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药物监测最新版本

合集下载

临床药物治疗学最新版本

临床药物治疗学最新版本

临床药物治疗学最新版本⼀、名词解释1、治疗窗:产⽣最⼩治疗效应的⾎药浓度称治疗阈,⽽出现机体能耐受的不良反应是的⾎药浓度称治疗上限,两者之间的范围成为药物的治疗窗。

2、治疗药物监测(TDM):是通过测定⾎药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动学原理调整给药⽅案,从⽽使治疗达到理想效果的⼀种⽅法。

3、处⽅:处⽅是由取得了处⽅权的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书,具有经济上、技术上和法律上意义。

4、依从性:是指患者的⾏为与医疗货保健建议相符合的程度。

从药物治疗的⾓度,依从性是指患者对药物治疗⽅案的执⾏程度。

5、药源性疾病: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持续时间⽐较长,或者发⽣的程度⽐较严重。

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组织器官发⽣持续的功能性、器质性损害⽽出现的⼀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则成为药源性疾病。

6、药物响应作⽤:是指同时或相继使⽤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其中⼀种或⼏种药物作⽤的强弱、持续时间甚⾄性质发⽣不同程度改变的现象。

7、P糖蛋⽩(Pgp):是⼈类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产物,是⼀种跨膜转运蛋⽩。

分布于胃肠上⽪、肝、肾和构成⾎脑屏障的内⽪细胞上,对药物的吸收、分布、消除等过程有重要的影响。

8、Meta分析:是⼀种定量的系统评价⽅法,包括提出研究问题,制定纳⼊和排除标准、获取相关研究、汇总基本信息、综合定量分析及得到结果等过程,不应简单的看成是⼀种流星⽅法。

⼆、问答1、药物治疗⽅案制定的⼀般原则:⑴为药物治疗创造条件⑵确定治疗⽬标,选择合适药物⑶选择合适的⽤药时机⑷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案⑸选择合理的联合⽤药⑹确定合适的疗程⑺药物与⾮药物疗法的结合2、药物治疗的基本过程⑴明确诊断⑵确定治疗⽬标⑶选择治疗⽅案⑷开始治疗⑸监测、评估和⼲预3、改善患者依从性的措施⑴与患者建⽴良好的医患关系,赢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⑵优化药物治疗⽅案。

⼀个优化的药物治疗⽅案其要素是尽可能少的药物、起效迅速、尽可能少的药物不良反应、合适的剂型、简单的剂量⽅案(每⽇⼀两次)和尽可能短的疗程。

[最新]血药浓度监测任务标准(试行)

[最新]血药浓度监测任务标准(试行)

治疗药物监测工作规范(试行)治疗药物监测(TDM)是临床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药动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

为了准确、灵敏的检测血药浓度,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制定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等的工作规范。

1.方法学的开发:根据我院临床的需要及检测仪器设备(HPLC、TDX等)的情况,对部分有必要进行TDM的药物建立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方便临床常规检测。

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药物分析进展,不断开发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简便的体内药物测定方法学,并形成论文发表。

2.通过院刊或其他途径向临床宣传TDM开展的必要性及能开展的项目,以使临床对该工作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对开展监测的药物的峰、谷浓度采血时间、血样采集量、采血所用的试管、药物的半衰期等资料汇总,并向临床介绍。

3.设计TDM申请表,其内容应包括:3.1 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原发疾病、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等。

3.2 患者的用药情况:用药剂量、间隔时间、用药途径、方法、疗程及合并用药等。

3.3 标本采集情况:标本种类、采集时间。

4.临床TDM的申请及标本采集4.1 对本实验室能监测的药物,临床根据患者的症状、疗效或毒副反应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填写TDM申请表。

4.2 采集时间4.2.1 在患者用药5~7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达稳态)根据临床的初步判断及测定目的进行标本采集。

