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疗法
一、概述
精神分析治疗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最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神分析学是通过特殊的治疗设置,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运用精神分析技术,如分析阻抗、移情、反移情、梦等,对来访者潜意识的心理冲突和不成熟防御方式的理解和调整,达到缓解症状,促进来访者人格成熟的目的。
二、代表人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三、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1、精神层次理论
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PPT:指一些潜伏在内心,无法被自身主观意识所察觉的思想或观念)
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
2、人格构造理论(PPT)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本我:代表人性中最为原始的一面,包含了各种基本的欲望,如攻击欲望、自我保全的欲望和觅食的欲望,是生存的必要原动力。这些本能不懂得逻辑、道德和价值观,通过消除压力和增加快感来获得即刻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我,从实际和逻辑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平衡,在满足个体需要时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代表了人内心的道德准则,对个体的日常行为做出评价和判断。其产生和发展受到教育、环境、习俗和文化等的影响。主要作用是对本我做出约束,限制各种原始的欲望和冲动,以达到人心中理想的“我”,遵循“理想原则”。
人格构造中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者必须保持平衡,倘若本我或超我的任何一方占绝对优势,就会导致“神经官能症”的产生。
3、防御机制
在面对某些困境时,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在潜意识中采取某些心理调适方法,以求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减少不适的感觉。通常,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采用某些防御机制,这也是人对社
会的一种适应方式。但是,如果不恰当地过分使用某些防御方式则最终会导致对于社会和周围环境的不适应,产生心理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御机制:(PPT: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常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
(1)压抑: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是最基本的自我防御机制。一种是对本我中的先天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的压制,如偶尔头脑中涌现某个罪孽的念头和欲望,马上予以否定“不能这样”。一种是对后天生活中痛苦经验的压抑。人们往往回忆不起早年创伤性的生活经验,因为这样的回忆会使人痛苦。例如,有一些曾遭受极悲伤或目赌惊恐事件的人,会把那次经历忘得一干二净,无法再回想起来。比如战场上的士兵、从火里逃生的人、失恋的人……在事件过后,以失去记忆来免去面对的痛苦与悲伤。
例:一天夜里,一个男孩看见父亲殴打母亲。事后被问及这次经历时,男孩坚持他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也许他并没有撒谎。相反,或许是因为那一幕恐怖得让他难以接受,因此将这个经验压抑于意识之外。
(2)否认: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认”,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
上暂时的安慰。“否认”与“压抑”极为相似,但“否认”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认”。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譬如,小孩子闯了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就像沙漠中的驼鸟,敌人追赶逼迫在眼前,无法面对,把头埋于沙堆中,当做没这回事一样,都是一种否认的表现。当突然遭受到某些短期内难以承受的重大打击(如亲人的亡故或面对绝症)时,人们常常会使用此种机制。(“这不是真的!”,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
例:一名深爱妻子的鳏夫在妻子死后很久,仍然表现得好像她还活着一样。他在饭桌前给她留一个位子,告诉朋友们她走亲戚去了。对这名鳏夫而言,与清醒地承认妻子已经死亡相比,这种假装更能让他容易接受。
(3)认同: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就定义来说,认同可借由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以为个人带来不易得到的满足或增强个人的自信。例如:一位物理系学生留了胡子,是因为他十分仰慕系中一位名教授,而该教授的“注册商标”就是他很有性格的胡子,此学生以留胡子的方式向教授认同。其他如“狐假虎威”“东施效颦”都是认同的例子。认同有时也可能认同一个组织。例如:一个自幼失学的人,加入某学术研究团体成为该团体的荣誉会员,并且不断向人夸耀他在该团体的重要性。
(4)合理化: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譬如,某人在丢失钱包后,会用“破财消灾”或“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等俗语安慰自己。很多强迫型精神官能症和幻想型精神病来访者就常使用此种方法来处理其心理问题。(“酸葡萄”、“甜柠檬”)
(5)反向形成: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换言之,使用反向形成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在性质上,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过程。譬如,某些有暴力倾向的人往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却显得谦逊有礼。我国“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与俗语“赶狗入穷巷”、“以退为进”都是反向的表现。反向行为,如使用适当,可帮助人在生活上之适应;但如过度使用,不断压抑自己心中的欲望或动机,且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轻者不敢面对自己,而活得很辛苦、很孤独,过度使用将形成严重心理困扰。在很多精神病来访者身上,常可见此种防卫机制被过度使用。
(6)退行: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例如,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退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