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第一篇: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高一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六义”及现实主义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
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学习重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采薇》中“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诗经》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贵族。
“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
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12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教案)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课下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它描写了主人公对“伊人”不懈的追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用学习《关雎》的方法,来重走这一段经典的爱情马拉松之路吧。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诗经》二首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疏通文本。
2.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重点
诵读《蒹葭》,读出节奏和韵律,疏通文本。
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内在的情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四、精读细研,分析问题
1.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主人公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教师进行引导、补充、总结)
五、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蒹葭》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2.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六、课堂检测
1.下列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左右芼之(挑选)
B.君子好逑(配偶) 寤寐求之(日日夜夜)
C.白露未晞(干)在水之涘(水边)
D.蒹葭采采(采摘)道阻且跻(高)
2.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寤寐求之B.琴瑟友之
河南省博爱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二导学案:4《诗经》两首含答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诗经两首》导学案《诗经氓》导学案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2、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3、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手法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1、题目解说《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2、作品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理解诗句1、注音并解释:氓( ) 淇水()愆期( ) 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 载笑载言( )体无咎言( )尔卜尔筮()()于嗟鸠兮()()其黄而陨( )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 )来即我谋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 ) 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抱布贸丝咥其笑矣( ) 及尔偕老( )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2、通假字:例句假借字本字意义氓之蚩蚩将子无怒于嗟鸠兮犹可说也隰则有泮不可说也3、古今异义:(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 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 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 今义:)4、词类活用:(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有感情朗读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一、整体感知课文:1、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二、理解全诗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
24散文诗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二四散文诗两首【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3、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金色花》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一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荷叶母亲》是冰心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
荷叶,莲花的叶子。
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文章借雨中看红莲——初雨时的亭亭,大雨中的左右倚斜,荷叶母亲保护下的不动摇;这生动的场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从而达到讴歌母爱这一主题。
2、走近作者。
泰戈尔是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一—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
主要作品有: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超人》;散文集《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儿童文学作品《寄小读者》。
3、写作背景《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集《新月集》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
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
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匿.()笑沐.()浴祈.()祷花瓣.()菡.()萏.()欹.()斜2、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 散文诗两首》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散文诗两首》导学案 第二十四课散文诗两首【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匿笑()沐浴()祷告()并蒂()菡萏()()徘徊()()荫蔽()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匿笑:(2)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祷告:(3)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欹斜:3.文学常识填空《金色花》作者是(国名)作家、诗人(姓名)。
它是散文诗集《》中代表作。
《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原名,选自。
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等。
【综合运用】4.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倦怠无力时,淡雅的馨香和醇美使你神情气爽;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母亲是;母亲是。
5.今年5月8日是母亲节,班里准备在这天召开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感谢母亲”。
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这样一份调查结果统计表项目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祝福母亲生日的54%66%91%祝福同学生日的56%86%92%差值2%20%1%①用简要的文字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②作为初中生的我们,请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的感受:(2)主持人要求每位同学说一句祝福母亲的话,并准备编辑成册,请你为这个册子设计一个好听的名字。
(6个字以内)【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那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也不响。
