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硕士研究生教学方案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硕士研究生教学方案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方案课程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学分总学分上下上下上下学位公共课政治2444外语2学位主课方向学位作品创作指导222212学位论文写作指导22理论方向研究方向专题课程222学位论文写作指导222必修课中国当代作曲家创作研究218现代和声2现代作曲技术分析22四方音乐风格听辩2四方现代音乐专业英语22论文规范化写作2音乐米风方法音乐实地考祭方法2选修课选修两门音乐学课程410选修一种乐器4选修一门音乐学科以外的人文课程2注
2
现代作曲技术分析
2
2
西方音乐风格听辩
2
西方现代音乐
(专业英语)
2
2
论文规范化写作
2
音乐采风方法(音乐实地考察方法)
2
选修课
选修两门音乐4
选修一门音乐学科以外的人文课程
2
注:1、作曲方向研究生毕业要求创作至少两首作品。一首为室内乐作品(约10分钟),一首为管弦乐作品(约15-20分钟),同时完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1万字以上);2、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方向(和声、作品分析、配器)研究生毕业要求完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3万字以上);3、视唱练耳方向研究生毕业要求举办一场“毕业教学音乐会”,并完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1万字以上)。4、所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均需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音乐作品1首。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方案
学分学年、学期
课程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学位
公共课
政治
2
4
44
外语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Composition &the Theory of the Technique for Composition学时学分:54学时/2 学分适用专业: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开课部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课,是博士生对国内外音乐作品,尤其是当代音乐作品创作技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创作实践的课程。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课,主要进行创作实践和相关技术的研究。

《二十世纪中外音乐文献研究》与《二十世纪配器技术研究》课程都是专业辅修课程,分别进行专项研究,以辅助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创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目标:了解20 世纪的新音乐及其作品分析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第一章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关于调性的“模糊、游移、隐退、淡化”和“自由无调性”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勋伯格创作技法的演变过程,掌握现代作曲技法的缘起。

重点与难点:关于勋伯格的生平和历史地位。

他的早期音乐创作和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关系。

关于“自由无调性”的意义和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创作。

勋伯格的五部钢琴独奏作品及其在风格上的演进意义,关于Opp 111、23、25、33ab的简要分析。

对Op. 19所含六段,小品的说明性分析,它们各自在自由无调性处理中的手法与特点。

第一节与勋伯格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关于勋伯格的钢琴独奏曲第三节关于《钢琴小品六首》Op. 19的说明性分析[ 本章小结] 关于“自由无调性”和“全部十二音” 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附录中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二章勋伯格的《钢琴组曲》op.25 ——关于“十二音现象”和“十二音体系”教学目标:研究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发展及其具体方法。

作曲与编曲教案 和声学与音乐创作技法

作曲与编曲教案 和声学与音乐创作技法

作曲与编曲教案和声学与音乐创作技法一、简介音乐作曲与编曲是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和声学和音乐创作技法等方面的知识。

本教案将以这两个主题为中心,为学习者介绍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技巧。

二、和声学基础1. 调性与调性音乐调性是音乐的基本特征之一,调性音乐则是以调(tonality)为基础的音乐。

本节将介绍调的概念、调性体系以及调性音乐的基本原理。

2. 和声学基本要素和声学是研究音乐中声部相互关系和构成整体音韵的学科。

主要包括和弦、声部运动、和声进行等要素。

学习者将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掌握这些基本要素在作曲与编曲中的应用技巧。

3. 和声学与情感表达和声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学科,它也与人的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节将讲解和声学如何帮助音乐表达情感,并引导学习者尝试运用和声学知识创作具有情感共鸣的音乐作品。

三、音乐创作技法1. 曲式与形式曲式与形式是音乐创作中常用的组织结构形式。

学习者将学习和了解不同的曲式和形式,并通过实践练习,掌握如何运用它们在作曲与编曲中达到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2. 音乐表达手法音乐的表达效果除了和声学外,还有很多其他手法可以运用。

本节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音乐表达手法,如节奏、和弦进行、旋律发展等,帮助学习者拓展创作思路并提升音乐表达的能力。

3. 创新与实践音乐创作离不开创新和实践。

本节将引导学习者进行创新尝试,探索不同的创作方式和风格,并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创作能力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教师将通过讲解和示范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和声学和音乐创作技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例分析教师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剖析其中的和声学和创作技法的运用。

