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书心得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傅道春编著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书中没有太多太深的教育理论,以一篇篇鲜活生动的教育教学的案例诠释了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使我受益匪浅。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现代教育开辟了一片天空,给现代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大部分在课堂里度过,课堂生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生命质量。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的语文课堂让更多的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我的语文课堂成了学生自主遨游的领域,我的语文课堂成了真情流淌、平等对话、自由开放、体验感悟的新课堂。

一、真情流淌的课堂

1、教师真情投入

许多感人至深的文章往往是作家用真情实感写成的,同样,要把一篇感人的文章教得让学生感动,教师也一定要“先感动过”,先“进入角色”。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寓情于文、寓情于声、寓情于态,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会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动作、眼神传递给学生。记得我在上《美丽的丹顶鹤》这一公开课时,我边放录像资料,边伴着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一位女大学生为救受伤的丹顶鹤而光荣献身的事迹。感人的故事,激荡的音乐,使得我满怀深情,眼含热泪,学生们也个个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学生真情流露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如果教师能用多种手段激起学生本能的、积极的情感,与课文所流淌着的情感交汇、碰撞、升华,就能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的真情也就会自然地流露在字里行间。例如我在教《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观看台湾

蝴蝶谷里蝴蝶聚会的录像资料,做蝴蝶头饰,戴上头饰想象自己仿佛就是一只美丽的蝴蝶欢迎客人的情景。让学生在完整连续的情境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快乐。学生在“看蝴蝶”——“画蝴蝶”——“想蝴蝶”——“演蝴蝶”的过程中,始终沉醉于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激情之语喷涌而出。

二、平等对话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认为平等对话的精神实质就是:教师放下架子,构建民主平等、互敬互爱、互教互学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使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的发展。

1、善于倾听。教师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倾听不同的声音,敏锐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情”,使其及时转化为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

2、善于赏识。教师要以一种赏识的心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要蹲下来看学生,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心灵去体验孩子的情感。

3、善于评价。《新课程标准标》重要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经常性地给学生以肯定激励性的评价,不仅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比如学生提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我说:“你真会提问题!简直是个小小思想家!”再如一个学生读书读得很棒,我会说:“太好听了!你将来可以当播音员!”

三、自由开放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驰骋,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

1、课堂向自由提问开放

以往,课堂交流的主动权和课堂发展的主动权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手中。

长期以往,学生已经没有了提问的习惯。当教师询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时,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没有!”问题没有了,表明知识的堆积成功了,也表明思索的脚步停滞了,思维的活力退化了、萎缩了。新课程的课堂中开放自由提问的空间,最大可能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自由地口头发表出来。课堂的流程不要以教师的预设为主,而要以学生的发现问题为主。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看来多么幼稚、多么奇怪、多么荒唐,也不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多么地离经叛道,教师都应能理性地、心平气和地正确对待,并能视为重要的教育契机。

2、课堂向自由辩论开放

课堂上,老师应该允许学生之间的思想充分地碰撞、交锋,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都允许存在,都可以设想。那些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看法都可能引发学生之间的辩论,学生在自由辩论的过程中才能明确是非、寻求真理。如我在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学生对文中的狐狸到底是“狡猾”还是“聪明”持不同看法,于是我把持不同看法的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展开辩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生各抒己见,气氛异常活跃。最后持“狡猾”态度这一方联系课文和实际以充分的理由获胜,使学生懂得狐狸用故意奉承别人使人受骗上当的计策去获取利益,这种近乎欺骗的手段是不道德的,是违背公民诚信原则的。这种辩论起到了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确立善恶观的巨大作用。

3、课堂向自主探索开放

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鼓励创新、推崇自主探索的地方。课堂上应提倡合作探究,提倡研究性学习,激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时也应坚持“无错”原则,允许学生“自圆其说”。这样对学生个体而言,每份知识与能力的积累,都是他们自主探索的结果。如我在教《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让学生紧扣“美丽”一词组成小组合作探究丹顶鹤到底美在哪儿,每个小组成员通过课前查资料,课中品读感悟,总结出了“羽毛美”、“体形美”、“姿态美”、“传说美”和“生活美”这五“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愉悦。

4、课堂向实践活动开放

有句话叫做“实践出真知”。语文学习同样如此:组织诗词诵读,孩子们会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组织小记者团外出采访,孩子们学到的不仅是采访写作的技巧,还有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学完《秋游》后,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名为《走进秋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找秋天——画秋天——赞秋天——写秋天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感悟自然的机会,学生非常喜欢。

四、体验感悟的课堂

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不是分析,不是告诉,是刺激,是唤起,是体验。感悟是体验与对语言认识理解结合的结果,学生初读语言文字有了初步感知后,要坚持不懈地读下去,自然就能融会贯通,这样就有了认识理解。在此基础上,如能及时让学生参与体验,那么感悟便水到渠成。

我在教学《梅兰芳学艺》第二自然段中“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这句话的朗读时,先让学生读通句子,注意句中停顿,以及“紧盯”“注视”这对近义词的意思,接着,让学生紧盯老师举在空中“飞翔”的纸鸽子,注视金鱼缸中游动的鱼儿,以此来体验“紧盯”和“注视”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说说此时的眼睛有什么感受,从而体会梅兰芳练功的刻苦。学生再次朗读时,因为有了认识理解,又有了亲身体验,就自然加深了对该句语言的感悟。尽管我们不能指望课堂上的几次体验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但参与体验在提高学生感悟能力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总之这种“真情流淌的课堂”、“平等对话课堂”、“自由开放的课堂”、“体验感悟的课堂”,已经超越了传统观念中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尊重、善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真正的促进者和引领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