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种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种子说课稿范文

种子说课稿范文

种子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种子》,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种子》是人教版小学自然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对植物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种子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种子的形成、传播和发芽的过程,掌握种子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作用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种子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种子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掌握种子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难点是: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以及如何保护和利用种子。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种子,我采用了教法: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作为教学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理解种子的重要性。

学法是:探究学习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探索和实践来巩固和扩展知识。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一些具体的教具和实物,如不同种类的种子、放大镜、种子发芽的实验器材等,以便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和实践。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发展的过程”,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引入新课在课堂开始前,我会与学生进行一些热身活动,如唤起他们对植物的兴趣,让他们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有关植物的知识。

然后我会给每个学生分发一个种子,让他们观察种子的外形和特点,并谈谈自己的发现。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是如何形成和传播的。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我的引导,引出今天的课题:种子。

环节二、呈现教学素材在这个环节,我会展示一些种子的图片和实物给学生观看,并提问:你们觉得种子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有什么不同?学生可以进行自由讨论,并通过观察和描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学三年级学生教案:探索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

小学三年级学生教案:探索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

小学三年级学生教案:探索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一、引言种子是植物繁衍后代的重要途径,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发芽过程对于学习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中,通过探索种子的结构和发芽过程,可以培养他们观察、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本教案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深入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萌发的条件以及其成长过程。

二、认识种子1. 种子是植物幼体的雏形一个种子包含未来植物个体全部或大部分所需器官,并且带有存储养分。

它类似于人类的胚胎,在适当条件下可以生长为一棵完整的成年植物。

2. 种子结构与功能种子由外壳、胚珠和胚乳组成。

外壳起到保护内部组织不受损害的作用;胚珠是种子发育时形成,并在合适环境中萌发为新个体;而胚乳则提供给新苗从中获取养分。

三、观察实验:探索种子结构1.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种子的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2. 实验材料: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显微镜、手镯袋。

3. 实验步骤:a) 将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放入手镯袋中,并用显微镜观察。

b) 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比较。

例如,有些种子有光滑的外壳,而另一些则有纹理;某些种子内部充满胚乳,而其他则较为空洞。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学生可以总结不同植物种子的共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四、探究实验:触发种子萌发1. 实验目的:研究影响种子萌发过程所需条件,并了解其生长环境要素。

2. 实验材料:黄豆或其他适合观察萌发过程的种子、湿化纸巾,透明容器。

3. 实验步骤:a) 将湿化纸巾放入透明容器中,然后将几颗黄豆等适宜观察萌发过程的种子放在湿纸巾上。

b) 盖上容器盖,放置在光线充足、温度适宜的地方。

c) 定期观察,记录种子的变化,并绘制观察图表。

4.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可以发现植物需要适当的水分、温度和光线才能顺利进行萌发。

他们也会了解到为什么一些植物不能在极端环境下生长。

五、讨论与总结1. 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种子为什么要有外壳?b) 种子萌发所需条件是什么?c) 种子发芽后如何取得养分?2.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分享他们的结论。

小学科学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案)

小学科学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案)

小学科学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案)引言:种子是植物重要的繁殖器官,它们蕴含着新生命。

本节课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种子的结构、种子发芽过程以及种子与植物的繁殖关系。

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和探究,学生将能够理解种子重要性并欣赏到植物的奇妙之处。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种类;2. 掌握种子的发芽过程;3. 理解种子与植物繁殖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种子的结构和种类;2. 种子的发芽过程;3. 种子与植物的繁殖关系。

三、教学步骤:Step 1:引入1. 制作教学PPT或使用实物展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种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引导学生思考:种子从哪里来?为什么种子能发芽?种子里面有什么?Step 2:种子的结构和种类1. 给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种子,并对比它们的外观特征;2. 解释种子的结构,包括外皮、胚乳和胚珠等部分;3.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或实物,制作种子结构的手工模型;4. 让学生观察模型,分析不同部分的功能。

Step 3:种子的发芽过程1. 展示种子在不同环境中的发芽情况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种子发芽过程的兴趣;2. 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种子的发芽实验,并记录下观察结果;3. 提问学生:种子如何发芽?观察结果与形成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假设;4. 对学生进行讨论,总结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

Step 4:种子与植物的繁殖关系1. 以种子发芽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种子与植物繁殖的关系;2. 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并记录下观察结果;3. 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4. 通过实例解释种子与植物繁殖的重要性。

