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国外游戏理论..

合集下载

第十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第十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觉醒 80年 代以 后 元交际
第一节
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
二、松弛说
三、生活预备说
四、生长说
五、复演说
六、成熟说
——简述经典的游戏理论的六大代 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0810/名词解释;
0901、1010/单选;0910、1201/多选)

一、剩余精力说(0810/名词解释;1201/多选) 代表人物:【德】席勒;【英】斯宾塞 主要观点:是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的生存的能力, 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儿童除了 一般生活活动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 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 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 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 的的消耗。
伯勒 第二阶段 的心 (前恋母阶段) 理性 欲的 第三阶段 发展 (恋母冲突阶段) 阶段
第四阶段 (后恋母阶段)
——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的 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有哪些?


精神分析学派对于游戏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是把游戏的研究与发 展理论密切联系起来的主要环节。后来的一些游戏理论 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这一学派的影响。 (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对于研究人格发展的心 理学家不无启发。 (3)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 重要性的观点 ,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 价值,对于人们重视儿童早期的发展与教育,重视想象 性的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松弛说 (1201/单选) 代表人物:【德】拉察鲁斯;帕特里克 要观点:认为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而 是为了精力的恢复。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 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就产生了游戏。 三、生活预备说(也称能力练习说或前练习 说) 代表人物:【德】格鲁斯 主要论点是: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 无意识的准备。

国内外游戏理论及其游戏指导

国内外游戏理论及其游戏指导

国内外游戏理论一、国外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连线题出处)1、剩余精力说——英哲学家斯宾塞2、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德生物学家格罗斯3、游戏欲望说——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4、复演说——美心理学家霍尔5、社会情感表现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6、认知动力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7、社会性活动说——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二、中国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陶行知、陈鹤琴、朱智贤等认为:游戏是适合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表现在:1、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

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板,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

幼儿游戏的有效指导△游戏的一般指导方法——1、准备工作2、游戏中的观察3、教师介入游戏一、方法:1、准备工作(准备时、地、材料等)2、观察(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表现、需要、作出合理的指导)3、介入游戏平行→合作→指导二、各类游戏的指导1、角色游戏的指导(概括为如下八点)①丰富游戏的生活经验,以扩大游戏的构思范围,充实游戏的内容。

②为幼儿提供时间、场地和玩具。

③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主题进行游戏。

④教会幼儿分配和扮演角色。

⑤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指导。

⑥教师可直接参加游戏,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

⑦使幼儿愉快得结束游戏。

⑧根据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对游戏作简要评价。

2、结构游戏的指导A:定型材料游戏的指导:①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②帮助幼儿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③培养幼儿有目的地独立地进行构造,能按顺序建造内容比较丰富的物体,进而把单个结构物组合成较复杂的整体。

④教幼儿爱护结构材料和构造后果,整齐地收放材料,会欣赏和评价构造物。

B:不定型材料结构游戏的指导:①创造良好的游戏条件②掌握基本的玩法③建立必要的规则3、表演游戏的指导(教师指导时应该注意下面4个问题)①选择幼儿容易理解的、又便于表演的作品。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1):经典游戏理论作者:陶金玲来源: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游戏伴随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

游戏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各种文化的社会都有游戏,可能各有特点,却存在更多相似的形式和共同的性质。

游戏的历史没有尽头,有了人类就有了游戏,游戏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而不断发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儿童游戏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游戏理论。

由于他们研究的角度和对象不同,因此,对游戏的本质作了种种不同的解释。

又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心理学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学派的游戏理论。

学习和了解有关游戏理论将会帮助我们提高对幼儿游戏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幼儿园游戏实践。

第一节经典游戏理论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这些理论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诗人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他们认为,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的剩余的力量产生的。

他们认为:“高级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他们还有剩余的精力,这种剩余的精力就要找出路消耗、发散出来,否则就会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形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就产生了游戏。

” 席勒认为,幼儿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所以只有游戏,游戏是剩余精力无目的的支出。

斯宾塞提出,生物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幼儿在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就产生游戏。

剩余精力说似乎反映了一个我们熟知的常识,当我们在工作或学习以后,如果觉得还有时间和精力,我们就会通过积极的娱乐活动去打发时间和精力。

二、松弛说德国的拉察鲁斯及裴茄克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游戏产生于人们的劳动,游戏可以减轻人们劳动和学习上的疲劳。

