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石化安全事故
大连石化四次事故学习体会材料

事业部关于大连四次火灾事故的学习材料自2010年7月16日至2011年8月29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共发生四起火灾爆炸事故。
8.29事故(2011年)一、事故经过2011年8月29日10时许,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储运车间875号柴油储运罐起火爆炸。
爆炸发生后,引发大火并伴有浓浓的黑烟。
由于着火的这个柴油罐存有800吨柴油,处于企业油品罐区内,周边遍布存储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气、航空燃油的罐体,到13时20分左右,火灾基本被扑灭。
二、事故原因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发生静电起火引发爆炸。
三、油品作业需注意事项油品在收发、运输、灌装过程中,油品分子之间、油品与其它物质之间的摩擦会产生静电,其电压随着摩擦的加剧而增大,如不及时导除,当电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两带电体之间调火(即静电放电),引起油品爆炸着火。
静电电压越高越容易放电,而电压的高低或静电电荷量大小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灌油速度越快,摩擦越剧烈,产生的静电电压越高;空气越干燥,静电越不容易从空气中消除,电压越容易升高;油管出口与油面的距离越大,油品与空气摩擦越剧烈,油流对油面的搅动和冲击越厉害,电压就越高;管道内壁越粗糙,流经的弯头阀门越多,产生的静电电压越高;油品在运输中含有水分比不含水分产生的电压也要高;非金属管道,如帆布、橡胶、石棉、水泥、塑料等管道比金属管道更容易产生静电。
1、静电接地。
油品生产和储运设施、管道等必须进行有效静电接地,静电导体其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4Ω。
对于船岸之间的静电连接要做到“一先一后”,即船靠好后先接静电接地线,船离泊时最后再拆静电接地线。
2、改善工艺操作条件。
在生产工艺的操作上,应控制油品处于流速范围内;应避免混入其他不相容的第二物相杂质,如水等;宜采用管道或部件;用软管作业时,要注意对软管的支撑和固定,防止滑动、摩擦产生静电;严禁向塑料容器里倒装轻质燃料油。
3、采用静电消除器。
进入码头前,必须先触摸入口处的静电释放器。
大连石化7.16事故

起因7月16日14时25分,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厂区内1000万吨常减压蒸馏装置换热器发生泄漏并引起大火。
截止记者发稿时,中石油对外发布声明称,明火已被扑灭,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未造成环境污染。
据大连石化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事故发生后,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关闭进料阀门。
截至18时时,大连石化公司消防支队和大连市消防局已投入数十辆消防车全力扑救,控制火势,周边目前尚没有引起爆炸的因素。
事故现场浓烟滚滚[1]结果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坐落于大连市甘井子区甘井子街道,位于大连市区东北角。
事发当时,从大连市区看过去,东北部天空布满灰色的浓烟,火灾现场周边曾一度实施交通管制。
编辑本段处理情况今天是2011年7月16日。
在2010年7月16日,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大连保税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造成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灾。
今年发生火灾的地方与去年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仅隔着一道海。
事故善后上次中石油炼化装置事故发生在2011年1月19日上午9时25分,中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石油二厂也曾突然发生爆炸,并引起大火。
抚顺石化认定爆炸原因系重油催化装置稳定单元发生闪爆所致,爆炸导致1人死亡、2人失踪。
事故现场[2]中石油称,目前,大连石化现场明火已被扑灭,火情得到完全控制,正着手展开清理工作。
中石油第一时间成立事故处置领导小组,采取一切措施确保现场人员安全,确保消防水不流入海,确保不发生次生事故。
中石油副总经理沈殿成已率相关人员赶赴现场。
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生产新区2008年建成投产以来,实现首次开工连续运行3年不检修的长周期运行纪录,当时还赢得了中石油集团“开得起、稳得住”的评价。
事故地情况有炼油厂人士称事发车间刚刚经过检修。
2011年4月份,中石油部分炼厂安排春季检修,包括东北的哈尔滨石化、大连石化,华北的大港石化、呼和浩特石化以及华北石化等;中石油大连石化一个日加工能力200800桶的原油蒸馏装置因停产检修关闭至2011年6月底,每日20万桶炼油装置结束检修,也于2011年7月初重启。
6.2大连石化事故分享

