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在高温加热时的转变

合集下载

高温高压下的材料相变行为

高温高压下的材料相变行为

高温高压下的材料相变行为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材料相变行为一直备受关注。

相变是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而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材料的相变行为可能具有一些特殊的特征。

首先,高温高压下的材料相变行为可能是由于热力学效应的影响导致的。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材料的晶格结构会发生变化,原子之间的距离和排列形式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明显的变化。

例如,高温高压下的钢材可能会发生相变,从而改变其强度和硬度。

其次,高温高压下的材料相变行为可能是由于热运动的影响导致的。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材料中的分子和原子会出现更加剧烈的热运动,这可能会导致材料的相变。

例如,水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能会发生相变,从液态变为气态或固态。

这种相变可能会导致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另外,高温高压下的材料相变行为可能还与材料的结构和组成有关。

不同的材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相变行为,这与材料的晶体结构、晶格常数以及元素组成有关。

例如,一些金属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能会发生相变,从面心立方结构转变为体心立方结构,这种相变可能会导致材料的性能发生变化。

此外,高温高压下的材料相变行为还可能与材料的应变和变形有关。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材料可能会受到外部力的作用,导致材料的形状发生变化。

这种应变和变形可能会引起材料的相变行为,从而影响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例如,高温高压下的陶瓷材料可能会发生相变,从而改变其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

总的来说,高温高压下的材料相变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高温高压下的材料相变行为不仅可以增加对材料性质的理解,还有助于开发新的材料和改进生产工艺。

希望未来能够通过深入研究和实验验证,更好地揭示高温高压下材料相变行为的机制和规律,为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1. 钢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变化
钢是一种具有高强度和韧性的金属材料,广泛用于机械制造、建筑、船舶、桥梁等领域。

在钢材加工过程中,热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工艺步骤,可以改善钢的力学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

而钢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变化,是影响其热处理效果和性能表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2. 软化和晶粒长大
钢材经过冷加工和热加工后,其组织结构会发生变化。

加热可以使钢材发生软化,原因是钢的晶界杂质和碳化物颗粒会被空气中的氧化物气体消耗掉,在高温下形成低能量状态的组织结构,从而改变了材料的硬度和韧度,有利于加工和使用。

同时,钢材在加热时晶粒也会长大,因为温度升高会使晶界能量降低,晶界的迁移和改变也会导致晶粒的长大。

3. 相变和组织重构
除了软化和晶粒长大,加热还可以使钢材发生相变和组织重构。

钢材中的相是指金属组织的多种形态和状态,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发生相变。

例如,铁素体(ferrite)和奥氏体(austenite)是钢中常见的相,钢的性能也与其相的形态和含量密切相关。

因此,在加热过程中应该控制温度和时间,以使钢材中的相变完成,并尽量避免相的不均匀分布。

4. 总结
总之,钢材在加热时会产生多种组织变化,包括软化、晶粒长大、相变和组织重构等。

这些变化会影响钢材的力学性能、延展性和可加
工性,同时也决定了热处理工艺的制定和实施。

因此,在进行热处理
之前,应该准确了解材料的组织结构和特性,并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
和方式,以使钢材发挥最佳性能。

钢材热处理后的尺寸变化

钢材热处理后的尺寸变化

钢材热处理后的尺寸变化钢材热处理是一种常见的工艺,通过加热和冷却的过程来改变钢材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在热处理过程中,钢材的尺寸也会发生变化,这是由于钢材的热胀冷缩性质所导致的。

热处理过程中,钢材首先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然后保温一段时间,最后进行冷却。

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和工艺参数会对钢材的尺寸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 淬火淬火是钢材热处理中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迅速冷却来使钢材达到高硬度和高强度。

在淬火过程中,钢材的尺寸会发生收缩。

这是因为在高温下,钢材的晶格结构发生变化,晶格间的原子间距增大,导致钢材体积膨胀。

而在迅速冷却的过程中,钢材晶格结构再次变得紧密,原子间距减小,从而使钢材的尺寸缩小。

2. 淬火和回火淬火和回火是一种联合热处理方法,可以提高钢材的硬度和韧性。

在淬火过程中,钢材的尺寸会发生收缩,而在回火过程中,钢材的尺寸会发生扩张。

这是因为在淬火过程中,钢材的晶格结构变得紧密,导致钢材的尺寸缩小;而在回火过程中,钢材的晶格结构发生变化,使得钢材的尺寸扩张。

3. 高温退火高温退火是一种常用的热处理方法,通过将钢材加热到高温后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

