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八十年代的小说(1)
八十年代文学佳作
197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神圣的使命》王亚平《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窗口》莫伸《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我们的军长》邓友梅《上海文艺》1978年第7期《湘江一夜》周立波《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足迹》王愿坚《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顶凌下种》成一《汾水》1978年第1期《愿你听到这支歌》李陀《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弦上的梦》宗璞《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伤痕》卢新华《文汇报》1978年8月11期《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辣椒》张有德《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取经》贾大山《河北文艺》1977年第4期《满月儿》贾平凹《上海文艺》1978年第3期《最宝贵的》王蒙《作品》1978年第7期《献身》陆文夫《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墓场与鲜花》萧平《上海文艺》1978年第11期《眼镜》刘富道《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姻缘》孔捷生《作品》1978年第8期《抱玉岩》祝兴义《安徽文艺》1978年第7期《“不称心”的姐夫》关庚寅《鸭绿江》1978年第7期《看守日记》齐平《解放军文艺》1978年第12期《芙瑞达》于土《广东文艺》1978年第1期《珊瑚岛上的死光》童恩正《人民文学》1978年第8期1979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十月》1979年第3期《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内奸》方之《北京文艺》1979年第3期《李顺大造屋》高晓声《雨花》1979年第7期《彩云归》李栋、王云高《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我们家的炊事员》母国政《北京文艺》1979年第6期《阿扎与哈利》樊天胜《人民文学》1979年第4期《记忆》张弦《人民文学》1979年第3期《悠悠寸草心》王蒙《上海文学》1979年第9期《谁生活得更美好》张洁《工人日报》1979年7月15期《战士通过雷区》张天民《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信任》陈忠实《陕西日报》1979年6月3期《蓝蓝的木兰溪》叶蔚林《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话说陶然亭》邓友梅《北京文艺》1979年第2期《因为有了她》孔捷生《人民文学》1979年第10期《我爱每一片绿叶》刘心武《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作品》1979年第2期《重逢》金河《上海文学》1979年第4期《罗浮山血泪祭》中杰英《十月》1979年第2期《办婚事的年轻人》包川《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空谷兰》张长《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12期《雕花烟斗》冯骥才《当代》1979年第2期《独特的旋律》周嘉俊《上海文学》1979年第2期《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艾克拜尔·拉吉提《新疆文艺》1979年第3期0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西线轶事》徐怀中《人民文学》1980年第l期《乡场上》何士光《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月食》李国文《人民文学》1980年第3期《三千万》柯云路《人民文学》1980年第11期《笨人王老大》锦云、王毅《北京文艺》1980年第7期《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蒋子龙《新港》1980年第5期《陈奂生上城》高晓声《人民文学》1980年第2期《灵与肉》张贤亮《朔方》1980年第9期《夏》张抗抗《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南湖月》刘富道《人民文学》1980年第7期《天山深处的“大兵”》李斌奎《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9期《你是共产党员吗?》张林《当代》1980年第3期《空巢》冰心《北方文学》1980年第3期《春之声》王蒙《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结婚现场会》马烽《人民文学》1980年第1期《丹凤眼》陈建功《北京文艺》1980年第8期《红线记》罗旋《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小贩世家》陆文夫《雨花》1980年第1期《西望茅草地》韩少功《人民文学》1980年第10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上海文学》1980年第1期《活佛的故事》玛拉沁夫《人民文学》1980年7月12日《镢柄韩宝山》张石山《汾水》1980年第8期《心香》叶文玲《当代》1980年第2期《勿忘草》周克芹《四川文学》1980年第4期《最后一个军礼》方南江、李荃《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11期《手杖》京夫《延河》1980年第1期《彩色的夜》王群生《红岩》1982年第2期《美与丑》益希卓玛《人民文学》1980年第6期《海风轻轻吹》吕雷《作品》1980年第12期《卖蟹》王润滋《山东文学》1980年第10期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内当家》王润滋《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卖驴》赵本夫《钟山》1981年第2期《一个猎人的恳求》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1年第5期《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北京文学》1981年第6期《女炊事班长》简嘉《青春》1981年第8期《路障》达理《海燕》1981年第10期《黑箭》刘厚明《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普通老百姓》迟松年《鸭绿江》1981年第2期《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四川文学》1981年第8期《少年chen女》舒群《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大淖记事》汪曾祺《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头像》林斤澜《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蛾眉》刘绍棠《长春》1981年第1期《黑娃照相》张一弓《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十月》1981年第2期《飞过蓝天》韩少功《中国青年》1981年第13期《本次列车终点》王安亿《上海文学》1981年第10期《金鹿儿》航鹰《新港》1981年第4期《拜年》鲁南《山东文学》1981年第8期《最后一篓春荼》王振武《芳草》1981年第3期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拜年》蒋子龙《人民文学》1982年第3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北方文学》1982年第8期《八百米深处》孙少山《北方文学》1982年第2期《明姑娘》航鹰《青年文学》1982年第1期《哦,香雪》铁凝《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不仅仅是留恋》金河《人民文学》1982年第11期《种包谷的老人》何士光《人民文学》1982年第6期《敬礼!妈妈》宋学武《海燕》1982年第9期《女大学生宿舍》喻杉《芳草》1982年第2期《三角梅》王中才《解放军文艺》1982年第6期《赔你一只金凤凰》李叔德《长江文艺》1982年第1期《火红的云霞》吕雷《人民文学》1982年第1期《七岔犄角的公鹿》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2年第5期《第九个售货亭》姜天民《青春》1982年第8期《漆黑的羽毛》石言《雨花》1982年第9期《芨芨草》鲍昌《新港》1982年第8期《声音》张炜《山东文学》1982年第5期《母亲与遗像》海波《人民文学》1982年第4期《老霜的苦闷》矫健《文汇月刊》1982年第1期《远处的伐木声》蔡测海《民族文学》1982年第10期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围墙》陆文夫《人民文学》1983年第2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青年文学》1983年第1期《抢劫即将发生……》楚良《星火》1983年第8期《阵痛》邓刚《鸭绿江》1983年第4期《秋雪湖之恋》石言《人民文学》1983年第10期《兵车行》唐栋《人民文学》1983年第5期《琥珀色的簧火》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3年第10期《那山那人那狗》彭见明《萌芽》1983年第5期《亲戚之间》林元春《民族文学》1983年第9期《公路从门前过》石定《山花》1983年第7期《条件尚未成熟》张洁《北京文学》1983年第9期《树上的鸟儿》王戈《飞天》1983年第9期《沙灶遗风》李抗育《北京文学》1983年第5期《肖尔布拉克》张贤亮《文汇月刊》1983年第2期《雪国热闹镇》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7期《迫遥之乐》陶正《北京文学》1983年第4期《除夕夜》达理《人民文学》1983年第5期《旋转的世界》陈继光《人民文学》1983年第11期《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胡辛《百花洲》1983年第6期《船过青浪滩》刘舰平《萌芽》1983年第7期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干草》宋学武《青年文学》1984年第2期《小厂来了个大学生》陈冲《人民文学》1984年第4期《麦客》邵振国《当代》1984年第3期《蓝幽幽的峡谷》白雪林《草原》1984年第12期《打鱼的和钓鱼的》金河《现代作家》1984年第1期《奶奶的星星》史铁生《作家》1984年第4期《六月的话题》铁凝《花溪》1984年第2期《哦,小公马》邹志安《北京文学》1984年第1期《最后的堑壕》王中才《鸭绿江》1984年第11期《同船过渡》映泉《青年文学》1984年第3期《姐姐》张平《青春》1984年第6期《野狼出没的山谷》王风麟《人民文学》1984年第9期《危楼记事》李国文《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生死之间》苏叔阳《芳草》1984年第8期《一潭清水》张炜《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父亲》梁晓声《人民文学》1984年第11期《白色鸟》何立伟《人民文学》1984年第10期《惊涛》陈世旭《人民文学》1984年第3期1985—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五月》田中禾《山西文学》1985年第9期《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扎西达娃《西藏文学》1985年第9期《民族文学》1985年第9期《满票》乔典运《奔流》1985年第3期《今月色好》彭荆风《人民文学》1985年第5期《窑谷》谢友鄞《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远行》何士光《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你不可改变我》刘西鸿《人民文学》1986年第9期《支书下台唱大戏》邹志安《北京文学》1986年第6期《甜苣儿》张石山《青年文学》1986年第6期《合坟》(《厚土》之一)李锐《上海文学》1986年11期《减去十岁》谌容《人民文学》1986年第2期《洞天》李贯通《山东文学》1986年第4期《夫妻粉》庞泽云《海燕》1985年第11期《继续操练》李晓《上海文学》1986年第7期《狗日的粮食》刘恒《中国》1986年第9期《汉家女》周大新《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8期《焦大轮子》于德才《上海文学》1986年第2期《他在拂晓前死去》张廷竹《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11期《这一片大海滩》杨显惠《长城》1985年第6期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甜的血腥的铁》杨咏鸣《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牛贩子山道》雁宁《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葫芦沟今昔》马烽《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小诊所》周大新《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清高》陆文夫《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马嘶·秋诉》谢友鄞《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陪乐》朱春雨《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塔铺》刘震云《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马车》陈世旭《十月》1987年第4期《喊会》柏原《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年关六赋》阿成《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77~1980)一等奖人到中年湛容《收获》1980年第1期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芙蓉》1980年第3期天云山传奇鲁彦周《清明》1979年第1期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收获》1980年第1期蝴蝶王蒙《十月》1980年第4期二等奖土壤汪浙成、温小任《收获》1980年第6期迫赶队伍的女兵们邓友梅《十月》1979年第1期啊!