3. 练习与创作学生将通过练习习得的知识,进行创作实践,并在班内进行展示和交流。

五、教学评估1. 口头测试教师将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于和声学和音乐创作技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创作作品评估学生将提交自己的作曲与编曲作品,教师将对其进行评估并给予反馈。

高中音乐创作与理论课程大纲2024年版

高中音乐创作与理论课程大纲2024年版

高中音乐创作与理论课程大纲2024年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创作与理论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学习音乐理论基础、创作技巧和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音乐创作和理论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音乐的创作过程和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音乐理论的基本知识,包括调式、和弦、节奏、旋律等方面的内容;2. 学会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和技巧,提升对音乐的审美能力;3. 能够独立进行音乐创作,包括作曲、编曲、曲式设计等;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合作进行集体创作和演出;5. 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拓宽音乐视野。

三、教学内容1.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1.1 音符、音阶、音程、节拍等基本概念1.2 调性和调式的理论基础1.3 和弦的构成和应用1.4 曲式和结构的分析方法2. 音乐创作技巧2.1 和声写作技巧2.2 曲式设计与表达技巧2.3 编曲与音色运用的基本原理2.4 创作灵感和创意的培养3. 音乐作品分析与欣赏3.1 分析经典音乐作品的结构和技巧3.2 听音乐的方式和方法3.3 鉴赏不同音乐风格和流派的特点4. 音乐创作实践4.1 学生个人创作作品的展示与评价4.2 团队合作创作与演出4.3 参与音乐比赛和公开演出的机会五、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通过教师对音乐理论和创作技巧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2. 实践操作与示范:通过实际的创作和演奏案例,示范和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演奏。

3. 小组合作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通过互相交流与评价,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审美能力。

4. 听音乐和观摩演出: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音乐节等艺术活动,拓宽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

六、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作业和表现: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和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创作作品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人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创作构思、作品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

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主要学什么(附课程目录)

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主要学什么(附课程目录)

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主要
学什么(附课程目录)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不少人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比较感兴趣,那么,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是个什么样的专业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主要学什么?课程设置如何?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课程目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全面了解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主要学什么?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课程目录: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史、戏曲史、作曲技术理论、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作曲、现代音乐
分析、视唱练耳、中国传统音乐分析等。

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大家掌握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的基础知识和能力,通过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可以拓宽知识视野,进而提升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方面的专长与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简介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并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艺术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就业前景不错,毕业生一般在有关文艺单位、艺术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代码是多少?
专业代码:130203
专业类别:音乐与舞蹈学类
门类:艺术学。

作曲理论课教案模板及范文

作曲理论课教案模板及范文

【课程名称】:作曲理论【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音乐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作曲的基本理论,掌握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创作热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技巧及音乐元素的应用。

难点:音乐创作中的思维训练、情感表达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作品、音乐创作软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作曲理论课的意义和作用。

2. 通过播放经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作曲技巧。

二、新课讲解1. 讲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如旋律创作、和声创作、节奏创作等。

2. 分析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应用,如音程、和弦、节奏、力度等。

3. 介绍音乐创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1. 分析经典音乐作品的作曲技巧,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

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作曲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实践练习1. 教师示范音乐创作过程,引导学生跟随示范进行创作。

2. 学生分组进行音乐创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作曲理论书籍,加深对作曲理论的理解。

2. 完成课后音乐创作练习,提高创作能力。

二、范文【课题】:音乐创作中的旋律创作【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旋律创作的基本方法,掌握旋律线条的构成要素。

2.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旋律创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旋律线条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旋律创作的基本方法、旋律线条的构成要素。

难点:旋律线条的创新与表现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旋律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

作曲课程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作曲课程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作曲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和爱好。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曲技巧和方法。

3.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对象:音乐爱好者、音乐专业学生四、教学时间:16周,每周2课时五、教学内容:1. 音乐基本理论:乐理、和声、曲式、调式、节奏等。

2. 作曲技巧:旋律创作、和声布局、曲式结构、节奏运用等。

3. 作曲实践:歌曲创作、器乐创作、合唱创作等。

4. 作曲欣赏:国内外优秀作曲家的作品赏析。

六、教学过程:第一周:课程导入与概述1. 介绍作曲课程的目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2. 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第二周至第八周:音乐基本理论学习1. 乐理知识讲解:音符、节奏、拍号、调式等。

