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聚落的适居性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传统民居建筑对当今设计的几点启示
传统民居建筑对当今设计的几点启示传统民居建筑对当今设计的几点启示摘要:传统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性、地方特性以及技术特性、文化特性,循环往复,变成历史。
现代建筑的功能、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以及技术、材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完全照搬传统的形式,势必造成建筑使用上的不合理和浪费。
本文讨论了传统民居建筑对当今设计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规划布局;空间布置;符号形态建构合理的现代地域建筑特色的前提是城市活动的原有模式与理想形态所提供的场所能否吻合,同时影响与被影响着城市的活力。
因而,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模式,不能做武断的判定。
城市开展的过程犹如生物的生长过程,动态而开放,同时需要有规律地生长和突变。
城市新陈代谢的痕迹、现状和未来,是城市改造和更新的依据。
1 依山就势的规划布局对于当今城市快速开展下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遇山推山,遇水填水,只为寻求更高容积率的做法,是对地形的极度不尊重的态度,也是对社会开展不负责的行为。
因此,与其在住宅区建成后,挖空心思拿各种噱头吸引住户,不如一开始对地形规划就做出研究和遵从的姿态。
对于建筑物和聚落来说,地形是最大的潜在力量。
要建造适合于地形的建筑和聚落。
要特别善于利用地形的几何学特征,赋予地形新的意义,建筑物的天际线是新的地形。
通过山的地形,可以看出聚落的空间结构。
即使地面平坦没有变化,人们也可以通过建筑物变化而感受到假象的地形。
不仅是作为物理性的构筑物,它还蕴涵了各种“场〞所包含的深意。
人们在城市不断通过尝试和记忆而逐渐形成一个认知地图,时刻伴随他们将过去的生活空间与有关的世界模式结合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有关城市意识的空白是通过自己所居住的房间、空间、楼梯、街道、商店和城市景观等一系列景象逐渐填充,形成相对稳定的地图。
认同的对象是实在的环境要素,是人类感觉归属的根底。
2 因地制宜的建筑空间布置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都具有原本应该存在的场所,而事物真正回归到这一场所时,它也就恢复了其本来的面貌,这就是运动的原因。
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启示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许多地方在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从改善农民生活、发展乡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并对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进行总结。
一、改善农民生活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一方面,稳定农民收入是关键,通过发展农村现代农业、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农业产值。
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非常重要,包括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通过稳定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二、发展乡村经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乡村经济,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
传统农业已经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包括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等,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此外,发展乡村产业,比如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能够为农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
三、保护农村环境农村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要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采取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培育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培育一支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队伍。
这些新型农民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和创新意识。
因此,培育新型农民需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同时,要鼓励农民创新,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研发等活动,推动农村创业创新。
五、加强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是建设新农村必须要做的工作。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共同推动农村的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类建筑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类建筑设计的启示博轩园供稿1、前言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的构成原则等,而中国人深层的世界观、自然观等民族意识也常通过传统建筑空间特性的塑造反映出来。
另外,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
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建筑就像一颗明珠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耀眼的一席之地,而且影响广泛深远。
所谓“传统民居”是指那些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住宅,其营建都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地区间的各种差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在艺术、技术、环境谐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因此它又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之一。
自古以来,建筑的营建,不仅要满足人类对挡风遮雨、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周易美学”的理论核心,在各类建筑中,传统民居最为完全、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体现在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营建思想、中庸适度的发展目标、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体现在追求“天——地——人”和谐共生上。
它的设计精神为今天与未来讲究与自然谐调的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民居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孕育出风格迥异的民居特色。
论乡村民居建筑心得体会
论乡村民居建筑心得体会乡村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乡村民居建筑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乡村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给人一种亲切和舒适的感觉。