幼儿在紧张的学习后,为娱乐而游戏。

松弛说反映了一个我们的日常经验,休闲活动有助于长时间工作后的精力恢复,当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感到疲劳的时候,常常会通过娱乐去放松一下,以使身心得到调整。

第十章--国外游戏理论

第十章--国外游戏理论

(三)帕勒和蒙尼格的游戏观点
帕勒(Peller)的角色动机说 ——情感驱力才是儿童角色扮演的原因,模仿只是一 种表现形式 ——情感因素:爱戴、尊敬、羡慕/嫉妒、愤怒、畏 惧、敌视 ①模仿自己爱戴的人——可以实现成为这样的人 的愿望 ②模仿自己畏惧的人——可以控制焦虑和创伤 ③模仿低于自己身份的人——可以享受已被现实 排斥的幼稚
第十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流派
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 游戏的激活理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一、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18、19 世纪出 现的游 戏理论。
精力 过剩 说
预演 说
松弛 消遣 说
经典游 戏理论
复演 说
(一)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
启示与评价
启示: 儿童游戏时间的保证和机会的提供 评价: •试图说明游戏的物质前提 •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缺乏以实验为依据的证明(思辨) •无法解释孩子游戏到精疲力尽后又开始 游戏
(二)松弛消遣说(娱乐论)
• 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
(Partick)
• 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剩余”,
(三)预演说(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 (德)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格鲁斯——游戏是 对新生儿或幼小动物在适应环境上不完善本能 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 小猫戏球——捕鼠的练习;小狗嬉咬——自卫 的练习;男孩玩打渔——将来养家谋生;女孩 子玩娃娃——将来养育子女做准备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 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也会怎么样。因此,未 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从游戏开始。
主要观点
• 1、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方面,是同 化超过了顺应。 • 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 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 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 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同化改变现实,

国内外游戏理论

国内外游戏理论

国内外游戏理论一、国外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连线题出处)1、剩余精力说——英哲学家斯宾塞2、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德生物学家格罗斯3、游戏欲望说——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4、复演说——美心理学家霍尔5、社会情感表现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6、认知动力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7、社会性活动说——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二、中国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陶行知、陈鹤琴、朱智贤等认为:游戏是适合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表现在:1、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

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板,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

幼儿游戏的有效指导△游戏的一般指导方法——1、准备工作2、游戏中的观察3、教师介入游戏一、方法:1、准备工作(准备时、地、材料等)2、观察(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表现、需要、作出合理的指导)3、介入游戏平行→合作→指导二、各类游戏的指导1、角色游戏的指导(概括为如下八点)①丰富游戏的生活经验,以扩大游戏的构思范围,充实游戏的内容。

②为幼儿提供时间、场地和玩具。

③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主题进行游戏。

④教会幼儿分配和扮演角色。

⑤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指导。

⑥教师可直接参加游戏,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

⑦使幼儿愉快得结束游戏。

⑧根据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对游戏作简要评价。

2、结构游戏的指导A:定型材料游戏的指导:①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②帮助幼儿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③培养幼儿有目的地独立地进行构造,能按顺序建造内容比较丰富的物体,进而把单个结构物组合成较复杂的整体。

④教幼儿爱护结构材料和构造后果,整齐地收放材料,会欣赏和评价构造物。

B:不定型材料结构游戏的指导:①创造良好的游戏条件②掌握基本的玩法③建立必要的规则3、表演游戏的指导(教师指导时应该注意下面4个问题)①选择幼儿容易理解的、又便于表演的作品。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5):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5):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5):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附录1艾里康宁是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20世纪60年代以后,他在维果茨基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创立了自己的游戏理论体系。

他的学说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儿童游戏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

角色游戏的产生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儿童在历史发展各阶段中的社会地位具有密切的关系。

艾里康宁继承了普列汉诺夫关于游戏和艺术起源于劳动的思想,认为儿童的角色游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社会生产劳动中的地位的变化所产生的结果。