2. 和声知识讲解:和弦、和弦进行、调式和声等。

3. 曲式知识讲解:曲式结构、曲式分类等。

第九周至第十二周:作曲技巧学习1. 旋律创作技巧:旋律线条、旋律发展等。

2. 和声布局技巧:和弦运用、和声进行等。

3. 曲式结构技巧:曲式发展、曲式转换等。

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作曲实践1. 歌曲创作:选择一首歌曲进行创作,包括旋律、和声、歌词等。

2. 器乐创作:选择一种乐器进行创作,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

3. 合唱创作:选择一首合唱作品进行创作,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

第十六周:课程总结与作品展示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总结教学成果。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音乐基本理论、作曲技巧等知识。

2.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作曲实践,提高创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赏析国内外优秀作曲家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率、参与度、互动性等。

2. 作曲作品:学生的创作能力、作品质量等。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音乐基本理论和作曲技巧的掌握程度。

《理论作曲》教学大纲

《理论作曲》教学大纲

《理论作曲》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总学时:144总学分:8开课学期:第1—8学期适用专业:音乐学先修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理论作曲是音乐学专业中技巧课(一)中的一门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

是指音乐学专业中理论作曲方向学生的主课,主要包括作曲技术理论的四门主要课程。

通过4年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作曲技术理论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知识。

要求学生先修完基本乐理课程和一定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声学的基本知识,具备基本的和声写作、歌曲写作、作品分析、乐队编配等能力。

主要侧重于四部和声写作、和声的实践应用,乐队的改编与编配,常见的曲式结构与作品分析等。

三、教学时数分配四、教学内容(一)音乐基础理论1、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基本乐理与音乐常识的基本知识。

2、重点与难点音程、和弦、调式知识。

(二)和声学1、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和掌握初级和声全部内容、高级和声的部分内容以及键盘和声与钢琴即兴伴奏的基础知识。

2、重点与难点初级和声知识、四部和声写作训练、为旋律配和声。

(三)歌曲写作1、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歌曲写作技巧,歌曲伴奏写作,多声部歌曲写作等知识。

2、重点与难点歌曲写作、四声部合唱创作。

(四)复调音乐常识1、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复调音乐基本知识,复调音乐分析与写作常识。

2、重点与难点复调音乐作品分析。

(五)曲式与作品分析1、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曲式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各种曲式结构的分析。

2、重点与难点复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

(六)乐队配器常识1、教学目的与任务了解乐器法、配器法常识,掌握读谱与分析方法,并能进行改编与简单的写作。

2、重点与难点乐器法常识、多声部音乐改编创作。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1、先修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

2、同时开设课程:钢琴与伴奏、西洋器乐或民族器乐、声乐。

六、主要教材及参考书1、主要教材:《和声学教程》,斯波索宾等合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3月,第二版。

03作曲大纲

03作曲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作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
学院名称(盖章):音乐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制时间: 2014年 07 月 10 日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
一、考核要求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掌握专业化音乐创作所必须的技术方法,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写作能力,对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作品写作有较好的驾驭能力,能熟练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完成艺术歌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小品等体裁的写作。

二、考核评价目标
考核评价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写作、完整写作、个性写作。

基础写作,主要指对基本作曲技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能按要求勉强完成作品。

完整写作是指对所要求的技法能够做到运用较为灵活、熟练,写出结构完整、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作品。

个性写作是指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写作出体现作者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特点的作品。

三、考核内容
一、和声写作
二、复调写作
三、配器
四、艺术歌曲写作
五、室内乐写作
六、合唱写作
七、钢琴演奏:要求演奏相当于车尔尼《钢琴练习曲》op.740及以上水平的乐曲一首。

八、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

作曲理论课教案模板范文

作曲理论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作曲理论授课对象:音乐专业本科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曲的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的作曲技巧。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水平。

3. 使学生能够运用作曲理论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实践。

教学重难点:1. 重点:音乐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难点:如何将作曲理论应用于实际创作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作曲理论的基本概念、技巧及实例)。

2. 乐谱、钢琴、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作曲理论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2. 通过播放经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作曲技巧。

二、教学内容1. 讲解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

2. 介绍旋律写作的基本原则,如旋律的走向、起伏、节奏等。

3. 讲解节奏写作的基本技巧,如节奏型、节奏变化等。

4. 介绍和声写作的基本原则,如和弦的构成、和弦的进行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段简单的旋律。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作曲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二、教学内容1. 讲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如曲式、调式、调性等。

