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保持与信息存储-学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的保持与信息存储
一、知识保持与信息存储的实质
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存储过程。保持是识记和再现的中间环节,在记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保持也就没有记忆。
知识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储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数量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保持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这就是遗忘现象,我们将在后文详细讨论。在内容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的不同,加工和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人们保持的经验可能有以下几种形式的变化:(1)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更概括,一些不太重要的信息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其显著特征被保持;(2)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3)使原来识记内容中的某些特点更夸张、突出或歪曲,变得更生动、离奇,更具特色。
图16-1命名引起回忆图形的变化
心理学家卡迈克尔(L.Carmichael)曾做过一个实验来证明这种变化。他让被试看12个刺激图形(见图16-1)中间的一系列图形,第一组被试在看图的同时还听到左边一排物体的名称,第二组被试听到的是右边一排物体的名称。图形呈现完毕后,要求两组被试回忆并画出他们所看到的图形。结果表明,被试所画的图形与原来呈现的图形之间有很大的变化,大约有3/4的图形被歪曲了,而且歪曲的图形都相似于他们听过名称的事物的形状。
不仅形象记忆内容在保持的过程中有可能被改造甚至歪曲,文字材料的保持也是如此。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C.Bartlett)让被试阅读一篇《魔鬼的故事》的文章,过一段时间后让他们复述。结果发现,经常阅读鬼怪故事的被试在回忆中增添了许多关于鬼的内容和情节,而受过逻辑学训练的被试在回忆中则大量删去了关于鬼的描写,而使故事变得更合乎逻辑。
从以上的研究看出,信息在头脑中的保持不是静止的、凝固的,而是一个重建过程,信息在保持过程中要不断地受到思维的“剪裁”加工而发生变化。
二、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
(一)遗忘及其进程
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遗忘和保持是矛盾的两面。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遗忘有各种情况,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暂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对于遗忘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自己既当主试又当被试,独自进行实验,持续数年之久。为了对结果进行数量分析并排除过去经验的干扰,他采用了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这种材料是由中间一个元音、两边各一个辅音构成的音
节,如XIQ、ZET、SUW等。艾宾浩斯采取重学法(又称节省法)来检验记忆的效果。他每次学习8组、每组13个无意义音节的字表,诵读到能连续两次无误背诵为止,并记录所需时间和诵读次数。然后,间隔不同的时间后进行重新学习,记录达到同样的背诵程度所需要的时间和诵读次数。然后比较两次学习所用的时间和诵读次数的差异,以重学比初学节省的时间或次数的百分数作为保持量的指标。其实验结果如表16-2。后来的学者将此实验结果绘成曲线图(见图16-2),这就是百余年来一直被广泛引用的经典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表16-2不同时间间隔的保持成绩
图16-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从表16-2和图16-2,我们可以看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最初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例如,在20分钟之后遗忘就达到了41.8%,1天之后遗忘达到了66.3%,而31天后遗忘仅达到78.9%。这一研究表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二)知识遗忘的特点
1.短时记忆遗忘的特征
如果没有复述或重复,短时记忆是以迅速的遗忘为特征的。我们前面说过,短时记忆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容量很小,一般只有7±2个组块。由于短时记忆的容量很小,所以当新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系统时,就会把原有的信息挤走。打个比方来说,一辆车子只有七个座位,新的乘客要进去坐,原来的乘客必须让位。替换是短时记忆遗忘
的重要原因,但不一定是唯一原因。因为借助简单的重复,可以阻止短时记忆遗忘。重复可以看做巩固原有的记忆痕迹的过程。如果没有重复,记忆痕迹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所以,记忆痕迹衰退也可能是导致短时记忆遗忘的原因。
2.长时记忆遗忘的特征
长时记忆的遗忘因学习材料的性质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征。一般来说,机械学习的材料表现出迅速的遗忘(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示)。真正理解了的概念或原理,则不容易遗忘。例如,里德(Reed)在使用人工概念研究概念遗忘的实验中,首先让被试学习六个概念。然后在学习一周、三周和六周后进行测验。为了防止重测对保持的影响,每次测验都使用不同的被试。结果表明,在一周之内,学过的概念基本上没有遗忘;经过六周后,遗忘也很少。这与无意义音节的大量和迅速的遗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图16-3)。
图16-3概念与无意义音节遗忘曲线的比较心理学家泰勒(Taylor)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动物学的不同知识的保持情况,结果见表16-3。这一研究结果同样证实了概念和原理不易遗忘的观点。
由艾宾浩斯、里德和泰勒等的研究资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遗忘是一种普遍的和自然的现象;(2)机械学习的材料,若无及时复习,其遗忘迅速且量大;(3)有意义学习的材料,具体事实比较容易遗忘,但一般概念和原理不易遗忘。
表16-3动物学知识的保持情况
3.内隐记忆遗忘的特征
在外显记忆的研究中,人们都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但是内隐记忆在这方面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塔尔文等(Tulving,et al.,1982)在一项研究中,利用再认作业和词干补笔作业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保持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词干补笔作业是一种用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在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学习一些项目,如cognition,在测验阶段不要求被试回忆刚学过的项目,而是给出学过项目的词干,如c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