Step 5:总结与评价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并复习关键概念;2. 学生进行小结,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3. 教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四、教学资源:1. PPT、种子、植物实物、实验用品等;2. 图片和视频资源。

五、教学评价与检测方式:1. 学生制作的种子结构手工模型;2. 学生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的实验结果;3. 小组讨论与总结的表现;4. 教师对学生参与和回答问题的评价。

种子的教学设计

种子的教学设计

种子的教学设计引言:种子是植物生长的起点,也是植物繁衍后代的重要手段。

种子教学设计是学习生物学和农学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种植的基本原理。

本文将围绕种子的教学设计展开讨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探讨。

一、教学目标:1. 认识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种子对植物的重要性;2. 掌握种子的分类方法和特征,能够辨别不同种类的种子;3. 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能够设计适宜的种子发芽实验;4.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子的结构与功能:- 种皮、胚乳和胚芽的组成;- 种子对植物的保护和营养作用。

2. 种子的分类与特征:- 种子的大小、形状和颜色;- 种子的萌发方式和繁殖特点;- 常见植物种子的鉴别方法。

3. 种子的发芽与条件:- 种子发芽的条件:水分、温度和光照等;- 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和观察。

4. 种子的栽培与种植:- 种子的保存和储存方法;- 种子的播种和苗期管理。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与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实验教学法:设计简单的种子发芽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 多媒体展示法:运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种子的形态、结构和发芽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

4. 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种子鉴别和发芽实验等任务,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评价方式: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分析,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结论推理能力。

2. 讨论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程度和贡献度,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作业测试:通过书面测试、口头回答或填空题等,检验学生对种子结构、分类和发芽条件的掌握情况。

结语:种子是生物学和农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通过种子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和种植的技术要点。

一粒种子教案

一粒种子教案

一粒种子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种子的定义和功能;2. 种子的结构和特征;3. 种子的传播方式;4. 种子的萌发和生长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种子的定义、功能、结构和特征;2. 能力目标:能够描述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生长过程;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种子的兴趣和保护种子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种子的定义、结构和特征;2. 教学难点: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生长过程的描述。

四、教学准备实物:多种不同的种子样本、显微镜、玻璃放大罩、盆栽土、小铲子、浇水壶等。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种子,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

步骤二:呈现新知1. 定义种子:让学生集体回答种子是什么。

教师给出定义:"种子是植物生长的起点,是植物遗传信息的储存单位。

"2. 结构和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种子的外部结构(种皮、胚乳等)和内部结构(种子衣、幼芽等),让学生了解其特点。

3. 种子传播方式:介绍风传、动物传、水传、自行传播等不同的传播方式,并展示相应的种子样本给学生观察。

步骤三:激发学生兴趣1. 探究实验:让学生自行选择一种种子进行实验。

学生将种子放在玻璃放大罩下,用水洒在上面,并观察其萌发和生长过程。

2.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并向全班汇报。

步骤四: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种子的定义、结构、传播方式和萌发生长过程,并梳理出关键点。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种子的定义、结构和特征,探索了种子的传播方式和了解了种子的萌发和生长过程。

七、课后作业观察家中花盆中的植物种子并记录其特征、结构以及可能的传播方式。

小学科学第4课用种子繁殖(教案)

小学科学第4课用种子繁殖(教案)

小学科学第4课用种子繁殖(教案)【小学科学第4课用种子繁殖(教案)】引言:种子是植物的繁殖体,通过合适的条件,它们能发芽生长为新的植株。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介绍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繁殖的过程,同时探索一些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们将能够理解种子的重要性并掌握种子繁殖的基本原理。

一、知识目标:1.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特点;2. 理解种子繁殖的过程;3. 掌握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1. 能够观察和描述种子的外部特征;2. 能够操作实验并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3. 能够提出合理的因素控制种子发芽的实验设计。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培养保护环境和生态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种子的结构和特点;2. 种子繁殖的过程;3. 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种子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种子的兴趣,并发问学生对种子的认识和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是如何繁殖的?(二)知识讲解1. 通过简短的讲解,向学生介绍种子的结构和特点,包括种皮、胚乳和胚芽等部分,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种子外观的特征。

2. 讲解种子繁殖的过程,包括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

(三)实验操作1. 提供一些不同种类的种子,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2. 每个小组在同等条件下播种不同的种子,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变化和发芽率。

