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1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的能量代谢【圣才出品】
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一、概念题1.能量代谢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2.生物能量学答:生物能量学是研究与生命现象相伴的活体内能量的进出和转换的生物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正进行着与活体能量转换有关的生物膜、肌肉(收缩性蛋白质)和酶合成的本质的探究,以及以ATP为中心的活体的能量流通机理的研究。
3.磷酸原供能系统答:磷酸原供能系统是指ATP、AD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由于它们都属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
磷酸原系统在代谢过程中不需要氧的参与,能瞬时供应能量。
4.糖酵解供能系统答:糖酵解供能系统是指糖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并产生乳酸的过程。
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答:有氧氧化供能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粒体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细胞在生命活动中首先以糖类作为有氧氧化的燃料,机体糖供应相对不足时再消耗脂肪,仅在糖及脂肪均相对不足时蛋白质才作为有氧氧化的底物。
6.基础代谢率答: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为单位,通常以kj/(m2·h)来表示。
7.能量代谢的整合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8.最大摄氧量答: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又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体适能与运动处方【圣才出品】
第19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一、名词解释1.体适能答:体适能是指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体适能由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组成。
2.健康体适能答:健康体适能是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适能,是指心血管、肺和肌肉发挥最理想效率的能力。
它不仅是机体维护自身健康的基础,而且还是机体保证以最大活力完成日常工作和降低慢性疾病危险因素出现的条件。
主要内容包括有氧适能、肌适能、身体成分和柔韧素质。
3.技能体适能答:技能体适能是指与动作、舞蹈和体操等表现有关的运动技术能力。
主要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间等。
该要素一般受遗传的控制,是从事各种运动项目的基础。
然而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要素与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有直接关系。
如身体协调性好的人群并不比差的人群存活时间长或患病机会少。
4.有氧适能答:有氧适能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
它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基础,故又可称为有氧工作能力,有氧适能水平愈高,有氧工作能力愈强。
有氧工作能力是人体最基本的工作能力,人们的日常活动、劳动都属于有氧工作,均与自身有氧适能密切相关,在耐力性运动中有氧适能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些都说明,有氧适能在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和健康水平中是非常重要的。
5.氧的利用率答:氧的利用率是指动脉血中的氧被组织所利用的比率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可由氧的利用率来衡量,其具体数值可由动静脉氧差算出。
如:安静时,动脉血的氧含量每100m1血约为20ml,而每100ml静脉血的氧含量约为14~15m1,动静脉血氧差为5~6ml或50~60ml/L,此时氧的利率=[(20-14)÷20]×100=30,则动脉血中的氧有30%被组织所利用。
安静时,氧的利用率约为25~30%。
运动时,氧的利用率可增加到70%,而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可增高至77%,研究表明,耐力训练可提高肌肉对氧的利用率。
6.肌肉耐力答:肌肉耐力是指肌肉在某一负荷下能长时间保持持续收缩的能力。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1篇运动生理学基础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第2章肌肉活动一、概念题1.兴奋答:兴奋是指机体代谢、功能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从弱的活动状态转变为强的活动状态,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电位的同义语。
2.兴奋性答: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是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性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性,不同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不同。
3.动作电位答: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细胞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的逐步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提高(快钠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地由膜外向膜内移动,钠的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动作电位相当于钠的平衡电位。
4.肌小节答:肌小节是指在肌原纤维上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的。
5.肌肉的兴奋一收缩耦联答: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过程。
目前研究认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③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积。
6.缩短收缩答:缩短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缩,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互相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7.拉长收缩答: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离心收缩。
8.等长收缩答: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时负荷未发生位移,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
