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作业评讲
课程与教学论 第10章 课堂与教学结果性评价
学习结果的评价是国内外教育关注的重要热点。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重大影响 ,影 响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参与这些任务的质量,乃至在未来学习中知识的迁 移。
从英语 中对于学习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的阐述中,可以梳理出三种不 同的视角,即对学 习的评价 (Assessment of Learning,简称 AoL) 、为了学习的 评价 (Assessment for Learning,简称 AfL)和作为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as Learning,简称 AaL) ①。理解好 这些视角差异,对于更好地认识学习评价、学习 结果的评价很有帮助。
二是形式化评价。比较注重评价的形式,忽略将问题引向深入的思考。 三是偏袒式评价。总是夸奖教师眼中的好孩子,忽略其他孩子的创意、想法、表现及
闪光点。 四是否定式评价。习惯对学生的表现或想法挑毛病,使用不能、不好等否定的语言较多 五。是盲目性评价。不能发挥评价的价值,缺乏具体、有针对性的评价 六是成果性评价。重视有形的成果,忽视无形的意义
(二)学习结果的分类 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即习得的性能,主要包含五类,即智慧技能、认知策 略、言语信息、态度以及动作技能”。
学习结果是个体基于学习而产生的变化,如掌握某个知识、 形成某种能力、 产生某种情感等都可称之为学习结果。知识、技能、策略、方法、情感、态度、 价值观、经验、习惯、能力、品格、素养、学 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智慧等, 皆可称之为学习结果。
(二)为了学习的评价
“为了学习的评价”(或“促进学习的评价”“学 习性评价”)的概念随着评价理念 的革新进入并影响评价领域。当代课堂评价的方法更加具有建构性,开始逐渐从“对 学习的评价”转向“为了学习的评价”。
英国伦敦大学的教 授布莱克等学者通过对一系列有关评价与学习的关系的研究进 行述评,提出了“为了学习 的评价”理念。为了学习的评价是指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 的的评价,其设计和实施的首要 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它不同于主要为问责 、排名或证明竞争力的目的而设计的 评估。为了学习的评价是从结果性评价转向形成 性评价,从做出判断转向创造有助于服务下一 阶段 学习的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课程与教学论》二、任课教师:钟启泉三、课程性质:必修课四、学时安排:36学时五、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课程设计与教学原则,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将来的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教材:1. 主教材:《教学论》主编:杨锡佑2. 辅助教材:《教育原理与教学导论》主编:黄雅琳七、教学内容:1. 课程设计概述2.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3. 教学理论与教学过程4. 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5. 教学方法与技巧6. 教学管理与教学环境7. 教师角色与教学素质8. 教学案例剖析八、教学方式:1. 理论教学:讲授+互动讨论2. 实践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九、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课堂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课后作业2. 期中考试:闭卷考试3. 期末考核:开卷考试十、教学要求:1. 学生要勤奋学习,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认真完成作业。
2. 学生要按时听课,保持好的学习状态,做到课前准备,课后复习。
3. 学生要尊重教师和同学,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十一、教学重点难点:1. 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2. 教学设计的实际操作3.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4. 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解决十二、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课程设计概述第3-4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第5-6周:教学理论与教学过程第7-8周: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第9-10周:教学方法与技巧第11-12周:教学管理与教学环境第13-14周:教师角色与教学素质第15-16周:教学案例剖析十三、教学安排:1. 课堂授课时间:每周一、周三下午2-4节2. 实践教学时间:每周五下午2-4节3. 教师答疑时间:每周二下午2-3节十四、其他:1. 本教学大纲系列仅供参考,如有需要,教师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 学生有任何问题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教师交流。
在教学大纲所列的内容之上,我将继续扩写新的内容。
十五、教学资源准备:1. 为了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将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教学PPT、视瓶案例分析等,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理论和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15.1.1)--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的过程应分为教学目标、学前评估、教学活动、学后评价等四个部 分。
—— 柯布勒( R.J.Kibler )
教学评价包含了对教师教学效率、学习学习成效、课程设计与实施等三个
部分的评价。
——简茂发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 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教学场地和时间 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 的评价。
整体性原则
基本要求: 要对组成教学活动的各方面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 而不能以点代面,一概而论。
如何贯彻: 教学评价标准要关注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教育目标; 教学评价对象要面向整体全面的人; 教学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四)教学评价的种类
1. 根据评价作用不同,可分为: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1 他人评价
他人评价是指作为评价对象之外的其他主体对评价对象的评价, 例如,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
特点
他人评价是一种外部的显性评价,它通过外人对评价对象进行显 性的(或看得见的,众所周知的)统计分析或文字描述。
3.2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评价对象作为评价主体对自我进行的评价 。
特点
自我评价的过程有时是内隐的,它通过思想内部的“反省”、“ 自查”、“检讨”、“总结”、“自判”等方式来进行;但有时也具 有外显性,如给自己的教学工作评分,或写出自评报告,给自己的思 想品德写出自我鉴定,等等,此外,自我评价可以弥补他人评价的某 些局限。
谢谢大家!