3. 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种子发芽的影响因素。

(四)讨论和总结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种子发芽的影响因素,如水、光、温度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最适合种子发芽的条件,并与学生共同制定一个发芽实验设计。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展示和评价1. 各小组轮流展示实验结果,并逐一评价实验方法和结果的合理性。

2.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并提供反馈和进一步指导。

小学科学17《种子的传播》(教案)

小学科学17《种子的传播》(教案)

小学科学17《种子的传播》(教案)【小学科学17《种子的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种子的传播是植物繁殖的一种方式。

2. 掌握不同种子的传播方式,如风力传播、动物传播和自行传播。

3. 观察、描述和记录种子的传播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种子的传播方式。

2. 种子如何适应不同环境传播。

三、教学准备:1. PPT课件:包括种子的传播方式、种子的结构等内容。

2. 一些不同形状的种子:如飞机螺旋桨状的枫果、纺锤状的理查棕、星状的罂粟花等。

3. 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不同种子的传播过程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四、教学过程:A. 导入(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讨论,提出问题:你们小时候看到过哪些种子?它们是如何传播的?学生回答后,老师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B. 呈现与讲解(10分钟)1. 通过PPT课件,讲解种子的传播方式:风力传播、动物传播和自行传播。

并用图片、视频资料生动展示不同种子的传播过程。

2. 介绍种子的结构,解释种子的独特设计如何帮助它们进行传播。

C. 观察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点,并互相交流讨论。

2. 将不同种子放在教室不同位置,观察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方式。

学生可以运用手绘、拍照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D. 实践活动(25分钟)1. 分组合作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种子,并设计一个模拟的传播实验。

实验包括观察种子的结构、模拟不同传播方式,如用风力、用动物等,记录并总结实验结果。

2.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与交流。

鼓励学生提问、互相分享。

E. 总结与评价(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强调种子传播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繁殖的神奇之处。

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与鼓励。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实验,进一步研究不同种子的传播方式以及种子如何适应各种环境。

《种子》大班语言活动教案(通用)

《种子》大班语言活动教案(通用)

01活动背景与目标Chapter0102030402活动内容与步骤Chapter导入环节引发兴趣提问导入知识讲解示范讲解通过示范种植过程,让幼儿了解种子的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

分组实践观察记录分享交流总结回顾拓展延伸030201总结环节03活动方法与手段Chapter利用图片、实物等辅助工具,帮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种子。

讲解过程中注意与幼儿互动,引导幼儿思考和提问。

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向幼儿介绍种子的来源、种类、生长过程等相关知识。

教师或家长进行种植示范,向幼儿展示正确的种植方法和步骤。

示范过程中详细讲解每个步骤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邀请幼儿参与示范活动,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

设计种植实践活动,让幼儿亲手种植种子,观察种子的生长变化。

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指导幼儿进行实践操作。

鼓励幼儿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04活动准备与资源Chapter宽敞明亮的室内环境选择一间宽敞且采光良好的教室,确保孩子们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并能舒适地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布置种子主题墙面在教室内选择一面墙,贴上与种子相关的图片、海报或孩子们的作品,营造种子主题的氛围。

预备展示区域在教室内设置一个专门的展示区域,用于展示孩子们在活动中制作的种子手工品或绘画作品。

投影仪及屏幕教学板书种子模型或实物种子材料准备各类种子种植容器土壤和肥料种植工具其他资源准备音乐或歌曲相关图书和绘本选择一些与种子和植物生长相关的音乐或歌曲,用于营造活动氛围或作为孩子们表演的背景音乐。

辅助人员05活动过程与互动Chapter导入过程引发兴趣通过展示种子实物或图片,激发幼儿对种子的好奇心。

提问导入询问幼儿是否见过种子,了解他们对种子的初步认知。

知识讲解示范讲解分组实践观察记录邀请每组幼儿分享他们的种植经验和观察结果,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和学习。

总结提升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强调种子的生长条件和过程,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分享交流总结过程VS06活动评价与反馈Chapter学生参与度分析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积极发言、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STEM活动教案认识种子

STEM活动教案认识种子

STEM活动教案认识种子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特点和功能;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观察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准备:1.种子(不同类型的种子,如豆类种子、谷类种子、果实种子等);2.放大镜;3.瓶子或玻璃容器;4.土壤;5.水;6.纸巾;7.磁性物体(如小磁铁);8.视频或图片资料。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种子,让学生看看这些种子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是植物的一部分,它们有什么作用?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哪些种子?2.实验操作(25分钟):(1)观察种子外观: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种子的外观特征,比较它们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让学生描述一下观察到的结论。

