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楚辞与汉赋的发展综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一、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民歌-汉魏元朝文人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格律诗-宋词-元曲-现代诗。
二、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汉赋的发展阶段
汉赋的发展阶段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为了探讨汉赋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从其起源、兴盛以及衰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汉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楚辞和诗经等文学作品。
楚辞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为汉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诗经中也有一些类似于赋的作品,其中的“风”、“雅”、“颂”等篇章,可视为赋的雏形。
这些文学作品融合了民间歌谣和贵族宫廷文学的特点,为汉赋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汉赋在汉代达到了鼎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汉赋以文风华丽、辞章壮丽为特点,成为儒家文化的瑰宝。
唐代文学家杜甫曾赞美汉赋:“其华美盛者,如飞镞千百转,作景阳冈夜行之星”。
汉代赋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山水田园赋,也有以叙述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传赋,还有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的辞章赋。
这些作品不仅诗意盎然,更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张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美感。
汉赋在魏晋时期逐渐衰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一时期,文人开始追求个人内心的感悟与表达,赋的形式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与此同时,五言古文的盛行也使得汉赋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唐代文学家韩愈更是公开批评汉赋:“治之以道,著之以文,申之以赋,史之司马。
文赋何以异?”这一时期,汉赋的题材趋向狭窄,内容沉闷,不再具有前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总结起来,汉赋经历了起源、兴盛和衰落三个阶段。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楚辞和诗经等文学作品,兴盛期在汉代达到鼎盛,汉赋以其华丽的文风和丰富的内容成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但到了魏晋时期,汉赋开始衰落,受到个人感悟和五言古文的冲击。
尽管如此,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我们对汉赋的研究中,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不断创新,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汉赋、楚辞、骚体:三大先秦文学流派解析
汉赋、楚辞、骚体:三大先秦文学流派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汉赋、楚辞、骚体被誉为三大先秦文学流派,各有独特的风貌和表现形式。
它们不仅在形式结构上有所差异,而且在文学思想和情感表达上也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分别对汉赋、楚辞和骚体进行解析,探讨它们的起源、特点和影响。
汉赋汉赋起源于西汉时期,是一种以比兴手法写成的文学体裁。
汉赋的特点是雄浑豪放、辞藻华丽、意象丰富。
汉赋的代表作品有《古诗十九首》、《子夜吴歌》等。
汉赋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以赋为宾,以比兴为主,通过对自然、历史、人物等进行比兴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汉赋的影响主要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雄浑豪放的气势,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等。
楚辞的特点是情感真挚、格调悲壮、意境深远。
楚辞的主题主要是以离别、思念、怀才不遇等为主题,以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和不满。
楚辞的影响在于其情感真挚、深沉,激发了后世文人的创作热情,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骚体骚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战国时期,代表作品有《国风》、《卫风》等。
骚体的特点是直率率真、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骚体的主题主要是以风景描写、人物抒发感情为主,以展现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骚体的影响在于其清新明丽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汉赋、楚辞、骚体作为三大先秦文学流派,各具特色,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们不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方面也各具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赋的起源、特点和发展演变。
一、汉赋的起源汉赋起源于西汉时期,是以模仿楚辞为主要特点的一种文学形式。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遗产,以其豪放热情、抒发忧愤的风格而闻名。
西汉初年,文学家司马相如在楚辞的基础上创作了《子虚赋》,被誉为汉赋的奠基之作。
汉赋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的诞生。
二、汉赋的特点1. 模仿楚辞:汉赋最初的特点是模仿楚辞的风格和形式。
它以豪放激昂的语言表达情感,抒发忧愤之情,寄托个人的志向和理想。
2. 五言句式:汉赋的句式以五言为主,这与楚辞的句式相似。
五言句式简洁明快,使得汉赋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3. 多样的题材:汉赋的题材广泛多样,既有歌颂国家和君主的,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
汉赋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题材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
三、1. 高峰时期:东汉时期是汉赋的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赋作家。
其中最著名的是班固,他的《赋蒲松龄序》被誉为汉赋的巅峰之作。
班固的赋作风格独特,既有楚辞的豪放风格,又融入了魏晋时期的辞章之法,使得他的赋作更加丰富多样。
2. 衰落时期:随着东汉末年的动荡局势,汉赋逐渐走向衰落。
赋作家们的创作受到了政治和社会环境的限制,赋作的题材和风格变得单一和保守。
汉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阶段。
3. 后续影响:虽然汉赋的影响力在汉代后期有所下降,但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仍然深远。
唐代的赋作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汉赋的传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同时,汉赋也对宋代的词作和元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汉赋起源于西汉时期,以模仿楚辞为主要特点。
它以豪放激昂的语言表达情感,五言句式简洁明快,题材广泛多样。
