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导学案精品

合集下载

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五、比较异同
作为议论文,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我们在明确观点之后,都需要依据论据,通过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来论证观点。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二】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论证方法的异同。

六、品析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概括性和简洁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特点。

不同作家又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谈读书》选用王佐良先生的译本,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具有独特风格。

1.请同学们默读《谈读书》,从文中举出一例并赏析。

【明确】[示例一]句子: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赏析:使用排比句,一气呵成,富有气势,增强了论辩的力度。

[示例二]句子: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赏析:使用对句,句式整齐,“惰”与“矫”言简意丰。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篇不同类型的短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学会遣词造句,掌握文言实词的运用技巧。

思维与情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过程与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课堂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两篇不同类型的短文,了解阅读方法。

2.学习文言实词的运用技巧。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运用的复杂性。

2.学生如何在阅读中根据不同类型的短文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资料收集2.小组合作探究3.讲解示范4.互动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介绍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短文两篇》。

2.学生自主学习《短文两篇》,并就下列问题组成小组,进行讨论:(1)本课教材的主题是什么?(2)文中的两篇短文分别是什么类型的文章?(3)你们最喜欢的一篇短文是哪一篇?为什么?二、阅读训练——《细语黄河》1.老师演示如何思考文章主旨:先读文章第一段、最后一段,再扫一遍全文。

请学生进行实践。

2.小组合作阅读细语黄河,采用抽象思考和具体分析两种思考方式,探究文章的两个方面(黄河的千姿百态和黄河的历史文化)。

3.检查不同小组探究的成果,并复述。

三、语言平衡——文言实词的运用1.老师简要讲解文言实词并列运用的效果,并引导学生举出例子。

2.请学生阅读《野火的暴跳》,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文言实词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四、阅读训练——《野火的暴跳》1.请学生自主阅读《野火的暴跳》。

2.提问引导:在文章的三个段落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绪?3.选取一个段落,与同桌进行课堂模拟“朗诵+解析”。

模拟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在语调和发音上加入更多情感元素。

五、小组表演——班上小品设计1.学生分组,选择一段小品情境,根据情境和角色设计角色言论,范文要运用课本教材的知识,并表演出来,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2.老师进行现场点评,提出问题并给予指导。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短文两篇》学案(打印版)部编版8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短文两篇》学案(打印版)部编版8

13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培养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2.学习文中的论证思路和方法,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3.在阅读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提高语文鉴赏能力.4.认识读书的益处,激发读书热情,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过程一、初读——知识积累1.读准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怡.情( ) 诘难..( )( ) 狡黠.( )吹毛求疵.( ) 马南邨.( ) 咬文嚼.字( )2.理解词义(1)狡黠:(2)诘难:(3)味同嚼蜡:(4):刻意挑剔毛病,寻找过失.(5):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作深刻了解.(6):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二、再读——整体感知1.《谈读书》论述的范围:2.《不求甚解》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三、展读——赏析品味比拟阅读: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拟阅读,请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2)不同点:(1)《谈读书》主要围绕《不求甚解》主要谈论(2)《谈读书》的语言:《不求甚解》的语言:(3)《谈读书》举例:《不求甚解》:(4)《谈读书》运用了论证,《不求甚解》引用了论证,参考答案一、初读——知识积累1.yíjiénàn xiácīcūn jiáo2.(1)狡诈. (2)诘问,为难. (3)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吹毛求疵(5)不求甚解(6)咬文嚼字二、再读——整体感知1.《谈读书》论述范围相当广泛,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又阐述了读书的方法,还告诉大家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的道理.2.(《不求甚解》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认“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认. 在批驳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阐述了读书的要诀是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三、展读——赏析品味(相同点:)(1)都谈论跟读书相关的问题.(2)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例如《谈读书》中“读史使人明智〞以读史给人的好处为例论证了读书的好处. 《不求甚解》以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为例论证了读书要前后贯穿,要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不同点:)(1)(《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采用的是立论的方式;(《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采用的是驳论的方式.(2)《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不求甚解》那么明白如话.(3)《谈读书》举例时语言简洁;《不求甚解》列举事例时详细些.(4)比喻如“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比喻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还运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句式整齐,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名言如引用陆象的话“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论证了观其大概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能抠一字一句的观点.4 灯笼【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本写作特色.3.热爱传统文化, 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 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2.灯笼文化灯笼, 又称灯彩, 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 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 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开展,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自主学习】岁梢〔〕神龛〔〕斡旋〔〕怅惘〔〕静穆〔〕【整体感知】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是文本的线索, 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合作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 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 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 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拓展延伸】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特色一: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 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色二:结构严谨: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 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 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 巧设结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导学案)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重点)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点)3.让学生充分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总有益处。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读书。