9.肌电图答:肌电图是指通过肌肉电图仪的引导和放大,把肌肉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描记下来所得到的图形。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与免疫【圣才出品】
第8章运动与免疫1.简述主要的免疫细胞以及主要作用。
答:免疫细胞是指机体内执行识别并排除体内的非己物质的细胞,即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1)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包括T细胞、B细胞、K细胞(杀伤细胞)和NK 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①T细胞和B细胞是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或免疫活性细胞,能接受抗原刺激而活化、增生分化、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②K细胞能够杀伤被抗体(IgG)覆盖的靶细胞,NK细胞能够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的细胞。
(2)单核-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可由循环血内的单核细胞转变而来,两者共同构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而发挥其防御功能。
这类细胞具有多种免疫机能,包括吞噬和杀伤作用,抗原递呈作用以及分泌作用。
(3)粒细胞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嗜碱性粒细胞。
其中起免疫作用的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①中性粒细胞是体内最有效的吞噬细胞,在入侵病原体的早期控制和防御急性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②嗜酸性粒细胞有微弱的吞噬作用,但基本上无杀菌力。
2.简述体液免疫应答反应的过程。
答:体液免疫的应答反应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感应阶段进入体内的抗原被巨噬细胞捕获,进行吞噬加工处理后,递呈给T H细胞,T H细胞受该抗原(处理过的)和IL-1诱导而活化。
这是一个抗原递呈过程,该过程需要MHC II(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参与。
(2)增殖和分化阶段T H细胞被活化后,发生增殖并释放出IL-2、B细胞分化因子以及B细胞生长因子。
B 细胞分化因子和B细胞生长因子能够促使B细胞使其成熟、增殖和分化成浆细胞(成熟的B 细胞)。
(3)效应阶段多数B细胞能够成为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然后由抗体直接或间接发挥免疫效应,杀灭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部分B细胞变为记忆性B细胞,以后若遇相同抗原刺激时可以很快产生相同抗体,并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抗体浓度。
《运动生理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运动生理学》模拟试题(含答案)《运动生理学》模拟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关于人体能量供应系统,以下哪个描述是正确的?A. 有氧呼吸主要在肌肉细胞中进行B. 无氧呼吸主要在肝脏细胞中进行C. 乳酸只在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D. 人体能量的主要供应方式是有氧呼吸答案:D2. 以下哪个激素与肌肉收缩无关?A. 肾上腺素B. 睾酮C. 生长激素D. 皮质醇答案:D3. 关于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下哪个描述是错误的?A. 长期规律运动可以增加心脏容积B. 运动可以提高心脏的最大输出量C. 运动可以降低血压D. 运动对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答案:C4. 以下哪个不是运动时肌肉的主要能量来源?A. 糖原B. 脂肪酸C. 蛋白质D. 乳酸答案:D5. 关于运动与骨密度的关系,以下哪个描述是正确的?A. 只有重量训练才能提高骨密度B. 运动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骨密度都有益C. 长期不运动对骨密度没有影响D. 运动对骨密度的提高与运动强度无关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人体能量供应的两大系统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运动时,肌肉主要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方式进行能量供应。
3.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区别主要在于________和________。
4. 运动可以提高________和________,从而提高心肺功能。
5. 运动对肌肉的影响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 有氧系统;无氧系统2.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3. 运动强度;运动时间4. 心脏容积;最大输出量5. 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肌肉体积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要说明运动对血糖平衡的影响。
答案:运动可以通过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促进糖原合成,降低血糖水平。
运动还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的利用,进一步降低血糖水平。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肌肉力量【圣才出品】
第10章肌肉力量一、名词解释1.肌肉力量答:肌肉力量是指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
它是肌肉活动时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各种身体活动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也是制约和影响速度、耐力、灵敏等素质的重要因素。
肌肉力量可依据肌肉收缩形式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也可依据身体某一部分划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还可以依据其功能表现不同而划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等。
2.最大肌肉力量答:最大肌肉力量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最大肌肉力量有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之分。
最大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一般包括等长肌力、等张肌力和等速肌力等。
3.快速肌肉力量答: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问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