汉赋在东汉时期达到了高峰,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逐渐走向衰落。
然而,汉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仍然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起源于汉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赋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并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汉赋的起源汉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当时的汉武帝在位,他提倡文治,鼓励文学创作。
为了满足皇帝的需求,文人开始创作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汉赋。
汉赋最早是以咏史为主题,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文体的创作形式受到了前代文学作品的影响,如《楚辞》和《诗经》等。
二、汉赋的发展1. 前期发展汉赋在西汉初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当时的赋作者主要是一些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们通过赋作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抒发情感。
这些赋作大多以咏史为主题,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样化,语言华丽而富有感染力。
2. 高峰期汉赋的高峰期浮现在西汉中期,这一时期的赋作数量庞大,质量也较高。
西汉时期的汉赋主要分为乐府赋和骚体赋两大流派。
乐府赋以咏史为主题,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骚体赋则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多以自然景物和个人遭遇为题材。
这一时期的汉赋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语言更加华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晚期演变到了西汉末年和东汉时期,汉赋的发展逐渐走向衰落。
这一时期的汉赋作品数量减少,质量也大不如前。
汉赋的衰落主要与政治和社会动荡有关。
东汉末年,王莽篡位,导致社会动荡,文化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汉赋逐渐被其他文学体裁所取代,如骈文和诗歌等。
三、汉赋的地位和影响汉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领着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形式的创新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创新形式,它在形式上突破了以往文学的限制,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
汉赋的华丽语言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文化传承与发展汉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汉赋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对后世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试论汉赋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
试论汉赋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屈原对汉人的影响因汉代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特点和具体人物的不同情况而呈现出不同的倾向性:对西汉前期士人的影响主要在品格方面,如贾谊、司马迁所受的影响;西汉后期至东汉,士人由接受屈原品格方面的影响,逐渐转为对屈原进行政治伦理道德方面的评判,如扬雄、班固、王逸等人对屈原的评判。
楚辞对汉代文化的影响还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汉代的淮南、吴、梁诸藩国皆盛辞赋,原因即在于诸藩国或为故楚地,或与楚地接比,其文化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楚辞对汉代文化的影响还具有重在情感心理、深层意识、艺术情趣的特点。
楚辞对汉赋的影响完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复归中又有扬弃的圆圈运动:由情到物,再回到情;由怨到颂,再回到怨;由真到假,再回到真。
这个圈圈运动明显表现在由骚体赋到汉大赋,再到抒情小赋的演变中。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赋的发展演变,并探讨其中的特点和影响。
一、汉赋的起源与发展汉赋起源于西汉时期,是汉代文人在受到楚辞和乐府民歌的影响下创作的一种新文体。
最早的汉赋作品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
汉赋的发展得益于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逐渐成为汉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份。
汉赋在西汉时期经历了初期的摸索和发展阶段,文人们在创作中吸收了楚辞的豪放和乐府的平易,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
到了东汉时期,汉赋进入了全盛时期,浮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赋作家,如司马相如、班固、张衡等。
他们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丰富了汉赋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二、汉赋的特点和风格1. 丰富的主题内容:汉赋的主题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描写自然山水的山水赋,又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思乡赋,还有咏史抒怀的史事赋等。
这些不同的主题内容使汉赋具有了多样性和丰富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繁荣。
2. 独特的表现手法:汉赋在表现手法上注重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
赋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比喻,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同时,赋作者还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经历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3. 严格的格律要求:汉赋在格律上有严格的要求,通常采用七言或者五言绝句的形式,每句字数、平仄和压韵都有一定的规定。
这种格律要求使汉赋具有了独特的韵律美和音乐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三、汉赋的影响与传承汉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汉赋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汉赋的格律要求和表现手法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唐诗的格律和宋词的抒情表现等都受到了汉赋的影响。
此外,汉赋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诗经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诗经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意象而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尤其对汉赋的影响不可忽视。
以下是诗经楚辞对汉赋的影响的一些方面:
1. 形式上的影响:诗经和楚辞都是以诗歌形式呈现的,使用了韵律和格律的规范。
这种形式上的影响使得汉赋有了明确的音韵结构和节奏感,增强了其表现力和感染力。
2. 情感表达:诗经和楚辞都以抒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为主要目的,将个人的喜怒哀乐与社会和民众联系起来。