事故经过(2)
9:30慈军与王大庆一起上罐,闻到很重的油味,慈 军用便携式检测仪对观察孔可燃气体进行了检测,但无法 确定泄漏源。王大庆闻到泡沫发生器附近油味最重,就要 求施工单位用黄泥将发生器堵上,平台护栏用防火布围上。 然后王大庆将动火票交给慈军离开,一小时后慈军将动火 票交给施工人员。
*************************************************
*************************************************
事故处理通报
大连石化爆炸被认定为责任事故 中油七建项目部经理贾立志和林沅公司总经理杨福顺, 安全员王大庆3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给予集团副总经理 兼安全总监沈殿成记过处分;炼油化工分公司总经理徐 福贵记大过处分,副总经理沈钢降级处分;大连石化总 经理冷胜军和副总经理焦玉瑞撤职;中油七建总经理郝 春生和安全总监周子玉撤职;大连石化安全环保处处长 林吉宏记大过处分;中油七建安环部部长徐立泉记大过 处分;大连市安全监管局副局长宋砚敏警告处分;大连 市安全监管局监管三处副处长于方记过处分。责成中石 油集团向国务院作出深刻检查。 *************************************************
*************************************************
事故经过(1)
2013年3月苯乙烯装置因效益原因停工,4月开始技 术改造同时对三苯罐区进行检修,中油七建将工程分包给 林沅公司检修。2013年6月1日设备员李明辉和施工人员到 现场确认后,为其办理了939#罐作业票,9点监护人邵国 庆到罐顶闻到油味较大,让工艺员韩军到罐顶确认后,当 天未进行动火作业。6月2日安全员王大庆将1日开的动火票 有效期改为6月2日,安排外操工慈军现场监护。
大连石化公司“2011.8.29”火灾事故

大连石化公司“2011.8.29”火灾事故2011年8月29日9时56分44秒,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875#罐发生爆炸火灾事故。
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一、事故单位简介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874#~877#罐区位于厂区西南侧,东邻50000m3柴油罐区,西邻成品汽油罐区,南邻成品汽油及汽油调和组分罐区,北邻成品汽油罐区。
874#、875#为一罐组,876#、877#为另一罐组,两罐组间有一道隔堤。
875#罐建于1986年,原是第四联合车间二催化装置的原料罐,拱顶结构,罐体高15.86m、内径40.5m,设计油品储存能力20000m3。
2006年改造为内浮顶罐,储存介质为轻质柴油,2007年11月投用。
具体改造内容:安装不锈钢内浮船及丁晴橡胶舌形密封,浮船重量为17.193t;罐壁开通气孔(12个)、收付油口、搅拌器开口等;罐组立相关工艺管线改造;罐内做内防腐处理,防腐部位为底板、拱顶、1m以下的壁板罐顶包边角钢、1m处的壁板刷导静电涂料,干膜厚度300µm;罐内增上旋转循环喷头。
二、事故经过2011年8月29日8时10分左右,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大班长吴某接到公司生产运行处徐某的调度指令,要求将柴油调合一线从877#罐改至875#罐。
在与车间工艺员尤某核实确认后,8时30分左右,吴某通知一班班长周某准备做此项工作,周某通知内操员多某让她联系上游装置操作员等相关人员;9时30分左右,多某通知周某切换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于是,周某赶到875#罐组立确认收油流程,并在现场用对讲机通知多某可以切换,多某随后开始切换作业;9时52分40秒,875#罐入口电动阀开启,液面从静置状态的0.969m逐渐上升;9时56分44秒,875#罐突然发生爆燃,罐底撕裂,并引起火灾。
三、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875#罐在浮盘未浮起的情况下,收油管出口流速达4.34m/s,超过1m/s 的安全界限,产生大量静电并发生放电,在浮盘下引燃油雾、可燃性气体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80万t柴油加氢装置波动,造成较多轻组分进入875#罐),发生爆炸。
典型事故五: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7.16”换热器火灾事故

典型事故五: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7.16”换热器火灾事故一、事故调查分析(一)事故概要1、事故简介2011年7月16日,大连石化生产新区三蒸馏装置E1007D换热器管箱发生法兰密封泄漏着火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7.8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
2、事故原因经过事故调查组现场勘查,资料查阅,人员询问,设备设施的材料、油品检测鉴定,确认了事故的原因。
(1)直接原因垫片材质不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垫片厚度没有达到4.5毫米的设计要求,再加上安装时垫片偏移、螺栓紧固不均匀,导致垫片破损,原油喷出,泄漏的原油流淌到泄漏点下方的换热器高温表面(二层换热器介质温度350℃左右)被引燃。
(2)间接原因大连石化公司疏于垫片的采购、验收管理,对垫片技术要求审核把关不严,装置检维修过程管理不到位。
大庆石化建设公司在垫片保管、领取、安装环节管理不到位。
大连七星监理公司监理人员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对未经正式报验的垫片安装没有制止,导致未经报验的垫片进入施工环节。
某机械配件厂的垫片材质不符合《柔性石墨复合增强垫的技术要求》(JB/T6628-2008);E1007D换热器管箱法兰垫片的冲齿板进行了3—4次拼接点焊,没有征得大连石化公司同意。
(二)事故发生时间序列(三)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分析(1)垫片材质。
在某机械配件厂抽取了与制造E1007D换热器管箱法兰垫片同一批次的垫片材料,按照《柔性石墨复合增强垫的技术要求》JB/T6628-2008进行了检测。
经检测,压缩率、回弹率、吸油率等3个单项评价为不合格。
压缩率低于标准10.3%,造成初始安装预紧力大,密封效果降低;回弹率低于标准6.3%,垫片的补偿能力弱,密封效果降低;吸油率高于标准14%,垫片密封性能降低。
(2)垫片厚度。
某机械配件厂制造的E1007D换热器管箱法兰垫片系采用3毫米厚冲齿板柔性石墨板材加工,没有达到中石化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设计的原油-减压渣油换热器零部件图(70-312-04),垫片厚度4.5mm设计要求,造成密封性能降低。
大连石化事故分析