通过对乡村民居建筑的研究和观察,我有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乡村民居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乡村民居的建筑风格多样,有土坯房、木质结构房屋和青砖砌筑的房屋等。
其中,土坯房是最为典型的乡村民居建筑之一,它采用当地土壤和稻草等原材料建造,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
与此同时,乡村民居的建筑通常会考虑周围自然风景的保护和利用,如在房屋周围种植花草树木,打造一个生态友好的环境。
其次,乡村民居建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乡村民居多为多家族共同居住的大院落,屋内的布局和空间设计都充分考虑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
比如,厅堂作为一种公共空间,是家人们聚会、交流和娱乐的场所,它承载着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和社交活动。
此外,乡村民居还经常设置天井和过廊等空间,使得不同房间之间和房内外之间形成联系,方便人们的互动和交流。
再次,乡村民居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由于乡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乡村民居的建筑需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因此,乡村民居通常会设置粮仓、饲料库等辅助设施,方便人们的生产和储存。
此外,房屋的布局通常也很注重功能性,比如厨房与厅堂相连,方便烹饪和用餐;以及卧室与厕所、浴室相对独立,保护了人们的隐私。
最后,乡村民居建筑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乡村民居大都历经百年沧桑,是一种积淀了丰富历史文化的建筑形式。
它们不仅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还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瑰宝。
比如,许多乡村民居的门楼上常常会刻制一些神话故事和祖先的图像,寓意着家族的传承和祝福。
这些细节反映出乡村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追求。
总之,乡村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通过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用性和功能性的设计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丽、舒适和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家乡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利用
家乡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利用传统民居建筑是一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的缩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些建筑结构的风格、材料的选择、布局的设计以及装饰的艺术手法,都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民居建筑正逐渐消失。
然而,这些传统民居建筑还具有巨大的当代利用价值,既可以延续文化传统,又可以满足现代居住需求和旅游需求。
首先,传统民居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些建筑代表了过去的时代和历史,体现了人们生活和思考的轨迹。
它们记录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演变和变革,是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思考的载体。
传统民居建筑保存下来的历史痕迹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帮助我们了解和研究过去的文化传统,传承和发扬人类智慧的结晶。
其次,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装饰,展示了当地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无论是传统的木结构、青砖灰瓦的庙宇,还是白墙黛瓦的民居,都体现了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独特之处。
这些建筑的外观形式和内部空间设计都具有独特的美感,是艺术、建筑和工艺的完美结合,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
此外,传统民居建筑还可以为现代居住需求提供参考和借鉴。
尽管传统民居建筑在空间和功能上可能不完全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但其中的设计理念和生活方式却值得我们深思。
传统民居建筑崇尚自然、注重生态,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借鉴其中的理念,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我们现代城市中低效的建筑设计和生活方式,探索更合理、更环保的居住模式。
另外,传统民居建筑也有着巨大的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民居建筑并希望亲身体验。
将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修复、整理和改造,开放给游客参观,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需求,也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既可以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又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传统民居设计理念与手法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
传统民居设计理念与手法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启示建筑学11-2班20113998 韩笑摘要:民居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精粹,是历经磨难后传承下来的最经济、适用的建筑形式。
民居建筑没有过分的精雕细琢,没有生搬硬套的建筑形式,也没有所谓的复杂设计,但却本能、自发地符合人们对于居住建筑的需求,为人们提供最适宜当地环境的居住场所。
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大量增长,传统的民居形式已经不适应于城市化进程,高密度的高层住宅已经成为不得不为之的趋势。
然而,现代建筑带来的“居住机器”在抹杀建筑地域性的同时,也不能带给人们最佳的居住环境。
本文对传统民居中院落设计理念与手法加以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以及个人住宅设计作业,对将这种手法运用到现代住宅设计中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传统民居高层住宅院落中国传统民居,因地域性而有着百花齐放的建筑形态,如老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福建的土楼,云南的“一颗印”,苗族的吊脚楼,等等。
不管是何种建筑形式都是依地域性气候特点而生的。
建筑,是人类为了在自然中生存,抵御天灾、猛兽,而建造的遮风避雨的场所,其雏形和出发点自然是要摆脱当地的不利气候条件。
而在满足这些基本要求后,人们就会挖掘更深层次的、能够满足温饱之外的心理需求,这也使形形色色的民居出现了共性。
那么,这种共性是什么呢?根据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需要有自己的个人空间,需要有自己的领域。
而与此同时,人对于与他人交往间存在着诉求,需要半私密空间来满足这种需求。
于是,顺其自然地,院落诞生了。
不论是大开大合的四合院,还是精致的江南园林,即便是居于半地下的窑洞,也会在几户中围合出一片院落空间来;外表封闭坚硬的土楼,中心也是大而开敞的院落。
院落空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是,现在城市中林立的高层住宅大多都是仅满足了居住的基本需求,出于消费者购买力、开发商收益等种种原因。
这种住宅形式导致了很多的弊端,例如人们与自然的隔离,人与人之间关系愈发冷漠等等。
现代民居能从传统民居中得到什么借鉴和启发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
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