在高温退火过程中,钢材的尺寸会发生扩张。

这是因为在高温下,钢材的晶格结构变得松散,原子间距增大,导致钢材体积膨胀。

而在缓慢冷却的过程中,钢材晶格结构逐渐变得紧密,原子间距减小,从而使钢材的尺寸扩张。

4. 预应力处理预应力处理是一种特殊的热处理方法,通过在钢材中施加压力来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

在预应力处理过程中,钢材的尺寸会发生收缩。

这是因为在施加压力的作用下,钢材的晶格结构变得紧密,原子间距减小,导致钢材的尺寸缩小。

钢材热处理后的尺寸变化是由钢材的热胀冷缩性质所决定的。

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和工艺参数会对钢材的尺寸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这些变化规律,对于正确进行钢材热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钢的热处理及组织转变

钢的热处理及组织转变

二、钢在加热及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② 贝氏体型转变 :
一、钢的热处理
钢的退火:
⑴ 退火的定义 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下 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⑵ 退火的目的
① 降低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
② 消除残余内应力,减轻变形和防止开裂; ③ 均匀成分,细化晶粒,为最终热处理作准备; ④ 改善或消除铸造、轧制、焊接等加工中的组织缺陷。
降低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温度过低,在淬火组织中出现铁素体,使淬火组织出现软 点,降低钢的强度和硬度。
一、钢的热处理
钢的淬火:
理想的淬火冷却曲线 应该是:在650~550 0 C范围要快冷,其它 温度区间不需快冷, 尤其在Ms点以下更不 需快冷,以免引起工 作变形或开裂。
一、钢的热处理
钢的淬火:
保持适当时间,缓慢冷却,重新形成均匀的晶粒,以消除
形变强化效应和残余应力的退火工艺。
目的:
温度 再结晶温度
消除加工硬化
提高塑性
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时间
一、钢的热处理
钢的正火:
⑴ 定义:将钢加热到 AC3 或 Accm 以上 30~50℃,保温一定
时间,出炉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钢的正火。
上贝氏体 (羽毛状)
500
下贝氏体 (针叶状)
二、钢在加热及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② 贝氏体型转变 :
性能上看上贝氏体的脆性较大,无实用价值;而下贝 氏体则是韧性较好的组织,是热处理时(如采用等温淬火) 常要求获得的组织。
原因:上贝氏体中的碳 化物呈较粗的片状,分
布在铁素体板条间,且
不均匀,使板条容易发 生脆废;
获得的球化效果较好,在大件和大批量生产中难以实现,

钢的加热冷却组织转变

钢的加热冷却组织转变

(F和Fe3C),转变为另一种晶格形式的单相(A)的过程,在这样的相变过程中,必然伴随 着Fe、C原子的扩散和相应的晶格重构。研究证明,α-γ晶格重构过程实际上是固态下重结
晶的过程,因此,同样遵循结晶的基本规律,是一个形核、长大和均匀化的过程。
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可分为以下3个步骤,共析钢中奥氏体形成过程示意图如图6-3
亚共析钢室温下的平衡组织是铁素体和珠光体,因此亚共析钢的奥氏体转变由两个阶段 组成。① 是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加热到略高Ac1 );② 是铁素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加热 到Ac1~Ac3之间)。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与共析钢相同。当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结束时,在 铁素体晶界上开始形成新的奥氏体晶核,这些新的晶核依靠吸收由先形成的奥氏体中越过晶 界扩散过来的碳原子而不断向铁素体晶粒内部长大。当温度略高于Ac3时,铁素体全部转变成 奥氏体,之后碳原子的扩散还要维持一段时间才能使所有奥氏体的成分达到均匀一致。 2.2.2 过共析钢的奥氏体转变
指在规定加热条件下(把钢加热到930±10℃、保温3~8h)所测得的奥氏体晶粒度。本 质晶粒度的实质是表示钢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不同牌号的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 向是不同的,在一定的温度下把随着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迅速长大的钢称为本质粗晶粒钢, 而奥氏体的晶粒随温度的升高不易长大的钢称为本质细晶粒钢,钢的本质晶粒度示意图如图 6-8所示。一般需要进行热处理的零件大多采用的是本质细晶粒钢,因为本质细晶粒钢热处理 后易获得细小的实际晶粒度。
过冷或过热现象,在相图上实际的相变温度和平衡临界点就会产生偏移的现象,而且加热或
冷却速度越快,偏移量越大。为了便于区别,通常把实际加热时的各临界点用Ac1、Ac3、Accm 表示,冷却时的各临界点用Ar1、Ar3、Arcm表示。钢的各实际临界点的含义如下:

钢的热处理要点

钢的热处理要点

1.3钢的热处理钢的热处理是指将钢在固态下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其内部组织,从而获得所需要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