他认为儿童的角色游戏不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而是由于社会的需要而出现的。

成年人为了使未来的社会成员具有掌握任何工具所必需的一般能力,为儿童创设了练习一般能力的专门物体——玩具,通过玩具成人教会儿童正确使用的方法,儿童也凭借此玩具来模仿他们想参加但又不能参加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游戏起源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是与儿童生活的一定社会条件有关的,而不是某种内部天赋本质所决定的。

相对于个体而言,角色游戏则是由于儿童与成人间的关系的改变而导致的。

由于运用实物的动作技能的发展、儿童独立性的提高,婴儿期待有的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发生了瓦解,儿童想参加成人活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自身能力又还不能胜任成人的活动,儿童只有通过在游戏条件下,模仿重演成人的日常活动,使愿望得以满足,角色游戏是在儿童与成人的新的关系中产生的。

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是在成人与儿童的协调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儿童游戏是社会性的活动,游戏的内容是社会性的,游戏的主题来自儿童的生活,儿童游戏的内容是按照下面的规律变化的:从再造实物活动到再造成人之间的关系和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艾里康宁指出,角色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游戏,是较发达的一种游戏形式。

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作儿童角色游戏理论。

国外游戏理论

国外游戏理论

国外游戏理论一、剩余精力说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了剩余精力说。

他认为生物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幼儿除了维持正常生活以外,还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活动是剩余精力的最好表现,是发散体内过剩精力的方法,剩余精力越多,游戏便越多。

二、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19世纪末,德国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者格罗斯提出了游戏的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

他从生物进化论出发,认为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游戏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一种天赋的本能活动。

游戏时间的长短随动物进化的程度而异,越是高级的动物,在成年后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越复杂,需要练习的时间越长,幼儿期越长,游戏的时间越长。

最初是实验性游戏,包括感觉运动游戏,这种感觉运动游戏逐渐发展到建造游戏和高级智能的练习。

然后是社会经验游戏,包括争斗、追逐、模仿、社会和家庭游戏。

实验游戏的目的是发展自制能力,社会经验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人际关系。

三、游戏欲望说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反对格罗斯的观点,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引起儿童游戏的欲望有:发展个体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等等。

四、复演说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儿童游戏反映了从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

游戏是祖先最早活动遗迹的再现,儿童的游戏无非是复演祖先的动作和活动,如儿童的攀爬和打秋千的游戏是人类处于动作阶段生活的复演,团体游戏是部落时期人类生活五、社会情绪表现学说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满足欲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游戏使儿童能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给他们提供安全的环境,使他们发泄那些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通常是攻击性的危险冲动,以满足其追求快乐的愿望。