案例分析2013年6月2日14时27分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以下简称“大连石化公司”)第一联合车间三苯罐区小罐区939#杂料罐在动火作业过程中发生爆炸、泄漏物料着火,并引起937#、936#、935#三个储罐相继爆炸着火,造成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97万元。
近年来,大连石化公司连续发生同类事故,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严肃查处事故,深刻吸取事故教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此类事故重复发生。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辽宁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和辽宁省委书记王珉、省长陈政高也分别做出指示批示,对抢险救援和事故调查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辽宁省安全监管局和大连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赶赴现场,指导和指挥事故抢险救援等工作。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在辽宁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辽宁省安全监管局的指导下,大连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安监、监察、公安、总工会有关人员参加的大连石化公司三苯罐区“6•2”较大爆炸火灾事故调查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组”),立即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事故调查组邀请市检察院派员参加,并聘请了10名专家参加事故调查。
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要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及时下发了通知,进行了挂牌跟踪督办。
事故调查组按照“四不放过”和“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现场勘察、调查取证、检测试验、技术鉴定和综合分析,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和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提出了对有关责任人员和责任单位的处理建议。
同时,针对事故原因及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事故防范措施建议。
事故调查报告已经辽宁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会同监察部全面审核并批准了事故调查报告。
中石油大连石化爆炸事故调查报告

中石油大连石化爆炸事故调查报告近年来,大连石化公司连续发生同类事故,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严肃查处事故,深刻吸取事故教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此类事故重复发生2013年6月2日14时27分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以下简称“大连石化公司”)第一联合车间三苯罐区小罐区939#杂料罐在动火作业过程中发生爆炸、泄漏物料着火,并引起937#、936#、935#三个储罐相继爆炸着火,造成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97万元。
近年来,大连石化公司连续发生同类事故,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严肃查处事故,深刻吸取事故教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此类事故重复发生。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辽宁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和辽宁省委书记王珉、省长陈政高也分别做出指示批示,对抢险救援和事故调查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辽宁省安全监管局和大连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赶赴现场,指导和指挥事故抢险救援等工作。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在辽宁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辽宁省安全监管局的指导下,大连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安监、监察、公安、总工会有关人员参加的大连石化公司三苯罐区“6•2”较大爆炸火灾事故调查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组”),立即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事故调查组邀请市检察院派员参加,并聘请了10名专家参加事故调查。
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要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及时下发了通知,进行了挂牌跟踪督办。
事故调查组按照“四不放过”和“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现场勘察、调查取证、检测试验、技术鉴定和综合分析,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和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提出了对有关责任人员和责任单位的处理建议。
6 2大连石化油罐爆炸事故

16时20分许,在现场看到不少工人从厂区内撤出。一名厂区工人透露,发生爆炸的为油罐,在出事油罐北侧 约四十米位置存放着乙苯罐,如果火灾引起乙苯罐爆炸,那么后果将更为严重。该工人透露,当时很可能是施工 时进行电焊切割引发火灾。但此种说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大连市政府方面证实。
6 2大连石化油罐爆炸事故
6·2大连石化油罐爆炸事件
01 事故经过
03 事故伤亡 05 调查结果
目录
02 事故处置 04 事故通报
2013年6月2日14时30分许,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发生油渣罐爆炸事故,造成2人失踪,2人重伤,生命垂危。 在现场,经过300多消防官兵的奋力扑救,到2013年6月2日16时30分许大火已被扑灭。事故原因在调查中。
6·2大连石化油罐爆炸事故李昊: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一联合车间是生产乙苯、苯乙烯的车间,一联合车间 在2012年3月已经停产,2013年按照公司隐患治理计划,中油七建负责对939号储罐仪表平台进行更换,6月2日受 中油七建委托,大连林沅建筑工程有限公司4名工人对大连石化公司一联合车间939号储罐仪表平台进行更换作业, 14时20分左右,939号储罐罐顶突然发生爆炸随之着火,并相继引起936号、935号和937号储罐着火。
6·2大连石化油罐爆炸事故经调查认定,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非法分包的大连林沅建筑工程公司 (以中国石油第七建设公司大连项目部工程七队名义)作业人员在三苯罐区一储罐罐顶违规违章进行气割动火作 业,切割火焰引燃泄漏的甲苯等易燃易爆气体,回火至罐内引起储罐爆炸。
管理原因是:大连石化分公司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没有认真吸取以往事故教训, 动火作业安全管理混乱,安全员擅自涂改动火作业票证,现场动火监护不力。中国石油第七建设公司大连项目部 对工程承包商管理不力,非法转包、以包代管,有章不循、违章作业;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企业安全基础薄 弱、安全管理松懈,作业人员特种作业证过期失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集团)及其中石 油股份公司炼油化工分公司、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分公司没有认真吸取以往的事故教训,对下属企业安全监管不到 位、不得力。大连市政府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对大连石化的日常安全监管不认真、不严格。
大连石化716事故