冯骥才《收获》1979年第6期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收获》1979年第2期蒲柳人家刘绍棠《十月》1980年第3期淡淡的晨雾张抗抗《收获》1980年第3期开拓者蒋子龙《十月》1980年第6期三生石宗璞《十月》1980年第3期甜甜的刺毒(土家族)孙健忠《芙蓉》1980年第1期惊心动魄的一幕路遥《当代》1980年第3期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1~1982 )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十月》1982年第6期赤橙黄绿青蓝紫蒋子龙《当代》1981年第4期洗礼韦君宜《当代》1982年第1期人生路遥《收获》1982年第3期黑骏马(回族)张承志《十月》1982年第6期祸起萧墙水运宪《收获》1981年第1期相见时难王蒙《十月》1982年第2期那五邓友梅《北京文学》1982年第4期太子村的秘密谌容《当代》1982年第4期燕儿窝之夜魏继新《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苦夏江浙成、温小钰《小说界》1982年第1期射天狼朱苏进《昆仑》1982年第1期流逝王安忆《钟山》1982年第6期普通女工孔捷生《小说界》1982年第3期张铁匠的罗曼史张一弓《十月》1982年第二期驼峰上的爱冯苓植《收获》1982年第2期沙海的绿荫朱春雨《十月》1981年第3期远去的白帆从维熙《收获》1982年第1期你在想什么顾笑言《花城》1981年第2期山道弯弯谭谈《芙蓉》1981年第1期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3一1984)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李存葆《昆仑》1984年第6期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青春》丛刊1983年第1期迷人的海邓刚《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美食家陆文夫《收获》1983年第1期棋王阿城《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十月》1983年第2期远村郑义《当代》1983年第4期拂晓前的葬礼王兆军《钟山》1984年第5期烟壶邓友梅《收获》1984年第1期北方的河张承志《十月》1984年第1期祖母绿张洁《花城》1984年第3期市场角落的“皇帝”韩静霆《丑小鸭》1983年第8期燕赵悲歌蒋子龙《人民文学》1984年第7期绿化树张贤亮《十月》1984年第2期春妞儿和他的小戛斯张一弓《钟山》1984年第5期凝眸朱苏进《昆仑》1984年第5期神鞭冯骥才《小说家》1984年第3期啊,索伦河谷的枪声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8期腊月,正月贾平凹《十月》1984年第4期老人仓矫健《文汇月刊》1984年第5期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5一1986)桑树坪纪事朱晓平《钟山》1985年第4期军歌周梅森《钟山》1986年第6期一路风尘王小鹰《收获》1986年第2期小鲍庄王安忆《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红高梁莫言《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爸爸,我一定回来达理《芙蓉》1985年第1期灵旗乔良《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10期你别无选择刘索拉《人民文学》1985年第3期馕神小传宋清海《小说家》1986年第4期风泪眼从维熙《十月》1986年第2期红尘霍达(回族)《花城》1986年第3期前市委书记的白昼与夜晚张笑天《花城》1985年第3期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甜的血腥的铁》杨咏鸣《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牛贩子山道》雁宁《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葫芦沟今昔》马烽《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小诊所》周大新《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清高》陆文夫《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马嘶·秋诉》谢友鄞《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陪乐》朱春雨《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塔铺》刘震云《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马车》陈世旭《十月》1987年第4期《喊会》柏原《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年关六赋》阿成《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哥德巴赫猜想》徐迟《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地质之光》徐迟《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人妖之间》刘宾雁《人民文学》1979年第9期《一个人和他的影子》刘宾雁《十月》1980年第6期《大雁情》黄宗英《十月》1979年第1期《美丽的眼睛》黄宗英《上海文艺》1978年第6期《船长》柯岩《人民文学》1979年第11期《特邀代表》柯岩《人民日报》1980年4月26日《中年颂》理由《北京文艺》1979年第11期《扬眉剑出鞘》理由《新体育》1978年第6期《热流》张楔《当代》1980年第4期《励精图治》程树榛《当代》1980年第2期《命运》杨匡满、郭宝臣《当代》1979年第2期《祖国高于一切》陈祖芬《人民日报》1980年10月2日《从悬崖到坦途》雷锋《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6期《彭大将军回故乡》翟禹钟、何立库、罗海鸥、江立仁《中国青年》1979年第3期《铁托同志》刘白羽《人民文学》1980年第4期《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陶斯亮《诗刊》1979年第1期《线》祖慰、节流《长江文艺》1980年第12期《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穆青、陆拂为、廖由滨《人民日报》1978年3月1日《勇士:历史的新时期需要你》韩少华《人民日报》1980年11月1日《笼鹰志》李玲修《人民文学》1980年第2期《正气歌》张书绅《鸭绿江》1979年第5期《赤子之心》杨笑影《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5期《无声的浩歌》任斌武《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历史之章》金河《鸭绿江》1979年第10期《划破夜幕的陨星》王晨、张天来《光明日报》1980年7月21、22日《爱情的凯歌》艾蒲、向明、郭光豹《解放军报》1979年4月12日《写在她远行的路上》马继红、王宗仁《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从青工到副教授》杨世远、孙兴盛、史祥鸾《中国青年》1979年第5期1981—1982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中国姑娘》鲁光《当代》1981年第5期《三门李轶闻》乔迈《春风》1981年第6期《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李延国《泉城》1981年第8期《共产党人》陈祖芬《人民日报》1982年6月28日《一片叶子》刘真《人民日报》1981年5月4日《橘》黄宗英《人民文学》1982年第2期《还是那双眼睛》孟晓云、丛林中《人民日报》1982年9月13日《希望在人间》理由《人民文学》1981年第10期《"蓝军司令"》江永红、钱钢《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8期《癌症≠死亡》柯岩《北京文学》1982年第7期《形天舞干戚》徐迟《人民文学》1982年第5期《艰难的起飞》刘宾雁《人民日报》1981年1月3日《播鲁迅精神之火》何启治、刘茵《当代》1981年第5期《大洋的此岸和彼岸》蒋巍(执笔)、贾宏图《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审丑者》祖慰《人民文学》1982年第8期《啊,龙!》李君旭《当代》1982年第3期《海河边的一间小屋》肖复兴《文汇月刊》1982年第9期《足球教练的婚姻》李玲修《人生》1982年第3期《河那边升起一颗星》李秀海、袁厚春《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12期《继母》韩少华《当代》1982年第6期《与祖国的文明共命运》戴晴《文汇月刊》1981年第5期《爱的暖流》牟祟光、桑恒昌《山东文学》1981年第9期《生命的近似值》黄尧、朱运宽《边疆文艺》1981年第11期《她心中有个明亮的世界》向义光、张飚《中国青年》1981年第21期《路的呼喊》风章《雨花》1981年第2期1983—1984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省委第一书记》袁厚春《昆仑》1984年第4期《访苏心潮》王蒙《十月》1984年第6期《小木屋》黄宗英《文汇月刊》1983年第5期《在这片国土上》李延国《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10期《关东奇人传》刘宾雁《文汇月刊》1984年第3期《快乐学院》祖慰《十月》1983年第5期《"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徐志耕、程童一、陶正明《解放军文艺》1983年2第期《希望在燃烧》乔迈《当代》1984年第3期《开拓者》那家伦《民族文学》1984年第2期《热血男儿》李士非《花城》1984年第6期《催人复苏的事业》陈祖芬《人民日报》1983年1月3日《恶魔导演的战争》刘亚洲《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5期《生当作人杰》肖复兴《北方文学》1984年第1期《原野在呼唤》王兆军《报告文学》1984年第6期《中国的回声》陈冠柏、周荣新《江南》1984年复刊号《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贾鲁生、王光明《解放军文艺》1984年第12期《南方大厦》理由《人民文学》1984年第8期《玛丽·若瑟的选择》林亚光《报告文学》1984年第10期《长河精英》岳非丘、邹越滨《人民文学》1984年第1期《奔涌的潮头》江永红、钱钢《昆仑》1984年第3期《东方佛雕》苏晓康《人民文学》1983年第10期《在大时代的弯弓上》蒋巍《人民文学》1983年第11期《胡杨泪》孟晓云《文汇月刊》1984年第4期《她在丛中笑》贾宏图《报告文学》1983年第7期《塞外传奇》孟驰北、张列《当代》1983年第4期《冰海沉船》吴民民《萌芽》1984年第10期《南通虎》周嘉俊《文汇月刊》1984年第11期1985—198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中国农民大趋势》李延国《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5期《倾斜的足球场》理由《人民文学》1985年第7期《唐山大地震》钱钢《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3期《多思的年华》孟晓云《十月》1986年第5期《万家忧乐》霍达《当代》1986年第6期《理论狂人》陈祖芬《人民文学》1986年8月第7期《没有上银幕的故事》刘宾雁《人民日报》1986年8月7日《中国的小皇帝》涵逸《中国作家》1986年第3期《北京失去平衡》沙青《报告文学》1986年第4期《阴阳大裂变》苏晓康《中国作家》1986年第5期《转型人》祖慰《花城》1986年第6期《黑色的七月》陈冠柏《文汇月刊》1986年第11期《在人的另一世界》胡平、张胜友《文汇月刊》1985年第12期《魂系中华》赵军《中国青年报》1986年11月7日《蒙山沂水》彭雁华、彭雁平《人民文学》1986年第4期《人生环行道》蒋巍《文汇月刊》1985年第11期《中国男子汉》鲁光《中国作家》1985年第1期《当年他们多年轻》何晓鲁《昆仑》1985年第5期《法兮归来》凤章《啄木鸟》1986年第2期《知识的罪与罚》郭慎娟《报告文学》1985年第11期《一个成功者和他的影子》罗达成《北方文学》1986年第4期《市长张铁民》和谷《延河》1985年第5期、6期。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刘索拉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1985) 以第一人称叙述一
个从大学退学去当饭店服务员
的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小说充
满对世事的嘲讽,对世俗价值
徐星
的调侃,对庸俗和虚伪的鄙视,
表现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在
这种追求中的内心孤独感与精
神优越感。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1985)显示着痴人说梦 般的质地,纷乱、拥挤、 无羁的幻觉和疯狂、怪诞、 血腥、森冷的意象俯拾皆 是,细腻、敏锐的感觉世 界被夸大、强化和变形, 小说通过这种方式颠覆了 正常与反常、理性与疯狂 的世俗界限,以此接近存 在的真相,传达欲望的冲 动和生命的活力。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我们可以将改革文学划分为 “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大部分。
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 记》 ,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全面铺开 后,逐渐减掉了它的锐气,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也就完成了 它的历史使命。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改革文学已经基本演化为“反腐小 说”或“涉案小说”了,成了市场图书出版机制下类型小 说中的一种,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因素。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本书目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书目
金庸作品1981年首次进入大陆,在《武林》杂志上刊登,引起轰动,各大出版社纷纷发行金庸武侠小说,在84、85年达到顶峰。
因当时版权意识淡泊,所以出版的小说基本上是未经授权的,但却又是正规出版社出版,印刷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好的,质量堪比现在的正版。
到了90年代初,随着版权意识逐步加强,正规出版社渐渐地停止发行金庸武侠小说,市场就被那些非正规渠道取而代之,风格也大变,出版的金庸武侠小说大多封面艳俗,印刷质量不好,错别字多,很多是盗印80年代版本,这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盗版。
1994年,金庸先生授权三联出版了大陆第一套金庸小说全集,正版时代来临,优胜劣汰,盗版市场不可避免地就逐渐消亡了。
本次年表列出的主要是大陆80年代的版本,且以一版一印为主,也有少量的90年代版本,有些是因为质量好,风格设计类似80年代版本;有些是因为版本稀少,较为珍贵。
80年代是武侠小说盛行年代,出版的金庸小说版本繁多,收不胜收,本年表将会一直更新,查漏补缺,以求更好的还原这个奇妙而又令人怀念的年代。
本表制作者:康健金注:宝文堂三套:倚天屠龙记(蓝色)、鹿鼎记(红色) 、天龙八部(绿色);
时代文艺三部曲:射雕英雄传(棕色)、神雕侠侣(黄色)、倚天屠龙记(蓝色)
中华文学黄河版(农村读物)三套:素心剑(连城诀)、侠客行、笑傲江湖
五台山三部: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侠客行。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本书目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书目
金庸作品1981年首次进入大陆,在《武林》杂志上刊登,引起轰动,各大出版社纷纷发行金庸武侠小说,在84、85年达到顶峰。
因当时版权意识淡泊,所以出版的小说基本上是未经授权的,但却又是正规出版社出版,印刷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好的,质量堪比现在的正版。
到了90年代初,随着版权意识逐步加强,正规出版社渐渐地停止发行金庸武侠小说,市场就被那些非正规渠道取而代之,风格也大变,出版的金庸武侠小说大多封面艳俗,印刷质量不好,错别字多,很多是盗印80年代版本,这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盗版。
1994年,金庸先生授权三联出版了大陆第一套金庸小说全集,正版时代来临,优胜劣汰,盗版市场不可避免地就逐渐消亡了。
本次年表列出的主要是大陆80年代的版本,且以一版一印为主,也有少量的90年代版本,有些是因为质量好,风格设计类似80年代版本;有些是因为版本稀少,较为珍贵。
80年代是武侠小说盛行年代,出版的金庸小说版本繁多,收不胜收,本年表将会一直更新,查漏补缺,以求更好的还原这个奇妙而又令人怀念的年代。
本表制作者:康健金注:宝文堂三套:倚天屠龙记(蓝色)、鹿鼎记(红色) 、天龙八部(绿色);
时代文艺三部曲:射雕英雄传(棕色)、神雕侠侣(黄色)、倚天屠龙记(蓝色)
中华文学黄河版(农村读物)三套:素心剑(连城诀)、侠客行、笑傲江湖
五台山三部: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侠客行。
八十年代文学佳作
