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 2.【课时训练】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论语》十二章
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1)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 。三者中,“”是最重要的。
(2)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二、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12•23)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2•24)
孔子和曾参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参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2)你怎么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三、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四、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
1、有子的“为仁之本”,这里的“本”指的是“、”,立“本”的目的就是要使“”
2、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3、从第一章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什么?
4、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五、探究题
1.结合《论语》十二章,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2.说说你对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1)食、兵、信信
(2)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二、(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和不可则止三个方面,强调自主、平等和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参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和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和谐;曾参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三、(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四、1、孝、弟道生
2、这句话在原文中的意思大概是说:“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根据当时的语境,说这句话齐景公的意思是,社会的运行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这种规则坏了,会直接影响到他的统治地位和既得利益,当然,他的这种答复表明,他根本没有理解孔子所说的话的本意。
3、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在于一套完善的组织制度来保证。
4、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
五、1.
(1)重视教育的作用,“有教无类”。
(2)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学而优则仕。”
(3)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三个部分。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教学相长等。
2.君子通过学习来塑造自我,完成自我的价值,学习的目的是“成人”,己立则能立人。而不是通过学习来沽名钓誉,谋求利禄,或者是为学而学。前者便是为己之学,后者便是为人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