大连石化716事故:安全警钟再次敲响事故经过:当天上午,大连石化公司一装置在进行检维修作业时,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可燃气体泄漏。
在遇到明火后,泄漏的可燃气体迅速引发火灾。
火势蔓延迅速,现场浓烟滚滚,情况十分危急。
企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扑救,并紧急疏散周边群众。
经过消防官兵和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火灾最终被扑灭。
事故原因:1. 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规操作,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可燃气体泄漏。
2. 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对检维修作业的安全监管不力。
3. 预防措施不完善,未能有效隔离火源和可燃气体。
教训与反思: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企业要定期组织安全知识培训,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操作规程。
2.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安全责任。
企业要加强对检维修作业的安全监管,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3. 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企业要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4. 加大安全投入,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企业要重视安全生产,加大安全设施投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为员工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5. 强化隐患排查,杜绝事故发生。
企业要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大连石化716事故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再次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只有时刻保持警惕,切实加强安全管理,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大连石化716事故:从悲痛中汲取力量,筑牢安全防线事故的影响:火灾事故不仅给受伤员工及其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也让企业的声誉和经济效益遭受重创。
周边居民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社会舆论对此广泛关注。
事故的发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事,更是关乎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大事。
后续处理:事故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了责任追究,并对事故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大连石化公司6.2火灾爆炸和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林甸直属库5.31火灾

中石油6.2火灾事故
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及责任单位的处理意见 对责任单位及个人的经济处罚建议
1.依据《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5号)第四十 四条规定,建议对林沅公司施工队长左刚予以行政处罚。 2.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建议对中石油七建 公司予以行政处罚。 3.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建议对林沅公司予 以行政处罚。 4.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建议对大连石化公 司予以行政处罚。
中石油6.2火灾事故
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及责任单位的处理意见 建议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员
19.沈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炼油化工分公司副总经理,负责中石油股 份公司炼油化工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大连石化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监督检查不 力,对大连石化公司反复发生事故重视不够、监管不严。对事故发生负有重要领导责 任,建议给予降级处分。 20.徐福贵,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炼油化工分公司总经理,安全生产第一 责任人。对大连石化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监督检查不到位,对大连石化公司反复发生事 故重视不够、监管不严。对事故发生负有重要领导责任,建议给予记大过处分。
中石油6.2火灾事故
事故原因及性质 间接原因
4.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对大连石化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监督管理不到位,对 大连石化公司反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重视不够,对大连石化公司存在的安全生产责任 制不落实和动火、承包商管理严重缺失等问题失察。 5.大连市安监局对大连石化公司反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监管执法不严,危险化学品 安全监管工作存在漏洞,对大连石化公司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失察。
“更换939#罐罐顶侧壁仪表平台”动火作业前,未按要求进行风险辨识和制定落实安
年度十大安全生产事故案例

年度十大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年度十大安全生产事故案例1. 大连石化爆炸事故时间:2019年7月28日地点:中国大连市死亡人数:15人伤亡人数:34人大连石化爆炸事故是中国大连市发生的一起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当天,大连石化公司的一个储罐发生泄漏,并引发剧烈爆炸。
爆炸导致15人死亡,34人受伤,造成严重财产损失。
调查发现,事故是由于储罐泄漏引起的,而储罐泄漏则是由于疏忽大意和管理不善导致的。
事故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也使得相关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提高了警惕。
2. 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时间:2011年3月11日地点:日本福岛死亡人数:1人伤亡人数:数百人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安全事件,也是自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
事故是由于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反应堆冷却系统故障,导致核反应堆冷却失效,进而引发核泄漏。
事故导致数百人受伤,核辐射也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
3. 英国格伦费尔塔火灾事故时间:2017年6月14日地点:英国伦敦死亡人数:72人伤亡人数:数十人格伦费尔塔火灾事故是英国伦敦发生的一起严重火灾。
该火灾发生在格伦费尔塔住宅楼,火势迅速蔓延,导致72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调查发现,火灾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外墙使用了易燃材料,并没有及时安装喷水系统和疏散设施等原因导致。
事故也引发了对建筑安全的广泛讨论。
4. 中国东河油库泄漏事故时间:2020年1月3日地点:中国辽宁锦州死亡人数:无伤亡人数:无东河油库泄漏事故是中国辽宁锦州发生的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事故发生在中国东河油库,由于油罐发生泄漏,导致大量原油流入附近的河流中。
事故发生后,环保部门及时采取了措施防止进一步污染扩散,并进行了清理工作。
虽然该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损害。
5. 印度尼西亚矿坑垮塌事故时间:2018年10月地点:印度尼西亚望加锡矿山死亡人数:至少22人伤亡人数:数十人该事故发生在印度尼西亚望加锡矿山,是一起致命的矿坑垮塌事故。
大连石化安全事故