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候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
本土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研究1、强地域性的可继承例如下沉式四合院就是强地域性的体现。
在平坦的塬面上,人们无冲沟可借利用,而木材资源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创造了最具特点的潜掩于地下的窑洞村落。
这种以下沉式四合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
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如洛阳邙山区的冢头村、三门峡市宜村乡、灵宝市的西章村等。
民间的能工技匠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地形,为下沉式窑洞村落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入口布置方式,从平面布置上分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
下沉式窑洞村落具有独特的景观: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经由院落进到窑洞而形成的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
处于地面,人的视野十分开阔,步入坡道视野受到约束,再进到院落便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空间充满了明暗、虚实、节奏的对比变化。
下沉式院落的空间感也十分强烈,院落内不仅设有照壁,而且种植果木花卉,加之还用砖石等材料装饰窑洞洞口,从而使小环境变得幽静宜人。
2、强生态性的可继承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
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读后感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读后感读完关于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的相关内容后,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盒子,那些古朴而迷人的村镇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首先得说,传统村镇聚落就像是一本本活生生的史书。
每一块石板路,可能都有无数人踩踏过的痕迹,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从年轻力壮的后生挑着担子走过,到如今偶尔几个好奇的游客漫步其上。
这些聚落的布局那可真是大有讲究,不像咱们现在有些城市规划得千篇一律。
你看,传统村镇可能是依山傍水,讲究个风水学说,这可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古人在长久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房屋错落有致,小巷蜿蜒曲折,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迷宫,但这个迷宫里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再说那建筑风格,简直是各具特色。
南方的传统村镇,白墙黑瓦,就像一幅幅水墨画。
那些马头墙,不仅造型独特,还有防火的实用功能,真可谓是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北方的传统村镇呢,四合院大气规整,透着一种端庄和稳重,一家人在院子里共享天伦之乐,这种布局反映了家族的观念和文化传承。
而且建筑上的雕刻啊,那细致入微的程度,简直能把你惊掉下巴。
不论是木雕、石雕还是砖雕,花鸟鱼虫、神话故事都能在上面找到,每一个雕刻都像是在讲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传统村镇聚落的景观可不仅仅是建筑,还有那些充满生机的公共空间。
比如村头的那棵大树下,一定是村民们聊天、休憩、交换消息的好地方。
想象一下,老人们坐在树下,摇着蒲扇,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谁家的小子娶了媳妇,这是一种多么有人情味的画面啊。
还有那些小小的庙宇、祠堂,它们是村镇的精神寄托所在,承载着村民们的信仰和对祖先的敬重。
逢年过节,里面热闹非凡,香火缭绕,各种祭祀活动体现了传统的民俗文化。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传统村镇聚落景观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很多年轻人都向往大城市的生活,纷纷离开家乡,一些传统的技艺和文化可能会慢慢失传。
而且,过度的旅游开发有时候也会破坏原有的景观和文化氛围,让传统村镇变得商业化、功利化。
这就好比是把一个纯净的少女硬生生地打扮成了浓妆艳抹的艳俗模样,失去了原本的韵味。
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启示
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启示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渐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了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启示。
二、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推动力。
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优势,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此外,运用科技创新,推动“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发展,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生态环境与新农村建设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加强污染治理,提高农业生态效益,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注重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生态化转型,营造绿色生态的农村生活环境。
四、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培育新型农村服务业,如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为农村经济增加新的发展动力。
五、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加强农村学校建设,改善教学条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同时,关注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提高他们的受教育机会。
六、农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弘扬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整理和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增强农村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推动农村文化的创新发展。
此外,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为农村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
七、农业农村党建与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农村党建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
同时,注重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为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八、资金保障与新农村建设充分保障资金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优化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浅析中国传统民居及文化意蕴对现代住宅及启示