新课展开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

本文中所说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阅读课文进行总结。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某一局部而整体。

【把握文章主旨】《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求甚解”的观点进行驳论,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正领会书中的实质。

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辨析比喻论证法及其作用判断比喻论证法不难,只要能判断出比喻的修辞手法即能辨别。

不管哪一种论证方法,作用都是要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可感,使论证更形象、更具体。

答题模式: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论点,使深奥的道理更通俗易懂,抽象的理论更具体可感。

素材积累:培根的故事有一天,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2022年部编版语文《短文两篇》导学案(精品)

2022年部编版语文《短文两篇》导学案(精品)

17 短文两篇教学过程环节三合作探究6.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语言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泼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三、探究写法1.托物言志《陋室铭》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2.类比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拟。

《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龙那么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

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竭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板书环节五拓展延伸试仿写《陋室铭》。

例如一:写作铭写不在多,有字那么灵。

词不在好,能用那么行。

斯是作文,惟吾真心。

段落巧安排,构思有创新,叙写中外事,感慨古今情。

可以用记叙,抒真情。

无文体之标准,无语法之束缚。

议论说明文,叙事抒情篇。

学子云:作文何难?例如二:交友铭友不在多,知心就行。

貌不在美,心仁那么灵。

斯是好友,惟吾真情。

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

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

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劳形。

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

好友云:君交如水。

例如三:学生铭天赋不高,有志那么行。

成绩不佳,发奋那么灵。

斯是求学,惟苦惟勤。

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

谈笑添学问,思辨助长进。

可以明事理,冶性情。

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

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

吾辈云:何乐不为?学习《爱莲说》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作者作品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人教部编版九下《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九下《短文两篇》导学案
三、畅所欲言,抒发感悟
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新的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不可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局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课堂总结】
这两篇短文都是作者思想的结晶,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两文思路清晰,论证方法灵活多变,是议论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明晓读书的要义,掌握立论、驳论两种论证方式,是学习本文不菲的收获。
【启.讲】
★小组交流中的质疑、探究、启发与课堂展示记录:
一、朗读感知整体把握
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明确:“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过程与方法】
1.导入激趣,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进行探究。
2.自主感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体验中去感受读书的快乐,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理解和个性表达。
3.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4.比较阅读,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及高尚的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2)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两文论证方式的不同。(3)初步领会驳论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
(1)理清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2)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13《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谈读书【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难点】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怡.情()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味同嚼.蜡()吹毛求疵.()(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

练达:。

傅彩:。

学究:。

狡黠:。

诘难:。

滞碍:。

聪颖:。

高谈阔论:。

文采藻饰:。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2.作者名片。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国哲学家、作家, 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提出“”的说法。

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等。

《》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的首创体裁。

3.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课中思考】1.听读课文,结合课题,你觉得文章讲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试着给本文划分层次。

2.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每个目的,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如何根据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策略?最能反映读书作用的句子是哪句?不同的书有哪些不同的价值?3.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再采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4.请从文中摘取一句话,送给下面的三位同学。