事故教训总结三
2011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1000万吨/年常减压 蒸馏联合装臵减压蒸馏塔塔底换热器泄漏引发火灾事故,造 成直接经济损失187.8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 (一)事故的直接原因 换热器管箱法兰检修更换的垫片不符合设计要求,且垫片安 装不正,经7月13日、14日2次紧固后,垫片局部被“压溃”, 造成原油泄漏。泄漏的原油流淌到泄漏点下方的换热器高温 表面被引燃。 (二)事故的间接原因 设备管理、物资采购管理以及检修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 对垫片保管、领取、安装管理不到位;制造垫片的工艺存在 问题,造成垫片存在固有缺陷。 *************************************工程
*************************************工程
事故案例分析
相关事故回顾
6.2事故 了解
本次事故教训
*************************************工程
事故概况
2013年6月2日14点20分左右,大连市甘井子区, 939号储罐罐顶突然发生爆炸,随之起火,并相继引起临 近的936号、935号和937号储罐着火。事故造成2名工人 重伤,经医院全力救治无效死亡,2人失踪。 在清理现场的过程中,失踪的两名工人的遗体也被 找到,据家属介绍,遗体并不是像之前说的落到大海里被 海水冲走,而是在爆炸油罐的底部。
*************************************工程
事故教训总结四
(二)事故的间接原因 1、未认真执行生产运行管理中“浮顶罐和内浮顶罐 正常操作时,其最低液面不应低于浮顶、内浮顶 (或内浮盘)的支撑高度”的规定; 2、在储罐收油过程中,未重视油品流速过快造成 静电过大的风险;对储罐维护保养不到位。
大连西太石化“11.18”中毒事故

⼤连西太⽯化“11.18”中毒事故2017危化事故案例汇编15⼤连西太⽯化“11?18”中毒事故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加强事故案例警⽰教育,把事故案例警⽰教育贯穿于安全⽣产过程中,切实做到“⼀⼚出事故、万⼚受教育,⼀地有隐患、全国受警⽰”,推动企业落实安全⽣产主体责任,助⼒安全监管、隐患排查和安全风险管控,防范和遏制化⼯危险化学品重特⼤事故的发⽣,应急管理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和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共同编制了《全国化⼯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汇编(2017年)》(以下简称《案例汇编》)。
本汇编共收集、整理了17起典型化⼯和危险化学品事故资料,对事故原因进⾏了较为深⼊的研究分析,针对事故教训吸取提出了防范措施及建议,希望全国化⼯和危险化学品企业举⼀反三,健全安全风险管控,不断提⾼安全保障能⼒和安全管理⽔平。
2017年11⽉18⽇19时13分,⼤连西太平洋⽯油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连西太公司”)的承包商河南鄢陵京顺⽯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顺公司”)在清洗换热器管束时,发⽣中毒窒息事故,造成3⼈死亡,6⼈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68万元。
⼀、事故单位基本情况⼤连西太公司位于辽宁省⼤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青岛,建成于1996年,年原油加⼯能⼒1000万吨,占地⾯积2.5平⽅公⾥,现有16套⽣产装置及公⽤⼯程、辅助⽣产设施。
京顺公司于2017年8⽉18⽇在河南省鄢陵县⼯商⾏政管理局取得《营业执照》(三证合⼀),从事⽯化机械冷却器、换热器、散热器及配件、制冷机械配件、管线、炉管的⽣产、销售、清洗、防腐、保温等。
⼤连西太公司在距运⾏三部硫磺回收装置北侧103⽶处设置了固定清洗场地,有2个清洗槽(简称1号槽和2号槽)和1个塑料槽(配酸罐),专门⽤于换热器清洗作业。
其中1号槽长7m,宽3.7m,深1.43m,槽内并排放置E7001C、E7001D两台换热器管束(外径1.4m,长度 6m);槽内⽔位最深处28cm,最浅处10cm。
大连“8.29”爆炸事故案例分享

大连石化灌区爆炸事故一、事故经过2011年8月29日上午10时左右,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油品罐区一个可存储数千吨柴油的罐体突然发生火灾,经消防官兵全力扑救,截至13时20分,火已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
起火原因正在调查中。
由于该大型储油罐内存放了约800吨成品柴油,并且位于该公司厂区成品油储藏区中心位置,周边还有许多各类化工产品储藏罐,大火很快危及到了周边存储罐的安全。
事故发生后,大连市有关方面迅速调集了包括航空消防车在内的约70辆消防车,近300名消防战士,紧急赶往现场参与灭火和增援,对处在危险中的其他化工存储罐降温防火。
火灾发生后,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在从大连市中心赶往火灾现场的路上,隔海就能看到远处冒起的冲天浓烟,路上到处都是拉着警报赶往现场的消防车。
离厂区还有一段距离,就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
大连市有关方面表示,由于采取了水的应急三级防控等环保措施,消防水全部被排入应急池中,未进入海域。
根据环保监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均未超过国家相关环保标准。
目前,环保滚动监测仍在进行中。
起火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
二、事故处理动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8月30日在大连石化公司召开干部大会,宣布免去蒋凡大连石化公司总经理职务,调大庆炼化公司总经理冷胜军任大连石化公司总经理。
中石油集团总经理蒋洁敏8月31日表示,大连石化在一年内连续发生安全事故,充分暴露了安全管理、基础工作、队伍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中石油集团公司同时决定,成立集团公司事故调查组,由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廖永远任组长,抽调技术和管理专家进驻大连石化,在国家安监总局指导下,配合大连市事故调查组,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做更深层次的事故分析,尽快查清事故原因,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完善防范措施;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开展扎实深入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隐患大排查和“三基”工作全面督查。
三、事故延伸2011年7月16日:千万吨常减压装置换热器“大帽”泄漏着火。
国内安全事故案例

