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设备采购项目

合集下载

预防性保护理念下博物馆文物保护方法

预防性保护理念下博物馆文物保护方法

预防性保护理念下博物馆文物保护方法作者:蒋海丰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24期摘要:博物館文物是博物馆核心价值所在,是博物馆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和根源,对博物馆文物进行科学保护,有助于挖掘其价值和内涵,最大程度还原历史,有效开展历史研究和进行文化传承。

文章以诸暨市博物馆为例,对预防性保护的概念、意义和目前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实际状况、施行的预防性保护方法及对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期望与目标等进行阐述,论证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和可行方法,以实现对博物馆藏品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环境监测0 引言随着国家对博物馆事业的重视,各地博物馆的生存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博物馆文物作为博物馆的基础构成要素,其寿命不仅与自身材质和特征有关,还与出土后所处的保存环境密切相关,如果保存环境不符合文物的保存要求、管理不善,就极易导致文物损坏,丧失其应有价值。

做好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够使珍贵的文物得到很好的保存,有效延长文物寿命,从而更好地传播地方文化、研究地方历史以及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文化教育。

1 预防性保护及其意义20世纪30年代,预防性保护的概念首次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上被提出,它是指在不危及物品真实性的前提下,采取的延缓任何形式的、可以避免损害的措施和行动。

预防性保护对转变文物管理方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不计流失海外和民间收藏文物的前提下,全国国有文物数量10815万多件(套)。

当前,预防性保护已成为所有博物馆甚至整个文保领域科学管理馆藏文物的共识,为文物保存、修复、保养、陈列、研究、鉴定等各个环节提供比较安全、稳定、适宜的环境,避免温度、湿度变化和空气污染、光污染以及微生物影响导致的不可逆破坏,延长文物寿命。

只有在传统的文物修复性保护基础上,结合现代理论与科技,重视文物本体与储存环境的和谐共生,提高预防性保护在文物保护中的参与程度,才能真正做到保证文物的安全。

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内容

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内容

附件: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内容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文物保存环境监测:针对温度、湿度、有机挥发物(VOC)、光照度、紫外线以及有机污染物等基本环境和污染物指标,配置监测终端;建设环境监测平台,存储和处理监测数据,做好风险识别、预测、预警和评价。

文物保存环境调控:配置温度、湿度、污染物等主动调控设备,配置调湿剂、吸附剂等被动调控材料,配置适用于博物馆展厅及库房的照明设施。

文物保存设施:配置符合安全要求的夹层玻璃展柜、文物储藏柜架、专用囊匣。

博物馆防震减震:对重点文物保存设施进行防震减震改造,配置防震展具、柜架等保存设施。

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内容文物信息资源数字化:文物多维度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文物知识图谱、文物信息动态著录与数据交换、文物数字化资源管理、智慧化文物藏品管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文物电子身份证、文物库房及展厅展线信息管理等。

数字化保护:文物智慧化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文物安全风险大数据分析及预警控制(智能感知)、文物高清三维数字化复原及辅助修复、文物无损检测分析、3D打印、文物数字化储藏柜架囊匣、博物馆智能照明、文物库房安全智能化监控、文物展陈安全智能化监控、文物运输安全全程智能化监控等。

数字化传播:博物馆数字化展览策划制作、博物馆多媒体信息整合发布、文物多维度信息展示、自由组合互动式展墙、高端触摸屏、虚拟现实展示、AR、VR技术及全景漫游、博物馆新媒体传播、移动终端传播导览、数字化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

数字化教育:博物馆教育数字资源库、第二课堂现场互动与文物艺术鉴赏、博物馆教育共享平台、博物馆研学旅行数字化管理等。

数字化服务:观众接待服务数字化管理、观众参观大数据记录分析、“一云多屏”多元化导览、人工智能服务、博物馆智能查询、团队智慧讲解、文物大数据共享服务、文物知识动漫与益智游戏、互联网+社交分享服务、数字化流动博物馆服务(文化下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

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集成展示及智能管理项目招标技术需求(word版)

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集成展示及智能管理项目招标技术需求(word版)

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集成展示及智能管理软件服务项目招标技术需求方案一、项目规范和标准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省、市的各级的政策法规;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等各级相关博物馆行业的最新规范标准文件执行,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等各级相关计算机信息行业的相关规范标准文件执行,必须严格按照其它和系统应用相关的行业的标准执行。