浅析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意蕴对现代住宅的启示摘要:从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意蕴入手,简要分析我国当代住宅建筑的现状,并将我国传统民居与现代住宅建筑进行对比,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中国住宅建筑的文化意蕴在现代住宅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居文化意蕴现代住宅对比应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过了三十几年的住宅建设历程。
住宅建筑从最初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到如今越来越重视建筑文化、建筑艺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只重经济利益而不顾建筑质量,加上规划部门的管理滞后,导致住宅建筑出现了破坏城市肌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外观模式化等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总结我国传统民居的文化意蕴,从中寻找现代住宅的发展方向。
1、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意蕴1.1儒家思想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倡导长幼有序、兄弟和睦、内外有别,崇尚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共同生活,对住宅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京四合院(图1)是儒家思想反映在我国传统民居上的典型代表。
四合院的特点是以厅堂为中心,正房坐北朝南,东西厢房沿南北轴线对称排列,并设游廊、花墙,前后有二门三门,主次分明、分区明确,为满足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辈分和内外区隔。
四合院因其独特的封建文化和儒家思想意蕴,成为到北京的西方人都争相游览中图1 北京四合院国特色民居的必看景点。
1.2风水文化我国传统民居选址、布局到室内设计,都讲求山水聚合、藏风得水,体现了“天人合一”风水的思想。
选址上注重背山面水,一方面阻挡了来自建筑北面西伯利亚的冷风,另一方面使居住在此地的人们有足够水源。
室内设计上,根据建筑不同形状的空间边界,设计庭院、天井、门廊等中国传统民居特有的中介,使人们与自然充分的接触,实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我国传统民居还渗透着阴阳平衡的风水思想。
空间是“阴”和“阳”是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传统民居中通常运用大与小、抑与扬、闭与敞、明与暗、内与外、曲与直等对比手法,并始终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成功运用了阴阳平衡的风水文化。
新农村建设经验借鉴与启示总结
新农村建设经验借鉴与启示总结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各地可以借鉴邻近发达地区的建设经验,加大对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力度。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其能够满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二、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对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和先进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
同时,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农民素质提升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要力量,提升农民的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可以借鉴成功的地方经验,加大土地确权和流转力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土地管理和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五、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农村金融服务的改革对促进农民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
可以借鉴先进的金融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储蓄、保险等金融服务,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
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保障金融服务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六、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文化建设经验,加强对农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
同时,鼓励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提升民族文化意识和文明素养。
七、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环境保护经验,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农业污染和土地退化。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影响
2013-8-27
7、农村新型社区规划
新农村规划建设原则: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
集约利用土地
延续乡村及地域自然人文特色 尊重原有社会伦理结构 与农村生产活动结合 以改善居民生活为目标
2013-8-27
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
功能组成的三个方面:
新农村社区 功能结构
2013-8-27
• 5.2、自然生态为载体
• 构成:由大地山川构成 ,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气候 、土地、矿产及生物等自然资源是人生存之源。 • 传统聚落环境追求“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生” 的 境界。注重保护自然内在机制和有效地发挥自然的功利, 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 传统聚落环境空间塑造强调顺应自然、因山就势、保土理 水、因材施工、培植养气、珍惜土地、水脉等原则,保护 自然生态格局与活力。
2013-8-27
• 1.3、聚落的形成
• 传统聚落的生成过程,就是聚落的秩序化、区域化、符号 化的过程。
2013-8-27
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环境因素:
土壤肥沃,适于 耕作 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井、 泉、湖滨、 河畔等地)
交通便利(交通 沿线和交汇处、 沿海港口等地)
自然资源丰富 (林、渔、矿 等地)
中国传统聚落环境对现今农村社 区规划的影响
• 林鹏 • 建筑学
2013-8-27
目录
• • • • • • • • 聚落的概念 聚落的分类 传统聚落要素 聚落的景观特征 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形态 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方式 农村新型社区规划 案例分析
2013-8-27
1、聚落的概念
• 1.1、聚落的概念
浅析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意蕴对现代住宅的启示
浅析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意蕴对现代住宅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现代
社会的住宅,尤其是高楼大厦,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们对舒适和便利的需求,但也存在着“城市病”等问题。
而传统民居正是通过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