4.2.2 对怀疑用量不足、疗效不好或观察疗效者一般应测定谷浓度,采血时间为早上用药前。

4.2.3 对超量使用或怀疑出现毒副反应者一般应测定峰浓度,采血时间根据测定的药物的达峰时间进行采集(有不明者及时向实验室咨询)。

4.2.4 患者处于无发作也无中毒表现的稳定状态时,采血时间可为随机的,但间隔一定时间复查时应与前一次测定时采血时间相一致。

4.2.5 监测服缓(控)释剂型者的血药浓度可在达稳态后任何时间测定,但最好测定服药前的空腹血药浓度。

精神科药物之治疗药物监测(TDM)

精神科药物之治疗药物监测(TDM)

精神科药物之治疗药物监测(TDM)作者: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任药师高永双治疗药物监测治疗药物监测(TDM)是一门研究个体化药物治疗机制、技术、方法和临床标准,并将研究结果转化应用于临床治疗以达到最大化合理用药的药学临床学科。

通过测定患者体内的药物暴露、药理标志物或药效指标,利用定量药理模型,以药物治疗窗为基准,制订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

具体来讲,患者在临床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当中,观察药物疗效的同时,定时采集患者的血液,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

以药代学和药效学基础理论为指导,评价疗效或制订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

其核心是个体化药物治疗!精神科药物开展TDM意义在精神科,过去60年间相继开发出来的可以使用的药物大约有130种。

这些药物已经成为治疗精神障碍和精神症状有效且必不可少的药物。

尽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医学价值和经济效益,但是对许多患者的治疗效果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TDM指导精神药物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在药代动力学方面所存在的显著个体差异。

在药物剂量几乎相同的情况下,不同个体的体内稳态药物浓度可以相差20倍以上,其原因可能是患者在共患疾病、年龄、合并用药和遗传特性方面的不同导致的药物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方面的差异。

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也会因吸收程度和吸收方式不同,造成体内药物浓度不同。

TDM采用定量测定血浆或血清中药物浓度来进行患者个体的剂量滴定,以便获得最佳的疗效、更好的耐受性,同时还可以降低中毒的风险。

此外,TDM还具有提高精神药物治疗成本-效益的可能,以及其他尚未充分挖掘的巨大潜力。

目前临床上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精神药物可以根据其血浆浓度来调整用药剂量。

TDM用于新老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以及传统情感稳定剂治疗的优势均已得到证实。

特别是治疗窗窄的锂盐,TDM已成为其标准治疗方案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我院精神科TDM开展情况我院从2009年开始开展精神科药物治疗药物监测,建立了完善的治疗药物监测体系。

《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2020更新版)》解读

《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2020更新版)》解读

《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2020更新版)》解读万古霉素是临床常用的糖肽类抗菌药物,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一线治疗。

万古霉素的治疗窗窄,既往研究显示对其开展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并降低肾毒性的发生风险。

由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发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牵头制定的《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于2015年9月发布,并经同行评议后发表。

指南内容主要包括万古霉素TDM的适用人群、给药方案、监测指标及目标范围、监测时机等方面。

随着诊疗实践的发展和新证据的出现,指南制定工作组需持续地对指南进行审查,并在必要时开始更新。

因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团队于2019年开始《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的更新工作,旨在对指南推荐意见的内容和推荐强度进行审查及更新,确保并提高指南推荐意见的时效性和质量,同时调查及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进而帮助临床医生、药师等规范、合理地开展万古霉素TDM。

《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2020更新版)》于2020年12月发表于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期刊,现就该更新版指南推荐意见进行总结和解读,以促进该指南更好的实施推广。

1 更新版指南概述经共识专家组与指导委员会评估,本次指南的更新类型为部分更新,较 2015 版指南有 1 条推荐意见被删除,3条推荐意见发生更改。

更新的指南新纳入了13个临床问题,其中 11个临床问题达成共识形成推荐意见,另有 2个新纳入的临床问题因证据不足未给出推荐意见。

更新版指南的范围为接受间断输注万古霉素的成人与新生儿/儿童,目标人群为医务工作者。

更新版指南沿用推荐分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工具(Grades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和推荐意见强度分级。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治疗药物监测(TDM)是指应用必定的剖析技术测定体液中药物的浓度,以药代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和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使临床给药个体化,科学化、合理化。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汲取、散布、生物转变和排泄等过程的速度规律的科学。