② 参照的基准是对团体进行测量以后确定的, 与教育目标无直接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
1、阐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所谓的核心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合作交往、道德修养、信息素养、文化技能、公民素养等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回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提问;又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勤奋、天赋、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教育、训练的结果..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素养;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素养;是分内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职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次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领域各种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核心素养成为当今课堂教育的首要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升综合能力;转变教学现状;对于构建和和谐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和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1基于生活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2注重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3体现学科特点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1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4内含问题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5溶入情感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是这样理解的: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要使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具体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有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二、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要求学生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调控..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人格健全;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认识自我、身心健康;具有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三、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使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等这些都是每个公民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品质;有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扞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有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素质要求的核心之一..多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动脑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个时候就需要多鼓励学生;不会去批评或者苛责学生的“调皮捣蛋”行为;反而会鼓励一些创新活动;让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与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和优化..1.10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课程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3、学习方式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2、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一、名词解释1、课程:1课程作为学科..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定义:课程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是体验..定义: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3、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二、简答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2、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答: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①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②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③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一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发展1、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目前;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仍是课堂.为了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创设真实数学的情境;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方面的教学;“学史可以明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今天探讨的课题就是当年困扰千万人的问题;这样可以增进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当同学们还完成了大数学家完成的工作;这就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成功与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不怕困难;永攀高峰的信心..2、创新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二注重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师成长1、改进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听课和评课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定量分析;在评课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迅速提高..教师经常性地开展业务学习、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有计划得组织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后;才会在数学课程的实施中有积极、自觉的行动;只有教师对数学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期望在教学中有创新的设计并获得较大的成功;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断的变化;不断得到完善.. 2、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标的落实;课堂教学可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教师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实践教学中的分合协作的教学模式;既能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可整体提高教学水平;也可使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和信念相互交融;心理得到满足;灵魂受到震撼..学生成了学习主人;学习成了需求;在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中;使学生获得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三、材料分析答: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再反思一下学校的教育;往往把分数、排名判断为学生好坏的标准..故而教师、家长都在督促、强迫学生拼命的往前挤名次..使得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在个性方面也会被束缚..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普遍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也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以至于不太适应大学较为松散的教育模式;而淡出了优秀行列..而第十名至二十名的学生;他们成绩不是很优秀;但相对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比较轻松;兴趣比较广泛;由于没有前十名那样的学习压力;他们在兴趣爱好上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一类的学生不会引起老师太多的注意;因此有着较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健康的学习态度;这也使得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后劲很足;而且有着很好的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着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的工作环境..他们创造着自己的机会;而不是让机会受他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制约..。
