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文章精选3

合集下载

人民论坛短文选粹

人民论坛短文选粹

人民论坛短文选粹(一)文化拼爹与啃老著名编剧邹静之说:“如果说现在是个‘拼爹’时代,历史文化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爹’。

”话糙理不糙。

平心而论,文化“拼爹”,即与别的民族比传统文化、比文化遗产。

世界上能拼过我们的不多,历史悠久的希腊、印度、罗马或可与我们打几个回合,后来崛起的英、法、日、德虽曾辉煌一时,但从总体上比较还都不是对手;“暴发户”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更是提都不要提。

回首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明清文学,还有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都是我们文化“拼爹”的雄厚资本,足以傲视天下。

如果把这些东西通过现代文化手段艺术地表现出来,不仅能教化国人,增强历史自豪感,而且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输出文化和价值观,亦大有裨益。

遗憾的是,历史上的很多优秀的人和事我们还没有写出来,或没写好,就好比是捧着金碗吃不饱。

如今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小说,数量尽管很多,但多是粗制滥造之作,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敢恭维,因而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很少。

而近邻日本、韩国,却经常通过历史剧输出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

撒切尔夫人就曾尖刻地对中国预言: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

这话刺耳、刺心,却发人深思。

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

文化“拼爹”固然可以使我们得天独厚,但也可能使我们产生文化惰性,躺在“爹”的安乐椅上不求进取,最后变成了文化“啃老”,即只靠稀释、重拍、戏说、改写或颠覆前人的经典过日子。

文化“啃老”,一是啃古代经典,如影视剧啃《红楼梦》、啃《三国演义》、啃《水浒》、啃《三言两拍》、啃《聊斋志异》、啃《史记》;二是啃当代经典,如把那些曾经反响不错的电影改编成电视剧,譬如《永不消失的电波》、《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英雄虎胆》等,把多年前拍过的电视剧重拍拉长,如《玉观音》、《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还有金庸的武打剧、琼瑶的言情戏等;体现在书籍出版上,则是无休止地推出那些“我注六经”类的戏说、解释、阐发、歪曲经典的通俗读物。

《人民日报》2014年1-4月“人民论坛”栏目文章合集

《人民日报》2014年1-4月“人民论坛”栏目文章合集

守“拙”求进(人民论坛)向贤彪《人民日报》(2014年01月02日04 版)在中国文化中,尚拙是一大特点。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

的确,做人守拙,以拙求进,往往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是读书求学之拙。

多少人正是用这样的笨功夫,实现了学养质的提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干事创业之拙。

不下苦功、不打牢基础,就不可能采撷到成功的果实。

“功成不必在我”,是为官从政之拙,惟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才能获得人们心灵深处的掌声。

“责守明则谋政专,勤于正事必疏于邪门。

”院士谢家麟这样评价自己:只顾埋头拉车,拙于人事交往。

组工干部的榜样王彦生被誉为坚持原则、淡泊名利、拙于交际的老实人。

凡勤于正事者大都会“拙于人事”,他们并非交际能力差,而是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时间去应酬吃喝、迎来送往,没把精力用在拉关系上。

“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这样的拙不仅使他们专心致志做事,不断攀登事业的高峰,也使他们远离诱惑、超凡脱俗,站在了人生的高界。

拙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方法,体现为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滴水穿石的坚韧执着,厚积薄发的生存理念,忧先乐后的胸怀气度。

有了这样的人生定力,就能摆脱私欲的羁绊,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能排除世俗的干扰,靠真本事立身,靠干实事进步;能战胜前行路上的挑战,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攀登。

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日日积累,久久为功,方见其真章,享其果实。

与拙相对应的是巧。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并不排斥巧,但巧应该是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是无数质拙的积累。

古人云:“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一些人梦想成功,却不愿与拙为伍,而偏爱与巧同行。

不愿辛勤耕耘,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企盼天上掉馅饼;不想凭自身努力证明自己,总想着投机取巧、拉关系找门路,寻求“贵人”提携相助,甚至干出种种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勾当。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选编 (10篇文章)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选编 (10篇文章)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选编更新时间:2011-4-19中共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卫留成由卫留成同志亲自“主编”的《〈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章选编》汇编的人民论坛10篇文章分别是:《说境界》、《说共事》、《下苦功》、《干出特色来》、《说“胆”论“识”》、《幸福感来自“内心和谐”》、《少烟酒味,多些书卷气》、《工作抓上去,干部沉下去》、《一任接着一任干》、《从“能耐”说起》。