二、项目说明1、总体目标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集成展示及智能管理软件是以融通各数字化应用信息系统为纽带,综合应用感知技术、新型数字化采集技术、海量数据处理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整合博物馆珍贵文物资源,实现文物信息共享,提升文物保护手段,以信息带管理、以信息促保护,将多种科技信息手段和先进管理理念相结合,助力博物馆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提高博物馆的可持续数字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文物数字化保护水平,坚持“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的信息传递模式,使现在建设的系统能效聚合、真正达到智慧化融合。

2、现状简述博物馆目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心机房建设在博物馆四楼的藏品库房区域,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心机房建设有UPS不间断供电电源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门禁、视频监控、温度、湿度、配电等)、机柜系统、网络交换系统、程控电话系统等。

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系统中心机房也建设在博物馆四楼的藏品库房区域,建设有UPS不间断供电电源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动力环境监控系统(门禁、视频监控、温度、湿度、配电等)、机柜系统、网络交换系统等。

博物馆安防监控系统中心机房是安防监控系统的核心,位于博物馆一楼的行政办公区,设备占用了整个机房的三分之二的区域,整体机房的噪声很大,设备的辐射也比较大,空调效果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

博物馆智慧博物馆一期项目的建设基本整合了各个业务系统,但是文物数字化保护与楼宇自控、安防监控、智慧博物馆系统等几个系统分散各处,存在数据割裂,管理不集中的问题,数据不能统一展示,指挥时需在各个点分散指挥,目前整个体系缺乏统一的集中管理和指挥体系,不利于文物数字化保护。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探究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探究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探究摘要:文物是见证历史发展的重要桥梁,可以展现出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博物馆作为文物保存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保护文物,宣传文物的重要任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博物馆数量在不断增加,所存放的文物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因此对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很多博物馆中,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不少问题。

这导致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面临挑战,因此需要强化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措施,以此为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更多帮助。

关键词: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重要性引言馆藏文物是人类历史演变与发展的真实见证,是珍贵的不可再生文化资源,加强对馆藏文物的珍藏与保护,有计划地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是全国各地博物馆不容推卸的责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馆藏文物在不利于其保存的自然或人为环境因素影响下正日渐劣化变质,单靠传统“抢救性”文物保护的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文物保护的新要求,也难以达到长久保存文物的目的。

当今时代,预防性文物保护已成为我国乃至国际文物保护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与必然趋势。

与抢救性文物保护相比,预防性文物保护重在提前预防,主动消除隐患,化被动保护文物为主动预防,有助于提高馆藏文物保护的质效。

1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各类文物不受损害,而加强文物预防性保护能挖掘与研究文物的特有属性,工作人员了解了文物的特有属性后,在进行预防性文物保护时便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例如,博物馆内收藏着瓷器、玉器、木雕、油画、甲骨制品、铁器、象牙制品等不同类的多样化文物,为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需要对这些文物的特有属性进行挖掘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可行性的预防性保护举措。

纺织品、书画、文献、彩陶等有机文物对光线辐射较为敏感,长期的光线辐射会导致这些文物出现翘曲、龟裂等变化。

掌握了这些,保护瓷器、玉器、书画等文物便容易得多。

9.《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解读

9.《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解读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解读来源◆文物健康评测◆文物本体修复保护◆文物预防性保护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十二五”专项标准◆承担单位:上海博物馆◆立项时间:2013.06◆结项时间:2015.07关系诊病治病防病核心预防性保护理念通过有效的监测、评估、调控、管理,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使文物处于一个“洁净、稳定”的安全保存环境,达到延缓文物劣化的目的。

