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合集下载

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大抵围绕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而不断完善和发展..所以;一般提起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肯定离不开君主专制..但实际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并不是一体的;君主专制必然是中央集权的;但中央集权却并不是一定要以君主专制为表现形式;两者成单方面的包含关系..君主专制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君主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拥有最大的;一般来说无上的权力..有时;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不仅是世俗的首领;而且也是宗教或帮派的首领如太平天国中的天王..顺便一提;在中国古代大多君主的权力来源于上天;故有君权神授一说法;意指君为神所挑选的在世间行使权力的资格..不得不说的是;君主专制虽然可以达到很高程度并很巩固的中央集权;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所带来的弊端和危病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以较为接近我们并对现代影响较为深刻的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为例来分析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中央集权方式的弊端:1政治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皇权的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这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使政策不断失误;而为官者则畏首胃尾、惟命是从;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官僚主义、贪污腐败之风..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并非表明封建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政治表现..明朝实行的厂卫制度、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等使民主制度就更难以形成了..2经济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表现在:第一、农民受到残酷剥削;极端贫困;因而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第二、地主和商人剥削来的钱财;往往用来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第三、清统治者在国内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第四、国家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海外贸易;影响手工业发展..3思想文化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使人们思想日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也遭到遏制..明朝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清初还大兴文字狱;从思想上加强对知识分子和人民的迫害和压制..这些措施;使知识分子动辄得咎;无所适从;使他们研究学问只限于在僵死的官僚式文体中徘徊;知识分子惟恐以“叛逆”罪被特务机关缉捕;或遭灭族之祸..他们只得闭眼不看现实、闭口不谈实际;从而使他们的思想被窒息、聪明才智被扼杀;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使民主思想很难传播;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遭到严重阻碍..4对外关系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造成落后于世界潮流..明朝一度实行“海禁”;清政府则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取长补短..从而妨碍了中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中国之所以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古代封建王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君主职位世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调节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机构;实现对全国的专制统治..正因为如此;不仅皇室家族内部不断发生争夺皇位的斗争;而且权臣、武将、外戚也极力觊觎皇位;实现改朝换代;宦官、奸臣也寄生在皇权之上;作威作福..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君主也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统治如焚书坑儒、文字狱等事件..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基本矛盾就在于;君主的能力与其所拥有的无限权力之间的不适应或不对称;而专制制度内部两种力量的矛盾运动――君权的强化力量与约束调节力量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则是这种内在基本矛盾的现实表现..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的作用下;使得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了某种自我调节机制;减弱了其狭隘性、封闭性与非理性因素;降低和减缓了政治动荡的频率与政治衰败的速度;从而使它能够在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维护统治秩序方面发挥出基本的效能..不过;这种内部矛盾运动虽然是我们思考君主制度的起点;但并非孤立的、自发的自我循环过程;它实质上是统治阶级分享、协调利益的一种具体形式;其深层的动力机制还应归根于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及“公道”、“民意”的要求;君主专制制度内部发育出一定的调节机制;形成内部矛盾运动;提高了统治的整体效能;其深刻的社会驱动力和最终的目的也在于实现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相反;如果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调节机制完全失灵;如果这一制度内部对立双方的基本平衡关系被彻底破坏;这就意味着某个政权事实上已经不能代表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从而无法获得起码的支持而濒临垮台..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内部的这种矛盾运动不过是皇帝和整个地主阶级共同分享统治权力和利益的一种形式;其实质在于维系统治集团中的个别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大体平衡;实现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从社会根源上看;这种矛盾运动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即:在总格局上;封建专制制度必然服从和反映封建经济基础的要求;但又存在着某些矛盾或局部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君主的能力与其权力的“不对称”的问题;客观上需要某种机制来调适二者之间的矛盾;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维护封建生产关系的功能;表现于君主专制制度的运行方面;必然会形成对君权的调节、校正和弥补机制;造成两种力量的对立统一运动..当然也要看到;这种自我调节功能只是君主专制制度运行过程中自然生成演化的结果;并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动选择创制的结果;因而其“制度化”的程度毕竟不高;只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一定的限度下发挥作用;而且往往伴随着较高的“摩擦成本”;如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冲突等;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其固有的内在矛盾..但这一以完全满足君主权力与利益的阶级性强烈的君主专制制度也非一无是处..虽然君主专制带来了诸多社会弊端;但无可否认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实现了空前的中央集权;集权的管理力度无可置疑..君主专制的强化;实际是权力的高度集中;行政机构运行效率高;如果君主有为;能够充分的发挥才干..例如:康熙帝先后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军队;清朝对台湾和蒙、疆、藏等地区管理的加强等;都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但在统筹利弊看来;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一般实行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政体..集权和民主并不矛盾..。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因此,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防止权力的分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了。