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快速肌肉力量是肌肉力量依据其功能表现不同而划分的类型之一。
4.力量耐力答: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对抗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
发展耐力素质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的训练,另一途径是提高心肺的功能。
力量耐力可以依赖于一定负荷的科学训练而增加。
5.相对力量答:相对力量是指单位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肌肉横断面积等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
相对力量对于以克服自身体重为主的项目十分重要,如体操、跳高等。
6.中枢激活答:中枢激活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
中枢激活作用主要表现为所支配的肌肉的运动神经元放电频率及其同步的变化。
不同肌肉群的活动是由运动中枢的不同部位来控制的,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起到协调和控制作用。
力量训练可以改善中枢激活的能力,从而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
7.超负荷原则答:超负荷原则是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它不是指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而是指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力量训练的超负荷是一个不断递增的持续过程,它能不断对肌肉产生更大的刺激,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适应,致使肌肉力量不断增长。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圣才出品】
第22章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1.简述骨质疏松、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分型与发病机理。
答:(1)骨质疏松的分型与发病机理①根据骨质疏松的病因学分类,分为:a.原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是指骨骼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两型,包括I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属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
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属于低转换型骨质疏松,一般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
b.继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是指由其他疾病、药物等一些因素诱发的骨质疏松。
c.特发性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是一种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的一种没有明确发病原因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
患者多伴有遗传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
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属于特发性骨质疏松。
②导致骨质疏松的病因有:内因,包括性别、年龄、激素调节、遗传等因素。
外因,包括营养、运动等因素。
(2)高脂血症的分型和发病机理①分型a.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分类系统根据脂蛋白组分含量的不同进行分类,基于各种血浆脂蛋白升高的程度不同而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五型(Ⅰ、Ⅱ、Ⅲ、Ⅳ和V型)。
b.按是否继发于全身系统性疾病分类,原发性血脂异常:罕见,病因不明,属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继发性血脂异常:较为常见,多数是由于血浆脂蛋白分解代谢受损所致,常见于控制不良糖尿病、饮酒、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肾透析、肾移植、胆道阻塞、口服避孕药等。
②发病机理脂蛋白代谢过程极为复杂,不论何种病因引起脂质来源、脂蛋白合成、代谢过程关键酶异常或降解过程受体通路障碍等均可能导致血脂异常。
(3)高血压的分型和发病机理①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a.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指病因不明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
b.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是指具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的高血压,是某些疾病的临床上表现,占总高血压患者的5%以下。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第16章运动与环境
第15章运动技能学 习
第17章运动员科学 选材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13.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20章年龄、性别 与运动
第21章残障 人与运动
第后习题详解 18.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9.1复习笔记 19.2课后习题详解 19.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0.1复习笔记 20.2课后习题详解 20.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1.1复习笔记 21.2课后习题详解 2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精彩摘录
这是《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 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复习
真题
习题
笔记
运动
教材
第章
笔记
知识点
书 笔记
生理学
第版
习题
控制
复习
肌肉
名校
变化
内容摘要
作为邓树勋主编的《运动生理学》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 识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因此,本 书的内容基本上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 对邓树勋主编的《运动生理学》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编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本书精选了部分高校近年来的考研真题,客观呈现了各个知识点的命题倾向, 并予以详尽解答,以达到拓展考生复习思路的目的。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圣才出品】
