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环境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如何适应和影响其生存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环境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生存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它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群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土壤、气候和水体)。
生态系统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群体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或职位。
它包括生物的生活方式、所占据的空间和资源利用方式等。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以是竞争的,也可以是互补的。
生态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存。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生物种类的数量和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4.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一个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消耗的指标。
它是指为满足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需求而占据和消耗的土地和水资源的面积。
生态足迹的概念提醒我们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地球资源,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发生的长期变化。
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化和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物种分布的变化、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生态位的改变。
6. 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类干预和管理来修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它可以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物种保护和生态工程等方法。
生态恢复的目标是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维持。
7. 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通过观测和记录生物群体和环境参数来评估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采样和分析生物样本、观察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结构等方式进行。
环境生物学的试题和答案
《环境生物学(孔繁翔)》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61-2不需要购置昂贵的仪器及进行仪器保养和维修;可大面积或长距离内密集布点;缺点:反应不够迅速,无法精确检测某些污染物的含量;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季节和地理环境等;4、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有哪些主要区别?;答:(1)起作用的微生物群种不同(2)产物不同(;5、请叙述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所涉及的重要工具;答:基本过程:1.制备目的基因2.选择合适的载体;4不需要购置昂贵的仪器及进行仪器保养和维修。
可大面积或长距离内密集布点。
缺点:反应不够迅速,无法精确检测某些污染物的含量,精度不高。
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季节和地理环境等。
4、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有哪些主要区别?答:(1)起作用的微生物群种不同(2)产物不同(3)反应速度不同好氧分解速度快,厌氧分解转化速度慢,效率低,时间长(4)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好氧生物处理要求充足供氧,对其它环境条件要求不太严格;厌氧生物处理要求绝对厌氧环境,对其它环境条件(如pH值,温度等)要求甚严,一般要求有机物浓度>1000mg/l。
(5)受氢体不同。
好氧生物以分子态氧为受氢体,厌氧生物以化合态盐、碳、硫、氮为受氢体5、请叙述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所涉及的重要工具酶。
答:基本过程:1.制备目的基因 2.选择合适的载体,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相连接生成重组DNA分子 3.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4.对目的基因的筛选和检测5.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的表达重要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6、什么是水体自净?自净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哪些作用?可根据哪些指标判断水体自净程度?答:受污染的水质自然地恢复原样的现象成为水体自净发生的作用:物理作用:稀释、沉降化学作用:氧化、还原、凝聚生物作用判断指标:1.有机物的浓度 2.生物的相 3.溶解氧的浓度7、简述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答:污染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可直接与生物大分子反应,共价结合,导致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性损伤,从而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产生毒效应8、在生物测试中,受试生物一般应符合哪些条件?1.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具有敏感性○2.受试生物应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和足够的数量,并在全年中在某一实际区域范答:○3.受试生物应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重大的生态学价值○4.在实验室内易于培养和繁殖○5受试生物应具有丰富的围内可获得○6.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的反应能够被测生物学背景资料,人们已经清楚了解受试生物的生活史、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7.受试生物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应考虑人类食物链的联系定,并具有一套标准的测定方法或技术○9、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的原理是什么?简述厌氧发酵的生化过程。
环境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全
环境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全环境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1病毒就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存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就是什么?分成哪几类病毒?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3病毒具备什么样的化学共同组成和结构?答: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
还含有脂质和多糖。
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
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
