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涌镇特色文化
麻涌“香飘四季”文化品牌的成功塑造与经验启示
麻涌“香飘四季”文化品牌的成功塑造与经验启示作者:沈建军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1期麻涌镇作为珠江三角洲一座典型的岭南水乡小镇,自古有着淳朴的乡风民情,改革开放更是让这个鱼米之乡焕发生机,在其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文化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以陈残云先生的著名小说《香飘四季》为名的麻涌新“香飘四季”文化品牌得以成功塑造,其经验启示值得探讨。
文章将从麻涌“香飘四季”文化品牌的诞生背景、成功塑造与推广入手,探讨其经验启示。
一、“香飘四季”诞生的背景说起“香飘四季”,想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莫非就是著名作家陈残云所著长编小说《香飘四季》的名字,而忽视这个名字背后所蕴涵的深刻内涵。
笔者认为,“香飘四季”的诞生当与麻涌镇当地的区域文化、风土民情来加以认识。
麻涌是著名的“曲艺之乡”。
麻涌人民每逢盛大节日或闲余时就奏唱粤曲,自娱自乐、陶冶性情。
走在社区公园,总会有一曲曲悠扬粤曲飞进耳里,粤曲清音,可谓绕梁三日而不绝于耳。
麻涌又是著名的水乡,龙舟是当地的一大盛事。
每当节日到来,龙舟好手浪遏飞舟,不断谱写水乡麻涌人民敢于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除了龙舟运动,麻涌人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运动就是舞狮,也深受群众欢迎,舞狮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麻涌人民朴素的心愿与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这些地理、人文,都为麻涌“香飘四季”文化底蕴的酝酿诞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与环境。
1958年至1960年间,陈残云在东莞水乡麻涌大步村蹲点,挂职麻涌党委副书记。
他立足农村,深入生活,了解民情,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背景,党带领广大农民热火朝天地走农业集体合作化共同富裕道路为题材,创作了具浓厚的乡土风情和独具水乡特色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真实的描写了当时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生动记录了麻涌的时代风云,忠实表达了人民的心声,洋溢着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怀。
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地域文化特色和亲切感人的形象走进千家万户,深入到麻涌人民心中。
麻涌:水乡治污,绿色崛起
麻涌:水乡治污,绿色崛起作者:沈立熊国柱来源:《环境》2016年第09期小船沿着“水上绿道”蜿蜒而下,只见两岸金黄色的菖蒲与嫩绿的垂柳交相辉映,游人散客在绿树环绕的小路上来回穿梭,发出阵阵的欢声笑语——经过数年治理,东莞市麻涌镇马滘河流域焕然一新,新落成的华阳湖湿地公园吸引了各方游客,“夹岸流清百花盛”仿佛就是此地的真实写照。
水乡战略带来美丽蝶变麻涌,作为东莞最具特色的岭南水乡之一,自2013年东莞提出“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战略部署起,以改造华阳湖湿地公园为契机,通过大力推进河涌环境治理,对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整治,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初步成效。
首先是对河涌干流实施全面整治。
对约150万立方米的河涌进行清淤疏浚,整治河滩新造农地500多亩,建成了22公里独具岭南特色的水上绿道,大幅提升河西片35平方公里土地的防洪能力。
其次是加强中小河流治理。
推广马滘河治理经验,选取新基村、东太村、大步村水系,作为东莞市中小河流治理重点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开展生态水利与工程水利综合建设。
为了从源头减少污染,清拆违规畜禽养殖场、窝棚和违法搭建物16.5万平方米,搬迁散落其中的2万多个坟墓。
在管理机制方面,制定实施《麻涌镇河流“河长制”方案》,由镇主要领导、各村(社区)负责人担任辖区内73条内河涌的“河长”,并在镇内安装“河长制”公示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治河成效。
“就在三年前,这里是另外一番景象。
驾车经过广深高速麻涌段时,都能望见两旁大大小小数十支黑烟囱,林立在茂密的蕉林丛中。
养猪场、养鸡场亦是遍布其间,臭味难闻,马滘河因长年淤泥堆积,几成一条‘死河’。
”家住华阳湖周边的当地人表示:“但现在,几乎每个周末我和家人都会来到湿地公园游玩,这里有水有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陆两条绿道既能乘船也能骑车,成为了一个贴近大自然的好去处。
”“江水绕村榕树绿,塘鱼鲜美荔枝红”,短短几年间,华阳湖完成了从“污染重灾区”到“湿地公园”的美丽蝶变,整治后的麻涌水环境更是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益处。
东莞文化民俗
猪 红 粥
莞城卖猪红粥,数东门和阳桥头那间最 出名。早晨,远近群众 都慕名前去品尝。不但粥 底咸、香合人们品昧,且 猪红既软又滑,每碗粥必 配以鱼片、油撒、葱花、 胡椒粉兼油炸鬼,吃起来 让人津津有味 。
茅 根 粥
“茅根粥”为吾邑特有之早点,与“鱼片猪红粥”, 同 为大众最佳之晨餐。乃以鲜茅根、玉竹头,扁豆,赤 小豆,茯苓等,与米同熬,具清凉,去湿,降火,诸 效用云。——粤人习以药材 作汤或肴,谓可宏收“预 防”,“医疗”之实效,又 可餍 口腹之欲,一举而数得也。 谚有:“腰酸与骨痛,最好 猪 腰煲杜仲,唔好得餐鎹。” 可 见一斑。食时,加盐少许,
禾
道 滘 的 禾 虫 以 肥 大 著 称 ,
虫
蛋 , 用 量
美 味 子 可 口 。 沙 煲 内 入 放 再
蒜 至 桔 皮 黄
洒 上 花 生 , 加 入 生 , 放 和 入 姜 禾 、 葱 花 条 鲤 , 、 煎 内 锅 , 在 脏 内 油 鳞 鲤 去 花 禾
把 禾 穗 、 谷 粒
鱼 最 为 肥 大 , 故 名 其 “禾 花 鲤 花 ” 。 、 鲤 的 禾 殖 了 繁 食 海 河 因 , 后 , 前 降 霜
喜 溜 欢 从 头 吃 起 美 , 先 一 口 咬 掉 的 它 人 有 , 子 样 的 肥 比 无 地
是 整 只 整 只 地 端 上 来 的 , 光 溜 总 雀 花 盐 , 椒 蒸 和 几 莞 东 在 雀 花 禾
禾 花
雀
…… …… (禾
“百行孝为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凝聚力的恐 怕就是以“孝为核心的祖宗崇拜了。过春节时,祭祖是莞 人不可或缺的重头戏。
