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https://img.taocdn.com/s3/m/9acc93307cd184254a35351f.png)
E
A
CB D
返回目录
2.下列图中,正确反映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两侧
大气运动的是( C )
•
B.
• C.
D.
3.关于气压带叙述错误的是( D )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压带,4个高压带
B. 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大致在南北纬30°左右
C.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低压带气流上升,多晴天;高压带气流下沉,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返回目录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返回目录
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有什么规律?
①全球共七个气压带和六个 风带呈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②气压带的分布呈高低 相间分布 ③风带的分布呈东西东, 北半球呈“撇”南半球呈 “捺”,风向高压指向低 压
为热(力极因地素所高致气。压)冷
返回目录
小组合作探究二:
假设情景二
1.地球自转 2.地表性质均一 3.太阳直射赤道 地球自转: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不移动)
(百帕)
1000
北半球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北半球的高空风
返回目录
低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返回目录
思考:冷暖两个气团相 交汇,会发生什么情况?
A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丁是热力原因形成 的高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2.2气压带和风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2.2气压带和风带](https://img.taocdn.com/s3/m/1cbb32e4cc17552706220820.png)
大气环流的概念: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 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的意义: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 送到另一地区,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
大气环流的类型:
最典型的大气环流有三圈环流和季风 环流。
知识点回顾:
高压 上升
பைடு நூலகம்低压 下沉
低压
高压
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图,甲乙在
近地面,丙丁在高空,箭头 ②④ 分别代表空气的下沉 和上升运动,箭头① ③代表空气的水平运动。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中纬环流
盛行西 风带
副热带高 气压带
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高纬环流图,甲乙在
近地面,丙丁在高空,箭头 ②④ 分别代表空气的下沉 和上升运动,箭头① ③代表空气的水平运动。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极地与赤道间形成三圈环流, 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与六个风带。
表示太阳直射点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全球二分二至气压带和风带剖面图
小结:
大气环流
地球的球体形状
纬度不同的热力差异 (太阳辐射)
单圈环流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受热A
B冷却
热力环流示意图
如果把A换成是赤道,而B换成是极地,结果
将会是怎样?
理想状态下形成的单圈环流
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条件1:地表均一,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低压 高压
300N
高压 低压
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单圈环流不会存在
条件2:
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自转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16张PPT)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1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3a8aadb5901020206409c60.png)
[小组合作]
观察气压带和风带 的分布图,发现气压带 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例如:数量、分布、盛行风 的风向……〕
七
个南
气北
压 带
对 称 、
和相
六间
个 风
分 布
带
[问题探究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冬至日 春分日、秋分日 夏至日
北纬90°
66°34′
23°26′ 0° 23°26′
冷(高压)
〔低压〕
[问题探究2] 三圈环流的形成
考虑:上下纬之间受热不均 +
地转偏向力
[小组合作]
〔以北半球为例〕 讨论低纬环流圈 的形成: ①赤道上空的风 为什么不能一直流 向极地上空? ②副热带高气压 带是如何形成的? ③低纬度近地面 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请画〔粘贴〕出南半球气压 是什么风向?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秋分日-冬至日
60° 66.5ºN 30°
23.5ºN
0° 0º 30° 23.5ºS 60°
移 动 规 律
90° 极地高冬压至日带-春分日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冬至日-春分日
60° 66.5ºN 30° 23.5ºN
B.乙地位于300N附近 D.②是冷性气流
图2为“某日南半球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 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 带,完成3-4题。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
请画〔粘贴〕出南半球气压带、风带〔风向〕
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发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讨论低纬环流圈的形成:
高中地理课堂笔记 必修一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高中地理课堂笔记 必修一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https://img.taocdn.com/s3/m/6891c92267ec102de2bd89e0.png)
③冬季(1 月),大陆(亚洲、北美)形成高压中 心,保留于海洋上(太平洋、大西洋)的副极地 低气压带形成低压中心
(2)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④冬季(1 月),北半球气压中心分布: 亚欧大陆: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 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大西洋:冰岛低压
①30°N 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②夏季(7 月),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升温快, 陆地形成热高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截断
2、季风
注:上图中的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实际中并非如图般完整呈现
