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5篇)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为提升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医疗安全,特制定我院患者身份查对制度。
1.建立“腕带”识别标识卡:①对昏迷、神志不清、老年人、特殊情况(智力问题、脑萎缩等)、告知患者佩戴腕带标识。
②填写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医院、病房、住院号、电话号码、诊断,腕带填写应字迹清晰、填写准确,填写完毕后应经____人核对无误后才可使用。
“腕带”原则上佩戴在病人“左手”,若损坏需及时更换,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处置时应核对以上项目。
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③佩戴腕带标识实行班班交接,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2.护士在给患者进行各项操作前必须核对患者身份。
询问患者全名时需确定患者有具体回应,由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你叫什么名字?),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
如无法回答时由家属代为回答确认。
杜绝以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来确认其身份。
要求使用患者的姓名及住院号作为患者身份核对的两个要素。
3.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班程序与记录。
4.不同病人身份识别的方式:①意识清楚,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患者使用床号、姓名、住院号三种结合的方式来识别身份。
②对同姓名的患者除因分开收住外,进行各项处置时应严格查对制度,用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地址或职业或身份证号五种病人信息来确认患者身份,确保准确无误。
注:男性佩戴蓝色腕带标识。
女性佩戴红色腕带标识。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2)是指在医疗机构进行就诊或入院手续时,对患者身份进行核实和验证的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与患者本人的身份一致,防止身份冒用和医疗欺诈等问题的发生。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通常包括以下的步骤:1. 身份证明:患者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护照等。
医疗机构会对这些材料进行核查和复印。
2. 核实个人信息:患者需要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医疗机构将核实这些信息的准确性。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5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确认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床头牌、手腕带、双向核对)。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右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内镜、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确认核对程序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2)患者身份确认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床头牌、手腕带、双向核对)。
门诊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一、门诊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同时核对就诊卡号、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5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二、医院挂号人员应准确录入患者身份信息,双向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建就诊卡。
三、门诊患者必须凭有效号条及就诊卡就诊,医生诊疗前必须核对患者的就诊卡号、姓名、性别、年龄等。
四、对门诊患者进行治疗、处置及报告单发放前,实施者应亲自查看患者病历或检查申请单,并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核对患者信息,身份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五、对老人、小孩、视听障碍等无法沟通患者,要与其家属沟通核对,无家属者须请第三方参与并索要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查对,确认无误后进行诊疗、处置。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1、抽血、给药、输血等操作前要认真查对床号、姓名,进行识别患者。
2、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进行交接病人时,要详细核对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进行识别患者,做好交接记录。
3、手术室(麻醉)与病房、ICU之间要详细核对科别、住院号、床号、姓名、手腕带、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及其标志,对术前用药输血前八项结果、药物过敏试验结果、手术医嘱所带的药品、物品(如CT、_片)等进行核查。
有交接记录。
4、产房与病房之间,要详细核对产妇的床号、姓名、新生儿的.性别、手腕带,进行识别,做好交接记录。
5、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新生儿等使用腕带标识,腕带上注明科室、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作为各种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
患者佩带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6、手术医生应在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并与患者共同确认与核对。
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患者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四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
7、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二)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