祭祖的时间一般选在除夕夜吃过年夜饭后,多由家庭主妇主持。首先在大 厅中央摆放一张神台(即四方大桌),在神台上铺一块红色或带有红色图案的 布,以有龙凤图案的为最佳。在神台上按次序摆放供品。祭神用的鸡很讲究:必 须是杀好的(去处内脏),将翅膀折叠在背上,将双脚放进肚里,将头部扬起, 并在鸡嘴里衔一颗红枣。等一切收拾妥当,就开始祭拜。人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 式来缅怀祖先的恩德,同时也希望祖先能抱有本家族子孙绵长。
论当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和必要性
论当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和必要性摘要:在基层工作中,群众文化活动是衡量一个乡镇基层工作的重要指标,也是老百姓感受政府能力的最直接体现。
从目前我国的乡镇工作来看,有必要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使群众在劳动之余能够自得其乐,能够拥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对于乡镇群众文化活动,政府的文化部门要加强引导,要组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手段,切实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
本文结合当前乡镇所的群众文化活动,探讨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和必要性,并以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为例,阐述了当地开展的特色群众文化活动。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意义必要性一、当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从目前的乡镇群众文化活动来看,群众活动对于乡镇百姓和乡镇政府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对稳定和扩大群众文化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的乡镇群众文化活动来看,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聚拢了一大批乡镇文化骨干,使乡镇群众文化队伍趋于稳定,对乡镇的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鼓励了乡镇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不但丰富了业余生活,也使得一些有文化特长的群众找到了发挥的舞台。
所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对稳定和扩大群众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对体现乡镇政府的良好形象有着重要意义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中,乡镇政府扮演着组织者和引导着的作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乡镇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
基于这种考虑,乡镇政府出于维护群众利益和自身良好形象的目的,会大力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所以,从积极的方面来讲,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除了对乡镇居民有着促进作用之外,对体现乡镇政府的良好形象也有着有着重要意义。
3、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对提高乡镇的知名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乡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会打上当地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烙印,因而,乡镇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但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使得外界能够通过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由此可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对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香溢漳澎 粤韵悠扬——浅谈东莞麻涌小英雄粤曲班
【理·论】072Vol.108【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一、历史背景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是流行于两广、港澳等粤语方言区的地方戏剧。
众多粤剧研究者认为,粤剧在明成化年间孕育于专业的本地戏班,成熟于梆黄声腔使用之时,至咸丰年间已发展成特点鲜明的地方剧种。
粤剧发展过程中先后有“本地班”“广班”“锣鼓大戏”“广腔版”“广府戏”“广东大戏”等称谓,清光绪年间国内外开始有“粤剧”之称,民国年间逐渐传开[1]。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东莞就有梨园活动。
明崇祯张二果《东莞县志·卷八》记载:“正德末,东莞横坑钟家。
忽有鬼狎其婢……曰‘行矣,盍演戏以饯我?’如其言,不肯去。
曰‘……盍更演之?’……再饯,……遂不复见。
”民国陈伯陶《东莞县志·杂录》载:明末清初,篁村上演粤剧《铁冠图》。
东莞麻涌是离广州最近的乡镇之一,也是古代连接东莞与广州的水路要冲和纽带。
生活极度艰辛的麻涌祖辈们除了留在乡间耕种外,也有相当部分人员到广州、东莞等地谋生,与外界人士广泛接触。
受粤剧“红船”文化传播的影响,道光《东莞县志》记载了明天启二年,麻涌进士萧奕辅在家乡的事“梨园演武宗游幸事,亟起立,戒伶人罢去”,此段记载证明当时麻涌就有伶人进行戏曲表演。
麻涌以水田耕作为主,随潮涨潮落作息。
每当农闲和潮涨时候,乡民三五成群聚于树阴下或是凉棚、祠堂里谈天说地、说书弹唱。
有天分的曲艺爱好者越来越多,兴起时自家出钱或众人集资从省城买回部分乐器与服饰,后逐渐形成自娱自乐的民间组织。
之后有的外出拜师学艺,有的请师傅教习基本功,各村的曲艺队伍逐步扩展,艺术水平逐步提高[2]。
早年的麻涌田畴、埗头河沿遍布的凉棚成为唱粤曲、弹奏粤曲的主要休闲场所。
当时在麻涌泡凉棚非常流行,当地民众通常把泡凉棚称为“扎水寮”。
在河边的茅寮里、蕉林月夜中时常传出二弦横箫声,悠扬入耳。
在这种“粤韵悠扬村村乐,丝竹锣鼓处处声”的粤剧文化熏陶中,麻涌各村大都成立了粤剧曲艺社,涌现大批的优秀粤剧曲艺人才。
麻涌旅游景点有哪些
⿇涌旅游景点有哪些 华阳湖碧⽔环绕鸟语花⾹,美丽乡村风景秀丽韵味⽆穷,⽔乡美⾷⾊⾹味浓风味独特……⿇涌抓住东莞⽔乡统筹发展机遇,⼤⼒打造“都市⽥园•美丽⿇涌”,取得明显成效。
暑假,与秀美⿇涌来⼀场美丽邂逅吧!你将充分体验到岭南⽔乡的灵动多姿与秀美可⼈,感受到⿇涌的沧桑变化,体会到⿇涌⼈的⾃然淳朴与乐天奋进。