随着自我的发展,那些不被理性所接受的追求快乐的愿望就不再以直接的象征性的游戏方式表现,而被更现实的、为社会所接受的一些活动,如俏皮话、玩笑、创造性艺术活动等取代,用这些更隐蔽的方式来满足早先通过游戏得以满足的愿望。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茨提出了游戏调整激发论。他以为游戏 在没有紧迫旳生物需要和社会需求时,在熟 悉旳环境下,起着调整激发旳作用。赫特以 为小朋友是在探究旳过程中而不是在游戏 (嬉戏)旳过程中学习旳。以为游戏和学习 是对立旳。一旦开始了游戏,除了出于偶尔, 孩子是不大可能再发觉物体旳新旳特征旳。
❖ 阶段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 第一,向规则游戏过渡,一直延续到成 人社会。
第二,向构造游戏转轨,构造游戏是象 征性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过渡旳桥梁。 所以构造游戏最开始具有象征性旳特征, 如构造一种汽车来玩开汽车旳游戏,它是 重过程旳;而后来逐渐变成了真 正旳智力活动,追求过程以外旳成果。
❖ 贡献:
❖ 注重小朋友游戏旳动机,对后世影响极大。 对人们注重小朋友旳模仿游戏及象征性游 戏、角色扮演等有增进作用。精神分析学 派对小朋友进行游戏治疗已成为一般性旳 临床业务,把游戏作为一种评价工具来使 用,已成为公认旳对小朋友情绪情况进行 精神病理诊疗旳措施。
第三节 认知发展学派旳游戏理论
❖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认知发展学派旳创始人 皮亚杰以为许多游戏理论不能正确地解释这 种小朋友期所特有旳现象,主要原因是这些 游戏理论都把游戏看做是一种孤立旳机能或 活动。
❖ 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 ❖ 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 ❖ 第三阶段:规则游戏(7~11、12岁)
四、 象征性游戏旳发展
❖ 象征旳一种主要体现形式就是象征性游戏: 假装、假扮和幻想旳世界。皮亚杰指出,早 期旳假装游戏主要是用一种物品来替代另一 种物品。
❖ 象征性游戏活动有两个特征。
第一阶段:反射练习期(0~1个月)
第二阶段: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第三阶段:有目旳旳动作逐渐形成期(4、5~9 个月)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Page 31
二、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
(一)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他认为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动物的游戏明显的不 同之处是:儿童的游戏不是本能的,而是人类 的及物活动,这种活动作为儿童认识人类的实 物世界的基础,规定着儿童游戏的内容。
(二)游戏的特点在于注重行为过程本身 在儿童的游戏里,儿童的操作与行动永远是实 际的、社会性的,儿童就是在操作与行动里掌 握人类的现实。在儿童的游戏里,儿童的操作 与行动永远是实际的、社会性的,儿童就是在 游戏的操作与行动里掌握人类的现实。
Page 20
三、 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 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 第三阶段:规则游戏(7~11、12岁)
Page 21
四、 象征性游戏的发展
象征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象征性游戏:假装、假扮和 幻想的世界。皮亚杰指出,早期的假装游戏主要是用一个 物品来代替另一个物品。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认知发展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许 多游戏理论不能正确地解释这种儿童期所特有的现象,主 要原因是这些游戏理论都把游戏看做是一种孤立的机能或 活动。
Page 17
一、 游戏的实质
皮亚杰指出,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他借用生物 学的 “同化”和“顺应”两个概念,来说明有机体的生 命活动及其行为。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就是适应 或智力活动的特征。
游戏理论
第一节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 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 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席(J.C.F.Schille r)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H. Spencer)。
Page 2
其主要观点是 :
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生物保 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20世纪40年代至50、60年代,是儿童游戏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精神分析理论在这一阶段的儿童游戏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

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和美国的埃里克森,他们根据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理论,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解释游戏,重视游戏问题的研究。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一)游戏的发泄、补偿说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约束,为儿童提供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

(二)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受愉快原则支配的,表现为游戏能满足幼儿的愿望,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

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幼儿的愿望就是快快长成大人,做大人所能做的事情,这种愿望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实现。

幼儿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活动,“开医院”,当医生;“过家家”,当爸爸妈妈;“开汽车”当司机等,正是这种愿望的反映。

幼儿通过游戏模仿成人的活动,扮演成人的角色,使幼儿想当成人,想做成人的事的愿望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

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

因此,他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有时在游戏中重复那种不愉快的体验,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

使自己由现实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这是另一种唯乐原则的体现。

在游戏中,儿童重复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们巨大影响的每一件事,并且发现这些影响的力量,使他们成为环境的主宰者。

如医生给幼儿打针,这些动作使幼儿感到疼痛、可怕,产生不愉快的体验(见下图:巨大的针管和地上的一滩血迹,反映了儿童对打针的恐惧心理),通过给布娃娃或同伴打针的游戏幼儿消除了紧张、不愉快的体验,逐渐地从游戏中得到快乐。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3):皮亚杰对儿童游戏的论述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3):皮亚杰对儿童游戏的论述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3):皮亚杰对儿童游戏的论述第三节皮亚杰对儿童游戏的论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认知发展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是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又称游戏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他是在研究儿童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时,注意到儿童的游戏。

皮亚杰认为许多游戏理论不能正确地解释这种儿童期所特有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这些游戏理论都把游戏看做是一种孤立的机能或活动。

因此,皮亚杰把游戏看做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把游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去考察,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

他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游戏方式,并提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分别与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相对应。

一、游戏的实质根据“适应学说”的理论,皮亚杰认为幼儿发展过程是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适应来源于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

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从生物学中借用的两个概念,是机体适应外界的两种基本机能。

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即主体用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去整合外部事物,从而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