一、药物体内运行的基本过程给药门路: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舌下给药、皮肤给药。

药物在体内运行的基本过程:汲取、散布、生物转变、排泄等。

关于非静脉注射、滴注的给药门路,如口服、皮肤给药等都存在药物汲取体制,包含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和促使扩散等作用。

(一)药物汲取1.观点: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经过细胞膜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2.影响药物汲取的要素:(1)生物要素(胃肠道、 pH、汲取表面积)(2)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常数、溶解速度、药物颗粒大小、多晶型)(3)药物剂型、附带剂的影响(二)药物散布1.观点: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经过各组织间的细胞膜屏障散布到各作用部位的过程。

2.影响药物散布要素:( 1)药物散布的速度取决于该组织的血流量和膜通透性。

(2)药物与血浆蛋白相联合、对毛细血管和体内各生理屏障的通透性、以及药物与组织间的亲和力等。

只有游离型药物才有药理作用。

(三)药物转变:(生物转变过程)1.意义:生物转变提升药物极性和水溶性,使大部分药物失掉药理活性,有益于药物的排出体外。

2.反响:第一相反响是药物氧化、复原和水解;第二相是联合反响。

3.部位:主要部位在肝脏。

在肝功能伤害时,主要影响药物的体内生物转变。

胃肠道门路给药会出现首过作用。

(四)药物排泄: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取决于生物转变和排泄。

肾脏是多半药物的排泄器官,增添尿液的碱性。

有益于酸性药物的排出。

影响药物经肾脏排泄的主要要素是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

在药物动力学中,生物转变与排泄两过程的综合成效叫除去,散布与除去过程往常称为处理。

二、药代动力学的基本观点1.汲取速度常数( Ka): Ka 值增大,血药浓度的峰值也高升,但峰时减少。

替考拉宁治疗药物监测(TDM)指南(2022)

替考拉宁治疗药物监测(TDM)指南(2022)

替考拉宁治疗药物监测(TDM)指南(2022)替考拉宁是一种糖肽类抗生素,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引起的感染有很好的疗效,因该药不良反应的风险较低,已广泛用于MRSA感染者的治疗。

近期,日本化疗学会(JSC)联合日本治疗药物监测学会(JSTDM)共同发布了替考拉宁治疗药物监测指南,以期更好地管理接受替考拉宁治疗的患者。

CQ 1.替考拉宁治疗药物监测(TDM)的药动学/药效学参数是什么?a.药-时曲线下面积/最小抑菌浓度(AUC/MIC)是替考拉宁的关键药动学/药效学(PK/PD)参数。

由于许多机构无法使用AUC估算软件,因此在临床中推荐谷浓度作为替代指标(II)。

b.模型引导的精准用药(MIPD) 是一种告知个体化的合理抗生素剂量的新的工具,但与万古霉素相比,支持替考拉宁采用MIPD方法的证据较少。

CQ 2. 哪些人群在应用替考拉宁治疗时应进行TDM?a.TDM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替考拉宁治疗的临床疗效(II)。

不过,TDM也应考虑用于预防患者接受较大负荷剂量替考拉宁时的不良反应。

b.由于替考拉宁血药浓度预测不佳,TDM应安排在严重感染、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肥胖或低体重、烧伤感染或低蛋白血症患者以及儿科人群中应用(Ⅰ)。

c.对于替考拉宁应答不佳或存在不良反应的患者,应进行TDM以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剂量(III-A)。

CQ 3.何时应进行初始TDM?a.一般在稳态时采集血样。

由于半衰期较长,替考拉宁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稳态。

因此,建议在达到稳态前第4天的谷浓度作为替代指标(II),并确定目标谷浓度为第4天的浓度。

如果由于任何原因在第3天进行TDM,每日2次给药连续2天的患者应在预剂量后18小时后采血b.第4天进行TDM是对前3天负荷剂量的评估,随访TDM评估维持剂量。

对于肾功能不全及严重感染、目标谷浓度超过20mg/L的患者,应在初始TDM 后7天内考虑随访TDM(III-A)。

CQ 4.单纯MRSA感染,TDM的目标谷浓度为多少?a.对于肾功能正常或受损的无并发症的MRSA感染,推荐的治疗目标谷浓度15 - 30mg/L(I)。

医学检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医学检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一、治疗药物代谢与监测(药物体内运转的基本过程、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影响血药浓度的主要因素与药物效应、需要进行监测的药物和临床指征)二、治疗药物监测方法(标本采集时间与注意事项、常用的检测技术)治疗药物监测(TDM)是指应用一定的分析技术测定体液中药物的浓度,以药代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和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使临床给药个体化、科学化、合理化。