汉赋也受到了这种情感表达方式的影响,借助于鲜明的情感色彩和生动的形象,使作品更加感人动人。
3. 主题选择:诗经和楚辞赞美了自然、讴歌了英雄和君主,关注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这些主题也体现在了汉赋中,汉赋往往以某种特定的主题为中心,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描写和讨论,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看法。
4. 影响文学思想:诗经和楚辞提供了一种审美理念和文学风格的范式,对后世的文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样地,汉赋在文学思想上也得到了前人的启发和引领,汉赋作家们对于文学的认识和创作方式往往与诗经和楚辞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体来说,诗经楚辞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汉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们为汉赋的发展提供了范式和启示,成为汉赋艺术的重要参照和借鉴对象。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赋的发展演变,并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汉赋的起源与特点汉赋起源于汉代初期,是以乐府民歌为基础,吸收了楚辞和骚体诗的艺术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汉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汉赋以表达个人内心情感为主要目的,通过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体验。
2. 以抒发社会不满为内容:汉赋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往往借用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抒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评。
3. 以形象生动的描写为特色:汉赋注重描写的生动性和形象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二、汉赋的发展阶段1. 初期发展阶段(西汉初年):汉赋在此阶段主要受到楚辞的影响,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充满了浓厚的个人色采。
2. 高度发展阶段(汉武帝时期):在汉武帝时期,汉赋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发展,形成为了以抒发社会不满为主题的“史赋”和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的“辞赋”两个流派。
3. 后期发展阶段(东汉时期):在东汉时期,汉赋逐渐衰落,但仍有一些杰出的作品浮现,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收录的赋作品。
三、汉赋的代表作品1. 《九思》:这是西汉初年赋作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描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2. 《长歌行》:这是东汉时期赋作家李白的代表作品,以抒发社会不满为主题,描写了作者对战乱和苦难生活的不满。
3. 《七步诗》:这是西汉初年赋作家曹操的代表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描写了作者对美女貂蝉的倾慕之情。
四、汉赋的地位与影响汉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领着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重要表达方式。
汉赋的发展演变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简述汉赋的发展历程
简述汉赋的发展历程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起源于汉代。
汉赋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楚辞》,但它在东汉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繁荣。
汉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在前期,汉赋的代表作品主要是《楚辞》,这是一部以辞章形式表达情感的诗歌集合。
楚辞的诗歌具有浓郁的个人色彩和激情澎湃的感情表达,它以独特的辞章技巧和艺术手法成为汉赋发展的奠基石。
中期的发展阶段是东汉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汉赋作品。
代表人物有刘向、班固、司马相如等。
东汉时期的汉赋开始注重文辞的华丽和修辞的巧妙,以及情感的细腻描写和类比比喻的运用。
这时期的作品多以咏史怀古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展现了汉代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特色。
后期是汉赋的成熟期,宋初的文赋被认为是此阶段的巅峰之作。
宋初汉赋以文辞的博大精深和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表达而被誉为华丽绮丽的古文体。
同时,这一时期的作家们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结构的变化,使作品表达更加细腻、生动。
宋儿时期的汉赋采用了更多的修辞和比喻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
这一时期的汉赋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汉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在历史
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楚辞》到东汉时期再到后期的逐渐发展和演变。
汉赋以其独特的文辞、瑰丽的修辞和生动的描写,展示了汉代文人的情感和才华,同时也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珍贵的借鉴和启示。
楚辞汉赋
文档信息
举报文档
孙军806贡献于2012-09-03
4.0分
我要评价
1/2
相关文档推荐
汉赋与楚辞源远探议
2页
5财富值
汉赋和楚辞
3页
8财富值
诗经 楚辞,汉赋 有关内容
4页
免费
江淹赋与楚辞、汉赋之关系
暂无评价
9页
|
登录注册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 帮助 全部 DOC P
文学
上传文档
支持以下设备:扫二维码下载
AndroidiPhoneiPad
.
? 2005-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豆瓣· 在豆瓣工作·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课程论文)哈~
2010-12-08 15:14:48
前言:汉赋作为一代文体有其特殊的文化历史和文学魅力,很多文章的和学者都提到汉赋是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汉赋从文体到内容,甚至是思想都与楚辞有很大的相似性。汉代有骚体赋之说,骚即代表《离骚》,《离骚》是楚辞这一文体的代表作,屈原是楚辞的宗师,看完《离骚》,再去阅读汉赋家的作品你就会有很深的感触。刘勰、宋祁、章学诚、刘熙载无不认为汉赋来源于楚辞,其实汉赋对楚辞的继承是多方面。一、 思想上的继承思想的继承,也可以是说精神上的继承。汉赋于楚辞有相承相因的关系,以里《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主要抒发的是作者怀才不遇、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悲伤情怀,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谗臣进谗误国的愤慨和绝不与之同流合污的决心,对君主的讽谏。这里的情感有悲伤、缠绵、愤恨和坚决,屈原门生和后继的楚辞作家也没有跳出这些思想和情感,如《卜居》表现屈原内心的矛盾与困惑,《渔夫》则展现出屈原内心经历的混同世俗与正道直行的思想斗争及其抉择。这些思想被汉赋家继承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出来,例如贾谊,他与屈原产生共鸣,他被贬长沙,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感叹、愤恨之情,他的《吊屈原赋》控诉了“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不公平的社会,凭借吊屈原而抒发自己的忧愤。