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读书报告
时殷弘教授的这本《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教材在国内同类教材当中是很有特点的,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还是一本学术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除了可以解国际关系史的知识,还能够学到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对于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还授之以渔,这是我阅读本书后感到最大的收益之处。
作为一部面向专业研究者的教材,作者开宗明义地阐述了国际关系研究的方法论。针对政治学和国际关系领域内存在的只重理论堆彻和轻视历史阐释的问题,作者指出国际关系研究是以对历史的理解为依托的,国际关系思想源自对历史的考察和理解。但是必须把对史实考察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次。本书就是认真贯彻了这一方法的史学实践,作者运用了路德维希.德约的国际关系学说对始自16世纪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进行了深入分析。
德约的国际关系理论系统地展现了欧洲列强与侧翼大国和外部优势 (特别是海外优势) 的并存与互动:每当体系中的某个大国妄图称霸 , 欧洲均势面临破坏时,其他国家就会自动形成反霸联盟对其进行共同遏制。当反霸联盟陷入困境时,周边的侧翼大国或海外优势就会主动介入。从16世纪哈布斯堡帝国两代君主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称霸图谋的功亏一篑,到法国路易十四谋求霸主地位的夭折和拿破仑政府欧洲梦想的粉碎,再到20世纪德国两次谋求世界大国地位野心的破灭,历史展现出欧洲均势历经打击而仍然存在的内在机理:“援引欧洲外缘的侧翼大国的决定性干预是现代史上欧洲均势得以维存的外部源泉或外部动因”。这就是德约强调的“大均势机理”。正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演进过程中,侧翼大国逐渐积累起越来越大的权势,传统的欧洲中心逐渐丧失其优势地位。
此外,作者从基本模式和构成要素两方面厘清国际规范体系的演变脉络和变化原因。首先,作者提出分析国际规范体系演变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国际规范体系包括国际共同价值观念、国家规范和国际社会成员资格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的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促成了国际规范体系的嬗变。时至今日,国际规范体系经历了三次变迁:一是16-17世纪基督教国际社会规范。这一时期的国际共同价值观念主要有两大思想模式:以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为代表的现实
主义思想和以格劳秀斯为泰斗的自然法国际关系思想;国际规范是以自然法为基础的万国法、《圣经》和教会法;其国际社会成员资格含糊复杂,个人被视作国际权利和义务的载体;二是18-19世纪,欧洲国际社会规范。该时期的国际共同价值是欧洲中心的“文明标准”。国际规范以国际条约为基本形式。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唯一成员,是国际权利和国际义务的唯一载体。三是20世纪直到现在,这一时期国际共同价值的认同范围、根本来源和内容都发生巨变。人权国际规范成为不容违反、不容质疑的国际法规范。国际权利与义务的载体也重新回归多样化,不仅包括主权国家和个人,还包括世界性或地区性的政府组织等。造成国际规范体系巨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政治中新力量的出现,如非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美国、苏联,还有西方发达国家内的和平运动和民间运动等。
读罢全书,我认为本书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分析深刻、见解独到。不同于一般的以时间为主要线索的国际关系史著作,这部书中主要是按照一个又一个事件和专题来论述的,并且是深入地去探讨每一个事件的深层本质和内在的联系,对事件的探讨多于对事实本身的描述,对于那些具体的细枝末节则并不费过多的笔墨,并且比较能宏观地着眼于整个国际格局和体系的变动。即不仅仅是对于谁或者哪个国家在哪年做了什么的记述,更多的是论述了他们这么做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和考虑,这么做之后对整个国际格局的影响是什么样的,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来,类似这样的问题。叙事的模式上,通常是首先讲战略目标和计划,然后再论述这样的目标和计划是如何实施的,叙事的逻辑结构非常的紧密,许多前后的事件之间是“因为……所以……”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开始……后来……”的关系。如果以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作为比较,大部分其他的国际关系史著作更接近编年体,而这部书则更接近纪事本末体的写法。这部书在内容上具有非常紧凑的特点,包含的信息量很高,凡是提到的内容,都是和论述的事情有比较密切的逻辑联系的,有实质性内容的,可有可无的话很少,没有什么水分。在有些地方,探讨甚至已经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畴,而把历史上并没有发生但依据当时的背景是可能发生的那些情况假设出来,并将假设的情况下可能的结果与事实上发生的相比较。
2.史论结合密切。与大多数国际关系研究者轻史重论的倾向不同,时殷弘教授很重视史实的价值和对历史的理解,推崇兰克的客观治史原则。但较之史家写
就的国际关系史著作,作者更侧重从理论层面阐释历史运动规律。例如,作者在详细描述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图谋称霸和周边国家联合反霸的过程中,深刻揭示出哈布斯堡帝国失败的原因是由欧陆均势和侧翼大国干预的国际体系机理决定的。这种从理论层次深入阐述客观规律与对历史史实的叙述结合得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使我深刻认识到,优秀的国际关系史应该以史为基、史论结合、以论统史。
3.眼界宽阔,长于宏观思考。在国际关系史的方法论中,作者一再强调应该对国际关系史进行总体的宏观思考,以揭示历史事态的深层含义。本书也体现了宏观治史的特色。时殷弘老师用两章的篇幅来论述大众政治、新技术和新国际规范长期积累下来的对历史的重大影响。在第七章,作者不仅阐述了大众政治对公众舆论产生影响的主要形式,还具体论证了大众政治在纳粹德国对外侵略倾向和二战后美国反共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影响。让人们不禁对这些以往史家常常忽略的“隐性”因素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4.文笔流畅,语言生动。作者在论述中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使得这本书阅读起来很顺畅,不像许多学术书籍那样的晦涩难懂。诸如以“宇宙大爆炸”这样的物理概念来形容历史的剧变,用遗传学的“延续”与“突变”形容历史发展的规律,用旧秩序的“溶解剂”和新秩序的“催化剂”来形容科技革命,用“真空”来形容权势的缺失,还有以“分割和聚合”,“钟摆”,“大环境”,“新陈代谢”,“爆燃”等概念作为比喻的。此外,也不乏以一些俗语为喻,诸如将迅速崛起之后的普鲁士帝国比作是“爆发户”,将英国的制海权说成是“传统的魔法”,将英国的工业革命说成是其“权杖”,将欧洲权势的变化比作是“交替坐庄”,将多变的阿拉伯政治比作是“流沙”等等。这类的名词以非常简洁的词语不禁使读者眼前一亮,给人留下非常清楚和深刻的印象。
总而言之,时殷弘老师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确是一部将历史与国际政治学结合得恰到好处的佳作。无论是从书中内容,还是语言上,都值得读者进行认真而细致的思索和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