福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讲解
福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单选40道1. 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
A. 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B. 有助于了解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细节问题C. 考察课程教材对教师实现和教学目标的适应性、可行性和有效性D. 有助于在课堂上进行调查和收集数据信息正确答案: B 满分:2 分得分:22. 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___________。
A. 工作分析B. 课程审议C. 活动分析D. 职业分析正确答案: B 满分:2 分得分:23. “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_________。
A. 活动分析B. 解放兴趣C. 八年研究D. 泰罗主义正确答案: C 满分:2 分得分:24. 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_____。
A. 情境模式B. 目标模式C. 批判模式D. 过程模式正确答案: B 满分:2 分得分:25. 下列表述中不是赞科夫关于一般发展的论说的是___________。
A. 一般发展包括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B. 一般发展不等于全面发展C. 一般发展不等同于特殊发展D. 一般发展排斥特殊发展正确答案: D 满分:2 分得分:26. 主动适应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校课程________。
A. 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B. 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C. 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D. 是使学习者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正确答案: C 满分:2 分得分:27. 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_________。
A. 哲学取向B. 心理学取向C. 忠实取向D. 背离取向正确答案: C 满分:2 分得分:28. ()是骨干教师的第一素养。
A. 教育手段B. 教育观念C. 教育思想D. 教育技巧E.正确答案: C 满分:2 分得分:29. 教育从()开始。
A. 体罚B. 尊重C. 称赞D. 惩罚E.正确答案: B 满分:2 分得分:210. 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贝尔提出了________。
教学目标——选修课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二、区分几个概念
教育目的 教育目标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在我国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1986年之前只提教 学目的、教学任务而不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基本上是 教学目标的代名词;1986年之后,逐渐开始使用教学 目标一词。
(一)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 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 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 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 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 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 的依据。
教育目的(一级教育目标):国家培养人的总目标或中
级教育目标
培养目标(二级教育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
标
课程目标(三级教育目标):各科类、各学科的教育
目标
教学目标(四级教育目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
目标 纵向: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课 时目标 横向: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三、来龙去脉
(二)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 具体化,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 准则,它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 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是 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定了课程目 标才能确定课程方案,才能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 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是具体的教学 过程和学生行为的准则,也是学科课程目标与 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和具体化。教学过程在每 个单元或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1、多借鉴国外的理论,缺乏本土的 研究 2、研究的目的侧重应用,理论性不 足,且多为对某一具体学科教学 目标的分析。 3、研究者多为一线教师,专业化程 度及理论性不高。 4、学生很少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与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七章
第七章课程与教学评价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功能与类型一、何谓课程与教学的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1需要评估;2课程诊断与修订;3课程比较与选择;4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5成效的判断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1.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2.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收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作出整体的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
3.诊断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其目的在于使计划或活动的安排具有针对性。
4.目标本位评价: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
特点;标准清晰,任务重点集中,易于把握。
实施条件:必须要陈述一个表达清晰的目标。
5.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
特点:灵活性,多样性。
实施条件:对实际课程与教学结果的全面性考察,有一个清晰的价值判断标准。
6.效果评价: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它注重课程实施前后学生或教师所产生的变化,以至于课程运作的具体状况,变化产生的原因等被置之度外、这种评价也被称为"暗箱式评价"。
7.内在评价:是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而不涉及课程计划可能有的效果。
8.内部人员评价:是指评价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9.外部人员评价:是指评价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以外的其他人来实施。
10.量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
11.质的评价:是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作业
期末作业考核《课程与教学论》满分100分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普瑞恩特(print)阐述了五种课程取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这五种取向分别是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技术学取向,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这样清晰地划分课程设计取向,在实际中这样的划分也是存在的。
答:是错的2、由于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设计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所以往往只有理论工作者有自己的课程取向。