例如,当孩子学会了抓握这一动作之后,他就试着去抓手边的每一件东西,即把它们纳入抓掌图式中。

顺应就是主体改变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就是适应或智力活动的特征。

例如,孩子要想拿到一块积木,必须先移开一个障碍物,这种现实要求他改变自己原有的抓握图式,否则他就拿不到积木。

个体正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协同活动来适应环境的。

在皮亚杰看来,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游戏并非独立的活动,而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正如想像与思维的关系一样。

游戏的存在,不是游戏本身的原因,而是由儿童早期行为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第十章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第十章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皮亚杰游戏发展阶段表
年龄 0~2岁 2 ~7 岁 7~12岁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游戏类型 练习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 规则游戏
二、感知运动活动时期游戏的发生和发展
练习性游戏有三种发展趋向:
第一,因而增加了表征而变成象征性游戏; 第二,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趋向于规则游戏;
理论基础
一、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思想 本我:本能欲望 人格理论 超我:社会规范 自我: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1)儿童的行为更多地受本我的支配,活动主 要 受“快乐原则”驱使 (2)成人总是以社会准则去要求儿童,控制儿 童——儿童在现实中受挫 (3)游戏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矛盾的中介
观点
游戏的调节机制
局限性 1.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游 戏,关注人类特性,不是个体特点。 2.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解释游戏,总体有些消 极。 3.主要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帕勒、蒙尼格和埃里克森
理论观点: 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 动和欲望,而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在人类社 会中是受到压抑不能随意直接表现出来的, 这种压抑如果找不到一条出路便会导致精神 分裂。游戏便是解决内在心理矛盾和冲突的 途径。故该理论又被成发泄论或补偿论。
第十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经典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的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第一节 经典的游戏理论
剩余 精力 说
成熟 说
松弛 说
经典游 戏理论
生活 预备 说
复演 说
生长 说

第十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第十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20世纪中叶以及80年代以后 开始流行的游戏理论有哪些?
(0901/单选;1010/多选)
(1)20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主要流行三种
游戏理论派别即精神分析的游戏理论、认 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和原苏联社会文化历史 学派的游戏理论,它们对当代儿童游戏研 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80年代以后,又兴起了游戏的觉醒理 论和元交际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 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可以通过 串联关键词来记忆:
精神分析学派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对
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将游戏的研究 与发展理论进行密切联系,很好地 启发了心理学家。
精神 分析 学派 对游 戏理 论的 发展 和教 育实 践的 影响
游戏的研究与发展 理论联系的主要环节
精神分析主要是分析幼儿在游戏 中的与生俱来的冲动和欲望,而 幼儿的这些表现是游戏研究的内 容,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也 是发展理论需要研究的内容。
1、20世纪中叶以及80年代以后开始流行的游戏理论有哪些? 2、简述经典的游戏理论的六大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3、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主要有哪些? 4、伯勒对儿童游戏结构随心理性欲的发展变化阶段是如何分类 的? 5、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有哪些? 6、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实质是什么? 7、皮亚杰对游戏的发展是怎么划分的? 8、论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 9、简述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 10、简述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11、简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的特点以及对游戏理论的 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12、简述游戏的觉醒理论的理论背景、基本观点以及它在教育上 的应用研究价值? 13、简述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学前游戏论
主讲 曾金霞 桂林师专 教育与管理系
第十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 流派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1):经典游戏理论作者:陶金玲来源: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游戏伴随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

游戏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各种文化的社会都有游戏,可能各有特点,却存在更多相似的形式和共同的性质。

游戏的历史没有尽头,有了人类就有了游戏,游戏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而不断发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儿童游戏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游戏理论。

由于他们研究的角度和对象不同,因此,对游戏的本质作了种种不同的解释。

又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心理学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学派的游戏理论。

学习和了解有关游戏理论将会帮助我们提高对幼儿游戏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幼儿园游戏实践。

第一节经典游戏理论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这些理论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诗人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他们认为,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的剩余的力量产生的。

他们认为:“高级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他们还有剩余的精力,这种剩余的精力就要找出路消耗、发散出来,否则就会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形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就产生了游戏。

” 席勒认为,幼儿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所以只有游戏,游戏是剩余精力无目的的支出。

斯宾塞提出,生物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幼儿在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就产生游戏。

