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全文及释义
三字经全文附解释精选
三字经全文附解释精选导语: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书籍,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三字经》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简短的叙述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表述普遍为古代社会所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哲理。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三字经全文附解释精选,欢迎大家阅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译文解释: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艮的。
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译文解释: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
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著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译文解释: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
(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
)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著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
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禹钧(又称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解释: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
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三字经》全文解释《三字经》家喻户晓,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也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小孩子们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三字经》全文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幼。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三字经原文及解释
《三字经》完整原文及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释义: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因为本性相近,所以容易相互亲近,但是因为习惯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性格和行为会逐渐发生变化。
如果不进行教育和引导,人们的性格就会逐渐变得和善良远离。
因此,教育的道理贵在专一。
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释义: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曾经为了给孩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
她认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3.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释义:五代时期,燕山地区有一位窦禹钧,他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五个儿子都很有才华,同时名声也很好。
4.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释义:如果家长不进行教育和引导,就是家长的过错。
如果教师不严格要求学生,就是教师的懒惰。
5.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释义:孩子如果不进行学习,将来长大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年幼时不学习,将来老了会有什么用呢?6.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释义: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
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7.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释义:为人子女,从小就应该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社交礼仪。
8.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释义: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九岁的时候,就能孝顺父母,每当夏天蚊蝇多的时候,他总是跪着扇凉床席,让父母舒服;在冬天寒冷时,他则为父母温暖被窝。
9.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释义:汉朝时期,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
尊重长辈,懂得先后次序。
10.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释义: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其次才是学习知识。
11.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释义:一到十,十到百,百到千,千到万。
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数学教育方法。
12.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释义:天、地、人三个概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
13.父子亲,夫妇顺。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书籍,《三字经》以三字一句的方式,简短的叙述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表述普遍为古代社会所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哲理。
同时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同为中国古代私塾的初级入门课本,合称“三百千”。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字经》全文及解释,欢迎大家分享。
《三字经》内容介绍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
《三字经》也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
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
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三字经》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在过去,包括章太炎在内的有识见的学者,多有致力于《三字经》的注释和续补者。
模拟《三字经》形式的读物,如《女三字经》、《地理三字经》、《医学三字经》、《西学三字经》、《工农三字经》、《军人三字经》、《佛教三字经》、《道教三字经》层出不穷,风靡天下。
近期,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先生还创作了《新三字经》,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借鉴《三字经》韵语集中识字的原理,深圳市策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开发出包括《中华字经》在内的『爱文识字阅读系列教程』,进行汉语阅读教学推广,取得广泛好评。
《三字经》全文长达1145字,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三字经》作者《三字经》其书作者说法大致有四种:一、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
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
三字经全文译文注释
三字经全文译文注释《三字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中国文化、历史、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译文注释: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类在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本性相近,但后天的习惯会使人们彼此之间产生差异。
2.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的方法应该注重专注和专一。
3.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古代的孟母选择了邻居的环境,如果孩子不学习,她就会剪断织布机。
4.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教育了五个儿子,他们都名声远扬。
5.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如果养育孩子却不教育他们,这是父亲的过错;如果教育不严格,这是教师的懒惰。