八十年代文学佳作197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神圣的使命》王亚平《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窗口》莫伸《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我们的军长》邓友梅《上海文艺》1978年第7期《湘江一夜》周立波《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足迹》王愿坚《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顶凌下种》成一《汾水》1978年第1期《愿你听到这支歌》李陀《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弦上的梦》宗璞《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伤痕》卢新华《文汇报》1978年8月11期《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辣椒》张有德《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取经》贾大山《河北文艺》1977年第4期《满月儿》贾平凹《上海文艺》1978年第3期《最宝贵的》王蒙《作品》1978年第7期《献身》陆文夫《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墓场与鲜花》萧平《上海文艺》1978年第11期《眼镜》刘富道《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姻缘》孔捷生《作品》1978年第8期《抱玉岩》祝兴义《安徽文艺》1978年第7期《“不称心”的姐夫》关庚寅《鸭绿江》1978年第7期《看守日记》齐平《解放军文艺》1978年第12期《芙瑞达》于土《广东文艺》1978年第1期《珊瑚岛上的死光》童恩正《人民文学》1978年第8期1979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十月》1979年第3期《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内奸》方之《北京文艺》1979年第3期《李顺大造屋》高晓声《雨花》1979年第7期《彩云归》李栋、王云高《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我们家的炊事员》母国政《北京文艺》1979年第6期《阿扎与哈利》樊天胜《人民文学》1979年第4期《记忆》张弦《人民文学》1979年第3期《悠悠寸草心》王蒙《上海文学》1979年第9期《谁生活得更美好》张洁《工人日报》1979年7月15期《战士通过雷区》张天民《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信任》陈忠实《陕西日报》1979年6月3期《蓝蓝的木兰溪》叶蔚林《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话说陶然亭》邓友梅《北京文艺》1979年第2期《因为有了她》孔捷生《人民文学》1979年第10期《我爱每一片绿叶》刘心武《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作品》1979年第2期《重逢》金河《上海文学》1979年第4期《罗浮山血泪祭》中杰英《十月》1979年第2期《办婚事的年轻人》包川《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空谷兰》张长《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12期《雕花烟斗》冯骥才《当代》1979年第2期《独特的旋律》周嘉俊《上海文学》1979年第2期《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艾克拜尔·拉吉提《新疆文艺》1979年第3期0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西线轶事》徐怀中《人民文学》1980年第l期《乡场上》何士光《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月食》李国文《人民文学》1980年第3期《三千万》柯云路《人民文学》1980年第11期《笨人王老大》锦云、王毅《北京文艺》1980年第7期《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蒋子龙《新港》1980年第5期《陈奂生上城》高晓声《人民文学》1980年第2期《灵与肉》张贤亮《朔方》1980年第9期《夏》张抗抗《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南湖月》刘富道《人民文学》1980年第7期《天山深处的“大兵”》李斌奎《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9期《你是共产党员吗?》张林《当代》1980年第3期《空巢》冰心《北方文学》1980年第3期《春之声》王蒙《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结婚现场会》马烽《人民文学》1980年第1期《丹凤眼》陈建功《北京文艺》1980年第8期《红线记》罗旋《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小贩世家》陆文夫《雨花》1980年第1期《西望茅草地》韩少功《人民文学》1980年第10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上海文学》1980年第1期《活佛的故事》玛拉沁夫《人民文学》1980年7月12日《镢柄韩宝山》张石山《汾水》1980年第8期《心香》叶文玲《当代》1980年第2期《勿忘草》周克芹《四川文学》1980年第4期《最后一个军礼》方南江、李荃《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11期《手杖》京夫《延河》1980年第1期《彩色的夜》王群生《红岩》1982年第2期《美与丑》益希卓玛《人民文学》1980年第6期《海风轻轻吹》吕雷《作品》1980年第12期《卖蟹》王润滋《山东文学》1980年第10期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内当家》王润滋《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卖驴》赵本夫《钟山》1981年第2期《一个猎人的恳求》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1年第5期《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北京文学》1981年第6期《女炊事班长》简嘉《青春》1981年第8期《路障》达理《海燕》1981年第10期《黑箭》刘厚明《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普通老百姓》迟松年《鸭绿江》1981年第2期《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四川文学》1981年第8期《少年chen女》舒群《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大淖记事》汪曾祺《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头像》林斤澜《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蛾眉》刘绍棠《长春》1981年第1期《黑娃照相》张一弓《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十月》1981年第2期《飞过蓝天》韩少功《中国青年》1981年第13期《本次列车终点》王安亿《上海文学》1981年第10期《金鹿儿》航鹰《新港》1981年第4期《拜年》鲁南《山东文学》1981年第8期《最后一篓春荼》王振武《芳草》1981年第3期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拜年》蒋子龙《人民文学》1982年第3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北方文学》1982年第8期《八百米深处》孙少山《北方文学》1982年第2期《明姑娘》航鹰《青年文学》1982年第1期《哦,香雪》铁凝《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不仅仅是留恋》金河《人民文学》1982年第11期《种包谷的老人》何士光《人民文学》1982年第6期《敬礼!妈妈》宋学武《海燕》1982年第9期《女大学生宿舍》喻杉《芳草》1982年第2期《三角梅》王中才《解放军文艺》1982年第6期《赔你一只金凤凰》李叔德《长江文艺》1982年第1期《火红的云霞》吕雷《人民文学》1982年第1期《七岔犄角的公鹿》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2年第5期《第九个售货亭》姜天民《青春》1982年第8期《漆黑的羽毛》石言《雨花》1982年第9期《芨芨草》鲍昌《新港》1982年第8期《声音》张炜《山东文学》1982年第5期《母亲与遗像》海波《人民文学》1982年第4期《老霜的苦闷》矫健《文汇月刊》1982年第1期《远处的伐木声》蔡测海《民族文学》1982年第10期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围墙》陆文夫《人民文学》1983年第2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青年文学》1983年第1期《抢劫即将发生……》楚良《星火》1983年第8期《阵痛》邓刚《鸭绿江》1983年第4期《秋雪湖之恋》石言《人民文学》1983年第10期《兵车行》唐栋《人民文学》1983年第5期《琥珀色的簧火》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3年第10期《那山那人那狗》彭见明《萌芽》1983年第5期《亲戚之间》林元春《民族文学》1983年第9期《公路从门前过》石定《山花》1983年第7期《条件尚未成熟》张洁《北京文学》1983年第9期《树上的鸟儿》王戈《飞天》1983年第9期《沙灶遗风》李抗育《北京文学》1983年第5期《肖尔布拉克》张贤亮《文汇月刊》1983年第2期《雪国热闹镇》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7期《迫遥之乐》陶正《北京文学》1983年第4期《除夕夜》达理《人民文学》1983年第5期《旋转的世界》陈继光《人民文学》1983年第11期《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胡辛《百花洲》1983年第6期《船过青浪滩》刘舰平《萌芽》1983年第7期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干草》宋学武《青年文学》1984年第2期《小厂来了个大学生》陈冲《人民文学》1984年第4期《麦客》邵振国《当代》1984年第3期《蓝幽幽的峡谷》白雪林《草原》1984年第12期《打鱼的和钓鱼的》金河《现代作家》1984年第1期《奶奶的星星》史铁生《作家》1984年第4期《六月的话题》铁凝《花溪》1984年第2期《哦,小公马》邹志安《北京文学》1984年第1期《最后的堑壕》王中才《鸭绿江》1984年第11期《同船过渡》映泉《青年文学》1984年第3期《姐姐》张平《青春》1984年第6期《野狼出没的山谷》王风麟《人民文学》1984年第9期《危楼记事》李国文《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生死之间》苏叔阳《芳草》1984年第8期《一潭清水》张炜《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父亲》梁晓声《人民文学》1984年第11期《白色鸟》何立伟《人民文学》1984年第10期《惊涛》陈世旭《人民文学》1984年第3期1985—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五月》田中禾《山西文学》1985年第9期《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扎西达娃《西藏文学》1985年第9期《民族文学》1985年第9期《满票》乔典运《奔流》1985年第3期《今月色好》彭荆风《人民文学》1985年第5期《窑谷》谢友鄞《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远行》何士光《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你不可改变我》刘西鸿《人民文学》1986年第9期《支书下台唱大戏》邹志安《北京文学》1986年第6期《甜苣儿》张石山《青年文学》1986年第6期《合坟》(《厚土》之一)李锐《上海文学》1986年11期《减去十岁》谌容《人民文学》1986年第2期《洞天》李贯通《山东文学》1986年第4期《夫妻粉》庞泽云《海燕》1985年第11期《继续操练》李晓《上海文学》1986年第7期《狗日的粮食》刘恒《中国》1986年第9期《汉家女》周大新《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8期《焦大轮子》于德才《上海文学》1986年第2期《他在拂晓前死去》张廷竹《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11期《这一片大海滩》杨显惠《长城》1985年第6期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甜的血腥的铁》杨咏鸣《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牛贩子山道》雁宁《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葫芦沟今昔》马烽《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小诊所》周大新《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清高》陆文夫《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马嘶·秋诉》谢友鄞《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陪乐》朱春雨《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塔铺》刘震云《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马车》陈世旭《十月》1987年第4期《喊会》柏原《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年关六赋》阿成《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77~1980)一等奖人到中年湛容《收获》1980年第1期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芙蓉》1980年第3期天云山传奇鲁彦周《清明》1979年第1期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收获》1980年第1期蝴蝶王蒙《十月》1980年第4期二等奖土壤汪浙成、温小任《收获》1980年第6期迫赶队伍的女兵们邓友梅《十月》1979年第1期啊!冯骥才《收获》1979年第6期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收获》1979年第2期蒲柳人家刘绍棠《十月》1980年第3期淡淡的晨雾张抗抗《收获》1980年第3期开拓者蒋子龙《十月》1980年第6期三生石宗璞《十月》1980年第3期甜甜的刺毒(土家族)孙健忠《芙蓉》1980年第1期惊心动魄的一幕路遥《当代》1980年第3期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1~1982 )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十月》1982年第6期赤橙黄绿青蓝紫蒋子龙《当代》1981年第4期洗礼韦君宜《当代》1982年第1期人生路遥《收获》1982年第3期黑骏马(回族)张承志《十月》1982年第6期祸起萧墙水运宪《收获》1981年第1期相见时难王蒙《十月》1982年第2期那五邓友梅《北京文学》1982年第4期太子村的秘密谌容《当代》1982年第4期燕儿窝之夜魏继新《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苦夏江浙成、温小钰《小说界》1982年第1期射天狼朱苏进《昆仑》1982年第1期流逝王安忆《钟山》1982年第6期普通女工孔捷生《小说界》1982年第3期张铁匠的罗曼史张一弓《十月》1982年第二期驼峰上的爱冯苓植《收获》1982年第2期沙海的绿荫朱春雨《十月》1981年第3期远去的白帆从维熙《收获》1982年第1期你在想什么顾笑言《花城》1981年第2期山道弯弯谭谈《芙蓉》1981年第1期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3一1984)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李存葆《昆仑》1984年第6期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青春》丛刊1983年第1期迷人的海邓刚《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美食家陆文夫《收获》1983年第1期棋王阿城《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十月》1983年第2期远村郑义《当代》1983年第4期拂晓前的葬礼王兆军《钟山》1984年第5期烟壶邓友梅《收获》1984年第1期北方的河张承志《十月》1984年第1期祖母绿张洁《花城》1984年第3期市场角落的“皇帝”韩静霆《丑小鸭》1983年第8期燕赵悲歌蒋子龙《人民文学》1984年第7期绿化树张贤亮《十月》1984年第2期春妞儿和他的小戛斯张一弓《钟山》1984年第5期凝眸朱苏进《昆仑》1984年第5期神鞭冯骥才《小说家》1984年第3期啊,索伦河谷的枪声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8期腊月,正月贾平凹《十月》1984年第4期老人仓矫健《文汇月刊》1984年第5期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5一1986)桑树坪纪事朱晓平《钟山》1985年第4期军歌周梅森《钟山》1986年第6期一路风尘王小鹰《收获》1986年第2期小鲍庄王安忆《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红高梁莫言《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爸爸,我一定回来达理《芙蓉》1985年第1期灵旗乔良《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10期你别无选择刘索拉《人民文学》1985年第3期馕神小传宋清海《小说家》1986年第4期风泪眼从维熙《十月》1986年第2期红尘霍达(回族)《花城》1986年第3期