剩余精力说似乎反映了一个我们熟知的常识,当我们在工作或学习以后,如果觉得还有时间和精力,我们就会通过积极的娱乐活动去打发时间和精力。

二、松弛说德国的拉察鲁斯及裴茄克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游戏产生于人们的劳动,游戏可以减轻人们劳动和学习上的疲劳。

幼儿在紧张的学习后,为娱乐而游戏。

松弛说反映了一个我们的日常经验,休闲活动有助于长时间工作后的精力恢复,当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感到疲劳的时候,常常会通过娱乐去放松一下,以使身心得到调整。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4):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4):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4):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维果茨基是原苏联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社会历史游戏理论的基础。

维果茨基通过对游戏问题的研究创造了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的游戏理论,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指出儿童的游戏无论就其内容或结构来说,都根本不同于小动物的游戏,它具有社会历史的起源,而不是生物学的起源。

一、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维果茨基在分析、批判前人对游戏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维果茨基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人的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的,活动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他把这一观点用于研究儿童的游戏,认为要把幼儿游戏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考察,否则就不可能认识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

维果茨基强调假装游戏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活动,儿童看到周围成人活动,模仿这些活动,并迁移到游戏中。

坚持游戏的社会性本质,是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的典型特征。

他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以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

在这种活动中,幼儿凭借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他在对游戏进行概念式的解释中,以象征性游戏或角色游戏为重点分析对象,突出强调了游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概括了这类游戏的结构组成、活动特征及价值等。

维果斯基把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社会性,一方面强调了游戏受制于幼儿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幼儿对前辈经验的掌握,肯定了成人与教育在幼儿游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这种作用的必要性。

维果茨基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儿童游戏的需要是在成人的教育与要求下,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产生的。

游戏不是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孩子不是生来就会游戏的,没有教育的作用,游戏就不会产生或者就会停滞不前。

为了使孩子掌握游戏的方法,成年人的干预是必要的,必须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上教儿童学习怎样做游戏。

第10章 游戏专业概论

第10章 游戏专业概论

6
10.1 游戏奇才——宫本茂
宫本茂的《大金刚》于1980年年末在日本率先上市,其结果可谓是一败 涂地,销售了数千机台便被打入冷宫。但是该街机在次年登陆北美后却 获得了极大成功,累计销售6万台以上,创造了约1.2亿美元的利润。
宫本茂负责开发《大力水手博派》,他对制作《大金刚》的失败经历进 行了全面的剖析,发现控制游戏流程的节奏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9
10.2 游戏电影大师——小岛秀夫
小岛秀夫,日本著名游戏设计师、制作人, 日本KONAMI数字娱乐公司行政人员、创意 总监、开发团队小岛制作的总负责人。小岛 秀夫因主导开发了游戏界第一款战术谍报动 作游戏《合金装备》系列而名声大噪,同时 凭借其“游戏电影化”的制作理念,成为世界 知名的日本游戏制作人之一。 小岛秀夫 1963年8月出生于日本东京世田谷区。
14
10.3 幻想编绘者——坂口博信
坂口博信,日本著名的游戏设计师 、制作人,1962年11月出生于茨 城县日立市。原日本史克威尔公司 核心灵魂人物,其一手打造的日式 RPG《最终幻想》成为日本游戏 的代表和典范,也被誉为“最终幻 想之父”。坂口博信离开史克威尔 后组建了自己的新公司Mistwalker ,至今依然活跃在一线游戏制作领 域。
4
10.1 游戏奇才——宫本茂
1970年宫本茂考入了金泽市立美术工艺大学,他在这个北 陆小城度过了整整5年学习生涯。彻底摆脱父母约束后宫本 茂越加我行我素,只有一些感兴趣的课目才会见到他的身影 ,即使在上课时也是在讲义的露白处和笔记本上率性地涂涂 画画。
他平时交往的人群多为那些放浪形骸、服饰怪异的艺术家。 五年匆匆而过,宫本茂如履薄冰地完成了学业,但是他对进 入大公司循规蹈矩地工作丝毫没有兴趣,深知自己无法适应 那种刻板而拘束的环境。宫本茂理想的职业是能够充分发挥 自己的想象力,而且工作环境要舒适愉快。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农业、耕种阶段。幼儿表现为玩娃娃 、玩具、挖地、挖河等游戏。 5.城市阶段,也称部落阶段。幼儿表现 出小组游戏,由单个人玩发展成为一群人 一起玩。
主要观点
• 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 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 生的动作和活动。
• 游戏的发展过程同种族的演化过程相吻合,儿 童通过游戏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进化的 各个发展阶段,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动物 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 ,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游戏是一种自我的机能 游戏是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成功结合的润滑剂(积极)
游戏调节了发展的阶段冲突 母婴游戏对良好母子关系的形成和婴儿信任感的产 生有重要意义(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
游戏中存有性别差异 在空间构造上
男孩——大楼、高塔、街道、 户外冒险活动、建 构活动
女孩——布置家具、户内安 静活动、
(三)帕勒和蒙尼格的游戏观点
• 对于幼儿来说,对复杂的外部世界难以适应,很容 易产生疲劳,这就需要游戏来使其轻松一下,以便 恢复精力; • 游戏是童年期自发的、以本能为基 础的活动,是儿童自然的、积极的 生活。
启示与评价
启示: 教育及学习活动中的动静交替、有张有弛 •“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 •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动静交替原则 •中小学课余活动时间
第十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流派
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 游戏的激活理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一、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18、19 世纪出 现的游 戏理论。
精力 过剩 说
预演 说
经典游
戏理论
松弛 消遣
复演


