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三个层次
对儒家理想人格境界的理解
对儒家理想人格境界的理解一、儒家理想人格境界的概述儒家理想人格境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个人在道德、智慧、情感等方面达到的最高水平。
在儒家思想中,理想人格境界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来实现的。
儒家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境界,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或圣人。
二、修身修身是指个人自我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
在儒家思想中,修身是实现理想人格境界的基础。
具体而言,修身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的品行和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规范。
儒家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爱之心、诚信之德、恭敬之礼等美好品质。
2.知识水平知识水平是指一个人对世界和事物的认知程度。
儒家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儒家认为,君子应该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
三、齐家齐家是指家庭生活的和谐与稳定。
在儒家思想中,齐家是实现理想人格境界的重要方面。
具体而言,齐家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父母尊重父母是指孝敬父母、敬老尊贤的行为。
儒家认为,君子应该尊重自己的父母,并以此为榜样来对待其他长辈。
2.和睦夫妻和睦夫妻是指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理解、支持和关心。
儒家认为,君子应该与配偶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且要以身作则来引导下一代。
3.教育子女教育子女是指对下一代进行良好的教育引导。
儒家认为,君子应该注重对下一代进行道德、知识等方面的培养,并且要以身作则来引领他们。
四、治国治国是指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有效管理和领导。
在儒家思想中,治国是实现理想人格境界的关键方面。
具体而言,治国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仁政仁政是指以仁爱之心为基础的政治管理方式。
儒家认为,君子应该以仁爱之心来对待百姓,并且要通过良好的政策来改善社会状况。
2.公正公正是指在政治管理中不偏袒任何一方的态度。
儒家认为,君子应该保持公正、廉洁、诚实的态度,并且要秉持“天下为公”的理念。
先秦儒家关于理想人格的定义
成 为 一 个 完 美高 尚 的人
。
这 与我们 现 今 对
心 养 其性 所 以立 命也 思诚者 的概 念 不欺
,
所 以事 夭 也 夭 寿不 贰 修 身 以侯 之
’ ,
要 求 人们 努 力 追求 以 达
理想 人 格 的理 解是 相 同 的 但 是 我们 也 应 该清 楚 的
明 白理想 和 现 实之 间 的差 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主 张 真 与善 的 统
。
来 这 二者 都 是通 过 心 灵世 界折射 而 出 由此 以往 圣人便 是 自得 其性 的 人 自欺
。 。
,
想和 个人 实 际 的道 德场 景 结 合 不 断 提高 道德 境 界 培 养 理 想人 格 需 要 内 外 皆 修
内 容的 满足
。
, ,
一 至真 至善 是 中 国古 代理 想人格 的 最高 点 用 内
:
夭 人 一体
,
人性 本 善
,
诚信
是 继承和 发 扬 其追 求 道德 至 善 的精神 和 目标 附 着在 理想人 格身 上 的遥 不 可及
,
去除
中国儒 家 哲 学理 想人 格 学说 的 主要 内涵
,
。
德性 和 德行 互 相作 用
德 性 通过 德 行表 现 出
。
,
把远 大 的道 德 理
。
儒家 主 张 用 道 德 统 率 知 识
所以
,
成 圣 的准 则就 是 不
,
即 理 性和 情 感
圣外王
”
来 总 括 儒 家 的理 想人 格 比 较 贴 切
。
’ `
。
最早 就是
诚信 不 欺是 夭 道
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及其理论基础
浅论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及其理论基础摘要: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主要是由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阐发和构造的一系列人格教育的观点的总和,内容主要包括公而忘私的整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人际和谐的仁爱精神、修身为本的道德精神。
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学说、人性论和人贵论思想。
探讨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当代我国的德育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人格教育;理论基础一、人格及人格教育在中古英语中,没有“人格”一词。
近现代西方所使用的“人格”,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面具),原意为舞台上演员表演时为了角色的需要所戴的面具,面具根据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人物的性格。
所谓人格就是指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consistent behavior patterns and interpersonal process originating with in the individual)。
它包含两本分内容。
第一部分讲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是稳定的。
第二部分关注的是人际过程。
它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过程,指的是发生在我们外部,影响我们怎样行动,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过程、动机过程和认知过程。
[1]人格不是天赋的,它是在先天生理结构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先天遗传因素只是为人格教育提供了一般可能性,教育和社会实践对完美人格的塑造更有赖于人格教育的教化作用。
所谓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以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
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技能和智力的形成,而且是需要、动机、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