我要。
《诗经》二首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诗经》二首导学案必修教案0111 09:48::《诗经》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一.预习1.注音匪()来贸丝匪我愆()期将()子无怒载()笑载言于()嗟女兮不可说()矣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隰()则有泮总角()之晏狁()不遑()不来()孔疚()靡盬()寰()宇神裔()肴馔()宅邸()逃遁()象弭()归聘()四牡()骙骙()小人所腓()雨雪霏霏()载渴载饥()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氓之()蚩蚩()匪()来贸丝将()子无怒乘()彼垝垣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渐()车帷裳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抱布贸()丝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躬自悼()矣匪我愆()期总角()之宴靡()室靡家不遑()启居载()饥载渴靡使归聘()岁亦阳()止忧心孔()疚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雨()雪霏霏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棠之华()彼路()斯何岁亦莫()止3、通假字:(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_________通__________(2)于嗟女兮,无食桑葚 _________通__________(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_________通__________(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_________通__________⑸岁亦莫止 _________通__________⑹彼尔维何 _________通__________⑺玁狁孔棘 _________通__________4、词类活用:(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5)雨雪霏霏()5.一词多义(1)言(2)靡①载笑载言()①靡室劳矣()②体无咎言()②所向披靡()③言即遂矣()③徒靡弹药()(3)遂(4)将①功遂身退()①将子无怒()②市罢,遂不得履()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言即遂矣()③出郭相扶将()(5)作(6)以①薇亦作止()①秋以为期()②作在《师说》以遗之()②以望复关()③振奋作声()③以尔车来()6.辨形组词氓()淇()垣()鸠()耽()俎()虻()箕()恒()鸩()忱()徂()陨()靡()聘()霏()遁()睽()殒()糜()骋()菲()循()骙()宴()遑()戍()戎()弥()饬()晏()徨()戌()戒()弭()伤()二.解读文本《氓》(一)理清诗歌脉络1、请写一段文字,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2、全文结构(请用两个字每自然节的内容)一段:二段:三段:四段:五段:六段:小结:全诗结构为一部分:1、基调:2、手法:二部分:1、基调:2、手法:。
24 诗经《白鹭》导学案(教案)
24 诗经《白鹭》导学案(教案)简介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评析诗经《白鹭》这首诗歌作品。
通过导读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意境、意义和艺术特点。
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这首诗歌,让学生培养审美意识,提高文学素养。
导学目标- 了解诗经《白鹭》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诗经《白鹭》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分析诗经《白鹭》的艺术特点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导学重点- 背景和作者的了解- 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导学步骤第一步:导读- 请学生阅读诗经《白鹭》。
- 向学生介绍《白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歌,作者是古代文学家。
-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第一印象,诗歌中是否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第二步:分析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逐行分析诗经《白鹭》的内容。
-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意义。
第三步:分析诗歌意境与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即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 提问学生,诗经《白鹭》通过怎样的意境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义,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是想传递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第四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诗经《白鹭》的艺术特点,如修辞手法、韵律和节奏等。
- 提问学生,诗歌中是否出现了一些特别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五步:启发学生反思与写作- 帮助学生通过诗经《白鹭》的阅读和分析,启发他们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的能力。
- 提问学生,你对诗经《白鹭》的理解和感受有哪些?你是否有兴趣自己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析诗经《白鹭》这首诗歌作品。
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意境和艺术特点,学生将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 注意:请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教学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2014年高中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六艺”及现实主义风格,背诵《虻》,熟读《采薇》2、结合课下注释,积累两首诗中的文言知识,学习比兴手法3、把握《氓》的叙事线索及女主人公形象,体会《采薇》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情感【学习重点】1、有感情诵读这两首诗,注意《氓》中生僻字的字音、字形2、把握这两首诗涉及的文言知识3、把握《氓》的叙事线索及女主人公形象,体会《采薇》中长期戍边士兵的丰富复杂的感情4、学习《诗经》的比兴及重章叠句手法的作用,注意《氓》中的对比手法及《采薇》最后一章反衬手法的运用【学习难点】理解《氓》中女主人公形象,体会《采薇》中丰富复杂情感。
《氓》中女主人公形象是在叙事、议论、抒情中逐渐清晰起来的;《采薇》中戍边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较为复杂。
【学法指导】大声吟诵、分组讨论【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即当时15个诸侯国的土风歌谣,绝大多数是民歌,最富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小雅”;“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舞曲歌辞,又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
“赋”“比”“兴”以及“风”“雅”“颂”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学习过程】夯实基础1、字音(1)生字蚩(chī)愆( qiān )垝( guǐ)垣(yuán )徂( c ú)遑( huáng )骙( kuí)腓( fěi )弭( mǐ)(2)易读错字即( jí)既(jì)咎(jiù)耽( dān )聘(pìn )2、字形其黄而(陨殒)士之耽兮,犹可(脱说)也信誓旦旦,不思其(凡返)3、实词(1)言①载笑载言(说)②体无咎言(预兆)③言既遂矣(助词,无实义)④听其言而观其行(言语)⑤《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语文诗经二首《静女》、《采薇》学习作业单导学案
《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
、
、
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 、
、三
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 重章叠句 、 反复吟唱 。(结合《诗经蒹葭》)
二、字词梳理:
①注音。
姝(
)
俟( ) 见 (
) 踟蹰( )
娈( )
贻( )
彤( )管 炜(
) 怿(
)
归( )荑( )
洵(Βιβλιοθήκη )玁狁() 不遑( ) 孔疚( ) 靡盬(
) 象弭( )
归聘(
) 四牡( ) 骙骙( ) 小人所腓(
) 载( )渴载饥
②找通假字。
三、阅读理解
1.《静女》整首诗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2.在《静女》诗中找出描写静女的词语,再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静女是个什么样的姑娘。
3.《静女》中抒情主人公(小伙子)对姑娘的情感是怎样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4. 《采薇》描绘诗歌中主人公的形象。 5. 《采薇》一诗中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词有哪些? 6.找出《采薇》一诗中赋、比、兴的句子。 7.《采薇》一诗的主题是什么?