前市委书记的白昼与夜晚张笑天《花城》1985年第3期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甜的血腥的铁》杨咏鸣《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牛贩子山道》雁宁《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葫芦沟今昔》马烽《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小诊所》周大新《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清高》陆文夫《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马嘶·秋诉》谢友鄞《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陪乐》朱春雨《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塔铺》刘震云《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马车》陈世旭《十月》1987年第4期《喊会》柏原《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年关六赋》阿成《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哥德巴赫猜想》徐迟《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地质之光》徐迟《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人妖之间》刘宾雁《人民文学》1979年第9期《一个人和他的影子》刘宾雁《十月》1980年第6期《大雁情》黄宗英《十月》1979年第1期《美丽的眼睛》黄宗英《上海文艺》1978年第6期《船长》柯岩《人民文学》1979年第11期《特邀代表》柯岩《人民日报》1980年4月26日《中年颂》理由《北京文艺》1979年第11期《扬眉剑出鞘》理由《新体育》1978年第6期《热流》张楔《当代》1980年第4期《励精图治》程树榛《当代》1980年第2期《命运》杨匡满、郭宝臣《当代》1979年第2期《祖国高于一切》陈祖芬《人民日报》1980年10月2日《从悬崖到坦途》雷锋《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6期《彭大将军回故乡》翟禹钟、何立库、罗海鸥、江立仁《中国青年》1979年第3期《铁托同志》刘白羽《人民文学》1980年第4期《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陶斯亮《诗刊》1979年第1期《线》祖慰、节流《长江文艺》1980年第12期《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穆青、陆拂为、廖由滨《人民日报》1978年3月1日《勇士:历史的新时期需要你》韩少华《人民日报》1980年11月1日《笼鹰志》李玲修《人民文学》1980年第2期《正气歌》张书绅《鸭绿江》1979年第5期《赤子之心》杨笑影《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5期《无声的浩歌》任斌武《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历史之章》金河《鸭绿江》1979年第10期《划破夜幕的陨星》王晨、张天来《光明日报》1980年7月21、22日《爱情的凯歌》艾蒲、向明、郭光豹《解放军报》1979年4月12日《写在她远行的路上》马继红、王宗仁《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从青工到副教授》杨世远、孙兴盛、史祥鸾《中国青年》1979年第5期1981—1982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中国姑娘》鲁光《当代》1981年第5期《三门李轶闻》乔迈《春风》1981年第6期《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李延国《泉城》1981年第8期《共产党人》陈祖芬《人民日报》1982年6月28日《一片叶子》刘真《人民日报》1981年5月4日《橘》黄宗英《人民文学》1982年第2期《还是那双眼睛》孟晓云、丛林中《人民日报》1982年9月13日《希望在人间》理由《人民文学》1981年第10期《"蓝军司令"》江永红、钱钢《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8期《癌症≠死亡》柯岩《北京文学》1982年第7期《形天舞干戚》徐迟《人民文学》1982年第5期《艰难的起飞》刘宾雁《人民日报》1981年1月3日《播鲁迅精神之火》何启治、刘茵《当代》1981年第5期《大洋的此岸和彼岸》蒋巍(执笔)、贾宏图《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审丑者》祖慰《人民文学》1982年第8期《啊,龙!》李君旭《当代》1982年第3期《海河边的一间小屋》肖复兴《文汇月刊》1982年第9期《足球教练的婚姻》李玲修《人生》1982年第3期《河那边升起一颗星》李秀海、袁厚春《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12期《继母》韩少华《当代》1982年第6期《与祖国的文明共命运》戴晴《文汇月刊》1981年第5期《爱的暖流》牟祟光、桑恒昌《山东文学》1981年第9期《生命的近似值》黄尧、朱运宽《边疆文艺》1981年第11期《她心中有个明亮的世界》向义光、张飚《中国青年》1981年第21期《路的呼喊》风章《雨花》1981年第2期1983—1984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省委第一书记》袁厚春《昆仑》1984年第4期《访苏心潮》王蒙《十月》1984年第6期《小木屋》黄宗英《文汇月刊》1983年第5期《在这片国土上》李延国《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10期《关东奇人传》刘宾雁《文汇月刊》1984年第3期《快乐学院》祖慰《十月》1983年第5期《"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徐志耕、程童一、陶正明《解放军文艺》1983年2第期《希望在燃烧》乔迈《当代》1984年第3期《开拓者》那家伦《民族文学》1984年第2期《热血男儿》李士非《花城》1984年第6期《催人复苏的事业》陈祖芬《人民日报》1983年1月3日《恶魔导演的战争》刘亚洲《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5期《生当作人杰》肖复兴《北方文学》1984年第1期《原野在呼唤》王兆军《报告文学》1984年第6期《中国的回声》陈冠柏、周荣新《江南》1984年复刊号《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贾鲁生、王光明《解放军文艺》1984年第12期《南方大厦》理由《人民文学》1984年第8期《玛丽·若瑟的选择》林亚光《报告文学》1984年第10期《长河精英》岳非丘、邹越滨《人民文学》1984年第1期《奔涌的潮头》江永红、钱钢《昆仑》1984年第3期《东方佛雕》苏晓康《人民文学》1983年第10期《在大时代的弯弓上》蒋巍《人民文学》1983年第11期《胡杨泪》孟晓云《文汇月刊》1984年第4期《她在丛中笑》贾宏图《报告文学》1983年第7期《塞外传奇》孟驰北、张列《当代》1983年第4期《冰海沉船》吴民民《萌芽》1984年第10期《南通虎》周嘉俊《文汇月刊》1984年第11期1985—198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中国农民大趋势》李延国《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5期《倾斜的足球场》理由《人民文学》1985年第7期《唐山大地震》钱钢《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3期《多思的年华》孟晓云《十月》1986年第5期《万家忧乐》霍达《当代》1986年第6期《理论狂人》陈祖芬《人民文学》1986年8月第7期《没有上银幕的故事》刘宾雁《人民日报》1986年8月7日《中国的小皇帝》涵逸《中国作家》1986年第3期《北京失去平衡》沙青《报告文学》1986年第4期《阴阳大裂变》苏晓康《中国作家》1986年第5期《转型人》祖慰《花城》1986年第6期《黑色的七月》陈冠柏《文汇月刊》1986年第11期《在人的另一世界》胡平、张胜友《文汇月刊》1985年第12期《魂系中华》赵军《中国青年报》1986年11月7日《蒙山沂水》彭雁华、彭雁平《人民文学》1986年第4期《人生环行道》蒋巍《文汇月刊》1985年第11期《中国男子汉》鲁光《中国作家》1985年第1期《当年他们多年轻》何晓鲁《昆仑》1985年第5期《法兮归来》凤章《啄木鸟》1986年第2期《知识的罪与罚》郭慎娟《报告文学》1985年第11期《一个成功者和他的影子》罗达成《北方文学》1986年第4期《市长张铁民》和谷《延河》1985年第5期、6期。
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小说【个人推荐】
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说【个⼈推荐】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说80年代是⼩说繁荣的时代,不仅数量惊⼈,且影响⼒也是惊⼈的,为了便于回忆和查询,特别整理了本⽬录,本⽬录仅代表个⼈⽴场,不可能让⼤家都满意,仅供喜欢怀旧⼩说的朋友参考。
【⼩说有长、中、短篇,为了⽅便,现⼀并称为“部”】1.刑警队长/王亚平2.钟⿎楼/刘⼼武3.如意/刘⼼武4.⽴体交叉桥/刘⼼武5.故⼟/苏叔阳6.新星/柯云路7.花园街五号/李国⽂8.⼤林莽/孔捷⽣9.天⼭深处的⼤兵/李斌奎10.男⼈的⼀半是⼥⼈/张贤亮11.绿化树/张贤亮12.灵与⾁/张贤亮13.浮躁/贾平凹14.鸡窝洼⼈家/贾平凹15.倾斜的阁楼/航鹰16.北国红⾖也相思/乔雪⽵17.迷⼈的海/邓刚18.古船/张炜19.⾬沙沙沙/王安忆20.本次列车终点/21.流逝/王安忆22.69届初中⽣/王安忆23.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24.哦⾹雪/铁凝25.⾚橙黄绿青蓝紫/蒋⼦龙26.锅碗瓢盆交响曲/蒋⼦龙27.蹉跎岁⽉/叶⾟28.淡淡的晨雾/张抗抗29.那五/邓友梅30.远去的⽩帆/从维熙31.风泪眼/从维熙32.这是⼀⽚神奇的⼟地/梁晓声33.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34.雪城/梁晓声35.蓝屋/程乃珊36.内当家/王润滋37.我们这个年纪的梦/张⾟欣38.神鞭/冯骥才39.代价/陈国凯40.⾼⼭下的花环/李存葆41.⼭中那⼗九座坟茔/李存葆42.雷场上的相思树/江奇涛43.凯旋在⼦夜/韩静霆44.红⾼粱/莫⾔45.⼈⽣/路遥46.平凡的世界/路遥47.穆斯林的葬礼/霍达48.妻妾成群/苏童49.顽主/王朔50.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51.风景/⽅⽅52.烦恼⼈⽣/池莉53.摇滚青年/刘毅然54.初恋的回声/余易⽊55.⾎⾊黄昏/⽼⿁56.西线轶事/徐怀中57.沉重的翅膀/张洁58.新兵连/刘震云59.旷野/尤凤伟60.有⼀个美丽的地⽅/张曼菱61.⿊⾊的梦/史晨原62.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63.⽩⾊鸟/何⽴伟64.射天狼/朱苏进65.绝望中诞⽣/朱苏进66.棋王/阿城67.孩⼦王/阿城68.你别⽆选择/刘索拉69.芙蓉镇/古华70.爬满青藤的⽊屋/古华71.张铁匠的罗曼史/张⼀⼸72.犯⼈李铜钟的故事/张⼀⼸73.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史铁⽣74.⼭道弯弯/谭谈75.公主的⼥⼉/赵⼤年76.美⾷家/陆⽂夫77.⼈到中年/谌容78.那⼭那⼈那狗/彭见明79.蝴蝶/王蒙80.青春万岁/王蒙81.⿊骏马/张承志82.北⽅的河/张承志83.便⾐警察/海岩84.寻找回来的世界/柯岩85.夜幕下的哈尔滨/陈屿86.兵车⾏/唐栋87.铁床/海波88.沙海的绿荫/朱春⾬89.良家妇⼥/李宽定90.乡场上/何⼠光91.陈奂⽣上城/⾼晓声92.⼼⾹/叶⽂玲93.⼀路风尘/王⼩鹰94.鬈⽑/陈建功95.被爱情遗忘的⾓落/张弦96.驼峰上的爱/冯苓值97.天涯孤旅/奚青98.⼲杯⼥兵们/成平99.祸起萧墙/⽔运宪100.索伦河⾕的枪声/刘兆林。
现当代文学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二、《黄河东流去》 1、情节梗概: 2、内容及其思想: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 前途的信心而创作,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 族,任何性质,任何强度的困难都不能使他们屈服, 使他们一蹶不振,他们可以战胜任何困难,生存下 去,繁殖下去,强盛下去。 1) 在空前浩劫的背景下,揭示难民赖以生存和延续 的生命力。如李麦、徐秋斋、海长松、蓝五、王跑、 海老清、春义等。作家以严峻的目光、以史学家的 笔法,不仅真实地写出了他们的苦难,不是在为逝 去的岁月唱挽歌,而是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民 族赖以生存的生命力量。历史不单是痛苦,牺牲的 记录,而且给人们坚强、信心、勇敢。
3、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 李麦:着力刻画的人物,突出特点:刚强 (1)有极强的生活能力,大伙绝望时,给大家找出路。 (2)有强者的精神气质,不信神、命运,只信自己。 (3)具有超越农民旧观念的新见识,在长期的流浪中, 磨练出刚强、勤劳、爽朗的性格。 徐秋斋:农民知识分子形象,出身贫寒,当过教书先生, 学过算卦,受民族历史文化熏陶,与农民有相通之处,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农民。说话半文半白,脑中古今混 杂,行为雅俗共有。 (1)具有民族的正义感,是农村中的“智多星”。 (2)见多识广,通晓人性世故。 (3)有民族最传统的道德观念,但好吃嘴,爱面子
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保卫延安》:“三红”:曲波的《林海雪原》 (1957);冯志的《敌后武工队》(1958);刘流的 《烈火金刚》(1958);知侠的《铁道游击队》 (1954) 2、反映社会主义时期建设题材的作品丰富多彩: 农村题材:赵树理的《三里湾》; 柳青的《创业史》 工业题材: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艾芜的《百炼成 钢》;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历史题材:姚雪垠的《李自成》 知识分子题材:杨沫的《青春之歌》 3、为我国当代小说人物画廊增添新形象: 正面人物:朱老忠 杨子荣 江姐 许云峰 林道静 梁生宝 李双双 中间人物:严志和 梁三老汉 常有理 小腿疼 吃不饱 反面人物:姚士杰 郭世富 郭振山 于永泽 冯兰池 张灵甫 座山雕 徐鹏飞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
在198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
1.《天亮了》:作者王朔,以黑色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北京城市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2.《白鹿原》:作者陈忠实,通过对山西平遥县一个家族三代人命运
变迁的叙述,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发生的巨大变化。
3.《海燕窝》:作者张贤亮,以女性视角展现了当时妇女在家庭、工
作、情感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4.《沉重的翅膀》:作者龙应台,记录了她在美国留学期间对自由、
民主等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和探索,并对当时中国社会进行批判。
5.《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作者王小波,用诙谐幽默而深入浅出地阐
释了自己关于爱情、人生、哲学等问题上非常个性化的看法。
6.《活着》:余华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中国
社会的贫困和不公。
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在1980年左右问世,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当代文学,第7讲80年代小说: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
