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措施不仅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还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后世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补充和说明:
1.例题一: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政治措施的核心,学生需掌握其内容和作用,理解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意义。
2.例题二:均田制是汉武帝时期经济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了解其原则和意义,分析其对农业生产和国家财政的影响。
举例:推恩令的实施细节,如何解决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问题,以及这一政策如何体现了汉武帝的治国智慧。
2.教学难点:
-理解推恩令、均田制等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以及这些政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措施如何共同作用巩固了中央集权。
-认识到汉武帝时期政策对于后世的影响,以及这些政策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3.例题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文化政策的代表,学生需掌握其背景、原因和影响,认识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4.例题四:通过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加深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5.例题五:综合论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分析题:让学生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对后世的影响,检测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讲解
1.例题一:简述汉武帝推恩令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案:汉武帝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推恩令的作用是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七年级上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学案

七年级上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学案

七年级上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熟记汉武帝的大一统。

2、能力目标: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汉朝兴盛,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学习难点】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阅读课本1.复习导入,请一名学生自述汉朝的建立,引起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67页的引言,并找出汉高祖刘邦的话,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本课。

二、精读教材,自主学习:1、西汉初年几代皇帝采取哪些措施发展经济的:(1)减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重_________________(2)提倡________________(3)重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取得的效果:粮仓____________铜钱___________ ,历史上把汉文帝,汉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________________2、通过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文景两帝----节俭治国---- _________秦始皇-----奢侈残暴---- _________3、汉武帝是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达到怎样的效果?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建议?4、填空。

⑴公元_______年,外戚_________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⑵公元_______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________称帝,定都______,史称____________。

⑶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____________。

4、东汉的统治:三、交流展示,能力提升。

历史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doc

历史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doc

[科目] 历史[年级] 初一[文件] 第14课西汉的兴盛(三).doc[标题] 第14课西汉的兴盛(三)[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教案/初一[内容]陕棉十一厂中学高级教师朱东海(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记住下列年代、事件、人物和概念。

公元前2世纪文景之治汉武帝董仲舒“罢黜出百家,独尊儒术”太学2.基本能力:(1)分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的原因。

(2)综合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局面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具体措施。

重点难点:休养生息政策是本课重点。

汉武帝大一统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西汉是怎样建立起来的?2.讲授新课〔板书〕第14课西汉的兴盛一、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讲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新局面。

他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发展经济文化的有力措施,符合人民利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但是他实施暴政,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人心鼎沸,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秦二世加重剥削,政治更加黑暗,终被秦末农民战争推翻。

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经济萧条,国家贫穷。

西汉初年,皇帝乘杂马之舆,将相坐老牛破车。

秦时原有2000万人口,此时也只剩650万左右,可谓赤地千里、哀鸿遍野。

〔提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后提出)①什么叫休养生息?②西汉初年为什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归纳〕休养生息政策是指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有两点:〈板书〉原因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吸取秦亡教训〔讲述〕面对凋敝的烂摊子,西汉统治者,特别是刘邦这位新皇帝坐卧不安,深感“天下汹汹,成败未可知也!”为了恢复发展生产,稳定政局,长治久安,他吸取秦亡之教训,采纳陆贾的建议,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提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汉高祖刘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板书〉汉高祖(刘邦)①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徭役②逃亡人员返乡,发还原有田宅③释放奴婢为平民④田租定为三十税一促进经济恢复〔讲述〕自汉高祖刘邦之后,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连续几代人都保持了政策的稳定,继续推行个养生息政策,终于出现了史学家们所称颂的“文景之治”。

七上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带答案)

七上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带答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点1.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时期的统治措施是:①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②奖励农桑;③提倡节俭;④重视“以德化民_____ ”知识点2.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上:削弱诸侯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大一统措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知识点3.东汉的统治公元九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最终导致农民战争爆发。

一、精挑细选,了解历史1、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A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之治2、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是(C )A.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B.平定叛乱,保持稳定C.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3、2011年4月,我国最高学府之一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

你知道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D -)A.大学B.儒学C.郡国学D.太学4、孔子的学说被统治者加以改造和利用,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开始于(C )A.春秋B.秦朝C.西汉D.东汉5、七年级新生王刚同学想了解西汉王朝鼎盛时期的情况,你建议她观看(D)A.《封神榜》B.《秦王李世民》C.《康熙王朝》D.《汉武大帝》6、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盛世景象,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是(B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之治二、思考领悟,以史明今阅读下列材料:“田地悠悠,人事悠悠,不废江河万古流。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同时掌握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知道汉朝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理解其对汉朝的影响。

3. 了解汉朝的繁荣与灭亡,分析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朝的建立过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难点: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历史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引发学生对汉朝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范围等内容。