(三)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四)重症医学科、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的手术患者、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信患者的身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 在医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必须至少具有一项唯一可信的身份识别信息,门急诊患者以“就诊卡号”作为唯一可信识别信息,住院患者以“住院号”为唯一可信识别信息。
2. 要求在对病人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收费或转运前必须核对两种以上(至少姓名和年龄)的病人信息,确认病人身份。
3. 其他可用于核对的信息包括,住院病人:性别、年龄、病区、床号;门诊病人:性别、年龄、有效身份证明信息。
4. 清醒并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患者核对病人姓名时,请病人说出自己的姓名,确保身份正确性;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或核对腕带信息,确保身份正确性;无陪同的患者,必须核对腕带信息。
5. 病人在办理入院手续时有义务提供有效身份证明,确保录入准确。
住院处在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时,必须核对病人信息,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完整填写病案首页患者一般信息部分,对确实不能明确的信息,应如实填写“不详”,并在病人提供有效身份证明后补充完整。
6.每位入院病人到达病区时,护士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如有不符,通知入院处,纠正错误信息。
输入或填写病人床头信息、所有病人均使用腕带同时建立腕带信息:包括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等病人信息。
7.在诊疗护理过程中需严格核对患者信息,包括腕带信息,准确无误方可执行。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篇1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1、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需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详细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兰色纸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糊涂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3、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c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4、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使用“腕带”识别标识制度与措施一、各病区对手术、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应使用“腕带”做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标志。
二、急诊科、icu在与病区交接时,护士对上述病人应仔细核对腕带标识是否与病历相符(包括床号、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与签名。
三、外科系统各病区责任护士对医嘱备手术患者,查对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预备,并在患者手腕上戴上腕带,标明床号、姓名、手术名称、双侧手术部位应注明左、右。
手术当日,手术室人员应与送手术者共同核对标识上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送入手术间,并做好记录与签名。
术后手术室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方能离开,手术病人回病房,于次日上午晨交班后由责任护士核对取下(前提是患者麻醉糊涂后)。
四、产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儿科病房,针对无自主力量的婴儿应给腕带标识,内容包括婴幼儿姓名、性别、床号、科别、父母姓名。
转科时应仔细核对,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并签名。
五、病危患者用深红,手术患者用粉红,小儿用蓝色。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指的是医疗机构通过一系列措施,对患者的身份进行确认的制度。
这个制度的推行是为了保障医疗机构和患者的权益,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防止身份混淆和患者冒名顶替的情况发生。
本文将探讨患者身份确认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措施。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医疗机构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患者的身份确认是医疗服务的前提。
通过身份确认,可以保障患者的真实身份,确保医疗服务提供给真正需要的人,避免因为身份混淆而给错误的患者提供服务,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其次,提高医疗服务的准确性。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可以通过核对患者的身份证明文件和医保卡等信息来确认患者的真实身份,避免患者冒名顶替或提供虚假信息。
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可以确保医疗记录和处方的准确性,避免因为患者身份混淆而导致医疗记录和处方混淆,提高医疗服务的准确性。
再次,保障医疗机构和患者的权益。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可以保障医疗机构的权益,避免因为患者身份混淆而造成医疗机构的经济损失。
同时,也可以保障患者的权益,防止患者的个人信息被泄露或被他人冒用,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安全。
为了实施患者身份确认制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患者身份确认窗口。
该窗口负责协助患者进行身份确认,接收并查验患者的身份证明文件和医保卡等信息,确保患者的真实身份。
其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身份信息的记录和管理。
应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信息数据库,确保患者的信息被正确记录和管理,避免身份信息的混淆和丢失。
再次,医疗机构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身份确认的准确性。
例如,可以采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对患者的身份进行确认,避免因为证件的伪造或遗失而导致患者身份无法确认。
总之,患者身份确认制度对于医疗机构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确认患者的身份,可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同时也能保护医疗机构和患者的权益。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常用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有床头牌识别、腕带识别、就诊卡识别、患者家属及陪同人员识别、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识别等。