第3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1.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与突触传递有何异同?答:(1)不同点①神经冲动的传导简称神经传导,是指在神经细胞任何一个部位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均可传播到整个细胞,使细胞未兴奋部位依次经历一次膜电位的倒转的这一过程。
传导方式有局部电流方式传导和跳跃式传导两种。
a.局部电流方式传导对于无髓鞘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兴奋区,表现为膜电位的倒转,而相邻的静息区则仍维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于是兴奋部位和邻接的静息区之间将由于电位差而出现局部电流。
b.跳跃式传导有髓鞘神经由于轴突外分段包裹有多层高度绝缘的髓鞘,造成膜电阻的不均匀,在郎飞结之间的结间区电阻极高,而结区电阻极低。
加之轴突膜仅仅在结区可接触细胞外液,所以局部电流必须从郎飞结穿出膜在髓鞘处形成回路,进行跳跃式传导。
②突触传递是指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的信息传递过程。
a.化学突触传递突触的微细结构:化学突触是由相互对应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结构构成,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较一般神经元膜厚约7.5nm,它们之间的缝隙被称为突触间隙,其间有黏多糖和糖蛋白。
信息在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的合成和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递质的分解或重吸收等环节。
根据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不同,可将突触后电位分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电突触传递。
b.电突触的传递电突触无突触前膜和后膜之分,一般为双向性传递,其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
电突触传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和视网膜上广泛存在,主要发生在同类神经元之间,具有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的功能。
(2)相同点二者都是以神经递质为信息传递的媒介物。
2.大脑、基底神经元和小脑在调控躯体运动过程中是如何协调进行的?答:(1)大脑皮质与运动有关的脑区主要包括有主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后叶皮质以及扣带运动区等。
①主运动区主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运动前区位于中央前回前方6区的外侧部。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有氧工作能力【圣才出品】
第11章有氧工作能力一、名词解释1.需氧量答:需氧量是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正常成人安静时需氧量约为250ml/min。
运动时需氧量随运动强度而变化,并受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
2.吸氧量答:吸氧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又称摄氧量或耗氧量。
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量摄氧量。
安静时,机体代谢水平低,能量消耗少,每分摄氧量与每分需氧量是平衡的。
3.氧亏答:氧亏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的体内氧的亏欠。
氧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运动初期ATP、CP的消耗以及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生理惰性,氧运输系统的功能不能立即提高到与运动的需要相适应而形成的。
4.运动后过量氧耗答:运动后过量消耗是指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
为了偿还运动中所欠下的氧亏,在恢复期机体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而是逐渐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
5.最大摄氧量答: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又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
它反映了机体吸入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6.有氧工作能力答:有氧工作能力是指人的有氧供能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最大吸氧量、维持最大和次最大吸氧量的能力。
最大射氧量(Vo2max)和乳酸阈(LT)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二者反映了不同的生理机制。
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
7.有氧耐力答: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最大摄氧量是有氧耐力的基础,其值越大,有氧耐力水平越高。
有氧耐力不仅与最大吸氧量的大小有关,而且与维持最高摄氧水平的能力有关。
8.乳酸阈答:乳酸阈是指人体在完成逐级递增负荷运动时,血乳酸开始急剧堆积的临界点,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
《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
《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选择题1.剧烈运动中,当乳酸能系统供能加强时,所测得的呼吸商( )。
A.接近1B.大于1C.接近0.8D.接近0.7【答案】B【解析】糖类俗称碳水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m(H2O)n。
当其完全氧化分解时,释放m摩尔CO2与吸收m摩尔O2相等,故呼吸商为1。
在低氧的条件下,由于生物体内存在无氧呼吸,特别是以糖类做为呼吸底物时,呼吸商明显会大于1。
2.根据离子学说,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
A.K+平衡电位B.Na+平衡电位C.C1-平衡电位D.Ca2+平衡电位【答案】A【解析】根据离子学说,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是:细胞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而膜外K+浓度低于膜内,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这样K+的外流就使膜处于极化状态,产生了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
3.体内氧分压由高向低的顺序通常是( )。
A.静脉血、肺泡气、动脉血、组织细胞B.肺泡气、静脉血、动脉血、组织细胞C.组织细胞、静脉血、动脉血、肺泡气D.肺泡气、动脉血、静脉血、组织细胞【答案】D【解析】氧分压是氧气占总气体量的百分比。
分压大小与浓度有关,肺泡气中的氧浓度高,因此氧分压最高。
氧气从肺泡内扩散至血液内,由血液循环送至组织毛细血管中,最终扩散到组织细胞。
因此,组织细胞内的氧分压最低。
而氧从肺泡进入静脉,成为动脉血,使氧分压升高,因此动脉血的氧分压高于静脉血的氧分压。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 )。