核心预防性保护方法◆从源头控制◆加强监测与风险评估◆实施调控措施◆温湿度控制应以湿度调控为优先◆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以有效、适度为原则,采用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措施核心预防性保护内容◆环境监测◆环境调控◆日常养护◆健康评测资质《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相应业务范围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不具备该资质的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写预防性保护方案内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1.封面2.前言3.设计依据4.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现状5.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与评估6.工作目标7.具体措施8.实施进度9.保障措施10.经费预算11.各方签章12.附件1. 封面◆封面一: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封面二:具体方案名称◆封面三: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制信息表封面三封面三2. 前言2.1单位基本情况2.2 馆藏文物基本状况2.3 工作需求2.4 工作目标2.5 实施周期2.6方案编制委托情况2.1 单位基本情况◆名称◆级别◆地理位置◆地址◆……◆面积◆开馆年月◆历史沿革◆单位人数2.2 馆藏文物基本状况◆馆藏文物总数◆珍贵文物数量◆文物材质类别◆建筑概况◆展厅概况◆库房概况◆……2.6 方案编制委托情况◆委托单位◆设计单位◆委托时间3. 设计依据3.1 法律法规3.2 文件3.3 标准3.4 研究成果3.1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2003年5月13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3.2 文件◆《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文物局编制实施◆《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国家文物局编制实施◆地方相关文件◆博物馆相关文件3.3 标准◆《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文物运输包装标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检测技术规范》◆《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气体扩散采样测定方法甲酸和乙酸的测定》◆《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气体扩散采样测定方法氨的测定》◆《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调湿材料》◆《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甲醛吸附材料》◆《馆藏文物防震规范》◆……3.4 研究成果◆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应用技术研究(2006BAK20B0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珍贵文物保存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2010BAK67B15)》◆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技术成果集成示范》◆……4.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现状4.1馆藏文物收藏和展示现状4.2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能力现状4.3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设施现状4.4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现状4.1 馆藏文物收藏和展示现状◆建筑/展厅/库房的功能与分布楼层、面积、分区◆收藏和展示文物情况数量、等级、材质◆文物主要病害状况4.2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能力现状◆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等级、业务范围◆机构设置◆人员队伍◆场所和装备设施◆主要技术成果◆……4.3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设施现状◆环境监测设备及手段◆环境调控设备及手段微环境、小环境◆文物病害分析检测设备◆文物消毒装备◆文物养护设施◆文物防震措施◆展柜/储藏柜/囊匣等配置及运行情况4.4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现状◆职能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建设◆岗位与人员队伍配置◆管理实施5.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与评估5.1检测概况5.2温度和相对湿度5.3污染气体5.4光照水平5.5生物和微生物5.6藏展材料5.7评估意见5.1 检测概况◆检测时间◆检测人员◆检测对象◆检测环境因素5.2-5.6 检测方法◆便携式检测设备◆存储式连续记录仪◆在线式监测设备◆实验室采样分析5.7 评估意见◆检测结果与分析◆预防性保护现状评估◆现有优势◆存在问题6. 工作目标在“洁净、稳定”预防性保护理念指导下,根据评估意见提出项目总体目标,以及针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微环境调控、文物养护措施、文物藏展设施、文物防震、专用保护修复装备、预防性保护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具体任务、数量和周期。

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4.07.29•【文号】文物博发[2014]25号•【施行日期】2014.08.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物博发〔2014〕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各有关单位:为加强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提高可移动文物修复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经我局研究,特制定《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现予发布,并自2014年8月1日起施行,请遵照执行。

本办法施行前,已取得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和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的单位,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直接换发资质证书。

其中,可移动文物修复二级资质和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乙级资质的单位,应在换发资质证书后三年内将满足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条件的材料,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核定。

附件:《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提高可移动文物修复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的修复。

第三条修复可移动文物应当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全面保存和延续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的信息与价值,将科学研究贯穿于修复的全过程,应认真执行文物修复操作规程和相关技术标准,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手段和有效的管理方法,确保修复质量。

第四条可移动文物修复包括价值评估、现状调查、病害评测、方案编制、保护修复实施、效果评估、档案建立、预防性保护等活动。

第五条可移动文物修复应由取得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二章资质管理第六条从事可移动文物修复的单位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取得资质。

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技术参数需求

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技术参数需求
②柜体底板根据设计需要采用12mmE0级阻燃板,符合绿色环保标准。
③外包亚麻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布料颜色可根据需求或布展设计定制。
(5)密封胶条
①采用“0”型有机硅高弹性胶条。
③展柜空气交换率W0.5d-1o
(6)锁具
配置两套博物馆展柜专用按压锁。
▲(7)产品检验依据:符合国家标准GB/T3325-2017及GB/T3190-2023。(需提供有CMA或CNAS认证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复印件或扫描件并加盖公章)。
二、结构性能
(1)开启方式
①采用手动液压掀起,满足布展功能需求。开启时无震动和异响。
②展柜的开启方式设计合理,既满足灵活开启又方便文物入柜出柜便利的使用功能,一个工作人员也能轻松操作启闭。柜门开启角度满足文物安全存放要求,确保展柜开启和使用时的安全与便捷。使用功能满足人性化设计要求,通用安全性能要求符合DB4706.1-2005o
④防侵入:低反射夹层玻璃可根据文物的保护级别,选择不同防护强度的中间层材料,设计出适宜的玻璃结构。
⑤易清洁:低反射夹层玻璃表面经特殊工艺处理,形成易洁层,清洁更容易。
2
展柜净化调湿机
5m3