(2)浸泡种子:将不同种类的种子分别放入瓶子或玻璃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浸泡一段时间(比如半小时),观察种子的变化。

学生可以用纸巾擦干浸泡后的种子,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检测种子磁性:让学生将瓶子里的种子用手(保持一定距离)缓慢倾倒至接近地面的位置,在下方放一块纸,再用小磁铁靠近纸的一侧。

观察是否有种子被磁铁吸到了一侧,记录下观察结果。

3.总结与讨论(15分钟):(1)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类型的种子的特点和功能。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种子能被磁铁吸引?种子为什么需要浸泡?(2)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和想法,鼓励他们提出更多问题。

带着问题,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探究。

4.拓展活动(20分钟):(1)种子发芽观察:老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种子和土壤,让学生每人选一种种子,种植在纸杯或小盆里,并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是否发芽的情况,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

(2)制作种子书签:将一颗豆类种子放在一张纸上,用书签夹住种子,然后把纸夹在书中。

放置几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看种子是否发芽。

学生可以用这个书签记录种子的生长情况。

一年级下册《种子》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种子》教学设计

问题导入
2
提出与种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课
的主题。
实物导入
展示种子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从而引出本课 的主题。
新课学习
种子基础知识介绍
介绍种子的概念、分类、生长过程等基础知识。
种子发芽实验
组织学生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种子与植物的关系
能力目标
01
02
0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 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训练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
0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 爱和敬畏之情。
02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 的意识。
03
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 的兴趣和好奇心。
02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
1 3
故事导入
通过讲述与种子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 入学习状态。
真实记录
学生应真实记录观察结果,不得抄袭或编造数 据。
06
教师自我反思与总结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种子的 基本概念、特性和作用,掌握种子生 长的基本条件。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树立珍惜 生命、爱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 ,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能力。
难点
种子萌发的条件
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部条件,如 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种子的传播方式
了解不同植物种子是如何传播的 ,如风力传播、动物传播等。
种子的储存与保护
如何正确储存种子,以及如何保 护种子使其保持活力。

(完整版)小学科学 《植物的种子》

(完整版)小学科学  《植物的种子》

植物的种子【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比较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外形特点各不相同2、让学生用解刨的方法,初步了解常见种子的结构3、培养学生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探究植物种子奥秘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常见植物种子的外形特点与结构教学难点: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去了解种子的结构【教学器材】黄豆、红豆、黑豆、绿豆、花生、其他植物的种子、镊子、放大镜【教学过程】1、导入:1、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教师播放种子发芽的视频)。

2、问: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2、探究:(1)各种各样的种子1、教师准备各式各样的种子让学生分类。

2、学生观察交流并进行分类。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追问: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区分的?(2)观察种子的结构1、同学们,种子里面有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根据你们的经验,大家猜一猜:种子里面有什么?2、学生猜想。

3、问: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里面呢?(把种子剥开来看一看)4、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五种种子,下面就请大家小心的把这些种子剥开,观察这些种子里面有什么?边观察边把看到的情形画在记录纸上。

5、学生观察讨论。

6、教师巡视,鼓励学生细致地观察,为了观察得更清楚,适时提醒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

指导学生观察种子里面的每一部分,并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这是什么?像什么……7、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追问:①你的种子是硬的吗?②种子这么硬你是怎么把它剥开来呢?(放在水里泡一泡)③种子里哪部分将来长成植物的根?④哪部分又长成植物的茎和叶?8、其他组学生提问,教师给予评价(可以选择将部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9、总结:红豆、黑豆、黄豆、绿豆、花生等植物的种子都由种皮和胚组成,子叶是胚的一部分。

三、应用: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它是怎样长大的并制作它的成长记录手册。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第7课种子的传播(教案)

小学科学第7课种子的传播(教案)

小学科学第7课种子的传播(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种子是植物的繁殖方式之一,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好奇心和保护植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 学会观察并记录有关种子传播的现象。

3. 启发学生思考种子传播的重要性和机制。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种子传播的机制。

2.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准备:种子,图示卡片,投影仪,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展示一颗大大的树种,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同学们,这是一颗大大的树种,请问它是如何长成的呢?学生:通过树苗长大的。