帝王通过专制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达到控制臣民以及国家的目的,并且保证中央政府以及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历朝历代都不断从财政,政治,司法,军事等制度上不断完善。

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

当时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稳定国家的政权,促进社会的安定。

政治方面:秦王自称“始皇帝”拥有一切大权并且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方面:统一了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

这些制度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都成为了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西汉时期,汉高祖首先铲除异性王(韩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诸侯。

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并威胁到中央政府,于是,刘彻颁布了“推恩令”来消弱诸侯的力量并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到了唐宋元时期,唐太宗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设工,兵,刑,吏,户,礼,六部。

这样,分工合作,又互相牵连监督,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后来六部制度为各朝所沿袭。

唐代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是黄袍加身夺取兵权,所以怕历史重演,于是将军权过于集中,军队力量加强,边防力量减弱,虽然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但是造成长期“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从而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

元朝主要加强了对台湾,西藏等边疆的联系与控制,巩固了发展夺民族的统一国家。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指最高统治者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它有一对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君权与相权之争。

君主专制政体,在封建社会时期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

它的不断发展,使君主的权力不断得到扩大和强化,国家稳定性也越来越大。

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朝的中书省制、明朝的内阁制、清朝的军机处设立等等,这些都是君主专制有效的政治统治模式。

它解决的是君主个人专权与大臣民主集中的矛盾,也是君主与大臣的权力分配问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个人的意志凌驾于民主之上的现象越来越遭到人们的反对,因此,君主专制政体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桎梏,它必然会被民主政治所取代。

资本主义发展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出现的事实很快便证明了这个规律的正确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主要指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它有一对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

它的不断加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它的加强,使地方的权力逐渐缩小,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的郡县制发展到汉朝的刺使制,再到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地方权力基本上被削弱;到元朝明清时期的行省制,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定型。

虽然,中途有些政权也试图实行分封制、郡国制,但结果都失败了。

这说明中央集权的确立、发展和强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在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紧密结合的。

整个封建社会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政体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巩固于西汉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5、加强于北宋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1)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三帅”统领禁军,但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

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形成互相牵制,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2)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互相牵制。

2(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知识结构】古
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
自秦开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王位世袭制
2、分封制
3、宗法制
4、礼乐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选官、用官制度
法律










秦朝建立
从汉至清的
演变
中央
选官、考察官吏制度
秦律
地方:郡县制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君主专制逐渐加强
(皇权PK相权)
中央
选官:补充
监察谏议:补充
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中央PK地方)
地方
秦: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于一身,位高权重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宰相权力一分为二(中朝与外朝)
隋唐:三省六部制,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决策、审议、
执行)
宋:二府三司制,宰相权力一分为三(行政、军事、财)
元:一省代三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明:废宰相,设内阁
清: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秦:郡县制
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制(郡国制)封国导致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具体措施需要掌握,祥见课本P15)
元:行省制度(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省制的开端。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
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隋唐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
•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到 了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 贞观年间,以明经和进士为主;开元年间,开始任 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 宋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为三级(乡试、省 试、殿试),大大增加了录取名额。 • 明清的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 的思想。
3、发展演变(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职能 监察 朝代 部门名称

汉 宋
御史大夫 御史府(御史大夫、刺史) 通判 督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按察使司
明清 中央 (顶峰) “科道”
地方
隋唐 谏议 宋
门下省 谏院
4、评价
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 不能杜绝腐败和低效
Ⅲ、选官制度 (读教材,填表格)
朝代 西周 制度 标准
世卿世禄 血缘
战国、秦、 军功爵制 军功 西汉初 汉武帝 察举.征辟 品行 东汉末、魏 九品中正 门第 晋南北朝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掌握了察举六名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 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入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 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 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 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根据材料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1、容易任人唯亲
三、宋代:设“中书门下”、“枢密院
”和三司分割相权。

中国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大全

中国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大全

中国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大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很多种表现方式,除了国家的政治制度,还有封地的政治制度,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中国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 中国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大全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专题: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

专题: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

专题: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演变历程2、历史作用和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具体表现在:(1)积极作用: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2、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3.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作用:l.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3.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三)练习阅读下列材料:1、材料一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

联邦制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共和制:(1)是关于自治、非集权、多样性的宪制安排。