热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工件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还可以作为消除毛坯〔如铸件、锻件等〕中缺陷,改善其工艺性能,为后续工序作组织准备。

钢的热处理种类很多,根据加热和冷却方法不同,大致分类如下: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在Fe-Fe3C相图中,共析钢加热超过PSK线〔A1〕时,其组织完全转变为奥氏体。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必须加热到GS线〔A3〕和ES线〔Acm〕以上才能全部转变为奥氏体。

相图中的平衡临界点A1、A3、Acm是碳钢在极缓慢地加热或冷却情况下测定的。

但在实际生产中,加热和冷却并不是极其缓慢的。

加热转变在平衡临界点以上进行,冷却转变在平衡临界点以下进行。

加热和冷却速度越大,其偏离平衡临界点也越大。

为了区别于平衡临界点,通常将实际加热时各临界点标为Ac1、Ac3、Accm;实际冷却时各临界点标为Ar1、Ar3、Arcm,任何成分的碳钢加热到相变点Ac1以上都会发生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通常把这种转变过程称为奥氏体化。

1.奥氏体的形成共析钢加热到Ac1以上由珠光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第一阶段是奥氏体的形核与长大,第二阶段是剩余渗碳体的溶解,第三阶段是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过程与共析钢根本相同,不同处在于亚共析钢、过共析钢在Ac1稍上温度时,还分别有铁素体、二次渗碳体未变化。

所以,它们的完全奥氏体化温度应分别为Ac3、Accm以上。

2.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及影响因素钢在加热时,奥氏体的晶粒大小直接影响到热处理后钢的性能。

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细小,冷却后组织也细小;反之,组织那么粗大。

钢材晶粒细化,既能有效地提高强度,又能明显提高塑性和韧性,这是其它强化方法所不及的。

〔1〕奥氏体晶粒度晶粒度是表示晶粒大小的一种量度。

(2〕、影响奥氏体晶粒度的因素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温度高、保温时间长,A晶粒粗大。

金属在长期高温运行中的变化和锅炉用钢的选择

金属在长期高温运行中的变化和锅炉用钢的选择

金属在长期高温运行中的变化和锅炉用钢的选择一、金属在长期高温运行中的变化简介:金属在高温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变化主要有:A、金属的蠕变和应力松弛;B、金属在长期高温运行中发生的组织和性能变化;C、金属在高温下的腐蚀和其它特殊损坏。

1、钢的一些高温性能1.1 蠕变1.1.1概念金属在一定温度和应力(即使该应力小于该温度下的屈服强度)作用下,随时间的增加,缓慢的发生塑性变形的现象称为蠕变。

蠕变的变形量称为蠕胀。

1.1.2蠕变曲线金属的蠕变过程可用蠕变曲线来描述。

蠕变曲线分为三个阶段:蠕变第一阶段,过渡蠕变阶段,蠕变速度逐渐减小;蠕变第二阶段,稳态蠕变阶段,以恒定速度蠕变;蠕变第三阶段,加速蠕变阶段,蠕变速度逐渐增大。

1.1.3蠕变极限的表示方法(1)以一定的工作温度下引起的规定的第二阶段蠕变速度应力值表示,所用符号为σ-7;(蠕变允许速度为10-5%/h)1x10(2)以一定工作温度下,规定时间内钢材发生一定的总变形量时的应力值表示σ1/105上述两种表示中,当所确定的变形量之间相差很少,可以认为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

1.1.4蠕变变形的机理(介绍位错滑移蠕变机理)在整个蠕变过程中有两种过程在进行:(1)新位错的产生及位错运动遇到障碍受阻;(2)受阻位错从障碍中解放出来而重新运动。

由于这两种过程的总和,每一瞬间,总有一定数量的位错准备运动,而蠕变速度正取决于准备运动的位错数。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当两种过程的总和使准备运动的位错数目减少时,造成了蠕变速度的减小,即蠕变第一阶段;当两个过程的总和造成准备运动的位错数目一定时,使蠕变处于等速阶段,即蠕变的第二阶段;当两个过程的总和使准备运动的位错增加时,就使蠕变过程加速,形成了蠕变的第三阶段。

1.1.5影响因素(1)温度越高,应力越大,蠕变速度越大;(2)温度波动使钢的蠕变极限降低;(3)复杂应力条件下蠕变极限与单相拉伸差别很小,单相拉伸的蠕变极限略高一些。

1.2持久强度:一定温度下,经过一定的时间破坏时所能承受的应力值,表示金属材料在高温长期应力作用下,抵抗断裂的能力,所用符号为σ105。

钢在加热及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钢在加热及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2.奥氏体的形成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主要包括奥氏体的形成和晶粒长大两个过程。