甲同学爱好广泛,参加了摄影篮球钢琴等很多社团,事情较多,总感觉没时间多读书。

乙同学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丙同学认为,书中的东西太抽象,读书没什么用。

【课堂总结】学习这篇文章,我的收获:【课后巩固】熟读成诵,积累文中的格言警句。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理解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导语】作家刘⼼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的驱使下⼀⽬⼗⾏,匆匆翻页,颇似“狼吞”;“⽜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两篇⽂章的读书观点,提⾼对读书⽬的、⽅法、作⽤的认识。

过程与⽅法 1.理清两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2.对⽐阅读,分析两篇⽂章的论证⽅式、⽅法,揣摩体会两⽂的语⾔风格。

3.初步学习驳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对读书的兴趣,积极引领学⽣读书,引导学⽣探讨正确的读书观。

重点难点 重点 1.课⽂中出现的名⾔警句的体会学习。

2.对⽐论证、⽐喻论证等⽅法的运⽤。

难点 本⽂论述的语⾔⼗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

教学⽅法 1.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九年级学⽣有⼀定的读书积累,进⼀步激发学⽣的阅读兴趣。

2.巧设问题,对话讨论。

通过问题设计巧妙引导学⽣对话,促使学⽣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理清思路,研讨论证⽅法及其效果,以及在阅读上的收获。

课前准备 1.培根的画像。

2.《燕⼭夜话》的⽂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新课导⼊ 书是什么?⾃从有了书,⼈们给了它各种名称和赞誉。

书是⼈类知识的载体,书是打开⼈类智慧之门的钥匙,书是储藏⽆数珍宝的宝库,书是指引我们⾛向光明前程的⽅向标之⼀,正因为有了书,我们才能站在前⼈的肩膀上采摘硕果。

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读书,应怎样读书吗?下⾯让我们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是怎么说的。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于官僚家庭。

剑桥⼤学毕业。

后⼜学习法律。

1618年任⼤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被国会弹劾去职,之后家居著述。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导精品导学案(word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导精品导学案(word版)

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属于比较重要的环节。

除了起到承接上个课时、转接下课时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些重点的计算知识和转化相应的课时。

本单元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具体体现出习兴趣的提高。

学习兴趣之于学生,是非常重要而且更加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环节上的应用更加大了不同学生之间互相弥合的意义。

谈读书导学案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曾当律师和国会会员,担任过掌玺大臣和英国大法官。

晚年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的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

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后集成《人生论》(即《随笔》)。

他的随笔小品说理透彻,平易流畅,会意隽永,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启人深思。

雪莱曾评价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名人谈读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教师赠语: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他人的智慧,通过你的眼睛使它成为可见的,然后通过感觉的门廊,经过想象力的天井,进入你心灵的空间,激起你心中的波浪。

总结提升摘录本文的名言警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一个论据。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1-2布置作业1、根据提示写句。

好的书籍如 ,它使人 。

好的书籍如 ,它使人 。

好的书籍如 ,它使人 。

2、介绍你读过的一本好书,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生独立完成1-2。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13课短文两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13课短文两篇
(3)在阐述“代读”这一读书方法时,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生动地说明了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形象地说明了“代读”的弊端。
(二)精读第三层,思考问题。
(1)作者如何指出读书的价值?
先总体上指出读书的价值,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 使人准确,接着讨论不同的书籍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即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大量排比)
(2)读书容易出现哪三种不好的偏向?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3)不同的人对读书的态度有何不同?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4)读书和经验之间有何关系?
经验补读书之不足。
(5)根据以上问题,思考本层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首先采用对比论证,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即怡情、傅彩和长才,再反面说读书的三种偏向,即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接着,采用比喻论证,指出读书可以补天性之不足,如修剪移接自然花草使其整齐规范,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最后,采用对比论证,将不同的人对待读书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读书的正确目的——用。
环节三




环节四








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




环节五

九年级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13、《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邮的经历及其作品,积累名言警句。

2.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论述,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结合课文反思自己对读书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导学重点1.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论述。

2.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导学难点结合课文反思自己对读书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导学目标1.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论述。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导学重点1.积累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2.学习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导学难点: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论述。