赵壹也同样如此,他在《刺世嫉邪赋》“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柂,坐积薪而待然?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桡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表达了对黑白颠倒社会的的强烈不满,赵壹于屈原相较更直接。哀怨情节突出的还有司马迁,他的特殊经历与屈原有异曲同工之处,他的赋也愤世嫉俗,满腔愤慨。思想的继承还表现于对神鬼的敬重,有学者在《楚辞》和《汉赋》中做过统计,“神”出现的次数最多,89次占总数的49%;“灵”出现67次,占37%;而“鬼”出现14次,占8%,人死则为鬼。不难看出,“神”是楚巫首要崇拜对象,楚人对祖宗的鬼也很敬重,但与神不可同日而语。汉赋家的作品亦是如此,这是对楚辞从宗教思想上的继承,楚地思想开放,越人首要崇拜的是鬼,黄河的流域的中原地区在战国则是百家争鸣的战国士思想横行一时,在他们眼里巫术是蛮荒的象征。楚辞来源于流传于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巫歌,这种巫歌孕育于原始宗教文化,带有强烈的宗教情感和楚地文化。《招魂》便是典型的代表,它以神灵之间的呃爱情生活为主题,把神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屈原流放其域,行文写作、抒发情感,借用芳草美人、问卜降神、天国神游等巫文化作比兴事物。这个宗教的思想的继承有其社会根源,其一汉代统治阶级多为楚国出生,这就造就大量汉赋家为了迎合统治阶级和贵族的喜好可以为之;其二赋得大量排铺,想象的丰富、自由无束的联想也是这一思想被保留集成的原因,;其三神鬼作比喻高尚情操,到了汉代已有定式,汉赋家很难跳出这个创作上的心理定势。桓谭的《仙赋》是奉汉成帝之旨而作,神灵巫仙的描写,有迎合汉成帝的长生享乐成仙的思想之意。楚辞有浓烈的讽谏意味,从《离骚》中思想可以解读出:希望君王从历史人物中吸取教训,这点汉赋虽然讽谏意味不足但还是有所保留,汉代赋家无论盛世还是乱世都有讽谏,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以夸耀的笔调描写了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及汉天子游猎的盛大规模,歌颂了统一王朝的声威和气势,即使这样也不枉讽谏,赋中他从一个理想的君主,写到“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亡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引出节俭,归结到讽谏上来;张衡的《二京赋》、《西京赋》、《东京赋》,从帝王的奢华无度到称颂节俭,弘扬礼仪,莫不是讽谏吗?二、 文体上的继承汉赋可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机构恢弘,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往往一篇赋成千上万言。汉代贾谊、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都是写大赋的高手。而小赋则摒弃了大赋的辞藻、篇幅等方面的缺陷,保留汉赋的基本文采,创造出篇幅脚下、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片小赋,赵壹、祢衡、蔡邕等是写小赋的高手在我们现在所认同的汉赋多是大赋。从巫歌到楚辞,从楚辞到散文化,再到骚体赋,最终汉赋的形成这是一条非常明显的继承变化的道路,汉赋的辞藻华丽是继承于楚辞的,楚辞特别强调明确的空间感,很多楚辞中可见作者在构筑一个宏大的空间,如《招魂》,这个空间的构造就需借助大量的铺排、辞藻来堆砌,汉代赋家受其影响,亦在作品中出现大量铺排、堆垛辞藻,以至到后来汉代赋家好用生僻字,受到后世学者很多诟病。汉赋多是四言,六言的赋体,这是继承诗骚的形式。此外汉赋中还常出现如楚辞的使用对话形式,《离骚》中有大量的对话形式,《卜居》《渔夫》则是整篇采用对话形式。汉赋亦有,如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难蜀父老》,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答客难》,杨雄的《长杨赋》、《逐贫赋》等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短小的抒情赋,可以从宋玉的《九辩》中找到点踪迹,《九辩》在楚辞和汉赋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思想境界不及《离骚》,但他提出了一个新的主题“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新主题,这个主题在汉代以及后代广大士林阶层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便是汉代小赋主要的主题,这里没有国家命运,没有讽谏警醒,有的是个人悲情愤怨。三、 楚辞与汉赋,继承和创新的冲突从楚辞的特点来看,总结有四点:1. 表现纯洁美好的人格即不见溶于浊世而又难以改变初衷的失意、忠愤之情;2. 具有缠绵悱恻、哀怨伤感的情感基调和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行文方式;3. 借用芳草美人、问卜降神、天国神游等巫文化作为比兴事物;4. 具备楚声、楚地、楚语、楚物的地方特色,运用带有“兮”字的回肠荡气的散文化句式。从汉赋的发展来看这些特点都有继承,也许会问为什么不直接沿用楚辞更简单,或是重新创造一种文体。从战国到秦,再到汉,汉赋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有其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历史必然性。屈原创作所代表的楚辞,是将战国士文化注入了楚辞创作中,战国士文化是以战国史林为历史创造主体,以品天下一统江山为目标、以思想解放自由创造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思潮。屈原是出生于贵族,生长于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又曾一度位于统治决策曾,他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战国士林文化,同时又深受南楚文化的浸润,巫文化的熏陶,由于政治的挫折,他使两者结合创造了特有的楚辞,这极具楚地特色的文体。到了汉代,上层统治阶级和贵族多为楚人,对楚辞这一极具楚文化的文体的偏好是自然而然的,对其复兴也是尽心尽力;而从另一方面,汉代大一统,独尊儒术,对楚辞的发展又是有相当束缚的,统一和发展中的大帝国又需要一种文体去张扬统治阶级的和百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样汉赋在继承楚辞的基础上,又有了变化,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和政治需要。而汉赋夸饰之风背后又隐含着汉代赋家在社会政治生活地位中的下降,蕴含着在政治生活中被欺凌与侮辱的无可奈何,与只能依附于政治的愤慨,正是有这种情怀九接受和认同了屈原的精神,并把自己的苦难与屈原的破碎之心融为一体。这也是对楚辞精神继承的原因之一。继承楚辞却与楚辞不同的汉赋,仅仅是继承是不能成为一代文学的,汉赋必须有创新。创新一,多种句式的交错应用,这中创新源于枚乘的《七发》根据叙述和描写的不同学要采用不同的句式,韵散结合,极富文采。创新二,对楚辞中自然描写的超越,汉赋作家将自然景物之于客观地位,赋中也有出现对自然的征服,体现了积极向上的心态。总而言之,楚辞对汉赋的影响是直接的,没有楚辞就没有汉赋;汉赋是接受了楚辞的诸多因素形成的,汉赋的许多优点是对楚辞的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 陈桐生 《楚辞小史》论纲[J].云梦学刊,2001,4:5-8[2] 郑明璋 论汉赋对楚辞的接受与创新[J].山西师大学报,2004,3:61-66[3] 刘曼 从思想内容到思维形成陈科教文汇,2009,3:211-212[4] 陈金刚 李倩 楚辞、汉赋中巫之称谓及巫风盛行原因[J].江汉论坛2007,12:55-59[5] 李慧芳 论屈骚句式在汉赋中的流变[J].中南大学学报,2010,3:111-115[6] 吴淑玲 汉赋与楚辞[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57-58[7] 司马迁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M].中华书局,19599:2999为怕以后找不到 这样备用吧~ 写于2010年11月29日 古典文学欣赏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汉赋的起源、发展阶段以及主要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赋的起源汉赋起源于西汉初年,最早的汉赋作品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当时的汉朝社会风气开放,文化繁荣,文人士大夫们开始对古代文学进行研究和模仿。