物元素(如铌、钒、钛等),会形成难熔的碳化物和氮化物颗粒,弥散分布于奥氏体晶界上,阻碍奥氏体晶粒的长大。

因此,大多数合金钢、本质细晶粒钢加热时奥氏体的晶粒一般较细。

原始组织:钢的原始晶粒越细,热处理加热后的奥氏体的晶粒越细。

二、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冷却方式是决定热处理组织和性能的主要因素。

热处理冷却方式分为等温冷却和连续冷却。

等温转变产物及性能:用等温转变图可分析钢在A
线以下不同温度进行等温转变
1
所获的产物。

根据等温温度不同,其转变产物有珠光体型和贝氏体型两种。

~550℃ ,获片状珠光体型(F+P)组织。

[ 高温转变]:转变温度范围为A
1
依转变温度由高到低,转变产物分别为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片层间距由粗到细。

其力学性能与片层间距大小有关,片层间距越小,则塑性变形抗力越大,强度
炉冷V
:比较缓慢,相当于随炉冷却(退火的冷却方式),它分别与C曲线的
1
转变开始和转变终了线相交于1、2点,这两点位于C曲线上部珠光体转变区域,估计它的转变产物为珠光体,硬度170~220HBS。

空冷V
:相当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冷却方式),它分别与C曲线的转变开
2
始线和转变终了线相交于3、4点,位于C曲线珠光体转变区域中下部分,故可判断。

45钢加热时组织的变化

45钢加热时组织的变化

45钢加热时组织的变化
45钢在加热时,其组织会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45钢基体常温下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组织均匀。

当在钎焊环境下加热,当温度为840℃左右时,基体组织全部转化为奥氏体。

然而,由于隧道炉中钎焊金刚石工具加热最高温度为1080℃,这已经超过了奥氏体化的组织在继续加热过程中晶粒不断长大。

当冷却时,开始从奥氏体中析出先共析相铁素体,随着温度的降低,先共析相铁素体量不断减少,而由过冷奥氏体直接转变为极细珠光体型组织。

由于隧道炉的冷却方式是工件处于冷却水套之中缓慢前行,其冷却速度处于空冷和油冷之间,冷速较快,大部分奥氏体来不及转变铁素体,故析出的铁素体较少,珠光体型组织较多。

综上,45钢在加热时,其组织会先转化为奥氏体,然后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会转变成铁素体和珠光体。

如果冷却速度较快,则析出的铁素体会较少,珠光体型组织较多。

高温条件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高温条件对钢材性能的影响

在室温条件下,钢材的金相组织一般都相当稳定。

但是,在高温条件下,金属原子的扩散活动能力增大,钢材的组织结构将不断发生变化。

因而导致钢材的性能发生变化。

温度愈高,原子的扩散能力愈强,在高温下使用的时间愈长,原子扩散得愈多,钢材的组织结构变化也就愈大。

长期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钢材,产生危害性的组织变化主要有:珠光体球化、石墨化及固溶体中合金元素的贫化。

常用的各种碳钢及低合金钢大都是珠光体钢。

这种钢的正常组织由珠光体与铁素体组成。

其中,珠光体又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呈薄片状相互间夹而成,即片状珠光体。

片状珠光体是一种不稳定的组织,当温度较高时,原子的活动能力增强,扩散速度增加,珠光体中的片状渗碳体逐渐转变成球状,再逐渐聚集成大球团,这种现象称为珠光体球化。

珠光体球化会降低材料的室温强度,在中度球化的情况下,将使低碳钢和低碳钼钢的强度降低10-15,当严重球化时,强度降低约20-30。

另外,珠光体球化还会使材料的蠕变极限和持久强度明显降低,加速高温承压部件在使用过程中的蠕变速度,减少工作寿命,导致钢材在高温和应力作用下的加速破坏。

石墨化主要发生在低碳钢和含钼量0.5的低碳合金钢上。

在高温和应力的长期作用下,这种钢的组织中的渗碳体,自行分解为铁和石墨,这个过程称为石墨化。

开始时,石墨以微细的点状出现在金属内部,以后,逐渐聚集为愈来愈粗的颗粒。

石墨的强度极低,石墨化使金属材料的常温及高温强度下降,冲击韧性下降更大。

如果石墨成链状出现,则非常危险。

长期在高温和应力条件下工作的钢材,由于高温使合金元素原子的扩散能力增加,会导致合金元素在固溶体和碳化物相之间发生转移过程。

那些对固溶体起强化作用的合金元素,如铬、钼、锰等,会不断地脱溶,而碳化物相中的合金元素会逐渐增多,即合金元素由固溶体向碳化物转移,出现固溶体中合金元素的贫化现象。