2. 介绍曲式分析的基本方法,如主部、副部、展开部等。

3. 讲解调式、调性的转换和运用。

4. 介绍音乐创作的实践技巧,如音乐素材的运用、音乐风格的把握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段具有特定曲式的音乐作品。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曲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创作表现。

3. 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段旋律,要求具有明显的调式特征。

和声学教学大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电子音乐作曲专业)

和声学教学大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电子音乐作曲专业)

《和声学》教学大纲教材选用:《综合和声理论与应用》李龙德编授课对象:音乐学系作曲、电子音乐作曲(本科一年级)授课时限:第一学期/共三个学期授课教师:***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和声学》一、设置的有关说明1、和声学是不仅是高等艺术院校作曲、指挥专业的必修课,也是音乐表演、音乐学及音乐教育学的必修课。

和声学是专门研究和弦的结构,以及和弦之间如何连接的规律性的技术理论。

是音乐构造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2、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由于和声学是涉及面较宽的综合性学科,另一方面也是一门正在不断迅速发展的前沿的学科,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方法不断涌现,为此,本学在选材、内容组织等方面力求做到: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和声理论与应用,真正理解古典音乐是教育的第一步。

3、本课程主要讲授J.S.Bahe Mozatrt beethoven 等代表的古典西洋音乐(大小调)的调性和声体系,全面介绍和声学的基本概念、和弦构造、和弦的连接规则,使学生从和声理论与应用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教学内容第一章预备知识(2学时)1、教学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知识目标:1、了解和声的基础及作用2、掌握主音与音级的概念3、了解和弦及三和弦的结构方法4、掌握各级三和弦的结构与名称5、了解原位与转为三和弦的构造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相关的和声理论进行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典时期音乐作品中和声语言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力。

2、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和声语言的感受能力。

2、内容提要:第一节和声的基础(1)和声的定义(2)和弦的物理基础(3)和声的作用第二节主音与音级(!)什么是主音(2)什么是音级第三节三和弦(1)什么是和弦(2)什么是三和弦(3)三和弦的构成音第四节各级三和弦(1)各级三和弦的结构方法(2)各级三和弦的名称第五节原位与转位三和弦4、复习写作题(1)在C、d、G、b、A、f调上写出各级三和弦,标明和弦标记。

作曲课程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作曲课程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课程名称:作曲基础课程目标:1. 使学生掌握作曲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对象:音乐专业本科生教学时长:16周,每周2课时教学内容:1. 旋律写作2. 和声学基础3. 节奏与拍号4. 曲式与结构5. 音乐创作实践6. 作品分析与欣赏教学过程:一、第一周:课程介绍与旋律写作基础1. 课程介绍- 介绍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

- 强调作曲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

2. 旋律写作基础- 讲解旋律的概念、特点及写作方法。

- 分析经典旋律,让学生感受旋律的魅力。

3. 实践活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段简单的旋律。

二、第二周:和声学基础1. 和声学概述- 介绍和声的概念、作用及发展历程。

- 讲解和声的构成要素,如音程、和弦等。

2. 和声进行- 讲解和声进行的基本规律,如三和弦、七和弦等。

- 分析经典和声进行,让学生了解和声发展的脉络。

3. 实践活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为一段旋律编配和声。

三、第三周:节奏与拍号1. 节奏与拍号概述- 介绍节奏的概念、种类及在音乐中的作用。

- 讲解拍号、小节线、拍号变化等基本知识。

2. 节奏练习- 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培养节奏感。

3. 实践活动- 学生创作一段带有特定节奏的旋律。

四、第四周:曲式与结构1. 曲式概述- 介绍曲式的概念、分类及在音乐中的作用。

- 讲解常见的曲式结构,如二部曲式、三部曲式等。

2. 曲式分析- 分析经典作品,让学生了解曲式结构的应用。

3. 实践活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个简单的曲式结构。

五、第五周至第十六周:音乐创作实践与作品分析1. 音乐创作实践-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如创作歌曲、器乐作品等。

-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的问题。

2. 作品分析与欣赏- 分析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引言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是音乐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意在培养学生在作曲和音乐技术理论方面的才能。