文化内涵,为现代住宅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再次,传统民居秉承了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的理念,如“礼”,以及对自然、道德和智慧的追求,都通过传统民居的建筑表现出来。
例如,古代建筑常常以天地人合一的理念为设计基础,以此来弘扬尊
重自然、注重人伦关系的价值观。
这种传统价值观对现代住宅建设也有启示:在设计和建造现代住宅时,应当注重人的精神需求,考虑人的尊严、
社交需求以及对理想家庭和社区的向往。
最后,传统民居对生活方式的启示。
传统民居注重民居的多功能性,
在有限的空间中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有利于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例如,
庭院同时作为休闲娱乐和种植菜地的场所,客厅可以用作聚会和休息场所。
传统民居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活场景。
而现代
住宅在面临空间狭小和功能单一的问题时,可以借鉴传统民居的设计思路,提供更多样化的功能空间,增加人们的生活乐趣。
总之,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其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对现代住宅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强调与自然环境的
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文精神的追求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通过借鉴传统民居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手法,可以为现代住宅的设计与
建造提供新的思路,创造更舒适、健康、人性化的居住环境。
传统村落生产生活中的生态智慧与现代启示
传统村落生产生活中的生态智慧与现代启示在现代快速发展的都市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追求便利和舒适,也开始注意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忽略了传统村落所拥有的生态智慧,这种智慧是我们现代生活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本文将重点讨论传统村落生产生活中的生态智慧,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循环利用资源的智慧传统村落中,人们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将废弃物品进行细致分类,从而开发出新的用途,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比如,厨余垃圾被用来喂养家禽和猪等家畜,再利用粪便作为肥料,实现了资源的闭环。
这种循环利用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在家庭和社区中推广垃圾分类和有机肥料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生态建筑的智慧传统村落中的建筑通常采用本土材料和传统技术,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
比如,在南方地区,房屋常采用瓦片和木材结构,利用瓦片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在夏季减少室内温度,冬季则保持室内温暖。
这种生态建筑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可以在现代建筑中更多地运用本土材料和环保技术,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三、农业生产的智慧传统村落中的农业生产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农民们会依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种植和农作物轮作方式,以保持土壤的肥沃和种植的多样性。
同时,他们也会通过灌溉系统、水田和鱼塘等手段,有效地利用水资源。
这种农业生产的智慧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广有机农业和科学灌溉技术,减少土地的退化和水资源的浪费。
四、社区共享与和谐共生传统村落中的居民注重社区共享与和谐共生。
他们通过村民自治组织共同分配资源,通过邻里互助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种共享和和谐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可以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共同解决环境和生活上的问题,形成更加和谐的社区生态。
总结起来,传统村落生产生活中的生态智慧给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循环利用资源、生态建筑、农业生产以及社区共享与和谐共生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传统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传统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传统民居建筑在平面布局、空间营造、立面造型等方面蕴含精湛的技术,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筑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出现了大量的欧式建筑,但许多建筑并没有真正吸收西方优秀建筑理论,建筑风格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陷入了盲目的跟风状态,导致在建筑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建筑符合的滥用、价值理性的缺失和文化属性的淡化等等。
因此,发掘传统民居背后凝聚的人文精神和建筑理念,从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中汲取养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我国传统民居特点民居是历史传统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集时代性、文化性、地域性、民族性于一体,是我国特定时期社会形态、政治制度、宗教文化、地理环境等的反映。
1.1文化因素吴良镛曾经指出,“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因为建筑正式在文化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并成为文化有形和具体的表现”。
儒家率先提出了“人命天予”的论述,将人与天联系起来。
道家进一步发展了天命论,并以“道”来诠释。
儒道两家都认为天人同源,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
儒家礼制下,人的社会属性彻底释放,儒家的“天人合一”侧重于将社会伦理通过人世秩序得以展现,强调“人合于天”,建筑便是具体表现形式,并在平面布局等方面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
道家更加追求自然属性,更加侧重于“人合于天”。
总之,“天人合一”倡导的是人、天、建筑的和谐相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利用自然的建筑法则。
在民居建筑上,则充分反映了对因地制宜、因地选材、阴阳有序、风水环境等的遵循。
1.2艺术价值海德格尔曾说,“绘画、雕塑和建筑必须回到诗”。
建筑的诗性,满足人们诗意的栖居,意味着建筑除了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需求,还要承载美学的情趣。
“八字朝门青瓦屋,飞檐翘角转角楼”的土家民居,“小桥流水桃源家,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等等,无不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建筑画面。
传统农村住宅对新农村住宅设计的启示
本 案例是 2 0世 纪末 当地农 民 自建的房子 ( 图 5 , 见 )无论从建
为 : ) 面 采 取 对称 一 进 深 布 局 ( 图 2 , 且 两 个 卧 室 联 立 , 1平 见 )并 两 筑 空问、 建筑材料等 方面都 要较 前一 个案 例复 杂 , 有一 定 的现 具
个炕也 串连在 一起 , 形成 传统 的 “ 二炕 ” 这样 的布局使 得热 量 代 化气息。这个案例的特征也可 以归纳为 以下四点 : ) 连 , 1 平面仍采
第3 6卷 第 1 2期 20 1 0 年 4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 TURI