他们以古代楚辞、乐府等为蓝本,创作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汉赋。
二、汉赋的发展阶段1. 初期发展阶段汉赋的初期发展阶段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的赋作品主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政治抱负为主。
这些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物、抒发离别之情等为题材,情感真挚,表达深刻。
2. 高峰时期汉赋的高峰时期出现在东汉时期,这一时期的赋作品数量众多,质量也较高。
东汉时期的赋作品多以描写社会风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3. 后期发展阶段汉赋的后期发展阶段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和魏晋时期。
这一时期的赋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哲理思考为主题,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内容上更加深入。
三、汉赋的主要特点1. 情感真挚汉赋作品的特点之一是情感真挚。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情感真挚的特点使得汉赋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2. 修辞华丽汉赋作品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常常运用典故、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这种修辞华丽的特点使得汉赋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主题广泛汉赋作品的主题广泛,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还有对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的表达。
这种主题广泛的特点使得汉赋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4. 形式多样汉赋作品的形式多样,既有长篇赋,也有短篇赋,既有抒情赋,也有议论赋。
这种形式多样的特点使得汉赋作品具有很高的创作灵活性和艺术表现力。
综上所述,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它起源于汉代,经过初期发展、高峰时期和后期发展等阶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起源于汉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汉赋的起源、特点、流派和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起源与发展汉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当时受到楚辞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
汉赋在汉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成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流行的一种文学形式。
在创作上,汉赋注重情感表达,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目的。
二、特点与风格1. 情感表达:汉赋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内心的愤慨、哀思或喜悦。
2. 修辞手法:汉赋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音韵节奏:汉赋注重音韵的运用,通过对词句的押韵和平仄的处理,使作品具有一定的韵律感。
4. 主题丰富:汉赋的主题内容广泛,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还有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三、流派与代表作品1. 高唐赋派:以司马相如为代表,他的《子虚赋》被誉为汉赋的代表作之一,以其雄奇豪放、辞章华丽而著称。
2. 丹阳赋派:以扬雄为代表,他的《法言赋》被誉为汉赋的代表作之一,以其辞章雄浑、意境深远而著称。
3. 洛阳赋派:以贾谊为代表,他的《过秦论》被誉为汉赋的代表作之一,以其辞章精练、思想深刻而著称。
4. 左思赋派:以左思为代表,他的《咏史赋》被誉为汉赋的代表作之一,以其辞章华丽、情感激昂而著称。
四、汉赋的影响与意义汉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人才,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创作的范本和启示。
同时,汉赋也是研究汉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史料,对于了解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它以情感表达、丰富的修辞手法、音韵节奏和多样的主题为特点,形成了多个流派,并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
汉朝的文学传统楚辞汉赋与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
汉朝的文学传统楚辞汉赋与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汉朝的文学传统:楚辞、汉赋与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文学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楚辞、汉赋和乐府诗成为了汉朝文学的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汉朝文学的这三个重要方面,包括其创作背景、特点以及流传情况。
一、楚辞的创作与流传楚辞,是指汉代楚国的各类文学作品。
楚辞以屈原为代表,其作品富有激情和独特的风格。
在创作背景上,楚辞反映了楚国的历史现实和民族思想。
屈原的《离骚》便是一部代表作,以描写楚国被秦国侵略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痛苦。
楚辞的流传并不顺利,直到汉代初年之后才逐渐成为文人研究的对象。
其中,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楚辞的引用为后来其它文学家重视楚辞作品的源头。
到了西汉中期,楚辞得到了更多的传扬和评论,文人陆续开始模仿楚辞的风格进行创作。
二、汉赋的创作与流传汉赋是汉代文人在楚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体。
汉赋以辞章华丽、气势磅礴为特点,常常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汉赋的创作背景与楚辞类似,也以国家兴亡、忧患与思乡之情为主题。
汉赋开始在汉代中期得到兴盛发展,并成为官方文学形式之一。
然而,汉赋并未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在汉代结束之后很快便衰落。
但汉赋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仍有重要影响,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等文学家对汉赋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赋作。
三、乐府诗的创作与流传乐府诗是汉代兴起的一种民间诗歌形式,起初用于歌颂皇帝的功绩和颂扬国家的繁荣。
到了后来,乐府诗逐渐走向民间,成为记录社会风貌和民间情感的重要方式。
乐府诗内容广泛,既有忧国忧民的抒发,也有歌颂爱情和赞美自然的表达。
乐府诗的创作渊源较为复杂,既有宫廷文人的创作,也有民间文人的参与。
这使得乐府诗保留了较为真实的历史面貌和民间风情。
随着乐府诗流传的广泛,唐代时期乐府诗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许多杰出的唐诗即承袭和发扬了乐府诗的文学风格。
四、汉朝文学传统的影响楚辞、汉赋和乐府诗作为汉朝文学的代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楚辞”作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它的产生注定了其与中国文学难以割舍的渊源。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表达了以屈原等为代表的文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历来受到后世文人的推崇,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早在汉代,人们便已经关注到楚辞的价值,东汉时期王逸就表示:“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可见当时的文人已经注意到楚辞,并有意识地对其表现手法、艺术结构,以及语言等方面进行模仿。