本文将介绍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内容。

必修课程1.和声学导论–介绍和声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习和声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培养学生对和声的分析和创作能力2.作曲基础–学习基本音乐理论、音阶、调式和音程的知识–掌握作曲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作曲能力和创造力3.曲式与形式分析–学习不同曲式和音乐形式的特点和结构–分析经典作品的曲式和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作曲技巧实训–进行作曲实践,学生完成一些小型作品的创作–掌握作曲中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作曲技术和表达能力5.音乐史–学习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浪漫和现代音乐史的知识–理解不同音乐时期的风格和特点–培养学生对音乐历史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选修课程1.管弦乐器编配与编曲技术–学习管弦乐器的演奏特点和分工–掌握管弦乐器编配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学习编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电子音乐制作–学习电子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掌握电子音乐制作的基本技术和工具–实践操作电子音乐制作软件,进行电子音乐创作3.现代作曲技法–学习现代音乐作曲的理论和技巧–探索现代音乐的创作领域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现代作曲能力和思维方式4.音乐分析与评论–学习音乐分析和评论的方法和技巧–分析和评价经典作品和现代作品的音乐特点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和评论能力结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涵盖了和声学、作曲基础、曲式与形式分析、作曲技巧实训和音乐史等必修课程,以及管弦乐器编配与编曲技术、电子音乐制作、现代作曲技法和音乐分析与评论等选修课程。

这些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作曲能力、创造力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作曲和音乐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作曲技法 教学大纲

现代作曲技法  教学大纲

《现代作曲技法》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信息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现代作曲技法课程名称(英文):The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contemporary music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0660059周学时:2 总学时:32 学分:2先修课程:无授课对象:音乐学三、课程简介二十世纪是一个在音乐史上大破大立、探索创新的世纪。

各种先锋派、现代派、新音乐层出不穷,给这个世纪的严肃音乐创作领域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课程试图通过培养学生对现代音乐创作技术的初步认知,了解现代音乐创作技术的源头和发展方向。

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真正具备全方面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教学能力。

四、课程目标从印象主义开始,对近现代表现主义(新维也纳乐派)、十二音序列、整体序列、拼贴风格、现代音乐中的东方民族元素等等各种现代创作手法进行剖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新音乐的内涵并更清楚地认识到现代音乐的来源是对古典传统的肯定及发展或是对传统完全的颠覆。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第一章印象主义1. 课时数4(两周)2. 印象主义音乐是开启现当代音乐的源头。

印象主义音乐从调式、节奏、音阶、节拍、结构等全方面打破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传统。

本章教学需要通过印象主义作品与作曲家及其创作背景的分析与比较对印象主义音乐有充分的了解。

3. 学生学习任务:收集印象主义作品与作曲家,根据收集的材料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4. 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主动寻找印象主义作品、作曲家等背景资料,通过课堂讨论、讲解与分析,最终教师进行总结,达到学生与教师课堂互动的目的,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达到教学目的。

5. 课外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总结成自己的小论文。

第二章新古典主义---瓦格纳、马勒1. 课时数4(两周)2.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音乐中一方面出现了许多实验性的流派和思潮(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捷克作曲家A.哈巴的微分音音乐等),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作曲家都经历了一段较为格发展过程。

作曲理论课教案模板初中

作曲理论课教案模板初中

课程名称:作曲理论授课年级:初中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作曲方法。

教学内容:1. 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和声。

2. 简单的曲式结构:二段体、三部曲式。

3. 基本的作曲技巧:旋律创作、和声配置。

教学重点:1. 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2. 简单曲式结构的掌握。

教学难点:1. 旋律创作的技巧。

2. 和声配置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音乐作品音频资料。

3. 五线谱纸、铅笔、橡皮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一首简单的歌曲,引导学生回顾音乐的基本要素。

2. 提问:这首歌曲的节奏、旋律、和声特点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 讲解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和声。

- 节奏:音乐的强弱规律。

- 旋律:音乐的音高变化。

- 和声:多个音同时发声,形成和谐的效果。

2. 介绍简单的曲式结构:二段体、三部曲式。

- 二段体: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以重复。

- 三部曲式:由三个部分组成,通常为A-B-A形式。

三、实践操作1. 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首简单的歌曲。

2. 每组选派代表,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音乐创作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音乐的基本要素、曲式结构。

2. 提问: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音乐创作中?二、新课讲解1. 讲解旋律创作的技巧:- 节奏:运用不同的节奏,使旋律更加生动。