V0 . 6 No. 2 13 1
A r 2 1 p. 00
・3 ・
・
规 划 ・ 筑 ・ 建
文章 编 号 :0 962 (0 0 1 —0 30 1 0 8 52 1 )20 0 2
Gr y pr d c i n fu tm a e b a i a a iy o i l ie a e i to o l i t e r ng c p c t f sng e p l
SUN o-i n Ga la g CUI Gu ng qing a - a
关 键 词 : 统 农 村 住 宅 , 农 村 住 宅 , 计 , 示 传 新 设 启 中 图分 类 号 : U2 1 T 4 文献标识码 : A
中 国 是 一 个 农 业 大 国 , 村 人 口 占全 国人 口的 8 % 之 多 , 农 0 所 做成的“ 头” 见 图 3 。同时 , 面的挑檐 也较 大。窗户上 部的 梢 ( ) 屋
传 统 农 村 住 宅 对 新 农 村 住 宅设 计 的 启 示 *
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意义首先,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表现在建筑布局和设计上。
传统民居的布局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围绕着多个房间及屋顶,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对流风、自然阳光等。
同时,在屋顶上一般种植着绿色植物,可以吸收太阳光和雨水,起到保温、隔音、净化空气等作用。
此外,传统民居的窗户通常较小,可以阻挡外界的风沙和阳光直射,减少室内能量流失。
这些设计都是基于对生态的深入理解,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们的生活需求。
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还体现在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上。
在古代,人们非常注重对水、土地和能源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传统民居通常会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和地下灌溉系统,将雨水用于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减少了对地下水的消耗。
同时,古人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较为注重环保,采用当地资源,如土木结构、茅草屋顶等,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此外,古代人们还积极利用房屋和园林中的空地种植蔬菜和草药,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代问题的解决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建筑规模的扩大,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参考。
例如,在城市设计中,可以借鉴传统民居的布局和设计理念,构建更加生态友好的城市。
其次,传统民居习俗中强调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思想,对于当前和未来的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人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合理利用水、土地和能源等资源的方法,以及减少浪费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最后,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也对当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和反思。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但也经常陷入过度消费和浪费资源的困境。
传统民居习俗倡导的简约、节俭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摆脱浪费和追求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中国传统民居习俗的生态智慧是古代人们对于建筑与居住环境进行探索和总结的产物,对于当代城市化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意义与现代设计研究
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意义与现代设计研究传统民居建筑是一个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展示了古代建筑工艺和技术的精髓。
如今,在现代设计的影响下,传统民居建筑也开始融合新的理念和创新技术,进一步丰富其文化意义。
首先,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意义体现在其独特的设计和构造中。
传统民居建筑常常具有精确而复杂的结构,以及健康环保的材料选择。
无论是传统的木结构房屋,还是砖瓦结构的建筑,都融入了千百年来积累的智慧和经验。
这些建筑不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住宿需求,更是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工艺技术的尊重和体现。
其次,传统民居建筑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每个地区的传统建筑都会受到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和地域环境的影响。
例如,在南方地区,民居多半选择了平面和敞开的设计,以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
而在北方地区,大部分民居则采用庭院式的布局,以应对寒冷的冬季。
这些设计不仅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彰显了当地人民勤劳朴素、与自然共融的价值观。
另外,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意义还表现在其丰富的装饰和艺术元素上。
传统民居经常通过雕刻、彩绘等工艺手段,将艺术元素融入到建筑中。
这些细致入微的装饰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还传达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世界闻名的中国古代园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独特布局和精美细腻的艺术元素,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人对自然和美的极致追求。
然而,随着现代设计的影响,传统民居建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现代设计师开始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建筑作品。
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中,人们可以看到古老的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摩天大楼和现代公寓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融合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文化遗产,又满足了现代人对居住需求的要求。
同时,现代设计的理念也为传统民居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尚感,使其焕发出更多的魅力。
因此,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意义与现代设计研究息息相关。
通过对传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的建筑智慧和文化精髓。
传统聚落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影响
传统聚落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影响摘要:从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内在组成体系入手,探索广大农村“聚”的渊源和趋势,分析其对动态发展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在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的影响,本文以“小鸟天堂”所在地天马村为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乡村聚落;新农村规划;思考;建议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正步入快速城市化时期。