核酸内芯有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4描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产卵过程。
答: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有:吸附、侵入、复制、聚集与释放。
首先,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以它的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面上某一特定的化学成分,或是细胞壁,或是鞭毛,或是纤毛。
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宿主的代谢改变,宿主细胞内的核酸不能按自身的遗传特性复制和合成蛋白质,而由噬菌体核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所控制,借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聚集合成新的噬菌体,这个过程叫装配。
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装配过程如下:先合成含dna的头部,然后合成尾部的尾鞘、尾髓和尾丝,并逐个加上去就装配成一个完整的新的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
孔繁翔《环境生物学》课后习题第一~四章
绪论P181.你认为环境科学的形成及其研究范畴与传统学科有哪些异同?(略)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加)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什么?P9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包括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即对自然资源得不合理利用)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加)研究对象为: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或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学研究中有哪些作用?(略)4.如何开展环境生物学的研究?P11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P671.概念解释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P21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P22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P23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P24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P26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P30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物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污染物的⽣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物的合成作⽤和矿化作⽤所引起的污染物周⽽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2、环境⽣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导致⽣态系统变异的效果,如⽔利⼯程、森林砍伐、癌症患者增多。
按引起的后果有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环境⽣物效应关系到⼈和⽣物的⽣存和发展。
3、分⼦杂交法:分类:⽤DNA或RNA作为分⼦探针鉴别DNA的分⼦杂交称为Southern blot⽤DNA或RNA作为分⼦探针鉴别RNA的分⼦杂交称为Northern blot⽤标记的蛋⽩质或DNA作为分⼦探针鉴别蛋⽩质分⼦称为Western blot三类分⼦杂交操作均可将被鉴定的⼤分⼦转移到硝酸纤维薄膜(ND)或尼龙膜上,在薄膜上分⼦探针与被签定的核酸、蛋⽩质分⼦发⽣反应。
4、胎盘屏障:由插⼊胚胎与母体循环之间⼏层细胞组成,阻⽌化合物进⼊胚胎,保护胎⼉,其影响因素有物种、孕期。
5、指⽰⽣物:就是对环境中某些,包括污染物的作⽤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的产⽣明显的物质。
另定义: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各种反应或信息⽽被⽤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物质。
6、肾脏⾎浆阈:当⼀种化合物在⾎浆中的浓度增⾼到⼀定程度时,主动转运系统可呈饱和状态,即使⾎浆浓度再增⾼,XB在尿液中的浓度也不再随之增⾼,此时⾎浆中的浓度。
7、微型⽣物群落监测法:微型⽣物群落是⽔⽣态系统内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活在⽔中的微⼩⽣物,包括藻类、原⽣动物、轮⾍、线⾍、甲壳类等。
常⽤的⽅法1969年由美国学者凯思斯等⼈发展和创⽴的聚氨配泡沫塑料块法,⼜称PFU法(polyurethane foam unit)原理:⽤PFU法得到的原⽣动物群集过程是群集速度随着种类上升⽽下降,集群速度与种类数的交叉点就是种数的平衡点。
8、⼀相反应:第⼀阶段:⼜称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解反应,⽬的是引⼊极性基团,将脂溶性物质转化为极性化合物→易溶于⽔,使其可能进⾏结合反应⼆相反应:第⼆阶段,结合反应(conjugation reation),是Ⅰ相反应产物与某些内源性化合物结合,⽔溶性上升,排出体外是⼀种解毒反应。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名词解释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环境生物学_孔繁祥_课后题+提纲+重点
Zhong Dian绪论1.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目的在于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存在的规律。
2.温室效应:在大气层中,CO2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是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CO2越多热外流越受阻,地球温度上升越快,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3.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平流层中CO2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而人类活动引起氯氟烷烃和含溴卤代烷烃排放到平流层,氯原子催化O3的分解,打破了O3的自然平衡,导致O3“空洞”。
4.酸雨: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SO2、NO在强光下发生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形成(pH<5.6)5.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一个分支。
6.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及目的: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间相互关系。
⑴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⑵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成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空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互相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实验,实验室实验,模拟研究。
主要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1.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