(2)讲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题目,让学生理解汉朝的统治特点,如:“汉朝与秦朝在统治方式上有哪些不同?”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如:“汉朝的建立者是谁?”“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6. 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汉朝时期的文物、古迹等图片,让学生感受汉朝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汉朝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2)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大一统?(3)汉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 答案:(1)汉朝的建立过程:刘邦建立汉朝,统治范围包括中原地区,实行郡县制。

(2)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促进经济发展。

(3)汉朝灭亡的原因:内忧外患,内部腐败,外部受到匈奴等民族侵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落,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

2、情感目标:大一统对于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能力目标:培养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问题意识教学法教学过程:1、提问:西汉建立的时间?2、导入:汉接秦之弊,经济困难。

3、新授:一、自主学习1、文景之治提问:“休养生息”的原因?内容?结果?先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发现疑难点,提出小组讨论,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做好精讲准备,以确定答案。

2、、汉武帝的大一统提问:汉武帝大一统的条件、措施、意义?先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发现疑难点,提出小组讨论,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做好精讲准备,以确定答案。

3、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文景之治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二。

活动与探究(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第三子目:东汉的统治自己阅读,不展开讲述三、自主检测1、阅读下列材料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

他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

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

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汉、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预习设计】一、认知前提:秦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是却短命而亡,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教训?取代秦朝的是哪个朝代呢?它的命运会是怎样的?二、新知认知:(一)整体感知:通过浏览课本67—70页立之初的经济形势如何?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并说明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继续提问,“汉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你打算如何做?”(学生回答)“下面我们走进第12课学习第一个部分内容,看一下汉初统治者是如何做的,同学们归纳一下。

”一、交流展示:(1)各小组成员在每组1号的带领下共同交流并展示预习任务问题的答案,然后再由每组每一位同学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

(2)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向对抗组提出或其他小组提出,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如果其他小组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由教师进行点拨或精讲。

(3)学生交流完之后,教师让1、2、3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重要的简单知识点和难写易错字。

让4、5、6组互相提问不方便板演的知识点。

教师抽查提问7、8组学生。

最后将展示成果进行点评并进行小组量化。

二、精讲点拨阅读课本67——68页黑体字部分,找出汉初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学生读书时间为3分钟)学生回答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案 新人教版(1)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案 新人教版(1)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标要求】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习目标】1. 掌握汉武帝为巩固国家“大一统”在政治、思想、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2.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评价汉武帝,初步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到这一局面是西汉王朝强盛的顶点,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难点】评价汉武帝【学习过程】本课内容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上的大一统”,第二部分为“思想上的大一统”,第三部分为“经济上的大一统”,第四部分为“评价汉武帝”。

一、政治上的大一统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1)材料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2)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二、思想上的大一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三、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四、评价汉武帝【知识构建】【直击中考】1.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底分给其他子弟。

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设置郡国、开辟丝绸之路、推行儒学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图片或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汉武帝及其时代背景。

在呈现、操练、巩固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作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难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作为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2.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小组合作:分组探讨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为。

4.案例分析:分析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

3.图片:收集与汉武帝及其时代相关的图片。

4.视频:准备与汉武帝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汉武帝及其时代背景。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汉武帝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如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设置郡国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2第12课大统一的汉朝[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汉武帝相关多媒体[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汉朝是谁建立的?汉代作皇帝时间最长的是谁?3、讲授新课: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

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新人教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

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博。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3.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之后,可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师:今天咱们一起乘坐时间飞船到汉朝去走一走看一看。

在飞船启动前需要大家输一个启动密码,这个神圣的任务谁愿意来完成?〖学生回答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人物等〗【过渡】咱们一起把这个密码大声的念出来。

飞船启动,安全抵达汉朝。

导学过程一、文景之治师问:你听平定天下的刘邦在自豪的唱着“大风起兮云风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可是刚刚建立的汉朝是个什么样的呢?〖放映“数字故事”——“汉初景象”〗师承接:汉初真是太凄凉了,这样的地方真是无法让人待下去啊。

咱们还是继续走吧。

师反问:短短60年,汉朝就发生了如此之大变化。

汉初什么样啊?〖学生回答〗〖屏幕出现:贫穷、萧条〗60年之后呢?〖学生回答〗〖屏幕出现:富足、发展〗师追问(引出小组讨论的任务):短短的60年间汉朝发生了什么,竟然会有这么大变化。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一、掌握汉武帝大一统背景、措施及影响。