药物体内运转的基本过程给药途径: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舌下给药、皮肤给药。

药物在体内运转的基本过程(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对于非静脉注射、滴注的给药途径,如口服、皮肤给药等都存在药物吸收机制,包括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和促进扩散等作用。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通过细胞膜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生物因素(胃肠道、pH、吸收表面积);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常数、溶解速度、药物颗粒大小、多晶型);药物剂型;附加剂的影响。

药物分布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各组织间的细胞膜屏障分布到各作用部位的过程。

药物分布对药物药效作用的开始、作用强度、持续时间起着重要作用。

影响药物分布因素:(1)药物分布的速度取决于该组织的血流量和膜通透性。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3)药物对毛细血管和体内各生理屏障的通透性。

(4)药物与组织间的亲和力。

体内药物与蛋白的结合通常是可逆的,体内游离型药物才有药理作用。

药物转化指外来化合物在体内变为另一种不同活性物质的化学过程。

机体对药物进行化学转化和代谢称为药物生物转化。

1)意义:生物转化提高药物极性和水溶性,使大多数药物失去药理活性,有利于药物的排出体外。

2)反应:第一相反应是药物氧化、还原和水解;第二相是结合反应。

3)部位: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在肝脏,另外,胃肠道、肺、血浆也有部分的生物转化作用。

肝功能损害时,影响药物的体内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具有双重作用。

治疗药物监测(一)

治疗药物监测(一)

治疗药物监测(一)治疗药物监测是指在患者接受治疗药物的过程中,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及副作用评估,以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它是临床治疗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保证患者安全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监测对象治疗药物监测主要是指对于需要严格监测的临床药物的监测。

比如抗生素、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等。

需要根据药物的药动学参数来确定监测时间、监测指标和监测方式。

二、监测指标1.浓度指标:药物的血药浓度是影响药物疗效和毒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确定监测时间和监测方式,以达到药物疗效最大化,毒性最小化的效果。

2.生化指标:比如肝肾功能等方面的生化指标,当患者接受治疗药物时,药物会对肝肾等器官产生影响,需要对患者的生化指标进行相应的监测。

3.病理指标:如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这些指标与患者体内炎症反应、血液凝血等病理状况有关,常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依据。

三、监测方法1.静脉采血:血液是药物到达器官和组织的主要途径,药物血浓度的监测需要进行静脉采血,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2.口腔采样:口腔采样是一种便捷的监测方法,但需要考虑到存在代谢活性差和口腔分泌物等因素可能会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尿样采集:尿液排泄是药物代谢和清除的主要途径,尿样采集是一种常见的监测手段,但需要考虑到尿量、排泄率及药物代谢等情况的影响。

四、监测周期监测时间需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总体的治疗方案来制定,有些药物需要每天或每周监测,有些则需要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五、监测应用通过药物监测可以评估药物对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便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针对不同患者和不同药物,需要制定不同的监测方案。

六、总结治疗药物监测是现代临床医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进行科学规范的操作,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不断发展,药物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改进,将为临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可靠和高效的支持。

治疗药物监测工作规范专家共识(2019版)

治疗药物监测工作规范专家共识(2019版)

-本期特稿•治疗药物监测工作规范专家共识!2019版)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图分类号R9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124(2019)08-0897-03DOI10.14009/j.issn.1672-2124.2019.08.001摘要为了指导和规范医疗机构和医疗咨询机构开展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工作,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制定了《治疗药物监测工作规范专家共识》。

