官职,而不再受到身份和出身的限制。

这使得社会上的阶级流动性大大增加。

再次,科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

由于官员通过科举选拔,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控制地方官员,为帝国的统一和稳定做出贡献。

四、科举制度的问题与改革然而,科举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科举考试的难度和范围限制,会导致优秀人才的浪费,有些人才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参加考试,从而错过了一次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其次,科举制度也存在贪污腐败的问题。

考官和考生之间的暗箱操作使得一些不够资格的人得以通过考试。

面对这些问题,唐朝后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增加考试科目、加强考官的监督等,以期提高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和效率。

综上所述,唐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制度。

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文人,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同时,科举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一、本文概述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重要机制,对唐代乃至后世的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唐代社会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制度在古代中国的作用和影响。

文章将首先概述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然后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探讨科举制度对唐代社会的推动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今天的人才选拔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唐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选拔人才,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但此时的科举制度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科举体系。

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初期,科举考试主要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明经主要考察儒家经典,进士则主要考察文学才华。

随着唐朝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扩大,增设了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涵盖了法律、书法、数学等多个领域,为选拔各类专业人才提供了渠道。

到了唐高宗和唐玄宗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考试内容更加广泛,考试形式也更加规范。

唐朝还实行了“乡贡”和“府试”制度,使得更多地方的士子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还建立了“贡院”作为科举考试的专门机构,进一步提高了科举考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唐代科举制度在继承隋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完备的科举体系,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代科举制度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三、唐代科举制度的利益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门阀世袭的旧有格局,使得更多的士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与联系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与联系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与联系H07820209 07公共事业管理(2)班王玲波我们知道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而传统的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封建政治体制极大地束缚了其在政治上的发展。

于是当他们在为自己谋求一个更为“公平”、“自由”的制度时,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成了西方工业资产阶级激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蓝本。

虽然西方官职任用制度经过自己一路的演变与发展,但可以说其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一、联系(共同点)(1)考试的某些原则上相同“机会均等”、“择优录取”原则,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而这一点与西方资本主义倡导的“自由”、“平等”不谋而合。

在现代西方的文官制度中,都无一例外地规定了政府官员均须经公开竞考择优录用。

(2)考级奖惩制度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实行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如在汉武帝时的“十三部刺史”、唐代的吏部等,对官员的政绩加以考核,并将其与职位的晋升挂钩;而在现代西方各国普遍实行功绩制,根据较为客观的标准确定的业务能力和其它工作素质,决定文官的录用、升降和奖惩。

这些制度无疑对保证政府管理效率和政治清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影响上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改变了自魏晋以来的世袭、察举等人为的选举制度,打破了“士族阀门”的不合理现象,使一般的平民得以通过科举向上层流动。

同时也为统治者扩大了其统治基础,招揽了更广阔的人才,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巩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而西方资产阶级通过建立与改革现代的公职任用制度打破了早期“个人赡徇”、“政党分肥”官员制度,有效防止了政党关系及血缘门第。

同时公平、自由的考试也吸取了社会各方面的人才,从而更好地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

二、区别(不同点)(1)法制化现代西方的文官制度,严格地纳入法制范围,文官或公务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

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发(1)

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发(1)

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发展及影响一、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缘起(一)科举制的缘起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在很早就将选举和教育结合在了一起。

科举制度的雏形始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创造了一套以教育为基础的治理模式。

他建立了老师进行授课,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学习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导,来培养士大夫。

汉武帝还建立了一套前所未有的选拔制度,被称为“察举制”,选出优秀的人才进入朝堂。

这些制度的产生让百姓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是维持社会的发展的基础。

从“察举”到“科举”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溯源于汉武帝时的“察举”。

所谓“察举”,即山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称为举孝廉。

大约每20万人中举孝廉一人,被举之人试用一年,胜任者转为正式官员,不胜任者退回,推举之人要连带受罚。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官员一直是一个相当小的集团,在这样一个小集团内,推荐者常常能看到被推荐者的全部,包括文章、学问、德行、才干等,而且举荐不实还可能遭到惩戒,而举出合适的人才尤其是大才高才,于己则有真正长远的好处,不仅可以获得识才的美誉,更可有得力的门生故吏。

