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2.docx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是如何看待战争的?A. 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B. 认为战争是必要的手段C. 认为应该避免战争D. 认为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答案:D2. 曹刿在文中提到了哪些战争策略?A. 先发制人B. 以逸待劳C. 诱敌深入D. 以上都是答案:B3. 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什么?A. 军队的规模B. 士兵的士气C. 将领的智慧D. 战争的时机答案:C二、填空题1. 《曹刿论战》是一篇关于______的论述。

答案:战争策略2. 曹刿在文中提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体现了______的战争思想。

答案:以逸待劳3. 曹刿认为,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______,更在于______。

答案:军事实力;战略智慧三、简答题1. 简述《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争策略及其意义。

答案:《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争策略主要是“以逸待劳”,即在战争中,要避免盲目进攻,而是要等待敌人疲惫,然后发起攻击,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种策略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战争的策略性和智慧性,而不是单纯的力量对抗,体现了战争的深层次思考。

2.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是如何论述战争的不可避免性的?答案:曹刿在《曹刿论战》中并没有直接论述战争的不可避免性,而是通过提出战争策略,间接表达了对战争的理解和态度。

他认为,虽然战争是残酷的,但通过智慧和策略,可以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从而减少战争的损失。

四、论述题1. 论述《曹刿论战》中曹刿的战争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曹刿论战》中,曹刿的战争观主要体现在对战争策略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上。

他强调以逸待劳,等待时机,用智慧而非蛮力取胜。

这种战争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军事家和战略家都受到了曹刿思想的启发,将这种以智取胜的战争策略运用到实际的战争中,提高了战争的效率和成功率。

2. 分析《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争策略,并讨论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2分)
①公将驰之
②望其旗靡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彼竭我盈,故克之。

【小题3】节选的.文段在阐述用兵方面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3分)
答案
【小题1】①驱车(追赶)②倒下(2分)
【小题2】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分)
【小题3】第一问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1分)第二问要点:(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
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2分)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3】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
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曹刿论战练习题(含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含答案)

九下13、《曹刿论战》练习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徧.(2)彼竭我盈.(3)又何间.焉(4)再而衰.(5)神弗福.也(6)牺牲..玉帛(7)公将鼓.之(8)何以.战(9)战于.长勺(10)公与之乘.(11)齐师伐.我(12)既克.(13)小大之狱.(1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5)齐师败绩..(16)公将驰.之二、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①弗敢加也,必以信.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C.①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②择其善者而从.之D.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2分)A.①虽不能察,必以情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B.①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天下之忧而忧D.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其真无马邪4、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下边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A. 又何间焉B. 战则请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C.公将战 D. 夫战,勇气也上使外将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2分)A、又何间(参与)焉B、肉食者鄙(地位低)C、战则请从(跟随)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D)A、肉食者谋之B、长跪而谢之曰C、辍耕之垄上D、小大之狱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A、十年春,齐师伐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B、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今天店铺将与大家分享的是《别了,不列颠尼亚》文章相关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曹刿论战》练习题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小大之狱( ) 牺牲玉帛( )登轼而望之( ) 公将驰之( )解析:可结合语境,通过辨析去掌握,在辨析中去分析、比较。

答案:参与目光短浅案件祭祀用的猪、牛、羊等车前横木驱车追赶2.辨析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 (2)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结合具体句子句意来分析。

答案:(1)所以原因(缘故)(2)凭、凭借把3.下面是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断句能判断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断句时要考虑字义、句意及语气。

答案:C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把序号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

(1)例:战于长勺(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苛政猛于虎也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刻唐贤人诗赋于其上(2)例:肉食者谋之( )A.属予作文以记之B.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登轼而望之D.公与之乘解析:本题通过用不同文章中的同一个字考查我们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答案:(1)D (2)A《曹刿论战》练习题二一、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小大之狱( ) 公将鼓之( )公问其故( ) 望其旗靡( )解析:结合语言环境回答,不要以今义释古义。

答案:击鼓倒下6.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

《曹刿论战》(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jiàn mǐ biàn zhé suì bǐ bó móu fú(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军队)(讨伐,攻打)(2)齐师败绩(大败)(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不)(虚报夸大)(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诉讼案件)(即使)(明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战则请从.(跟从,跟随) 3、曹刿请.见(请求) 4、又何间.焉(参与)战则请.从(请允许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5、其.乡人曰(他的)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公问其.故(他,指曹刿)公与之.乘(代曹刿)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登轼而望之.(代齐军)(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作动,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进军)(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虽.不能察古义:今义:7、再.而衰古义:今义:8、又何间.焉古义:今义:9、必以情.:古义:今义: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3.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4.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7.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8.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六)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练习题有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有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有答案(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10、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意思是。