(1)东亚季风 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湿润),冬季西北风(干燥)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温度较高形成热低压——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夏季风从副热带 海洋(夏威夷高压)吹向陆地,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偏转为东南风;冬季陆地寒冷形成冷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阿留申低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 下偏转为西北风。 分布地区: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 影响气候:亚欧大陆为世界最大大陆,太平洋为世界最大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比强烈,东亚位于其 间,成为世界季风最典型分布地区,对气候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夏季风源自海洋,水汽含量多, 温暖湿润,受其影响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冬季风源自内陆,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强劲, 寒冷干燥,受其影响降水较少,气候寒冷(低温)干燥。在 30°N,世界大部分地区形成热带 副热带沙漠气候,而我国华南,夏季受来自于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植被丰富,水网 密布,成为鱼米之乡。此外,夏季风的强弱进退也直接影响东亚的水旱灾害的发生。
高中地理课堂笔记 必修一 整理:何建华(四川省大英中学) Email:purple847@ QQ:15126905
(3)近地面气压带比较
3-2气压带和风带(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1)
![3-2气压带和风带(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02dd4920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0.png)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0° 赤道低压带
盛行西风带
相互碰 撞抬升
90°S
寒冷堆 积下沉
30°S 副热带高气压带
60°S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大气环流的组成
2.三圈环流
4)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
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每个气压带约占10个纬度, 每个风带约占20个纬度
1.单圈环流(理想状态) N
1)形成条件(假设)
①地表均匀(无海陆之别、地势 高低之分)
②地球不自传(无地转偏向力)
③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移动)
S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大气环流的组成
1.单圈环流(理想状态) 2)成因:
地表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
垂直方向 赤道地区:上升气流 两极地区:下沉气流
高空北上气流右偏成西南风 北纬30度上空
①赤道低压带 (热力原因)
②副热带高压带 (动力原因)
南风 赤道上空
形成副热带高压
③东北信风带
赤道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近地面赤道形成低压
到北纬30度 上空偏转成西 风,气流无法 北上在此堆积 (动力不足) 被 迫 下 沉
北纬30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大气环流的组成
1.三圈环流 2)中纬环流
①盛行西风带
②副极地低压带
被 迫
(动力原因)
下 沉
极 锋
被迫 爬升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冷气团 北纬60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纬30度
近地面气流右偏成西南风——盛行西风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一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a5f68324431b90d6c85c76c.png)
陆地上:印度低压 海洋上: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亚地区:冬季——西北季风 夏季——东南季风 南亚地区:冬季—压
副 极 亚洲高压
地
低
气
压
带
阿留申低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高压
北半球夏季气压中心
亚速尔高压
印度低压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夏威夷高压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
1、分布:
北太平洋 七月 夏威夷高压 一月 阿留申低压 亚洲大陆
印度低压或亚洲低 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或亚洲高压
北大西洋
亚速尔高压 冰岛低压
2、成因: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夏季,大陆升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高压
南半球——带状分布
(二)季风环流
1、概念: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 著改变的现象,成为季风。
2、分布:
典型地区——东亚和南亚
阅读教材第53~54页(二)及图2-34,
60 º 30 º 0º 30 º 60 º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60 º 30 º 0º 30 º 60 º
低气压 高气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总结:
东 亚 冬 风向 季 成因 风向 西北季风 南 亚 东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气压带、风带位置 的季节移动
夏 季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终年受副热带 高压控制—— 炎热干燥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07d9605f0e7cd184253688.png)
教学设计1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a、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b、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提问: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
通过讲解和演示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3.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请结合P41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逐步投
二、课堂总结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
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重要原因之一。
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1)该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气压带、风带南移)。
)上图表示北半球的(夏)季,图中高、低气压的名称分别为夏威夷高压和印度低压。
A、B两处季风中,主要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是
另一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终年温和湿润
.终年高温多雨
.终年炎热干燥
C三地中冬季气候最温和的是 A ,年降水量最少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3.2 气压带和风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3.2 气压带和风带](https://img.taocdn.com/s3/m/3e65dda9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b.png)
2.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A__赤__道__低__气__压__带__ , B___东__北__信__风__带___ , C_副__热__带__高__气__压__带_ , D__盛__行__西__风__带___ , E_副__极__地__低__气__压__带, F___极__地__东__风__带___ , G_极__地__高__气__压__带__。 3.三圈环流的名称: ①__低__纬__环__流____,②__中__纬 ___环__流___,③__高__纬__环__流____。