这一切使得察举制度在两汉有效地实行了几百年。

魏晋南北朝时,曹丕称帝后,制定“九品中正法”,即“九品官人法”,即由中央设中正官于郡、州,由中正官区别人物,定其高下。

中正官通过品评,将地方所荐之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上上者称为圣上,上中者称为仁人,上下者称为智人。

若品评为下下,则称为愚人。

“九品中正法”取消了考试,取舍与否,取决于中正官的品评。

显然,品评需要制定通行于全国的标准。

当时制定的品评标准有72条之多,中正官根本记不住。

于是,72条标准形同一纸空文,剩下只有一条品评标准,即家世出身,结果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中正官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九品中正法”重家世、轻才德的弊端日益明显,受到世人抨击,渐渐废除。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与联系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与联系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与联系H07820209 07公共事业管理(2)班王玲波我们知道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而传统的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封建政治体制极大地束缚了其在政治上的发展。

于是当他们在为自己谋求一个更为“公平”、“自由”的制度时,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成了西方工业资产阶级激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蓝本。

虽然西方官职任用制度经过自己一路的演变与发展,但可以说其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一、联系(共同点)(1)考试的某些原则上相同“机会均等”、“择优录取”原则,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而这一点与西方资本主义倡导的“自由”、“平等”不谋而合。

在现代西方的文官制度中,都无一例外地规定了政府官员均须经公开竞考择优录用。

(2)考级奖惩制度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实行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如在汉武帝时的“十三部刺史”、唐代的吏部等,对官员的政绩加以考核,并将其与职位的晋升挂钩;而在现代西方各国普遍实行功绩制,根据较为客观的标准确定的业务能力和其它工作素质,决定文官的录用、升降和奖惩。

这些制度无疑对保证政府管理效率和政治清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影响上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改变了自魏晋以来的世袭、察举等人为的选举制度,打破了“士族阀门”的不合理现象,使一般的平民得以通过科举向上层流动。

同时也为统治者扩大了其统治基础,招揽了更广阔的人才,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巩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而西方资产阶级通过建立与改革现代的公职任用制度打破了早期“个人赡徇”、“政党分肥”官员制度,有效防止了政党关系及血缘门第。

同时公平、自由的考试也吸取了社会各方面的人才,从而更好地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

二、区别(不同点)(1)法制化现代西方的文官制度,严格地纳入法制范围,文官或公务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

比较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

比较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

比较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比较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及其影响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自唐武德四年(621年)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止,在我国历史上共存续1300多年。

在此期间,科举考试成为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作为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在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维护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封建社会成熟时期出现的选拔方法,科举考试与封建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步骤是一致和适应的,是上层建筑的一种体现形式,因此对其历史作用不能抹杀。

然今天我要来探究下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产生影响可追溯到十六世纪后半期。

西方学术界公认: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自中国的科举制。

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或实行个人赡拘制、政党分肥制。

这些文官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导致任人唯亲,带来结构性的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政府之中,而因政党更迭大批撤换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影响工作的连续性。

而我国的科举制度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

因此,当西方了解了我国的这么一种文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

因为科举制度体现“机会均等”原则,这正适合了在资本主义启蒙时期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比起贵族等级制、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科举选士无疑具有优越性。

由于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以及文官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堪称为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18世纪之后,我国已落后于西方,在西学东渐的大趋势下,中国人不得不学习西文、西艺、西政,而科举制则是屈指可数的反被西方人学习的中国特产之一。

再来比较下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之处。

一从技术层面上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以科举为“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是我国传统政治的一大创造,它比政教合一体制与纯粹的雇佣官僚制都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启示_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

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启示_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

文章编号:1006-4303(2007)03-0307-06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启示)))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徐惠婷,陈一琳(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摘要: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这一制度是在唐朝确立和完备的,其在思想、教化、官员选拔等诸多方面都有改革和创新,并在不断补充和完善中形成了一套结构完整运转有序的机制。

西方各国在对科举制度进行研究和改进之后,建立了先进的文官考试制度,至今仍有长足的发展。

但是作为渊源的中国科举制度本身,却在19世纪末被废除。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两者的传承关系以及其所存在的本质差异,来寻找两者走上不同历史道路的原因,从中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以期对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起到启示作用。

关键词: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官僚制中图分类号:D911.02 文献标识码:A正如5大英百科全书6所称的那样:/我们所知道的最早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公元前115年)及定期举行的考试(公元前202年)0。