该共识明确了TDM的概念、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统一规范了对TDM学科涵义及工作范围的认识;规定了实施TDM的分析检测、临床干预及质量控制的技术环节,以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用药干预的合理性;阐明了TDM实施的法理依据和纳入药事管理的必要性,为TDM工作的合法开展和质量考核提供基础。

该共识对推动TDM工作在医疗机构内科学、合理、合法开展有重要的规范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治疗药物监测;医疗机构;医院药学;专家共识The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Standards of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2019Edition) Division of Therapeutic Dag Monitoring$Chiness Phaaacological SocietyABSTRACT In order to guiVe and standardize the routine workflow of Therapeutia Drug Monitoring(TDM)in medial institutions and medic)consultation institutions$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Therapeutic Doug Monitoring Division$Chinese Pharmacolooical Society has foonulated%The Expert Consensus on.the Standards of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his consensus clarified the concept,theootical basi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DM,and standardized the mening and scope of TDM subject,and oguCaed the technical workflow of tlie analysis,detection,clinical intervention and quality controo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DM,aiming to ensure tOe accuracy of test results and tOe rationality of clinical interventions.It alss cDfied the leeal bas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DM.According to toe necessity ol inorporating drug administration,it provines a basis for the leeai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assessmentl TDM.This consensus has important nomiativ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o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DM in medicai institutions in inteaai medicine,ressonabiy and leealiy.KEYWORDS Therapeutic d ag monitoring;Medicai institutions;Hospitai pharmacy;Expert consensus为指导和规范医疗机构和医疗咨询机构开展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工作,以保证TDM的科学性、伦理性、合法性,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从专业技术角度组织全国范围的TDM、药事管理、循证药学以及医学专家,就相关问题加以学术讨论,历经5年余就TDM工作规范达成共识。

抗菌药物治疗药物监测

抗菌药物治疗药物监测
4
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
给药方案个体化 提高药物疗效 避免或减少毒副反应 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实验室依据
5
下列情况可进行TDM
1.治疗指数低的药物 2.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3.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的药 4.肝肾功能不全者 5.合并用药
6
目前临床开展TDM的药物分类
免疫抑 制剂
• Cmax (血药峰浓度) • Tmax (达峰时间) • AUC24h (药时曲线下面积) • T1/2 (半衰期) • V (表观分布容积) • CL (清除率)
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参数
Pharmacodynamic (PD):考察抗菌药的浓度与抗菌效应的关系。 MIC :最低抑菌浓度 MBC:最低杀菌浓度 PAE:抗生素后效应 MPC:防耐药突变浓度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目标值
谷浓度
峰浓度
• 10-20ug/mL
• 对复杂性感染(心 内膜炎、骨髓炎、 脑膜炎、医院获得
性肺炎)推荐1520ug/mL
• 20-40ug/mL
<10ug/mL:耐药风险增加 >20ug/mL:肾毒性风险增加
2018年我院572例万古霉素监测回顾性分析
谷浓度 <10μg/mL 10-15μg/mL 15-20μg/mL >20μg/mL
综合因素考虑 血药浓度、感染靶组织浓度、药敏结果、免疫功能、蛋白结合率等
检测方法的创建及标准化 新检测方法的建立、方法学验证及质量控制、中心实验室
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应用于TDM临床实践中 PK/PD研究应用于抗菌药物TDM
确定适应症、治疗范围和中毒浓度靶值
二、PK/PD研究应用于抗菌药物 治疗药物监测
采集患者信息
• 患者血药谷浓度 采血时间:稳态谷浓度 • 患者基本信息 性别、年龄 肾功能(内生肌酐清除率) 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 病原学和药敏试验(MIC) 目前给药方案 合并用药

