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中文化生活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文化生活》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生活的内涵和特点;(2)掌握文化生活的表现形式;(3)理解文化生活的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文化生活的内涵和特点;2. 文化生活的表现形式;3. 文化生活的价值。
教学难点:1. 文化生活内涵的理解;2. 文化生活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组关于文化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些文化生活现象?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高中文化生活。
二、新课讲解1. 文化生活的内涵:教师讲解文化生活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生活的内涵。
2. 文化生活的特点:教师分析文化生活的特点,如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等。
3. 文化生活的表现形式:教师列举文化生活的表现形式,如节日庆典、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文化生活的内涵和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化生活的内涵、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实践活动1. 教师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文化生活主题,进行实践活动。
2.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展示交流1. 各小组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化生活的价值。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范文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2.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图片,如故宫、长城、书法、绘画等,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文化有什么理解?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化的内涵(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3)文化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讲解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3)文化具有多样性。
3.讲解文化的作用(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3)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4.讲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传承: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2)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文化更具活力。
三、案例分析1.分析案例:故宫的修缮与保护提问:故宫的修缮与保护体现了哪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念?2.分析案例: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问: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与发展?四、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在学校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短文。
2.收集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是否深入?3.学生能否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本节课通过讲解文化的内涵、特点、作用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学生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主题: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政治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了解政治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政治文化意识和素养。
二、教学内容:1.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政治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 通过引发学生思考,与学生探讨政治文化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2.讲解(20分钟)- 分析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介绍政治文化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 介绍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重点讲解政治文化与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关系。
3.讨论(20分钟)- 分组进行讨论,每组就政治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进行深入交流;- 学生代表分组进行发言,展示各组讨论结果。
4.案例分析(20分钟)- 通过分析国内外的政治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思考政治文化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影响;- 分析这些案例中的政治文化因素,探讨政治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5.总结(10分钟)- 总结政治文化的概念、内涵和作用;- 强调培养良好的政治文化意识和素养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考察学生对政治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对政治文化因素的把握和分析能力。
3.根据学生的发言和听课印象,评价学生对政治文化意识和素养的提高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对政治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政治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发言,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但是,需要更多的案例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加具体地感受政治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支持
教师评价教材是否为教学 方法提供了足够的支持, 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教学难度与适应性
教师对教材的难度和适应 性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 适合所教学生的年龄和知 识水平。
家长反馈
内容认可度
家长对《文化生活》教材内容的认可度,包括内容是否符合孩子 的发展需要、是否具有教育意义等。
孩子兴趣
家长反馈孩子对教材内容的兴趣程度,以及教材是否能够激发孩子 对文化生活的兴趣。
辅助学习材料
家长对教材中提供的辅助学习材料的评价,如练习册、在线资源等, 以及这些材料是否有助于孩子在家中的自主学习。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展览,增强学 生对文化生活的直观感受。
文化活动与节日庆典
社区与民间文化
利用社区和民间文化资源,让学生了 解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文化自 信。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 感受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素养。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评价
学习体验
学生对《文化生活》教材的编排 和内容设计进行评价,包括教材 的易读性、图文并茂程度、案例
教材结构与特点
• 结构:教材共分四个单元,包括“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每个单元下设若
干课,每课包含若干框题,以案例、问题、活动等形式呈现。
• 贴近实际:教材选取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素材,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文化现象。 • 注重探究: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 突出中华文化:教材强调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运用“探究—交互”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绪激励法。
四、教具电脑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商品与消费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了商品是生产出来的,有了商品的出现,我们才有消费,大家看看我们使用的课桌,还有风扇等,都是生产出来后由学校买来供我们使用的。
由此可以得出:从生产可以推出商品,由商品可以推出消费,依据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生产推出消费,但是,从我们生活常识和经济学角度讲,能否由生产推出消费呢,生产与消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第x课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二)新课教学学习导航:必须带着问题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怎么样),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什么?(三)课堂总结、点评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
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练一练:1、出谋划策:请大家谈谈我们中部地区应该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人才;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一:高二政治教案人教版文化生活教案全册】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体味文化(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二)文化是什么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范文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范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1教学目标关于“当代国际社会”本课进行当代国际社会的教学,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与技能:识记国际社会的构成、国际关系的含义和内容、联合国的主要机构;理解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国际法的作用、按不同的标准判断几个主要国际组织的类型、国际组织的主要作用;联合国的创立与发展、宗旨与原则、主要机构与作用、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列举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分析说明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结合历史和当代有关的国际事件,分析说明联合国的作用;能联系国际重大事件和我国对外重大活动的实际,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知识;历史地具体地分析国际法及其作用、国际组织及其作用、联合国及其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观察、分析和解释国际重大政治现象,正确认识其本质;判断某国的对外活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的是非曲直,并对错误的东西进行批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树立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力量的观念,支持我国政府按照国际法准则参与国际事务、处理国际关系和维护国家的荣誉、尊严和利益的活动;认清我国所处的复杂的国际关系,感悟中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认识我国在国际关系中的立场、态度和政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捍卫国家利益的思想意识,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教学建议关于“当代国际社会”的教材分析第一节:当代国际社会。
共四个框题。
第一框题“当代国际社会概况”:是全节书的总论,它统率了全节书的内容,其他三个框题是对它的补充和深化。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_3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 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 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 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 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 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 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