A.心输出量B.外周阻力C.动脉管壁的弹性D.循环血量【答案】ABCD【解析】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基本条件,因此,凡能影响这两者的因素都会影响动脉血压。
此外,大动脉的弹性和血管的充盈程度也会影响动脉血压。
因此,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和循环血量。
5.影响运动性血尿的因素有( )。
A.运动项目B.负荷量C.运动强度D.身体适应能力【答案】ABCD【解析】影响运动性血尿的因素主要有:运动量过大。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运动与内分泌【圣才出品】
第4章运动与内分泌一、名词解释1.内分泌答:内分泌是指分泌细胞将所产生的激素直接分泌到体液中,以体液为媒介对靶细胞产生效应的一种分泌形式。
内分泌系统是指一群特殊化的细胞组成的内分泌腺。
它们包括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胰岛、胸腺及松果体等。
这些腺体分泌高效能的有机化学物质(激素),经过血液循环而传递化学信息到其靶细胞、靶组织或靶器官,发挥兴奋或抑制作用。
2.内分泌系统答:内分泌系统是一个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体内信息传递系统,它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
在内分泌系统中,内分泌腺是指人体内一些无输出导管的腺体,其结构特点是:腺细胞排列成索状、团状或围成泡状,不具排送分泌物的导管,毛细血管丰富。
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称激素,按照化学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两大类。
3.外分泌答:外分泌是指人或高等动物体内,有些腺体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体外或引至体内的其他部分。
具有外分泌的腺体叫外分泌腺,如唾腺、胃腺、消化腺、汗腺、皮脂腺。
在脊椎动物,最明显的外分泌有汗、皮脂、泪、乳、消化液等;在无脊椎动物具有特殊的外分泌,如多数昆虫类的茧、蜜蜂的蜡以及各种动物的壳等。
另外,动物界还普遍有毒液、粘液等信息素的外分泌。
有时把废物的排泄也看作是一种外分泌4.激素答:激素是指人或高等动物体内的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度活性的有机物质。
仅需很小剂量的激素便可以改变细胞的新陈代谢。
可以说激素是一种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的化学信使。
所有的多细胞生物都会产生激素,植物产生的激素也被称为植物激素。
动物产生的激素通常通过血液运输到体内指定位置,细胞通过其特殊的接受某种激素的受体来对激素进行反应。
激素分子与受体蛋白结合后,打开了信号通路进行信号转导,并最终使细胞做出特异性反应。
5.第二信使学说答:第二信使学说是E.W.萨瑟兰于1965年首先提出。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与环境【圣才出品】
第16章运动与环境1.通常人体散热的首要方式是什么?运动时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答:(1)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约占84.5%),它通过传导、对流、辐射、蒸发四种方式向体外散发热量。
辐射是指机体热量以红外线方式传给外界较冷物的一种散热形式,这是人体热量散失的主要方式。
(2)发汗是指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散发大量热量的散热过程。
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汗液蒸发明显增多,发汗成为运动中主要的散热方式。
2.人体运动时体温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答: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临床上常以直肠温度(37.3℃~37.5℃)、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低0.3℃~0.5℃)、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2℃~0.4℃)表示。
人体运动时,体温会有很小的升高,不会变化很大,因为有通过汗液进行调节,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或人体在运动时,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的方式有:(1)不感汗蒸发不感汗蒸发是指体液中少量水分直接从皮肤和呼吸道粘膜等表面渗透出,在未聚集成明显的汗滴之前即被蒸发的一种持续性的散热形式。
(2)发汗发汗是指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散发大量热量的散热过程。
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汗液蒸发明显增多,发汗成为运动中主要的散热方式。
3.中暑性痉挛、热疲劳、中暑各有什么不同?答:(1)中暑性痉挛中暑性痉挛是指运动中由于肌肉的过度运用,致使体内的矿物质丢失和大量出汗伴随的脱水所引起的骨骼肌严重痉挛。
出现中暑性痉挛时,可以通过到凉爽的地方和补充盐溶液而得到恢复。
(2)热疲劳热疲劳是指运动中由于心血管系统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而出现极度疲劳、呼吸微弱、头昏眼花、呕吐、昏阙、皮肤干燥、低血压等现象。
出现热疲劳时,将患者置于较凉的环境下休息,仰卧并抬高下肢,适量补充盐溶液,会使病情得到缓减。
否则,热疲劳极易转为中暑。
(3)中暑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热紊乱,这种热紊乱会导致身体的温度调节装置失控,其典型症状为:体内温度超过40℃,停止出汗,皮肤干燥,脉搏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意识混乱或丧失。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圣才出品】
第14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1.在运动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几次“极点”和“第二次呼吸”?所有的运动项目中会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吗?为什么?答:(1)“极点”是指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时的机能状态。
“极点”是运动中机能暂时紊乱的一种表现。
(2)“第二次呼吸”是指在“极点”出现后,通过调整运动,不良生理反应逐渐减轻,呼吸自如,动作轻松,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的状态。
(3)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训练水平、赛前状态及准备活动等因素均可影响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出现。
①运动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周期性项目中运动者的“极点”反应较明显。
②训练水平越低,气候闷热,“极点”出现的越早,反应也越明显,消失得也越迟。
③良好的赛前状态与充分的准备活动能推迟“极点”的出现和减弱“极点”反应。
2.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有何区别?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如何合理利用?请举例分析。