通过人格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少年自身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重视人格教育,是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的鲜明特征。
先秦时期学术思想自由,各家学派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过人格教育思想。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研究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研究君子人格学说是儒家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已经积淀在民族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
其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在先秦时期就已经确定了。
孔子、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主要的三个代表人物,《论语》、《孟子》、《荀子》这三本书中分别记录了他们各自关于理想人格的叙述,其中关于君子人格的描写十分丰富。
本文试图以这三本典籍为素材,并结合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成果,探讨先秦儒家学者对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和塑造。
本文通过对中国儒家先哲之论深入挖掘,并与现代人格心理学相互贯通,分析了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勇于担当、人格完满的君子形象,并对比儒家先贤孔子、孟子、荀子对同—种理想人格的不同构想,以及中西方人格理论的异同,描摹出一种适应现代生活的君子形象。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研究论述君子人格及其在现代心理学视野中的适用性。
第—部分包括引言和第—章,引言主要包括国外和国内关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并加入了现代心理学关于人格和理想型人格的研究。
第—章概括论述了君子的主要特征及人格的哲学和心理学概念,并提出了本文关于人格的定义和理解。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论述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君子人格学说。
这三章都分节论述了君子的行为方式和品格,并结合君子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对其心理和行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至第七章,第五章对孔、孟、荀三家的君子人格学说做了总结性分析,并做了关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学说的贡献和缺陷的论述。
第六章结合西方的“大五”人格理论和我国的“大七”人格理论,对君子人格做了人格心理学方面的比对和匹配。
第七章综合分析了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并指出了君子人格对现代生活中人的主体性失落、价值观失衡等问题的重要借鉴参考意义。
君子人格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深入、持久的社会文化效应,就是在现代,与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儒家的“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体现了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创立儒学又亲自践行儒道,但却不能在"三立"方面达到完美,或取得完全的成功.儒学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被后人发扬光大的.我们今人评述孔子,分析他的成功与遗憾,可以从中感受先哲的人格魅力,体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髓,对我们今天倡导政治文明和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公民道德教育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家“三立”思想,即“立德、立功、立言”,一般认为来源于先秦儒家先驱人物——鲁国大夫叔孙豹的“三不朽”思想。
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阐述了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理想人生价值追求的思想。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立德”指儒家传统道德的养成,“立功”指建立功名,“立言”指著书立说等将自己的言行记录下来。
显然,从道德准则到价值追求再到价值实现途径三个步骤来看,儒家“三立”思想对理想人格的诉求把由个体层面改造主观世界的“立德”扩展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立功”、“立言”。
立德为基础,功与言是立德的自然推广和方法论延伸,由此可见,儒家“三立”思想本身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由世界觀扩展到方法论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
当代弘扬儒家“三立”思想,将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层面的客观需要日益凸显,在道德领域社会普遍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树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道德需要的多元化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然而当前社会文化的快餐化、媚俗化倾向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蔓延,社会存在的浮躁、功利的现实心态,以及道德滑坡现象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
”当下弘扬道德观念,研究高校“立德”教育工作新思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摘要:所谓成人之道,是通过自身的修炼,成为一个理想的、完善的人。
成性就是成人,人性的完善就是人的完善。
先秦儒家的学说虽然千差万别,但字里行间却体现出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操作程序即是对如何成人的完美概括。
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特别是对人格的自我完善即道德自律的提倡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这也是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的当代价值所在。