合金元素转移的结果,使材料的高温强度(蠕变极限和持久强度)下降。

锅炉技术问答分上中下三贴.如下:锅炉技术问答(上)第二章流体力学基础知识1、什么是流体?什么是可压缩流体与不可压缩流体?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钢的热处理

钢的热处理

这一章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钢的热处理的一些知识。

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来改变钢的组织,从而改变钢机械性能的工艺,称为热处理。

热处理是强化金属材料,充分发挥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工艺,是改善材料加工性能的重要手段。

利用不同的加热温度和冷却方式,可以改变钢的组织。

钢的组织不同,其力学性能就有差异。

按照加热温度和冷却方法的不同,热处理可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

此外,还有通过改变钢表面的化学成分,从而改变其组织和性能的化学热处理。

●热处理的这三个阶段,可以用工艺过程曲线来表示。

第一节钢在加热时的转变一、加热温度的确定●热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加热。

●铁碳合金相图是确定加热温度的理论基础。

●钢的加热程度就是奥氏体的形成过程,这种组织转变可以称为奥氏体化。

●在奥氏体化中,原来的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渗碳体等转化为奥氏体组织。

●注意:加热时,钢的组织实际转变温度往往是高于相图中的理论相变温度;冷却时,也往往低于相图中的理论相变温度。

●在热处理工艺中,不加热时的临界点分别用AC1、AC3、ACCm表示;而冷却是的临界点分别用Ar1、Ar3、Arcm表示。

二、奥氏体化过程以共析钢为例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是一个从新结晶的过程。

由于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晶包类型不同,含碳量差别很大,转变为奥氏体必须进行晶包的改组和铁碳原子的扩散。

奥氏体化大致可分为四个过程,如图所示。

1.奥氏体形核奥氏体的晶核上首先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形成的。

2.奥氏体长大奥氏体一旦形成,便通过原子扩散不断长大。

3. 残余渗碳体溶解由于铁素体的晶格类型和含碳量的差别都不大,因而铁素体向奥氏体的转变总是先完成。

当珠光体中的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后,仍有少量的渗碳体尚未溶解。

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这部分渗碳体不断溶入奥氏体,直至完全消失。

4.奥氏体均匀化刚形成的奥氏体晶粒中,碳浓度是不均匀的。

原先渗碳体的位置,碳浓度较高;原先属于铁素体的位置,碳浓度较低。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第七章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7.1 钢的热处理概述一、钢的热处理1.热处理的定义钢的热处理是指在固态下,将钢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按照一定的方式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加工工艺。

具体的热处理工艺过程可用热处理工艺曲线表示(图7.1)。

从该曲线可以看出:热处理过程由加热、保温、冷却三阶段组成,影响热处理的因素是温度和时间。

2.热处理的原理钢能进行热处理,是由于钢在固态下具有相变。

通过固态相变,可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从而改变钢的性能。

钢中固态相变的规律称为热处理原理,它是制定热处理的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等工艺参数的理论基础。

热处理原理包括钢的加热转变、冷却转变和回火转变,在冷却转变中又可分为: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

3.热处理的作用1)热处理通过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不仅可以改善钢的工艺性能,而且可以提高其使用性能,从而充分发挥钢材的潜力。

2)热处理还可以部分消除钢中的某些缺陷,细化晶粒,降低内应力,使组织和性能更加均匀。

4.热处理的分类1)根据加热、冷却方式的不同,热处理可分为:普通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和特殊热处理。

普通热处理又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俗称四把火。

表面热处理又包括: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特殊热处理又包括形变热处理和真空热处理。

2)根据生产流程,热处理可分为:预备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

前者是指为满足工件在加工过程中的工艺性能要求进行的热处理,主要有退火和正火。

而后者是指工件加工成型后,为满足其使用性能要求进行的热处理,主要有淬火和回火。

5. 热处理的重要性热处理在冶金行业和机械制造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常用的冷、热加工工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工件的性能,而要大幅度提高工件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必须进行热处理。