制定一部有严格修改程序的宪法,在全国政府与各构成单位(州、省、邦)之间分割国家权力;各构成单位人民有自治或自组织权。

……(3)绝大多数联邦国家的构成单位都有自己的宪法,规定自己的政府组织形式。

……1787年宪法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简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简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简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所谓君主专制是指皇帝是封建国家的统治中心,总揽国家的最高权力。

所谓的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关系。

皇权的至高无上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核心。

该制度在发展中呈现的特点是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它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抵御外来侵略,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加强民族交流、中外交往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它在政治统治的腐败,思想文化的控制,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的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造成社会发展的迟滞,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X。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唐朝的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现象的出 安史之乱” 现说明了什么?此类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 现说明了什么?此类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 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 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 央 权 地方分权的 唐 中 期 设 节 度 使 藩 镇 割 据 局 面 出 现 五 代 十 国 分 裂 局 面 形 成
中书省 尚书省
军政 户 部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院 门下省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B.发展完善— B.发展完善—汉至元 发展完善
b.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集权加强
1)汉代
汉高祖刘邦
郡国并行制
郡国并行制 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推恩令, 推恩令,置刺史 汉武帝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 发兵权归枢密院; 收精兵:改禁军统领机构为“三衙”,发兵权归枢密院;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影响
4)元:行省制
元朝疆域
十大行省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朝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郡 州 道 路 行省 县 郡 州 州 路 府 县 县 县 州 府 县 县 县
郡县制
行政 机构 直 接 任 免
地方 官僚 体系
分封制
实行 条件 划分 基础 与宗法制相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按地域划分
根本 区别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 官员 诸侯王位世袭 位概不世袭 产生 官吏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权力 与中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 央的 方绝对服从中央 关系 历史 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 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 势力。 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 家的统一

中国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元世祖忽必烈与行省制度
目的:对全国进行有效 的统治,加强了中央 对地方的管理 内容:中央设“中书 省”,地方设“行中 书省” 作用:行省制度是秦以 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
标志着我国省级行 政区域开始
元代行省制度示意图 皇帝
御史 台 中书 省 枢密 院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行中书省
明朝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 度
思想文化上
战国:韩非子为代表点法家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 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科举制度
开始于隋朝
完善于唐朝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我国科 举考试制度正式诞生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 明经最重要 武则天:设立殿试与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为主要要考 试内容 八股取士,加强思想专制,束缚人们 的思想 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中书省
吏部 户部
尚书省
礼部 兵部
门下省
刑部 工部
六部尚书直接 对皇帝负责
返回
•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 •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 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 事 • 兵部: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 简练之政令 •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 刑名的机构 • 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
僵化于明朝
废止于清朝
练习:中考复习指南P27第23题 P33第24题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 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 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腐败,成为 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封建社会末 期,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 芽的发展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

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①战国时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还要注意按传统复习各主要朝代在加强中央集权化中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

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③西汉巩固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从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汉武帝改革管制,组成内、外朝,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概念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概念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概念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是两个政治术语,分别指代不同的政治权力结构。

中央集权(Centralized authority)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中,权力被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而其他地区的行政机构、政治单位和政治利益受到集中控制。

这种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统一决策、提高效率、避免地方腐败,缺点则是可能降低地方自治、影响民主和个人自由,以及容易导致国家的过度集权和专制。

君主专制(Absolute monarchy)则是一种君主统治制度,君主的权力无限制,政治权力被集中在一个个人或家族的手中。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不需要考虑代表民意、遵守法律或受制于任何机构或组织的限制,因此君主可以随意行使权力,甚至是残酷和不合理的。

君主专制的优点在于权力集中、决策效率高,缺点则包括政治稳定性不够、制约君主的力量有限、治理能力有限、民主和人权被削弱等。

虽然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是权力集中的政治形式,但两者之间仍有不同。

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集中控制和管理,而君主专制则强调个人或家族对政治系统的控制和统治。

在一些国家中,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可以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既强调权力集中又强调个人权力的政治制度。

中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中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中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一】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阶段朝代主要措施变化趋势创立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实行郡县制皇权逐渐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逐渐集权,地方权力日益缩小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隋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军事上,取消禁军将领的军权,控制军队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下设六部(分管政务)、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御史台(负责监察)。

在地方,设行省。

此外,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顶峰明朝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军事上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文化上采取八股取士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加强皇权;清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二】地方——地方主要行政制度的演变制度概况分封制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郡县制秦朝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行省制元朝开创了行省制,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三】文化专制——古代封建王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及影响朝代思想控制措施及影响秦朝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明朝沿用科学制,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节“五经”,实行八股取土。