¹中国的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其采用考试这一人类自身评价方法来甄别选拔人才的历史比其它任何国家要长十倍以上,它/源于汉魏、肇基于隋、确立于唐0,º绵延时间长达1300余年,并被西方各国加以引进、借鉴。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0[1]。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悠久灿烂的文化教育遗产却在封建王朝还没有被推翻的光绪年间,在自己的故乡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而西方各国却在对中国这一制度进行了长达百年研究之后,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当时最先进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且至今仍能存在、发展。

本文试图对中国科举制度)))主要是唐朝科举制度)))作一综合的分析研究,并将其与西方文官制度作一比较,从中寻找两者走上不同历史道路的原因,以期对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能起到启示作用。

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

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

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中国的科举制度源远流长,其正式存在的时间有1300多年,对东亚、西方等许多国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19世纪末期中国的封建制度日益暴露其腐朽性时,科举制度却备受西方国家的青睐,更有人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制度,并加以改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官制度。

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也有着许多的差异。

从形式上讲,西方文官制度虽然也以考试为主,但是西方的公务员考试一般分为口试与笔试,并不是单纯的笔试形式,这就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纯从试卷里窥见其人的才华,而忽视其面对现实时的真实面目。

有些国家如美国除了这两种考试形式之外,还对某些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的实际操作的考验。

这种方式从录取途径上避免了高分低能现象高频率的发生。

因而录取的人员一般都是高素质的人才。

科举制度以笔试为主,基本上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这三种考试并不是并列式的,而是层层递进的,即只有通过前一次考试之后才有资格进入下一轮的考试。

西方许多学者称赞中国的文人可以通过书写优美的文章而获得入仕的机会,却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的文人在此中所受到的折磨。

笔试带有太多的偶然性,更重要的是,它并不能真实反映一个人的实际能力。

明清之际,文体的呆板更是束缚了个性的发展。

殿试的出现,在很大程度是并不是面试的应用,而是权利欲的体现。

其原因在于:其一,能参加殿试的人并不是所有的文人,而是必须通过了乡试、会试取得优异成绩的“饱读诗书之士”。

也就是说面试的资格只向少数人敞开。

于此,参加殿试的人并不都是真正的智者,而更多的是科场上的成功人士。

其二,殿试的内容并不会超出人文科学的范围之外。

古圣贤之书充斥着忠君守节的思想,其中的民主成份无非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决非是改变国体的目的。

自然科学的缺乏也易导致人才的扭曲。

理论的成就并不能代表经验的丰富。

其三,殿试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考官与考生之间形成“门生”关系威胁皇权而开设的。

唐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唐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唐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唐代科举制度,是一种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其主要特点是选拔官员的标准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依据人才的实际能力而非家庭背景和身份决定官员的选拔。

这一制度的诞生不仅改变了唐代的政治生态,使得唐代的官员选拔更加公正,同时也对唐代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基本概念唐代科举制度是一种公开、公正、终身制的选举制度。

科举制度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时,科举制度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和完善并成为了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制度。

唐代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内容涵盖诗文、经义、史传、礼乐、算术等科目并深受时人欢迎。

二、科举制度对唐代政治生态的改变1、官员的选拔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只要有足够的才华和知识,就有机会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唐代官员选拔更加公正。

加上唐代更加注重治理,科举制度为唐朝从大量的人才中选拔精英,丰富政治人才库立下了汗马功劳。

2、官员地位唐代科举制度大力鼓励其民间学子,官员地位及待遇关系到社会地位被赋予了更高的含义。

科举制度打破了家族世袭制度,使为官之人的身份不再取决于出身,而是取决于个人智慧和道德,这是唐代社会民主化历程中的一大提高。

3、官员的廉洁性唐代科举制度对公正廉洁官员的提出要求,逐渐成为唐朝治理程序中的根本。

唐代科举制度坚决排除了门第的干预,更打破了土地爵位的能动作用,推进了中央集权,大大增强了政治上的上下等级。

三、科举制度对唐代社会的影响1、文化发展唐代科举制度为百姓提供了爬升社会阶层的通道,不少人倍感挑战,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积累,成为一名尚书,芝兰室的贵族便最终成为了身居朝野的“先人”,这使得唐代的文化发展迅速发展。

2、地方整治唐代科举制度对地方整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官员的选拔进一步增强了官府的治理能力,增加了实际的管理者,进而增强了朝廷强大的统治力,是唐代兴盛、繁华时期的重要因素。