治疗药物监测TDM

治疗药物监测TDM
淀剂250ul,振荡混悬1min,高速离心(13000r/min)12min。 沉淀剂:10%的硫酸锌(未检出万古霉素峰)
5%高氯酸 15%高氯酸 沉淀离心时间:8min、10min、12min
3.免疫法:放射免疫法(RIA)、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受体结合法(RBA)、 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 优缺点:样品处理简单、检测时间快;价格较贵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
万古霉素是20世纪50年代从链霉菌中分离得到的糖肽类 抗生素,
主要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目前医院开展情况
北京市朝阳医院开展的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 他克莫司(KF506)、环孢素A、雷帕霉素、地高辛、万古霉素、甲 氨喋呤、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9个药物。
衡阳市中心医院开展的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 万古霉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5个药物。
监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收费标准:100元(峰浓度或谷浓度)
我院住院患者药品使用量排名
4
盐酸普萘洛尔
286
利巴韦林注射液
39
华法林钠
326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47
氨茶碱片
438
去乙酰毛花注射液
65
地高辛片
483
盐酸去甲万古霉素
99
盐酸利多卡因片
524
注射用丙戊酸钠
120
卡马西平片
544
苯巴比妥片
125
异烟肼
563
苯妥英钠片
173
二羟丙茶碱注射液
656
丙戊酸钠缓释片
TDM的临床指征
⑴药物的有效血浓度范围狭窄:地高辛,氨基糖苷类、茶碱、环孢素 ⑵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范围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抗肿瘤药物监测
总结词
抗肿瘤药物监测是确保肿瘤患者治疗效 果的关键措施,通过监测抗肿瘤药物的 浓度和活性,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
VS
详细描述
抗肿瘤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 对正常细胞造成损害,因此需要严格控制 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通过监测抗肿瘤 药物的浓度和活性,可以及时发现药物的 疗效和不良反应,为医生提供准确的参考 依据,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定义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是结合了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的数学模型,用于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 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通过建立和验证模型,可以预测不同个体内的血药浓度和药效,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 不良反应的风险。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发展
监测的必要性
避免药物中毒
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可以避免药 物过量导致中毒的风险,保障患 者的生命安全。
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可以评估药 物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可以及时发 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降低患 者的治疗风险。
02 药物代谢与动力学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治疗药物监测概述 • 药物代谢与动力学 • 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 • 药物监测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药物监测的实践案例
01 治疗药物监测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指通过实验 室手段对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 度进行定量分析,以评估药物疗效和 安全性的过程。
高治疗效果。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目的
确保药物治疗达到最佳效果,避免因 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副作用或 治疗失败。
监测的必要性
疾病复杂性
某些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而 药物代谢和排泄的个体差异可能 导致疗效不稳定或出现不良反应 。
药物相互作用
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产生相互 作用,影响药物浓度和疗效, TDM有助于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 。
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治疗药物监测的 智能化,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3
多学科交叉融合
未来治疗药物监测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 包括医学、药学、生物技术、信息科学等,以推 动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药物的监测实例
01
药物名称:氯氮平
02
监测目的:评估氯氮平的血药浓度,确保治疗窗内维持,降低不良反 应发生率
学依据。
优化给药方案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给药剂量、给 药间隔等参数,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
预防药物中毒
对于某些治疗窗窄的药物,通过监 测血药浓度,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 过量情况,预防药物中毒的发生。
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
通过监测药物在志愿者体内的代谢过程,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情况,为新药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示药物在体内 分布的容量,与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 性有关。
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和达 峰时间(Time to Peak Concentration):分别表示药物在 体内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和浓度值。
实现精准医疗
个体化用药是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测血药浓度,实现精准用药,提高治疗 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2023年治疗药物监测和给药个体化考试题及答案