11、就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12、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3、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七、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

《曹刿论战》(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jiàn mǐ biàn zhé suì bǐbó móu fú(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军队(讨伐,攻打)(2)齐师败绩..(大败)(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不)(虚报夸大)(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诉讼案件)(即使)(明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战则请从.(跟从,跟随)3曹刿请.见(请求)4、又何间.焉(参与)战则请.从(请允许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5、其.乡人曰(他的)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公与之.乘(代曹刿)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登轼而望之.(代齐军)(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作动,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进军)(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3、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4、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5、小大之狱.古义: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7、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8、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六)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曹刿论战》练习题有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有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姓名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3、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其.乡人曰()6、肉食者谋之.()公问其.故()公与之.乘()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2、忠之属也()3、公将鼓之()4、公与之乘()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3、又何间.焉古义:今义: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再.而衰古义:今义:7、必以情.古义:今义: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10、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意思是。

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 )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3、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肉食者谋之.() 6、其.乡人曰()公与之.乘()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完整word版)《曹刿论战》练习题有答案.docx

(完整word版)《曹刿论战》练习题有答案.docx

《曹刿论战》练习题姓名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 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3 、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其乡人曰()6、肉食者谋之()..公问其故()公与之乘()..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2、忠之属也()3、公将鼓之()4、公与之乘()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3、又何间焉古义:今义:.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再而衰古义:今义:.7、必以情古义:今义:.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4 、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A 、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C 、论述作战要靠勇气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8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C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C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10 、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意思是。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2分)①公将驰之②望其旗靡【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彼竭我盈,故克之。

【小题3】节选的文段在阐述用兵方面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3分)答案【小题1】①驱车(追赶)②倒下(2分)【小题2】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分)【小题3】第一问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1分)第二问要点:(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2分)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3】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二」一、基础知识1、请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又何间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辙乱旗靡肉食者鄙2、填空:⑴ 《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⑵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3、下列加粗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⑴ 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⑵ 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

⑶ 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

⑷ 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⑴ 小信未孚。

完整word版《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docx

完整word版《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docx

《曹刿论战》复习(一)1、文学常识填空(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1)齐师伐我。

伐:攻打.(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 ,遍及,普遍(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指猪、牛、羊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 6)既克,公问其故。

既:已经( 7)彼竭我盈。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8)夫大国,难测也。

测:推测、估计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时勇气衰弱,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1)为下文庄公做出的急躁行为做了铺垫。

(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

今义: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如:他牺..牲了自己的青春)(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这里是养的意思)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完整版)《曹刿论战》练习题

(完整版)《曹刿论战》练习题

《曹刿论战》练习题设计者:李振华学校:内蒙兴安盟前旗居力很中学一、基础知识①、语音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②、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③、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7、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9、必以信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10、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④、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⑤、特殊句式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句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

”(鲁军)遂逐齐师。

省略句4、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省略句5、何以战倒装句:以何战⑥、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军辙乱旗靡之时。

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

《曹刿论战》(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遍.()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3、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其.乡人曰()6、肉食者谋之.()公问其.故()公与之.乘()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2、公将鼓.之()(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虽.不能察古义:今义:7、再.而衰古义:今义:8、又何间.焉古义:今义:9、必以情.:古义:今义:(六)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战前:战时:战后: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1)(2)(八)文学史常识《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体史书,叙述的是___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必做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遍 (...下视其辙 () 遂逐齐师()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 ()肉食者谋 ()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 我( )( )..(2)齐师败绩 ( )..(3)牺牲玉帛,弗 敢加也()( ). .(4)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 、既克,公问其故 () 2、民弗从 也( )..彼竭我盈,故 克之()战则请从 ()..3 、曹刿请 见( )4 、又何间 焉( )..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 .6.、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 ()..公问其故( )公与之乘()..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 (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 、神弗福 也( )2、公将鼓 之()..(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 、牺牲玉帛 古义:今义:2 ..、忠之属也 古义:今义:3 .、可以一战古义:今义:4 ..、肉食者鄙古义:今义:5 .、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 .、虽不能察古义:今义:7 .、再而衰古义:今义:8 .、又何间 焉 古义:今义:9 .、必以情 :古义:今义:.(六)翻译句子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 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一鼓作 / 气,再 / 而衰,三而 / 竭B 、一 / 鼓作气,再 / 而衰,三 / 而竭C 一鼓 / 作气,再 / 而衰,三 / 而竭D 、一鼓 / 作气,再而 / 衰,三而 / 竭7 、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战前: 战时: 战后:8 、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1)( 2)(八)文学史常识《曹刿论战》选自 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著名的 _______体史书,叙述的是_____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 ______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 攻打 国 “ _____________”。