6.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孩子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年幼时不学习,到老年又能做什么呢?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石没有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什么是道义。
8.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作为人的儿子,年幼时应该尊敬父母、师长和朋友,学习礼仪。
9.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香九龄是指古代的孩子九岁时能够温暖床榻,表现出对父母的孝顺,这是应该坚持的。
10.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融在四岁时能够懂得让梨,对兄长要尊敬,这是应该先学会的。
11.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首先要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其次要开阔眼界,了解一些数学和文学知识。
12.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从一开始学习,逐渐积累,由十到百,由百到千,最终达到万的境界。
13.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才指的是天地人的道理,三光指的是太阳、月亮和星星。
14. 先日月,后星辰,霜露雪,化为雨。
先学习太阳和月亮,然后学习星辰,霜露和雪最后会变成雨水。
15. 七政者,家人国,治国平,治家安。
三字经全文释义
三字经全文释义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相远。
这句话是说人从出生时就具备了善良的本性,人类的本质是相近的,但后天的研究和惯会导致亲近之情逐渐远离。
2.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教育人,人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非常重要,要专注于教育的目标,深入教学。
3.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古时候的孟母选择了距离邻居很近的地方居住,是为了便于孩子研究。
如果孩子不研究,就要割断织布机的纱线,使其无以为生。
4.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是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他教育了五个儿子,他们都成为了有名望的人物。
5.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父母如果不给孩子以教育,就是对孩子的过失。
老师如果不严格要求学生,就是教师的懒散。
6.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孩子如果不研究,是不应该的。
年幼的时候不研究,老了之后会后悔。
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石没有经过琢磨,不会成为有用的物品;人如果不研究,就不会明白道义。
8.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礼仪。
做人的儿子,在年幼的时候,要尊敬师长,结交朋友,研究礼仪。
9.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九岁的香可以取暖席子,这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应该坚持。
10.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四岁的融能够让着别人吃梨子,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应该及早了解。
11.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首先要孝顺父母和对兄长尊敬有加。
其次要丰富知识,了解数学和文学。
12.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从一起,逐渐积累到十,再到百,千,万,不断扩大。
13.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才是指天地人,代表了宇宙的构成。
三光是指日、月和星辰。
14. 四时行,草木春。
夏阳炎,秋雨长。
冬雪霜,天地凝。
四季流转,春天万物生长。
夏天阳光炎热,秋天雨水连绵。
冬天有雪和霜,大地凝固。
15. 仁爱慈,造丑恶。
分别忘,虚与空。
要有仁爱和慈悲之心,避免丑恶行为。
《三字经》译文+讲义
《三字经》译文+讲义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生下来旳时候都是好旳,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旳学习环境不同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旳差别。
(想象有一种刚出生很纯真旳婴儿旳画面)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好好教导,性格就会变迁,教孩子旳道理,最贵重旳就是要专一。
(想象有一只狗没有好好教导,为了使它不变坏,它旳主人就要用心一致地教育它)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旳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旳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旳布来教子。
(想象夕阳下旳母亲选择邻居来搬家,由于她儿子不学习,她就砍断了织布机上旳布。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措施,他教育旳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步科举成名。
(含着豆子旳燕子飞回山里有一种好措施,用来教育5个儿子,儿子都名声远扬了)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子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爸爸旳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规定就是做老师旳懒惰了。
(想象有一对很顽虐旳子女,爸爸在认错,老师在睡懒觉)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当旳。
一种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旳时候既不懂做人旳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想象孩子不学习,飞走了蓑衣,幼儿园里面不学习,老了又有何作为)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旳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美玉不好好刻琢,不能成为一种仪器。
人不好好学习,不能懂得礼仪。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做子女旳,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旳礼节和知识。
(作为人家旳儿子,方世玉少年时就喜欢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爸爸,替爸爸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旳人都应当实行和效仿旳。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作者简介】《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教材之一,由王守仁所著,包含1个总目、118个小节,共计360个字。
本文将为您带来《三字经》全文及其解释,希望能给您带来更多对这部经典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全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解释:任何一个人,刚开始出生时,本质上是善良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虽然人类的本性相近,都是善良的,但所受的教育和环境等因素会使人们有所差异。
苟不教,性乃迁。
解释: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将会发生改变。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进行教育的方法很重要,要注重专注、专心。
昔孟母,择邻处。
解释:古时候的孟母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选择了一个好邻居。
子不学,非所宜。
解释:孩子不学习是不合适的。
幼不学,老何为?解释:小孩子不学习,长大后将会面临问题。
玉不琢,不成器。
解释: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明白道义。
为人子,方少时。
解释:作为一个子女,年少的时候要懂得礼仪和行为规范。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要尊敬师长和朋友,并学习礼仪规范。
传不习,不成立。
解释:如果不能教导后人,道德就无法传承。
幼不学,老无能。
解释:小孩子不学习,长大后就会无能为力。
童子无忌,点睛文。
解释:年幼的孩子可以无忌讳地提出问题,点亮知识的灯火。
诗礼烂,乱世云。
解释:没有诗和礼乐的陪衬,社会将变得混乱。
舞韵好,乐亦真。
解释:舞蹈优美,音乐也会更加动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解释:如果能积少成多,就能创造伟大的成就。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解释:水累积成深渊,大龙也将在其中产生。
短薄技,玉易销。
解释:技能不扎实,就像薄弱而脆弱的玉石。
人不堪,言不详。
解释:一个人如果不能承受困难,就无法言谈自明。
当仁不让,义重乾。
解释:遇到应当承担责任的时候,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做。
亲戚故,琴瑟友。