下⾯跟⼩编⼀起来看看。
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涌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以“游龙披锦、云舞泽涌”为设计理念,规划设计了泽乡花⽥、芭蕉⼩筑、湖畔塔影等景点。
整个湿地公园集休闲旅游、农耕体验、科普⽂化、城市⽣态于⼀体,具有浓郁的岭南⽔乡特⾊,现已成为东莞旅游的新热点,⼀年四季游⼈络绎不绝。
⽔上森林公园 ⼀个夜⾊醉⼈、灯光璀璨、流光溢彩,热闹⾮凡的地⽅。
每晚,都会有市民前去乘凉,孩⼦们学滑板车,情侣们散步……借着那2500多套如⼩精灵般的灯光,夜⾊如诗,景⾊如梦,这样的美景怎能错过。
光影⽔秀剧场 光影⽔秀剧场⾃2017年国庆开放以来,吸引不少游客驻⾜观赏,拍照留念。
现在,每周三、五、六、⽇,游客的热情依然⾼涨,每晚早早在附近等待,只为看那108⽶⾼的⽔柱直冲云霄。
懂欣赏的你,怎么能错过? 华阳湖夜航 华阳湖夜航于2018年⼤年初⼀正式开show,成为游客游玩的另⼀胜地。
这是⼀个集合“声+光+电”的⼤型真⼈实景演出。
在华阳湖及周边10余个景点,有民族歌舞、粤式⽂化、⽔乡⽣活等场景,带给游客全新的视觉盛宴和游玩体验。
逢周三、五、六、⽇晚,游客络绎不绝。
花海漂游 “青荷盖绿⽔,芙蓉披红鲜”……赏荷季到了,不少游客也会选择在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乘坐花船,穿梭于荷花丛中,近距离地观赏美丽的荷花,那画⾯真是太美! 乡村游 2015年,⼤步、东太、新基启动“⾹飘四季”美丽幸福村居建设;2016年,⿇⼀、⿇⼆、⿇三、⿇四完成“古梅乡韵”建设。
在前7条村的基础之上,2017年,漳澎、川槎、南洲、华阳等7条村接连建成“和乐漳澎”“曲⽔岸⾹”“南繁盛景”“华章溢彩”等项⽬。
重识乡土中国03:祠堂归来:中国乡村精神复归与空间再造 (2)
祠堂归来:中国乡村精神复归与空间再造一、祠堂的社会意义宗教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儒教和道教作为中华民族的宗教,但是,中华民族对于宗教的追崇是不太强烈的,况且事实上中国人心目中的宗教远不是道教和儒教那样,而他们对于姓氏文化和祖先崇拜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大差异。
事实上中华民族对于祖先崇拜和姓氏文化的信仰,在笔者看来也是一种宗教文化。
中国近代大儒梁漱溟认为,宗教解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问题,中国人则以家族之三世,行宗教解决之道:过去的信仰依于祖先,现在的安慰寄于家室和合,而将来的希望则寄托于儿孙。
祠堂里的对象虽为逝去的先祖,然而目的却在作用、影响于生者和看不见的未来之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的重新修建祠堂风潮自有其积极的一面,可视为对内心生活秩序重建的一次努力,其间也包含了中国式信仰的重拾。
”(引自共识网,李礼:《“祠堂”里的乡村信仰》)杜赞奇说:“村落组织是由拥有共同祖先的血缘集团和经济上互相协作的家庭集团组织”,而祠堂、宗族高于家庭,与村落大体相当。
自从人类有了姓氏以来,人们就有了家族认同感,同样就产生了宗法思想,同祖同宗成为了中华民族认同自己集体的标准。
对于祖先的崇拜让自己不会在去世后寂寞和无所归依。
在这其中祠堂是宗法精神的物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社会的持续和稳定。
有的学者还提出祠堂、宗族就是类似于西方“公民社会”的“公共空间”。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这些问题,而是肯定祠堂的积极作用,除了祭祖、正化、教化,还有作为商讨家族重大事情的“公共场所”,族人进行礼制、礼法、礼教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甚至还有乡村道德法庭的作用,是处理家庭内部事务、赏勤罚懒、化解纠纷、处理矛盾的地方。
可谓“上奠祖先之灵,下规后嗣之则”。
(但不可否认的是祠堂在传统文化中有私设刑罚、重男轻女等弊端,但是看其主流还是有益的。
)总结说来,传统的祠堂具有如下四种作用:教化功能,指以祠堂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族众教育、感化的活动;规范功能,指祠堂文化对族众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起的约束作用;维系功能,指祠堂文化起着统一族众的行为与思想的作用,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族众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调节功能,通过祠堂文化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麻涌书记谈水乡一体化:关键还是让老百姓富裕起来
麻涌书记谈水乡一体化:关键还是让老百姓富裕起来2012年07月16日 09:06 字号:T | 用手机看新闻麻涌镇党委书记邓流文谈“水乡一体化”建设主要观点●各镇在水乡一体化发展中各有各的特色。
麻涌的亮点在于既有重型的临港工业,又有轻型的几万亩农田保护区来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我希望麻涌能发挥位居水乡片港口经济产业链上游和省中心镇的辐射作用,与周边镇区共同协调发展。
●关键还是让老百姓富裕起来。
未来我们要加强农田管理,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让百姓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让“水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
东莞阳光网讯(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段思午王宁卢真伟实习生刘若筠东莞阳光网记者郑思琪摄影/南方日报记者胡国球)上周五,东莞阳光网和《南方日报·东莞观察》联合举办的“网上线下,齐看水乡”镇委书记访谈第二站来到麻涌(访谈实录)。
麻涌镇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邓流文表示,麻涌在“水乡一体化”建设中将努力做好对接广州这篇大文章,着力完善临港工业产业链,强化镇中心区建设,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业。
邓流文说,麻涌将以园区升级推动城市升级,以城市发展带动园区发展,发挥麻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与水乡片其他镇街协调发展,最终让“水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
麻涌在“香飘四季”生态环境保存完好的前提下,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崛起,从过去的农业大镇转变成为东莞的工业重镇,这是麻涌不同于水乡片其他镇街的主要特点。