教师:那树苗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怎么长大的呢?学生:是从种子长大的。

2. 探究(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种子的结构):教师:种子是植物的一种重要形式,请看这个种子的结构图,它有哪些部分?学生:有种皮、胚珠、胚乳和营养物质。

教师:非常好!种皮是保护种子的外壳,胚珠是植物的未来,那胚乳和营养物质都起到什么作用呢?学生:胚乳提供养分给幼苗生长。

(教师展示种子或种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教师:请大家看看种子,你们能看到什么?学生:种子有不同的形状,有的有毛、有的有翅膀。

教师:非常好!种子的形状、外表和结构是不同的,这些特点与种子的传播有关,你们有没有观察到种子是如何传播的呢?(教师播放录音或展示视频,介绍种子的传播方式):教师:种子有多种传播方式,比如动物带走、水流传播、风吹传播等,请听录音或观看视频,看看它们是如何传播的。

3. 总结(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回答几个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一个问题:种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种皮、胚珠、胚乳和营养物质。

教师:非常好!第二个问题:种子有哪些传播方式?学生:动物带走、水流传播、风吹传播等。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种子的生长》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种子的生长》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种子的生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记录和分析种子的生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种子的生长过程。

2. 学生通过记录和分析,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培养珍惜生命和爱护环境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种子的结构- 介绍种子的基本结构,包括种皮、胚乳、胚轴、胚根和子叶。

- 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种子的结构。

2. 种子的生长过程- 介绍种子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吸水、发芽、生长出根和茎等。

- 通过动画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3. 实验:观察种子的生长- 准备一些种子和花盆,让学生亲手种植种子。

- 指导学生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 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种子的生长情况。

三、教学步骤1. 导入-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种子是如何生长的。

-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种子的生长。

2. 讲解- 讲解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

-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或图片,加深对种子结构的理解。

3. 实验- 分发种子和花盆,让学生亲手种植种子。

- 指导学生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4. 总结-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总结种子的生长过程。

- 强调珍惜生命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种植种子的认真程度和观察记录的完整性。

2.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出有关种子生长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分析。

五、教学资源- 种子、花盆等实验材料。

- 种子结构和生长过程的图片或实物。

- 种子生长的动画或视频。

六、教学建议-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细节,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 在实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结果。

- 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种子的生长过程。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教学设计实录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教学设计实录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教学设计、实录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理念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一些植物的种子,但对于植物种子的根本结构还是不甚明了。

在本课中依据科学课程的“任务驱动〞新理念和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从辨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种子开始激发学生对种子的探究兴趣;然后设计了被虫蛀过的种子和比拟完整的种子的比照观察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但并没有认真思考的现象入手,得到一个科学的推测: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经过科学严谨的比照,学生会发觉没有被虫蛀过的种子能发芽和种子的结构完整与否有着很紧密的关系。

这样活动内容就自然地进入到观察种子的根本结构上来。

植物学家早已对种子的胚的各局部命名,教师只需一一介绍即可,而学生在小学阶段也仅记住种子的根本结构是由种皮和胚构成及种子的胚是由子叶、胚芽、胚根和胚轴构成即可。

依据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师应该灵敏地使用教材,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

因此,在本课上对教材作了一个改动调整。

即把被虫蛀的种子和未被虫蛀的种子的萌发实验活动放在了课后进行探究,而改为一个科学的比照推测活动〔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得到了科学的推论〔一颗胚完整的种子能发芽〕。

这个科学推测活动在课堂上是很简单操作的,而这个科学的推论在课后也简单得到验证,从而进一步表达出了“任务驱动〞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种子的根本结构。

2、了解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条件〔内部条件〕。

〔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从比照活动中领悟到种子结构的完整与萌发有着紧密的联系。

2、能从活动中推论出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1、通过活动来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

2、了解种子萌发的相关知识,初步体会植物的一些神秘。

教学实录过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我们在平常见到的一些植物,比方说花草树木,它们大局部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板书:种子〕。

现在,我们来学习关于种子方面的一些根本知识。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些植物的种子。

关于种子的教案

关于种子的教案

关于种子的教案教案:植物的种子一、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种子是植物繁殖的一种方式;2. 掌握种子的组成结构和功能;3. 能够描述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生长过程;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准备图片或实物:不同的植物种子,如豌豆、苹果、蓬莱米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种子外形、颜色和大小,并带入种子的介绍。