2023年治疗药物监测和给药个体化考试题及答案

2023年治疗药物监测和给药个体化考试题及答案(-)单项选择题1间隔用药时治疗药物检测的标本采集时间一般为()A.血药浓度达稳态后任一次用药后B.用药后的任意时间点C.血药浓度达稳态后任一次用药后的1个tι∕2时D.血药浓度达稳态后任一次用药前E,停药以后2.关于血药浓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随着血药浓度的变化,药物的药理作用有时会发生变化B.随着血药浓度的变化,中毒症状会发生变化C.血药浓度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指标D.通过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可以计算药动学参数E.血药浓度与表观分布容积成正比3.治疗药物监测的主要目的是()A.发现新的药物靶点B.评价或确定给药方案,使给药个体化C.发现新的药物代谢产物D.监测药物的排泄途径E.评价监测手段是否科学4.TDM测血药浓度的主要依据是因为血药浓度()A.高于靶器官药物浓度B.低于靶器官药物浓度C.与靶器官药物浓度一致D.与靶器官药物浓度动态平衡、具有相关性E.用药后浓度维持不变5.关于采血样时间和采样方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多剂量服药达稳态前采血样B.多剂量服药达稳态后采血样C.口服给药在消除相采血样D.评价疗效时取谷值浓度E.评价毒性时取峰值浓度6.治疗窗是指()A.低于最小有效浓度B.高于最小有效浓度C,低于最小中毒浓度D.高于最小中毒浓度E.最小有效浓度与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范围7.等间隔多剂量给药,达到稳态浓度需经过几个半衰期()A.1~3个B.2~4个C.3-5个D.4~6个E.7-8个8.个体化给药的给药间隔都应()A.等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B.小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C.大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D.等于药物消除半衰期的2倍E.以上都不对9.延长给药间隔()A.峰浓度降低,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变小B.峰浓度降低,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变大C.峰浓度不变,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变小D.峰浓度不变,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变大E.对血药浓度没有影响10.下列处理不正确的是()A.实测血药浓度在有效浓度范围内,临床有效,不需调整给药方案B.实测血药浓度在有效浓度范围内,临床无效,不需调整给药方案C.实测血药浓度低于有效浓度,疗效不佳,需调整给药方案D.实测血药浓度低于有效浓度,临床有效,暂不需调整给药方案E.实测血药浓度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出现毒副作用,需调整给药方案(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不是治疗药物监测适应范围的为()A.病人肾功能损害,且使用的药物及活性代谢物由肾排泄B.患肝病而使用药物及活性代谢物主要在肝脏代谢C.胃肠道功能不良的病人肌注某些药物D.合并用药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E.虽长期使用某药物,但病人顺应性好2.需进行常规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物是()A.阿托品B.地高辛C.硝酸异山梨酯D.丙戊酸钠E,阿米卡星3.下列不需常规监测的药物是()A.阿米卡星B.依那普利C.万古霉素D.洛伐他汀E.茶碱4.属于治疗药物监测适应范围的是()A.个体间药动学差异大的药物B.半衰期长的药物C.治疗指数窄、毒性反应强的药物D.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时症状类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E.合并用药有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5.列入常规监测的药物有()A.青霉素B.茶碱C.地高辛D.维生素CE.环抱素A(三)填空题1.运用现代分析手段测定给药后药物在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浓度,用以评价或确定给药方案,使给药个体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
根据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可将 血药浓度划分为三个范围:无效范围、 治疗范围与中毒范围
C
中毒范围
治疗范围
最大耐受浓度
无效范围
最小有效浓度
血浆药物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实用文档
治疗范围——又称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是 指 最 小 有 效 浓 度 ( minimum effect concentration, MEC)与最 大 耐 受 浓 度 ( maximum tolerated concentration, MTC ) 之 间 的 范 围 。
治疗药物监测(TDM)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实用文档
本章内容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定义及意义 二、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三、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 四、治疗药物监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治疗药物监测的步骤
实用文档
一、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rnitoring,TDM)
• 例如,保泰松抗炎作用的剂量在 兔和人相差几十倍,但其有效血 药浓度都在100~150g/ml之间。
实用文档
• 苯妥英钠抗癫痫与抗心律失常的有效 血药浓度为10~20g/ml。