答:(1)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
适度的肌肉活动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部位留下兴奋性提高的痕迹,在这一痕迹效应的基础上进行正式练习,有利于发挥最佳机能水平。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水平,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协同调控全身各脏器机能活动,以适应机体承受大负荷强度刺激的需要。
②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使肺通气量、摄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心肌和骨骼肌中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提高工作肌的代谢水平。
③使体温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有利于氧供应。
体温升高可以提高酶的活性,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收缩速度。
④降低肌肉的黏滞性,增加弹性,预防肌肉损伤。
⑤增强皮肤血流,利于散热,防止热应激伤害。
(2)整理活动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2章)【圣才出品】
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一、名词解释1.物质代谢答:物质代谢是指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运转、分解等与生理有关的化学过程。
物质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不同方向的代谢变化。
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转化为机体的组织成分,称为同化作用;同时机体本身的物质也在不断分解成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称为异化作用。
2.能量代谢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3.能量统一体答:能量统一体指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
它描述的是不同运动与能量系统不同途径之间相对应的整体关系。
4.物理性消化答:物理性消化是指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的消化过程。
5.化学性消化答: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
由消化腺所分泌各种消化酶,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
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
6.糖酵解答:糖酵解是指将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丙酮酸、ATP和NADH+H﹢的过程,此过程中伴有少量ATP的生成。
这一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需要氧气,每一反应步骤基本都由特异的酶催化。
7.氮的正平衡答:氮的正平衡是指摄入的氮量多于排出的氮量时的氮平衡状态。
这表明摄入的蛋白质,除用以补充分解了的组织蛋白外,还有新的合成组织蛋白出现,并被保留在机体中。
对于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恢复期的病人,因机体内大量组织蛋白的新生成,往往会出现正氮平衡状态。
8.氮的负平衡答:氮的负平衡是指摄入的氮量小于排出的氮量时的氮平衡状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0-22章)【圣才出品】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0-22章)【圣才出品】第10章肌肉力量1.有没有只增长力量,不长或少长体重的力量训练方法?其机制是什么?答:略.2.利用肌肉结缔组织的弹性力学特征,来增大肌肉力量的方法与原则?答:(1)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①超负荷原则超负荷是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②专门化原则力量训练的专门化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
③安排练习原则a.练习顺序力量训练是由多种练习组成并由多块肌肉完成的训练,要考虑不同肌群的练习顺序。
b.训练节奏训练节奏是指力量训练时的强度、运动负荷和训练频度应符合力量增长规律的要求。
(2)肌肉力量训练的常用方法①等长练习等长练习又称静力训练法,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的对抗阻力的一种力量训练方法。
此种方法可以使肌肉在原来静止长度时做紧张用力,也可以在缩短一定程度时做紧张用力。
②等张练习等张练习是指肌肉进行收缩时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力量练习方法,它属于动力性的训练方法。
其特点是收缩时张力一旦大于负荷时,张力就保持不变,紧接着出现向心缩短,故称等张练习。
③等速练习等速练习又称等动练习,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练习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
④超等长练习超等长练习是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结合的练习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肌肉爆发力的训练上。
训练中常采用的“多级跳、跳深”等练习均属于此类方法。
3.拉长收缩练习为什么比缩短收缩练习肌肉力值大?其机制是什么?应注意什么?答:肌肉最大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肌肉收缩的类型和收缩速度。
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拉长收缩可产生最大的张力。
拉长收缩产生的力量比缩短收缩大50%左右,比等长收缩大25%左右。
在最大用力收缩时拉长收缩产生的张力比缩短收缩大的原因有:(1)牵张反射,在拉长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因此会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运动技能学习【圣才出品】
第15章运动技能学习一、名词解释1.运动技能答: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有效地掌握和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群间的协调性,也就是大脑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内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
运动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2.运动技术答:运动技术是指人们按身体运动的规律所确立的能充分发挥身体潜在能力的,有效完成动作的合理手段,又称“动作技术”,是各项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总称。
一个完整的运动技术由技术基础、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三个部分组成。
运动技术是运动技能的基本结构。
3.运动技巧答:运动技巧是运动技能的高级阶段。