语文学习作业单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诵读作业 《劝学》全篇背诵 ; 《静女》、《采薇》全篇诵读。
一、文学常识:
《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 西周初期 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
它是我国 现实 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原来称为 《诗》 或 《诗三百》 ,到西汉 ,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24 诗经《关雎》导学案
24 诗经《关雎》导学案题目:《关雎》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关雎》的背景和主题,把握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2、深入理解诗经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学习《关雎》,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介绍《关雎》的背景和主题。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歌,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主题是关于爱情和婚姻。
2、分析《关雎》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该诗采用了重章叠句、比兴等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情感。
3、通过分析《关雎》的诗句,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4、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题等方式深入理解《关雎》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1、采用讲解、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关雎》的背景和主题。
2、通过让学生朗读、背诵、分析诗句等方式,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3、结合一些思考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和意义,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关雎》的背景和主题,引起学生对这首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关雎》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分析《关雎》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把握诗人的追求和向往。
4、小组讨论、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和意义,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5、总结:回顾《关雎》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认识。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他们对《关雎》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3、测验:进行定期的测验,检测学生对《关雎》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1、反思教学方法:回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评估其有效性和适用性,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诗经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我能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我能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
3、我能把握《氓》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并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
学习难点:把握《氓》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多媒体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讨论法知识链接《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十五国风是指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分为《小雅》和《大雅》,大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比喻,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起要说的内容。
是触物兴词,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24 诗经《星辰》导学案(教案)
24 诗经《星辰》导学案(教案)目标此导学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星辰》这首古代诗歌,并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诗歌背景《星辰》是《诗经》中的一首古代诗歌,作者不详。
这首诗描述了夜晚的星空和人们对星辰的观察和解读。
导学内容1. 诗歌阅读请学生首先阅读《星辰》这首诗,理解其中的字词意义和句子结构。
鼓励学生尝试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诗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有何作用?- 诗歌中的描写手法有哪些?如何增强了诗歌的意境?3. 诗歌比较请学生将《星辰》与其他古代或现代的诗歌进行比较。
讨论不同诗歌之间的主题、表达方式和意境差异。
4. 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探讨《星辰》这首诗歌所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内涵,如古代人们对于星辰的观察和理解,以及星辰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5.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自行创作一首现代诗歌,以《星辰》为灵感,表达对现代社会或个人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理解和解读古代诗歌《星辰》- 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主题和意境- 探索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培养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课堂活动安排- 学生独立阅读《星辰》- 小组讨论和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解读- 小组分享比较不同诗歌的成果- 教师讲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学生个人创作并分享诗歌课堂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个人创作的表现来评估学生对《星辰》和其他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 《诗经》- 相关诗歌鉴赏资料。
24 诗经《夜莺》导学案(教案)
24 诗经《夜莺》导学案(教案)导学目标- 了解《夜莺》这首诗的背景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诗歌结构- 培养学生对中华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导学准备- 复印《夜莺》的诗歌原文,以便学生跟读和分析诗歌内容- 准备翻译好的《夜莺》诗歌注解,以方便学生理解诗歌的每一句话的含义和用词技巧导学过程1. 诗歌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提问: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了解吗?古代诗歌有什么特点?-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为进一步探讨《夜莺》做铺垫2. 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诗经》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解释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它记录了早期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3. 《夜莺》诗歌分析- 分段解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结构- 注重学生对每一句话的理解和诗歌的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隐喻、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4. 学生互动及讨论- 鼓励学生就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分享- 提问:你们认为诗人用了哪些表达手法来营造出夜莺的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对夜莺的描写,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导学延伸- 带领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歌作品,拓展他们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鼓励学生尝试用中文写一首简短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导学总结- 总结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夜莺》的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 提问: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对古代诗歌有了怎样的了解?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复述《夜莺》的故事情节或主题,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并写下自己的解读和感受。
《诗经》二首导学案
一、初读课文,走进文本
(一)基础知识
1.注音:
雎鸠()窈窕()逑()荇()菜芼()
寤()寐()蒹葭()伊人()溯洄()湄()跻()坻()涘()参差()琴瑟()
2.解释词语
窈窕左右流之寤寐蒹葭参差
琴瑟采采未已苍苍思服
(二)整体感知
1、美读全文,读出音乐美。
2、整体感知,感受情感美。要抓住诗的情感基调,入情入境,边读边想象诗中美丽的画面。每首诗用一句话概括写什么。
⑧我还有一个执拗的习惯:好在贫瘠的荒凉的山间沙漠流连。岩间石缝中生长的斑痕累累千扭百弯的怪柏奇松,荒漠中的一株或一丛“沙打旺”或骆驼草,石板上的一片黄绿浅灰的苔藓,我都向它们注目。这些景象剥落了我热烈的情感,凸现出严峻的理性,它们并不可怜,我是敬仰它们!