知识链接论证类试题答题技巧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常见题目:文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1.举例论证(例证法)。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阐明了……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a. 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道理,揭示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令人信服; b. 引用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公理,阐明......道理,增强论点的权威性,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名言警句影响力大,格言、谚语、公理为大家公认,道理不言自明。

3.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特别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导学过程一、自主主预习1.填空。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13课《短文两篇》课文、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13课《短文两篇》课文、教案、导学案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13 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谈读书》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谈读书》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13短文两篇《谈读书》导学案及参考答案一、资料助读1、题目解说“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

谈,谈论。

有时带有漫笔、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2、作者名片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其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玫瑰园》。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的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期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二、认真地读完课文,完成下列任务⒈给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 : yí陶冶性情。

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阐证:阐述论证。

辨异:分别,区别。

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处世判事:处理判断事情。

练达:阅历丰富,通晓事故人情。

纵观统筹:从全面考虑,通盘筹划。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ji..ǎ.o.矫揉造作....。

以经验范之不用经验去检验它。

狡黠.者鄙读书( xiá)聪明而狡猾。

鄙:看不起。

欺世有术:有能欺骗世人的方法。

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蒸馏:(注音) liú。

味同嚼蜡:味道如同嚼蜡一般,形容没有味道。

多指说话或滞碍..:zhìà逻辑修辞学:指导人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学科经院哲学:欧洲中世纪在学院中讲授的以解释基督教教义为内容的哲学,采用烦琐的抽象推理的方法,所以也叫烦琐哲学。

吹毛求疵.:cī三、思考问题用原文回答:1、⑴文中谈到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正确的目的是: 长才。

读书容易出现哪三种偏向?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过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⑵不同的人对读书的态度不同: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学生版)

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学生版)

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谈读书【学习目标】1.积累语文基础和文章精彩的语句。

2.理解《谈读书》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3.能应用《谈读书》的观点到自己的阅读和学习实践。

【学习重点】1.深入剖析文本内容:重点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谈读书》的文本内容,捕捉培根对于读书的精辟见解和独特表达,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2.实践与应用结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培根的读书理念,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学习难点】1.把握论证结构:由于《谈读书》是一篇论述性较强的散文,学生在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逻辑结构上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文中的论证线索,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内在逻辑。

2.领悟抽象哲理:培根的文风以简洁、凝练著称,文中可能包含一些抽象或隐晦的哲理表达。

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挑战。

教师需要通过引导、解释和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领悟这些抽象哲理,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检查预习1.文题解读“谈读书”的“谈”是谈论、议论的意思;“读书”是谈的。

标题点明了。

2.作者介绍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国籍)哲学家、作家。

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

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著有《新工具论》,论说文集《》等。

4.字词积累①正音正字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涉.()猎蒸馏.()滞.()碍诸.()如此类吹毛求疵.()②理解词义:怡情:文采藻饰:诘难:寻章摘句:味同嚼蜡:滞碍:吹毛求疵:要诀:活动一:交流与分享组内讨论交流读书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

活动二:猜想与印证1.本文的题目是《谈读书》组内集体猜想文章会写哪些内容?请掀起头脑风暴,猜想越多越好。

第13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3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1.字音(1)单音字怡情(yí) 傅彩(fù) 滞碍(zhì) 狡黠(xiá) 睾肾(ɡāo)诘难(jié) 阐证(chàn) )豁然贯通(huò) 狂妄自大(wàng)藻饰(zǎo shì)劫难(jié nàn)要诀(jué)劝诫(jiè)味同嚼蜡(jiáo)吹毛求疵(cī)开卷有益(juàn)(2)多音字好(hào)爱好难(nàn)诘难矫(jiáo)矫情(hǎo)好事(nán)难关(jiǎo)矫正(jiáo)味同嚼蜡(ji)不求甚解嚼(jué)咀嚼解(jiè)解送(jiào)倒嚼(xiè)解数2.字形辩辩论诀要诀馏蒸馏诘诘难辨分辨决决心溜滑溜拮拮据活动二:字词释义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诸如此类: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狂妄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开卷有益:读书总有好处。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甚,很,极豁然贯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目标:1. 熟悉和理解课文中的两篇短文的内容和结构。