2,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为污染源。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绪论1、什么是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自由发挥题(理解)P9~1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相互关系以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生物学的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②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③保护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①野外调查和试验②实验室试验③模拟研究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3.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4.环境效应——环境污染导致的环境变化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环境化学效应: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环境物理效应: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等。
5.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转运的方式及特点:必考。
7.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理解)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相I过程(反应)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OH、-SH、-COOH、-NH2)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相II过程(反应)相I过程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二级代谢物)或带有相应活性基团的外源性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进行结合反应。
环境生物学复习-段昌群-参考重点
第一章绪论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4)全球变化生物学(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环境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积累在生物体内的污染物随食物链的营养转移而进行迁移,并在更高营养级的生物体中不断富集。
3、吸收:环境中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总过程。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要点答案
环境生物技术复习要点第一章1 环境生物技术的概念?环境生物技术的概念:南大程树培教授:直接或间接利用完整的生物物体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或能够高效净化环境污染以及同时生产有用物质的人工技术系统德国Timmis博士:应用生物圈的某部分使环境得以控制,或治理预定要进入生物圈的污染物的生物技术密歇根州立大学Tiedje教授:环境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微生物学过程通俗定义: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生物技术2 分为哪三个层次,分别是什么?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次是指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污染防治生物技术,如降解杀虫剂、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等中层次是指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等低层次是指利用天然处理系统进行废物处理的技术,如氧化塘系统等,特点是发挥自然界的生物环境功能三个层次没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不同层次间是相互渗透和交叉应用3 基因工程菌是?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菌体内使其表达、产生所需要的蛋白的细菌4活性污泥法?将空气连续鼓入大量溶解有机污染物的废水中,经一定时间后,形成由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具有很强的吸附与氧化能力,能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5 氧化塘?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 (塘水中自然繁育的微生物在其自身的代谢作用下,氧化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的)的构筑物。
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相似。
以太阳能为初始能量,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植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在太阳能(日光辐射提供能量)作为初始能量的推动下,通过氧化塘中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将进入塘中污水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
第二章1 废水生物处理是什么?概念: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的一部分转化为微生物的细胞物质,另一部分转化为比较稳定的化学物质(无机物或简单有机物)的方法2 好氧生物处理原理,代谢作用?原理:在提供游离氧的前提下,以好氧微生物为主,使有机物降解的方法包括两种代谢: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3 BOD5、COD指什么?为什么BOD5/COD是可化降解的指标?BOD5:五日生物耗氧量,指的是水中的微生物可以降解的有机物被降解后消耗的氧的量;也就是说用生物降解水中有机物5天所消耗的氧的总量。
《环境生物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作业习题1、你认为环境科学的形成及其研究范畴与传统学科有哪些异同?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是什么?3、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学研究中有哪些作用?4、如何开展环境生物学的研究?5、什么是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研究的“环境”有哪些特点?6、环境生物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针对哪些环境问题?7、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8、环境生物学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体有什么特点?9、根据环境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分析我国在本学科中存在的主要优先领域有哪些方面?讨论习题1、讨论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如生态学、毒理学等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学科上的异同。
2、结合环境生物学的发展现状,论述环境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和发展。
第二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作业习题1、解释下列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环境生物效应、污染源、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污染物形成、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3、什么是生物转运?细胞膜有哪些特点?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和浓缩系数、生物浓缩的机理。
6、生物对环境有哪些污染效应?其污染后果如何?7、阐述微生物对金属汞、砷的生物转化。