关键词:成人之道人性论理想人格八条目道德自律一、人性论――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的理论基石成人就是成性,人性的完善代表人的完善,讨论成人之道就离不开对人性的探讨,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儒家的人性论。
自从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的观点后,孟子强调并发挥了“性相近”思想,提出了性善论;荀子则坚持并发挥了“习相远”思想,提出了性恶论。
孟荀两派的人性理论最终成为先秦儒家成人之道思想的理论基石。
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观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人性问题的阐述。
他认为,人的本性本来相似相近,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才有了人性的种种区别。
孔子肯定了人性的共同性,还认为人性可以改变,但他没有进一步阐述人性的善恶问题。
这接下来的工作留给了孟子和荀子。
孟子认为,人性就是道德性,人们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端。
道德并非由外部灌输从而进入人们的观念之中,而是先天就具有的,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以被称为“良知”、“良能”。
这些先天就具有的道德观念并非现成的,只是它们的萌芽状态,称之为“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是非心是先天就具有的善端,每一个人只要保存和扩充这四个善端,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孟子的性善论解决了为善何以可能的问题,但对于为什么善的人性会在环境的影响下变恶,孟子的解释不是那么令人信服。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内涵及其对现代德育的启示与价值。
先秦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圣外王”的理念塑造了一种独特的人格模式,这种人格模式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的德育价值。
通过对这一理念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同时挖掘其对于现代德育工作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对“内圣外王”理想人格进行系统的阐释。
通过解读先秦儒家经典文献,揭示“内圣”与“外王”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呈现出一种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这种理想人格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以揭示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而先秦儒家的“内圣外王”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通过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于现代德育目标的设定、德育内容的构建以及德育方法的创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分析“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在现代德育实践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将这一理念融入现代德育工作中,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还将评估这种应用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和影响,以验证其现代德育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研究,揭示其对现代德育的启示和价值。
通过对其内涵的阐释、对现代德育的启示以及对现代德育实践的应用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现代德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二、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内涵先秦儒家思想中,“内圣外王”理念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理想人格模式,它融合了个体修养与社会责任,既关注内心的修炼与道德的完善,又强调外在事功的成就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这一理念在儒家经典中得到了深入阐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与现代公民道德人格教育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与现代公民道德人格教育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与现代公民道德人格教育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中,儒家思想是最为影响深远的一种思想流派之一,包含诸多先哲的思想内核,对于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曾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过重要的教化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现代化进程,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中的公民道德人格教育,仍然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
本文将会就此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及其教育意义根据儒家思想,一个理想的人格,应当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其中,仁是心性体现的高度,是最为核心的品格。
他认为,人应尽其所能来关心他人,贡献社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义则是关于道德行为的规范。
礼则是关于社会规范的方方面面,比如就餐礼仪、衣着礼仪等等。
智,是指知识、智力、能力等方面上的认知,信则是对自己和对与人互动的信誉度的产生。
从教育的角度考虑,儒家主张家庭教育,相信父母的影响影响孩子的性格的发展。
孔子也强调,做老师要借助学生的天分,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启迪学生的智慧和思维能力。
同时,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上的表现,能够反映出她的思想和品格。