谈角色定位“轻重结合”谋未来东莞阳光网/南方日报:您认为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水乡一体化”战略的意义是什么?邓流文:市委、市政府以水乡片为试点,开展同类型经济区域一体化的统筹工作,有利于各镇街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实现徐建华书记提出的“镇街一体化、结合轻轨、对接广州、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最终实现水乡片的高水平崛起。
面对实施《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莞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重大机遇,在思想认识上,我们与市委、市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拥护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共同推动水乡片转型升级,为东莞高水平崛起创出一条新路子。
东莞的民族风情
东莞民俗风情东莞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莞人留下了不少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奇风异俗,有的已经被人遗忘,有的仍然成为今天莞人崇尚的文化.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品尝这些浓浓的莞邑风情。
下面介绍几种现代在东莞比较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一、二月初二“卖身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远近闻名,在东莞的东坑也有一个特别的民间传统节日,全镇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纷纷走上街头,互相泼水、射水作乐,以祈求一年的好运,这就是当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卖身节”(也称“射水节”、“欢乐节”)。
东坑的“卖身节”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该镇塘唇村出现的“卖身”现象(即出卖劳动力)。
当时,一些没有自家田地的青壮年,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纷纷到街边,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等着财主前来雇请。
有田地的财主也在这一天来塘唇村,挑选卖身的青壮年,一雇就是一年。
后来,人们又传说有天上的神仙在“卖身节”这一天下凡到东坑来普济众生,于是,“卖身节”便越传越开,也越传越神奇,远近客商纷纷在二月初二云集东坑,以祈神仙赐福,走时还要买件物品带回家,以示遇到仙人,因此又称“遇仙节”。
“卖身节”历经数百年而不衰,随着时代的变迁,“卖身节”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人们依然保留了这天前往镇上赶集的传统。
解放初期,人们又称“卖身节”为“翻身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卖身节”演变成了“射水节”和“欢乐节”。
近年来,东坑人民把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保持下来,沿袭了“卖身节”这个古时的名称,并赋予新的涵义。
将这一传统节日逐步发展成为“政府搭台,经贸唱戏”的大型招商和商贸活动的节日。
“卖身节”这一民间传统节日焕发了勃勃生机,传统文化活动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使这个传统节日增添新意,发扬光大。
二、端午节的赛龙舟和粽子:端午的龙舟盛景,是东莞民间相传近300年的习俗。
这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水乡各镇在举行传统赛龙舟时,都细选当地的鱼虾、精粮,煮好香甜的“龙船饭”和“端午粽”,相邀周边百乡的人前来闹游龙,万人淋泼吉祥的龙舟水。
浅析文物史料搜集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浅析文物史料搜集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作者:胡舜华来源:《卷宗》2020年第09期摘要:在考察麻涌镇时,感受最多的是麻涌镇里诸多景点和文物史料背后的故事。
考察麻涌镇了解到麻涌镇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大量的旅游资源,至今已建成了丰富的特色景点,其中包括湿地公园,乡村游,特色村落,渔人码头,风情美食街等等,有着“中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和“全域旅游镇”之称。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介绍搜集的部分故事、搜集过程中的做法以及史料搜集的作用。
关键词:麻涌镇;文物史料;搜集;点滴本文主要介绍了麻涌镇的古祠蕉雨、观音祖庙、璞潮家庙、玄武大帝庙这四个地方的文物建筑、历史故事和文化意义,意在表达麻涌镇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文物史料的搜集做好模范样本,显示出文物史料搜集不仅仅需要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体验生活的人文情怀,挖掘史料背后意义的能力。
1 麻涌镇文物史料挖掘1)古祠蕉雨。
古祠蕉雨是麻涌新八景之一。
尤其是新基莫氏祠堂最为著名,祠堂位于新基村八宅坊,是一个古老的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由于年岁已久,历史上经历过多次修缮,才得以毅然不倒。
莫氏祠堂属于东莞比较大的祠堂,它的形式是一祠四墅形制,这种形式已经消失已久,它不仅仅是东莞比较大的祠堂,还是东莞最大的家族祠堂,在这里可以研究岭南地区的建筑史,有较强的历史意义。
祠堂偌大的“前庭”,绿化树木、休闲石凳林立一旁,还有几块有关莫氏族人的碑刻,这些碑刻是关于莫柱一的,碑文为:“钦赏,举人并授陆军协军校。
宣统元年十月十一日。
”现在碑刻仍保存得比较好。
祠堂牌坊的横额上,两边分别雕刻着“人伦坊表”“孝友家风”八个隽秀的大字。
关于这个牌坊有一个典故:相传清朝末年,在新基的旧街,有个孝子莫戴娱,他本来考取了功名,在等待上任时母亲去世。
母亲死后,他到坟头守孝三年。
三年期满后,莫戴娱决定再守三年,守孝期间,却因病在坟前去世。
后来,他在朝廷当官的好友张有才把他的事迹反映给皇帝,皇帝感其孝心,就命人立了这块牌坊来表颂他,其中,“人伦坊表、孝友家风”这一句最为著名,这一句不仅仅作为家风祖训影响了后世千秋万代,教育后世要孝敬父母,兄友弟恭。
麻涌的风俗作文
麻涌的风俗作文MaYong is a small tow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known for its rich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customs.麻涌是中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以其丰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而闻名。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ustoms in MaYong is the celebration of the Spring Festival.麻涌最显著的风俗之一就是春节的庆祝活动。