小册子编好后,卫留成同志亲自为这本小册子写了编者按,全文如下:编者按:这几篇短文是我从人民网上下载的,送给各位领导,供大家参阅。

文章均不长,但都切中时弊,说理透切、清晰,读起来很有味道,很有教育意义。

不但对干部(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思想修养方面有教育意义,在工作上也有指导作用,很值得一读。

“人民论坛”专栏我几乎每篇都看,颇受启发。

我们很多干部工作都很忙,但无论如何不能忽视学习,不能忽视思想修养。

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好领导,首先要先做好人,要有好的思想修养,好的人品,好的工作思路和好的工作方法。

希望这些短文对我们有所裨益。

卫留成二〇〇七年八月二十八日·说境界影片《公仆》,真实地反映了县委书记谷文昌“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境界,是一个人在精神方面的高度,反映着一个人生命的品质和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界,或高或低,因人而异。

对共产党人来说衡量境界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利他性,是为公众着想之心。

公心是境界的支柱,公心多少决定境界高低。

私心太重必然心胸狭窄、锱铢必较;即便地位很高,而境界很低;虽然权力很大,但胸怀很小。

对他人的成功,眼红心妒;对自己的挫折,怨天尤人。

在利益面前,手伸得像讨饭棍;在荣誉面前,眼瞪得像鼓环。

像谷文昌那样的党员,心中装着一个“公”字,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甘当公仆、任劳任怨,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他们在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中,领略着人生的风光。

人民论坛文章精选5

人民论坛文章精选5

人才是一种“热资源”1977年邓小平同志刚复出时便强调:“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则明确提出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战略举措。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共和国的风雷激荡,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莫不与人才息息相关。

今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重温小平同志讲话和《决定》精神,依然要时刻牢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人才资源是真正的第一资源。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选士用能,不拘长幼”,“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天下兴亡、社稷安危、国运盛衰,皆系于人才。

当前我们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历史时期,能否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

人才作为一种“热资源”,有着其他资源无法比拟的无限可开发性,不仅不会因为开发利用而枯竭,而且会随着时代要求变化和正确引导被源源不断开发出来。

人才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等,它最具根本性,是活资源、智力资源,是使国家经济腾飞的财富之源,是提升国家硬实力的关键因素。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利用人才资源发掘人才潜力的竞争。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人才并且能够人才辈出的时代,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不拘一格用人才。

每个人不是生来就是人才,但都具有成为人才的潜质,因此要树立人人都是可用之才的理念。

国家和社会要因材施教发挥每个人的天分,有目的地引导人们成为某方面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得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人才资源更好地适用于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同时,要根据社会的不同需要确定不同的人才标准,量才适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

应该认识到,人才具有时代性,什么样的时代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为了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曹操提出了“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的方针,他在掌握政权之后连续三次发布求贤令,提出用人“勿拒品行”。

人民日报文章

人民日报文章

从政真的是“高危职业”吗(人民论坛)谭用发《人民日报》(2015年03月24日04 版)一些贪官落马后,或痛斥权力让人堕落,或后悔当初入错行选错道、不该当官,或以官场“险恶”告诫子女“千万不要从政”。

诸如此类的反思之语,看似情真意切,实则大谬不然。

分明是为民服务尽责的公职岗位,怎么就成了误己误人的“陷阱”,甚至是杀人于无形的“凶器”?一朝腐败被捉便一推六二五,把所有的过错归罪于“权力”本身,暴露的是抵不住诱惑、守不住清廉、容易自我腐化蜕变的本性。