南北朝时期的刘勰也在其《文心雕龙》中多次提到,后世文人对楚辞的借鉴。
可见,楚辞对后世文章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与屈原、宋玉等人所处时代相去不远,经济繁荣,国家稳定。
据《史记》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
”若不逢水涝、干旱,则府库有余,人均能自给自足。
同时,在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汉代文人的眼界与心胸开阔,汉代大赋正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汉代文人在创作中自觉学习前代的经典,而楚辞兼之风雅,自然成为汉代文人学习的榜样。
刘勰曾在总结汉代文学时表示“灵均馀影,于是乎在”,虽历经百世“而大抵所归”依旧可以说是“祖述《楚辞》”。
刘勰所说清晰地表述了楚辞与汉代大赋之间存在着不可磨灭的联系。
而本文则试从屈原的具体作品来阐释楚辞对汉大赋在内容、体式和语言方面的影响。
一、楚辞在内容上对汉大赋的影响屈原曾在楚怀王客死秦国之后,为了表达对怀王的思念写了一篇文章。
文章主要通过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对比,凸显楚国内部环境的优美,从而达到招来楚怀王亡魂的目的。
在描写楚国内部环境时,又突出描写宫殿的华美、服饰的奢华、姬妾的艳丽、美食的精致和乐舞的繁盛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在汉大赋中也随处可见,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屈原在这部作品中对宫殿的描写,“高堂邃宇,槛层轩些。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网户朱缀,刻方连些。
冬有穾厦,夏室寒些,蒻阿拂壁,罗帱张些。
纂组绮缟,结琦璜些”,只是运用了不到百字,粗略地写出地理环境、宫室布局以及宫殿内的装饰等。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汉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赋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代表作品,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文学形式。
一、起源与发展汉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文学创作。
由于汉朝时期社会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兴起,促使了汉赋的发展。
最早的汉赋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感情、抒发政治抱负为主题,形式上受到楚辞和先秦诗歌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赋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东汉时期,汉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东汉时期的汉赋作品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强调情绪的发泄和抒发。
同时,汉赋也开始融入了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二、特点与风格汉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抒情性强:汉赋作品注重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感受,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绘和借用寓言、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2. 修辞华丽:汉赋作品往往采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3. 神话传说:汉赋作品往往融入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关注。
4. 技巧运用:汉赋作品在结构和节奏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往往采用对仗、律诗等形式,以增强作品的韵律感和美感。
三、代表作品1. 《离骚》:《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汉赋之一,由屈原创作于战国时期。
该篇赋以独特的艺术手法,通过描绘屈原的流亡生涯和对祖国的思念,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
2. 《长歌行》:《长歌行》是汉代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不详。
该篇赋通过描绘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东汉时期文学家曹操的作品,以描绘孔雀飞翔的景象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追求的憧憬。
四、总结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楚辞与汉赋的对比研究
楚辞与汉赋的对比研究1. 概述楚辞和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两种文体。
楚辞流传于战国时期,主要由屈原创作;而汉赋则盛行于西汉时期,著名的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等。
本文将探讨楚辞与汉赋在内容、风格及影响力等方面的对比。
2. 内容对比2.1 楚辞楚辞以抒发作者内心感情和社会现实为主题,大量描绘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国家兴衰的思考。
例如,在《离骚》中,屈原痛切地表达了被贵族排挤和流亡之苦。
2.2 汉赋相比之下,汉赋更注重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的描写。
汉赋常以咏史怀古为主题,通过对过去英雄事迹或祖先功勋的歌颂来表达作者自身情感。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就是一部吟咏皇帝功绩与帝王文化的作品。
3. 风格对比3.1 楚辞楚辞风格多样,常使用骈文和赋文形式,语言矫饰高古,突出音韵的华丽变化。
同时,在表达情感时,楚辞善于使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2 汉赋汉赋在形式上更加规范统一,大多采用五言律诗的格式,并重视修辞训练和筆法技巧的运用。
陈涉的汉赋则以雄浑豪放、壮丽激昂为特点。
4. 影响力对比4.1 楚辞楚辞在后世影响深远。
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离合体”、“悼亡体”等新的创作模式,并对后来的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子夜四章、九歌等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并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2 汉赋汉赋在西汉时期达到了极盛期,并成为古代文坛的主流。
汉赋以雄奇的叙事手法,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影响不仅限于文学创作,也对中国文化、历史及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结论楚辞与汉赋分别在内容、风格和影响力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
楚辞以抒发内心感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题,其语言华丽变幻;而汉赋则更加关注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传承,注重修辞技巧与筆墨训练。
无论是在文学发展还是文化影响力方面,这两种文体都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中华传统文化遗产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的内容简介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的内容简介
1.《诗经》