国内安全事故案例1. 江苏连云港化学品爆炸事故2019年3月21日,江苏连云港一家化工厂发生重大爆炸事故,导致78人死亡,近800人受伤。
事故原因是厂区内存放的化学品发生泄漏并遭到点火引发爆炸。
2. 大连石化管道泄漏事故2018年7月16日,大连石化公司的一条输油管道发生泄漏,导致大量原油泄漏进入周边海域。
该事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对当地渔业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
3. 山西焦化煤气泄漏事故2017年2月17日,山西焦化公司发生煤气泄漏事故,导致15人死亡,多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大量有毒煤气进入周边居民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4.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2015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举行新年倒计时活动时,人群中发生踩踏事故,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事故原因是人群拥挤导致恐慌,并引发大规模踩踏。
5. 天津港爆炸事故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发生重大爆炸事故,造成173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事故起因是一家仓库内存放的危险化学品发生爆炸,引发了连锁反应,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6. 深圳市华侨城大侠谷游乐设施事故2010年6月29日,深圳市华侨城大侠谷游乐园内的一台游乐设施发生故障,造成6人死亡,10人受伤。
事故原因是设施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导致游客受伤甚至死亡。
7. 北京地铁昌平线脱轨事故2011年8月3日,北京地铁昌平线一列列车发生脱轨事故,造成3人死亡,79人受伤。
事故原因是列车运行过程中,轨道发生变形导致脱轨。
8. 重庆索道坠落事件2019年10月5日,重庆一座索道发生坠落事故,造成5人死亡,2人受伤。
事故原因是索道设备故障,导致整个车厢坠落。
9. 沈阳市摩天轮故障事故2017年10月14日,沈阳市一家游乐园内的摩天轮发生故障,造成2人死亡,2人受伤。
事故原因是摩天轮设备出现故障,导致游客坠落。
10. 海口市体育馆坍塌事故2014年11月2日,海口市一座体育馆发生坍塌事故,造成3人死亡,11人受伤。
近一年石化企业重大安全事故一览

近一年石化企业重大安全事故一览近期石化企业事故多发,中海油蓬莱、绥中油田相继发生溢油事件、中海油惠州炼厂也发生泄漏着火事故。
今天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突然发生火灾,是中石油一年来发生的第四次事故。
在这里我们一起盘点一下一年来较重大的石化企业安全事故。
2011年“8·29”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突然发生火灾8月29日上午10时许,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突然发生火灾。
据悉,是油品罐区一个可存储数千吨柴油的罐体突然发生火灾,现场浓烟滚滚,着火点系连接两罐体之间管线爆裂引发。
火灾发生后,公安部调集65台消防车、组织296名消防官兵全力救援。
到13时20分左右,火灾基本被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
事故原因可能是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发生静电起火引发爆炸。
据介绍,今年发生火灾的地方与去年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仅隔着一道海。
大连市有关方面表示,由于采取了水的应急三级防控等环保措施,消防水全部被排入应急池中,未进入海域。
根据环保监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均未超过国家相关环保标准。
目前,环保滚动监测仍在进行中。
2011年“7·16”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火灾大火持续6小时7月16日14时25分,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原大连石油七厂)三号港附近炼油装置发生火灾。
经消防官兵全力扑救,于19时57分将火全部扑灭,无人员伤亡。
有知情人士透露,引发火灾原因是一炼油装置“三蒸馏转换器”发生泄漏起火,大火燃烧了6个小时后才被熄灭。
据炼油厂人士介绍,事发车间刚刚经过检修。
2011年“7·12”绥中36-1油田少量原油落海7月12日13时30分左右,位于渤海辽宁湾的中海油绥中36—1油田中心平台中控发生故障,全油田生产中断,原油落海。
据初步估算,溢油量大约0.1至0.15立方米,在事发海域发现1平方公里油膜分布。
随后中海油总公司对海面漂油采取了抛撒吸油毡、喷洒消油剂等溢油处置措施,并安排4艘工作船携带相应溢油应急资源赶赴现场,同时,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也进入应急状态。
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