解释:亲戚是一起成长的,朋友就像琴瑟相和。
衣不完,琼玖琢。
解释:衣物不能完美无缺,玉石才能被琢磨成美玉。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它是中国最重要的古典文学作品,乃至于亚洲最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来源于儒家思想,是孔子孟子著作的精华,也是舆论批判的支点。
《三字经》全文共有六十篇,每篇三句,每句三个字,因此而得名。
其全文如下:一、孝悌忠信:孝,指孝顺父母,敬畏父母,尊重父母;悌,指兄弟之间的谦虚亲热;忠,指忠实信实,不背弃朋友;信,指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
二、爱人如己:指爱他人如爱自己,不贪图他人之利;不占他人之便;与他人同舟共济。
三、敬老尊贤:指敬老爱幼,尊重长者,颂扬贤良;尊师重道,敬重先贤,学习古代文明,谨记古之道。
四、耻辱非常:指耻于自己的行为,耻于自身的行为;非常,乃至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守护伦理和道义,忠贞不渝。
五、勿惮尔身:指不要畏惧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贫穷而畏惧,不要怯懦不敢做你知道是正确的事;只要坚持正义,少犯错误,就可以克服贫穷。
六、知止而不殆:指知道自己的本分,知道自己的计略,尽量避免犯错,不走极端,做到有知、有力、有德,从而获得成功。
七、存心而谨行:指要守在心中,尽善尽美,先考虑到别人,少作过多之无益之事。
八、莫若父母:指对父母的尊重,毋庸怨恨,父母才是我们家庭的支柱,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我们应该把守在最宝贵的父母身边,给予父母最深的恩爱。
九、近朱者赤:指有时候身边的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他们熟悉自己的行为,也有时候会帮助自己,像朱砂,一旦你接近他就会变得很清楚,把问题弄明白。
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指一步一步来,不可急躁不慎,不可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慢慢积累,最终会达到很高的地位。
十一、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指小小的事情,不可忽略,要积累,最终可以称之江海,容量大。
十二、志固不忘:指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记住自己的目标,坚持下去,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
十三、立义在人:义即正义,指立立正义,守正义,不搞腐败,反对虚假,去实现正义社会。
三字经白话翻译
《三字经》释义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12、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完整版)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13、三才者,天地人。
三字经带拼音和全文解释
三字经带拼音和全文解释《三字经》带拼音和全文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带拼音和详细解释。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人之初,性本善。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的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习性就相差得越来越远了。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苟不教,性乃迁。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昔孟母,择邻处。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窦燕山,有义方。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养不教,父之过。
解释: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三字经全文释义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释义及解释《三字经》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作者一般认为是宋代的王应麟。
这部书以简短的三字句的形式,介绍了从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观念、历史故事到常识等多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三字经》的内容及其释义和解释。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释义: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人的本性彼此相近,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不同,习惯和性格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释义: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的本性就会改变。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专心致志。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释义:古代孟子的母亲,为了选择一个好的邻居,三次搬家。
当孟子不愿意学习时,孟母就割断织布的机杼来教育他,表明学习的重要性。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释义:五代时期的窦燕山,教育他的五个儿子都有很好的方法,结果这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名声远扬。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释义:只是养育孩子而不教育他们,是父亲的过错。
教育孩子而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释义:小孩子不愿意学习,是不应该的。
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又能够做什么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释义: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礼仪和道理。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释义:作为别人的儿子,在年幼的时候。
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和知识。
9.香九岭,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释义:香九岭,能够温暖席子。
对父母孝顺,是应该坚持的道德。
10.融四岁,能让梨。
悌于兄,宜先知。
释义:融四岁,就能够把梨让给哥哥。
对兄长的尊敬,是应该首先了解的。
《三字经》的内容涵盖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历史故事、常识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读物。
通过这些简短的三字句,儿童可以学习到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人生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全文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全文解释展开全文1、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三字经的正规全文及解释版
三字经的正规全文及解释版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启蒙读物,全文如下: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三字经的解释版本如下:1. 人的初衷本来是善良的。
人的天性相近,后天的修养使人们的性情迥然不同。
2. 如果不加以教育,人的性情就会转变。
教育的方法应该专一。
3. 古代有孟子的母亲,选择居住的地方。
孩子不好好学习,她就割断织布的机杼。
4. 窦燕山有一个义方,教育五个儿子,都成了有名望的人。
5. 不教养孩子是父母的过失,教育不严是老师的懒惰。
6. 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
小孩子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怎么办?7.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
人不学习就不知道什么是正义。
8. 作为孩子,年幼时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和朋友学习礼仪。
9. 香港的九岁小孩,能够温暖床铺,孝顺父母是应该的。
10. 冯四岁的小孩,能够让出梨子给别人吃。
在哥哥面前要让着点。
11. 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学会算数和识字。
12. 一倍是十,十倍是百,百倍是千,千倍是万。
三字经注音+释义(经典少儿读物)
《三字经》全文解释∙rén zhī chū人之初∙xìng běn shàn性本善∙xìng xiāng jìn性相近∙xí xiāng yuǎn习相远【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普通话朗读广东话朗读〖解读〗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gǒu bú jiào苟不教∙xìng nǎi qiān性乃迁∙jiào zhī dào教之道∙guì yǐ zhuān贵以专【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普通话朗读广东话朗读〖解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xī mèng mǔ昔孟母∙zé lín chǔ择邻处∙zǐ bù xué子不学∙duàn jī zhù断机杼【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普通话朗读广东话朗读〖解读〗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dòu yān shān窦燕山∙yǒu yì fāng有义方∙jiāo wǔ zǐ教五子∙míng jù yáng名俱扬【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普通话朗读广东话朗读〖解读〗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三字经》清代版全文及释义