答:是对的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答:1、台湾学者黄政杰综合各种课程定义的主张,将其归结为几种类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经验、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
2、认为“课程是计划”的学者有:麦唐钠、斯腾豪斯、薛勒、布拉特。
3、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类型有:独立模式、循环模式、包含模式几种类型。
4、在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5、英国学者劳顿(Lawton)认为课程是社会文化选择的结果。
6、古德莱德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
7、布鲁纳认为“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帮助或促进人的成长的努力”。
8、五段教学法”属于赫尔巴特学派。
9、关于古特莱德等人提出五种不同水平课程的有:(1)理想课程(2)文件课程(3)实施课程(4)理解课程(5)经验课程2、简述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
答: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3、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 第11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 三是学校层次的课程,即根据学校特色和需要对社会层次课程进行选择和修改的课程。 ➢ 四是教学层次的课程,即教师规划并在课堂上实施的课程,是教师“理解”并“运作”的课程。 ➢ 五是体验层次的课程,即学生体验到的、被内化和个性化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课,你能够:
01
理解评价的基本概 念和常见形式,包 括评价的定义、目 的和方式。
02
掌握课程与教学评 价的发展历程和演 变脉络,了解其在 教育领域中的重要 性。
03
探讨学习的评价视 角,包括学生的学 习成果、教师的教 学效果和课程的质 量等方面。
04
理解国家课程评价 和校本课程评价的 概念、目的和区别 ,以及在教育体系 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教材”。课程 实施中的“课程”几乎等于教科书,把教科书看作 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是学科知识的载体, 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第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师“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并在自己的专业权力范围内作出正确的课程决定。
➢ 课程实施需要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强调评价考试的素养导向,倡导基于证据的 评价,关注典型行为的表现评价,重视有结构、重记录的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展的增值 评价,注重对话交流的协商评价,推动考试评价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就课程的层级而言,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将这个过程中的课程区分了五个层次的形态: ➢ 一是观念层次的课程,即课程目标、内容和组织等尚处于观念中,往往是由 研究机构、学术团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技能,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下面是本文对这门课程的概述、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详细介绍。
一、课程概述《小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旨在使学生了解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来指导小学教学实践。
本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小学课程与教学的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2.掌握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独立设计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程;3.掌握小学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4.了解小学生学习过程和认知特点,能够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5.掌握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学课程基本理论:介绍小学课程的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重点掌握小学综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2.小学教学方法与策略:介绍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讲授、演示、探究、合作学习等,并探讨不同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小学生学习过程与认知特点:介绍小学生学习过程和认知特点,包括小学生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特点,探讨如何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4.小学教学评价:介绍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探讨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系统地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课程与教学论》
上篇当代课程理论与改革第一章当代课程基本理论的变革一、学习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课程、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的概念,理解影响课程的基本因素、课程目标确定的要求和步骤、课程设计应处理好的基本关系、课程资源的分类及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步骤,重点把握课程的主要流派、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二、考核内容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涵义的演变1。
课程的词源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这是最早提到“课程”一词的文献。
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到的课程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2.课程的涵义目前已有的课程定义繁多,归纳起来,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课程即教学科目这是较早、影响较深远的一种观点。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一定义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都作为课程。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这种观点以鲍尔斯和金蒂斯为代表。
(6)课程即社会改造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学科和所开展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进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学生开设的某一门学科。
广义的课程观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本质,从而更深入地去研究课程。
(二)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1。
政治因素2。
经济因素3。
文化因素4。
科技发展水平5。
学生发展(三)课程理论主要流派较有影响的课程理论流派主要有:赫尔巴特主义课程理论、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发展主义课程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1。
赫尔巴特主义课程理论这是一种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课程理论,常被人称为“传统教育”课程理论,创始人主要是赫尔巴特,实践者和发展者是他的学生齐勒和赖因。
国家开放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提交处(权重20%,需辅导教师评阅)考核发布时间:学生预完成本课程文字教材之后,具体时间是每学期开学后第一周的星期二。
考核完成时间:每学期的第六周的星期二。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考核题目:提交自主研究计划,讨论可以从别人的研究计划中学到什么?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自己的研究计划初稿,和经过讨论后吸收到的修改意见,并将两份材料上传到国家开放大学网上形成性测评系统。
考核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1.研究者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与本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
(30分)2.研究者对于自己运用现代远程手段研究本课程的条件分析。
(30分)3.研究者经过与同学讨论后形成的完善研究计划的意见和本阶段研究小结。
(40分)评分: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上传的研究计划初稿和点窜意见、本阶段研究小结,给每一位学生评分。