可见,从自我反思、自我的超越本质上,儒家的人格理想,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现代公民道德人格的要求现代公民道德人格,是对一个合格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的总结,其中包含诸多方面的要求。
1、遵守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社会公约的基础,是规范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
2、有社会责任感——公民应当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3、尊重人权和人尊严——公民应当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自我尊严,不虐待、侵犯他人。
4、敬重他人的信仰——公民应当尊重以及证明他人的信仰和宗教信仰。
5、学会生活技巧——公民应当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例如自我保护技能、互助技能以及语言技能等等。
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
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文化领域中两大主流思潮。
两家主张各异,但对于理想人格的探讨均颇有建树。
儒家主张以仁爱为中心,追求完美的君子之德;道家则主张以自然为中心,推崇完美的自然人格。
本文将对两家理想人格思想进行比较,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一、理想人格思想比较儒家强调“人之为人也,必具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方才是真正的人”,强调追求完美的君子之德。
儒家认为,只有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尊重、诚信、善待他人等美德才是合格的人。
同时,儒家也追求自我完美,认为适度的奢华、美食、美酒等,表现出对自己的合理关爱是必要的。
道家则主张以自然为中心,推崇完美的自然人格。
道家认为,人类不应该与自然对抗,而应该悉心照顾自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家强调,追求自我完美,不应该在外在材料上追求,而应该在自我内心修养中寻求。
他们认为,自我修行只有在内心境界完善,达到“无我”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完美。
二、现实意义探讨1. 追求真正的人格魅力现今社会中,被称作“颜值即正义”的观念已经占据了很大比重,但是在儒学和道家的思想中,都强调了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这就提醒我们,在个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更加信赖自己,从而让自己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2. 解决沟通障碍在当今社会中,许多在职场及个人境遇中,人们之间的沟通遭遇越来越多,而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道家思想中的“以和为贵”,都提醒人们在沟通中要解决冲突,多一些宽容和谅解,尊重他人隐私权和观点,这样与他人交流时就不容易出现误解。
3. 用平和心态面对孤独现在的社会杂乱无章,人们之间的沟通渐渐变得浅薄,而道家的理想人格追求,暗示我们可以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孤独。
在人生中会有这样那样的独处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可以通过独自反省,自我修养的方式,寻找自我,达到心灵上的完善。
在独居时,通过阅读、思考等方式开拓自己的心灵,令精神得到提升,以达到完美的自我。
4-4_儒家理想人格
孟子把崇高的圣人理想人格与仁与智等具 体的道德修养内容联系起来,鼓励人们在 修养过程不断见贤思齐,向圣人境界努力。 他一再强调:“仁者无敌于天下”、“修 其身而天下平”,使内圣与外王之间的关 系更为明晰密切。
孟子强调在仁且智的内在道德修养方面铸造 “圣人”理想人格,荀子则强调“圣人”理 想人格的外在的社会事功。 荀子明确提出内圣外王是有区别的,内圣是 主观的,外王是客观的,圣王人格应该是主 客观统一的结果。所以在他的论著中,大量 出现了“圣王”一词,来代表其理想人格。
首先,君子有重义轻利的素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 (《论语·卫灵公》)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 道。” (《孟子·尽心上》)
第二,君子有安贫乐道的风范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除了安贫乐道之外,君子同时也忧道。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 公》)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 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孟子》成语精选 孟子》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长 出类拔萃《公孙丑章句上》 自暴自弃 好为人师《离娄章句上》 左右逢源 夜以继日《离娄章句下》 集大成者 金声玉振 《万章句下》 一曝十寒 专心致志《告子章句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告子章句下》 言近指远 同流合污《尽心章句下》 出尔反尔《梁惠王章句下》 绰绰有余《公孙丑章句下》 自怨自艾《万章句上》 不言而喻《尽心章句上》
圣王理想起源于孔子和孟子,发展于荀子及 《礼记·大学》,完备于宋明理学。 内圣外王的观念奠基于孔子: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 ( !” (《论语·雍也》) · )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论语·述而》)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与现代人格的完善
了一 门知识 .靠 死 记硬 背 和高谈 阔论 便 可 以得 到高 也能 按照 仁 的要求 做事 ,君子 能 自觉地 把 自然情 欲 制约 于道 德 的规 范之 下 ,使 自己的行 为服 从道 德理 性 。“ 己所不 欲 ,勿施 于 人 ” “ 、博施 于民而 能济 众 ” 、 “ 子有 三畏 : 天命 , 大人 , 圣人 之 言 。小人 不 君 畏 畏 畏 思 : 思 明 , 思聪 , 思 温 , 思 恭 , 思 忠 , 思 视 听 色 貌 言 事
的评 判 , 不是 依 一个 人 的学 问为 标准 . 并 而是 依 其所
作所 为 。“ 质胜 文 则野 , 胜质 则史 , 质彬 彬 , 文 文 然后
”《 ) 之 的人 当中 , 有 高 尚道 德情 操 的“ 具 君子 ” 是传 统 社 君子 。 ( 卫灵 公》 要 在文 化 与品质 两个方 面 均衡发 做 “ 我无 会 中一 切求 学 者 的榜 样 。《 语 》 论 中论 及君 子 有 17 展 , 到内在 美 与外 在美 的统 一 。 君 子道 者三 , 0
维普资讯
20 0 6年 l 月 0
咸 阳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r l ou nf ofX in a o m a l a y ngN r lUni r i ve st y
0c. 0 6 t o 2 Vo . l I NO5 2 .