During this time, families come together to enjoy traditional Chinese meals, exchange gifts, and light fireworks to ward off evil spirits.在这个时候,家人们聚在一起享用传统的中餐,交换礼物,燃放烟花来驱赶邪恶的灵魂。
The streets are adorned with red lanterns and decorations, creating a festive and lively atmosphere.街道上挂满了红灯笼和装饰品,营造出节日般的热闹氛围。
Another unique custom in MaYong is the practice of dragon boat racing during the Duanwu Festival.麻涌的另一个独特风俗是端午节期间赛龙舟。
This ancient tradition dates back thousands of years and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town's cultural heritage.这个古老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是该镇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麻涌泼水节
麻涌泼水节
《麻涌泼水节》
麻涌泼水节是中国广东省东莞市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
每年农历四月八日,当地村民会举行这个活动,庆祝节日的到来。
这一天,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手持水壶,沿街泼水相互庆祝,欢乐狂欢。
泼水节源于传统的农耕文化,是为了祈求农业丰收和风调雨顺。
在麻涌泼水节上,人们会一起跳着锣鼓舞蹈,放飞孔明灯,道出美好的祝愿。
泼水活动不仅是一种庆祝方式,更是一种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延续。
在麻涌泼水节上,人们可以尽情地释放心中的热情和喜悦,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泼水过后,人们还会聚在一起,共进丰盛的美食,一起分享欢乐和幸福。
麻涌泼水节是一项重要的民间传统活动,也是当地文化的鲜明特色。
通过这一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文化底蕴,共同享受快乐和团聚的时刻。
这一天,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能在泼水之中感受到节日的欢乐和幸福,让这个美好的传统延续下去。
麻涌莫氏祠堂:村民的公共文化客厅
麻涌莫氏祠堂:村民的公共文化客厅东莞阳光网讯(全媒体记者阳玉明)为加强文化名城建设,我市在有效保护文物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各镇街利用祠堂等文物建筑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传统建筑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麻涌镇新基村的莫氏祠堂,就是其中之一,由传统的老祠堂变成了如今村民的公共文化客厅。
在莫氏祠堂里,几位老人正悠闲地坐在躺椅上乘凉、读报。
今年80多岁的莫伯说,自己8岁开始在这里上学。
而如今,这里依旧是他最常去的地方。
村民莫伯:“(在这里乘下凉)聊聊天,平时这里多不多人?多啊。
”村民莫萧敏:“每逢节假日很多村民都聚集在这里,玩乐曲、吹拉弹唱,各有所好,很多人在这里有人吹、有人唱、有人拉觉得比较好。
”麻涌民俗专家王卫东:“我们保存了祠堂的粤曲、私伙局,自拉自弹等一些传统的文化,第二个我们是搞了一些新的元素,比如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第三个我们也把它作为一个老年活动基地,少儿学习基地,这边就有图书,小朋友能够看书、报纸。
”莫氏祠堂是东莞规模最大的祠堂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年间,2011年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以来,麻涌镇展开“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基层治理”项目,修缮祠堂、凉棚等传统建筑,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不仅让老祠堂焕发出了新活力,也增进了群众对于家乡的热爱。
村民莫萧敏:“政府同我们村都出资把莫氏祠堂搞好,以前旧的我就不知道了,修缮后比以前都好看了好多了。
”麻涌民俗专家王卫东:“我们现在也把它作为一个旅游的景点,把它作为村史展览,大家看到村里的历史发展的渊源,经常有名家大师在这里体验生活,还有一些民俗专家在这里研究,当然也有一些旅游者在这里安宿,体验乡村的美丽,体验美丽麻涌的魅力。
”。
东莞麻涌过年习俗的演讲稿
东莞麻涌过年习俗的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东莞麻涌过年的习俗。
作为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地方,东莞麻涌在过年期间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首先,东莞麻涌人过年少不了腊味腌制。
过年前,家家户户都会开始忙碌起来,腌制腊味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腌制腊味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如晒、熏、腌制等,而且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秘制配方,制作出来的腊味香气扑鼻,回味无穷。
其次,东莞麻涌的年货市场也是一大亮点。
每到过年前,年货市场就会热闹非凡,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五花八门。
人们可以在这里买到新年所需的各种食材、装饰品、礼品等,年货市场也是人们欢聚的地方,增添了过年的喜庆氛围。
另外,东莞麻涌还有独特的祭祖习俗。
在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祭祖活动,祭拜祖宗,祈求祖宗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子孙兴旺。
这一传统习俗不仅传承了家族血脉,也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除此之外,东莞麻涌还有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表演。
在大年初一,人们会聚集在村庄的广场上观看舞龙舞狮表演,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舞龙舞狮象征着吉祥和喜庆,也是东莞麻涌过年习俗中的一大特色。