要求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本课程的研究任务,发现自己研究本课程的优势条件,并能够与同学讨论交流研究的任务与条件,具有学好本课程的坚决信心。
评分说明:1.按本方案评定本次成绩后,责任教师可视学生在本阶段研究表现实际情况加减2分。
2.考务处告诉使用“纸考”,是指由责任教师打印本方案再回收纸质报告。
鉴于疫情方便统一实行,各地可尽可能使用网络来完成考核。
参考答案:《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计划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的一门统设必修课程。
以其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该课程也可作为其他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必修或限选课程。
本课的目的在于使学员理解和掌握课程与讲授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海内外课程与讲授论研究的动态与趋势,能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小学课程与讲授中的问题。
进步学员课程与讲授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案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案教学内容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 掌握有关课程内容的基础理论知识, 培养运用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和分析现有的课程与教学 内容选择和组织方面的问题的能力。
1.识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几种取向名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课程与 教学内容选择要遵循的原则。
2.理解“课程内容即教材”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的含义和特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 依据学生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内容本身的性质、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教师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调适时对于课程标准的处理、教材的选择与研析以及其他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应用。
3.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分析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原则、结合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层 次理论分析具体的课程运作。
教学要求教学 重点掌握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和原则,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相关理论讲授与讨论。
教学方法课时 5 节课 教具 PPT、网页、黑板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总结及布置练习导入新课:德国有一位科学家估计: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只能阅览有关 他自己这个专业的世界上全部出版物的 5%。
所以,在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要搜集到相 应的课程内容是极其容易的,然而,学生所要掌握的学科门类和各学科的内容却又是有限 的,所以教师遇到的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没有课程内容,而应该是对课程内容如何进行严格 的、精心的选择和组织。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往往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制 定课程纲要时没有经过认真收集、筛选、整理和组织,仅凭自己狭隘的经验或个人意识来 罗列和组织内容,略知皮毛,便仓促上阵,导致课程开发质量不高;二是教师选择一些现 成的课程,完全依赖于既定教材,倾其所有将一些或高深或粗浅的内容倒给学生,也不管 学生是否接受;三是将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一些信息素材进行简单的拼凑,没有按照一定的 逻辑顺序进行加工和整理,便形成一门课程的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二章 语文课程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二章语文课程教材(第三次课 2 学时)一、授课题目第二章语文课程教材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深刻理解语文教材的内涵与功能,了解语文教材的类型和编制原理。
2、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
3、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4、了解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版本及其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深刻理解语文教材的内涵与功能;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思路。
教学难点: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第一节小学语文教材概述(内涵、功能、类型、编制)一、什么是语文教材?(一)教材教材是指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承载、呈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或媒介系统。
包括:教科书、练习册、教学挂图、拼音卡片、生字卡片、教师手册、教学参考书及多媒体素材、教学软件等。
什么是语文教材?是指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承载、呈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或媒介系统。
语文教材概念的三种理解:泛指:一切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人们的语文修养、对人们的语文学习产生影响的书面的和非书面的、学校的和社会的语言材料。
特指:与学校课堂语文教学直接相关的一切图书资料的总和。
专指: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二)区分几组概念:1、“语文教材”与“语文课本”2、“语文教材”与“课文”3、“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教什么是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语文教材内容——用什么教指为了有效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
语文教学内容——学什么是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各种材料及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又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
4、语文教材与语文课程资源5、语文教材与语文课外读物6、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语文教材是为达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呈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而编制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它只是一种教学媒介和教学途径。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答案演示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答案(第9—11章)一、填空题1.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过程、实践过程得统一。
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本质说、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得两种动力包括“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
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得原则就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得多种感官与已有得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得事物得表象,丰富她们得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得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得“认识能力与理论思维"、4。
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得原则,就是指教学按照学科得逻辑系统与学生得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严密得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定得教学目标,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得学习活动所采用得方式、手段与程序得总与;它包括了“教师得教法、学生得学法、教与学得方法”、6、“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得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7.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得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得教学模式。