从政同当医生、清洁工等一样,职业本身并无尊卑贵贱之分,也无风险高低之别,更不是从了政就一定会变坏。

一些人滑倒在有油水的地方爬不起来,思想防线上开了口子是重要内因。

正如有人说:“人一旦有了权力,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因此变得伟大起来。

”一些人走上贪腐之路,正是因为这种错觉,把权力的强制力当作自己的个人力量,把权力掌控的公共资源当作自己名下的个人财产,其结果也必然被这种错觉吞噬。

“为政之要,曰公与清。

”清廉乃居官者的立身之本、从政之基。

人不清廉莫从政。

从政的本义,就在于无私地为公众服务。

无私,并非无视正当的个人利益,而是不能用公权谋私利。

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腰缠万贯、富贵荣华的念想。

对党的干部来说,风险不在于反腐败,而在于辨别不清为公还是为己的价值排序;危机不在于制度约束,而在于从内心中缺少对权力的敬畏、对清廉的认同。

廉乃正本,贪为堕源,任何时候都当牢记。

事实上,清廉不只是从政者的应有品格,更是做人的基本品性。

贪心重、利欲心重的人,为官从政,迟早都会披枷带锁、坐穿牢狱。

即便经商,也往往难以干成事业,甚至会自掘坟墓。

即使是做一个普通的人,干一份平常的职业,最终也会因贪利小器而失去人缘。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说到底,就是内心对“清”的一种信念、信守。

很多人正是因为尚清、守清,淡泊名利,做人做得堂堂正正,做事做得干干净净,做官做得清清白白。

人民评论员文章.

人民评论员文章.

6.13一次守不住,次次做让步(人民论坛)在谈到改作风要持之以恒时,一位部门领导同志说,是规则就得有刚性,不容许搞变通,一次守不住,次次做让步。

的确,改作风如是,其他很多事亦如是。

改掉坏作风,是决心问题,也有个方法问题。

因为坏作风之成,非“一日之寒”,倘若一下决心就能改掉,我们又何需下这么大的气力?那么,如何祛除作风的积弊与顽疾?建树风清气正的规则之后,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上就坚持住,针对一个个棘手的问题即解决之,这么一桩一桩做下去,必清风起,歪风伏。

这就是改作风的方法。

倘若不得其法,遇到问题又搞突破、行特例、做变通,就必然落入“一次守不住,次次做让步”的怪圈。

许多腐败分子,最初他们也都想清廉,最终却落至这般田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空有清廉的决心,而无守廉的方法。

有一个落马者写道,“礼金‘漫天飞’,你若不接受,人家说你‘假正经’,不好为人,不好工作,并让大家都难堪。

心想,社会风气如此,收点礼金也算不了什么,以恶小而为之,以从众而自慰。

”现实的各种利益与诱惑,往往就是这样模糊掉廉腐的界线,消磨掉腐败的心理防线。

倘若坚持原则不违,底线不碰,其违其碰必有自警,则每一次都将成为捍卫自己规则的契机,焉能不“千磨万击还坚劲”?如果从一开始无警觉、没守住,必致原则一松再松,底线一放再放,最后便“针大的眼进斗大的风”。

在不少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总能听到类似的回答:“我们自己吃的姜不使这种药,另外再种一沟”。

他们一开始也未必就昧良心,何以到头来彻底走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反面,违背最起码的道德良知?究其因,还是最初的道德底线没守住,在利益的刺激下一次次退守,终而退到了违法犯罪的泥淖尚不自知。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人们常以此自励,要敢于突破一些旧规则束缚。

生活中确有不少人,因脑筋灵活、善变通规则而如鱼得水。

更有许多人为人处事,一遇规则当道,首先想到的不是规约自己的行为,而是去拉关系、走后门,突破规则,达成目的。

(49篇)关于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二季度文章合辑

(49篇)关于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二季度文章合辑

(49篇)关于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二季度文章合辑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二季度文章合辑1. 《新型研究所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新型研究所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2. 《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 这篇文章探讨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分析了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来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国家竞争力。

3.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探讨了城市规划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讨论了城市规划中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4. 《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这篇文章讨论了教育改革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5. 《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分析了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并探讨了如何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这篇文章介绍了环境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了改善生态环境对于人民福祉的意义。

7.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本文讨论了全球化对国际合作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

8. 《医疗卫生改革与健康中国建设》- 这篇文章探讨了医疗卫生改革在建设健康中国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如何改善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议。

9. 《文化传承与创新》- 本文介绍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来推动国家文化实力的提升。

10. 《交通发展与城市建设》- 这篇文章讨论了交通发展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交通条件和提高城市品质。

11. 《脱贫攻坚与社会公平》- 本文探讨了脱贫攻坚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并提出了促进社会公平的政策建议。

12. 《养老保障与老龄化社会》- 这篇文章介绍了养老保障在应对老龄化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讨论了如何改善养老保障体系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13. 《法治建设与社会稳定》- 本文讨论了法治建设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探讨了如何加强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平正义。