2. 掌握短文的写作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作简短的短文。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综合能力,能够通过短文推理和归纳。

导学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二、导入新课(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篇短文,并让学生读一读,想想这篇短文的内容是什么。

2. 学生回答问题,并与同桌讨论自己的答案。

三、分享回答(5分钟)教师选择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答案,并给予评价。

四、整体阅读(15分钟)1. 学生们再次阅读这篇短文,注意短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2. 学生们将短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五、分享归纳(10分钟)1. 学生们将自己的表达分享给全班,并听取教师的评价。

2.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短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六、小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2-4人组成。

2.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介绍他们总结的短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3. 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七、引导写作(20分钟)1.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篇短文的开头,并让学生根据这个开头写下自己的一篇短文。

2. 学生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评。

八、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并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导学案结束。

注: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导学案示例,具体的导学案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三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目标:1. 熟悉和理解课文中的两篇短文的内容和结构。

2. 掌握短文的写作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作简短的短文。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综合能力,能够通过短文推理和归纳。

导学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二、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展示一篇短文,并让学生读一读,想想这篇短文的内容是什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短文两篇导学案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

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

为什么要读书呢?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重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难点)
谈读书
一、文本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般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先哲的高论。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1.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难
点)
3.让学生充分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以哲学
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除此之外,还写有法律、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西岛》。

马南邨(1912—1966),福建闽侯人,本名邓拓,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写作背景
《谈读书》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佐良译。

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
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
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
言”(这是《随笔》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

其中《谈读书》就犹
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不求甚解》
选自《燕山夜话》(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
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伦理学:关于道德的起源、发展,人的行为准则和人与人之间的义务的学说。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只领会文章的精髓。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总有益处。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读书。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

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

为什么要读书呢?
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作方法
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1)运用引证法。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
证。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

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2.破立结合。

本文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以“逆境成才”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性的片段,用比喻论证来证明此观点。

(100字左右)
人生就像一次远行,离开家人,离开自己熟悉的一切,踏上一段属于自己的旅途。

途中少不了
狂风暴雨,避不开高山荒漠,只有那些在逆境中不放弃,迎难而上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看到远方最奇异的风景。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 教



《短文两篇》中的两篇文章都是关于读书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读书,掌握正确
的读书方法是重点。

以犹太人爱读书的故事导入新课,同学们的兴趣迅速提升,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讨论、品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感受作者严密的思维逻辑,对学生们理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一定作用。

这类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讲课时导入吸引学生兴趣很重要,今后还应在表达风格上进行加强,
尽量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轻松掌握文中阐述的道理。

方法指导:
辨析比喻论证法及其作用
判断比喻论证法不难,只要能判断出比喻的修辞手法即能辨别。

不管哪一种论证方法,作用都是要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可感,使论证更形象、更具体。

答题模式: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论点,使深奥的道理更通俗易懂,抽象的理论更具体可感。

课堂小结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驳论,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书中的实质。

板书设计
谈读书⎩⎪⎪⎨⎪⎪⎧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 正确目的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 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 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从读书方法导入文本,起到了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2.比较教学,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在体验分析中明确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避免了先入为主,机械的传递议论文知识,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提升议论文感知能力。

3.巧妙的问题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在对话中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质疑交流,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对读书观和方法论正确的认识。

不足之处
对课文中关于读书的名言,未能做详细分析。

教学过程中也缺少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语言品析的
拓展提升
请你课后搜集一些关于名人读书的趣事。

【点拨示例】
1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击。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素材积累:
培根的故事
有一天,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惯匪。

法院正在对他进行侦讯起诉,看来非判死刑不可,他请培根救他一命。

他的理由是:“荷克”(hoɡ,意为“猪”)和培根(bacon,意为“熏肉”)有亲属关系!培根笑着回答说:“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是没办法成为亲戚的;因为猪要死后才能变成熏肉!”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