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生产安全是保障工人生命安全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然而,仍然发生了许多典型的生产安全事故。
本文将重点讨论两个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以期引起人们对生产安全的重视。
案例一:2005年大连石化公司爆炸事故2005年7月16日晚,位于中国辽宁省大连市的大连石化公司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爆炸事故。
事故导致5人死亡,7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
事故的原因主要是:1.安全管理不到位:大连石化公司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
例如,爆炸事故发生时,许多员工都没有戴安全帽和防护服。
2.操作不规范:事故发生时,一名工人正在拿着铁锤碾压一种易燃物质,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物质爆炸。
针对这起事故,大连石化公司采取了以下防范措施:1.加强安全培训: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优化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各项安全规定的执行。
案例二:2010年福建晋江塑料厂火灾事故2010年11月15日,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的一家塑料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灾事故。
事故造成11人死亡,9人受伤,厂房被烧毁。
事故的原因主要是:1.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塑料厂在安全管理上存在漏洞,员工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例如,事故发生时,厂区内没有明确的安全疏散路线。
2.火灾扑救措施不到位:塑料厂在火灾扑救措施方面存在问题,没有在首次发现火灾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导致火灾蔓延。
针对这起事故,晋江塑料厂采取了以下防范措施:1.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增加员工的安全知识培训,组织定期的安全演练,提高员工对火灾防范和扑救的能力。
2.改善安全设施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厂房和设备的维护,确保消防设备的有效运行。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保证安全措施的落实。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多个环节的综合结果,需要全方位的防范措施。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

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附件4大连石化公司储运罐区“8.29”火灾事故报告2011年8月29日9时56分44秒,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875罐在收油过程中发生一起着火事故。
事故造成875罐被烧坍塌,874罐罐体过火,罐组周边地面管排过火,部分变形;东、南侧管廊上管排部分过火,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对周边海域和大气环境未造成污染。
事故直接经济损失:789.0473万元。
一、事故的基本情况(一)事故罐区基本情况事故罐875位于大连石化公司储运车间八七罐区,与874、876、877罐组成罐组,该罐区位于厂区西南侧,东邻5万立柴油罐组,西邻无铅汽油罐组,南邻汽油罐组,北邻南运罐组。
始建于1991年,当时四台储罐均为拱顶结构,直径40.5m,罐壁高度15.86m,罐容20000m3,安全储存量18000m3。
主要用于储存重质油。
经2006年对这四座储罐实施改造后,成为主要用于柴油调合成品罐。
储罐结构类型为内浮顶。
事故发生时,该储罐正在收油作业,罐内储存0#国Ⅲ柴油(885.135吨/1061.695 m3)。
875#罐为常压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原是第四联合车间二催化装置的原料罐,2006年改造为内浮顶罐,具体改造内容:安装不锈钢内浮船及丁晴橡胶舌形密封,浮船重量为17.193吨;罐壁开通气孔(12个)、收付油口、搅拌器开口等;罐组立相关工艺管线改造;罐内做内防腐处理,防腐部位为底板、拱顶、1米以下的壁板罐顶包边角钢、1米处的壁板刷导静电涂料,干膜厚度300微米;罐内增上旋转循环喷头。
(二)事故部位工艺流程说明柴油组份主要来自以下装置:40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300万吨/年渣油加氢脱硫装置;36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200万吨/年煤油加氢;45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B2(常2)、B3(常3)、C1(减1)线(以下简称二蒸馏B2、B3、C1线);8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
中石油大连石化