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 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 》、高晓声 造屋》、 路遥《人生》、王蒙《布礼》 》、王蒙 造屋》、 路遥《人生》、王蒙《布礼》 蝴蝶》、张贤亮《绿化树》《 》、张贤亮 》《灵与 《蝴蝶》、张贤亮《绿化树》《灵与 》、茹志鹃 被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鹃《 肉》、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 》、张弦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被爱情 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 》、谌容 》、刘 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刘 黑旗》、叶文玲《心香》、 》、叶文玲 》、张一弓 真《黑旗》、叶文玲《心香》、张一弓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 》、李国文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冬天 里的春天》、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鲁彦周 里的春天》、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四、反思小说
1、王蒙 王蒙的作品涉及文革的有:《蝴蝶》、《春之声》 等。 他的作品很快就离开那种揭露、控诉的题材和情 感方式,也离开当时普遍采用的历史事件的结 构框架。它们表现出更关注人的心灵现实,和 对历史理念、逻辑所做的哲理思辩的倾向。这 些作品的基本主题,是个体,大多是青年时代 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与他所献身的“理想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 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 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 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 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 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伤痕文学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 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 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对文革的批判 主要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 主要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对文革的社会历 史根源、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缺乏深入思考, 史根源、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缺乏深入思考, 主要是在控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直露, 主要是在控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直露,艺术 上比较粗糙。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 上比较粗糙。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 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 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一系 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 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 义文学的性质。 义文学的性质。
80年代小说(1)
2)、80年代中期对政治、社会问题的深入反思 《名医梁有志传奇》《说客盈门》《活动变人形》 3)、建国三十年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 《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2、《蝴蝶》 张思远——张主任、张书记、张老头、张部长— —究竟哪一个才是张思远?政治身份、社会身 份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在特定的年代,个 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现实+过去 3、《春之声》 岳之峰——右派的记忆——现实+过去 意识流手法
王安忆《小鲍庄》
背景:农村小鲍庄 连日的暴雨 捞渣为救鲍五爷而死 成了县里被宣传的典型 鲍彦山一家从此“站起来了” “一个孩子的死让大家得到了好处” 小鲍庄中国乡村的代表
对于乡村落后文化的审视 对于乡村出路的忧虑
倡导“寻根”的代表性文章:韩少功《文学的 “根”》、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 理我们的“根”》等 寻“根”——民族之“根”——规范之外的东 西——正统儒家文化之外的民间文化、少数民 族文化
马原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 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 马原小说常用的手法 把作者自己引入作品,基本语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做马原的汉子”——《虚构》 将叙事过程纳入叙事之中 叙述的平面化和故事的拼接性《叠纸鹞的三 种方法》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的自传体作品 受尽苦难的十岁无名男孩黑孩自食其力,顽强 地活着——菊子唤起了他对于母爱的渴望—— 菊子与小石匠的爱情让她失去了母爱——小铁 匠与小石匠的搏斗中黑孩有了报复——偷萝卜, 寻找透明的红萝卜——被抓,逃进了黄麻地 小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和象征意味,红萝卜象征 着美好,也具有虚幻的意味。
80年代小说概说
救救被"四人帮" 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
宋宝琦 、谢惠敏
宋宝琦: 宋宝琦:一个文盲加流氓式的人物
野蛮、愚昧、 野蛮、愚昧、精神空虚
……唉,他那张脸啊,即便者为习惯的张老师,乍一看也不免浑 身起栗。并非五官不端正, 身起栗。并非五官不端正,令人寒心的是 从面部肌肉里, 从面部肌肉里,从殴斗中打裂过又缝上的 上唇中,从鼻翅的神经质扇动中, 上唇中,从鼻翅的神经质扇动中,特别是 从那双一目了然地充斥着空虚与愚蠢的眼 神中,你立即会感觉到, 神中,你立即会感觉到,仿佛一个被污水 泼得变了形的灵魂, 泼得变了形的灵魂,赤裸裸地立在了聚光 灯下。 灯下。
她发疯似地奔到2号房间,砰地一下推开门。 她发疯似地奔到2号房间,砰地一下推开门。一屋的 人都猛然回过头来。她也不管这是些什么人, 人都猛然回过头来。她也不管这是些什么人,便用力拨开 人群,挤到病床前,抖着双手揭起了盖在妈妈头上的白巾。 人群,挤到病床前,抖着双手揭起了盖在妈妈头上的白巾。 这就是妈妈──已经分别了九年的妈妈! ──已经分别了九年的妈妈 啊!这就是妈妈──已经分别了九年的妈妈! 啊! 这就是妈妈──现在永远分别了的妈妈! ──现在永远分别了的妈妈 这就是妈妈──现在永远分别了的妈妈! 她的瘦削,青紫的脸裹在花白的头发里, 她的瘦削,青紫的脸裹在花白的头发里,额上深深的 皱纹中隐映着一条条伤疤, 皱纹中隐映着一条条伤疤,而眼睛却还一动不动地安然半 睁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睁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妈妈!妈妈!妈妈……” 她用一阵撕裂肺腑的叫 “妈妈!妈妈!妈妈 呼唤着那久巳没有呼唤的称呼: 妈妈!你看看吧, 喊,呼唤着那久巳没有呼唤的称呼:“妈妈!你看看吧, 看看吧,我回来了──妈妈……” ──妈妈 看看吧,我回来了──妈妈 她猛烈地摇撼着妈妈的肩膀,可是, 她猛烈地摇撼着妈妈的肩膀,可是,再也没有任何回 答。
八十年代文学佳作
197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神圣的使命》王亚平《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窗口》莫伸《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我们的军长》邓友梅《上海文艺》1978年第7期《湘江一夜》周立波《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足迹》王愿坚《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顶凌下种》成一《汾水》1978年第1期《愿你听到这支歌》李陀《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弦上的梦》宗璞《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伤痕》卢新华《文汇报》1978年8月11期《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辣椒》张有德《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取经》贾大山《河北文艺》1977年第4期《满月儿》贾平凹《上海文艺》1978年第3期《最宝贵的》王蒙《作品》1978年第7期《献身》陆文夫《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墓场与鲜花》萧平《上海文艺》1978年第11期《眼镜》刘富道《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姻缘》孔捷生《作品》1978年第8期《抱玉岩》祝兴义《安徽文艺》1978年第7期《“不称心”的姐夫》关庚寅《鸭绿江》1978年第7期《看守日记》齐平《解放军文艺》1978年第12期《芙瑞达》于土《广东文艺》1978年第1期《珊瑚岛上的死光》童恩正《人民文学》1978年第8期1979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十月》1979年第3期《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内奸》方之《北京文艺》1979年第3期《李顺大造屋》高晓声《雨花》1979年第7期《彩云归》李栋、王云高《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我们家的炊事员》母国政《北京文艺》1979年第6期《阿扎与哈利》樊天胜《人民文学》1979年第4期《记忆》张弦《人民文学》1979年第3期《悠悠寸草心》王蒙《上海文学》1979年第9期《谁生活得更美好》张洁《工人日报》1979年7月15期《战士通过雷区》张天民《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信任》陈忠实《陕西日报》1979年6月3期《蓝蓝的木兰溪》叶蔚林《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话说陶然亭》邓友梅《北京文艺》1979年第2期《因为有了她》孔捷生《人民文学》1979年第10期《我爱每一片绿叶》刘心武《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作品》1979年第2期《重逢》金河《上海文学》1979年第4期《罗浮山血泪祭》中杰英《十月》1979年第2期《办婚事的年轻人》包川《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空谷兰》张长《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12期《雕花烟斗》冯骥才《当代》1979年第2期《独特的旋律》周嘉俊《上海文学》1979年第2期《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艾克拜尔·拉吉提《新疆文艺》1979年第3期0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西线轶事》徐怀中《人民文学》1980年第l期《乡场上》何士光《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月食》李国文《人民文学》1980年第3期《三千万》柯云路《人民文学》1980年第11期《笨人王老大》锦云、王毅《北京文艺》1980年第7期《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蒋子龙《新港》1980年第5期《陈奂生上城》高晓声《人民文学》1980年第2期《灵与肉》张贤亮《朔方》1980年第9期《夏》张抗抗《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南湖月》刘富道《人民文学》1980年第7期《天山深处的“大兵”》李斌奎《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9期《你是共产党员吗?》张林《当代》1980年第3期《空巢》冰心《北方文学》1980年第3期《春之声》王蒙《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结婚现场会》马烽《人民文学》1980年第1期《丹凤眼》陈建功《北京文艺》1980年第8期《红线记》罗旋《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小贩世家》陆文夫《雨花》1980年第1期《西望茅草地》韩少功《人民文学》1980年第10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上海文学》1980年第1期《活佛的故事》玛拉沁夫《人民文学》1980年7月12日《镢柄韩宝山》张石山《汾水》1980年第8期《心香》叶文玲《当代》1980年第2期《勿忘草》周克芹《四川文学》1980年第4期《最后一个军礼》方南江、李荃《解放军文艺》1980年第11期《手杖》京夫《延河》1980年第1期《彩色的夜》王群生《红岩》1982年第2期《美与丑》益希卓玛《人民文学》1980年第6期《海风轻轻吹》吕雷《作品》1980年第12期《卖蟹》王润滋《山东文学》1980年第10期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内当家》王润滋《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卖驴》赵本夫《钟山》1981年第2期《一个猎人的恳求》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1年第5期《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北京文学》1981年第6期《女炊事班长》简嘉《青春》1981年第8期《路障》达理《海燕》1981年第10期《黑箭》刘厚明《人民文学》1981年第5期《普通老百姓》迟松年《鸭绿江》1981年第2期《山月不知心里事》周克芹《四川文学》1981年第8期《少年chen女》舒群《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大淖记事》汪曾祺《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头像》林斤澜《北京文学》1981年第7期《蛾眉》刘绍棠《长春》1981年第1期《黑娃照相》张一弓《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十月》1981年第2期《飞过蓝天》韩少功《中国青年》1981年第13期《本次列车终点》王安亿《上海文学》1981年第10期《金鹿儿》航鹰《新港》1981年第4期《拜年》鲁南《山东文学》1981年第8期《最后一篓春荼》王振武《芳草》1981年第3期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拜年》蒋子龙《人民文学》1982年第3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北方文学》1982年第8期《八百米深处》孙少山《北方文学》1982年第2期《明姑娘》航鹰《青年文学》1982年第1期《哦,香雪》铁凝《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不仅仅是留恋》金河《人民文学》1982年第11期《种包谷的老人》何士光《人民文学》1982年第6期《敬礼!