3、社会建设唐代的科举制度强迫出类拔萃的学生必须努力,进一步推进了唐代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人才的逐渐涌现更积极地推进了唐代的社会建设。

试论科举制对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及反思

试论科举制对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及反思

《传承》2009年第3期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立科目进行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它体现出一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文化精神。

其实质是从读书人中选拔优秀者授予官职。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开启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先河,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它以严密的考试制度,有效的竞争机制等全面选拔官员的方式,对我国乃至世界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仍有诸多的启示。

本文试图从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对古今中外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和个人的思考三个方面着笔,以供当今国家公务员考试之借鉴。

一、科举制发展概述科举制度是指分科考选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而后一直沿袭到清末,历时1300多年,是我国自隋以后一直沿用的一种选官制度,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推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

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设志行修道(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以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隋炀帝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创立。

在唐代,科举得以定制。

它完备了二级程序,三级考试。

第一级程序是确定入仕资格,包括解送考生,科举类型,考试科目与及第录取等内容;第二级程序是在取得入仕资格的基础上分别授予官职,同时又有铨选的辅助程序。

三级考试是指解试、省试和殿试。

[1](P112)宋沿唐制,除正式完备三级考试类型外,在考试方法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糊名、誊录、锁院、复试、二次评卷、殿试制度、回避制度等,此外还设立“对读官”,以防止誊录疏忽或誊录官作弊;在考生身份监督上,实行十人互保连坐制,禁止冒籍参加科考;在考试管理上,加强搜检,严格夹带,设官巡察;在考试内容上,大量缩减唐科目,唯进士和经科重要,诗赋考试退居位次,经义、国策的考试列于首位。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它已走上成熟且更加严格和程序化,但也进入僵化和衰朽时期。

文官-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

文官-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

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摘要: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这一制度在隋唐时期得以确立和完备,在思想、教化、官员选拔等诸多方面都有改革和创新意义。

西方各国在对科举制度进行研究和改进之后,建立了先进的文官考试制度,至今仍有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1] 西方文官制度起源于1855年的英国,以后逐渐发展到美、法、德、日等国。

虽然它在各国有着不同的形式,但总的来说,都是指一种通过非选举程序(即考试程序)录取人员担任政府职务的一种人事制度。

因此我们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西方的文官制度与我国的科举制度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了。

首先,在考试内容上灵活多样,兼顾通才与专才。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过分强调儒学经典而忽视自然科学,可谓“偏科严重”。

而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

西方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造。

其次是将考试制度与人事制度相结合,选官与管理并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项选官制度,与之配套的人事制度则相对独立。

如明清时代,就是采取了考课制度,初任官员第一年相当于现代的“试用期”,年满考核通过才“加实授”,之后则以三年为一个周期,九年通计;在考科之外,尚有“考查”。

而文官制度带给西方的变革则包括了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可以说文官制度的建立与人事管理制度的调整同步进行。

在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中,功绩制是重要原则,公开考试与择优录取,都是这项制度的重要内容。

正是由于功绩制原则的确立,克服了西方传统的恩封制与“政党分肥制”带来的种种弊端,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晋升法则,代之以资历年限、升级考试成绩、年终考核成绩各种因素综合考查的办法[2](P225-227),使西方文官从录用到升迁都相对公开公平。

再次是要建立职前培训制度,使文官更好地履行职责。

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多个朝代的沿用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西方文官制度则是一种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公务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注重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科举制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启示。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为普通百姓提供了进入政治体系的机会。

这种以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的制度形式,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西方文官制度在选拔官员时,也采用了考试的方式,注重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这与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其次,科举制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科举制强调的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而西方文官制度则更加强调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这种差异在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并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西方文官制度在选拔官员时,不仅注重考试成绩,还注重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这种选拔标准与科拔才的“选贤任能”思想相契合。

此外,科举制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实践经验。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在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考试科目、考试方法、选拔程序等方面都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这些实践经验为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例如,西方文官制度在考试科目和选拔程序方面,也采用了类似于科举制的做法。

最后,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化交流方面。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科举制逐渐被介绍到西方国家。

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对科举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研究,并将其引入到本国的公务员制度中。

