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文阅读材料之走近大家:李四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语文阅读材料之走近大家:李四光

【名家档案】

李四光(1889~1971)湖北黄冈人,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他一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四光早年留学日本和英国,曾参加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新中国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务,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含英咀华】

看看我们的地球(节选)

李四光

【阅读导引】

本文是李四光教授为少年儿童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球的结构和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它的起源的不同学说。限于篇幅,我们对文章实行了节选,以飨读者。

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大行星之一,它是一个离太阳不太远也不太近的第三个行星。它的周围有一圈大气,这圈大气组成它的最外一层,就是气圈。在这层下面,就是有些地方是由岩石造成的大陆,大致占地球总面积的十分之三,也就是石圈的表面。其余的十分之七都是海洋,称为水圈。水圈的底下,也都是石圈。不过,在大海底下的这个部分石圈的岩石,它的性质和大陆上露出的岩石的性质一般是不同的。大海底下的岩石重一些、黑一些,大陆上的岩石比较轻一些,一般颜色也淡一些。

石圈不是由不同性质的岩石规规矩矩造成的圈子,而是在地球出生和它存有的几十亿年的过程中,发生了多次的翻动,原来埋在深处的岩石,翻到地面上来了。这样我们才能直接看到以前在地下深处的岩石,也才能使我们能够想象到石圈深处的岩石是什么样子。

随着科学持续地发达,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了,不过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眼睛所能钻进石圈的深度,顶多也还不过十几公里。而地球的直径却有着12,000多公里呢!就是说,假定地球像一个大皮球那么大,那么,我们的眼睛所能直接和间接看到的一层就只有一张纸那么厚。再深些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去侦

察呢?有。这就是靠由地震的各种震波给我们传送来的消息。不过,通过地震波获得相关地下情况的消息,只能协助我们了解地下的物质的大概样子,不能像我们在地表所看见的岩石那么清楚。

地球深处的物质,对我们现在生活上的关系较少。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还是石圈的最上一层。我们的老祖宗以前用石头来制造石斧、石刀、石钻、石箭等等从事劳动的工具。今天我们不再需要石器了,不过,我们现在种地或在工厂里、矿山里劳动所需的工具和日常需要的东西,仍然还要往石圈里要原料。仅仅跟着人类的进步,向石圈索取这些原料的数量和种类都是越来越多了,并且向石圈探查和开采这些原料的工具和技术,也就越来越进步了。

最近几十年来,从石圈中持续地发现了各种具有新的用途的原料。比如能够分裂并大量发热的放射性矿物,如铀、钍等类,我们已经能够加以利用,例如用来开动机器、促动庄稼生长、治疗难治的疾病等等。将来,人们还要利用原子能来推动各种机器和一切交通运输工具,要它们驯服地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样说来,石圈最上层能够给人类利用的各种好东西是不是永远采取不尽的呢?石圈上能够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种矿物原料,正在一天天地少下去,而且总有一天要用完的。那么怎么办呢?一条办法,是往石圈下部更深的地方要原料,这就要靠现代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和各种新技术部门的工作者们共同努力。另一条办法,就是继续找寻和利用新的物质和动力的来源。热就是便于利用的动力根源。比如近代科学家们已经接触到了的好些方面,包括太阳能、地球内部的巨大热库和热核反应热量的利用,甚至于有可能在星际航行成功以后,在月亮和其他星球上开发可能利用的物质和能源等等。

(节选自百花文艺出版社《穿过地平线》一书)

【赏析】

怎样把我们生活的天体——地球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介绍给少年读者?作者主要采用了两种手法:

一、合理安排顺序,理清脉络。作者概述地球全貌时采用的是从上到下、由表及里的顺序。在介绍“石圈”时,则按照理解的先后顺序,由已知到未知,由现在展望未来。

二、论述详细得当,重点突出。要介绍地球,需要讲的很多,作者选择石圈为重点十分恰当。因为石圈离我们最近,同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情况也很复杂。所以,水圈、气圈都只用一两句就介绍了,而石圈则占了极大的篇幅。(雨隽)

【逸闻录】

《行路难》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

该小提琴曲《行路难》手稿,是1990年3月由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现代音乐史教授陈聆群发现并考证,它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这首乐曲的五线谱手稿藏于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据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者之一陈纲认为,“最可贵的是乐曲立意深邃,行路难,这真是中国知识分子苦难历程的一个大概括”。李四光是因为窃国大盗袁世凯篡权后,排挤、打击甚至消灭革命力量时,一肚子晦气,才离开祖国去寻求救国之道的。而当时,中国仍然是军阀混战,国际上列强的明争暗斗也未休止。西方的文明也不过如此。在国外苦读七年,很快就要返回苦难深重的国土,李四光深知国内地上地下都布满了看不见的黑洞,举足为艰,在此异国(法国巴黎)停留的间隙,他以自己喜爱的小提琴独奏曲形式抒发自己的心情,写了此曲《行路难》。该曲寄予着他对人生的感怀。此稿李四光带回国后,亲手交给音乐家萧友梅教授,请他校正。后此稿一直保存有萧友梅处。

【言论集锦】

一个大写的人

▲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准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能够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

▲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很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趣闻轶事】

女儿眼中的父亲

李林

我父亲原名李仲揆,他十四岁报考学堂时买了一张表格要填,慌张中把十四写在了姓名栏里,按规定不得涂改,再买表格要花钱,于是就把“十”改成李,四字不好改,正好看到墙上一块匾“光被四春”,就加了个光字,于是就成了现在的名字。我们最早姓“库”,因为家境贫寒,从蒙古地区讨饭流落至湖北黄冈,所以我们的出生地是黄冈。曾祖父即是蒙古族人,家谱上是“库里家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