人民论坛文章

人民论坛文章

人民论坛文章人民论坛:追寻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直推动着我们不断向前,探索未知的边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远古时代的洞穴壁画,到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一直在寻找答案,试图解开宇宙的奥秘。

人民论坛将带您走进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探寻我们的来自何处,以及未来或许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宇宙是一个神秘而浩瀚的存在,人类对于它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古人通过观察天象,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建立了独特的宇宙观。

而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变得更加深入和精确。

人类探索宇宙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

从20世纪初的火箭技术起步,到如今的航天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在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我们首次将人类送上了月球,勇敢的宇航员们征服了太空中的重重困难,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勇气和智慧。

通过航天技术,我们可以观测到遥远的星系和行星,探测到宇宙中的奇妙现象。

例如,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存在之一。

它们是由巨大恒星的坍塌形成的,能够吞噬一切,连光也无法逃脱。

我们的科学家们通过精密的观测和模拟,试图揭开黑洞的面纱,了解它们的构成和行为。

宇宙中还隐藏着许多未知的物质和现象,例如暗物质和暗能量。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它们,但通过对星系和宇宙背景辐射的观测,我们可以推断它们的存在。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宇宙的结构和演化。

除了通过观测,人类还试图通过探测器和探测器来进一步探索宇宙。

例如,我们已经成功地将探测器送往火星,探测到了火星的地貌和大气层。

这些探测任务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帮助我们了解其他行星的特征和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

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将不会停止。

未来,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人类登上火星,甚至进一步探索太阳系和更远的星系。

我们可以预见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探索宇宙将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

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将不断努力,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而奋斗。

宇宙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地方。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美文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美文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美文领悟昨天奋斗今天拥抱明天一位友人致贺新春时说,追梦中的出彩人生,需善待“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成功与否,可为镜鉴;今天机不可失,须倍加珍惜;明天咬定目标,必达“诗与远方”。

抚今追昔,最佳际遇就在当下。

抓住机遇,尤应领悟昨天、奋斗今天、拥抱明天。

领悟昨天,贵在总结谋新。

人生是不可彩排的单程路,过去的每一天、每一次经历,或是顺风顺水的坦途,或有鲜花与掌声的光彩,甚或冷雨与失意的打击,标注着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但都在今天成为历史。

我们既不能在昔日的辉煌中沉醉,也不能在过去的失败中消沉。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耕”前,回望奋斗的初心与历程,于成败中体悟,在思考中升华,有助于谋划春华的愿景、坚定秋实的信念。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火炸药王”王泽山……他们皆有耀眼的成就,亦有难言的挫折,但当其走进新的一天时,都能及时总结得失,在省思中继续前行。

实践表明,智者皆善于鉴往知来。

感悟昔日,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来日。

奋斗今天,矢志超越革新。

哲人有言:“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作别新春的团圆时光,从时不我待的“现在”再出发,悠不得、松不得、慢不得。

奔跑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追梦路上,惟其只争朝夕,以“又日新”的时间更新,方可御风奋进;行进在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征程上,惟其敢为人先,以“又日新”的作为创新,才能书写新篇;置身于百舸争流的竞争中,惟其奋楫争先,以“又日新”的自我革新,方能化茧成蝶。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优秀企业从名不见经传到跻身“世界500强”,就在于日拱一卒、革故鼎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次自我突破,就完成了一次不简单的超越。

拥抱明天,勤于赋能迎新。

有未来学家预言,当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时,一个人若无新观念、新知识、新能力的内存,“一不留神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学习是跟上时代、为己赋能的强大引擎。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二季度文章汇编(48篇)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二季度文章汇编(48篇)

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二季度文章汇编(48篇)2023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第二季度文章汇编1. 《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挑战和机遇》:本文分析了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发展方向。

2. 《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讨论了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重要性,呼吁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本文介绍了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4. 《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本文探讨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强调了提高农民收入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5. 《深化教育改革,培养优秀人才》:本文介绍了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强调了培养优秀人才对国家发展的关键作用。

6.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本文讨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促进区域发展均衡的具体措施和政策。

7.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成果》:本文强调了党的全面领导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提出了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方法和途径。

8. 《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本文探讨了创新金融服务的方式和意义,呼吁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9.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权益》:本文介绍了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性,强调了保障人民健康权益对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意义。

10. 《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

11.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本文论述了创新驱动发展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强调了加强科技创新和加大研发投入的重要性。