三sān字zì经jīng(清qīng版bǎn)全文及释义人rén之zhī初chū性xìng本běn善shàn性xìng相xiāng近jìn习xí相xiāng远yuǎn【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gǒu不bù教jiào性xìng乃nǎi迁qiān教jiào之zhī道dào贵guì以yǐ专zhuān【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xī孟mèng母mǔ择zé邻lín处chǔ子zǐ不bù学xué断duàn机jī杼zhù【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dòu燕yān山shān有yǒu义yì方fāng教jiào五wǔ子zǐ名míng俱jù扬yáng【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yǎng不bù教jiào父fù之zhī过guò教jiào不bù严yán师shī之zhī惰duò【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zǐ不bù学xué非fēi所suǒ宜yí幼yòu不bù学xué老lǎo何hé为wéi【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yù不bù琢zhuó不bù成chéng器qì人rén不bù学xué不bù知zhī义yì【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应景命靖四方克大定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嬴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三字经》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弟,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弟。
孝弟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12、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解释】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14、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15、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解释】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 ,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
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解释】至于说到“五行” ,那就是金、木、水、火、土。
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18、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 ;“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 ,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解释】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这个平面叫做赤道。
根据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古人不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古人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他们所生活的这个平面。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
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 ,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解释】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
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21、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解释】我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
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解释】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23、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解释】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 ,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24、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解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5、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6、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27、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解释】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28、稻梁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解释】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29、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
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
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30、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俱。
【解释】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
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31、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解释】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32、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解释】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33、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解释】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34、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解释】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
35、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解释】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
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36、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37、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解释】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
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 。
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38、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39、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
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40、此十义,人所同。
当顺叙,勿违背。
【解释】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41、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解释】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42、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解释】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43、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解释】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
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