第2 卷 秦儒 家理想人格 与现代人格 的完善
陈 东 霞
(济 南 大学 学 报 编 辑 部 , 山东 济 南 20 2 ) 5 0 2
摘 要 : 秦儒 家对理 想人格 的追 求有 不 同的层 次 , 中“ 、 、 的 统一 , 修 己” 先 其 智 仁 勇” 由“ 外推
到 “ 人 ” 内圣 外王 、 安 的 内在 关与 外在 美的 统一 , 是其 理想人 格 的基 本体现 。 一理 论对 完善现 代 这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简论
[ 中图分类号]B 2
[ 摘 要]先秦儒 家从人 的道德性 出发来构建其理想人格 , 主要 有圣人 、 君子、 士人 三种。这些理想 人格的本质特征是“ 内圣外王” 即内在德性与外在事功的统一, , 其典 范就是“ 圣王” 。实现理想人格, 关键 要靠道德实践 , 还要突破 自身, 己 推 及人, 大学之道” “ 就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具体途径。先秦儒 家的理想人
人 。但儒 学并 未 神 化 圣 人 , 人 不 是 知 全 能 的 上 圣
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善性。他说 :人 之所以异于 “ 禽兽者几希 。 [‘ 娄 '“ ” 】离 下’几希 ” ‘ 所指 的就是 人 的善
性, 这种道 德意识是 人所 固有 的 , 是天赋 的 。对 此 ,
帝。孔 子 说 : 修 己 以 安 百 姓 。 舜 其 犹 病 “ 尧 诸? [‘ 同 儒家心 目中的圣人 , ” ]宪 ) ‘ 伟大而平凡 , 高 明而实际。虽然孔子认为圣人很难做到, 不敢以圣 人 自居, 所谓“ 若圣与仁, 则吾 岂敢 ”1‘而 但孟 [( ", 】述 子、 苟子都认为圣人是可以做到的, 只要加强道德 修养 , 人 皆可以为尧舜 ” ]告 下 “ 就“ [( 子 ",涂之人 可 ‘ 以为禹” 】性 "。所 以圣人是现实 中的人格 , [( 恶 ‘ 而 不是虚幻中的人格。 对于君子 , 孔子 说 : 君 子博学 深谋 , 身端 “ 修 行, 以俟其 时。 [( 坐 ) 君 子义 以为质 , 以行 ”。‘ )“ 】宥 礼 之 , 以出之 , 以成 之 。 …‘ 灵 >“ 君 子 ) 称 逊 信 ” ‘ 公’ ( 卫 恶
水: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道德象征
水: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道德象征
水: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道德象征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的思想渊源.他们推崇圣贤道德,追求君子理想、博施济众、安邦定国、修己安人、惠而不费,奠定了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的基准.圣贤君子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也是其追求的最高理想.作为道德完美的典范,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层次是圣人.圣人是道德的理想者,不仅具有崇高的德行,而且把自己的德行践行到社会生活中去.对一般人而言,圣人的标准是很难达到的.这种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可以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即仁爱精神、重义精神、厚德精神、自强精神以及献身精神.
作者:黄承贵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刊名:青海社会科学 CSSCI英文刊名: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2 ""(5) 分类号:B2 关键词:。
儒家的人格理想-精品文档
与国人交,止于信 。
——《大学》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与平天下。
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
(宋·朱熹《〈大学章句〉序》)
八
条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内圣
目
齐家、治国与g与平天下——外王
三 纲 领
一、什么是国学
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什么是国学
朱熹《〈大学章句〉序》
徐行后长。
(《弟子规》)
一、儒家人格的最高层次:圣王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 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 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 射御书数之文。
朱熹《〈大学章句〉序》
一、儒家人格的最高层次:圣王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 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 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 射御书数之文。
一、儒家人格的最高层次:圣王
三三纲纲领领
一、儒家人格的最高层次:圣王
《大学》全书由11个章节组成,第1章是 孔子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是全书的精华和核 心部分。概括地说就是“三纲领”(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与平天下),其他10章是孔 子的学生曾子围绕孔子的基本思想来解释、 阐述孔子思想的。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 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
有道之乐大大超越了一般物质的享乐、 感观的享乐。物质感官的享乐是满足人的 欲望,道是约束人的欲望。回心中有道, 自然就没有欲望所带来的烦恼,什么生活 状态都能坦然面对,乐在其中。
关于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的研究
关于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的研究作者:黄春霞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1期摘要:先秦时期的儒家人格教育思想主要是由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阐发和构造的一系列人格教育思想的综合,其中包括公而忘私的整体主义精神,追求人际和谐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修身为本的道德精神。