例如,热轧后的合金钢钢材要进行热处理,汽车中70%——80%的零件也要进行热处理。

如果把预备热处理也包括进去,几乎所有的工件和零件都要进行热处理。

第2章钢在高温加热时的奥氏体转变

第2章钢在高温加热时的奥氏体转变

2.1 奥氏体及其特点
1. 奥氏体的晶体结构
④ C原子在A当中分布是不均匀 的,存在浓度起伏 ⑤ 合金元素(Mn, Si, Cr, Ni, Co) 等在γ–Fe中取代Fe原子的位置 而形成置换式固溶体
2. 奥氏体的组织形态
奥氏体的组织形态与原始组织、加热速度、加热转 变的程度有关。一般由多边形等轴晶粒组成。这种形态 也称为颗粒状,在晶粒内部有时可以看到相变孪晶 。
奥氏体晶粒长大现象
正常长大: 随保温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不 断长大,称为正常长大。 异常长大: 在加热转变中,保温时间一定时, 随着保温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 长大不明显,当温度超过某一定值 后,晶粒才随温度的升高而急剧长 大,称为异常长大。
奥氏体晶粒长大机理
(1) 奥氏体晶粒长大驱动力
驱动力:来自A总的晶界能的下降 减少晶界方法:晶粒长大;晶界平直化 长大方式:通过界面迁移而长大。
共析钢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图
动力学曲线特点:
(1) 在高于Ac1温度加热保温时,奥氏体 并不立即生成,而是经过一定的孕育期 后才开始形成。
(2) 在整个奥氏体形成过程中,奥氏体的 形成速率不同。转变初期,转变速率随 时间的延长而加快,当转变量达到50% 左右时转变速率最大,随后转变速率又 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
2. 奥氏体转变机制
以共析钢为例

(1) 奥氏体的形核
形核的成分、结构条件
点阵结构: 体心立方
复杂正交
面心立方
奥氏体形核必须依靠系统内的能量起伏、 浓度起伏和结构起伏来实现
形核位置
通常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处
珠光体团的边界 先共析铁素体镶嵌块边界
(1) 在两相界面处,碳原子的浓度差较大,有利于获 得形成奥氏体晶核所需的碳浓度; (2) 两相界面处,原子排列不规则,铁原子有可能通 过短程扩散由母相点阵向新相点阵转移,从而促 使奥氏体形核,即形核所需的结构起伏较小; (3) 在两相界面处,杂质及其它晶体缺陷较多,具有 较高的畸变能,新相形核时可能消除部分晶体缺 陷而使系统的自由能降低。

shenlong 第七章钢在加热 和冷却时的转变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 本

shenlong 第七章钢在加热 和冷却时的转变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 本

本质粗晶粒钢:随加热温 度升高,奥氏体晶粒迅 速长大; 本质细晶粒钢:在930℃ 以下随温度升高,奥氏 本质粗晶粒钢 体晶粒长大速度很缓 慢,当超过某一温度 (950~1000℃ )以后, 本质细晶粒钢也可能迅 本质细晶粒钢 速长大,晶粒尺寸甚至 超过本质粗晶粒钢。
图 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与 温度的关系
α
→ C%
图 铁碳相图
Fe3C
§ 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一 奥氏体形成的机理 1 奥氏体组织结构和性能
① 定义:C 及合金元素固溶于面心立方结构的 γFe 中形成的固溶体。 C溶于γ相八面体间隙中, R间隙 = 0.535 A ﹤ R c=0.77A →γ晶格畸变,并 非所有晶胞均可溶碳, 1148℃ → 2.5个晶胞溶一个C原子。 ② 性能:顺磁性;比容最小; 塑性好;线膨胀系数较大
W18Cr4V钢热处理工艺曲线
温度/℃
预备热处理
最终热处理
时间
6、临界温度与实际转变 温度
铁碳相图中PSK、GS、ES线分 别用A1、A3、Acm表示. 实际加热或冷却时存在着过冷 或过热现象,因此将钢加热时 的实际转变温度分别用Ac1、Ac3、Accm表示;冷却时的实际转变 温度分别用Ar1、Ar3、Arcm表示。 由于加热冷却速度直接影响转变温度,因此一般手册中的数 据是以30-50℃/h 的速度加热或冷却时测得的.
奥氏体有三种不同概念的晶粒度 (1) 初始晶粒度: 奥氏体转变刚结束时的晶粒大小。 ——通常极细小 (2) 实际晶粒度:
具体加热条件下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 ①与具体热处理工艺有关: 热处理温度↑,时间↑ ,晶粒长大。 ②与晶粒是否容易长大有关
——— 引入本质晶粒度概念
(3)本质晶粒度 指钢在特定的加热条件下,奥氏体晶粒长 大的倾向性,分为本质粗晶粒度和本质细晶 粒度。 测定方法:根据标准试验方法(YB27-64),在 (930±10)℃保温3~8h后测定的奥氏体晶 粒大小,称为本质晶粒度。 若晶粒度为1-4 级:本质粗晶粒度钢, 5-8 级:本质细晶粒度钢。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冷却是热处理的最后一个工序,也是最关键的工序,它决定了钢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