在城市中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同时乡村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无论是政府、生产者、居住者还是规划人员都受到经济水平、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等的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管理机制,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①盲目贪大求洋,牺牲自身传统特色与环境,偏重于眼前的短期利益,甚至不惜以毁林、毁草、开荒为代价,而对所具有的生态功能、文化及美学内涵考虑很少或忽略。
②有些政府虽有品牌意识,但由于对乡村景观意象概念不清,构成要素把握不够,深层次的乡村意象景观的实地研究欠缺,造成对本地特色定位不足,雷同现象普遍,从而降低了乡村的自身价值和综合竞争力。
③规划人员素质差异,对乡村理解不透,同时又缺少这方面的专业理论指导,生搬硬套地沿用城市规划理论的静态处理模式,忽视村民及公众的乡村景观认知、环境和心理接纳意识,导致乡村整体景观形象特色退化。
这些低层次建设迅速蔓延,侵占了良田耕地,还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留下一大堆与乡村自然秀丽的风格失调的建设,对传统乡村景观的整体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乡村景观功能退化乃至完全消失,对整体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产生负面影响。
在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保护传统乡村景观意象的完整和特色,挖掘其无形价值,完善乡村风貌,形成完整、高效和多功能的新时期乡村地域景观,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此,规划师不应只是扮演裁缝师的角色,还应充当修补匠的角色。
也就是说,新农村规划决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如何更好地完善聚落的布局。
1、聚落的定义及组成和发展聚落是一定地域范围中人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规划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规划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摘要:传统村落凝结着我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历史遗存,更包含有适应不同地域环境独特的人居环境规划理念。
如今,新农村建设在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契机。
新农村建设活动也取得了一些列成绩,但同时人们对改善新农村人居环境的迫切渴求,也导致了建设活动中产生了一些问题。
本文在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总结的基础之上,归结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规划思想,为今后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规划;新农村建设传统村落经过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孕育而成,凝结着农耕文明的结晶,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更蕴含了适应地域环境,具有乡土色彩与传统文化的人居规划设计思想。
如何从这些遗存丰富的宝库中总结并且探索出农村建设的历史经验,更好地为现代新农村的建设而服务是我们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典型村落空间分析1.1静升村典型村落空间分析静升村隶属于山西省灵石县,现位于距灵石县县城东北约12公里处,面积约为55km2。
静升村东傍绵山、西临汾水,镇西与翠峰镇相连,镇南与两渡镇、马和乡相接壤,镇东、镇北与介休市相交。
本文中所提及的静升村乃是现静升镇镇政府所在之地,也是静升镇的中心所在。
下面本文将就以下三个方面对静升村的村落空间的营造思想进行分析梳理。
1巧借自然之势,与自然的融合静升村自明清以来,整个村落均延续着“九沟八堡十八巷”的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巷格局。
主要街巷在走向、宽度与尺度,古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方面,大多数都还保持着明清时期的空间格局,基本遵循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静升村整体格局面南坐北,依山傍水,一条大街横贯西东,九沟、八堡、十八巷散布于北山之麓,民居、祠堂、庙宇错落于小水河畔。
2独特的村落整体空间格局静升村借天然地势,将山水环境做为依托,并把村落空间当做载体,形成了具有传统人居环境观的整体村落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民居聚落的“适居性”——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摘要:和谐人居需要与自然环境、人的行为心理相适应的建筑创作:和谐人居呼唤技术与艺术相统一、有机秩序的建筑创作。
传统民居聚落所体现出来的舒适,安逸的居住方式,在现在新农村建设中理应得到新的重视。
理解传统民居聚落适居性的特点,运用到现代居住区设计中,体现对传统民居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传统民居聚落适居性继承启示1、传统民居聚落的价值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了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
传统的民居聚落主要是古村落。
作为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聚落蕴含了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是有一定的外部范围和内部结构的系统的整体。
从传统民居聚落的营建和空间形态的研究过程中,不仅反映出对自身生存空间的理解和追求,也是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相关联的非物质因素的物质化体现。
中国的传统民居聚落是一座十分丰富的建筑宝库,当我们巡视中国的传统民居聚落时,我们会发现这些传统建筑在建筑形式,建筑形制、构筑形态、构造作法、材料运用、装饰风格等方面均呈现出难以穷举的变化。
2、传统民居聚落的地域性不同的地理环境深刻的影响着当地的聚落的构成及建筑类型。
中国地域广大,而且其地形、地貌的繁复,气候的丰富多彩,多条长江大河的纵横,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各地民居。
各地民居由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及内在的联系。
如四川的藏族民居和酉藏的藏族民居,我们会发现,虽然两者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等方面基本一致,但两者的构筑形态却迥然而异。
又如同处四川酉北部地区的藏族民居和羌族民居,我们会发现两者虽然在建筑形式、色彩运用、装饰风格等方面相去甚远,但在材料运用、构造作法及构筑形态等方面却有许多极为相似的地方。
3、传统民居聚落的“适居性”虽然各地民居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总体来讲,都是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给当地居民创造出适合居住的环境。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不同的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居住方式。
地势高亢地区产生了穴居,地势低洼潮湿而多蛇虫的地区则产生了巢居,这就是“适居性”。
各地民居对“适居性”都有不同的阐释,如北方厚重封闭的四合院,南方“小桥流水人家”式的田园住宅。
本文以徽州民居为例,具体解析传统民居的适居性。
3.1 徽州古民居聚落的建筑特色解析徽州地处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徽州古民居聚落充分满足通风、降温、防潮、防晒的要求,其建筑空间尺度与秩序有机相宣,建筑技术与艺术整体相生的特点体现了适居性思想。
3.1.1空间布局与形态在徽州古民居聚落的任何地方,随处可见宜人的建筑空间尺度和场所感受。
从整体布局来看,聚落的八口空间形态具有标志性和导向性的特点;街巷空间具有序列性、领域性和神秘性等特点;院落空间则具有安全性、私密性和生态性等特点。