本文将探讨先秦的人格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德育教育和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儒家人格教育启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许多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在当今世界中,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外国文化对我国民众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出现了很多矛盾之处,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陈旧的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落后的文化。
这些思想给正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带来的影响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人们变得唯利是图,金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左右着人们的思想,造成社会诚信和公平正义的缺失,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这使得社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许多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人性的扭曲。
所以在当今社会,如何塑造健康人格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欧美的心理学家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对人的心理方面进行研究,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研究出了许多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例如心理分析治疗法和行为治疗等方法。
但是心理问题不同于其他方面的疾病,只是依靠外界的引导和治疗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提供更深刻的思想引导方面进行治疗。
所以,有一些心理学家就试图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来寻找如何有效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途径。
在先秦儒家思想当中有许多良好的能够帮助人格塑造的思想。
因此,将中国的传统先秦儒家思想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合理把握住这些思想并加以利用,对塑造健康人格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国外学者对于先秦儒学思想的研究如今海外及港澳台地区儒学研究方面主要包括五大学派,即“对话之儒、诠释之儒、继承之儒、沟通之儒、教化之儒。
试论孔子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
试论孔子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一、儒家理想人格概论儒家理想人格是从孔子发端,并初步构建。
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前人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发展,建立了内容丰富的仁学体系。
可以说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从“仁”开始,后来经过一代代儒家学者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儒家的理想人格逐渐完备、成熟。
成为人们追求向往的人生目标,也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理论。
“儒家对理想人格有多种说法,如圣人、贤人、仁人、志士、君子等”。
简言之,儒家的理想人格为圣贤。
“圣”人格是儒家理想人格至善至美的最高典范,是儒家理想人格中最高的道德境界。
“圣”不仅具有高尚的个人道德品质,而且泛爱天下的百姓,功绩显赫。
圣有圣王、圣人之分。
历史上可以被称为圣的人寥寥无几,仅有八圣。
圣王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而能被称为圣人的仅有孔子一人。
然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也只能被称为亚圣,介于圣和贤之间的层次。
圣王要具有崇高的德性,克己复礼,博施济众,安邦兴国,实现大一统。
“圣人,人伦之至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所以,在儒家看来,圣人就是这种“仁德”的体现者。
“他们爱人以德,立人达人,忠信孝义,智勇刚朴,心胸坦荡,达到了人格修养的尽善尽美的极境”正是因为“圣”人格一般人不易达到,所以普通老百姓或士大夫之类的知识分子便以贤为目标。
“贤”人格亦是指君子人格,属于儒家理想人格中,普通人最容易达到的人格典范,同时也是最为儒家学者所重视的理想人格。
和“无为”道家不同,儒家提倡的是以积极入世为归宿的圣贤。
儒家所确立的理想人格可以说是分内外两个方面的,也就是“内圣外王”。
“一方面是内圣,是指人的主体心性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到“仁”、“圣”境界为极限;另一方面则是外王,是指把人的主体修养所得推广到社会层面,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仁知统一的理想人格在《论语》中,孔子往往把“仁”与“知”,二者并举。
我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
我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在人生,而人生问题的核心是理想人格的建构。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理论是从具有中国特质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一体化的儒教传统文化”中凝结和升华出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设计萌芽可追溯到原始神话中的“三皇五帝”、“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对祖先的崇拜和构想。
然而,在先秦的百家争鸣时代,理想人格设计趋于成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道、墨。
儒家理想人格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
孔子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因此,个体人的内心探索是其理论的出发点,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仁人君子”,这是他人生理想的人格化产物。