同一种钢,加热温度和保温 时间相同,冷却方法不同,热处理后的性能截然不同。

这是因为过冷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转变成了不同的产物。

那么奥氏 体在冷却时转变成什么产物?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碳钢热处理时的冷却速度一般较大,大多都偏离了平衡状态(除退火外) ,所以热处理后的组织为非平衡组织。

碳钢 非平衡组织和按铁碳相图结晶得到的平衡组织相比差别很大。

所以不能再用铁碳相图加以分析,而应使用 C 曲线来确定。

一、 共析钢等温转变 C 曲线先介绍几个概念。

等温冷却和连续冷却;过冷奥氏体:处于 A1以下热力学不稳定的奥氏体,而奥氏体在 A1以上是稳定的,不会发生转变。

所以等温转变 C 曲线讲的就是过冷奥氏体在等温冷却条件下的转变规律。

(一) 、等温 C 曲线的测定(略)(二) 、等温 C 曲线的结构坐标轴、线、区的含义;孕育期的问题,引出 C 曲线的“NOSE”,共析钢过冷奥氏体最不稳定的温度是550℃,也就是说其“NOSE”出现在 550℃。

C 曲线的“NOSE”对钢的热处理影响很大,应注意。

(三) 、转变产物按照不同的冷却条件,过冷奥氏体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等温时将转变成不同的产物。

1、 珠光体类型转变在 A1--550℃之间等温时,过冷奥氏体转变成珠光体类型组织(即都是由 F 和 Fe3C 组成 ) ,而且等温温度越低, 组织中 F 和 Fe3C 的层片间距越小,组织越细,力学性能越高。

这些组织分别称为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用符号 P、 S、T 表示。

其中 S 只有在1000倍的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出其层片状形态;而 T 则只有在更高倍的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分辨 出其层片状形态。

这个转变是一个扩散型相变,需要完成铁的晶格改组和碳原子的重新分布。

2、 贝氏体转变在550℃--Ms 之间等温时,过冷奥氏体发生贝氏体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通过一种合并长大的机理变成大晶粒 奥氏体,这种大晶粒往往会与原奥氏体晶 粒重合,即产生所谓“遗传”现象(指钢加 热后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就是前一次奥氏体 化时所得到的晶粒)。
颗粒状奥氏体的形成规律,与珠光体 向奥氏体的转变类似。
上一页 下一页 20
2.非平衡组织加热转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化学成分 碳钢—不易形成针状或颗粒状; 合金钢—合金元素的加入将使含碳过饱和的α相(αˊ) 的分解及αˊ基体的再结晶过程变慢,发生αˊ →γ; 加热速度 慢速—1-2oC/min: 碳钢—不易形成针状或颗粒状奥氏体; 合金钢—发生αˊ →γ; 快速—1000oC/s: 无论碳钢还是合金钢均会发生αˊ →γ; 中速—介于之间:
上一页 下一页
13
奥氏体晶核长大
奥氏体的长大过程是γ/α和γ/Fe3C两个相界面 向原来的铁素体和渗碳体中推移的过程。
A+F
A+Fe3C
图2.5 共析钢奥氏体晶核长大 (a) T1温度下各相中C的浓度 (b) 相界面的推移
14
奥氏体中的碳浓度差是相界面推移的驱 动力,相界面推移的结果是Fe3C不断溶解,α 相逐渐转变为γ相。
固态相变类型
①结构 ②成分 同素异构转变、多型性转变、马氏 体转变等; 调幅分解; 有序化转变;
③有序化程度
④结构和成分
共析转变、贝氏体转变、脱
溶沉淀等。
1
共格→界面能小,弹性应变能大 界面结构
半共格→介于之间
非共格→界面能大,弹性应变能小 均匀形核→在母相基体中无择优任意形核
新相形核
非均匀形核→依附于母相中的缺陷择优形 核 (如空位、位错、晶界等) 半共格界面迁移 切变长大(协同长大) 界面位错运动
回主页
2.1 奥氏体的形成
2.1.1 奥氏体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奥氏体是C原子溶入γ-Fe中构成的固溶体。
上一页
下一页 5
奥氏体组织
奥氏体晶粒一般 为等轴状多边形,在 晶粒内有孪晶。转变 刚结束时,晶粒比较 细小,晶粒边界呈不 规则的弧形,保温后 晶粒长大,晶粒边界 趋向平直化。
图2.1 1Cr18Ni9Ti钢室温的 奥氏体组织
1奥氏体在α/Fe3C界面形核 核向F及Fe3C两个方向长大 物溶解 4奥氏体均匀化
2奥氏体晶 3剩余碳化
上一页
下一页
17
亚共析钢
F+P
Ac1以上
A +F
Ac3以上
A
过共析钢
P +Fe3C
Ac1以上
A+Fe3C
Accm以上
A
上一页
下一页