2. 概念解释(10分钟)解释种子的定义:种子是植物用于繁殖的结构,它由外皮、胚珠和种子胚三部分组成。

3. 组件和功能(1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的种子,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种子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帮助学生理解种子外皮的保护作用,种子胚珠的营养储存和种子胚的胚芽和初根。

4. 种子的传播方式(15分钟)讲解种子的传播方式,包括风传播、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

通过实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理解种子如何通过不同方式传播到合适的环境中。

5. 种子的生长过程(15分钟)以豌豆种子为例,讲解种子的生长过程,包括发芽、根系生长、茎叶生长和开花结果。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和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6. 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包括种子的组成结构、功能、传播方式和生长过程。

四、巩固练习请学生完成以下问题:1. 种子由什么组成?2. 种子的作用是什么?3. 种子如何传播?4. 豌豆种子的生长过程有哪些阶段?五、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自行搜索不同植物的种子图片,并了解各种植物种子的特点、传播方式和生长过程。

六、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观察、讲解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了种子的组成结构、功能、传播方式和生长过程。

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互动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小学科学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案

小学科学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案

小学科学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案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引言:种子是植物生命周期的重要环节,它们蕴含着新生命的希望。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孩子们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培养科学精神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种子并理解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 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认识种子的构成和功能。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的过程。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

5.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种子标本,如豌豆、玉米等。

2. 放大镜。

3. 实验室器材,如试管、滤纸等。

4. PPT或图片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带有植物种子的图片或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发现过植物的新生命从哪里来?听到了不同的答案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并带领他们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外部特征观察(约15分钟)教师用放大镜展示一颗完整的种子,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如种皮、胚乳和发芽孔等。

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描述这些特征,鼓励同学们相互交流和讨论。

3. 种子内部结构(约20分钟)通过PPT或图片资料,教师向学生展示和解释种子的内部结构,包括种皮、胚乳和胚珠。

并解释它们的功能。

教师可以使用示意图或模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种子发芽实验(约40分钟)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种子发芽实验,分成小组进行。

每个小组采用相同的种子进行观察。

学生们将在实验中观察到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并生长的过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并与他们分享反思。

5. 结果讨论和总结(约15分钟)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将在班级中展示实验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的过程,并与他们一起探讨植物如何利用种子传播和繁衍的。

6. 学生评价(约10分钟)教师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学生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程的理解程度和兴趣。

小学科学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案)

小学科学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案)

小学科学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案)小学科学:孕育着新生命的11种子引言:种子是植物繁衍后代的重要途径,每个小小的种子里都蕴含着生命的奥秘。

通过研究种子的特点和孕育新生命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的生命力以及科学的神奇之处。

本教案以探究种子发芽的过程为核心,分为三个课时进行。

一、课时一:种子的外部特点和保护机制(40分钟)1. 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一颗废弃的种子,询问学生是否能注意到任何有趣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种子的外部特点(15分钟)a. 展示不同种类的种子,并请学生观察它们的外部特点,如形状、颜色、大小等。

可以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b. 学生进行一对一讨论,总结种子外部特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 种子的保护机制(20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种子能在极端环境下存活。

b. 结合种子的外部特点,讲解种子的保护机制:硬壳、毛发、翅膀等。

c. 观察一些种子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让学生了解种子的保护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二、课时二:种子的发芽条件和过程(40分钟)1. 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种子的外部特点和保护机制。

2. 种子的发芽条件(15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曾见过种子发芽的情况,并让他们总结发芽的条件。

b. 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指导,介绍种子发芽的三个关键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氧气。

3. 种子的发芽过程(20分钟)a. 展示一颗种子的横切面,并解释发芽的过程。

b. 通过实验演示种子的发芽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

c.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让学生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中的细节和变化。

三、课时三:观察种子不同发芽过程的条件比较(40分钟)1. 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忆种子的发芽条件和过程。

2. 设计观察实验(15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种子进行观察实验。

b. 每个小组根据不同的发芽条件设计实验方案,比较不同条件下种子的发芽情况。

小学科学11种子孕育着新生命教案

小学科学11种子孕育着新生命教案

小学科学11种子孕育着新生命教案小学科学:种子孕育着新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种子的孕育新生命的过程。

2. 能力目标:能正确观察和描述种子的外部特征,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观察力,增强他们对自然界生命奥秘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种子的结构和功能;种子的孕育新生命的过程。