妈妈》宋学武《海燕》1982年第9期《女大学生宿舍》喻杉《芳草》1982年第2期《三角梅》王中才《解放军文艺》1982年第6期《赔你一只金凤凰》李叔德《长江文艺》1982年第1期《火红的云霞》吕雷《人民文学》1982年第1期《七岔犄角的公鹿》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2年第5期《第九个售货亭》姜天民《青春》1982年第8期《漆黑的羽毛》石言《雨花》1982年第9期《芨芨草》鲍昌《新港》1982年第8期《声音》张炜《山东文学》1982年第5期《母亲与遗像》海波《人民文学》1982年第4期《老霜的苦闷》矫健《文汇月刊》1982年第1期《远处的伐木声》蔡测海《民族文学》1982年第10期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围墙》陆文夫《人民文学》1983年第2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青年文学》1983年第1期《抢劫即将发生……》楚良《星火》1983年第8期《阵痛》邓刚《鸭绿江》1983年第4期《秋雪湖之恋》石言《人民文学》1983年第10期《兵车行》唐栋《人民文学》1983年第5期《琥珀色的簧火》乌热尔图《民族文学》1983年第10期《那山那人那狗》彭见明《萌芽》1983年第5期《亲戚之间》林元春《民族文学》1983年第9期《公路从门前过》石定《山花》1983年第7期《条件尚未成熟》张洁《北京文学》1983年第9期《树上的鸟儿》王戈《飞天》1983年第9期《沙灶遗风》李抗育《北京文学》1983年第5期《肖尔布拉克》张贤亮《文汇月刊》1983年第2期《雪国热闹镇》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7期《迫遥之乐》陶正《北京文学》1983年第4期《除夕夜》达理《人民文学》1983年第5期《旋转的世界》陈继光《人民文学》1983年第11期《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胡辛《百花洲》1983年第6期《船过青浪滩》刘舰平《萌芽》1983年第7期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干草》宋学武《青年文学》1984年第2期《小厂来了个大学生》陈冲《人民文学》1984年第4期《麦客》邵振国《当代》1984年第3期《蓝幽幽的峡谷》白雪林《草原》1984年第12期《打鱼的和钓鱼的》金河《现代作家》1984年第1期《奶奶的星星》史铁生《作家》1984年第4期《六月的话题》铁凝《花溪》1984年第2期《哦,小公马》邹志安《北京文学》1984年第1期《最后的堑壕》王中才《鸭绿江》1984年第11期《同船过渡》映泉《青年文学》1984年第3期《姐姐》张平《青春》1984年第6期《野狼出没的山谷》王风麟《人民文学》1984年第9期《危楼记事》李国文《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生死之间》苏叔阳《芳草》1984年第8期《一潭清水》张炜《人民文学》1984年第6期《父亲》梁晓声《人民文学》1984年第11期《白色鸟》何立伟《人民文学》1984年第10期《惊涛》陈世旭《人民文学》1984年第3期1985—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五月》田中禾《山西文学》1985年第9期《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扎西达娃《西藏文学》1985年第9期《民族文学》1985年第9期《满票》乔典运《奔流》1985年第3期《今月色好》彭荆风《人民文学》1985年第5期《窑谷》谢友鄞《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远行》何士光《人民文学》1985年第8期《你不可改变我》刘西鸿《人民文学》1986年第9期《支书下台唱大戏》邹志安《北京文学》1986年第6期《甜苣儿》张石山《青年文学》1986年第6期《合坟》(《厚土》之一)李锐《上海文学》1986年11期《减去十岁》谌容《人民文学》1986年第2期《洞天》李贯通《山东文学》1986年第4期《夫妻粉》庞泽云《海燕》1985年第11期《继续操练》李晓《上海文学》1986年第7期《狗日的粮食》刘恒《中国》1986年第9期《汉家女》周大新《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8期《焦大轮子》于德才《上海文学》1986年第2期《他在拂晓前死去》张廷竹《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11期《这一片大海滩》杨显惠《长城》1985年第6期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甜的血腥的铁》杨咏鸣《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牛贩子山道》雁宁《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葫芦沟今昔》马烽《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小诊所》周大新《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清高》陆文夫《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马嘶·秋诉》谢友鄞《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陪乐》朱春雨《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塔铺》刘震云《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马车》陈世旭《十月》1987年第4期《喊会》柏原《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年关六赋》阿成《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77~1980)一等奖人到中年湛容《收获》1980年第1期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芙蓉》1980年第3期天云山传奇鲁彦周《清明》1979年第1期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收获》1980年第1期蝴蝶王蒙《十月》1980年第4期二等奖土壤汪浙成、温小任《收获》1980年第6期迫赶队伍的女兵们邓友梅《十月》1979年第1期啊!冯骥才《收获》1979年第6期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收获》1979年第2期蒲柳人家刘绍棠《十月》1980年第3期淡淡的晨雾张抗抗《收获》1980年第3期开拓者蒋子龙《十月》1980年第6期三生石宗璞《十月》1980年第3期甜甜的刺毒(土家族)孙健忠《芙蓉》1980年第1期惊心动魄的一幕路遥《当代》1980年第3期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1~1982 )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十月》1982年第6期赤橙黄绿青蓝紫蒋子龙《当代》1981年第4期洗礼韦君宜《当代》1982年第1期人生路遥《收获》1982年第3期黑骏马(回族)张承志《十月》1982年第6期祸起萧墙水运宪《收获》1981年第1期相见时难王蒙《十月》1982年第2期那五邓友梅《北京文学》1982年第4期太子村的秘密谌容《当代》1982年第4期燕儿窝之夜魏继新《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苦夏江浙成、温小钰《小说界》1982年第1期射天狼朱苏进《昆仑》1982年第1期流逝王安忆《钟山》1982年第6期普通女工孔捷生《小说界》1982年第3期张铁匠的罗曼史张一弓《十月》1982年第二期驼峰上的爱冯苓植《收获》1982年第2期沙海的绿荫朱春雨《十月》1981年第3期远去的白帆从维熙《收获》1982年第1期你在想什么顾笑言《花城》1981年第2期山道弯弯谭谈《芙蓉》1981年第1期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3一1984)山中,那十九座坟茔李存葆《昆仑》1984年第6期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青春》丛刊1983年第1期迷人的海邓刚《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美食家陆文夫《收获》1983年第1期棋王阿城《上海文学》1984年第7期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十月》1983年第2期远村郑义《当代》1983年第4期拂晓前的葬礼王兆军《钟山》1984年第5期烟壶邓友梅《收获》1984年第1期北方的河张承志《十月》1984年第1期祖母绿张洁《花城》1984年第3期市场角落的“皇帝”韩静霆《丑小鸭》1983年第8期燕赵悲歌蒋子龙《人民文学》1984年第7期绿化树张贤亮《十月》1984年第2期春妞儿和他的小戛斯张一弓《钟山》1984年第5期凝眸朱苏进《昆仑》1984年第5期神鞭冯骥才《小说家》1984年第3期啊,索伦河谷的枪声刘兆林《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8期腊月,正月贾平凹《十月》1984年第4期老人仓矫健《文汇月刊》1984年第5期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1985一1986)桑树坪纪事朱晓平《钟山》1985年第4期军歌周梅森《钟山》1986年第6期一路风尘王小鹰《收获》1986年第2期小鲍庄王安忆《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红高梁莫言《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爸爸,我一定回来达理《芙蓉》1985年第1期灵旗乔良《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10期你别无选择刘索拉《人民文学》1985年第3期馕神小传宋清海《小说家》1986年第4期风泪眼从维熙《十月》1986年第2期红尘霍达(回族)《花城》1986年第3期前市委书记的白昼与夜晚张笑天《花城》1985年第3期1987—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名单《甜的血腥的铁》杨咏鸣《上海文学》1987年第3期《牛贩子山道》雁宁《人民文学》1987年第3期《葫芦沟今昔》马烽《人民文学》1987年第4期《小诊所》周大新《河北文学》1987年第4期《清高》陆文夫《人民文学》1987年第5期《马嘶·秋诉》谢友鄞《上海文学》1987年第5期《陪乐》朱春雨《中国作家》1987年第3期《塔铺》刘震云《人民文学》1987年第7期《马车》陈世旭《十月》1987年第4期《喊会》柏原《青年文学》1988年第12期《年关六赋》阿成《北京文学》1988年第12期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哥德巴赫猜想》徐迟《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地质之光》徐迟《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人妖之间》刘宾雁《人民文学》1979年第9期《一个人和他的影子》刘宾雁《十月》1980年第6期《大雁情》黄宗英《十月》1979年第1期《美丽的眼睛》黄宗英《上海文艺》1978年第6期《船长》柯岩《人民文学》1979年第11期《特邀代表》柯岩《人民日报》1980年4月26日《中年颂》理由《北京文艺》1979年第11期《扬眉剑出鞘》理由《新体育》1978年第6期《热流》张楔《当代》1980年第4期《励精图治》程树榛《当代》1980年第2期《命运》杨匡满、郭宝臣《当代》1979年第2期《祖国高于一切》陈祖芬《人民日报》1980年10月2日《从悬崖到坦途》雷锋《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6期《彭大将军回故乡》翟禹钟、何立库、罗海鸥、江立仁《中国青年》1979年第3期《铁托同志》刘白羽《人民文学》1980年第4期《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陶斯亮《诗刊》1979年第1期《线》祖慰、节流《长江文艺》1980年第12期《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穆青、陆拂为、廖由滨《人民日报》1978年3月1日《勇士:历史的新时期需要你》韩少华《人民日报》1980年11月1日《笼鹰志》李玲修《人民文学》1980年第2期《正气歌》张书绅《鸭绿江》1979年第5期《赤子之心》杨笑影《解放军文艺》1979年第5期《无声的浩歌》任斌武《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历史之章》金河《鸭绿江》1979年第10期《划破夜幕的陨星》王晨、张天来《光明日报》1980年7月21、22日《爱情的凯歌》艾蒲、向明、郭光豹《解放军报》1979年4月12日《写在她远行的路上》马继红、王宗仁《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从青工到副教授》杨世远、孙兴盛、史祥鸾《中国青年》1979年第5期1981—1982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中国姑娘》鲁光《当代》1981年第5期《三门李轶闻》乔迈《春风》1981年第6期《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李延国《泉城》1981年第8期《共产党人》陈祖芬《人民日报》1982年6月28日《一片叶子》刘真《人民日报》1981年5月4日《橘》黄宗英《人民文学》1982年第2期《还是那双眼睛》孟晓云、丛林中《人民日报》1982年9月13日《希望在人间》理由《人民文学》1981年第10期《"蓝军司令"》江永红、钱钢《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8期《癌症≠死亡》柯岩《北京文学》1982年第7期《形天舞干戚》徐迟《人民文学》1982年第5期《艰难的起飞》刘宾雁《人民日报》1981年1月3日《播鲁迅精神之火》何启治、刘茵《当代》1981年第5期《大洋的此岸和彼岸》蒋巍(执笔)、贾宏图《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审丑者》祖慰《人民文学》1982年第8期《啊,龙!》李君旭《当代》1982年第3期《海河边的一间小屋》肖复兴《文汇月刊》1982年第9期《足球教练的婚姻》李玲修《人生》1982年第3期《河那边升起一颗星》李秀海、袁厚春《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12期《继母》韩少华《当代》1982年第6期《与祖国的文明共命运》戴晴《文汇月刊》1981年第5期《爱的暖流》牟祟光、桑恒昌《山东文学》1981年第9期《生命的近似值》黄尧、朱运宽《边疆文艺》1981年第11期《她心中有个明亮的世界》向义光、张飚《中国青年》1981年第21期《路的呼喊》风章《雨花》1981年第2期1983—1984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省委第一书记》袁厚春《昆仑》1984年第4期《访苏心潮》王蒙《十月》1984年第6期《小木屋》黄宗英《文汇月刊》1983年第5期《在这片国土上》李延国《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10期《关东奇人传》刘宾雁《文汇月刊》1984年第3期《快乐学院》祖慰《十月》1983年第5期《"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徐志耕、程童一、陶正明《解放军文艺》1983年2第期《希望在燃烧》乔迈《当代》1984年第3期《开拓者》那家伦《民族文学》1984年第2期《热血男儿》李士非《花城》1984年第6期《催人复苏的事业》陈祖芬《人民日报》1983年1月3日《恶魔导演的战争》刘亚洲《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5期《生当作人杰》肖复兴《北方文学》1984年第1期《原野在呼唤》王兆军《报告文学》1984年第6期《中国的回声》陈冠柏、周荣新《江南》1984年复刊号《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贾鲁生、王光明《解放军文艺》1984年第12期《南方大厦》理由《人民文学》1984年第8期《玛丽·若瑟的选择》林亚光《报告文学》1984年第10期《长河精英》岳非丘、邹越滨《人民文学》1984年第1期《奔涌的潮头》江永红、钱钢《昆仑》1984年第3期《东方佛雕》苏晓康《人民文学》1983年第10期《在大时代的弯弓上》蒋巍《人民文学》1983年第11期《胡杨泪》孟晓云《文汇月刊》1984年第4期《她在丛中笑》贾宏图《报告文学》1983年第7期《塞外传奇》孟驰北、张列《当代》1983年第4期《冰海沉船》吴民民《萌芽》1984年第10期《南通虎》周嘉俊《文汇月刊》1984年第11期1985—198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名单《中国农民大趋势》李延国《解放军文艺》1985年第5期《倾斜的足球场》理由《人民文学》1985年第7期《唐山大地震》钱钢《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3期《多思的年华》孟晓云《十月》1986年第5期《万家忧乐》霍达《当代》1986年第6期《理论狂人》陈祖芬《人民文学》1986年8月第7期《没有上银幕的故事》刘宾雁《人民日报》1986年8月7日《中国的小皇帝》涵逸《中国作家》1986年第3期《北京失去平衡》沙青《报告文学》1986年第4期《阴阳大裂变》苏晓康《中国作家》1986年第5期《转型人》祖慰《花城》1986年第6期《黑色的七月》陈冠柏《文汇月刊》1986年第11期《在人的另一世界》胡平、张胜友《文汇月刊》1985年第12期《魂系中华》赵军《中国青年报》1986年11月7日《蒙山沂水》彭雁华、彭雁平《人民文学》1986年第4期《人生环行道》蒋巍《文汇月刊》1985年第11期《中国男子汉》鲁光《中国作家》1985年第1期《当年他们多年轻》何晓鲁《昆仑》1985年第5期《法兮归来》凤章《啄木鸟》1986年第2期《知识的罪与罚》郭慎娟《报告文学》1985年第11期《一个成功者和他的影子》罗达成《北方文学》1986年第4期《市长张铁民》和谷《延河》1985年第5期、6期。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女人》 方之
《天云山传奇》 《李顺大造屋》 《芙蓉镇》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冬天里的春天》