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录取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清朝大兴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拓展】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有什么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或特征是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或特征是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或特征是篇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④隋唐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三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 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 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3)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据此并结合材 料,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6分) 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 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宰相专权,造成内乱,威胁皇权。 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4分)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影响: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 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D
8.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 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 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 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 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 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3)思想方面: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特 别是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的 影响。
三、发展历程
朝代
夏商周 秦朝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演变 中枢权力体系
酝酿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发展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
演变趋势
(特点)
明朝
清朝
高峰
顶峰
1、中央 权力不断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加强,地 方权力不 内外朝(中朝)制 郡国并行制 断削弱; 唐后期设节度使 2、皇权 三省六部制 不断加强, 二府三司制 州郡、通判 相权不断 一省制 行省制 削弱至被 废除。 废丞相,设内 三司制 3、对人 阁 们的思想 控制日益 设军机处 省制 加强。

君主专 制中 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 制中 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贯穿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

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意志决定着国家的一切大政方针。

而中央集权则侧重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强有力控制,地方政府必须服从中央的指令,以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这一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那时候,各诸侯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纷纷进行改革,加强君主的权力,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比如秦国的商鞅变法,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郡县制等措施,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他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威,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汉朝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同时,设立内朝,与外朝相互制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隋唐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隋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则是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在地方上,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宋朝为了防止地方割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军事上,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解除了武将的兵权,把兵权收归中央。

在行政上,增设官职,分化事权,削弱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在财政上,设立转运使,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建立后,实行行省制度。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
体制特点
一是君主专制——中央的政治、 经济、军事、人事、立法大权逐 步集中在皇帝手中
一是中央集权——地方的经济、政治、 军事等权力逐步集中到中央机构。
产生基础
①经济基础: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带来小农经济发展。这种经济形态具 有分散性、独立性,需要强化管理, 避免割据造成社会动荡。 理论基础:韩非子的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的主张;商鞅变法的实践,秦朝采 用法家思想;汉武帝实行“儒表法里” 的“大一统”思想;程朱理学。
特征: 没有?——自称“奴才”,只能“跪录” 没有?权——朝堂只能说“喳”
第五阶段:结束
1912,2
?
第二阶段:完善时期—隋唐 改进制度的原因:宰相决策权过 大,有乱用职权现象(假传圣 旨);地方“九品中正制”形成 了门阀制度;这些都危机皇权和 中央集权
第二阶段:完善时期
三省六部制: 特征——①对决策机构的分权; ②分工明确,互相牵制 影响: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办 事效率高;限制相权,加强皇权, 有利于政局稳定;
第二阶段:完善时期
科举制: 功能——选官制度。 特征——①分科考试; ②公开选拔; 作用:有效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打破门阀制度(“天子门生”), 加强中央集权.
第三阶段:新发展--宋朝元朝
文官体制:目的——(略)。 特征:国策——“重文轻武”
军事上的文官化——解除大将军权;军事体 制中,枢密院主军政,枢密使有文官担任; 另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 行政上的文官政府——科举大量选拔文官; 文官担任中央、地方重要官职;官、职、差 遣分离制度 影响:解除割据分离因素;政局稳定;经 济繁荣,文化昌盛。 但是带来了„„。
如何评价
积极作用:①行政运作高效、地 方管理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② 官僚政治(不是世袭贵族集团); 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④提高 治理国家的能力(大型工程等); ⑤有利于形成民族的合力和民族 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一)
一、选择题
1.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在于()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 D.加强民族交流
3.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4.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
A.掌管奏章B.管理军事
C.下达诏令D.兼理监察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

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6.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7.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最主要差别是()
A.地方长官的名称B.地方长官权力的大小
C.地方长官的任免方式D.皇帝是否总揽一切大权
8.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政治作用是()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B.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国家统一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9.汉初的中央集权与秦朝时最大的不同是()
A.中央官制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设置D.独尊儒术
10.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

”下面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推恩令B.收回王国官吏控制权
C.夺去王侯爵位D.削减王国封地
11.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
A.削弱了皇权,有益于政治清明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明确了官吏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 D.增加了政府职能机构,便于纳贤
1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应吸取的教训是()
A.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必然结果
C.机构改革必然增加财政开支D.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导致财政危机
13.“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所采取的措施是()A.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B.设立通判
C.派文官任州的长官D.设三司管理财政
14.唐朝在中央设置的尚书省职能相当于元朝的()
A.中书省B.吏部C.枢密院D.行中书省
15.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官制,皇帝秘书班子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A.中央政府提高工作效率B.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C.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加强 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