2. 难点: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了解种子休眠和唤醒条件。

三、教学准备投影仪、种子样本(大豆、小麦、南瓜等)、放大镜、显微镜、水、棉花、透明杯子、黑纸四、教学过程【导入】1. 师生互动:- 老师展示几种不同种类的种子,如大豆、小麦、南瓜等,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是什么。

- 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如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 老师提问:种子是植物的哪个部分?2. 引入新知:- 老师介绍种子的定义:种子是植物繁殖的一种方式,它是由植物的胚芽、营养组织和保护壳组成的。

- 老师呈现图片或示意图,解释种子的结构,并逐一介绍种子的各个部分:种皮、种肉、胚盘、胚珠和胚乳。

【探究活动】1. 观察种子的结构:- 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种种子样本。

- 学生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和切面结构。

- 学生用画笔和纸记录种子的外部特征和切面结构,标注各个部分的名称。

2. 种子的萌发过程:- 老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种子的萌发过程,并讲解每个过程的名称和特点:吸水、伸长、出土、开花、结果。

-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加深对萌发过程的认识。

【实验活动】1. 探究种子休眠与唤醒条件:- 学生将一些种子放在水中浸泡,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变化。

- 学生将一些种子放在湿棉花中,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变化。

- 学生总结种子休眠和唤醒的条件,例如水分、温度和光照等。

2. 种子的孵化实验:- 学生将一些种子放在透明杯子中,用湿棉花包裹住。

- 在杯子里放一张黑纸,以模拟黑暗环境。

- 学生观察种子的孵化过程,记录实验结果。

小学科学11种子孕育着新生命(教案)

小学科学11种子孕育着新生命(教案)

小学科学11种子孕育着新生命(教案)小学科学11种子孕育着新生命引言:种子是植物繁衍生息的基本单位,它们是植物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小学科学通过学习种子的特点和功能,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种子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活动和资源。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种子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2. 探索种子的生长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子的定义和特点种子是植物的胚珠成熟后产生的结构,其外部通常由种皮和种子壳组成。

种子具有保护胚珠和营养物质、传播种子的功能。

种子通常具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以适应不同植物的各种环境。

2. 种子的功能种子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植物的遗传信息和提供营养物质。

种子中含有胚珠,可以发育成新的植物;同时,种子中也储存着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供新植物在最初的生长阶段中获取养分。

三、教学活动:1. 种子观察活动教师提供不同种类的种子样本,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外部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

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2. 种子发芽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种子发芽实验。

学生将不同种子放在湿润的土壤中,并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下种子的发芽时间、生长速度和形态变化等。

3. 参观植物园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让他们近距离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种子的展示和解说,了解更多关于种子的知识,并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

四、教学资源:1. 种子样本教师可以准备多种类型的种子样本,如豆类、果实种子等,以便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

2. 种子发芽实验材料种子发芽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种子、土壤、水等。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

3. 植物园学校附近的植物园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提前与植物园的相关负责人联系,了解参观的注意事项,并确保学生的安全。

小学科学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案

小学科学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案

小学科学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案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形态。

2.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

3.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

4.培养学生对于植物生长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准备:1.种子(豆子、花生、小麦等)。

2.透明容器。

3.湿纸巾。

4.水。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颗种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提问:“你们知道种子里孕育着什么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

解释种子是植物的种子,它里面孕育着新生命。

2.种子的结构和形态(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种子,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尺寸和颜色。

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种皮、种胚和种肉等部分。

解释种皮是保护种子的外层,种胚是植物的胚珠发育而成,种肉是一些特定植物种子的特殊结构。

3.种子的发芽过程(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种子的发芽过程,包括水的吸收、根的生长和幼苗的出土等。

解释种子需要一定的温度、光线和水分来启动发芽过程。

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实验,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4.观察和记录(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随机选择一种种子进行观察和记录。

学生将湿纸巾放入透明容器,然后将种子放在湿纸巾上,再加入适量的水。

鼓励学生观察种子的外观、水分的吸收情况以及根的生长情况,并用文字和图画记录下来。

5.交流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观察和记录的结果。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种子发芽的共同特征和规律。

6.植物生长的兴趣和热爱(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和热爱,可以讲述一些有趣的植物生长故事,或者带领学生进行户外的植物观察活动。

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植物,观察它们的成长和变化。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他们了解了种子的结构和形态,观察并记录了种子的发芽过程。

同时,他们也培养了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和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一些植物的种子,但对于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还是不甚明了。