最后,东莞麻涌的年夜饭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年夜饭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象征着团团圆圆、年年有余。
人们围坐在一起,亲情、友情、亲情交织在一起,共度一个温馨幸福的夜晚。
总的来说,东莞麻涌过年的习俗丰富多彩,融合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展现了当地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也能够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乡土风情,让我们一起共同见证传统文化的魅力,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谢谢大家!。
我的家乡文化考察手记
探寻家乡文化手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位于东莞市西北部的麻涌镇,历史悠久,早在宋朝时期便已建成,原名“古梅乡”,后改名为“麻涌镇”。
而漳澎村便是麻涌镇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乡村,本地人口有1万多,加上外来人口总数超过3万人。
漳澎不仅承载着我们温暖甜蜜的童年回忆,还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们的家乡---漳澎。
说到漳澎,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添油”了。
每到中秋佳节,每家每户的小朋友都会提着灯笼赶到大街上,笑盈满面地一家家店挨着问“添油”,然后店主也乐呵呵地派几根蜡烛给他们,寓意着“添油添福寿”。
这其中有什么缘由呢?原来,在古代有一位勤奋刻苦的小朋友,叫做阿贵。
他自小热爱读书,但家境贫寒,没有足够的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在一个中秋夜里,正在读书的阿贵将灯油用完了。
无奈之下只好到街上借着店铺的灯光阅读,店家被感动,便送了点灯油给他点灯。
后来这种店家给穷人添油的扶危济困的行为流行起来,演变成现在具有“添油添福寿”深刻意义的传统习俗。
祠堂是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
漳澎村是一个杂姓村,“小姓杂居,大姓聚居”。
八坊的陈姓,九、十坊林姓是村里的大姓。
旧的“陈氏宗祠”始建于清朝,下图的陈氏宗祠重建于2002年,青墙绿瓦,是现在漳澎村最富丽堂皇的建筑。
现在跟随我的脚步一起看看陈氏祠堂吧,步入进去,可以看见十多座单体建筑,每一座之中都有一个宽敞轩昂的厅堂,它们之间都有长廊相连,还穿插着庭院,院中栽种着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和花卉,郁郁葱葱,幽雅秀美。
每个厅堂中陈列着石湾陶器、广州彩瓷、粤绣、潮州木雕、端砚、象牙雕刻、剪纸等展品,真是让人大饱眼福。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灰塑雕刻工艺的介绍:灰塑以石灰为主要原料,逐层堆塑晾干,成型后上色,完成后结实耐用,不易褪色变形,非常适合南方炎热湿润的气候。
令人叫绝的是灰塑工艺都是现场构思制作的,每一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看见书院中屋前廊下到处是这种雕刻,色彩艳丽,栩栩如生。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打造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名村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打造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名村作者:梁施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8期摘要: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东莞市麻涌镇新基村,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
这里景色秀丽、风光宜人,是珠江支流东江岸边一处美丽的古村落。
新基村有着八百多年的历史,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祖先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非凡的智慧、想象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8--01一、新基村文物保护现状新基村立村于宋淳祐五年(1245),原名“宁乐村”,至今约有八百年历史。
丁、仇、李三姓最早迁入,后各姓相继入居,莫氏族相对迁入较迟,但其后代繁衍人口最多。
晚清至民国时期,各姓氏纷纷建立或重建近30座宗祠、庙宇,在村前河涌沿岸一字排开,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建筑规格高、用料精,在整个东莞都极为少见,足显新基村雄厚经济实力。
数百年来,各姓氏同居新基,共建乡梓,和睦相处。
新基村由面阔15米的新基河所环绕,另有河涌从村中穿过。
村前一排建筑基本由祠堂、庙宇、厅馆组成,民宅紧靠其后依次展开。
全村建筑大多座西向东,面向河涌,建筑构成的里巷与河涌垂直,直对小埠头。
这种有悖于传统坐北朝南的布局缘于河流的流向,充分现出水乡村落布局的亲水性。
新基村现保存明清时期祠堂11座,古民居2座,庙宇1座。
具有代表性的有莫氏祠堂、璞潮家庙、月川莫公祠、爱东莫公祠、尔会莫公祠、新基大庙等。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基村有4处文物建筑列入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其中新基莫氏大祠堂被评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的对策(一)加强名村的全面保护,整体性保护,重点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一般都具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相对完整的建筑形制,在保护工作中应注意保持其完整性。
浅谈麻涌曲艺的发展
浅谈麻涌曲艺的发展摘要】麻涌是中国曲艺之乡。
它的曲艺主要以粤曲为主,曲目除传统曲目外,还编演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新曲在麻涌,人们不仅爱看爱听,还会弹唱编每到闲时或节假日,到处都是一片锣鼓欢欣、乐韵悠扬的景象。
唱腔除来自粤剧者外,还吸收使用了广东曲种木鱼书、龙舟、粤讴、南音的腔调,曲艺社为曲友们演唱曲艺提供了乐队伴奏。
它利用“曲艺之乡”织就了一张联结海内外同乡、游子的精神网络,保障了粤曲的持续发展。