20
1、尺寸:W380^D350^H131mm
2、适用展柜:≥5m3
3、湿度范围:30%RH-70%RH
4、调控精度:±3%RH
四、玻璃要求
低反射玻璃
采用5mm+0.89mmSGP+5mm低反射玻璃。透光率》97%,隔绝紫外线295%,同时具有防爆功能,承受冲击力不小于50Kgo玻璃外观符合
GB15763.3-2009规定。
低反射夹层玻璃具备不反光、高透光、不偏色、有效阻隔紫外线、防侵入、易清洁六大性能。①不反光:低反射夹层玻璃,不反光、看得更清楚,近乎“裸展”般的观赏体验。低反射夹层玻璃反光率小于1.5%。

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思考与实践

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思考与实践

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思考与实践作者:***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6期【摘要】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好好”保存是我们与其最好的相处方式。

构建一个“洁净、稳定”的生存环境,是保护文物的最好方式。

武清区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保护项目(二期)的完成,初步形成了对藏品的保护管理、协调、监测、分析、处理、预案等一系列风险预控机制。

通过总结项目实施内容、效果等,助力全面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图分类号】G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6—256—03“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现代博物馆是集研究、收藏、保护、展示、教育等多作用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其中文物保护工作不仅停留于对文物的修复性工作,同时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等预防性工作同样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文物局等出台多项政策意见,安排专项资金,持续推进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

在各项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下,武清博物馆积极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努力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综合能力。

一、预防性保护预防性保护在中国最早体现在古老的中医理论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是中国最传统的预防疾病、预防损坏的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会定期通风以防止帛书受潮或虫蛀。

而“预防性保护”作为专业术语的概念,最早是在1930年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国际艺术品保护研讨会上提出的。

随着认知逐步发展成熟,预防性保护逐渐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手段。

我国预防性保护的内容是:通过有效的管理、监测、评估、调控干预、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藏品的危害作用,使文物处于一个“洁净、稳定”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劣化,达到长久保存文物的目的。

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

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

治病
器物修复室
书画装裱修复室
修复前,有缺损
修复后,完整不宜看出修补痕迹
金属文物的除锈、清洗
文物预防性保护——预防病害发生
防病
文物预防性保护
即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监测、评估、调控干预,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藏 品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 阻止或延缓珍贵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存文 物和档案的目的。
环境质量监测:对文物保存微环境及小环境的影响因素和质量状况进行科学的监测、评 估、预警;
环境调控:对室内小环境的空调系统、除湿机或增湿机等的调控,以及微环境被动或主 动调控,包括温湿度、污染物和微生物、文物照明、文物防震等的有效调控。
日常养护:定期进行检查、清洁、除尘、消毒等,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或轻微损伤。包 括对文物本体的病害进行检测、监测、检查与保护修复。对于文物预防性保护而言,现 代分析检测是风险设别、预测、评估、处理的重要手段。
Relative Humidity
Temperature
24
22
20
18
2006/1/29
2006/2/3
DATE
16 2006/2/8
二、博物馆环境与文物预防性保护概念
1. 博物馆环境(Museum Environment)的定义和范畴
博物馆环境——主要是指收藏与展示各类可移动文物的相对封闭空间 的总体,包括文物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箱、盒)等空间中的各 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条件。
准备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应用技术研究(国家项目)
研发 珍贵文物保存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项目)
提出建立我国基于“洁净”概念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 体系的发展目标

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和应对策略

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和应对策略

113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和应对策略梁 馨(广西自然博物馆,广西 南宁 530012)博物馆是藏品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对馆藏物品分类管理,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等文化教育功能的公共机构,在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藏品标本为依托,紧紧围绕藏品来开展各项业务。

博物馆的藏品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也是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的物质基础,因此,科学有效地展开博物馆藏品管理和保护是博物馆诸项业务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工作。

充分认识藏品保护的重要性,切实做好藏品保护工作,是历史、社会及公众赋予藏品管理工作者的使命。

博物馆的藏品在入馆时经过正规的入库收藏手续和分门别类入库保管。

但是由于现有条件的限制,很多馆藏藏品的保存环境往往不尽如人意,保管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藏品出现问题,且没有进行及时处理或因处理不当造成藏品损坏甚至报废的情况层出不穷。