二、门、急诊就诊患者根据姓名+年龄进行患者身份识别。
三、住院患者病历唯一标识(病案号)管理。
四、医务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本院规定对住院患者使用床头牌和腕带上的“床号+姓名”进行身份识别,其他科室以“姓名+年龄”进行身份识别,并采取反问式询问方式,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五、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六、对重点患者,如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痴呆、镇静期间、MECT、急诊、急救、输血等患者,在诊疗操作前必须核对腕带,让患者、家属或工作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准确确认患者身份。
七、患者转科交接时,尤其是在急诊、病区、MECT室等之间的转接,需进行患者身份识别,严格执行转科交接流程,
健全转科交接登记。
八、对无有效证件证明或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使用“腕带”身份识别,在腕带上填写“住院临时姓名”、床号等信息;在病历上注明无法识别身份的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注:患者“住院临时姓名”,根据医院“三无”精神病患者入院命名管理规定,“三无”精神病患者姓名前两字统一使用“党恩”,末一字按照《“三无”精神病患者姓名备选字库》依次选择,并做好标记,不得重复使用。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3、5、1、2患者身份得确认制度、方法及其核对程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得唯一依据)。
2、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得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得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得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得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得手段,以确保对正确得患者实施正确得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得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得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得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得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得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一、目得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得准确性,确保所执行得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得安全,特制定查对制度。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1、凡门诊、急诊、住院的患者进行各种标本采集(包括病理标本)、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种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使用姓名、年龄、床号等两项身份识别方式核对患者身份,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2、禁止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门诊患者使用姓名、年龄(性别)两项核对患者的身份。
4、所有住院患者均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标识。
5、实行双向核对,病区医护人员除核对床头卡与腕带外还必须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作为患者身份的最后确认。
询问患者姓名时,须有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您叫什么名字?)不能直呼患者的姓名;如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不能回答时,由家属代为回答确认。
6、作各种辅助检查及治疗时,除与腕带核对外,还必须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名字。
如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不能回答时,由家属代为回答确认。
7、严格执行腕带使用制度。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1为了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患者必须如实填写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首页上的身份信息;
2本院要求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前或转运患者前至少核对两种以上的患者信息,(住院患者:姓名和住院号;门诊患者:姓名和就诊号),确认患者身份;
3核对患者姓名时,请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确保身份正确性,在核对患者信息时,医用腕带信息可替代患者床头卡信息;
4门诊和急诊的各个流程均需做好患者身份确认:
4.1预检时需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并核实有疑问的信息;
4.2挂号室在输入患者信息时,再次核对上述信息,核实有疑问的信息;
4.3医生在为患者开写处方、各种检查单及住院证时,必须核对患者基本信息;
4.4各辅助科室在检查前必须核对患者信息,分发报告单时须再次核对患者信息;
4.5药房在发药时都必须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以保证确认患者身份;
5入院处在为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时,必须核对患者信息,并对有疑问的患者信息加以核实;
6每位入院患者到达病区时,护士填写并核对床头卡、诊断小牌,腕带,包括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诊断等患者信息,如有不符,通知入院处,纠正错误信息;
7腕带使用规范
7.1患者住院期间佩戴腕带。
护士应向患者或家属交代医用腕带的用途,取得他们的配合。
佩戴在左手腕部(特殊情况除外),松紧适宜;
7.2医用腕带包括患者的姓名、住院号、年龄、药物过敏史等。
信息清晰、准确;
7.3患者若一侧肢体或手部水肿导致腕带压迫组织,当班护士及时剪去腕带,并在其他肢体佩戴;
7.4若在住院过程中发生腕带脱落、损坏、由病房护士及时根据患者信息补填,佩戴;
7.5在住院过程中患者有跌倒风险、药物过敏等,须做好警示。
主要患者的身份确认制度及流程
主要患者的身份确认制度及流程
简介
主要患者的身份确认制度旨在确保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给正式受治疗的患者。