当动作的完成达到了自动化阶段以后,人对动作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空间、时间、力量特点等产生了清晰的运动知觉和动作表象后,这种技能就成了技巧。
运动技巧形成以后,从动作的反应速度和敏捷性、灵活性来看,动作都仿佛是自动完成的。
4.随意运动答:随意运动是指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和调节,具有一定目的和指向的运动,又称“自主运动”。
一切随意运动严格地来讲都是反射,其生理机制是以大脑皮层为运动基础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联系。
5.运动动力定型答:运动动力定型是指在建立运动技能过程中,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肢体相关参与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了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所逐渐形成的一个系统的形式格局。
大脑皮质机能的这种系统性可以使条件反射趋于系统化,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
6.自动化答:自动化是指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对整个动作或动作的某些环节的进行暂时变为无意识的,可以由大脑皮质兴奋性较低或不适宜部分的控制下完成的一种现象。
动作的自动化现象是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发展而出现的。
7.固有反馈答:固有反馈是指由所要完成动作练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的反馈。
例如箭靶给练习者提供瞄准目标,这是动作练习本身要求所固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体适能是指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 力。体适能由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组成。 10.青春期高血压 答:青春期高血压是青春期身体各器官系统迅速发育,心脏也随着发育,心脏收缩力大大提高,但此时血 管发育却往往落后于心脏,导致血压增高。青春期高血压的发生多数是暂时性,平时无明显的症状表现, 只有在运动量过大或过度疲劳时才表现有轻微的头晕乏力等症状。过了青春期,心血管系统发育迅速趋于 平衡,血压就会恢复正常。 四、简答题 1.人体状态反射的规律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它在完成一些运动技能时所起的作用。 答:(1)状态反射的概念 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的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 改变,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它包括迷路紧张反射和颈紧张反射两部分。 (2)状态反射的规律 ①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使四肢伸直,背部挺直; ②头部前倾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相对加强,四肢弯曲; ③头部侧倾或扭转时,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 (2)状态反射的作用(举例) ①体操运动员进行后手翻、后空翻或在平衡木上做动作时,如果头部位置不正,就会使两臂伸肌力量不一 致,身体随之失去平衡,常常导致动作的失误或无法完成动作。 ②举重时,提杠铃至胸前瞬间头后仰,可借以提高肩背肌群的力量,能更好地完成动作。 2.简述肌肉力量的定义及其分类方法。 答:肌肉力量是指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肌肉力量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根 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肌肉收缩形式 根据肌肉收缩形式的不同,分为: ①静力性力量 静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使机体无明显的位移运动。 ②动力性力量 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使机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它可进一步分为向心 收缩力量、离心收缩力量、等速肌肉力量和超等长肌肉力量等。 (2)按表示方法 根据表示方法的不同,分为: ①绝对力量 绝对力量是指整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
5.碱贮备
答:碱贮备是指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简称碱储。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
6.肌肉爆发力
答:肌肉爆发力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发挥力量的能力,通常用肌肉单位时间的做功量来表示。爆发力的实 质是指不同的肌肉间的相互协调能力、力量素质以及速度素质相结合的一项人体体能素质。
)。 A.遗传 B.缺乏运动 C.年龄 D.种族 【答案】ACD 【解析】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两类:①人类无法控制的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年龄因素和 种族因素等;②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等来加以控制的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饮食、缺乏运动、精神紧 ____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______不变,此时肌肉做 功为______。 【答案】等于;长度;零 【解析】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时负荷未发生位移,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多能量。 2.运动时,在一定范围内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呈______相关,若超过这一范围每分通气的增加将 明显______运动强度的增加。 【答案】正;大于 【解析】运动时代谢旺盛,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呈线性关 系,若超过这一范围,每分通气量的增加将明显大于运动强度的增加。据此,通常认为肺通气功能不是限 制最大吸氧量的主要因素。运动中通气量的上升过程为,运动开始前,通气量稍有上升;运动开始后,通 气量先突然升高,进而再缓慢升高,随后达到一个平稳水平。运动停止时,也是通气量先骤降,继之缓慢 下降达运动前水平。 3.高原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对______诸因素的影响,因而,人在高原时最大吸氧量 明显______。 【答案】循环呼吸;下降 【解析】高原空气变得稀薄,要达到与平原同样的需氧量,就必须加大肺通气,导致过度通气,使血液 的pH升高。人体到达高原后,血浆容量很快开始减少,红细胞数目增多,每搏输出量和心率增加,以缓解 供氧的不足。人在高原时,氧分压降低,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降低,因此,最大摄氧量下降。 4.运动处方四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运动时间。