常见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被动思想,造成损坏的事实后果,再怎么修复处理都不能恢复保持藏品原有的样貌状态。

因此,在藏品保护工作中把预防性保护工作作为重点,防患于未然,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藏品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来应对藏品遭受的各种环境和人为因素的破坏,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一、博物馆藏品保管存在的问题馆藏藏品存放的地方一般是在坚固、密闭,同时通风良好的库房。

库房的环境因素对藏品保存有直接影响,是藏品保护应该关注的重点。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库房温湿度、有害气体、虫害、霉菌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还包括库房设施、人为因素等间接影响因素。

(一)温、湿度对藏品的影响藏品标本存放的地方一般是坚固密闭同时通风良好的保管库房。

不同的地区,季节气候温度、湿度也不同。

四季温度的变化会引起存放藏品标本的库房温、湿度变化,导致藏品的性质也发生变化。

浅析可移动文物的有效保护策略

浅析可移动文物的有效保护策略

文化艺术研究 A Study of Culture and Art183浅析可移动文物的有效保护策略周汭聪(顺德区博物馆,广东 佛山 528000)摘要:博物馆的可移动文物是博物馆的珍贵文化财富,近年来我国的社会文化水平不断地提升,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不断进步。

文物藏品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重点部分,做好文物藏品管理工作对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可以了解博物馆目前的文物保管情况,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综上,如何进行博物馆中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让文物“活”起来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文物保护;可移动文物一、引言博物馆的每一件文物都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它们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国家十分珍贵的文化财富。

做好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把握好文物保护与文物的利用,可以将文物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为社会提供效益,为科研创造价值。

文物容易受到自然因素、保存环境、人为因素等影响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因此,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可以降低不利因素的干扰,延缓文物的衰败速度。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进一步促进文物保护的技术发展。

二、影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因素(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中首先要提及的便是温度及相对湿度,我们知道低温有利于大部分文物的保存,若温度过高可能会直接加速文物的变质速率。

例如,纸质文物可能会由于高温而加速老化,而且温度过高会使有害气体进行扩散、骤增,使得微生物的繁衍加速,造成文物的保护受到影响。

而相对湿度对于不同的文物有不同的影响,不论是金属类还是非金属类文物,都会受到它的影响,造成腐蚀、生锈或是物理形变等情况,造成可移动文物的变质与损坏。

其次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影响。

博物馆藏文物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甲醛、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等。

这些空气污染物进入文物展览的环境,和文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从而造成文物的损坏。

再次是光线辐射,一些含有紫外光、红外光的光线照射在文物上,给文物带来慢性的损害。

文物预防性保护名词解释

文物预防性保护名词解释

文物预防性保护名词解释
文物预防性的保存环境
文物预防性保护是通过控制文物保存环境来达到延长文物寿命的目的,而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是指收藏与展示各类可移动文物的相对独立空间,包括文物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囊匣等空间以及其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影响因素。

根据中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WW/T 0066-2015)内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可分为相互关联、范围由小及大的四个层次:
01
微环境:指展柜、储藏柜、囊匣等储存文物的相对密闭空间。

展柜微环境
储藏柜微环境
囊匣微环境
02
小环境:指展厅、库房、提看室等存放文物的室内空间。

展厅小环境
文物库房小环境
03
大环境:指博物馆建筑物所覆盖的室内空间。

青海省博物馆室内大环境
04
室外环境:指博物馆建筑外的暴露空间。

浅论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

浅论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

【博物馆学】Museology博物馆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的三大职能是收藏、展示和研究,而收藏是展示和研究的基础。

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单位,肩负着文物保护与保管的重要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提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国家文物局2017年印发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强馆藏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实现国家一、二级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全部达标。

基层博物馆虽然各方面条件有限,但也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以更好发挥博物馆的职能作用。

1 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1.1 预防性保护的概念预防性保护是1930年在意大利召开的艺术品国际研讨会上被首次提出的,该概念的提出翻开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新篇章。

目前,预防性保护已经成为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的重要基础手段。

预防性保护,重在预防。

以前的文物保护是被动的,东西坏了再去修。

文物修复本身就是对文物的一种伤害,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而预防性保护则变被动为主动,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角度研究对文物的保护,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文物自身的物理性质,对馆藏文物保存和展示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调控,最大限度地抑制和延缓环境因素对文物造成的破坏作用,着重于“防”。

因此,预防性保护是馆藏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是延长文物寿命的重要方法,对文物安全健康保存具有现实意义。