4.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做周期性 的季节移动。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 是夏季偏___北_____,冬季偏____南____。如图所示:
[归纳总结]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1)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 压带、风带相间分布,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 同。
1~2.解析:第 1 题,甲图位于北半球,由甲图中气压带的位置 可知,此时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北半球为冬季,该季节 30°N~40°N 受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南风。第 2 题,由上题分析可 知,甲图表示北半球的冬季;乙图也表示北半球,图中赤道低气压 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偏北,表示北半球的夏季。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最新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 形成的影响。
核心素养定位 1.在示意图中指出主要的气压带、风带,并说明其分布特点。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综合思维) 3.运用示意图,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分析 其对气候形成的作用。(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https://img.taocdn.com/s3/m/e5c87a78852458fb770b5656.png)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单圈环流(2)三圈环流2、由“热力”原因(冷热不均)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气压带、__________气压带 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气压带、: ___________气压带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夏季_____移,如夏至日,赤道低压带全在赤道以_____。
冬季_____移。
如冬至日,赤道低压带全在赤道以_____。
①在下图中写出6个风带和7个气压带。
②画出北半球的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② ① 甲 600 乙1.(08广东文基)下列对风向描述正确的是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③如果地球不自传,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 ④如果地球不自传,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读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①是信风带B .②是温和湿润的气流C .甲点位于30°N 附近D .乙点位于赤道附近 读右图,完成3题。
3.若此图为北半球中纬环流圈,②为近地面风向,则其为A .东北信风B .东南信风C .中纬西风D .极地东风读关于大气运动的简图,完成4~5题:4.图中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A .①极地高气压带B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C .③东南信风带D .④副极地低气压带 5.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球近地面共有6个气压带、6个风带B.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D.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风向相同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阴影部分表示气压带, 空白部分表示风带。
回答6-7题。
6.图中字母a 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副极地低气压带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60ººº60ºº30ºº ººD .极地高气压带7.图中字母b 处所示的风向是 ___________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8~10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74c704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6d.png)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2.学生能够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3.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读各地气候变化的特点、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实地观察和书写报告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的获取、整理、运用和创新。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勇敢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2.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和把握北半球和南半球大气环流规律和对应气候类型的异同;2.学生对各种环流系统的联系和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以及其中复杂、细微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讲授气候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特点、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2.观察法: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以及气候分布等的相关资料;3.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4.读图法: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气候和气候带分布规律等知识。
五、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以问题导入,例如“为什么北京的气温在四季之间的变化很大,而开罗的气温相对较稳定?”第二步:知识讲解1.气压带的概念和区分特征;2.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步: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并分析相关数据资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课件(共17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课件(共1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4aa337bbcd126fff7050b7a.png)
留在海洋上。
LOGO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副极地低压
低压 副热带高高压 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夏季:大陆增温快于海洋 陆地形成低L压OGO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亚速尔高压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LOGO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北风
凉爽干燥
西南风
高温潮湿
夏季风强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我国西南地区
热带季风
LOGO
LOGO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冰岛
低压大 副
西
蒙极古-地-西伯低利亚气高压压
亚欧大陆
阿留申60N
带太 低压 平
洋
洋
30°N
一月
LOGO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大 西
亚速尔洋
高压
60N
太
亚欧大陆 平