12. 《推进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文探讨了推进法治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强调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13. 《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构建和谐网络空间》:本文分析了当前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加强网络安全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2019年高考时评素材“人民论坛”精选29-32篇

2019年高考时评素材“人民论坛”精选29-32篇

29守之以谦,行之以实1330涵养几分静气1331人生需要一块“磨刀石”1432以“拙诚”赢“百巧”1429.守之以谦,行之以实陈思炳鲁迅一生谦虚谨慎。

刘半农曾提议他参评诺贝尔奖,他却说自己不配,“还欠努力”;人们推崇他的作品,他却认为那只是“时时随风而逝”的“许多小小的想头和言语”;他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为他作传,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生太平凡……他敞开胸怀和读者交流思想情感,洞察社会也深刻剖析自己。

在自我贬抑与反思中,他的形象却伟岸起来。

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

观察成就斐然之人,的确大多如此。

牛顿曾建立起一座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但他并不因此自矜,反而将成就归因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杨绛是著名学者、作家,但她在《杨绛全集》的自序中,谦称“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

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

才能突出却不恃才傲物,反而在自谦中矢志提升自我,这也许正是其人生分数值不断增大的内在原因。

“器虚则受,实则不受”。

谦逊之人往往能认识到自身不足,乐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

骄矜之人则妄自尊大,或因自我感觉良好而睥睨一切,或因取得微小成绩而沾沾自喜。

殊不知,对于“墙角的花”来说,“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现实中有一些人,发了几篇文就自称“著名作家”,演了几场戏就自诩“明星演员”,于是开始好面子、摆架子,在自夸自满自负中逐渐失去了前行的能力。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标榜着“公仆”身份的人,如果也对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认知,甚至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罩上“优秀”的外衣,其负面影响只会更甚。

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别人看得很低,最终只会在华丽包装、自吹自擂中把分母无限增大,使自己的分数值愈变愈小,甚至成为他人眼中“轻于鸿毛”的人。

自谦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

《彭总在中南海》一书中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彭德怀看到巴金在一篇文章中描写他“像长者对子弟讲话”,坐立不安,于是给他写信道:“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曾面对女儿的疑问:“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他回答:“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

敬畏自然续写200字

敬畏自然续写200字

篇一:《敬畏自然行有所止》敬畏自然行有所止(人民论坛)陈家兴《人民日报》( 2013年07月15日 04 版)1950年代,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罪魁祸首是日本一家氮肥公司,其排放废水中所含的汞,在大海中富集,再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出现毒烟雾,原因是当时河谷上空的逆温层使诸多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大烟囱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累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一则废水,一则废气,是20世纪有记载的最早工业排放致害事件,其后类似事件层出不穷。

为什么人类总是不“长记性”?具体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对自然不敬畏。

不敬畏自然,便多以征服为荣,多以改造为勇,多以攫取为应当,多以破坏为必然。

然而,从历史看,自然从未被征服,只是让人学会了顺从。

有些时候,我们伤害过自然并未被报复,那也仅是因为自然在能够承受伤害时便宽容了我们。

但不要忘了,伤害的次数和程度都将被累积,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它就将以我们不可承受的方式返还。

然而,就该不该敬畏自然的问题,每逢一些大的事件时,就会出现激烈的争论。

一端认为人类对自然必须无所作为,才能免受大自然的惩罚;一端认为无需敬畏大自然,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

有人甚至将之上升为哲学问题,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该以人为本,还是以生态环境为本?这样的争论乃至“形而上”到哲学,实质都是走了极端。

其实,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另外一个角度。

明代学者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可谓一语道破人的特性。

人不知敬畏,则天不怕、地不怕,结局往往就是自作自受、自取灭亡。

有敬畏心,则必守道而多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对于自然来说,人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

否则,对自然为所欲为,行无所止,不知生态环境会被糟蹋成什么样子,更不知自然将给予人类怎样的惩罚。

在相当意义上讲,大自然对人类的教训,实质都是人类对自己的惩罚,大自然只不过把它不能承受的人为破坏变相还给了人类而已。

人民论坛的文章

人民论坛的文章

人民论坛的文章《说说人民论坛那些文章》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唠一唠人民论坛的文章。