(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2)文学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3)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2.楚辞
(1)形成:战国时由屈原创作。
(2)代表作:《离骚》。
(3)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汉赋
(1)形成: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②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②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2)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的内容简介]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评述汉赋的发展脉络演变和贡献
评述汉赋的发展脉络演变和贡献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
(1)第一阶段,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①这一时期的辞赋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
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②贾谊、枚乘等的辞赋历史贡献a.贾谊辞赋的历史贡献贾谊的《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抒发愤慨,虽吊逝者,实为自喻。
此篇的形式与风格,是骚体的继承,但由于作品倾诉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因而和后来纯然出于模拟《楚辞》而为文造情的作品明显不同。
他的《鵩鸟赋》是一篇寓志遣怀之作,假设与鵩鸟对话而敷衍出一篇文字。
这篇赋一方面使用了主客问答体,同时也比较多地倾向于使用铺陈的手法,散文的气味浓厚预示了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
b.枚乘辞赋的历史贡献枚乘和他的《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个作家和作品,是《七发》写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问候,通过主客的问答,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享*乐生活,说明贵族子弟的这种痼疾,唯有用“要言妙道”从思想上治疗。
赋中用了七大段文字,铺陈了音乐的美妙,饮食的甘美,车马的名贵,漫游的欢乐,田猎的盛况和江涛的壮观。
《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形成了汉大赋的体制。
从汉初的所谓骚体赋到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汉大赋,《七发》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2)第二阶段,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①这一时期的赋作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润色鸿业”服务的。
当时大赋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普遍特点是它们既歌颂夸耀于前,又讽谕劝戒于后,因而造成了这些汉代大赋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②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的辞赋历史贡献a.司马相如辞赋的历史贡献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
《文选》所载《子虚》、《上林》两赋是他的著名的代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楚辞与汉赋的产生和发展综述第一节楚辞的产生和发展一、楚辞的产生及其原因“楚辞”之名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史记·酷吏列阵》载:始长史朱买臣,会稽人也。
读《春秋》。
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
朱买臣是汉武帝时人,可见,武帝时“楚辞”已成为一种可与《春秋》相提并论的学问了。
到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以及汉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等人有关“楚辞体”的作品,再加上他自己的《九叹》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其中最重要的是屈原的作品。
至此,“楚辞”便不仅是一种文体的名称,也是一部诗歌集的名字了。
后来,东汉的王逸又为《楚辞》作注,并增入自己所写的《九思》一篇,遂成为今天所流传的《楚辞章句》的本子。
宋人黄伯思在《新校楚辞序》中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若‘些’、‘只’、‘羌’、‘淬’、‘蹇’、‘纷’、‘宅’、‘亻祭’者,楚语也;顿扑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礼、修门、下药者,楚地也;兰、茞、荃、药、蕙、若、草、衡者,楚物也,率若此,故以楚名之。
”这一解释,使我们对楚辞作为文体名称由来和特色更加明确。
简言之,因为源于楚国,所以称为“楚辞”,它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那么,楚辞作为一种文体和文化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其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推究:周室既衰,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而游说之风寝盛,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
……自叙其来,华饰至此,则辩说之际,可以推知。
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己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
况《离骚》产地,与《诗》不同,彼有河渭,此则沅湘,彼惟朴樕,此则兰茞;又重巫,浩歌曼舞,足以乐神,盛造歌辞,用于祀祭。
()……时与俗异,故声调不同;地异,故山川神灵动植皆不同;惟欲婚简狄,留二姚,或为北方人民所不敢道,若其怨愤责数之言,则三百篇中之甚于此者多矣。
楚虽蛮夷,久为大国,春秋之世,己能赋诗,风雅之教,宁所未习,幸其固有文化,尚未沦亡,交错为文,遂生壮采。
()鲁迅对楚辞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多元阐释:楚辞是南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汇融的产物,深受战国时代文化精神的哺育及战国文学的滋养。
它鲜明地携带着南楚文化自由的基因,同时糅合了中原儒家文化的营养,展现出一种“惊采绝艳”的特质。
具体说来,楚辞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渊源之一,是春秋时代楚国的民歌、诗歌及楚地传统的巫歌乐舞。
楚辞首先是吸收了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的一种诗歌体裁。
楚国春秋时代的诗歌,是出于楚国人的书面语和口语,在形式和音符上,都对楚辞有直接影响。
《诗经》虽无“楚风”,但“二南”中的《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境内。
楚国民歌来源古远,收入在《诗经》中的“二南”,都是土风歌谣,虽然不称楚风,实际就是楚地民歌。
诗中有楚地楚物之名,有的篇章还是用了楚辞中常用的“兮”、“思”等楚语虚词。
此外,汉刘向撰的《说苑》中载有最古的两首楚诗:《子文歌》和《楚人歌》。
《子文歌》是说楚国的令尹子文家族的一个族人犯了法,官厅来抓捕惩办,询知是子文的族人,便释放了他。
子文知道了,就把这个族人送到官厅来,并且说说:如果你不惩办我这个犯罪的族人,我就自杀。
于是官厅就把这个族人处以极刑。
国人知道了这桩事,都感动地说道:有子文这样公正的令尹,我们还有什么忧虑呢?于是便把这段故事编成歌曲传唱开来。
歌词是:子文之族,犯国法程。
延理释之,子文不听。
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说苑·奉使篇》中还有一首翻译的《越人歌》。
据说,公元前528年,楚国令尹鄂尹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