《布礼》、《蝴蝶》 《人到中年》 《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泛指中国在1980年代开始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 流),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 文学现象。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 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 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 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
伤痕文学开端于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 上发表的小说《班主任》,其名称来源于复旦大学 一年级新生卢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汇报》 上发表的小说《伤痕》。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在此之前的中国小说中,自然一直主要 是作为环境因素的,而在这批作品之中 自然具有了主题的意义。
张承志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 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 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 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 化学的思考.
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 《爸爸爸》、《女女女》,阿城 的《棋王》、《孩子王》、《遍 地风流》,郑万隆的《异乡异 闻》,贾平凹的《古堡》、《远 山野情》,李杭育的《最后一个 渔佬儿》、王安忆的《小鲍庄》 等。
7.八十年代的小说(1)
三.伤痕文学的几个要点 1.对文学真实性的回归 2.呼唤人的出现,呼唤人道主义 “伤痕小说”中的“人”还不是本体意义 上的,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是观念的 “人”,而不是生命的“人”。 3.恢复并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4.明显的政治功利性
“伤痕小说”出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 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它是人们长期郁 积的情感的宣泄,带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 作家更多注意作品的社会批判功能,而对 作品的艺术审美功能有所忽视。在表现上, 有些作品幼稚粗糙,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 表达过于急切和直露。
李剑在《“歌德”与“缺德”》一文中,更是把那些揭露 林彪、“四人帮”的罪恶,批判封建法西斯专制和极左路 线,展示人们心灵创伤的作家和作品归入“缺德”之列, 因为“现代的中国人并无失学、失业之忧,也无无衣无食 之虑,日不怕盗贼执杖行凶,夜不怕黑布蒙面的大汉轻轻 叩门。河水涣涣,莲荷盈盈,绿水新池,艳阳高照。当今 世界上如此美好的社会主义为何不可‘歌’其‘德’?” 而另一些批评者则为之辩护,认为这些作品“突破了长期 以来的禁区,因此,是一种前进的运动,不是倒退。我们 呼唤革命现实主义的胜利,哪怕是有些作品读后使人感到 压抑,也比虚假的新生、强颜的欢笑好一万倍,因为它能 够使人们猛醒。” 这场论争是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中有关“歌 德”与“暴露”,有关“写真实”等论争的延续。它在文 艺界、思想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它的影响已不仅限于文 学创作,还触及到许多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这次争论, 推动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发展。
卢新华的《伤痕》发表在1978年8月11日的 《文汇报》上,作者由1978年的除夕夜开始 倒叙,描写了王晓华的母亲被打成“叛徒” 以后,母女两代人的生死离别。当她1978年 除夕回到家中时,母亲已经去世,她未能 最后见到母亲一面,这在她的心里留下了 难以抹灭的伤痕。小说最后写到王晓华在 母亲灵前的控诉:“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 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
80年代小说(1)
4、王蒙的创作特点:
创作主题的意识形态化,主要牵涉政治 问题以及极左路线从肉体到精神对人的 伤害; 创作手法上使用意识流等现代小说技巧; 小说语言在简明、通俗之外追求陌生化 效果,有的小说较为幽默。
张贤亮P117
主要小说
《土牢情话》《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 《龙种》《灵与肉》(改编成电影《牧马人》) 《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的菩提树》 等
高晓声P98
作品“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反映改革过程中农民文化心态有:
《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包产》《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出国》等 农民的奴性和“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缺乏做主 人的能力和意识 农村改革农民富裕能使农民恢复主人公意识
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
贾平凹P119 1.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肯定A 与对农民文化心理的反思B A《天狗》《人极》《五魁》 善良 正义 忠诚 B 《古堡》老大、云云、老二、光
大
《腊月· 正月》韩玄子、王才
2.对城市文化的渴望与批判 《小月前本》门门 才才 小月 《浮躁》金狗、小水、英英、石华、福运 《废都》庄之蝶、唐宛儿、牛月清、柳月、 阿灿 3、精神返乡对乡村未来的忧虑 《高老庄》子路、西夏、菊娃、蔡老黑、 苏红 《秦腔》引生、白雪、夏风、夏天义、夏 天智 夏君亭 《高兴》刘高兴、孟夷纯、五福
七、市井小说
关注城市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 陆文夫:“小巷文学”、“苏州文学”《美食 家》 邓友梅:京味小说《那五》《烟壶》
传统文化审美
传统文化反思
冯骥才:津门小说《三寸金莲》
八、乡土小说
林斤澜的怪味小说
80年代小说
文学的“寻根”
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 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 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 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 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 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 类生存的迷。” 代表作
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
特征
知青小说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 非常历史岁月的真实面目,凭吊流逝的青春 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 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 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 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凝重而奇特的组 成部分。
知青小说
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
第一阶段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带“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 血泪的控诉为特征。主要作品: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 孔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第二阶段 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 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要作品:史铁生《我的遥远的 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 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第三阶段 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 为特征。 主要作品: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陆
代表作家
韩少功,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 人。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 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 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 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 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 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哲学意蕴, 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在当代作家中,韩少功以思想深邃复杂 著称。他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大都蕴 涵较强的文化意味,其内涵既具传统意 象又有强烈的现代色彩。 代表作: 《爸爸爸》、《女女女》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汪曾祺的风俗小说
1、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 《受戒》的艺术特色:
A 对俗世生活之美、人情、人性之美的张扬; B 散文化的结构与叙事特色; C 别致、优美的语言。(简洁,短句对仗手法,口语化,文气)
2、 小说创作总体艺术特色: 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 鲜明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小说散文化 (重氛围、轻情节、语言散文化) 别具一格的语言。(简洁干净,文白互间,雅俗互见)
汪曾祺创作谈
风俗即小说;小说结构的精义就是“随便”;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里面 最重要的是 思想; 主脑(主题)就好像是风筝的脑线,作品就 是风筝。没有脑线.风筝放不上去,脑线剪 断,风筝就不知飞到哪去了。 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 觉到活着是美的 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学的影响, 对文学革新的主动寻求。 2、初步兴起: 80年代初出现的风俗画小说;朦胧诗创作; 83年后贾平凹、张承志、阿城、王安忆等人创作 3、文学主张: 文学有“根”, “根”是文化——民族的土壤 “根”有区别,非规范的民间文化——精华; 文学有“根”才能与世界对话; 寻“根”在于促进时代的变革。
《陈奂生上城》
人物:陈奂生
质朴、憨厚、勤劳、务实; 自私、狭隘,阿Q气,奴性
意义: 提出新时期农 民精神生活的引导与 提升问题;并从文化 层面来探寻中国农民 的出路。
艺术特色: A叙事与描写交错使用; B语言朴实凝炼,幽默风 趣; C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 轻松的喜剧色彩。
贾 平 凹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中 共党员。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 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 品。 著有长篇小说《高老庄》、 《废都》、《怀念狼》、《秦 腔》、《古炉》,《贾平凹文 集》(14卷),纪实文学《我是 农民》等。《废都》获1997年 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 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 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 获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爱的踪迹》获1989年全国优 秀散文集奖。
7.八十年代的小说(1)
李剑在《“歌德”与“缺德”》一文中,更是把那些揭露 林彪、“四人帮”的罪恶,批判封建法西斯专制和极左路 线,展示人们心灵创伤的作家和作品归入“缺德”之列, 因为“现代的中国人并无失学、失业之忧,也无无衣无食 之虑,日不怕盗贼执杖行凶,夜不怕黑布蒙面的大汉轻轻 叩门。河水涣涣,莲荷盈盈,绿水新池,艳阳高照。当今 世界上如此美好的社会主义为何不可‘歌’其‘德’?” 而另一些批评者则为之辩护,认为这些作品“突破了长期 以来的禁区,因此,是一种前进的运动,不是倒退。我们 呼唤革命现实主义的胜利,哪怕是有些作品读后使人感到 压抑,也比虚假的新生、强颜的欢笑好一万倍,因为它能 够使人们猛醒。”
四、刘心武与《班主任》
刘心武(1942- )原籍四川省安岳县,生于成都,1950年迁居北京。 1955年考入北京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北京第十三中学担任语文教 师和班主任十多年,后调任北京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 学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5年出版中篇小说《睁大你的眼睛》, 此后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班主任》、《绿叶与黄金》、《如意》、 《公共汽车咏叹调》、《立体交叉桥》、《王府井万花筒》、《5.19 长镜头》,长篇小说《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栖凤 楼》,非虚构小说《树与林同在》,以及红学著作《红楼三钗之谜》 等。其中,《班主任》(1977)和《我爱每一片绿叶》(1979)分获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钟鼓楼》(1985)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90 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 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改革文学的理解要点:
1.热忱呼唤改革,对改革进程作出迅捷反映和描写,就连 长篇创作也努力与时代同步。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张洁的 《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 《男人的风格》、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鸡窝洼 人家》等作品。
2.力图整体地反映变革中的时代与社会。或者从正面描写 经济政治体制的变革及冲突;或者从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变 化入手,透露改革浪潮对人们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的有力 冲击;或者从观念形态、道德规范、价值尺度等方面表达 人们对改革的关注和思考。
1.高晓生延续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传统 么?