你还别说,人民论坛可是个藏龙卧虎的地儿,那里面的文章一篇比一篇精彩,真的就像一个知识和思想的大宝藏。

每次我读那些文章,都感觉像是跟一位特别厉害的老师在聊天,人家那话说得,头头是道,深入浅出,让我这个小迷糊也能一下子就明白好多大道理。

就好像迷路的人找到了方向标,瞬间就知道该往哪儿走了。

有些文章写得那叫一个接地气啊,说的都是咱老百姓身边的事儿,读起来可亲切了。

比如说怎么处理邻里关系,如何让生活更有滋味啦,这些话题就像咱平时和朋友唠嗑聊的一样。

看了这些文章,我就感觉生活中的那些小困惑、小烦恼都不叫事儿了,人家早就给出了好办法。

还有啊,人民论坛的文章可不只是讲讲生活小事儿,那格局大着呢!对国家大事、社会发展啥的也分析得特别透彻。

读完就觉得自己的眼界一下子宽阔了,不再是只盯着自己眼前那点小天地了,居然也能跟别人侃侃而谈国家大事、国际局势了,感觉自己都变得高大上了。

有时候看到一些特别精彩的文章,我都忍不住想拍大腿叫好!哎呀呀,这说得也太在理了,咋这么厉害呢!那些作者们就像是有着一双神奇的眼睛,能看到我们平常看不到的地方,想到我们想不到的点子。

而且啊,读这些文章还有个好处呢,就是能让我这个平时不太爱思考的脑袋瓜也开始转动起来。

我会开始思考文章里说的那些事儿,想想自己的生活,有时候还会灵光一闪,冒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呢。

总之呢,人民论坛的文章就是我的精神食粮,每次读都能让我收获满满。

它们就像一群智者,用文字的力量给我指引、给我启示,让我变得更聪明、更有见识。

我相信,只要继续读下去,我肯定能变得越来越好!嘿嘿,小伙伴们,你们也赶快加入读人民论坛文章的大军吧,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畅游呀!。

2019年高考时评素材“人民论坛”精选(六)

2019年高考时评素材“人民论坛”精选(六)

2019年高考时评素材“人民论坛〞精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无求〞与“有求〞,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1.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星东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什么?夏衍在《野草》中写道,是植物的种子。

因为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

而这份力量,正是源于“为着向往〞和“达成生之意志〞的使命。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一颗初心的种子。

它或如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说的那样宏大:“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也可能像离开韶山冲外出求学时那么励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更多的那么是“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在生活琐事里不忘理想追求,在往来奔波中寻找价值实现。

这些初心都值得尊重,因为它们都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充盈着,都有一个奋斗的使命守候着。

其实,人生的许多奋斗,都源自最初的梦想;世界上的很多伟大,都来自不变的追求。

在看似简单的动机里,往往有着最原始的动力和最难得的坚持,不经意间就会爆发出惊人的伟力。

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牺牲奉献,就是因为“为了我们崇高的理想,我们是舍得付出代价的〞。

许多老一辈科学家坚信“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冲破重重阻挠回国效力,正是因为“改变不了的中国心〞。

而初心的宝贵,就在“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的抱朴如初,就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自强不息,就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哲人有言,“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随着时光变迁,人们往往会纠结于现实的纷扰,淡忘了本来的追求。

有的人精致利己,把利益当作唯一驱动,只看得见眼前的浮华,却失去了生活的本义。

更有甚者腐化堕落,与初心背道而驰,头撞南墙才后悔不已。

虽说生命的高度不是只有一种形式,人生的追求也不是只有一种方式,但听不到心的呼唤,就会在随波逐流中迷失自己,缺少了奋斗的支撑,就会在生活的狂涛巨浪里失去重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震救灾精神永恒汶川大地震,留下了永久的伤痛;抗震救灾斗争,铸就了永恒的精神。

中华民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精神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等的综合反映。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民族精神在现当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得到新的发扬,注入了新的内容。

比如,民主革命时期就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就有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冰雪灾害精神等等。

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我们党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与高度升华,而且为这一精神宝库增添了新的丰富的时代内涵。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比较抗震救灾精神和十年前的98抗洪精神(当时的概括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我们就会发现,同样是24个字,但内容有了新的拓展,内涵更加丰富。

其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共有的,中间的八个字和98抗洪精神的后十六个字意思大体一致,而“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则是新的发展,新的亮点,使之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是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抗震救灾的基本理念。