中石油大连石化6.2事故(一)事故发生经过2012年3月15日,10万吨/年苯乙烯装置由于效益原因停工。
自2013年4月开始,大连石化公司对10万吨/年苯乙烯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对配套的三苯罐区进行检修。
2013年4月15日,大连石化公司与中石油七建公司签订《炼油化工装置检修合同》(编号:2013-502)及《炼化装置检修工程服务安全生产合同》,合同期限为2013年4月15日至2013年12月30日。
2013年5月15日,中石油七建公司与林沅公司签订《10万吨/年苯乙烯装置停工检修、技措、改造合同》、《安全协议》,双方未在合同上盖章、签字,合同期限为2013年5月19日至2013年12月31日,合同分包方式为劳务作业分包。
工程开工时间为2013年5月19日。
发生事故的939#罐施工作业的计划单(工单号2000123129)内容为更换锈蚀严重的罐顶侧壁仪表维护小平台板。
2013年6月1日(星期六),大连石化公司第一联合车间设备主任邓雪峰安排设备员李明辉下达939#罐仪表维护小平台板更换、消防水线加导淋作业票。
李明辉和林沅公司施工人员到现场确认后,为其办理了939#罐施工作业票。
9时左右,监护人三苯罐区外操工邵国庆到939#罐顶时,闻到罐顶气味较大,将罐区工艺员韩军叫到罐顶进行确认,韩军确认罐顶气味较大,并发现罐顶呼吸阀没有加盲板,即告知林沅公司现场施工人员不加盲板不得动火作业。
因林沅公司未及时清理5月31日在该车间作业现场遗留的杂物,安全员王大庆告知该公司施工人员停止其在小罐区的所有动火作业,故当日办理的939#罐更换维修仪表小平台板的动火作业许可证(第0010374号)未下发。
当天未进行939#罐维修仪表小平台板更换作业。
6月2日第一联合车间早调度会后,王大庆将6月1日未下发的939#罐动火票(第0010374号)动火作业有效期改为6月2日,并安排三苯罐区外操工慈军对939#罐进行现场动火作业监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
事故经验教训
三、现场监管力度不够、程序控制不对。 现场施工没有在具有开工条件下开工作业,从业 人员管理不到位,人员资质不齐,不符合操作规范。操 作施工并未按照规范程序严格施工。
*************************************工程
*************************************工程
事故教训总结四
(二)事故的间接原因 1、未认真执行生产运行管理中“浮顶罐和内浮顶罐 正常操作时,其最低液面不应低于浮顶、内浮顶 (或内浮盘)的支撑高度”的规定; 2、在储罐收油过程中,未重视油品流速过快造成 静电过大的风险;对储罐维护保养不到位。
*************************************工程
事故案例分析
相关事故回顾
6.2事故了解
本次事故教训
*************************************工程
事故经验教训
一:层层转包,如此重要的检修工程为何落到了几位农 民工的手中 出事的四名工人并非大连石化的职工,他们都来 自于一家民营企业——大连林沅建筑工程有限公司。6月 3日,由大连市安监局发布的情况通报中提到,2013年, 受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委托,中油七建负责对939号储罐 仪表平台进行更换。而中油七建又把工程转包给了大连 林沅建筑工设备价格低廉,设备精度不够, 对管线和阀门来检修问题较大。
事故教训总结三
2011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1000万吨/年常减压 蒸馏联合装臵减压蒸馏塔塔底换热器泄漏引发火灾事故,造 成直接经济损失187.8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 (一)事故的直接原因 换热器管箱法兰检修更换的垫片不符合设计要求,且垫片安 装不正,经7月13日、14日2次紧固后,垫片局部被“压溃”, 造成原油泄漏。泄漏的原油流淌到泄漏点下方的换热器高温 表面被引燃。 (二)事故的间接原因 设备管理、物资采购管理以及检修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 对垫片保管、领取、安装管理不到位;制造垫片的工艺存在 问题,造成垫片存在固有缺陷。 *************************************工程
*************************************工程
事故案例分析
相关事故回顾
6.2事故 了解
本次事故教训
*************************************工程
事故概况
2013年6月2日14点20分左右,大连市甘井子区, 939号储罐罐顶突然发生爆炸,随之起火,并相继引起临 近的936号、935号和937号储罐着火。事故造成2名工人 重伤,经医院全力救治无效死亡,2人失踪。 在清理现场的过程中,失踪的两名工人的遗体也被 找到,据家属介绍,遗体并不是像之前说的落到大海里被 海水冲走,而是在爆炸油罐的底部。
事故教训总结四
2011年8月29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储运车间柴油 罐区一台2万立方米柴油储罐在进料过程中发生闪爆并 引发火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89.0473万元,未造成人 员伤亡。 (一)事故的直接原因是 由于事故储罐送油造成液位过低,浮盘与柴油液面之间 形成气相空间,造成空气进入。正值上游装臵操作波动, 进入事故储罐的柴油中轻组分含量增加,在浮盘下形成 爆炸性气体。加之进油流速过快,产生大量静电无法及 时导出产生放电,引发爆炸。
*************************************工程
事故教训总结一
(二)事故的直接原因 使用含有强氧化剂过氧化氢的“脱硫化氢剂”,违规在 原油库输油管道上进行加注“脱硫化氢剂”作业,并在 油轮停止卸油的情况下继续加注,造成“脱硫化氢剂” 在输油管道内局部富集,发生强氧化反应,导致输油管 道发生爆炸,引发火灾和原油泄漏。
安全培训
大连石化6.2事 故案例
事故案例分析
相关事故回顾
6.2事故了解
本次事故教训
*************************************工程
事故教训总结一
2011年发生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7〃16”火灾事故 (一)事故简要情况 7月11日至14日,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上海祥诚 公司大连分公司和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石油储运公司的 工作人员共同选定原油罐防火堤外2号输油管道上的放空 阀作为“脱硫化氢剂”的临时加注点。 16日13时,油轮停止卸油。上海祥诚公司和天津辉盛达公 司现场人员在得知油轮停止卸油的情况下,继续将剩余的 约22.6吨“脱硫化氢剂”加入管道。18时02分,靠近加注 点东侧管道低点处发生爆炸,导致罐区阀组损坏、大量原 油泄漏并引发大火。
*************************************工程
事故教训总结二
2010年发生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10〃24”火灾 事故 (一)事故简要情况 2010年10月24日,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在拆除 “7〃16”事故损毁的103号储罐过程中又发生火灾事故。 (二)事故的直接原因是 施工人员违反拆除方案要求,擅自切割储罐浮船底板,引燃浮 船底板下残留的油污等可燃物,导致储罐内起火。 (三)事故的间接原因 1、制定的拆除施工方案存在缺陷,且未按拆除方案要求进行 作业,安全措施不落实; 2、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监理工作不到位;对作业过程安全 监管不力。 *************************************工程
*************************************工程
事故经验教训
二、根据安监局介绍,大连石化“6.2”火灾事故是从939 号储罐罐顶突然发生爆炸,随之起火的。储罐内存放着 易燃易爆物料,依然动火开工。 在开工前,大连石化员工在上午做了检测,没有 发现泄漏。到下午在939号储罐存有物料的情况下,却仍 然给开出了火票,油罐爆炸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