• 当血药浓度增至20~30g/ml时出现眼 球震颤,至30~40g/ml时出现运动失 调,超过40g/ml可出现精神异常。
实用文档
(二)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 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可为药物过量
中毒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特 别是对一些只靠临床观察不易确诊的 病例更是必要。
实用文档
例如扑热息痛的氧化代谢的中间产物有肝毒性, 可致急性肝坏死甚至死亡,早期使用乙酰半胱氨酸 可减轻其肝脏的毒性,但服用中毒剂量的扑热息痛 的初期中毒症状并不明显,一般在用药三天后才出 现,此时已延误了治疗机会,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可 达到早期诊断与治疗的目的。
采用现代分析测定手段,定量测定血液或其他 体液中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浓度,并将测得的数据 运用药物动力学原理拟合成各种数学模型,求算药 物动力学参数,制定最佳给药方案,实现给药个体 化;
实用文档
TDM的临床意义
• 使给药方案个体化 • 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 • 判断用药的依从性
实用文档
(一)个体化给药 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着相当大
实用文档
• 不同种属的动物在相同的血药浓度时 可产生极为相似的药理作用。
• 按100mg/kg同样剂量的环己巴比妥给 予小鼠、家兔和大鼠,由于生物转化 速率不同而使其睡眠时间相差4~7倍, 而三种动物在转醒时的血药浓度均在 60g/ml左右。
实用文档
• 有些药物虽然有效剂量种属差异 很大,但有效血药浓度非常相近。
实用文档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开展治 疗药物监测和实行个体化给药方案 从而摆脱经验式治疗后,使合理用 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通过治疗药物监测和个体化给药, 使 癫 痫 发 作 的 控 制 率 从 47% 提 高 到 74%。
实用文档
在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前,老年心 衰病人地高辛的中毒率可高达44%, 经治疗药物监测及给药方案调整后, 地高辛的中毒率可控制在5%以下。
• 地高辛的血浓度在1~2ng/ml时出现强 心作用,当其血药浓度在3ng/ml时可 出现中毒症状。
实用文档
• 多数药物的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之间存 在着良好的相关性。
• 实际上,这也是实施治疗药物监测的基 础。通过治疗药物监测可了解所用剂量 的治疗水平,从而指导临床对用药剂量 进行反馈调整,使血药浓度处在有效范 围之内,以避免药物中毒或治疗无效。
实用文档
• 同样,利尿药(以体重为药效指 标)、口服抗凝血药(以凝血酶原 时间为药效指标)或降血糖药(以 血糖为药效指标)等都不需要进行 治疗药物监测。
• 对于毒性小且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很 大的药物,亦无需进行血药浓度测 定。
实用文档
下列情况可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一)治疗指数低的药物 (二)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三)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 (四)肝肾心功能不全 (五)合并用药
实用文档
二、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 一般来说,受体部位的药物浓度与其药 物效呈正相关,而且受体部位的药物浓 度与血浆药物浓度存在平行关系。
• 药物须以一定速度和足够浓度达到作 用部位(受体部位)才能产生其治疗作 用。
实用文档
• 但因目前科技水平的限制,受体部位的 药物浓度难以直接测定。
• 对多数药物来说,受体部位的药物浓度 与血浆药物浓度存在平行关系,作用强 度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比作用强度与剂量 之间的关系密切得多。
实用文档
临床上常将治疗范围内的血药 浓度值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
就多数人来说,血药浓度在治疗 范围之内,药物显效而无毒。低 于其下限,疗效不佳;高于其上 限,常致毒性反应。
实用文档
三、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
• 在临床上并非所有药物都需进行治疗 药物监测。当药物本身具有快速而简 便的效应指标时就可不必进行血药浓 度测定。例如,抗高血压药,血压值 是快速而简便的药效指标,测定血压 下降的程度,就可知道药物作用强弱 并能对剂量进行调整。
的个体差异,在使用教科书或药品 说明书推荐的平均剂量后,并非所 有病人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对有 些病人无效,而对另一些病人则可 能出现了毒性反应。
实用文档
显然,不同的病人对剂量的需 求是不同的。例如,氢氯噻嗪、利 血平、胍乙啶等抗高血压药的每日 剂量在不同病人相差4~50倍。
实用文档
由于对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治 疗用药必须遵循 “个体化”原则, 即所用剂量必须因人而异。只有针 对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给药 方案,才能使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实用文档
(一)治疗指数低的药物 • 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其有效血药浓
度范围狭窄,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 接近,易产生毒副作用,故应进行
实用文档
(三)判断病人用药的依从性 所谓依从性是指病人是否遵医嘱用药。
在临床上有时药物治疗效果差并非由于治 疗方案不当所致,而是由于病人未按医嘱 用药。据文献报道,国外有50%以上的病 人未按医嘱用药,表现为非依从性,从而 导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停药、减量 或超量用药,进而说服病人应按医 嘱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