二、了解东汉的统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汉武帝大一统背景、措施及影响。

难点: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勾画要点)背景:奠基大一统————文景之治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出现了什么局面?鼎盛大一统————汉武大帝2.汉武帝接受谁的什么建议使诸侯国越来越小?3.汉武帝接受谁的什么建议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继承大一统————光武中兴二、合作探究:大一统是指中央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中央高度集权的局面。

但是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却是步履艰难,他即位初期接连不断收到很多让他烦恼的奏折。

现在请你为他排忧解难。

奏折一启奏陛下:先帝当年分封的诸侯国,现在还有相当的势力。

陛下的叔叔梁王出行,竟然千乘万骑,和陛下一样威风。

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1)奏折一反映了汉武帝在政治上面临什么问题?对他的统治有什么影响?奏折二主父偃上书:“愿陛下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2)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武帝采纳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奏折三陛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

臣以为应该采纳我们法家的治国思想,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

奏折四陛下,臣以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商纣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所以法家的治国思想万万不可取,臣以为还是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还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为好。

奏折五陛下,臣认为皇帝乃是天子,是至高无上的,谁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的。

臣认为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既教化百姓,让百姓安分守己,天下就会太平,同时还体现了皇上的仁慈。

臣认为为了维护政治上的一统,就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案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案

第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兴衰的根本脉络,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等根本史实。

2.通过思考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让学生认真阅读本课第一个条目,从教材中提取重要信息,答复第1题。

培养学生归纳要点的能力。

方法指导二:提醒学生第3题要结合课本归纳梳理,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总结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采取比照的方法识记相关知识模块。

方法指导三:要求学生用歌谣巧记本课知识模块:着眼长治和久安,武帝一统更非凡。

雄才大概汉武帝,善用人才把权集。

罢黜百家尊儒术,集权削侯分土地。

举办太学学五经,一统江山鼎盛期。

方法指导四:知识模块一可采取百家讲坛的形式;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剧的形式进展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汉高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的。

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又是怎样进展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推恩令〞的实施自主阅读课本P54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推恩令〞实施的背景、内容及作用,刺史制度的内容、作用。

(1)背景:①西汉初,诸侯势力强大,独霸一方,骄奢淫逸,公开对抗封建官吏,甚至有人企图谋反;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乱;内容:①下诏诸侯王将封地分封给子弟,封地与势力缩小;②削藩。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学案(人教新课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学案(人教新课标)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目标】1、汉武帝的大一统(∨)【知识梳理】一、文景之治1、原因:吸取的教训。

2、人物:汉文帝、汉景帝3、表现:重视“”,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历史上称文景时期的统治为“”。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政治:接受的建议,实行政策,削弱诸侯国势力。

2、思想:接受的建议,“”,把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3、文化:大力推行教育,在长安举办,以为主要教材。

4、影响:汉武帝时期,西汉在、、、经济和军事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时期。

【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汉初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2、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3、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

汉武帝的治国核心思想来源于()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4、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令分子弟以地,侯之!’”文中的“上”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下列事件与他有关的是()A.始称皇帝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昭君出塞D.创立科举制度5、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所用教材分别是()A.国学、道家经典 B.府学、儒家四书五经C.太学、儒家四书五经 D.太学、法家著作6、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二、非选择题1、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请回答:(1)材料中的“秦皇”在巩固统治的的措施中,在政治方面,除自称皇帝总览大权外,他还建立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2)材料中的“汉武”为完善“大一统”在思想上采纳谁的什么建议?(3)“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相似的是()
A、实施背景B、根本目的C、实施过程D、实施结果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相同颜色的马驾车),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2)汉初这样荒凉的景象是怎样造成的?
(3)材料中的“上”是谁?他和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这种景象?出现了什么结果?
学教反思
滦南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
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重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西汉初期,经济萧条,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
和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和,注重发展。
2、文景时期,注重“”,社会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出现了繁荣景象,史称“”。
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的建议,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后来又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温馨提示:汉武帝的大一统,指政治上统一于皇帝,思想上统一于儒家思想。)
3、讨论:结合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为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习整理
熟读记忆
反馈练习
1、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西汉处于鼎盛时期()
A、汉高祖B、汉景帝C、汉武帝D、光武帝
2、历史上有“秦皇汉武”之称,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削弱诸侯国势力时的确高明。他削弱诸侯国力量的目的是()
A、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
B、平定叛乱,保持稳定
C、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
3、自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正统思想的是()
A、道家学说B、法家学说C、佛家学说D、儒家学说
4、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最大学府,我国西汉时的最高学府是()
A、太学B、儒学C、郡国学D、大学
4、汉武帝大兴教育,在长安兴办,把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备注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规则:请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难题,然后就要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答题最出色
1、“文景之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
(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即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思想上:汉武帝接受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