例如,英国在19世纪末实行了类似于科举制的公务员考试制度,而美国则在20世纪初实行了类似的公务员选拔方式。

这些借鉴和引入都说明了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和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6-4303(2007)03-0307-06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启示)))与西方文官制度之比较徐惠婷,陈一琳(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摘要: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这一制度是在唐朝确立和完备的,其在思想、教化、官员选拔等诸多方面都有改革和创新,并在不断补充和完善中形成了一套结构完整运转有序的机制。

西方各国在对科举制度进行研究和改进之后,建立了先进的文官考试制度,至今仍有长足的发展。

但是作为渊源的中国科举制度本身,却在19世纪末被废除。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两者的传承关系以及其所存在的本质差异,来寻找两者走上不同历史道路的原因,从中总结科举制度的利弊,以期对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起到启示作用。

关键词: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度;官僚制中图分类号:D911.02 文献标识码:A正如5大英百科全书6所称的那样:/我们所知道的最早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公元前115年)及定期举行的考试(公元前202年)0。

¹中国的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其采用考试这一人类自身评价方法来甄别选拔人才的历史比其它任何国家要长十倍以上,它/源于汉魏、肇基于隋、确立于唐0,º绵延时间长达1300余年,并被西方各国加以引进、借鉴。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0[1]。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悠久灿烂的文化教育遗产却在封建王朝还没有被推翻的光绪年间,在自己的故乡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而西方各国却在对中国这一制度进行了长达百年研究之后,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当时最先进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且至今仍能存在、发展。

本文试图对中国科举制度)))主要是唐朝科举制度)))作一综合的分析研究,并将其与西方文官制度作一比较,从中寻找两者走上不同历史道路的原因,以期对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能起到启示作用。

一、科举制度在唐朝的确立和完备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制度经历了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种形式:世袭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同时为了封建地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2]。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0一词初见于5礼记#王制6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收稿日期:2006-12-26作者简介:徐惠婷(1963-),女,浙江建德人,副教授,从事法律史学研究。

¹金涛:5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º杨朝仁:5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对照6,5政治学研究6,2001年第3期。

»林白,朱梅芳:5中国科举史话6,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第6卷第3期2007年9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Vol.6No.3Sep t.2007合起来,从而揭开中国管理选拔史上新的一页。

唐朝统治者为了适应封建经济与官僚政治的高度发展,改进了科举选官制度,使得科举制度进一步走向了成熟。

(一)科举考生来源的扩大在汉代的察举选官中,参加考试的人,须是经官府推荐,考试也只是用以决定授予官职的高低。

唐代的科举则是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

而事实上,由于唐代以来官学、私学教育的不断昌盛,培养了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

例如贞观以后,仅国学生就有8000余人。

国学生是参加科举的重要力量,因为他们在各级官学学习,考试合格后被送至尚书省参加科举,因此被称为/生徒0;自学成才继而向地方政府投牒自举,经考试合格后同地方贡品一起被送入京参加科举者,谓之/乡贡0。

这二种人是科举的主要来源。

(二)科举主要科目及内容的改变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有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礼等,但士人所重唯进士、明经两科。

特别是进士科,唐人谓之/登龙门0。

有唐一代考中进士者,据5唐登科记总目6统计,约在6700余人。

¹各科考试的内容较前代有所变化。

明经科有帖经、墨义、策问,进士科则有诗赋、帖经、策问,明法科主要考律令。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0的说法。

为了保证科举的公正,唐朝法律还专门规定:/诸贡举非其人及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一人徒一年,两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0º(三)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唐高祖一进长安,天下未定,就下诏设立学校,安排宗室子弟和其它青年上学。

唐朝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办的学校,用来劝导和奖掖青年人学习上进,谋求士宦。

这些官办学校都归国子监(类同高教部)管,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和史书为主。

»唐玄宗时期,把国家教育法制与学校体制正式编入5唐六典6中,详定各类学校的教师、学生员额,招生对象以及学习内容、教师和学生待遇等等。

唐代学校对于官僚预备队伍的教育、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3]。

二、唐朝科举制度的社会意义和局限性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逐渐成熟,不但影响了中国历代的政治进程,而且还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文化心态及性格特征。

(一)科举制高度适应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需要1.科举制把分散的人事选拔权完全收归中央。

众所周知,汉代的察举制,有赖于自下而上的层层推荐,选拔出来的官吏一般都出自地方名人,能够入选者必须以地方长官了解和信任为前提,否则,察举就无法操作。

在察举下,即使中央有用人标准的规定,解释权却掌握在地方官手里。

从法学的意义上讲,谁拥有法律的解释权,谁就具有实际意义上的立法权,因此汉代在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体制之后,用人权利却通过察举落到了地方大员手里。