1.2 预防性保护的目的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是为实现文物藏品长久保存而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工程,它是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监测、评估、调控干预等手段,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藏品的伤害,努力使文物存放的环境稳定、洁净,最大限度地阻止或延缓环境因素引起的文物性质的改变,从而实现文物藏品长久保存的目的。

1.3 预防性保护工作内容为了改善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2018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

博物馆藏品保护服务投标书

博物馆藏品保护服务投标书

博物馆藏品保护服务投标书
尊敬的管理员:
我们很荣幸有机会向您投标博物馆藏品保护服务。

我们是一家
拥有多年经验的专业公司,致力于为博物馆提供全面的保护服务。

我们的保护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控制
针对不同的展品制定合适的环境控制方案,确保展品处于最佳
的环境条件下展出。

包括温度、湿度、光线等方面的控制和检测。

2. 清洁保护
为不同材质、不同种类的展品提供专业的清洁保护方案,定期
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展品的表面干净整洁、不受污染、不受损害。

3. 安全保卫
博物馆的展品是文化遗产和民族财富,对其提供全面的安全保
卫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将为博物馆提供安全监控设备,建立完善的
安全保卫管理制度,确保展品的安全。

4. 防火防灾
我们将为博物馆提供防火防灾方案,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对
突发情况的能力,确保展览和藏品安全。

我们的服务团队由专业人员组成,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能够
熟练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我们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确保服务的
质量和效率。

希望能够有机会为贵馆提供本次服务,期待您给予我们的回复。

此致
敬礼
xxx公司。

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财政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文物保护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资金是中央财政为支持全国文物保护工作、促进文物事业发展设立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补助资金。

专项资金的年度预算,根据国家文物保护工作总体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中央财政财力情况确定。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中央补助、分级负责、注重绩效、规范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专项资金实行因素分配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方法,适当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向革命文物等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支持方向倾斜。

第五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务规章制度和本办法的规定,并接受财政、审计、文物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补助范围和支出内容第六条专项资金的补助范围主要包括:(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主要用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等,包括:保护规划编制,文物本体维修保护,安防、消防、防雷等保护性设施建设,文物本体保护范围内的保存环境治理,陈列展示,数字化保护,预防性保护,大遗址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和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体系建设等。

对非国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在其项目完成并经过评估验收后,申请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助。

(二)省级及省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主要用于省级及省级以下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等,包括:文物本体维修保护,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整体陈列展示,安防、消防、防雷等保护性设施建设等。

(三)考古。

主要用于考古(含水下考古)工作,包括: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重要考古遗迹现场保护以及重要出土(出水)文物现场保护与修复等。

(四)可移动文物保护。

主要用于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一、二、三级珍贵文物的保护,包括:预防性保护,文物技术保护(含文物本体修复),数字化保护等。

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及数字化保护研究

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及数字化保护研究

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及数字化保护研究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保护方式指的是在文物被损害或失窃之前,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护它们。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保护环境、做好文物的保养和维修、设置安全措施、加强管理、开展文物安全教育等。

在保护环境方面,我们需要尽可能保持文物所处环境的干燥、通风、安静和无害。

这些环境因素对文物的保存非常重要。

在做好文物的保养和维修方面,我们需要定期检查、清洁和保养文物。

这些工作可以有效减缓文物老化和损坏的速度。

在设置安全措施方面,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确保文物的安全。

比如,在文物的展示区域,需要设置相应的安保措施,比如安装监控设备或安排安保人员进行巡查。

去年6月,中国故宫博物馆推出了人脸识别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故宫博物馆的安全性。

在加强管理方面,我们需要做好文物的归档、档案管理和文物调换转移的备案工作。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文物的监管和管理,避免文物的流失和损坏。

在开展文物安全教育方面,我们需要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促进大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数字化保护是一种将文物数字化保存的保护方式,它可以使得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数字化保护可以包括数字化文物的展示、数字化文物的鉴定和数字化文物的研究。

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存珍贵的文物、方便我们对文物进行了解和研究。

数字化文物的展示方式包括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或者2D、3D技术进行文物的数字化展示。

这样,观众可以通过数字展示看到文物的全貌,从而更好地了解文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数字化文物的鉴定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来进行文物的鉴别和估价。

当我们无法通过物理手段来鉴别文物时,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来鉴别文物的真假和价值。

数字化文物的研究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来进行文物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断面分析、制作数字模型、还原文物原本面貌等,使得文物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总之,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物,以保护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