该制度是为了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保密性,防止医疗服务被滥用。
身份确认过程
以下是身份确认的具体步骤:
1. 患者到医疗机构注册时,必须出示身份证或其他可接受的身份证明文件。
2.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核对所提供的身份证明文件并将患者个人信息登记在电子健康档案中。
3. 在随后的就诊过程中,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通过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进行身份确认。
身份确认规定
主要患者的身份确认制度应遵守以下规定:
- 患者的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未经患者同意不得披露。
- 医疗机构应存储患者的个人信息以确保安全和保密性。
- 如患者无法出示身份证明文件,医疗机构应采取其他措施确
认其身份。
- 医疗机构应定期审核其身份确认制度,以保持其可靠性和有
效性。
结论
主要患者的身份确认制度对于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患者隐
私的保密性非常重要。
医疗机构应加强与其员工的沟通和培训,以
确保身份确认制度的顺利实施。
同时,医疗机构应不断改进其制度,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患者需求。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9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9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1、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2、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3、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4、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如果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
5、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护人员根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1、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览卡。
2、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识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
3、临床治疗护理活动中,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采取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4、对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
一、为了执行各种查对制度的准确性,在执行各种诊疗操作前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包括姓名、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床号等)以上项目对患者的身份进行识别,禁止仅以床号作为识别唯一依据。
二、住院患者在诊疗活动中,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
医务人员应认真核对“腕带”标识内容,并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三、护士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为患者实施操作前(如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血或血液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治疗性操作及氧气吸入、吸痰、口腔护理、导尿、灌肠等护理操作),必须同时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对患者两项(姓名、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床号等)以上核对患者身份,并让患者或近家属陈述患者的姓名,确认无误后才能实施操作。
四、为患者采集血标本时,护士必须携带贴有患者信息、检验项目条码卡的采血管到患者床旁查对无误,方可采血。
五、查血型、合血的病人必须执行“一人一针一管”原则,严禁多人多采。
采集输血标本及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和双人查对、签字制度。
六、为患者实施有创诊疗及护理操作前、麻醉前、手术前,执行者要主动与患者沟通,由患者或近家属陈述患者的姓名,护患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七、化验标本盒上的标识码与检验报告识别码一致。
放射、检验、检查申请与报告单使用的门诊号/住院号、姓名或其他病人所独有的信息应一致,在各种检查过程中应核对病人腕带信息。
八、对手术患者,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三方严格落实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安全核查流程及患者交接环节中身份识别措施。
九、对传染病、药物过敏、有跌倒、坠床、压疮风险等特殊患者应有识别标识。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1. 护理人员在进行给药、输血或标本采集等各项护理操作等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核对床头卡和手腕带。
2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必须双人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血型。
3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辨别病人的一种必备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相关记录。
4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并与手术室护士进行双人核对。
手术完毕后,由巡回护士将病人送入ICU或病房,再次与病房护士共同核对患者手腕带上的信息。
5急诊抢救室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识别病人的一种有效手段。
如需收治住院,由急诊室护士与病房护士双人核对患者手腕带信息及住院证。
口头医嘱制度与执行流程1非抢救情况下,护士不执行口头医嘱及电话通知的医嘱,2重抢救过程中,医生下达口头医嘱后,护士需重复一遍,得到医生确认后方可执行。
开出口头医嘱的医师必须是患者的管床医师或现场急救职称最高,年资最长的医师。
3在执行口头医嘱给药时,需请下达医嘱者再次核对药物名称,剂量及给药途径,以确保用药安全。
执行完毕后告知医生。
4抢救结束应请医生及时补记所下达的口头医嘱用药。
5在接获电话医嘱或重要检验结果时,接听护士需对医嘱内容或检验结果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能记录和执行。
6擅自执行口头医嘱行为视为违规,一经发现将给予处理。