在本课中根据科学课程的“任务驱动”新理念和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从辨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种子开始激发学生对种子的探究兴趣;然后设计了被虫蛀过的种子和比较完整的种子的对比观察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但并没有认真思考的现象入手,得到一个科学的推测: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经过科学严谨的对比,学生会发现没有被虫蛀过的种子能发芽和种子的结构完整与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这样活动内容就自然地进入到观察种子的基本结构上来。

植物学家早已对种子的胚的各部分命名,教师只需一一介绍即可,而学生在小学阶段也仅记住种子的基本结构是由种皮和胚构成及知道种子的胚是由子叶、胚芽、胚根和胚轴构成即可。

根据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师应该灵活地使用教材,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

因此,在本课上对教材作了一个改动调整。

即把被虫蛀的种子和未被虫蛀的种子的萌发实验活动放在了课后进行探究,而改为一个科学的对比推测活动(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得到了科学的推论(一颗胚完整的种子能发芽)。

这个科学推测活动在课堂上是很容易操作的,而这个科学的推论在课后也容易得到验证,从而进一步体现出了“任务驱动”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2、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条件(内部条件)。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能从对比活动中领悟到种子结构的完整与萌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2、能从活动中推论出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活动来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

2、了解种子萌发的相关知识,初步体会植物的一些奥秘。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在平时见到的一些植物,比方说花草树木,它们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

现在,我们来学习关于种子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些植物的种子。

你能说出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种子吗?(出示种子幻灯图片:葵花子、花生仁、黄豆、苦瓜仁、绿豆、南瓜子和龙眼仁。


2、引导学生一一辨识各种植物的种子。

(二)探究新知
1、通过对两种豆种子的比较,推测哪些种子能发芽,说出理由。

师:现在,老师发给大家一颗种子(被虫蛀过的种子),每俩人一粒(每桌一粒),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颗种子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一些发现。


(出示幻灯图片:被虫蛀过的种子)
师:大家刚才观察到的种子大概是这个样子。

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一些发现。

师:老师现在又发给大家另一颗种子(未被虫蛀过的种子),也是每俩人一粒,请同学们细致地观察,这颗种子又有什么特点?(要求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出示幻灯图片:未被虫蛀过的种子)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对比和推测。

(幻灯图片)
师:通过这两种豆种子进行对比,我们很容易看出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这些种子被虫蛀过,已经变得残缺、不完整了;而这些种子没有被虫蛀过,还是很完整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科学的简单推测:哪些种子能发芽?为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仅仅这样来解释是不够的,是不科学的,是不足以让人信服的。

我们要有一个科学的解释才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种子的基本结构入手,从影响种子发芽的一个关键的因素——胚说起。

种子的胚。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种子的胚。

2、解剖一颗完整的菜豆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

师:同学们拿起刚才老师第二次发的那颗种子,这颗种子是完整的,它的胚被种皮完全地包裹着,因为种皮对种子的胚起到保护作用。

下面,我们来解剖种子。

首先,把种子的皮小心地完整剥开。

我们把种子的皮完全剥开以后,就看到了种子的胚,一个完整的种子的胚。

大家观察一下,有什么发现?
师:现在,大家试试看,能不能把自己手中的这个种子的胚一分为二?如果能,那么,我们又有什么发现?
师:(出示种子结构幻灯片图)种子的胚一分为二后,大概是这个样子。

教师通过幻灯片依次展示介绍胚的各部分的名称:子叶、胚芽、胚根和胚轴。

3、扩展思维,巩固新知(幻灯片)
①一颗完整的菜豆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其中胚由哪四部分构成?
参考答案:子叶、胚芽、胚根和胚轴。

②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参考答案:一颗胚完整的种子能发芽。

(向学生说明这里指的是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是就种子本身而论的。


4、归纳小结,课内质疑,延伸课外
师:同学们,任何推论都需要进行科学的验证,才能正式成立。

就今天我们学习的种子知识来说,以菜豆种子为例,我们知道了一颗完整的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其中种子的胚是由子叶、胚芽、胚根和胚轴这四部分构成。

我们还得到一个科学的推论:一颗胚完整的种子能发芽。

但是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这个推论仅仅是指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是就种子本身来说的。

所以这个推论还是需要我们去验证它正确与否。

老师手里还有一些菜豆种子,待会大家就拿回去种,然后进行科学观察、记录……
师:科学需要不断探索,才能有所发现;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只有怀着一颗崇尚科学的心,才能走近科学,从而走进科学的世界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