在抗震救灾中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对人的关爱,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尊重科学,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和新亮点,面对地震考验,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通过展览,人们看到,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烈度最强、破坏最大、灾情最重、救援最难的大地震,党和政府是主心骨,全国各族人民是靠山,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冲锋在前,千百万共产党员模范带头,共同筑就了一道抵御和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的钢铁长城。

山崩地裂,山河色变,但动摇不了中国人团结自强、共克时艰的坚强意志。

面对生死考验,我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人民教师用身躯保护幼小的学生;白衣战士日以继夜救死扶伤;灾区群众强忍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悲痛奋力抢险;还有无数海外华夏儿女和国际友好人士,积极参与各种救援。

这一切使我们深切感到,伟大和崇高正是平凡的人们书写的。

面对危机考验,我们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生命第一,救人要紧,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这些执政理念,充分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决策与千百万人的行动中。

从总指挥部到救灾一线各个工作环节,科学决策、科学救援、科学重建,显示了我们党和政府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坚定沉着,多谋善断,具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抗震救灾主题展览内容丰富、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是一个生动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大课堂。

来自现场、朴实无华却动人心魄的一幅幅照片和一件件实物,教育人们也告诉人们: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和丰硕成果,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战胜任何挑战,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新胜利,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用其力还是用其心康熙时黄河泛滥,经年不治,工程上马后又众说纷纭,意见不一。

治河老臣靳辅在黄河上滚了十几年,因与皇上看法不一被贬。

后事实证明他的意见正确,又召他回来。

他上书说:“我已70岁,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还是请皇上另选他人吧。

”康熙说:“我知道你老了,我是用你的心,不用你的力。

”黄河于是得治。

类似的故事还有一个。

1949年,刚建国,我们没有海军。

1.8万公里海岸线,无一船一舰。

毛泽东召长征老将、12兵团兼湖南军区司令员肖劲光,要他任海军司令,组建海军。

肖劲光急了,说:“我是个旱鸭子,哪懂海军。

这辈子总共坐过五六次船,每次都晕得不敢动,怎么当海军司令?”主席说:“就看上你这个旱鸭子。

”结果在他主持下,创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毛主席很满意,说:“有肖劲光在,海军司令不易人。

”他成了世界上任职最长的海军司令。

这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用人是用其力,还是用其心。

其力,当然要考虑,但前提是他的心。

即他的思想、品德、意志。

思想是管方向的,做什么,怎样做。

品德是操守,要能把握住自己,处理好公与私、个人与事业的关系。

意志是坚持力、毅力、攻坚能力。

人才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能力相差不多,成功与否常在意志方面。

靳辅以70岁暮年之身,肖劲光以外行之人,结果都不负重托,卓有建树,是心在起作用。

古人有阅人之术,就是观察人。

有时一个人的好坏,并不要多么复杂的考察;可管中窥豹,一叶知秋。

很奇怪,近年来落马的一些干部,群众早有议论,其恶行丑闻,就是人当邻居也要退避三舍的,却照升、照用。

最近公布处理的一位副地市级干部,做县委书记时写了一本他与本县名人的书,好借机出名。

封面上他挺胸叉腰,雄视河山。

十几个“名人”如指甲盖大的头像,环衬在他身后。

他到中央党校学习,用“换头术”假造了一张中央领导给他发毕业证的照片,到处吹嘘。

有中央领导来当地视察,他本不在现场,又如法炮制一张与领导人的合影。

其父母过生日,用公款大摆宴席,请剧团唱戏。

他最后翻船是因为查出贪污数百万。

但如果没有这些经济问题呢?这种瞒天过海、欺世盗名的做派,以心论之,是肯定能看出问题和破绽的。

用其心,用什么?用其公心,忧国忧民,不以权谋私;用其诚心,不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用其忠心,负责敬业、恪尽职守。

这用不着多么复杂的考察,稍一了解,或谈一次话,就能阅其大概。

正如一张粗劣的假币,一看就知,用不着再上什么验钞机。

人格的高下,是放之四海、求之古今都一样的。

君子、小人;忠臣、奸相;清官、污吏,早有定格。

我们现在只要回到最低门槛,把住其心就行,也就是老百姓说的良心。

有了这个良心,力不足,可以勤补拙,以诚撼天。

没有这个良心,力有余,则正好以权谋私,以能售奸。

用人还是用心为上。

推荐鲁冠球的一封信奶制品事件发生后,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提笔撰文,向所属的各单位负责人发了一封公开信,全文如下:各位负责人:奶制品事件再次教育了我们,任何私利都不能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企业经营要以德为本,损人利己即自取灭亡。