博物馆预防性保护方案

博物馆预防性保护方案

博物馆预防性保护方案博物馆作为保存和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威胁和风险。

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完整和可持续展示,实施预防性保护方案至关重要。

预防性保护不仅仅是对文物进行修复和抢救,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策略,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损害和劣化。

一、环境控制1、温度与湿度管理博物馆内的温度和湿度应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一般来说,温度应控制在 18 25 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应控制在 45% 60%之间。

这需要安装高精度的温湿度监测设备,并配备有效的空调和加湿除湿系统,以确保环境条件的稳定。

2、光照控制过强的光照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尤其是对书画、纺织品等对光敏感的文物。

应采用过滤紫外线和红外线的照明设备,并严格控制光照强度和时间。

对于特别珍贵的文物,可以采用低照度的照明或者在非展示时间进行遮光保护。

3、空气质量控制空气中的污染物,如灰尘、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对文物产生腐蚀和破坏。

安装空气过滤系统,定期清洁通风管道,以及限制参观人数和禁止在展厅内饮食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二、藏品保存设施1、展柜与储藏柜展柜和储藏柜应使用具有良好密封性和耐腐蚀性的材料制作,如不锈钢、铝合金等。

内部应配备缓冲材料,以防止文物在移动和存放过程中受到碰撞和摩擦。

2、防震设施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应考虑防震措施,如安装减震支座等。

对于特别珍贵和易碎的文物,可以使用专门的防震展柜和储藏设备。

3、防虫防鼠定期对藏品库房和展厅进行防虫防鼠处理,设置防虫网、防鼠板等设施,并使用环保的防虫剂和灭鼠剂。

三、藏品管理1、藏品登记与评估对每一件藏品进行详细的登记,包括文物的名称、年代、材质、尺寸、来源等信息,并对其保存状况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

2、定期检查与监测定期对藏品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可以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如 X 射线、红外光谱等,对文物的内部结构和材质进行分析,以便提前采取保护措施。

3、藏品包装与搬运在藏品搬运和运输过程中,应使用合适的包装材料和方法,确保文物的安全。

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探析

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探析

华夏文明2020.04文物不仅构成了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基因。

它们是文化的积淀,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缩影,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同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由于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同时又具有不可再生的特质,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便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近年来,文物界践行可移动文物科技保护的理念,已经完成了从以抢救性保护修复、被动维修遭损文物,向以预防性调控环境、主动维护防止文物产生劣化方面的转变。

一、什么是预防性保护预防性保护一词,是英文“preventiveconservation ”的直译,通常是指防止文物破损或降低文物破坏可能性的所有措施,其基本理念是“遗产的损毁或破坏是可以通过控制引起损毁或破坏的主要因素得以降低或消除的”。

这一概念,是国际博协(ICOM )的前身———国际联盟的国际博物馆办公室在1930年第一届应用科学检测和艺术品保护大会上正式提出来的。

此次大会上,提出了对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进行监控的主张。

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完善,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理念逐渐成为文化遗产界的最新理论之一。

从理论上讲,随着文物材料的劣化与变质,文物最终都会消亡[1]。

但我们依然可以对文物材料劣化与变质机理进行研究,探索文物所处环境空间对文物材料的影响作用机制,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对文物劣化与变质的干涉与控制,延缓文物消亡这一过程的发生。

这一理念,与传统中医提倡的“治未病”同理。

正如王冰在《重广补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所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即未病先防,通过对机体的调理,达到防病于未然的最高医学效果。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内涵具体指什么呢?国家文物局针对博物馆环境预防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启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应用技术研究”“珍贵文物保存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等专项课题,在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拓展和博物馆环境监测、调控、评估技术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重要科研成果,提出了基于“洁净”概念的文物保存微环境评估体系的理念和内容框架,倡导以“稳定、洁净”为预防性保护和风险管理的目标[2]。

馆藏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馆藏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馆藏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馆藏文物是民族发展历史过程当中的重要见证物,其不仅包含着多样的历史性、艺术性以及科学性,更因不可再生性而显得格外珍贵。

本文主要介绍了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各种环境因素,并且以改善环境、提高预防保护为主线,从各个方面研究加强文物预防性保护和管理的有效方法。

标签:馆藏文物;保存因素;预防性保护;保护管理引言馆藏的可移动性文物很容易在各种复杂的自然因素和外界人文因素的作用下,出现损坏、缺损等情况。

因此,需要改善可移动性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以达到对于各种因素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文物的衰败速度,从而实现对于文物的综合性保护,以实现长久保存可移动文物的目的。