8、阐述呼吸系统吸收的特点和影响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9、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有哪些方面的因素?10、皮肤吸收的特点和影响因素11、生物转化的毒理学意义是什么?12、重金属与其它污染物相比,对生物体和人体的危害特点是什么?13、影响生物浓缩的因素有哪些?14、简述生物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5、什么是优先污染物?主要针对哪些污染物?16、超量积累植物具有什么特点?研究超量积累植物有什么意义?17、生物放大对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具有什么效应?18、简述机体对生活环境中化学物的吸收途径有哪些?19、环境化学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并说明其转运特点。
课后习题答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课后习题答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绪论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含什么微生物?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者似核。
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
也不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包含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与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含什么微生物?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
由核膜将细胞核与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
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与叶绿体等。
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微生物包含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类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4、生物的分界共有几种分法,他们是如何划分的?答:1969年魏泰克提出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后被Margulis修改成为普遍同意的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包含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原生生物界(包含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真菌界(包含酵母菌与霉菌)、动物界与植物界。
我国王大教授提出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与植物界。
7、微生物有什么特点?答:(一)个体极小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
(二)分布广,种类繁多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与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与数量庞大。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课程期末试卷 (A)一.名词解释(每词 2 分,共 20 分)1. 生物转运: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
2. 生物浓缩系数: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
3. MFO: 即混合功能氧化酶,是污染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Ⅰ过程中的关键酶系。
存在与大多数组织的细胞内质网上,但肝脏的活性较其他组织中活性要高得多。
组成包括:细胞色素 P450 、 NADPH 细胞色素 P450 还原酶和磷脂。
其作用是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
许多外源性化合物进入生物体内,经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后发生各种变化,经代谢排出体外。
4. 敏感种: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这类生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范围比较狭窄,环境条件稍有变化即不能忍受而死亡。
5. 环境激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指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如肿瘤。
又称为环境激素,外源性激素。
主要包括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
6. LC 50 :半数致死浓度,能引起一群动物的 50% 死亡的最低剂量。
7. 蓄积系数: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 50% 受试动物后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与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 50% 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的比值,比值愈小,蓄积作用愈强。
蓄积系数K= ∑LD 50(n)/ LD 50(1)8. 致突变效应: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的变化的作用,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9. 生物修复: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植物)将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
10. 基因工程:在体外将外源 DNA 分子(往往是某一特定的基因)酶切,与载体连接后导入到受体细胞中,使该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过程。
(完整版)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完整版)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酸雨:PH值小于5.65的降水。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什么是生物的协同进化?举例说明。
生物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公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
环境生物学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生物学习题一、名词解释:环境激素、最小致死量(MLD)、蓄积作用、生物积累、固定化酶、生物标志物、肝肠循环、微粒体、共代谢作用、活性污泥法、污泥沉降比(SV)、污泥容积系数(SVI)、生物转化、生态模拟、生物放大、活性污泥、LD50、LD0、拮抗作用、生物积累、优先污染物、需氧污染物、污泥沉降比(SV)二、填空题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人类干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环境生物学在应用学和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
2.生物污染按照物种的不同,可以分为动物污染、植物污染和微生物污染三种类型。
3.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R.卡逊写的科普作品《》,详细描述了滥用化学农药造成的生态破坏,这本书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响。
3.人类对环境的干预包括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两个方面。
4.氮素化肥在土壤中以态氮和态氮两种形式出现,氮肥施用过多,促使土壤中硝酸盐浓度增高,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硝酸盐转化为,此转化物可与土壤中各种胺类化合物反应生成强致癌物质,对人体危害极大。
氮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气、液、固三相循环,被称为,而磷只存在液、固相形式的循环,被称为循环。