②相对力量 相对力量是指以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或肌肉横断面积等为单位,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 (3)按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 根据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分为: ①最大肌肉力量 最大肌肉力量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②快速肌肉力量 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③力量耐力 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对抗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 3.如何进行平衡、灵敏、柔韧的评定? 答:平衡、灵敏和柔韧的评定方法如下: (1)平衡 平衡能力的评定是指按照特定的方法或程序对人体的平衡功能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描述与分析的过程。常用 的平衡功能评定方法有:睁眼动态平衡测验;睁、闭眼静态平衡测验;金鸡独立测验;头手倒立测验;平 衡仪测验。 (2)灵敏 灵敏性的评定包括传统测试方法,如立卧撑测验、侧跨步测验、象限双脚跳测验等;也包括现代的灵 敏测定仪。 (3)柔韧 由于人体各关节活动范围大小各异,不可能用某一项测试来评定全身的柔韧性,因此,颈、肩关节、躯 干、髋关节、下肢等部位的柔韧性,必须分别进行评定。目前,对柔韧性的测定分为简易测量方法(如直 立体前屈测验、旋肩测验、背伸测验等)和精密测量法(如角度测量器测量法、等速测力系统测定法 等)。 4.简述热环境运动对人体的热伤害。 答:热环境运动对人体的伤害表现为: (1)中暑性痉挛 由于矿物质的丢失和大量出汗伴随的脱水,可能发生中暑性痉挛。中暑性痉挛可以通过到凉爽的地方 和补充盐溶液而恢复。 (2)热疲劳 其典型症状是极度疲劳,呼吸微弱,头昏眼花,呕吐、昏阙、皮肤干燥,低血压和脉搏快而弦等,是由于 心血管系统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而造成的。出现热疲劳时,可在较凉的环境下休息,并抬高双腿以免休 克。如果病人意识清楚,可建议他们喝点盐溶液;如果病人意识不清楚,建议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如果没 有好转,热疲劳会恶化为中暑。 (3)中暑
【答案】运动强度;运动形式;运动频率
【解析】任何一类运动处方都应包括的基本内容有:运动目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持续时 间、注意事项及微调整。
5.______、______和______是控制高脂血症的基础步骤。
【答案】改变饮食;运动;控制体重
【解析】改变饮食、运动和控制体重是控制血脂异常的基础步骤。研究证明,有氧运动对脂代谢的影响主 要表现为:降低TG、TC和LDL和小颗粒LDL的水平,提高HDL特别是HDL2亚组分的水平。一次性运动和 重复的耐力练习可显著改变脂代谢。
《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 一、选择题 1.关于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是肌梭 B.基本中枢位于脊髓 C.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 D.脊髓横断后,牵张反射消失 【答案】D 【解析】牵张反射是指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脊髓是牵张反射的基本中枢,而牵张反射的反射弧还受到高级中枢的调节。所以当脊髓被横断后,牵张反 射会减弱和消退,但不会永远消失。 2.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是指( )。 A.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B.内分泌系统对神经系统的调节 C.免疫系统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D.下丘脑-垂体-靶腺之间的相互调节 【答案】D 【解析】反馈调节系统是内分泌系统中的重要自我调节机制,具体是指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经过下丘脑, 垂体到达外周腺体,由靶细胞发挥生理效应,其中任何一段均受正或负反馈调节的控制。 3.训练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表现在( )。 A.通气效率和呼吸肌耗氧量的提高 B.氧通气当量的下降 C.亚极量运动时每分通气量的下降 D.安静时每分通气量的提高 【答案】BC 【解析】A项,训练可导致呼吸深度增加和呼吸频率降低,深而慢的呼吸使肺泡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增加, 因此通气效率提高;训练可以使运动员呼吸肌的耗氧量降低,因此更多的氧气被用于运动的肌肉。B项,氧 通气当量是指每分通气量和每分吸氧量的比值,此值小说明氧的摄取效率高,肺通气的能力增加相对高于 氧化代谢能力的增加。C项,亚极量运动时的每分通气量增加的幅度减少,极量运动时,运动员的最大通气 量明显较无训练者大,这是通过加大呼吸频率和深度实现的。耐力运动员在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时,肺通气 量发生非线性变化的时间延迟,通气阈增大。D项,安静时,运动员和一般人的每分通气量相当,只有在 运动时才有差别。 4.最大摄氧量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是( )。 A.最大摄氧量是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
B.最大摄氧量是评定心肺功能的指标 C.最大摄氧量是选材的生理指标 D.最大摄氧量是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答案】ABCD 【解析】A项,最大摄氧量可以评定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B项,因为最大摄氧量与个人心脏的泵血功能和 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有关,因而可以评定个体的心肺功能。C项,最大摄氧量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并从童 年期到成年期的变化相对稳定,因此可由童年期的摄氧量推算成年期的摄氧量。D项,根据最大摄氧量来制 定训练计划,可以使运动负荷更客观更实用,为运动训练服务。 5.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中,下列哪些是人们无法控制的因素(
3.渗透压
答:渗透压,又称渗透吸水力,是指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也就是溶液增大的压强,其 数值相当于阻止水向膜内扩散的压强。渗透压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 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
4.血液循环
答:血液循环是指通过心脏的收缩,使血液在血液循环系统内周而复始流动的过程。其功能有:①实现体 内的物质运输,包括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②运输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③维持 内环境各项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帮助白细胞实现防卫功能。
7.柔韧
答:柔韧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的能力。柔韧性不足可直接影响动作的学习和 高难运动技能掌握,还会有碍于力量、速度、协调、平衡能力的发展,并易造成运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