张岱年先生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智、仁、勇’三者的统一,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是泛爱人类,智是具有渊博的知识,勇是勇敢强毅,兼重仁、智、勇,这是一个全面的人格理想。
”孔子的“智、仁、勇”三德是以“仁”居首,孔子强调“仁”是为了达到“内圣外王”,达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想人格境界。
这种境界的蕴意诚如美籍华人学者杜维明认为:有超越本体感受但不神话天命,有内在的道德觉悟但不夸张自我,有广泛的游世悲愿但不依附权势,有高远的历史使命但不自居仁圣。
孟子把理想人格划分为三个等级:大丈夫、圣人、神人。
他主张现实的人应追求“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也。
”。
可见,儒家理想人格是以“仁”为终极关怀,以“礼”为实现手段,追求“内圣”与“外王”合一的入世人格。
道家理想人格模式是“至人、神人、圣人”。
庄子把人分为“至人、神人、圣人”三个品级,他认为,人生是命定的,“死生存在、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因而实现理想人格只有通过“精神胜利法”,通过忘怀一世不幸而又不可改变现实的“无心无情”的心境,从现实世界过渡到自由的精神世界。
先秦儒家人格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论略
教育史 ・
[ 主持人 的话] 本期 发表 了三篇教 育 史文章 。第一 篇探讨 的是 先秦儒 家人格 教 育思想 的理论基 础论 , 见 解颇 有新意 。作者从 “ 天人 合 一” 学说 、 人性论 和 心理 学三个 维度 审视 了先 秦儒 家人格 教育 思想的理 论基础 , 认 为“ 天人合 一” 学说 为先秦儒 家道德 学说提供 了一 个形上 的保 证 , 人性 论 丰 富 了先 秦儒 家人格 教 育 思想 的 内涵 和途径 , 心理 学思 想为先秦儒 家人 格 塑造 提供 了正确 的价 值导 引。第二 篇 对教 育 史 学评 论 的 客观 基础 与评价 标准 作 了较 为细致 的分析 , 是一 篇值得 一读 的教 育 史学论 文 。作 者提 出 了三 个观 点 , 教 育历 史发 即“
的作 用是 神妙而 有序 的 , 现 出一种 至 美 至 的德 表 行 , 想人 格 的实现 , 是要 与天地 合其德 。往 先秦 理 就 儒者 心 目中的天 就是 人 格 化 的天 . 以他们 在 赋 予 所 天 以人 格化 的 同时 , 际上 也 将人 格 天 道 化 r, 天 实 “ 人合一 ” 就是 建立 在这种 天人 交融 的理想境 界之上 。 先 秦儒 家理想 人 格在 理 论 形 态 t表 现 为 “ 人 天 合一 ” 。天人 关 系是先秦 哲学争 论 的重要 问题 。 反 它 映 了人 类对 人与 自然相 互关 系的思考 达到 了 一个 新 一 Nhomakorabea、
“ 人合一 ” 天 学说
先秦 儒家 文化将 天道 的合乎规 律 与人伦 的井然
有 序相融 合 , 们认 为 , 他 理想 人格 就在 于顺从 天地之
德而成 就事业 。《 传 》 就 提 出 :夫 大 人 者 , 天 易 早 “ 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谓和德。”[10]
在道德水平上,圣人能够“参於天地,并於鬼
神”[3]。“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
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8]不仅如此,圣人还能合
“天道”、“地道”、“人道”于一身,“立天之道,曰阴与
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8]
威。”[1]。《国语》也说:“君子务治,小人务力。”[2]说
明春秋战国时期,“君子”和“小人”是因劳动方式的
不同而造成了社会地位的高低之别。儒家出于规范
每个等级行为规范的目的,在承认“君子”拥有比“小
人”较高的等级身份的前提下,又赋予了他们高尚的
道德品质。无论是“圣人”还是“贤人”,行“内圣外王
personality. They affirmed that everybody had the potential diathesis and the realistic potent to
consummate his perfect personality. But the potent between them was not equal. Different estate
“圣人”在先秦儒家理想的人格境界中居于最高
地位。无论是道德品格的水平,还是道德修养的自
觉程度,圣人都居所有人格之首。圣人是人类文明
史上有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圣人改变了上古穴居
野处的生活环境,而“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
雨。”[8]圣人以棺椁的葬制和哀丧的丧礼,取代了古
之“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8]
道”的体悟,自觉修养身心,形成“仁”德,然后超越内
在,进入“万物皆备於我”[6]的天人合一境界。
圣人拥有最高的政治地位,操纵着一切大权。
demands to each estate of how to behave, as well as the limits between every estate.
Key words:philosophy; Chinese philosophy; Confucianism before the Qin dynasty; perfect
自己的原则———“道”,正如古之有言曰:“从道不从
君,从义不从父。”[5]孟子也说,“古之贤王好善而忘
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
68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6]在道与权势财利
之间作选择,理论上只能先道而后势。“从道”是儒
的丧葬风俗。圣人废弃了上古结绳记事的方式,创
造了“书契”的记事之法。不仅如此,而且“百工之
事”,也皆由圣人而作,“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
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9]“凡土地之闲者,圣人裁
之,并为民利,是以鱼鳖归其渊,鸟兽归其林,孤寡辛
苦,咸赖其生,山林以遂其材,工匠以为其器,百物以
尹,周之太公。”[5]那么如何成为“贤臣”呢?荀子认
为,贤臣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君主,改变自己的事君方
式。“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事中君者,有谏争无
谄谀;事暴君者,有补削无挢拂。”[5]同时还要根据君
主的圣愚程度采取不同的态度,事圣君要“恭敬而
逊,听从而敏,不敢有以私决择也,不敢有以私取与
致,奉行“中正”的“絜矩之道”,并且要适时适地地变
通,“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3]在任何