5.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在大气中扩散迁移时,可被氧化成为,遇氨或金属氧化物形成硫酸盐颗粒物。
它随降水落到地面,受径流冲刷进入水体,如果处于水底缺氧条件下,作为受氢体经硫酸盐还原菌作用,可以还原为,再次进入大气。
6.劣质磷肥,除含大量重金属外,三氯乙醛的含量也很高。
三氯乙醛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迅速转为,其毒性大于三氯乙醛。
7.污染物不同形态表现出不同的污染效应,这些形态包括:、、结构态;络合态。
8.在自然界,天然木素分子的降解主要是靠菌完成,的生物降解是碳循环的限速步骤。
9.碳、氮、磷、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受二个主要的生物过程控制,一是,二是后来进行的异养生物的。
《环境生物学》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1.概念解释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
在过程I(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环境生物学习题答案
环境生物学习题答案1、当今全球和我国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答:①温室效应②臭氧层破坏③酸雨④生物多样性减少⑤土壤荒漠化⑥淡水资源危机⑦海洋环境污染⑧固体废弃物污染⑨有毒难降解化学品污染;我国当今所面临的环境问题:①水资源紧缺并污染严重②农业环境形势严峻③生态环境状况恶化④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2何为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可划分多少层次类型?答: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种类、种类遗传变异和它们所生存环境的总称。
可划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3我国生物多样性有何特点?其价值和作用是什么?答:特点:①物种丰富②特有属种繁多③区系起源古老④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⑤生态系统丰富多彩;价值:①直接价值:生物资源被直接用作食物、药物、能源、工业原料等体现出的价值②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平衡,稳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的价值③潜在价值:目前尚未表现且又有潜在功能的价值;作用:①是人类的食物来源②是人类药物的主要原材料③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工业和日用品原料④在维持生态平衡、稳定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简述环境微生物多样性有机种类型?它们各有何作用?答:㈠①土壤中的微生物②水体中的微生物③空气中的微生物④极端生态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a嗜热微生物b嗜冷微生物c嗜酸味生物d嗜碱味生物e嗜盐为生物f嗜压微生物㈡作用:①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②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③是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作用④是生态系统中的初始生产者⑤是物质和能量的储存者。
5简述植物多样性有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和作用?答:类型:①植物种类的多样性:a藻类b苔藓c蕨类d种子植物②植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③植物遗传的多样性;作用:①是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生产者②为其它生物创造和维持生态环境③植物也是有机物质和能量的储存者④是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员⑤是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之一。
第四章1、异生素的主要吸收途径(哺乳动物)有哪些?答:①消化道(最主要)简单扩散,极少数为主动转运②呼吸道:大气中得以胜诉,肺泡上及细胞,非脂溶性,水溶性,颗粒物均可透过,其吸收速率仅次于静脉注射③皮肤:表皮细胞(多数),皮脂腺细胞,汗腺细胞。
环境生物学复习汇总
一.绪论1.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相互关系以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4.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环境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而自然过程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
按污染物性质: 生物、化学、物理污染按污染物形态: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辐射污染2.环境效应: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环境变化。
分类—按环境变化的性质:生物、化学、物理效应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环境化学效应: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环境物理效应: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温室效应、地面沉降、热、噪声)八大公害—P223. 污染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污染源: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污染源(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自然来源(活动的火山或矿床)、人为来源(来自人类活动,影响范围广、危害大,如工业三废)污染物: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产生途径:生产性污染物和生活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进人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
4.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亦称优先控制污染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物学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1.概念解释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
在过程I(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在过程II(又称相II反应)中,相I反应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极性有所增强,利于排出。
主要反应:相I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相II反应: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甲基化等等。
相II反应:又叫结合反应,指在酶的催化下,外源化合物的相I反应产物或带某些基团的外源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的结合反应。
MFO的组成和作用:由细胞色素P450、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磷脂组成,具有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的作用。
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浓缩系数,生物浓缩的机理。
生物浓缩: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浓缩系数:BCF,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的比值。
(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机理:污染物通过生物呼吸、食物和皮肤吸收等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分散至生物体的各个部位,被生物的多种器官和组织吸收浓缩。