而科举制在具体实施中,虽然也是自下而上执行的,但这只是一个先后次序问题,而不是选官的主动权自下而上的问题。

唐代的/乡贡0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地方官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预选而已。

科举制度下产生于地方的/乡贡0、/举人0,谁也不会认为自己的/贡0、/举0是出于某一地方官的恩典。

更重要的是即使读书人取得了/乡贡0头衔或初级功名,也必须经过全国统一考试,才能决定取舍。

这样,地方官员的选¹引自5文献通考6卷二九。

º5唐律#职志律6:/贡举非其人0。

»根据他们的难度和份量的不同分成所谓/大经0、/中经0和/小经0。

5礼记6、5左传6为大经;5诗经6、5周礼6和5仪礼6为中经;5易经6、5尚书6、5公羊传6和5毂梁传6为小经。

学业有/通二经0、/通三经0和/通五经0的分别。

所谓通二经,要能学好一大、一小两经,或者两个中经;通三经的,要大、中、小各通一经;通五经的大经全通,还要中、小经各能一通。

除此之外,所有的学生都要能兼通5孝经6和5论语6。

#308#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6卷人权力就完全被科举制剥夺殆尽,官吏的产生方式同中央集权的要求十分相应,不可能再通过选官造成妨碍中央集权的地方势力。

而中央则是利用科举制的这一措施,牢牢控制了选才任官权,培养了新兴的进士官僚集团,垄断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职,中举及未入仕者也享有诸如免除赋役、享受法律优待等特权。

这批人中的绝大多数有知遇之感,愿做封建王朝的忠臣义士。

中央集权的精神,在科举制创立以后得到了彻底体现。

2.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缓和了社会矛盾。

两汉的察举制最主要的科目是孝廉,官贵和富豪子弟要占应试者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更是以家世定品,以门资入仕,寒族庶士无门路登进。

这使得考试的入选面十分有限,选官的范围实际上只限于地主阶级中的头面人物。

这种状况,对于统治者取得社会支持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

而科举制实施以后,这种选官范围过小的局面有了重大变化。

凡是有条件读书者,都有了进入官场的机会。

科举制对于应考者的身份限制不多,除了作奸犯科、刑徒奴婢、州县胥吏、倡优艺人外,绝大多数人都在法律规定上具有参加考试的权利。

从而可以使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而且几乎全部都是能够为政权提供社会支持的人,通过科举这一途径,把自己变为统治队伍的后备军,进而把对封建王朝不满甚至反抗的潜在因素,转化成对其效忠服务的因素。

大批出身寒微的有学之士正是通过科举考试被吸收到政府机构中去,形成一批新兴的知识官僚。

中唐武则天统治时,科举出身的10位宰相中有6位来自下层官吏或平民家庭。

晚唐正史有传的官员中,出身寒门的占14%。

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大的稳定作用。

(二)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人才中国历史上的学校教育有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院和私学四种,¹书院作为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对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人才的培养、学术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培养人才是书院的主要功能之一,而唐代以后广大知识分子欲进入上层社会施展才干,实现人生抱负,则主要通过参加科举考试。

而各地的书院办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水平上必然有差异,统一标准的科举考试又将其大致统一起来,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与此同时,考试的成绩又成为书院重要的奋斗目标。

科举制的长期实施,使得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合为一体。

在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前,教育制度主要也是为了培养官吏服务,使得学习优秀之人可以进入官场。

但是,教育和选官是两个制度体系,两者不存在必然的衔接关系,读书可以入仕做官,也可以单纯为了修身养性,选拔官吏亦不以是否受过学校教育为先决条件。

科举制实施以后,选拔官吏的对象必须具有/生徒0资格或相当于/生徒0。

隋唐时的科举,凡没有生徒资格者,必须先经过州县考试,实际就是对通过州县考试者承认其相当于生徒水平。

这样,学校教育成为法定的选官前提,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

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的一体化,在更深层次上实现了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的完全融合。

进入这个体制的读书人,无论是否能够进入官场,其思维方式和奋斗目标,不在于通过读书求/知0,而在于通过读书求/达0。

思想的高度统一,极大地保证了社会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