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及对策研究
摘要: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蓬勃发展,不同类型高校校园文化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气息和文化色彩。经济全球化驱动下多元文化冲击和碰撞的国际态势,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深刻变革,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境。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创新,从自身传统中累积沉淀价值观,提升大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责任,合力建设以生为本的大学文化,保证文化育人质量。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困境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0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大学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1]这一论述充分阐述了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也提出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模式探求高校文化新发展的要求。
一、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
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蓬勃发展,呈多层次、多样性、多形态、多元素的多元之势。
首先,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聚焦于如下七个方面。第一,兴起理论学习的热潮。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我国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涌现了各式各样理论学习的社团、小组及研究会,围绕专项教育活动,通过蓬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理论、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等理论学习、理论研究的热潮,有效开展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二,出现青年志愿者热潮。具有高素质的新时期的大学生纷纷投身到青年志愿者的行列中,不仅在校园内外力所能及地奉献爱心,关心、帮助他人,而且主动加入“三支一扶”的队伍中,志愿到边远山区、贫困落后的地区就业、开拓自己的事业,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第三,掀起勤工助学热潮。目前,为帮扶各高校贫困生,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各高校纷纷通过校内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和引进企业提供勤工助学机会等方式,开展勤工助学的各项活动和工作。第四,蓬勃开展各项科技活动。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中,特别突出地重视培养创新精神,鼓励、指导大学生参与各项科技活动、竞赛甚至课题研究,如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成为了体现各高校竞争力的主要方面。第五,高校创业升温。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国家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固有认识被打破,高校毕业生创业逐渐升温。与传统的勤工助学形势不同,创业备受当代大学生青睐,正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第六,考研大军兴起。近年来,
各高校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考研大军的兴起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学习,推动了人才选拨;另一方面由于考研被认为是就业减压的出路,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困境,令人忧虑。第七,考证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花时间、花精力、花成本在课外时间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考取各种证件,如驾驶证、托福和各种职业资格证等。这既反映了大学生对自身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体现了大学生浮躁有余、沉潜不够的现状。
其次,不同类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各具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了学术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点。教学科研型大学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大批本科人才为核心任务,故其文化建设侧重体现教育性、传承性和地方性的概貌。教学科研型大学指紧紧围绕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及人才培养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培养教育学生,传承科学文化知识、民族精神及主流价值观念。而由于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地方文化的烙印,以其特有的区域特征和社会渗透辐射功能,在与区域文化互动中引领区域文化的提高,从而形成两种文化互动、共生的发展局面。职业技术型大学兼有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其文化建设也相应地侧着表现在职业性、应用性、服务性等几个方面。
二、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受社会经济制约,受社会文化环境和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而无论是经济全球化驱动的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碰撞的国际态势,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深刻变革,都给新时期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困境。
第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迷茫与偏移。从文化多元的大背景来看,在拓宽文化视野并形成文化共享的同时,也引起反思。不可否认西方文化思潮对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冲击与碰撞、西方意识形态的融合推进、多元文化选择的迷茫以及新兴媒体覆盖下的价值冲击,包括使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深刻变革,都是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迷茫与偏离的因素,由此造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迷失、道德滑坡、心态危机的现象。由当代大学生价值偏移反映在价值观基础从集体本位到个体本位偏移,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化到现实化、实用化偏移,价值取向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偏。高校校园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也出现了重视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忽视文化活动目标,忽视或淡化弘扬社会主导文化的现象,大学生群体急功近利、功利色明显。
第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庸俗化、趋同化、简单化倾向。衙门化,市侩作风、学术腐败是庸俗化的土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趋同化的主要表现在精神文化生活的构建过于政治化,制度文化生成、维护过于刻板化,环境文化过于世俗化,是。简单化则表现在不少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简化为活跃学生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文化兴趣、发展大学生才干的高校学生社团文化。上述种种概念化的理解与做法无疑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明确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敢于创新,注重从自身传统中累积、沉淀、价值观,汲取营养,提升高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责任,合力建设以生为本的高校文化,保证文化育人质量。“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凝结着过去,联结着未来。”[1] 。具体来说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从理论基础看,建设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是具有多重属性的精神现象和精神产品,其中意识形态是最本质的属性。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高校文化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使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强有力地把人的行为拉入文化价值设定的制度规范的轨道。“教育的本质是留存、传承、创造文化的基地。”[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贯穿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尤其要着重做到四个坚持:一,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二,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三,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高校校园风尚。高校校园文化自觉,首先表现在对高校校园文化意识形态功能和属性的高度自觉。
从历史发展看,建设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要坚持历史传承。一所高校所独有的文化积淀是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其独特性、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体现。“如果抛弃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就会迷失方向和目标。”[2]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多样化、多元化的特征固然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