流程1患者发生极危重症需立即抢救 2医师开口头医嘱 3护士复述4 医师确认无误 5执行医嘱 6抢救结束,补记执行医嘱危急值(口头)报告制度1. 护士接到检验科或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电话后核对患者相关信息,无误后登记在危急值记录本上。
2. 护士要及时向医生准确,无误反馈检查结果。
3. 临床医生接到电话后首先考虑亮点:一是该结果是否与临床症状相符;二是如果临床症状不符,样本的留取是否有问题需查找原因。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确保我们的医疗服务既安全又有效,避免因为认错患者而引发的医疗错误,咱们特地制定了这个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规范患者身份的确认流程,维护患者的权益,同时提升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确保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第二章目标与适用范围这个制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科学的身份识别流程,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防止身份混淆和医疗错误。
它适用于我们医院内所有与患者身份确认相关的部门,比如门诊、住院、手术、检查和检验等环节。
第三章法规依据本制度是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病人安全管理办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结合了我们医院的实际情况,确保内容符合国家政策和行业规范,具有可操作性。
第四章身份识别管理规范4.1 患者身份确认在患者就诊之前,医务人员必须进行身份确认。
确认的方式可以是:- 核对患者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户口本等)- 确认患者的姓名、性别和出生日期等基本信息- 利用医院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核实4.2 多重识别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确认的准确性,我们建议采用多重识别的方法,比如:- 指纹识别- 二维码扫描- 其他生物识别技术(像人脸识别)4.3 责任分工在身份确认的过程中,各个部门需要清楚各自的责任:- 门诊接待人员负责初步的身份确认- 医生在问诊时要复核患者的身份- 护士在实施护理时要再次确认患者的身份第五章操作流程5.1 患者到达患者到达医院后,接待人员要主动迎接,并解释身份确认的重要性。
5.2 信息录入接待人员需要把患者的基本信息录入系统,确保信息的准确和完整。
5.3 身份验证信息录入后,接待人员要通过身份证件等进行身份验证,确保信息一致。
如果发现不符,要立即告知患者并进行修正。
5.4 医生复核在接诊之前,医生需要再次核对患者的身份,确保接诊信息准确。
患者在问诊时也要主动提供个人信息,以确保信息的一致性。
5.5 护理确认护理人员在进行任何操作之前,比如用药、检查和手术等,都要再次确认患者的身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终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健康行”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忙患者选取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开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四、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五、对预约患者认真核登记表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移动电话号码、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
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六、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无自主潜力、新生儿、7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务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楚规范,准确无误,务必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合,皮肤完整无破损。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具体如下: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必需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姓名、性别、住院号等,不得单独使用患者床位号或病房号核对患者。
2、实施有创(包含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者要亲自告知病人或家属,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确保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5。
1.2患者身份得确认制度、方法及其核对程
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得唯一依据)。
2。
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
对无法有效沟通得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得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得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得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得手段,以确保对正确得患者实施正确得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得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
填入腕带得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得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得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得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一、目得
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得准确
性,确保所执行得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得安全,特
制定查对制度。
二、定义
医疗科室医务人员在各项诊疗活动过程中,执行查对制度得流
程标准。
三、职责
1、医务部主任、副主任负责制定与修订查对制度。
2、医疗科室医务人员负责执行查对制度。
3、医疗科室主任与护士长负责监督检查本科室查对制度得执行。
4.医务部主任与副主任负责监督检查全院查对制度得执行。
5.院长负责监督检查医务部主任与副主任查对制度得执行。
四、程序
1。
医嘱查对制度
(1)严格执行医嘱查对制度与执行人签名制度, 医师开出医嘱后,要复查一遍。
护士对可疑医嘱,必须查清后方可执行。
(2)护士长应组织每周总查对医嘱一次,每天总核对一次当日医嘱,并在《医嘱查对登记本》上登记并签全名。