一、制约馆藏和移动文物保存的主要因素研究影响可移动文物保存的因素,实际上是探究在各种成分环境中,对文物存放的影响规律的发现。

通常情况下,博物馆内环境较复杂,能够影响可移动性文物保存的因素众多,大体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

(一)自然因素1.温度和湿度因素温度和相对湿度通常取决于馆藏建筑物内空气的湿度和温度。

温度是一种单一的因素,对于文物的保存影响程度并不大,一旦与其他因素联合发生作用,就能够加速文物发生质变的速度。

通常情况下,在排除特殊材质的文物的条件下,低温较高温来说,更有利于文物的保存。

当温度超过正常标准范围,不仅能够促使可移动性文物发生衰败,加速反应速率,而且高温环境容易加快有害气体和微生物的产生的速度,进而间接地降低文物的寿命。

相对湿度是非常重要的自然因素,对于不同材质的文物有不同的影响。

并且,无论是金属质地的文物,例如铜器、铁器,还是非金属材质的文物,都会受到相对湿度的影响。

相对湿度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参与各种化学反应和物理形变来造成对文物的损坏。

2.空气污染物对文物造成污染的空气污染物众多,其中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飘尘、臭氧、苯甲醛等等。

空气污染物对文物寿命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以扩散的方式,通过影响文物展示环境来间接地与文物的材质发生相关的系列反应,使得文物被破坏。

“预防性保护”理念下文物保存环境实践与研究

“预防性保护”理念下文物保存环境实践与研究

“预防性保护”理念下文物保存环境实践与研究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3期摘要:馆藏文物保存不当所造成的损坏与其长期存放的环境有关。

科学的检测、评估、调控文物保存环境,使文物处在“稳定”“洁净”的环境之中,是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目标。

文章从预防性保护理念出发,结合金华市博物馆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内容,将实施前后温湿度、照明条件、空气污染物等监测数据进行比对,探究如何改善文物保存环境。

关键词:预防性保护;文物保存环境;金华市博物馆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3.013博物馆是收藏、展示、教育、研究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场所,馆藏文物是稀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

因此,文物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已迫在眉睫。

1 预防性保护理念的产生与发展1.1 国际上对文物保护的推动18世纪前,世界范围内的文物保护与修复都是零散且不系统的。

直到20世纪初,在文物保护学者不断试验下,发现环境因素对馆藏文物的破坏是可以控制的,且可以将损害降到最低。

1930年,罗马艺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文物预防性保护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馆藏文物的保护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963年,布兰迪出版了《文物修复理论》一书,标志着文物保护科学理论已逐渐形成,书中提出的“最小干预”“可再处理”“可识别”“可逆”这四项文物保护基本原则,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保护可移动文化财产的建议”,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其中,“改善文物所处的环境,比在文物实体上进行处理更为必要”,这一理念意味着监测和控制文物环境成为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一系列国际性文物保护组织先后成立,正积极推动着文物预防性保护事业的发展。

1.2 我国从文物保护到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发展国内文物保护事业起步较晚,最初的文物保护是被动地修复。

直到1956年,我国派出留学生赴波兰学习现代文物保护技术,回国后他们分别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甘肃省博物馆成立了文物保护实验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蚌埠市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设备采购项目








(试用版)
编制单位:蚌埠市博物馆(盖章)
编制时间:2018年12月10日
项目名称:蚌埠市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设备采购项目
采购人:蚌埠市博物馆联系人:陈卓联系电话:
资金来源:财政预算资金
采购预算:197(万元)
付款方式:本项目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支付资金,有预付款。

合同签订后七天内付合同金额的40%作为预付款,货到采购人指定地点安装调试
完毕后付至合同金额的70%,验收合格后付至合同金额的95%,余款
转为质量保证金,质保期满2年无质量问题一次性付清,不计利
息。

供货(安装)期限(或服务期限):合同签订并接到采购人供货通知后120日内到货并安装调试完毕。

售后服务要求:(据实填写)
拟采用的采购组织形式:分散采购
拟采用的政府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拟采用的评审方法:综合评分法
采购货物清单、技术参数如下:
技术参数:
备注:1、标有“★”的参数为关键性技术参数,必须无条件满足,如有一项不能满足,视为未实质性响应采购需求;
2、未标“★”的参数为非关键性技术参数,如有三项或三项以上不满足,也视为未实质性响应采购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