它的文化源远流长,已经有了八百多年的历史,因此,麻涌的曲艺发展首先要继承传统的乡土乡音——粤曲,并重视传统粤曲在群众中的影响。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们麻涌大量农民工的流入,过去曲艺依托的市民阶层已经发生变化,操不同方言的农民工五方杂处,传统曲艺己经满足不了群众的精神需求,所以,我们麻涌曲艺发展必需要引进更多的曲艺品种(如歌曲、相声、评书、小品、二人转等等),争取新力量的介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人材的培养上下功夫,树立新人新思想、新理论,争取政府及社会的支持,同时我们要做到人人爱曲艺、曲艺人人爱,这样我们麻涌的曲艺才会有发展,才会使我们的曲艺艺术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才能适应麻涌人民群众,才能为麻涌乃至整个东莞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继承引进曲艺发展麻涌——坐落在珠江三角洲黄金腹地,它的粤曲文化历史渊源,享誉海内外,被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
麻涌立村于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游历至此,写下了著名诗篇《岳池农家》。
麻涌安谧祥和的农家氛围形成了独特的乡土乡音农家文化,哺育了曲艺。
如今,以曲艺发展为内容、大力发展经济的格局已经在全铺开,麻涌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
一、继承传统曲艺及传统曲艺在群众中的影响。
1、继承传统曲艺。
麻涌传统曲艺文化历史悠久,它积淀近千年的文化底蕴,最有特色的是粤曲文化,麻涌人情有独钟。
它具有浓厚的乡土,乡景,乡亲,乡里,乡俗,乡音,乡情,乡思,乡愁等等粤剧曲艺氛围。
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51项)东群一、民间美术(一)茶山公仔茶山公仔早在明朝初期已有制作,民国初期广为盛行。
珠三角一带生了男孩的家庭,都会在次年元宵节前"开灯"。
结灯之夜,族中理事请来八音,奏着乐曲,将这些"公仔"分送尚未生育的妇女,祝其早降麟儿。
外县群众也前来购买。
抗战后,元气大伤。
茶山公仔的生产过程包括练泥、印模、上彩。
1、练泥。
从河涌中采回黏土,去掉上面一层和有砂质的部分,放在空旷处,自然风干堆沤。
练泥时,要用木制大槌奋力敲打,直到有一定的韧性。
2、印模。
有多少品种的泥公仔,就要有多少个木模。
把泥块捏进木模具里要准确,双手拇指要把泥块压实,不留空隙。
泥块倒出,装上竹脚,成了胚形,待其阴干。
3、上彩。
上彩可由妇女、儿童动笔。
但面部、盔甲、衣饰等重要部分,一定要专业人士动手。
精品的要用鸡蛋清作敷料,才会光艳夺目。
茶山公仔取材于粤剧、历史、神话人物,包括"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夜战马超"、"牛郎织女"、"四兄弟"(刘备、关公、张飞、赵云)等,琳琅满目。
茶山公仔极品可为真人塑像,立体配套,精工彩绘,真丝绸衣,用玻璃罩罩住;二级品亦是精工彩绘,但不穿真衣;三级品则是一般彩绘,可配套或不配套;四级品是一般彩绘,平放的配套像,每套四个,俗称"四兄弟";五级品较小,单个不配套,平放,有"天妃送子"、"状元及第"、"醒狮迎春"、"福禄寿"。
开灯人家要买多套"四兄弟"回去,除了家中、祠堂要摆,还要送给亲朋好友,取其开枝发叶,团结友爱之意。
因此,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就会有人前来采购。
茶山公仔,属泥塑工艺品。
改革开放后,悄然兴起,但老艺人已无一存在,质量不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麻涌镇有"中国曲艺之乡"之称,全镇现有18个曲艺中心,经常性举办广场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救灾复产义演、文化高地直播车、首届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为打造文化强镇开创了良好的新起点。
"曲艺之乡"古今往来,麻涌人对粤剧曲艺情有独钟。
人们不仅喜爱听,还会弹唱编演。
麻涌有着浓厚的粤剧曲艺氛围,主要是受其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活在古老而朴素的水乡,出门见水,举步登船,陆路交通难以连接。
人们以水田耕作为主,随潮涨潮落安排作息。
每当农闲和潮涨时候,乡民喜欢三五成群聚于树荫下或凉棚、祠堂里,谈天说地,说书弹唱。
使有天分的曲艺爱好者越来越多,兴起时自家出钱或众人集资派人往省城买回部分乐器与服饰,逐渐形成自娱自乐的民间组织。
之后,有的外出拜师学艺,有的请师教习基本功,使各村的曲艺队伍迅速扩展,艺术水平逐步提高,成就了一方特色。
1999年,经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的专家评定,麻涌荣获首批《中国曲艺之乡》,并在广州南方剧院接受了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的授匾。
在河边的水幕里,蕉林月夜中不时传出胡横箫,悠扬入耳。
偶然间,又一曲婉转凄楚的《胡北归》从凉棚、祠堂荡出,见声见情,缠绵哀怨,粤韵清音可谓绕梁三日……《香飘四季》我省人民群众所熟悉的、享有盛名的作家陈残云,1958年至1960年受省委的委托到东莞农村体现生活,挂职县委副书记。
在挂职期间,他在东莞水乡麻涌大步村蹲点,并挂职麻涌党委副书记。
他立足农村,深入生活,了解民情,并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背景,党带领广大农民热火朝天地走农业集体合作化共同富裕道路为题材,创作了具浓厚的乡土风情和独具水乡特色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真实的描写了当时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热情地歌颂农民的新生活。
《香飘四季》创作于1961年1月3日,1962年3月31日于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问世。
1963年下半年,陈残云分别在北京和东莞召开《香飘四季》读者座谈会,在这基础上,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故乡情》。
1965年下半年,电影《故乡情》在麻涌、大步及附近村庄取材开拍,是年年底完成外景拍摄工作。
小说《香飘四季》深深地刻在社员群众心中,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赛龙舟龙舟始因纪念"屈原"而兴起装造的长艇,之后民间把长艇加以改装修饰作为体面,在江河上竞渡一番,逐渐成为一种水上运动项目。
时至清代末年人们先后把长艇统一改装成8.5丈长的"大龙"。
每当节日到来,周边各村的龙舟不约而同响起锣鼓,集于江面上,相互礼让一番后,擂起锣鼓齐头并进,确实为水乡民间人皆共赏的一项大型体育活动,之后便分别形成各处不同日期的"龙舟景"。
至今,麻涌镇仍保留的龙舟景有麻涌景(五月十六),漳澎景(五月初九)、鸥涌景(五月十八)。
改革开放后,我镇经济迅速发展,群众性的赛龙舟活动蓬勃发展,各村各乡新装造了龙舟,竞渡出现了新热潮,至今举行了七届"企业杯"龙舟赛。
舞狮舞狮在我镇流行已久,每逢新春、喜庆日子及各类大型活动,人们喜爱舞狮,以示吉祥。
尤在新春伊始(年初一、二、三日),富贵人家邀请一班入屋拜神祈求家宅平安、丁财两旺。