时候都要保持行为和身份的一致,为父要“慈”,为子
要“孝”,为兄要“良”,为弟要“悌”,为夫要“义”,为妇
要“听”,为长要“惠”,为幼要“顺”。
君子之于政治,则“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
隐”[4],“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4]一
身不能接受“道”的制约,贤人则不能被重用,故而
“贤人”欲要“从道”就必先从君。孔子就多次强调
“臣事君以忠”[4],“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4]。
孔子用道高于君的思想培养了一批贤人志士,又要
他们对君主敬而不阿、顺而不从、犯而不欺,从而最
大程度地实现和维护了现存贵贱有等的社会秩序。
(三)圣人
personality; hierarchy
理想人格就是能够符合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
并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推崇的人格范式,它是社
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的体现。先秦儒家对
理想人格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论述,他们肯定每一
个体都有完善自我人格的潜在因素和现实能力,如
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
的世界,不去随波逐流,而能拥有理性上的自觉,以
社会价值为个人追求价值目标,独立地修养仁、义、
礼、智、信等道德品格,并能保持着始终如一“乐得其
道”[3]的精神状态。在日常行为中,他们“克己复
礼”,谨守“君臣父子”之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4]“言顾行,行顾言”做到言行一
had their own perfect personality, which was respectively Man of honor, Wisdom and Sage. The
stratification reflected the real-life rating. Man of honor, Wisdom and Sage were Confucian
也,以顺上为志”[5];事中君要“忠信而不谀,谏争而
不谄,挢然刚折端志而无倾侧之心,是案曰是,非案
曰非”[5];事暴君要“调而不流,柔而不屈,宽容而不
乱,晓然以至道而无不调和也,而能化易,时关内
之。”[5]总之,在儒家看来,“贤臣”事君的方式和态度
是有差别的,这说明他们并非愚忠于君上,而是有着
层提出的做人要求,又是为他们划定的“成人”界限。
关键词:哲学;中国哲学;先秦儒家;理想人格;层次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05)03-0067-05
Introduction on three strata of pefrect personalities from
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再加上原有世袭贵族,形成了庞
大的统治群体。儒家对这些王之下、民之上的官吏
的要求就是做“贤人”。《孔子家语》记载孔子曰:“绅
带缙笏者,皆贤人也。”[7]
儒家主“内圣外王”,所以儒家所谓的贤人首先
是道德上的君子。《荀子》引孔子言,“所谓贤人者,
行中规绳而不伤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伤於身,富
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5]而未能入
仕的贤人,即便是“贱为布衣,贫为匹夫,食则饘粥不
足,衣则竖褐不完;然而非礼不进,非义不受。”[5]贤
人在道德上的修养与君子基本上是一样的,在这里
不再赘述。
贤人在完善自我的基础上,进入政治。当然他
们在此之前首先要明于政事,贤臣辅佐君主治理国
【哲学研究】
论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三个层次
张瑞雪
(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69)
摘 要:先秦儒家对理想人格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论述,他们肯定每一个体都有完善自我人格的潜
在因素和现实能力,但又非众生皆平,不同的政治阶层具有不同的理想人格,自下而上分别是君子、
贤人、圣人。这种层次性是现实等级秩序的反映,君子、贤人、圣人既是先秦儒家对庶民以上的各阶
的自由度。孟子把君子的政治理想概括为“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6],更易为人们接受。荀子
也可了这种君子的为政模式,“通则一天下,穷则
独立贵名”,“儒者在朝则美政,在下德则美俗。”[4]
在现实中,由于庶人以上至于士大夫阶层(在享
有自由的众阶层中,此一群体的人数最多)并没有较
高身份地位和政治影响力,因此,儒家对君子的要求
因,“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於武丁,贤圣之君六七
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
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
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
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
也。”[6]《孔子家语》中就以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君臣合
力治民的奥妙:“君者,人也,吏者,辔也;刑者,策也,
“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
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情性者,
所以理然不取舍也。”[5]圣人作为“天道”的使者,通
晓“人道”和一切事物之理,是故“圣人也者,道之管
也。”[5]圣人有对“道”的知觉,是以能“则道”、“体
道”、“达道”,进而与“道”合为一体。圣人通过对“天
家在政治生活领域中针对贤人提出的最根本要求,
表明了主体意志对作为真理性认识的形上之“道”的
绝对服从。
但是,必须指出一点,贤人以“道”佐君多数只限
于理论和理想。由于在现实社会中,一方面“道”由
“圣王”制作,而“圣王”的化身就是君主,故而所谓的
“从道”就是从君;另一方面,如果掌握权势的君主本
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并且说“以德法为衔
勒,以百官为辔,以刑罚为策,以万民为马,故御天下
数百年而不失。”[7]
根据在实践治国的政治运作中臣的表现,荀子
把臣分为“态臣”、“篡臣”和“功臣”、“圣臣”两大类。
后一类代表了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功臣”如“齐之
管仲,晋之咎犯,楚之孙叔敖”[5],“圣臣”如“殷之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