⑨这是怎样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它们全都生长得很顽强,很自信,很精神!外在的温度、湿度、肥沃度等条件,对它们都不重要;它们几乎全靠自己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条件再恶劣一点,别的茂盛的生命可能化为死亡的尘埃,而它们却能依然故我,生机盎然;如果条件好一点,那它们该是一副怎样的葱茂!
“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2)默写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回答下列问题:
(1)诵读这两首诗,概括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4课诗经两首 氓第2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4课诗经两首氓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熟读成诵。
2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重点难点]1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 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3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4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学习内容][预习提高][正音释义]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猃狁(xiǎn yǔn )之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我行不来(lài):无人慰问。
彼路(lù)斯何:路,通辂。
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雨(yù)雪霏霏:下雪。
[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yù),名词作动词,雨雪犹“落雪”。
[古今异义]⑪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⑫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通假字]岁亦莫止(莫,通“暮”,傍晚)我行不来(来,通“勑”,慰勉)维常之华(华,通“花”,花朵)一月三捷(捷,通“接”,与敌交战)玁狁孔棘(棘,通“急”,紧急)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彼尔维何(尔,通草字头的尔,花盛开的样子)象弭鱼服(服通“箙",盛箭的器具)[文本探究]读《采薇》,思考下列问题:1. 这首诗共六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写了什么内容?2.《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3.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4. 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 归纳诗歌主旨【合作探究】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两首 关雎蒹葭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1(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
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围,引颈企盼,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歌曲描述的是一个小伙子等待恋人时的焦急心情,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写下了与之类似的一首诗歌《静女》。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诗经》两首,看看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描写这一浪漫场面的。
设计2《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诗经》二首学案
《诗经》二首学案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学巨著,包含了许多优美的古诗。
这部经典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其中的每一首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在《诗经》中,有两首诗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关雎》和《蒹葭》。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描写了一个女子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表现了女子在河边凄凉的心情,对亲人思念之情如同那唱歌的鸟儿。
这首诗通过简洁清新的语言,表现了古代人们渴望团聚和亲情的感情。
另一首让人难以忘怀的诗是《蒹葭》。
这首诗以蒹葭植物为主题,通过描绘蒹葭的形态和生长环境,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友谊的思念和感伤之情。
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句话给人以凄美之感,让人不由得感叹时间的无情和友情的可贵。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古代人们对家国情怀和友情的珍视。
这些古代诗歌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启迪了后人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诗经》这部伟大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可以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美丽。
12 最终版《诗经二首》导学案(附答案)
12 《诗经》二首第一课时《关雎》【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2、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理解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美好情境。
【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的______篇诗歌,被称为《诗》或《》,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四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五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包括“、、”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典礼,分为“______”和“_______”,共一百零五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3、表现手法有、、。
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合称为《诗经》“六义”4、《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5、《关雎》选自____________,《蒹葭》选自___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1给加粗的字注音。
睢鸠( ) 窈窕( ) 好逑( ) 荇菜( )寤寐( ) 辗转()芼( ) 参差()2、解释加点的字。
关关雎鸠..荇菜:..:君子好逑.:参差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寤寐思服.:琴瑟友.之:左右芼.之:钟鼓乐.之: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三、【初步感知】1.这是一首以什么内容为题材的诗?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请概括。
四、【品读探究】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2、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第二课时《蒹葭》【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24 、《诗经》两首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2、“风”“雅”“颂”《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
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3、“赋、比、兴”《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第一节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三节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
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五节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
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3、《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关雎》这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
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
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8.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9.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交流点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10、《蒹葭》的主题是什么?【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四)比较阅读11.《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写作手法相同吗?【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
《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1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1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14.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包括、、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为主,,兼有杂言。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4)徜徉于文学艺术的原野,情景交融的佳句俯拾皆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绘了三峡夏日水势之汹涌;“_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意……(5)《诗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男女爱情的名篇佳作,如《蒹葭》一诗,全诗通过“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6)《关雎》开篇的四个诗句(共16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 jū)(jiū)窈窕( yǎo )( tiáo )好逑(hǎo )( qiú)寤寐( wù)( mèi )溯洄( sù)( huí)坻( Chí)荇菜( xìng )2.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_篇,包括风、雅、颂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