首先, 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 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 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
(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 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 感受文化生活, 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
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 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 围绕新课标要求, (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 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学生看书, 小组讨论, 展示成果。
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
(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 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板:高二《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①天生具有、与生俱来 ②体验社会生活 ③参加文化实践活动 ④接受知识文化教育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3.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这种差别反映出
A.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B.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
C.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文化 D.我们的饮食生活就是文化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完整)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高二文科①②班,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而且对政治课不够重视。
应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文化创新的意义,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3、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修养水平。
4、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首先目标。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其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建设。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精神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社会上还存在着落后、腐朽文化。
因此,设置本模块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2、基本思路第一单元的现象入手讲清文化概念,讲文化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第二单元讲文化发展问题,横向讲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讲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纵向讲文化传承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进而讲文化创新(源泉、作用、途径)。
第三单元在前两个单元从总体上讲文化的基础上,专门讲中国的文化,一是从中华文化的历程说明它源远流长,二是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不同区域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讲凝结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之魂,要大力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
最后第四单元再专门讲当代中国的文化,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现实的文化选择入手,讲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讲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即思想首先建设。
全书既从总体上讲文化,又专门讲了中华文化,特别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概览了文化现象,又深入到文化的本质与规律;从历史和现实中,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中深入探讨文化。
高二文化生活教案
高二文化生活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尊重和传承。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文化创新的兴趣。
【教学重点】1.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作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
3.文化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教学难点】1.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把握。
2.文化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准备】1.教材《文化生活》相关内容。
2.网络资源、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概念。
2.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化的理解。
二、文化概述1.教师讲解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作用。
2.学生举例说明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教师简要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2.学生分组讨论,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如诗词、书画、戏曲等。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1.教师讲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
2.学生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文化,如参加传统节日活动、学习民间艺术等。
3.教师介绍文化创新的途径与方法,如借鉴外来文化、融入现代科技等。
4.学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的具体实践,如新编戏曲、现代艺术作品等。
五、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一些文化案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等。
2.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讨论其成功之处。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文化。
七、作业2.收集并整理一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料,如诗词、书画、戏曲等。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实际表现,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重难点补充:一、文化概述【重点】文化特点的理解教师: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都是文化,那你们知道文化有哪些特点吗?学生甲:老师,我觉得文化是多样的。
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议题式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3)
(二)讲授新知
1.传统文化概述: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以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节日文化:详细讲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包括其起源、习俗和意义。
3.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4.反思与评价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白:以一段生动有趣的的故事或实例导入新课,如讲述一位学生过春节的经历,引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
2.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丰富的文化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包容性和全球视野。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4.通过对文化生活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4.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介绍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文化,让学生了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文化话题进行讨论。
2.讨论主题:如“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3.讨论过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一: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体味文化】3-1-1《体味文化》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概念(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能力目标(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
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
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前准备1、收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2、查阅“文化”的含义。
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课题: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竞争力的表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分析: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课程标准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与政治、经济》教案。
教学重点[会考考点]①社会生活三个基本领域之间的关系C②不同文化的不同作用A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B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C[高考考点]考点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重点)考点4:文化与综合国力教学难点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上课链接和准备上课准备:教材、作业本、笔记本方法点津自学探究。
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集体讨论。
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课型讲授课授课时数:1h教学过程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课堂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
(1)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2)也许有些内容难以归类.你的理由是什么?(3)你和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吗?◇探究提示:(1)经济活动包括: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
高中《文化生活》教学设计与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探索课堂教学的规律并大胆创新是我们教师教学工作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
这节课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课堂的民主气氛.让学生首先从感性认识上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思考为什么只有中华文化绵延不绝泽被后世.