表演舞狮,由大头佛引路,打响有节奏的高边锣鼓、主人家点燃喜炮欢迎,并挂青给醒狮采青以作报酬,此项活动流传至今,深受群众欢迎。
建国之初,我镇曾有"志信堂"舞狮班,设馆于麻四村八坊两江祖祠内,由武林名师萧基从广州回乡执教授徒。
同一时期,活跃于麻涌狮墰的还有麻一村四坊的袁炳均,他先后从事于香港、广州等地的名门狮班活动,深得名师指拨。
我镇范围内在原有基础上,各村组织的狮队有麻四、新基、大步、南洲、华阳等村,继承和发扬了舞狮这项传统文化,每年过节,各大喜日子,各村都能派出狮队表演助兴,锣鼓喧天,观者如潮,水泄不通,其乐融融,深受群众欢迎。
麻涌镇位于珠江三角洲黄金腹地,广州市与东莞市的交界处,东距东莞市区22公里,西距广州市区29公里,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桥相通。
全镇总面积91平方公里,人口约11万,其中户籍人口7万多,外来人口4.3万,下辖1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
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2℃,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土地资源丰富,平原辽阔,有35公里长的海岸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麻涌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成为东莞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已经形成了以粮油食品加工、港口物流、高档玻璃建材、太阳能电池、电子、纺织制衣、造纸、包装印刷、化工、五金等产业为支柱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正朝着现代化港口工业新城的目标不断迈进。
历史沿革麻涌镇立村于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由于先人爱梅,立村之初名为“古梅乡”。
古梅乡原属广州府宝安县所辖,之后于明朝初期划归东莞县中堂区管辖。
由于此地四周河网密布,同时岸边耕地又以产麻为主,又改名为“麻涌乡”。
建国前夕麻涌归东莞新四区所管。
建国初至1952年划入东莞县第八区。
1953年土改后,又划为东莞县第十八区,称为麻涌区。
1958年成立麻涌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东莞县麻涌区。
1986年,东莞县设市之后,麻涌也随之改镇。
自然环境麻涌镇总面积91平方公里,全镇人口11万,其中户籍人口7万多,外来人口4.3万,下辖1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
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2℃,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土地资源丰富,平原辽阔,有35公里长的海岸线。
交通通讯◆公路镇内公路网络完善,通过中麻公路与107国道相联;镇内有三个高速路出入口,其中广深珠高速一个,规划建设的沿江高速两个;已完工的东莞市西部快速干线从新沙港口经望牛墩、道滘,连接东莞市五环路,全长约16公里,控制宽度100米,届时麻涌到东莞市区只需20分钟的车程。
◆港口拥有狮子洋深水岸线7.4公里和可建1000吨以上泊位的内河岸线10.56公里。
镇域西南部的新沙港,是华南最大的内陆港口,码头水深可至12.5米,最大可停泊11万吨级船舶,已建成10个泊位,包括3个集装箱码头和7个散货码头,年吞吐量已超过4000万吨。
港口配套有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部门,并拥有9万平方米的保税仓。
港内的广州港集团新沙汽车滚装码头是华南第一座、全国第二座汽车专业码头,可靠泊6000车位的汽车滚装船,15万平方米的汽车堆场一次性可停放车辆1万台。
规划建设中的麻涌港区是虎门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东江北支流作业区、麻涌河口作业区、新沙南作业区和淡水河作业区,规划建设10个5万吨级泊位和10个1万吨级以下泊位,年吞吐量达6000万吨,建成后麻涌将拥有超亿吨吞吐量的大港。
◆机场麻涌地处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五大机场中心,沿广深珠高速公路,五十公里内北有广州机场,南有深圳机场;一百公里左右有珠海机场及香港新机场。
◆铁路新沙港的货运专线铁路与广州厦园站接轨,贯通全国各地。
◆轻铁规划中的珠三角城际轻轨途径麻涌,并在麻涌设站,使麻涌的交通更方便快捷。
◆通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麻涌的通讯网络不断完善,程控电话、移动电话、信息网络被普遍应用。
目前全镇固定电话用户3.6万户,因特网用户2千多户,每百人移动电话拥有量超过35台。
东莞麻涌镇蕉农试种火龙果、玉米返回本类资讯列表2008-12-5 13:36:23 来源:农村信息网——东莞日报浏览量:536走进麻涌镇的漳澎村,原先大片绿油油的蕉田,如今也点缀了不少其他色彩。
走进麻涌镇的漳澎村,原先大片绿油油的蕉田,如今也点缀了不少其他色彩。
记者近日获悉,继试种火龙果、水稻、玉米、木瓜等农产品取得成功后,漳澎香蕉合作社的农户利用冬种时节,试种10余亩的土豆,目前土豆苗的生长状况良好。
土豆生长状况良好在漳澎村新沙路延长线旁的一块农田里,记者看到,农民梁锦科改种的10余亩土豆已生根发芽。
“我11月初才开始种的,虽然种植时间不是很长,但土豆苗却叶嫩根壮。
”梁锦科说。
由于是首次尝试种植较大面积的土豆田,梁锦科没有太多经验,农技中心主任麦景郁表示,对于种植户开展多样化农产品种植,农技中心帮助种植户联系挑选合适的土豆品种,分析市场的行情,提供种植资料,解决技术上遇到难题。
“土豆收成后,这块地会种植蔬菜。
”由于香蕉易患黄叶病,梁锦科一直都在尝试各种特色作物的种植,今年他曾种植了两造水稻,但由于冬季气候寒冷,所以改种土豆。
据了解,土豆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但土豆植株和块茎在生物学上对温度的反应有其自然特性,对气候要求凉、冷。
“如果土豆收成好的话,明年会增加土豆的种植面积。
”梁锦科说。
麻涌多渠道改种农作物与香蕉相比,其他农产品无论是收成还是销售都可以让农民松口气。
“种香蕉的太多了,价格卖不上去,而且还不好销。
”梁锦科说,由于土豆是很普遍的粮食作物,所以农产品市场有很多人收购。
种植火龙果的赵沛玉夫妇也认为,虽然火龙果的种植成本要比香蕉高,但火龙果带来的收益也要比香蕉增收1.5倍。
“我们从蕉农手上承包出蕉田进行改种,现在每亩年产收益有1.5万元,下一步我们还要扩种。
”目前,麻涌镇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向优质和多样化方向发展,蕉田改种水稻计划取得成功,玉米试点种植也效果明显。
据统计,麻三、大步、东太、漳澎等四个村共改种玉米1519.1亩,并计划今年底增加玉米改种面积500亩,明年增加1000亩。
麻涌镇有关部门也通过邀请专家到田头进行技术指导等帮扶政策,引导更多农民改种玉米或其他高效益作物,进一步扩大改种面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形成以香蕉为主,玉米、蔬菜、木瓜等农产品为辅的农业种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