——从自然的外部空间,经由村落、街巷、庭院而至室内的空间,这一系列空间的虚实相生、互相渗透,构成了徽州传统民居建筑完整而又多层次的复合空间系统,也体现了适居的重要人文理念。
天井适应了该地区雨量充沛,天气湿热,日照时间长的特点作为一种生态的调整装置,其“烟囱效应”可以改善微气候;植养花木、避阴、纳阳、采光、通风、排泄雨水、收集雨水、凿水池养鱼等。
这些都营造出了舒适的动态热环境。
作为交往空间,天井又是露天的起居室,晒晾、休息、纳凉、庆典聚会、避免外界干扰这些都培养了居住者的领域感与归属感,注重交往空间,体现了其院落空间的“适居性”。
今天的住居环境创作中,也应开辟多样适宜的交往场所,促进居民参与,从而加强居民间的联系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场所感。
3.1.2建筑造型与技术徽州古民居聚落的天际线变化十分丰富,曲线、折线、弧线交错使用,常利用多个层面上某些主题的重复出现而呈现秩序感。
街道立面由墙体基础、窗户和门罩、屋檐、马头墙等构成。
马头墙的设计具有防火、采光、通风厦排水功能,达到了“适居性”的目的。
“适居性”还体现在其具备较为完善的适宜技术的同时兼顾到了建筑的艺术性。
该聚落建筑结构形式采用穿斗式与抬粱式相结和的作法,既便于厢房等小空间的划分,又能够形成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丰富了室内空间的变化;封闭的建筑形体、大面积的实墙面,这些都有益于减少散失热量,保证冬季室内的温度,体现了建筑对该地区的适宜性技术。
同时,这样的设计方式从视觉上形成轻强的节奏感以及繁简对比的强烈美学冲击效果。
精致优美的术雕月粱、崔替、砖雕的门罩与石雕的柱础表现了徽州民居结构与构造的艺术装饰美,从更深层面上反映徽州的社会文化内涵与审美观。
建筑材料多采用青砖、青石、白垩、杉木等本地材料青瓦防日晒雨淋,白墙既可反射日光改善光环境,又可防水防潮保护墙体,建筑外墙为空斗砖墙,与由薄木板壁构成的内墙夹着空气间层,这种“三明治“式的墙体利于保温隔热,更可利用屋顶上的高窗带走热空气,以维持室内稳定的热环境。
木结构采用榫联系既可以抵抗地震力的作用,同时可以保证构件的可换性,即便于拆卸和重新安装。
“丁”字形斗拱是运用较多的构造形式,既能加强梁柱之间的连接,既具有极强的装饰意味,体现了徽州地区的地域性特征。
4、传统民居聚落适居性对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启示4.1 现代聚落变迁的原因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居住条件很难满足现代村落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家庭体制的变革,以核心为主的多样化的家庭形式导致居住空间要作相应的调整。
同时生活习惯习俗的改变,必然带来某些不符合时代的文化现象随之逐渐消失,或者更换内容、进行改造(如一些宗教节日的庆典变成了群众性的文化娱乐与经济交流活动)。
既然传统民居过去是这些文化现象的载体,如今文化现象的变化也必然会反映到民居建筑及其聚落的形态之中。
交通方式的改变也使村镇形态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通常传统聚落的街巷空间是以人的步行为基础,街巷空间尺度较小。
而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如汽车)则需要扩大街道的尺度,河道功能逐渐萎缩,从而引起街坊、节点等形态要素的变化,最终导致传统聚落空问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
新街的出现直接导致老街的衰落,由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具有一定地域范围的生活劳动中心,并逐步建立了社会服务系统和交通系统,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使“小桥、流水”式的传统空间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
4.2传统聚落继承的原则一个城市,一个城镇,一个村落,它独特的文化气质需要延承下去。
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下,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聚落,沉淀了极为丰富和复杂的地域信息,聚落文化的地域文脉由此产生。
在设计中我们应结合地域文脉,要求聚落积极挖掘地域文化中的特征性因素,将其转化为聚落的组织原则及独特的表现形式,使聚落的演进能够保持文脉的特征性和连续性。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全新的传统继承观,即继承并不意味着继承某一个年代的聚落模式,而意味着继承聚落传统的神,即不仅“形似”,更要“神似”。
人们应在新的建设活动中继承和发展传统,使新建筑表现该时代的特征,同时又要保持与旧建筑的相互协调,从而实现聚落有机秩序的持续发展。
新聚落生命体必定不是老聚落的克隆体,而定是有着时代气息,有着自己生命特征的新个体。
4.3 传统聚落文化对现代的启示4.3.1 因地制宜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因地制宜地营建城市,村庄。
管仲在《管子乘马》中提出的“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这一见解充分强调了城市、聚落营造应充分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不必强求形式上的规矩整齐,突出各地的个性特色,这也正是古人崇尚自然观念的集中体现。
古村落的选址,定位和土地使用,分区安排上都注意“因地制宜”,以充分发挥自然潜力,以人活动的多种功能需求合理确定土地使用量,强度及特质。
同时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活动需求和人精神审美及文化的需求,构建与自然保持协调的民居,街巷,广场,活动中心等物质和精神空间体系。
因此,现代空间塑造中叶应强调顺应自然,因山就势,保土理水,因材施工,培植养气,珍惜土地,水脉等原则,保护自然生态格局与活力。
4.3.2传统聚落布局构图的深入挖掘聚落布局构图出自聚落形象,有着文化艺术的属性,故而不可避免的带有地域文化的特征。
传统聚落布局构图主要是受到了当地的传统哲学、建筑技术和民族审美思想等的影响。
因而,对于传统民居来说,其聚落布局构图理论有着自身的地域特色,不仅体现在单体居住建筑构图的稳定性上,而且也体现在群体建筑构图的完整性和不同类型建筑集合构图的丰富性。
借鉴传统布局构图原则,将古典的形式规律应用于现代居住聚落布局构图,和谐统一地来传达传统意韵,有助于在设计中传承文脉,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顺应自然山水形势和脉络布局、组群,聚落布局时应因地制宜,顺应已有的地形地貌的特点,既能有助于形成聚落变化的空间序列,也节约了土地。
在布局居住建筑时因与环境综合考虑,住宅组团布局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4.3.3街巷空间形态延续传统民居院落与街道空间相互渗透的空间布局方式增加了邻里交往,也容易形成亲切宜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与传统的生活习惯较为贴切。
而我们在现代聚落规划中可以使用两套街道系统,一套为尺度宜人的步行系统,其街道空间可以保留和借鉴传统街巷空间中水平垂直界面复杂化,街道肌理、节点明晰化等特点,顺应自然,空间形式变化丰富;另一套是为满足现代交通系统需要的车行系统,形式规整有序。
这样既能达到宜人的生活空间,增强邻里交往,又能满足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聚落传统在现代生活中得以延续。
4.3.4 传统建筑装饰细部的引用在现代居住环境设计中引用传统建筑装饰细部,可以体现地域文脉的传承。
错落、起伏、富有韵律的马头墙,青砖、黛瓦、粉墙式清新淡雅的建筑色调,比例协调、讲究组合的建筑造型以及少而精美的装饰构成了传统民居独特的外在特征。
而对于传统民居风格的借鉴和延续,一方面可以美化建筑,保持农村特色的田园风貌,另一方面也可利用民居的外在特征向人们传达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信息,满足人们心理上所需要的怀旧感、归属感。
在现代居住建筑造型设计中,我们可以用非传统的手法处理传统的细部,以不熟悉的方法组合熟悉的传统细部,以传统的处理手法组合非传统的细部,从而使得建筑细部的意义与传统发生关联。
4.3.5 传统聚落中低技术的继承与改善传统技术是基于当地自然资源及地理气候条件而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形成了传统技术的地域性和多元化。
传统技术的继承和改善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也是营建地方特色、延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
传统低技术的继承与改善是指对那些技术比较成熟,有良好应用基础和低廉造价的传统技术进行新的探索和改造,使之在原有优点的基础上,与现代化的建设要求相适应,从而满足低价高效、少费多用的技术改造、更新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