LOGO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高压副极地低低压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冬季:大陆冷却快于海洋,形成高压 LOGO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冰岛 低压
亚洲高压(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60°附近原为副极地低压带,冬季陆地表面形
成高气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只保
副亚洲热(带印度高)气低压压
带洋夏威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课件(共23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课件(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3e1d9b1941ea76e58fa0464.png)
3、请总结季风环 流的成因有哪 些。
解说 导航
热力环流 海陆影响
季风环流2.swf
水平运动 理想环流 季风环流 课堂练习
三圈环流 影响气候
风带移动 主页
季风 夏季 冬季 成因 风向 风向
南亚 季风
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 动(夏季)
没有明显差异的地区 全年温度降水如何 如何
一般最低温度>0度不说寒冷,不高于20度 不说炎热
❖地中海气候 夏季高温干旱,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1、热带草原 2、热带沙漠 3、地中海 4、温带海洋 5、热带季风 (南亚) 6、亚热带季风 7、温带季风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LOGO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
纬
流
高空北上气流 右偏成西南风
到北纬30度上空偏 到北纬30度上空偏 30 转成西风, 转成西风,气流无 法北上在此堆积
被 迫
南风
下 沉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30度形成 近地面气流右 偏成东北风 赤道受热,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 近地面形成低压 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北纬30度 北纬30度 30
极地高气压带
----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
东
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
信
风
赤 道 低 气压 带
思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否为热力因素所致。 是否为热力因素所致 思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否为热力因素所致。 动力因素
极地高气压带
请观察 并归纳 它们的 分布规 律是: 律是: 南北对称 相间分布。 相间分布。
夏 性质 炎热多雨 高温多雨 季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我国东部、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主要分 我国东部、朝鲜半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 岛、日本 国西南 布地区
小结
热 力 环 流
假设
③地球自转
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公转 ③地球不自转
单圈 环流
三圈 环流
②地球 公转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大气 环流
1.地球不自转 1.地球不自转 2.地表性质均一 2.地表性质均一 3.太阳直射赤道 不移动) 太阳直射赤道( 3.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最多?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最多?
假设
思考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最少? 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最少?
北极
单 圈 环 流
赤道
赤道 南极 北极
南极
大气环流
1.定义: 1.定义: 定义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的大气运动。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 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意义 意义: 2.意义: 促进了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 促进了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2、读图并思考回答: 、读图并思考回答:
(1)该图表示北半球 冬 季时的大气环流 ) 状况,试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状况,试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 )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 A. 东北信风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
深入思考: 深入思考
如果把“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这个假设也否定掉, 如果把 这个假设也否定掉, 我们地球表面的大气应该是一种什么状况? 我们地球表面的大气应该是一种什么状况?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7个气压带 个气压带 6个风带 个风带
风
盛
行
西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
北
信
风
赤 道 低 气压 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
行
西
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 地 东 风
极地高气压带
1. 地表性质均一 2.太阳直射赤道 不移动) 太阳直射赤道( 2.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夏至日 春秋分日 冬至日
大 太 西
亚欧大陆
平 洋
洋
七月 亚速尔
高压
副 亚洲(印度)气 压 带 热 带 高 亚洲(印度)低压
夏威夷 高压
30°N
(二)季风环流
(二)季风环流
总结: 总结: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对比
东 亚 季 风 南 亚 季 风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寒冷干燥 温暖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风向 冬 性质 季 成因 风向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南极圈
太阳位置 低气压带 高气压带
合作学习
1.若下图是三圈环流中的中纬度环流侧视图, 1.若下图是三圈环流中的中纬度环流侧视图, 若下图是三圈环流中的中纬度环流侧视图 处为( 则③处为( D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盛行西风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盛行西风带
思考:冷暖两个气团相 思考 冷暖两个气团相 高纬环流 交汇,会发生什么情况 会发生什么情况? 交汇 会发生什么情况
极锋 中纬环流
极地东风
1.地球不自转 地球自转: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1.地球不自转 地球自转: 2.地表性质均一 2.地表性质均一 3.太阳直射赤道 不移动) 太阳直射赤道( 3.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考虑海陆分布——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分裂成一个 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分裂成一个 考虑海陆分布 个高、 个高、低气压中心
冰岛
低压 阿留申 低压
60°N
一月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副 蒙古 地 低 气 压 带 极 西伯利亚高压
知识回顾: 知识回顾:热力环流
低压
高空
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地面
冷
热 冷 地表受热不均匀
知识回顾: 知识回顾:风的形成
1.高空中风受几个力的作用?最终 高空中风受几个力的作用? 高空中风受几个力的作用 风向如何? 风向如何? 2.近地面风受几个力的作用?最终 近地面风受几个力的作用? 近地面风受几个力的作用 风向如何? 风向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