- 旋律:运用不同的音程、音阶,使旋律更加优美。

2. 讲解和声配置的方法:- 三和弦:由三个音组成,是最基本的和声。

- 七和弦:由四个音组成,增加了和声的丰富性。

三、实践操作1. 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首简单的歌曲。

2. 每组选派代表,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音乐创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音乐创作实践。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Composition&the Theory of the Technique for Composition学时学分:54学时/2学分适用专业: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开课部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课,是博士生对国内外音乐作品,尤其是当代音乐作品创作技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创作实践的课程。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课,主要进行创作实践和相关技术的研究。

《二十世纪中外音乐文献研究》与《二十世纪配器技术研究》课程都是专业辅修课程,分别进行专项研究,以辅助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创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目标:了解20世纪的新音乐及其作品分析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第一章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关于调性的“模糊、游移、隐退、淡化”和“自由无调性”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勋伯格创作技法的演变过程,掌握现代作曲技法的缘起。

重点与难点:关于勋伯格的生平和历史地位。

他的早期音乐创作和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关系。

关于“自由无调性”的意义和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创作。

勋伯格的五部钢琴独奏作品及其在风格上的演进意义,关于Opp.1ll、23、25、33ab的简要分析。

对0p.19所含六段,小品的说明性分析,它们各自在自由无调性处理中的手法与特点。

第一节与勋伯格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关于勋伯格的钢琴独奏曲第三节关于《钢琴小品六首》0p.19的说明性分析[本章小结]关于“自由无调性”和“全部十二音”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附录中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二章勋伯格的《钢琴组曲》op.25——关于“十二音现象”和“十二音体系”教学目标:研究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发展及其具体方法。

作曲教学大纲

作曲教学大纲

作曲教学大纲作曲教学大纲作曲是一门艺术,它涉及到音乐理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

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作曲,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创作能力,制定一份作曲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一、音乐理论基础作曲是建立在音乐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作曲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应该是音乐理论的学习。

学生需要了解音符、音程、节奏等基本概念,掌握调式、和弦和节拍等基本元素,以及学习如何分析和理解乐曲结构。

二、创作技巧和方法作曲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创作技巧和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音乐思想。

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使用不同的音色、和声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如何运用对位、转调和变奏等手法来丰富乐曲的结构和变化。

三、音乐风格和历史作曲不仅仅是创作音乐,还需要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不同的音乐风格,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学习音乐的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作曲家们的创作思路和风格演变的脉络。

四、实践和演出作曲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还需要实践和演出。

因此,作曲教学大纲还应包括一些实践性的内容,如乐曲创作、编曲和演奏等。

学生可以通过创作自己的乐曲来锻炼创作能力,通过编曲来学习如何将音乐想法转化成乐谱,通过演奏来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五、评估和反馈作曲教学大纲的最后一部分应该是评估和反馈。

学生需要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接受专业人士的评估和指导。

评估和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总结起来,作曲教学大纲应该包括音乐理论基础、创作技巧和方法、音乐风格和历史、实践和演出以及评估和反馈等内容。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曲能力,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创造力。

作曲教学大纲的制定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助于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Composition&the Theory of the Technique for Composition学时学分:54学时/2学分适用专业: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开课部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课,是博士生对国内外音乐作品,尤其是当代音乐作品创作技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创作实践的课程。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课,主要进行创作实践和相关技术的研究。

《二十世纪中外音乐文献研究》与《二十世纪配器技术研究》课程都是专业辅修课程,分别进行专项研究,以辅助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创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目标:了解20世纪的新音乐及其作品分析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第一章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关于调性的“模糊、游移、隐退、淡化”和“自由无调性”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勋伯格创作技法的演变过程,掌握现代作曲技法的缘起。

重点与难点:关于勋伯格的生平和历史地位。

他的早期音乐创作和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关系。

关于“自由无调性”的意义和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创作。

勋伯格的五部钢琴独奏作品及其在风格上的演进意义,关于Opp.1ll、23、25、33ab的简要分析。

对0p.19所含六段,小品的说明性分析,它们各自在自由无调性处理中的手法与特点。

第一节与勋伯格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关于勋伯格的钢琴独奏曲第三节关于《钢琴小品六首》0p.19的说明性分析[本章小结]关于“自由无调性”和“全部十二音”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附录中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二章勋伯格的《钢琴组曲》op.25——关于“十二音现象”和“十二音体系”教学目标:研究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发展及其具体方法。