8。
以直接感知为主得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与参观法”。
9.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得结构形式,或者说,就是师生得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得组合形式。
10、“班级授课制”就是把一定数量得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得班级,根据周课表与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得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就是我国学校教学得基本组织形式、11.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得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
、这种在“自然与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得组织形式,便就是现场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 第9章课程与教学形成性评价
➢ 1998年,布莱克和威廉的一系列研究才让形成性评价成为振奋人心的一项评价举措, 并在实践中开始大放异彩。
➢ 英国布莱克和威廉及其同事通过对英国20所综合学校的合作研究,证明了形成性评价 对学业成就的收益。美国斯蒂金斯在美国促进学习的评价研究与布莱克和威廉等在英 国的研究遥相呼应。
和矫正,而总结性评价目的是判断学习者在课程或项目的结束所获得结果的评价。
➢ 1987年,纳特洛基于文献综述提出了包括八个阶段的课堂评价模式20世纪60年代中期 克龙巴赫开始关注评价的形成性功能。
➢ 1988年,克鲁克斯调查了课堂评价对学生动机、成就和学习策略的影响。 ➢ 1989年,萨德勒对形成性评价的研究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以后形成性评价的
通过观察来确定一个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如何。 ➢ 结果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指的是在每个单元或每节课后为判断学生在该单元或该节课中所学到的 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而进行的评价。
特征
目的 时间 学生参与 学生动机 教师角色 认知水平倾向 个性化水平 结构 评价工具 对学习的影响
表9 -1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对比
➢ 第三,评价更多与认证相关,而考评更为关注学习;前者具有总结性的性质,关注结果; 后者具有形成性的性质,更关注过程。
➢ 第四,最重要的,评价侧重的是数、量和价值;考评侧重的是性质、能力和质量。
➢ 评价目的 进入素养时代,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 是我国历史上内容最完整的教育评价政策,其中儿童全面发展和学生学业发展的评价观 是《总体方案》的核心,在“改革学生评价”部分明确指出,要“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教案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及其发展历程。
3. 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内容1.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1.1 课程的概念与类型1.2 教学的概念与过程2.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2.1 课程与教学的相互依存性2.2 课程与教学的互动关系3.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3.1 课程论的主要理论体系3.1.1 目标模式3.1.2 过程模式3.2 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3.2.1 传递-接受教学理论3.2.2 自主学习教学理论4.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4.1 课程与教学论的起源与发展4.2 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5. 课程与教学的实际问题与策略5.1 课程编制与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5.2 教学评价与改进的问题与策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等。
3. 课程作业:评估学生对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课程与教学论》相关教材。
2. 辅助材料:相关论文、案例、研究报告等。
3. 网络资源:教育类网站、学术期刊、在线课程等。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第二课时: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第三课时: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上)第四课时: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理论体系(下)第五课时: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六、课程与教学的实际问题与策略(续)6. 课程与教学适应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6.1 社会变迁与课程教学的适应性6.2 学生差异与课程教学的适应性6.3 策略:课程调整、教学方法创新、个性化教学七、课程开发与设计7. 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与步骤7.1 课程开发的理念基础7.2 课程开发的实际操作步骤7.3 案例分析:成功课程开发案例研究八、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与应用8. 教学策略的类型及其特点8.1 信息加工教学策略8.2 社会constructivist 教学策略8.3 情境教学策略8.4 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九、课堂教学管理9. 课堂管理与教学效率9.1 课堂管理的要素与原则9.2 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技巧9.3 课堂纪律管理及应对策略十、教学评价与反思10. 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10.1 教学评价的类型与方法10.2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10.3 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与实践十一、课程与教学研究方法11.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性质与方法11.1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点11.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11.3 研究设计: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十二、课程改革与实践12. 当代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12.1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12.2 课程综合化的实践探索12.3 课程改革的挑战与应对十三、教学技术应用13.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13.1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13.2 教学设计与教学平台的应用13.3 数字时代的教学策略创新十四、多元文化与课程教学14.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教学14.1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14.2 课程教学中的文化敏感性与包容性14.3 策略:跨文化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十五、课程与教学的未来展望15.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15.1 终身教育理念的实践15.2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15.3 未来教育:虚拟现实、与课程教学十一、课程与教学研究方法(续)11.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性质与方法(续)11.4 行动研究:教师作为研究者11.5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伦理considerations 11.6 研究案例分析与讨论十二、课程领导与政策12. 课程领导与教育政策的关系12.1 课程领导的概念与角色12.2 教育政策对课程领导的影响12.3 课程政策分析与案例研究十三、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13. 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管理13.1 资源开发的策略与流程13.2 教学资源的类型与整合13.3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维护十四、课程与教学实践案例分析14. 课程与教学实践案例分析14.1 案例选择与分析框架14.2 课程改革案例研究14.3 教学创新案例研究十五、课程与教学论的综合应用15. 课程与教学论的综合应用15.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5.2 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教学15.3 未来教育挑战与课程教学论的回应教学反思与总结:安排在课程的阶段,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个人或小组的教学反思与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作业评讲(2)