生物各种器官和组织对某污染物的浓缩程度,取决于该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生物组织与血液对该物质的亲合性的差异以及生物组织对该物质的代谢。
6.生物对环境有哪些污染效应?其污染后果如何?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类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附加)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效应有:病原微生物使人、家禽、家畜和植物致病;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体外观、气味、水生生物,产生毒素,污染饮用水;微生物代谢物污染,如H2S气体难闻且使人中毒,酸性矿水危害周围生物,硝酸和亚硝酸致病致癌,微生物毒素污染食品。
7.阐述微生物对金属汞、砷的生物转化。
汞Hg:在有氧条件下,某些细菌使元素汞氧化或使二价汞还原为元素汞;在甲基钴氨素参与下使汞甲基化;汞的甲基化与其脱甲基化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砷As:某些细菌氧化亚砷酸盐为砷酸盐,毒性减弱;在土壤中三价砷氧化为五价;霉菌使砷化物甲基化形成剧毒的三甲基砷。
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1.何谓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举例说明污染物对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
诱导作用:污染物使酶的合成速度增加或降低酶蛋白的分解。
举例:被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污染的河水对鱼的混合功能氧化酶(CYP1A1)具有诱导作用。
抑制作用:污染物与酶的中心功能基团结合而抑制酶的活性。
举例:DDT对Na+/K+ ATPase(腺三磷酶)和Mg-ATPase有抑制作用。
2.阐述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污染物及其活性代谢物可直接与生物大分子反应,共价结合(蛋白质、核酸、脂肪酸等),导致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性损伤,从而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产生毒性效应。
抑制生物大分子的合成。
3.污染物在细胞水平上的影响有哪些?表现为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导致细胞膜损伤;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干扰受体正常生理功能(细胞膜)。
引起线粒体膜和嵴形态结构的改变,影响氧化磷酸化和电子传递功能;污染物经代谢活化产生自由基,导致内质网结构和微粒体膜的一些重要组分(如MFO)的破坏;阻碍叶绿素合成,加速叶绿素分解,破坏叶绿体超微结构,影响光合作用;影响微管、微丝、高尔基体等其他细胞器(细胞器)。
4.什么是靶器官?污染物对生物组织器官的影响。
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影响:植物吸收大气污染物后,导致叶组织的坏死,表现为叶面出现点、片伤害斑,造成叶、蕾、花、果等器官的脱落;农药污染也能对植物器官和组织产生影响。
对动物组织器官的影响较为复杂,如Pb损害造血器官和神经系统,Cd影响肝脏和肾脏,引起骨痛病;Hg引起水俣病,影响神经系统。
5.什么是行为毒性?污染物对水生生物行为的影响。
行为毒性:当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温度、光照、辐射等)使得动物一种行为改变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时,产生行为毒性。
影响:影响回避行为,使生物的分布区系改变,打乱原有的生态系统系统平衡;影响捕食行为,造成获得的资源减少,进一步导致生物发育和繁殖受阻;影响学习行为;影响警惕行为,增加生物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下降;影响社会行为。
对鸟类(有机磷农药):姿态效应的改变,对领地的失控,不能照顾后代等。
(加)6.环境激素有哪几类?环境激素的危害。
环境激素: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的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的重大疾病,这些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
(此题中可略去)种类: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
危害:可使野生动物的性发育和雄性生殖器异常;使鱼类等发生性逆转,导致繁殖成功率下降;引起人体多种形式的雄性生殖系统发育障碍;与人类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生有关。
7.何谓优势种?敏感种?种的多样性?优势种:在群落中优势度大的物种。
敏感种: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种的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物种的相对密度(群落的异质性)。
8.何谓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相加作用: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
独立作用: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
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作用强度。
9.什么是抗氧化防御系统?其作用是什么?需氧生物在长期进化中发展出的防御过氧化损害的系统。
(由GSH,VC,VE,GPx,SOD,Ct等组成)作用:控制由体内代谢产生的活性氧,消除活性氧对机体的伤害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清除氧化还原循环产生的大量活性氧。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1.什么是生物测试?生物测试的基本类型。
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要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基本类型:短期生物测试、中期生物测试、长期生物测试。
2.受试生物的选择条件。
对试验毒物或因子具有敏感性;地理分布广泛,数量多,易获得;具有重大生态学价值;易于培养和繁殖;生物学背景资料丰富,已被清楚了解;对试验毒物或因子的反应能被测定,并有标准测定方法或技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并考虑与人类食物链的联系;考虑受试生物的个体大小和生活史长短;考虑是否曾经受污染;等。
(选其中几个)3.半数致死剂量、蓄积系数、最大无作用剂量和最小有作用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LC50,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
蓄积系数: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ΣLD50(n))与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效应的剂量(LD50(1))的比值,即蓄积系数K=ΣLD50(n)/ LD50(1)最大无作用剂量: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某种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4.急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的一般程序。
急性':选择受试生物;预试验及确定剂量组;染毒方式;观察指标;确定LD50;试验结果评价。
慢性':选定试验动物并分组;确定染毒剂量和实验期限;选定染毒途径;观察指标;试验评价。
5.致突变、致畸效应和致癌效应的基本概念。
致突变: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改变的作用。
致畸效应:致畸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起胎儿畸形的现象。
致癌效应: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于生物体引起生物体发生肿瘤的作用。
6.致畸物的致畸作用具有什么毒理学特点?这些特点在致畸试验中有什么意义?毒理学特点:胚胎与致畸物发生接触时,可因胚胎所处的发育阶段不同而呈现不同敏感性;种属差异在致畸作用中较为明显,不同种系的动物呈现不同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