重点与难点:从“自由无调性”到“古典十二音”的主要历程,其中包括:浪漫主义晚期的“动机发展”和自由无调性时期的“音列萌芽”,以及里查·施特劳斯和贝尔格等人的实践情况;作为其“初始概念”的“固定音高原则”以及勋伯格本人的实践情况;作为其“含糊概念”的“用所有的音作曲”,以及贝尔格、威伯恩、艾夫斯和勋伯格本人的实践情况;作为其“准确概念”的“用十二音作曲”,以及勋伯格在其0p.23和0p.24中的实践情况;豪尔的“特洛普十二音”及其与勋伯格十二音序列的区别异同。

与十二音音乐有关的五个概念,以及它们的“所指”与“能指”;与古典十二音体系有关的六项基本原则。

Op.25的音高序列原型及其分析;其中的两个动机音组;这个音高序列在0p.25中的不同陈述方式;具体写法中的“违例”现象与“特色”处理种种;各乐章音高序列进程描述。

第一节从“自由无调性”到“古典十二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概念与方法第三节作品分析[本章小结]十二音及其序列之歌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三章亨德米特的复调钢琴曲集《调性游戏》——关于“泛音音阶”与“音序调性”教学目标:研究亨德米特音乐创作观念和代表性作品。

重点与难点:关于亨德米特音乐创作生涯中的两个主要时期:1917—1927年的“实验时期”,1927—1963年的“稳定时期”。

亨德米特的新调性观念,所谓“音序一”的形成规则与运算过程。

《调性游戏》概述,每段音乐的分析。

关于《调性游戏》的调性呈现、调性确立、调性发展和调性布局。

第一节与亨德米特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亨德米特的调性新观念——“音序一”第三节《调性游戏》的一般情况和简要分析第四节《调性游戏》的几个特点[本章小结]亨德米特的泛音音阶和音序调性及其音乐验证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四章梅西安《二十次朝觐耶稣》——关于主题结构的“象征性”与音高发展的“角色化”教学目标:研究梅西安的音乐创作思想和具体技法。

重点与难点:梅西安及其新音乐创作的主要经历;梅西安的代表性作品简述;梅西安新音乐创作中存在的“一个基础”、“两种评价”、“三大主题”、“四个阶段”和“五种最重要的技术语言”。

梅西安与宗教音乐:他何以热爱之?他所“创建”的所谓“宗教音乐会音乐”及其与普通宗教音乐的区别;关于“数字象征”的意义与举例。

《二十次朝觐耶稣》的整体特点与各乐章简述。

第六乐章的整体结构及其严格对称处理;赋格结构中主题、答题与若干个间插段;它们在音高和节奏方面的数字关系及其象征意义;音乐主题在发展中的“角色化”处理以及“非对称扩大”和“非逆行节奏”等手法。

第一节与梅西安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梅西安新音乐创作中的宗教题材和数字象征第三节《二十次朝觐耶稣》的一般情况第四节《二十次朝觐耶稣》第六乐章分析[本章小结]关于梅西安的宗教音乐会作品及其象征性主题设计与角色化发展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五章考威尔探索发明时期的钢琴独奏作品——关于“音丛和弦”与“拨弦钢琴”教学目标:研究考威尔的创作历程和创作技法。

重点与难点:关于考威尔的成长过程与新音乐创作历程:191l~1936年的“探索发明时期”,关于他以钢琴音乐实验为主的新和声、新音色、新音响、新演奏法、新节奏法和新记谱法,所谓“for piano string”和“for string piano”以及“音丛”和钢琴的“打击乐音响”;1936~1950年的“兼收并蓄时期”;1950—1965年的“综合回归时期”。

20世纪钢琴音响的初步革命:德彪西和他的“无槌钢琴”,普罗科菲耶夫和他的“钢铁音色”,巴托克和他的“槌子钢琴”。

关于《玛努努的潮汐》和“新原始主义”;关于《力度的运动》及其“响度的力度”和“紧张度的力度”;关于《斑希》及其钢琴拨弦演奏法。

第一节与考威尔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钢琴音响的初期革命第三节作品分析[本章小结]考威尔探索发明时期的钢琴作曲技术主题的发展方法与音乐的结构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六章约翰·凯奇的预配钢琴作品——关于“音高结构”、“节奏结构”和“预配钢琴”教学目标:研究约翰·凯奇不同时期的创作与革新情况。