(一)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
• 代表人物: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 心理学家斯宾塞。 •他们认为:高级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 之外,他们还有剩余的精力,这种剩余的精力就要找 出路消耗、发散出来,否则就会像不透气的蒸汽锅, 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形式—— 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就产生了游戏。
——游戏能发泄被抑制的侵犯性冲动
——成人可以以体育竞赛的方式释放攻 击性驱力,而儿童则通过游戏释放。
后续研究证实:攻击性游戏实际上是刺激了 而不是降低了后来的攻击性行为。 费奇贝克;班杜拉:攻击性行为是习得的
启示与评价
• (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贡献 • 1、推动游戏理论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密

• 席勒是在他的美学名著《审美教育书简》中谈到游戏问题 的。他认为,游戏是一种摆脱了强迫,摆脱了自然力量支
配的自由活动。幼儿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所以只有
游戏,游戏是充裕的精力无目的的消耗。

游戏与审美活动:1.都是象征性活动;
• 由
2.都是超越斯宾塞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解释游戏的产生和发展。认为低 等动物不游戏是因为它们已经将所有精力用于生存活动上
• 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 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 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 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同化改变现实,
• 引起游戏的欲望有三种:①求解放的欲望,即由于被束缚, 就要排除环境障碍获得自由,发展个体主动性;②与周围环 境一致的欲望,即要适应环境;③重复的欲望。
27
名称 剩余精力 说 松驰说
生活预备 说 复演说 生长说
成熟说
经典游戏理论
倡导者
主要观点
席勒/斯宾 生存需要满足之后的剩余精力的消耗 塞
拉察鲁斯/ 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并获得放松 帕特里克 与休息
• 评价: • 无法解释体力劳动者为什么要游戏? • 如何解释儿童的游戏(儿童还不会去从事工作) • 排除了许多有智力参与的游戏(把游戏看成是非
脑力性的活动)
(三)预演说(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 (德)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格鲁斯——游戏是 对新生儿或幼小动物在适应环境上不完善本能 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 小猫戏球——捕鼠的练习;小狗嬉咬——自卫 的练习;男孩玩打渔——将来养家谋生;女孩 子玩娃娃——将来养育子女做准备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佛洛依德、埃里克森、帕勒和蒙尼格
• 理论观点:
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 和欲望,而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在人类社会中 是受到压抑不能随意直接表现出来的,这种压 抑如果找不到一条出路便会导致精神分裂。游 戏便是解决内在心理矛盾和冲突的途径。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观点
(二)松弛消遣说(娱乐论)
• 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 (Partick)
• 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剩余”, 而是因为“缺乏”或“不足”。
• 他们认为,游戏不是为了剩余精力的发泄 ,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儿童需要用游戏 来恢复精力。
主要观点:
• 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 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
,不停地找食物、躲避敌人等, 高等动物游戏是因为他
们用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时间和神经活动系统的能量比
低等动物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与生存无关的活动,因而