可。

”既 5 而后 之, 宋 。

公 股, 官 6 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 7 ,不禽二毛 8。

古之 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 亡国之 9,不鼓不做 ~中考 接成列。

”( 自《子 》)(一) 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 。

(8 分) [注 ]1 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名。

2 成列:指 好 。

3 既:尽,全部。

(甲)十年春,⋯⋯ 从。

——( 自《曹 》) 4 司 :官名, 里指子 。

5 :通“ ”,指 好 。

6 官:国君的 士。

(乙) 桓公 管仲①曰:“王者何 ?”曰;“ 天。

”桓公仰而 天。

管仲 7 重(ch óng ):重复,再次。

8 二毛: 斑白的人。

9 亡国之 :亡国者的后代。

曰:“所 天者,非 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②,以百姓 天。

百姓与③之 安, 10.解 下列句中加点的 。

( 2 分) 之 ,非之 危,背之 亡。

” (1)神弗福也 福: __________——( 自刘向《 苑》王者何 )(2)公 股, 官 焉 股: __________注 :①管仲: 桓公的 相,名夷吾, 佐桓公成霸 。

②君人者: 人民当 11. 用“/” 下面两个句子 出朗 停 。

( 每句只划一 )( 1)下其( 2) 君主的人。

③与: 附, 戴。

宋公及楚人于弘9.解 下列句中加点 的意思。

(2 分)12.翻 下面两个句子。

( 6 分)( )又何 焉:____________(1)小大之 , 不能察,必以情。

1( )小惠未徧徧: ____________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 也, 之。

( ) 从____________3( )非 莽莽之天也 非:____________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 是()( 2 分)、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 3 分)A .肉食者 之B .非 莽莽之天也 (1) [ 甲]文曹 “ ”的原因是 __________,他 “可以一 ”的理由是:C . 跪而 之曰分)D . 耕之 上____________________。

.翻 下列句子。

(2(2) [ 乙]文子 攻的有利 机是11(1)忠之属也。

可以一 。

14.从 段文字看, 勺之 和泓水之 什么会 生不同的 局?( 2 分)( 2)百姓与之 安, 之 ,非之 危,背之 亡。

答:文: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 点。

合文意加以 述。

(2 分)(三)、 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10~ 14 。

( 14 分)【甲】公与之乘,⋯⋯故逐之。

” ( 自《曹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 于泓③之阳,楚人 ④泓而来,有司⑤曰:“ 迨⑥其(二)比 下面两个文言 段,完成 10— 14 。

( 15 分)未 而 之。

”宋公曰:“不可。

”既⑦ ,未 ⑧。

有司复曰:“ 迨其未[甲 ] 十年春,⋯⋯故逐之。

”( 自《曹 》) 而 之。

” 宋公曰:“不可。

”已 ,然后襄公鼓之,宋 大 。

([乙 ] 宋公及楚人 于泓 1。

宋人既成列 2,楚人未既 3 。

司 4 曰:“彼众我寡, 自《公羊 》)及其未既 也, 之。

”公曰:“不可。

”既 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注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 定 日。

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

④济:过河。

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

⑥迨:趁着。

⑦既:尽,完了。

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 2 分)⑴彼竭我盈,故克之克:⑵然后襄公鼓之鼓: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1 、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3 、曹刿请见(请求)4.战则请从(请允许我).5 、其乡人曰(他的)6.公问其故(他,指曹刿).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 、神弗福也(名作动,赐福,保佑.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战则请从(跟从,跟随).、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肉食者谋之(这件事).公与之乘(代曹刿).登轼而望之(代齐军).)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4 分)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 3 分)答: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分)答:《曹刿论战》答案ji àn m ǐ biàn zhé suìbǐ bó móu fú( 1)齐师伐我(军队)(讨伐,攻打)(2)齐师败绩(大败)....(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不)(虚报夸大)..(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诉讼案件)(即使)(明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2、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进军).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3.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4.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7.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8.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六)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辙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 可以一战" 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 " 齐人三鼓 " 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夫大国,难测也。

(一)(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9.( 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 3)跟随( 4)不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惧有伏焉10.B(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11.( 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亡。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写长勺之战的概况12 .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二) 10、( 1)赐福,保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