责任教师吴南中
《课程与教学论》是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由于本教材比较切合当前新课程改革需要,形成性考核册中涉及到新课程实际的题目比较多,在四次作业评讲中,将分别讲解一下主要的作业题,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各章教学内容。
下文中,黑色的是问题与答案,橙色和兰色是说明和解释。
四、论述题
1、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哪几种?试分析每一种组织方式的特点。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六章课程组织;第四节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此题的着重点在明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及其特点,分析三组相互对立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即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分析: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所谓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
一般来说,强调学习内容从已积压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教育家们一贯主张。
近年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序列组织原则。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教育家开始强调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原则,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的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然而,这种横向组织也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任课教师要精通或熟悉各门学科的内容,而目前的教师队伍尚不具备这一条件;学科课程表难以安排,学校现有的物资设施也跟不上,学生难以应付目前通行的考试方式。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现在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的统一。
(3)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螺旋式(或称圆周式)是指用某一学科的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就一般而言,直线式与螺旋式各有其利弊。
本题需注意:结合课程内容的不同组织方式,结合新课程实施现状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2、试论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七章课程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及其影响因素:课程实施的因素此题的着重点在于分清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并分析每种因素如何影响课程实施。
分析: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来自多方面,这些因素从不同的侧面影响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主要分三个方面来分析:
(1)改革本身的因素。
包括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学校内部的因素。
包括校长和教师
(3)学校外部的因素。
包括:校区和家长的影响、政府部门的影响、社会团体的影响。
本题需注意: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课程改革在实施层面上的问题表现在一些影响课程的因素可能是难以把握或难以控制的,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就就比较复杂和难以把握;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分析新课程实施过程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思考本身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试运用课程管理有关理论分析我国课程管理现状。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八章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第二节课程管理模式
此题的着重点在于,对三类课程管理模式理论的含义、特点、优点和弊端的理解,思考运用三种课程管理模式的典型案例;结合我国课程管理现状思考课程管理的模式。
分析:
从宏观角度将课程管理模式分为三类: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混合型。
不同的课程管理模式与不同国家的政治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相对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课程管理经历了一个中央统一集中管理到中央地方二级管理,再到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开始实验,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新的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只是为课程管理实践勾勒了一个大致的框架,真正落实时还要依靠具体的管理政策,管理手段,管理策略的支持,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关注与研究较少,因而实践中还存在许多具体问题。
本题需注意:对比三种课程管理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借鉴运用三种课程管理模式国家的经验,谈谈适合我国的课程管理模式。
4、试论软性环境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八章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第四节校本课程开发: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此题要求通过分析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的主要因素,其中环境因素中有物理环境和软性环境因素,本题着重点在于软性环境因素,分析软性环境因素主要内容及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作用。
分析:
软性环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政策、学校领导及文化方面。
开发课程首先要求具有实行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的背景,只胡通过政策使校本课程开发在社会大环境下合法化、合理化,才能放开手脚有所作为。
在政策背景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的小环境对本课程开发又起着具体的重要促进和制约作用。
其中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效果。
学校文化的范围很大,包括学校的管理特色、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特点、学校变革的历史传统、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习惯性传统特色、学校的物质建筑体现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等。
这些方面都会对校本课程开发产生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影响,但其中学校的管理特色、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的变革传统会对校本课程开发起较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此外,学校领导者个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题需要注意:结合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联系所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结合实例分析在实际中软性环境的各种因素的不同作用。
5、列举实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八章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第四节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
此题的着重点在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分析,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从政策、意识、教师教育体系、课程专家、教育经费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自己熟悉的例子来具体分析其中几项策略。
分析:
(1)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
(2)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
(3)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课程专家的支持策略;
(5)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
本题需要注意: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分析,在分析每个策略过程中需注意结合所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例,谈谈个人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