戏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斯宾塞认为游戏和审美活动都具有费功利性特

征,区别在于游戏中表现较低级的能力,审
• 对游戏的分类
人物 分类(游戏形式)
席勒 斯宾塞
与意义进行解释; • 3、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儿童游戏的
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
• 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 1、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
游戏,关注人类特性,不是个体特点。
• 2、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解释游戏,总体有些 消极。
• 3、主要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评价
• 指出高等动物仅凭天生的“本领”是不能适应生活的 ,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这一点是符合事实的 。(如人会直立行走 ——“狼孩”)
• 只用本能练习的概念是不能说明儿童游戏的本质的。
• 主要缺陷:过分依赖“本能”的概念,把本能作为发 展的中心驱力,把动物的游戏与人类幼儿的游戏等量 齐观。陈鹤琴:试问,儿童做狗、做猫的化装游戏, 是不是准备他将来做够做猫呢? • 也不能很好的解释成人不需要为生活 做准备,但成人为什么需要游戏并继续 游戏。
(四)复演论
代表人物: (美)心理学家,霍尔——人类的文化发 展阶段与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具有对应的关 系
霍尔认为游戏就是个体再现祖先 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重复人类 发展的历史,幼儿游戏是种族行 为的复演。
霍尔把人类发展分五个阶段(从原始人至现代人):
1.动物阶段,是指类人猿阶段。幼儿表现是本能的反应,如吸 吮、哭泣、抓爬、站立。 2.未开化阶段,是指靠猎取动物为生阶段。幼儿表现玩追逐游 戏,丢手绢游戏和捉迷藏游戏等。 3.游牧阶段,靠游牧为生。幼儿表现出爱玩小猫、小狗、小鸡 、小鸭的游戏,爱护小动物的游戏等。
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以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 一般特点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一种机能,如儿童经常表 现出运动的无方向性、冲动性、好动等。因此,游戏不是 练习,如孩子玩走路是游戏,而游戏学走路是练习。
26
• 这个观点和能力练习说完全相反。认为,人有潜在的内部力 量,而心理的发展就是依靠这潜在的内部力量进行的,不需 要练习也能发展起来,不需要游戏作准备,就像花朵不需要 游戏也能生长一样。认为游戏也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 表现。
理论基础
人格理论
本我:本能欲望 超我:社会规范
自我: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观点 (1)儿童的行为更多地受本我的支配,活动主要 受“快乐原则”驱使 (2)成人总是以社会准则去要求儿童,控制儿 童——儿童在现实中受挫 (3)游戏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矛盾的中介
游戏的调节机制
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wish fulfillment) 学妈妈烧饭、学爸爸开汽车、学医生给病人看病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 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也会怎么样。因此,未 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从游戏开始。
主要观点
• 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与低等动物共有的),但本 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 的阶段,在天赋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 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 • 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 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五)生长说
• 代表人:美国 阿普利登Appleton;奇尔摩 Gilmore
• 理论观点:
1.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一种模式,游戏是生 长的结果,也是机体练习技能的一种生长性手段。
2.游戏源于练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戏而生 长。
25
(六)成熟说
• 代表人:荷兰 博伊千介克F·Buytendijk • 理论观点:
此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
儿童从事一段时间的智力活动后,需要追逐、奔跑等活 动
孩子的精力看上去总比成人旺盛
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更有精力
启示与评价
启示: 儿童游戏时间的保证和机会的提供
评价: •试图说明游戏的物质前提 •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缺乏以实验为依据的证明(思辨) •无法解释孩子游戏到精疲力尽后又开始 游戏
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mastery of traumatic events) 重复痛苦经历——“强迫重复”现象 如给娃娃打针
游戏的发展
发展结果: 以更高级的形式取代儿童的游戏——成人游戏 打趣、玩笑、幽默、创造性艺术体育活动
儿童游戏 对立面
真实吗? 现实
成人游戏 对立面
严肃吗? 工作
(二)埃里克森的游戏观点
• 越是高等的动物,将来的生活就越 复杂,所以游戏期就越长。
• 把游戏分为两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