2.谁在书写农民:知识分子立场还是以农民 意识来书写农民?
3.文学与实现、历史、时代的关系:怎样书 写,如何表达?写史诗的欲望?
第三节、反思文学
一、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
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社会发展中的迂 回曲折的远因前源进行冷静思索、重新审 视的创作潮流。
这一时期的“伤痕小说”创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既有表现“文革”所造成的家庭悲剧的《伤痕》(卢新 华)、《枫》(郑义)等,表现“文革”对知识分子的肉 体折磨和精神戕害的《我是谁?》(宗璞)、《啊!》 (冯骥才),也有表现“文革”给青年一代造成的心灵创 伤的《班主任》、《醒来吧,弟弟》(刘心武),《最宝 贵的》(王蒙),还有表现知青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 和不幸命运的《在小河那边》(孔捷生)、《蹉跎岁月》 (叶辛),表现十年动乱对农村经济和农村生活的摧残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月兰》(韩少功), 以及表现“文革”期间监狱“大墙”内的生活和斗争的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神圣的使命》(王亚 平)等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对“文革”进行了彻底 地批判和否定,在社会上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巨大社会效应, 并推动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发展。
三、蒋子龙与《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1941- Βιβλιοθήκη 河北沧州人。当过工人。1960年参军。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65年复员回原厂工作,历任生产 组长、厂长办公室秘书、车间代主任。1976年发表短篇小 说《机电局长的一天》,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1979年 发表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 说奖。此后,《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分别获 得1980、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开拓者》、《赤 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分获1977-1980、1981-1982、 1983-1984年度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出版有长篇小说《蛇 神》、系列小说《饥饿综合症》等。
陈奂生是陈奂生系列小说的主人公,作者以陈奂 生在变革时代的一系列经历来探讨改变国民性问 题。其作品有《“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 术》、《陈奂生出国》等。陈奂生性格也是李顺 大(《李顺大造屋》)、江坤大(《大好人江坤 大》)、刘兴大(《水东流》)、朱坤荣(《泥 脚》)等跨入新社会的旧式农民的共同性格,是 作者为探讨国民性塑造的典型性格。
四、刘心武与《班主任》
刘心武(1942- )原籍四川省安岳县,生于成都,1950年迁居北京。 1955年考入北京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北京第十三中学担任语文教 师和班主任十多年,后调任北京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 学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5年出版中篇小说《睁大你的眼睛》, 此后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班主任》、《绿叶与黄金》、《如意》、 《公共汽车咏叹调》、《立体交叉桥》、《王府井万花筒》、《5.19 长镜头》,长篇小说《钟鼓楼》、《风过耳》、《四牌楼》、《栖凤 楼》,非虚构小说《树与林同在》,以及红学著作《红楼三钗之谜》 等。其中,《班主任》(1977)和《我爱每一片绿叶》(1979)分获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钟鼓楼》(1985)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90 年代之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 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期蔚为高潮。这是一股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 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 革与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 《燕赵悲歌》;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 《花园街五号》;柯云路《新星》;贾平凹的 《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 月》;林斤澜的系列小说《矮凳桥风情》;何士 光的《乡场上》;
解读刘心武的要点 一是他特别关注社会问题,着力描写
身边的世相人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 任感和作家的敏感; 二是热忱地赞美人性,呼唤人道主义, 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出宽广博爱 的胸怀; 三是始终保持理性思考和启蒙意识, 以写实风格对社会现象冷静地剖析。
第二节、改革文学
一、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于70年代末开始出现,80年代前半
李剑在《“歌德”与“缺德”》一文中,更是把那些揭露 林彪、“四人帮”的罪恶,批判封建法西斯专制和极左路 线,展示人们心灵创伤的作家和作品归入“缺德”之列, 因为“现代的中国人并无失学、失业之忧,也无无衣无食 之虑,日不怕盗贼执杖行凶,夜不怕黑布蒙面的大汉轻轻 叩门。河水涣涣,莲荷盈盈,绿水新池,艳阳高照。当今 世界上如此美好的社会主义为何不可‘歌’其‘德’?” 而另一些批评者则为之辩护,认为这些作品“突破了长期 以来的禁区,因此,是一种前进的运动,不是倒退。我们 呼唤革命现实主义的胜利,哪怕是有些作品读后使人感到 压抑,也比虚假的新生、强颜的欢笑好一万倍,因为它能 够使人们猛醒。”
这场论争是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中有关“歌 德”与“暴露”,有关“写真实”等论争的延续。它在文 艺界、思想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它的影响已不仅限于文 学创作,还触及到许多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这次争论, 推动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发展。
三.伤痕文学的几个要点 1.对文学真实性的回归 2.呼唤人的出现,呼唤人道主义
短篇小说《班主任》 ( 《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是刘心武小说创 作的一次突破,也是新时期文学对“文革”话语的首次突破。作品打 破了“路线斗争”的模式,以伤痕人物形象轰动文坛,警醒世人。小 说本身的故事情节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它不过平实地描述了班主任 张俊石老师教育中学生的几件小事。作者也许意在正面肯定张老师敢 于接收曾被拘留的“小流氓”学生宋宝琦,并引导全班同学正确对待 落后学生的做法。张老师显然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作者倾心塑造的优 秀班主任的形象。但是引起评论家特别注重的却是并非主角的谢惠敏。 这是一个当时的“好学生”典型,她纯正朴实,严于律己,担任班上 的团支部书记,工作积极,不谋私利,坚决抵制“资产阶级思想”, 大热天也不肯穿裙子,把“小流氓”宋宝琦视为斗争对象。可是谢惠 敏与宋宝琦的共同误区是都把小说《牛虻》当作“黄书”。他们从精 神的蒙昧中走来,还带着尚未意识到的“内伤”。作者的敏锐之处就 在于发现了谢惠敏这个典型。谢惠敏形象的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在“文革”的异常语境中,人们的思想都不可抗拒地被僵化,精神营 养匮乏,思想方式简单,“忠诚”被导向盲从,“坚定”被扭曲为偏 执,纯朴和荒谬糅合在一个积极上进的女学生身上,曾经是一种普遍 的状况。然而在“文革”之后,再来审视谢惠敏式的心灵伤痕,就令 人震惊了。
3.创造了一批以改革家、开拓者形象为中心 的“当代英雄”,如乔光朴(《乔厂长上 任记》)、郑子云(《沉重的翅膀》)、 李向南(《新星》)等;此外,还通过冯 么爸(《乡场上》)、陈奂生(《陈奂生 上城》)、王才(《腊月·正月》)等各色 人物,写出了改革浪潮对人的影响。
4.不少作品存在着矛盾冲突简单化、人物塑 造理想化、艺术构思雷同化的弱点。
二、关于伤痕文学的论争 主要涉及的问题有:“伤痕小说”是写真实的吗?“伤痕
小说”是“暴露文学”吗?文学作品能写悲剧吗?这些问 题在今天已经不成其为问题,但当时却把这些问题当作很 重要很严肃的文艺问题来展开论争,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的文坛仍然延续着长期以来的“左”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批 评。有些批评者认为,“伤痕小说”是五、六十年代“写 阴暗面”的“暴露文学”的复活,是“向后看”的文学, 是“用阴暗心理看待人民的伟大事业”的“缺德”文艺, 会使人消沉,影响人民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斗志。他们把一 批揭露、控诉、批判“四人帮”的文艺作品都称为“向后 看的文艺创作”,并认为这类创作同当时提出的“团结一 致向前看,团结一致搞四化”的号召很不协调,主张应当 “提出文艺向前看的口号,提倡向前看的文艺”。
《乔厂长上任记》率先奏响改革的时代主 题。改革和反改革的冲突后来成为一种情 节模式,影响许多“改革小说”。
用笔如椽,浓墨挥洒,大刀阔斧,不事雕 琢,具有阳刚之气和豪放之风。但理胜其 辞和质胜其文则不免于粗犷中见出粗疏的 一面。人物塑造上的单纯化和理想化,则 有碍充分揭示性格的复杂性。
四.高晓生与陈焕生系列 高晓声(1928——1999年),江苏武进人。50年代
卢新华的《伤痕》发表在1978年8月11日的 《文汇报》上,作者由1978年的除夕夜开始 倒叙,描写了王晓华的母亲被打成“叛徒” 以后,母女两代人的生死离别。当她1978年 除夕回到家中时,母亲已经去世,她未能
最后见到母亲一面,这在她的心里留下了
难以抹灭的伤痕。小说最后写到王晓华在
母亲灵前的控诉:“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 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
“反思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包括:建国以来的重大 事件和“左”的社会思潮对人们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如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 等;残余的封建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在 人们精神上的烙印,如张弦的《银杏树》、叶蔚林的《蓝 蓝的木兰溪》、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等;对党和人民 的关系的反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如李国文的《月食》、 王蒙的《蝴蝶》等;对扭曲文化心理及“国民性”的反省 和剖析,如陆文夫的《井》等。“反思文学”的主题取向 大多是对民族的现状和历史所作的历史评价和理性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