另外,发展不能超越自己的能力,安全永远比速度重要。

从古至今,谁都不能脱离社会责任谈发展,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是企业价值的体现,是市场信誉的积累,更是我们创建世界名牌企业的基石。

鲁冠球2008年9月22日这是一封很有见地的信件。

“人无信不立”。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企业发展的道德基础,更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鲁冠球创建万向集团30多年过程中,十分重视维护企业的诚信,彰显以德为本。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发现企业产品的质量问题,曾毫不犹豫地将价值43万元不符合标准的产品,送往废品收购站。

此举既提高了职工的认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又得到了社会的赞誉,使企业走上了健康、科学的发展之路。

过去,曾有人说“经济不需要道德干预”,“经济与道德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将义与利割裂,为不良商人只讲利不讲义提供托词。

事实上,商品具有为他服务性——不能为他服务就卖不出去,就不能实现商品生产销售者为己谋利的目的。

一个企业如果道德缺失,见利忘义,丧失诚信,结局必然是身败名裂。

三鹿奶粉的教训就在于此。

所以,企业要有道德——生产经营与道德结合,才能使一个企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企业。

“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的前提”,这是鲁冠球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企业的创建、发展、壮大,都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人才、资金、原材料、市场等等缺一不可。

当企业发展之后,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这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个乐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将会进一步融入社会,得到社会各方面更多的帮助与支持,从而使企业更加兴旺起来。

“举一反三”,是人们对社会种种现象思考的延伸。

社会上经常会发生一些令人深思的事情,我们要善于思考,举一反三,把教训作为借鉴,使经验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够充实自己,搞好事业。

鲁冠球及时抓住奶制品事件,举一反三,教育职工要以德为本,维护企业诚信,肩负社会责任,以此作为创建世界名牌企业的基石。

他这种将别人的教训变为自己财富的做法,他这种“举一反三”的思路,都是值得赞赏和仿效的。

警惕发展的“误区”“绝不能以损害人民生命健康来换取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近日,中央领导同志在谈到一些地方发生安全事故的深刻教训时,再次强调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加快发展是好事。

解决各种民生问题要靠发展。

然而,当丢弃了道德和良知、损害了生命和健康,发展与科学精神相距甚远直至走入“误区”时,这样的发展就令人担忧了。

发展经济,与以人为本背离不得。

以人为本,目标当然是人,是人的发展、全面发展。

而人的发展、全面发展,一定以人的生存为前提。

汶川地震时,不惜一切代价的救人,就是因为“生命高于一切”。

倘不能生存,何谈人的发展,发展了经济又有什么意义呢?很多责任事故甚至违法行为的发生,都一再说明,一些地方的发展经济,与科学发展观背离太远了。

这是发展的“误区”,最终的结果是走向反面。

发展的“误区”,不仅仅是这些。

无论城市、乡村,人们司空见惯的污染,便是潜在的“误区”。

许多城市,被垃圾包围;许多乡村,被污水侵害。

有的地方,潜在的“误区”早已变成了现实的危害——那些“癌症村”、“农药菜”,不正在无情地一点点地侵蚀、吞噬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吗?发展的“误区”,与不科学的政绩考核相关联。

政绩考核,虽然也已说过不能只看GDP,但事实上,许多地方仍然是经济发展“一俊遮百丑”。

官员的脸面与升职、晋级,都与这“一俊”连体。

在这样的背景下,拼命地发展也就不稀奇——发展拼了命,有时可就顾不得人命了。

发展的“误区”,与不到位的监督更有关联。

在一些地方,在发展的大旗后面,有官商勾结的猫腻儿,口喊为民发展实为个人发财,根本就监督不了也不监督。

前些年,“豆腐渣工程”綦江彩虹桥垮塌,与当时的县委书记、县长们的贪贿,不就有着直接的关联吗?发展的“误区”,病根儿往往不是单一的。

面对这样的问题,就安全说安全,不行;就经济讲经济,也不行。

倘要保证发展不入“误区”,还得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来个“刮骨疗毒”的综合治理才行。

话说“极言之……”我们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不能忘记小平同志在1980年1月的一段著名讲话:“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