(3)护士每班查对医嘱,下一班要查对上一班医嘱执行情况,凡需下一班次执行得医嘱,办公室护士,应将下班完成得医嘱记录在交班报告上,并与接班护士做交接、护士交接班时应检查医嘱就是否处理完毕,值班期间随时查瞧有无新开医嘱。
(4)做到每日总对,每周总对,每班查对, 发现错误应立即更正,医务部定期抽查各科室医嘱核对情况、
(5)主管医生每天对开具化验与检查单及报告单进行核对,并将检查结果立即反馈患者;最迟在次日早查房时反馈患者;并在每日医嘱检查本上签字确认;对于未完成医嘱要在每日医嘱检查本上注明原因;必要时向上级医生汇报。
2、服药、注射与输液前查对制度
(1)护士执行医嘱进行各项治疗处臵前,要进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即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注意用药后病人反应、
(2)易致过敏药物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品或精神药品要经过反复核对,用后保留安瓿;
(3)静脉给药要检查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有效期与批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则不得用。
(4)发药、注射时,患者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方可执行。
(5)特殊药物静脉输液得患者须有输液卡及巡视记录单,每执行一项“执行者要“√",签执行时间与执行者签名。
3、输血前查对制度
(1)查对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与溶血,血袋有无裂痕。
(2)查输血单供血者姓名、血型与血袋标签就是否相符,查对交配报告结果。
(3)输血前首先与患者、输血单及血袋标签核对,核对内容包括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袋号、血量及交配报告结果,二人
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4)输血完毕,保留血袋并送回检验科,以便必要时检验。
(5)及时准确在输血单上填写输血者与核对者姓名、
4、检验查对制度
(1)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两人工作时要“双查双签”,一人工作时应做正反定型;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案号、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袋号、采血日期、血液质量,双方签字后方可取走。
(2)采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检验项目;收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姓名、性别、编号、检验项目、标本数量与质量;标本检测时,查对试剂、检验项目;检验后,查对检验项目、结果复核;签发报告时,查对科别、姓名、检查项目及结果、
5。
手术查对制度
(1)择期手术在手术医嘱下达之时,表明该患者得手术前讨论与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2)术前必须查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配血报告、药物过敏试验及检验报告、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药、
(3)术前接患者时,应查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诊断、手术名称及术前用药。
(4)手术前查对无菌包内灭菌指示剂就是否合格齐全、
(5)手术前确认制度与“三步曲”程序,设立确认记录文件。
术前由手术医师在手术部位作“标识”,并主动邀请患者参与
认定,避免错误得患者、错误得部位、实施错误得手术;病区与手术室间交接核查,双方确认手术前准备皆已完成,所需必要得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均已备妥;在手术、麻醉开始实施前时刻,实施“暂停”程序,由手术者、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在执行最后确认程序后,方可开始实施手术、麻醉。
(6)凡体腔或深部组织得手术,要在手术前、关闭腹腔前、术后核对纱布、纱垫、缝针、器械得数目,以及缝合前就是否与术前相符、(7)术中标本应由洗手护士及手术者核对后,与病理检验单一起送检。
(8)术后护送患者到病房并与病房护士进行床头交接。
6、药剂科查对制度
(1)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2)药师发药时,查对药名、规格、剂量、用法与处方内容就是否相符;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就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就是否超过有效期;查对姓名、年龄;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
7.放射科查对制度
(1)检查时,查对科别、病案号、姓名、性别、年龄、片号、部位、目得、
(2)诊疗时,查对科别、病床、姓名、部位、时间。
(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案号、姓名、检查项目、临床诊
断。
8.供应室查对制度
(1)准备器械包时,查对品名、数量、质量、清洁度、
(2)发器械包时,查对名称、消毒日期。
(3)收器械包时,查对数量、质量、清洁处理情况。
9、超声科查对制度
(1)检查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检查目得及部位、
(2)诊断时,查对姓名、临床诊断、检查结果。
(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10、病理科查对制度
(1)收标本时,核对书面病理申请单科别、姓名、性别、联号,标本数量与质量;
(2)检验时,查对检查目得、项目;
(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姓名、检查项目及结果、,
1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任何介入、有创诊疗活动前,各类诊疗活动前,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得依据);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得手段,以确保对正确得患者实施正确得操作。
(2)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流程中有识别患者身份得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手术(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流程中有识别患者身份得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产房与病房之间
流程中有识别患者身份得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3)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得制度
对实施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得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患者得一种必备得手段;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等科室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患者得一种必备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