教师:基辛格三次参观兵马俑后说:“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光辉的未来”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实现中华文化的腾飞,我相信中华文明的千古圣火,将与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我们将用我们情感、智慧中特有的创造力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探究:中华文化为什么会衰微?
生: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内因与外因,说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事例逐步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进一步学习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通过援引历史事实让学生明白中华文化也经历的曲折的过程,我们青年人应该怎样对待中华文化。
教学方法
调查法、访问法、探究法、讲授法、实例教学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几点遗憾;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悟、学生理解效果明显,但在探究讨论活动中,为学生设计的讨论话题难度较大,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不够及时.
2.由于多媒体放映速度掌控不好的缘故,介绍中华文化光辉历程时效果不好影响了教学的情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地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我国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5篇)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5篇)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5篇)时间一晃而过,教师的教学工作又将抒写新的篇章,现在就要写一篇教案规划一下吧。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1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4个班的政治教学工作。
其中5、6班为文科班,7、8班为理科班。
按照本学期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及高二政治学科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现立足于高二政治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一、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继续贯彻新课标理念,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同时为高考做好准备。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工作目标。
二、教学目标在高二,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学法的指导,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准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构筑学科内知识体系,增强对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以及水平测试和高考的实际,努力增强政治课教学的科学性、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德育性和趣味性,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
三、具体教学措施文科班:1、立足课标,明确课标精神和目的要求。
通过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为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方向。
2.真抓实干,踏踏实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1)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处理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和衔接,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期授课计划。
(2)发挥自身教学特长,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的、灵活的处理,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注重在学案的设计上,尽力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习题注重知识的针对性、系统性,结构性。
(4)加强学法及解题方法的指导和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
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
(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
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
(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文化生活理论观点的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总体把握不错,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极具震撼力的一些视频,例如: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应该说一次次的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这样的一些精神力量,在这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把它很好地补充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视频:5月19号,各界群众在三分钟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汶川挺住。
看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
还有成龙的《生死不离》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
那么通过上述的情境,感受这样几句,让人振奋的话语,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它所含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中感受到精神的
力量吗?此外,是否还可以提出课下研究性学习要求:请你列出几个让你感到震撼的歌曲(或名言)并说明理由。
这样设计效果是否会更佳、更完整,老师们可以交流,探讨多种方法更好的设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
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
【课程标准分析】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3.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文化生活》教材中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
它从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入手,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激发他们为发展我国文化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做出贡献。
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两课: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又分两个框题.一是体味文化;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
主要内容包括: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对社会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积极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课也分为两个框题,一是感受文化的影响;二是文化塑造人生。
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影响的特点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文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辉煌人生的作用。
【学情分析】
当今社会,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
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虽然我们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由于他们认知层面较窄,还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作用也不甚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与指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文化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密切相关,识记文化的含义;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理解文化的作用;知道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及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意义;理解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
2.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密切相关,文化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已经成为当前国国际竞争的重要法码,从而提高参与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力。
结合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活动,综合各种文化现象,正确理解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自觉参与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并在活动中体味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认识到文化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自觉抵制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侵蚀,在实践活动中宣传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心。
【重难点及确定的理由】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是全单元的重点。
因为它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是对文化内涵与作用的理论认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体现生活逻辑,便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内容还承载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任务,是学生思想观念培养的重要内容。
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是本单元的难点。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本教材所讲“文化”既不同于广义也不同于狭义,而是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概念。
学生在理解上会有较大难度。
【教学方法及采用的依据】
1.课堂问答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经过思考作出回答,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
这种教学形式的特点是信息是双向交流的,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思考,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判断、推理回答问题,获得或巩固一定的知识,并发展智力。
2.自主学习的方法。
以预先设置的关键词默写条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读课本,形成对知识的整体了解。
3.小组讨论的方法。
在教师指导和监控下,以学生集体为中心,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与交流。
将全班学生以4~6人一组,划分成许多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教师在各小组之间走动,进行调节或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