18
2.2.2 非平衡组织向奥氏体的转变
1. 针状奥氏体与颗粒状奥氏体
非平衡组织(主要是马氏体)在加热时,会 同时形成针状和球状(颗粒状)两种形状的奥氏 体。形成球状奥氏体是其主流,针状奥氏体只是 在奥氏体化初始阶段的一种过渡性组织形态。
(a)针状奥氏体;(b)颗粒状奥氏体
上一页 下一页 19
针状奥氏体在继续保温或升温过程中发 生变化:
(a) 通过再结晶变成球状奥氏体;
上一页 下一页 22
图2.6 共析钢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
上一页 下一页 23
(α+Fe3C+γ) (α+Fe3C)
图2.7 共析钢等温形成动力学图 (Time-Temperature-Austenitization,TTA图)

奥氏体钢可作为无磁性钢 奥氏体线膨胀系数最大 ↓ 奥氏体钢制造热膨胀灵敏的仪表元件 奥氏体导热性最差,奥氏体钢加热时, 热透慢,加热速度应慢一些。
上一页 下一页 9Leabharlann 2.1.2 奥氏体的形成条件

驱动力
自由能差 ΔGV即为P→A 转变的驱动力。 转变必须远离平衡态, 即存在过热度ΔT。
图2.3 珠光体和奥氏体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
奥氏体的形核 奥氏体优先 形核的位置
上一页
α/Fe3C界面或 珠光体团界面
下一页 12
α/Fe3C界面形核原因
1)易于获得所需的浓度起伏。 2 )易于获得所需的结构起伏。在两相界面 处,原子排列不规则,铁原子有可能通过 短程扩散,由母相点阵向新相点阵转移, 满足形核所需的结构。 3 )易于获得所需的能量起伏。新相形核时 可消除部分晶体缺陷,使系统的自由能降 低,产生的应变能也易于借助相界 ( 晶界 ) 流变而释放。
剩余碳化物溶解
奥氏体长大过程中,由于 Cγ/Fe3C>>Cγ/α, 因此长大中的奥氏体溶解铁素体的速度始终 大于溶解渗碳体的速度,故在共析钢中总是 铁素体先消失,剩有残余渗碳体。
上一页 下一页 16
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残留Fe3C全部溶解后,碳在奥氏体中的分 布仍不均匀。继续加热或保温,使碳原子充分 扩散,整个奥氏体中碳的分布趋于均匀。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上一页 下一页 10
加热和冷却时的临界点
加热: A1-Ac1 A3-Ac3 Acm-Accm 冷却:A1-Ar1 A3-Ar3 Acm-Arcm
图2.4 加热和冷却速度为0.125℃/min 时相变点的变动
11
2.2 奥氏体形成机理
平衡组织 (珠光体) 非平衡组织 (马氏体、贝氏体等)
奥氏体
2.2.1 珠光体类组织向奥氏体的转变

出现过渡现象,发生αˊ →γ。
21
2.3 奥氏体形成动力学
研究奥氏体的转变量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2.3.1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1.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的建立 将若干小试样迅速加热到AC1以上的不同温度, 保温不同时间后,迅速水淬;

用金相法测定奥氏体的转变量与时间的关系(实 际上是测定奥氏体水淬后转变成马氏体的量与 时间的关系)。
晶核长大
(无扩散型)
非共格界面迁移
(扩散型)
非协同长大
台阶长大
2
第2章 钢在高温加热时的奥氏体转变
2.1 奥氏体的形成
2.2 奥氏体形成机理
2.3 奥氏体形成动力学 2.4 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及其控制
3
钢件在热处理、热加工等循环过 程中,其加热温度高于临界点以上时 将得到奥氏体组织,而奥氏体晶粒大 小、亚结构、成分、均匀性以及是否 存在其它相、夹杂物等直接影响钢的 最终性能。
6
奥氏体晶体结构
奥氏体为面心立 方结构,碳原子位于 晶胞八面体的中心或 棱边的中点。
图2.2 奥氏体晶胞及碳原子的可能位置
上一页 下一页
7

奥氏体的性能
奥氏体是最密排的点阵结构,致密度高 ↓ 质量体积最小
奥氏体的点阵滑移系多 ↓ 塑性好,屈服强度低,易于加工变形
上一页 下一页 8
奥氏体具有顺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