重点与难点:凯奇不同时期的创作与革新情况,其中包括:1932--1938年的“音高结构”时期,类似序列音乐创作方式的“二十五音体系”及其“音域限定法”;1938—1948年的“节奏结构”时期和“预配钢琴”发明,考威尔的“节奏结构”与贝尔格和勋伯格相关概念的区别,打击乐作品和预配钢琴作品概述;1950年以后的革新种种,诸如:偶然音乐及其图表记谱法,磁带音乐,具体音乐,无声音乐,不确定音乐及其与偶然音乐的区别。

预配钢琴的探索过程;对预配钢琴的基本评价:预配音的数量;预配材料的种类与装配位置。

《危险之夜》、《奏鸣曲与间奏曲》以及《三首舞曲》等作品分析。

第一节与约翰·凯奇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预配钢琴及有关问题第三节预配钢琴作品分析[本章小结]凯奇在50年代之前的作曲技术轨迹和声与音乐织体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七章乔治·克拉姆的《大宇宙》第一卷——关于“扩声钢琴”和“演奏作曲法”教学目标:研究乔治·克拉姆的音乐创作特点和具体技法。

重点与难点:关于克拉姆新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其中包括:擅长以“音色”和“音响”进行构思与写作;他创作的“新室内乐”和“新人声主义”作品及其在演出中的戏剧化倾向;“简约音高法”、“固定音程法”和“三音细胞”;新记谱法及其造型性。

克拉姆创作的主要风格时期:1954一1962年的“纯器乐时期”,关于《大提琴组曲》和《五首钢琴小品》;1963一1969年的“风格初成时期”,关于“夜乐”系列、“牧歌”系列和“回声”系列1970一1979年的“风格鼎盛时期”,关于《黑天使》、《远古童声》和《鲸之声》;1980年以后的音乐创作及其风格转变;对克拉姆创作的基本评价。

美国新钢琴音乐中的“3c”;克拉姆的新钢琴音乐及其新音响:新踏板法;在钢琴弦上的新演奏法;演奏者的人声配合;新键盘演奏法。

《大宇宙》系列概述;其第一卷及其十二首音乐的分析。

第一节与克拉姆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歌曲写作第二节克拉姆的钢琴音乐及其新音响第三节《大宇宙》第一卷音乐分析[本章小结]克拉姆的扩声钢琴及其演奏、作曲法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附录中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八章布列兹的《结构第一号》——关于“整体序列主义”及其预制与程序教学目标:研究布列兹的新音乐创作历程及其整体序列的起源与发展情况。

重点与难点:布列兹的新音乐创作是如何从“古典序列音乐”转到“整体序列主义”的? 他如何从“受勋伯格的影响”到“和勋伯格的相区别”的?其中包括他对勋伯格的“反感”、“反对”和“反叛”,以及对威伯恩和梅西安的崇尚与肯定,关于《音乐笔记》的钢琴版和乐队版,关于“固定音高”的“无主题风格”及其与勋伯格“无重复风格”的区别,关于音高序列的“轮回派生”及其对古典十二音原则的违背,他的第一部整体序列主义作品《复调x》,他在《第三钢琴奏呜曲》中的严格控制与即兴处理,作为“具体音乐”和“空间音乐”的《能量之歌》,关于“马拉美系列”和《影影绰绰》,关于“不确定媒体”的《爆发·不变》系列,作为计算机音乐的《应答曲》。

关于整体序列主义产生的背景、意义、原因和分歧性看法;关于整体序列主义的最初创作实践和有关发展:巴比特的《钢琴曲三首》,梅西安的《时间与力度的列式》,格尔韦茨和法罗两人的两部《双钢琴奏鸣曲》,布拉切尔的节奏新观念及其数字化的“节拍序列”,斯托克豪森的《交叉演奏》及其“音区序列”、《对位》及其“音色序列”、《群》及其“速度序列”,贝里奥《午后的祈祷》及其“结构序列”,克然涅克对多种因素的“统一控制论”。

《结构第一号》的音高序列来源与固定编码,它的四种力度序列和四种演奏法序列的产生方式,节奏序列与音高序列的配对原则,它们在Ia之两架钢琴和两大部分及各个段落中的具体配对方式与结果,本章分析与[英]布林德尔和[捷克]柯赫乌铁克之分析结果的某些差异。

第一节与布列兹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与整体序列主义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三节第三节《结构第一号》的音乐分析[本章小结]布氏结构程序歌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