在盛会上,驾舟的人是越人,越人歌手对鄂君摇揖而歌:“滥兮扑草滥予昌弦泽予昌州州湛州昌乎秦皆胥缦予乎昭澶秦渝渗堤随何湖。
”鄂君子皙听不懂唱些什么,于是一位懂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道:今夕何夕兮,奉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垢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土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后于《徐人歌》约五十年,又出现了两首诗歌:一首是《接舆歌》(《论语·微子》),是孔子乘车往楚国,楚王在路上迎其车而歌。
歌词是:凤兮,凤兮!何德之哀!往者不可拣,来者犹可追、巳而,巳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另一首诗《孺子歌》(《孟子·离娄》)。
也是孔子在楚国听见小孩子唱的歌。
歌词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
另外,在《左传·哀公十三年》同文中,又载有一首讽刺吴土夫差不能与士卒共饥渴,使申叔仪乞粮于鲁而作的《庚癸歌》。
歌词是:佩玉?兮,余无所系之。
美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晚之。
以上所举的几首诗歌,形式和音竹,都和楚辞很相近。
因此可以断定:这此诗歌都是楚辞的先河。
其中所举的《越人歌》、《接舆歌》、《孺子歌》这此民歌,句式有二言、四言、五言、六言石七言等,错杂参差,灵话多变;并多用“兮”字来加强音韵节奏,更与楚辞类似。
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沧浪》、《凤兮》一歌,已开楚辞体格。
特别是《越人歌》这一首民歌,更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在体裁上已与“楚辞”相似,很有特色。
诗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与《九歌·湘夫人》中的“沅有茞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从句式、语调上都能明显地看出两者的承传关系。
(二)楚国特有的民间习俗,传统的祭歌、巫舞,是楚辞产生的重要因素。
楚国地处江汉平原,国界北至中原,与韩、魏、齐为邻,西至黔中(湖南沅陵)、巫郡(重庆巫山),与巴蜀和秦为邻,南到苍梧(湖南九嶷山),东达海滨,是战国七雄中地域最大的国家、虽然楚国的建国和开发不及北方的黄河流域历史久远,但南方富庶的自然条件和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楚国经济、文化发展很快。
生产力发展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为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因此,这样一个南方大国,虽然它在政治、经济上与中原地区有所交往,但在文化上很大程度地一自保持有自己的传统,在诗歌、乐舞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楚国的风俗喜好以巫乐来祭祀鬼神,祭祀时则载歌载舞以娱神,所以这一带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声。
这种祭神歌曲,蕴藏着许多优美生动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同时在一些寓于想象的悦耳动听的祭歌中,又塑造了许多荷彩衣、戴高冠而起舞的人物形象。
屈原在《九歌》里,就集中描绘了这些生动丰富的神话传说和优美动人的人物形象。
因此可以说,楚国的民俗和巫风是哺育楚辞的养料。
渊源之二,是《诗经》的影响。
春秋时代,《诗经》由中原传到南方。
北方学者常到楚地游学,传播了中原文化;楚国人也爱读《诗经》,并能热读运用。
每当谈话时,就和中原国家的人一样,随时引用《诗经》。
如《左传·文公十年》里,子舟引诗“刚亦不吐,柔亦不菇”(《大雅·蒸民》),“毋纵诡随,以谨周极”(《大雅·民劳》);《左传·宣公十二年》里,孙叔引诗“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小雅·六月》);《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楚薳罷如晋莅盟,晋侯享之,将出,赋《既醉》”,《左传·昭公三年》:“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赋《吉口》”;《左传·昭公七年》:芋尹无宁引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沈尹戍引诗“无念尔祖,聿修阙德”(《大雅·文土》)。
以上引诗的人,皆是楚国人,可见当时楚人学习《诗经》之勤,也可见《诗经》对楚人影响之深。
因此,我们用文化继承发展的观点可以推测,楚辞在形式上决不会是空穴来风,在一定程度上受了《诗经》的影响。
屈原在辞作中大量采用了比兴手法。
所谓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吟咏之词,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形象思维的表现手法,是早在西周至春秋时期诞生的《诗经》中就已大量应使过的。
而屈原不仅学习、借鉴,更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诗经》中使用过的比兴材料,如草木、昆虫、鸟兽、风雨、雷电等都赋予了鲜话的生命,使他们具有与人相同的感情、信念、意志,不仅用以寄托打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政治内容,给人以形象的教育和感染、渊源之三,是先秦诸子的散文。
著名学者林庚先生在《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中说得很明确:当时《诗经》已经结束了约一百年,诗歌似乎暂时停顿了发展。
自到屈原之前,诗坛是静悄悄的冷落荒凉。
若再与当时锣鼓喧天、如火如荼的散文对照起来,诗歌简自无人过问。
这一百年间人们把心思全绞尽在解决现实的问题上、这是一个理智思维的时代,而不是一个感情歌唱的时代。
然而当一切思想都诱导向同一的感情的时候,当一切苦闷的忍耐与煎熬都要求着呼喊出来的时候,人们是必须歌唱的。
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光荣的传统,没有一个民族在那样占老的时候就有了像中国《诗经》那样值得成为经典的歌唱。
这民族素来就以诗歌骄傲着自己。
可是《诗经》的时代无疑已经结束,现在而对着的是新兴的都市生话,都市的语言,与朝夕变幻的政治行情。
《诗经》所代表的来自农村的从容朴索的作风,以必须有一种偏激纷繁>紧张尖锐的表现所代替。
这正是先秦诸子散文的形态.就也必然成为散文时代的诗歌的形态、楚地的民歌对楚辞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诗经》无“楚风”,但“二南”中的《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境内,可以算是楚地的民歌。
其它散篇单什,杂见古籍中的,尚有一些。
楚辞的主要形式,如隔句末尾用“兮”字的特点已经开始具备了。
我们完全可以说,楚辞就是在这些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楚国的地方音乐对楚辞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春秋时乐歌已有“南风”、“北风”之称,所谓,“北风”,即是中原音乐;所谓“南风”,即楚地的音乐,亦即钟仪在晋鼓琴时操的“南音”。
楚国巫风的盛行,更是楚辞形成的极好的民俗条件。
荆楚民俗,最信巫鬼。
祭祀必有祈祷,祈祷必用祝辞和歌舞。
歌必有辞,歌和舞也都须有曲,这样,巫歌、音乐使随之发展起来,而楚辞也就产生了。
《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问祭神歌曲。
至于《离骚》的巫咸降神,《招魂》的巫阳下招等,也都是楚辞受巫风影响的明显的例证。
楚辞的创始人及代表作家是屈原。
屈原与楚同姓,为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楚武王熊通封其子熊瑕于屈,子孙I}T以属为姓。
而屈氏不但是楚王族的分支,其子孙还历任楚王朝的要职。
传到屈原,仍为左徒和三阎大夫。
屈原的这种与楚同宗的家世,使他fJ-机会接受教育,并阅读了大F}.的南楚典籍,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具备了良好的文学素养。
这样,便为他的楚辞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屈原在政治上的特殊经厉,即山“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而遭谗见疏,并被长期流放,又使池对南楚让会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并激发了他丰富的感情,即所谓“发愤以抒情”,从而为楚辞的创作也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