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发布时间:2019-04-19 类别:春秋战国庄子在哲学、文学、道学上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思想主张尽数记载于《庄子》一书。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道教更是将其视为正统主流理论。
《庄子》一书中庄子用了大量的寓言来阐述自己思想主张,也因此给后人留下了数量繁多并且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
庄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什么内容,庄子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庄子的主要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体上继承了老子的体系,并在此之上增加了自己的观点理论。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就是对宇宙的本源阐述。
在老子人法自然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天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道的自然规律是无边无界的,冥冥之中没有操纵万物的主宰,万物都是自生自养,在天地中自然演化。
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的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因为他的自由精神所以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官,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
庄子主张人之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政治思想上庄子不主张推崇古代的圣贤,他认为万物平等,不应该将人划分等级,出现君臣百姓的阶级之别。
庄子还反对人为的追求,他主张清静无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自然就会出现至德之世。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齐鸣,产生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如法学、儒学、墨学几大显学在政治历史舞台上的交锋争辩。
这是一个东方文明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文人学者为了践行自己的理论主张游说列国,相继粉墨登场。
这是一个探索真理追求自我学说的年代,庄子处于此等思想上的大争之世,博读众家,建立自己独特的庄子学派理论。
从思想核心和风格上,庄子有别于其他大家诸子,甚至和道学的开拓者老子也有显著不同。
老子虽然也寻求道家的无为而治,但是在他的学说中也还有政治主张及目的,老子的学说也有为政治服务的色彩。
庄子则是纯粹出世无为的思想学说,他是从自我出发来建立世界观,阐述社会和政治,是完全的形而上学理论。
试论《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试论《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作者:黄建聪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2期摘要:《庄子》作为一部古今罕见的诸子散文,其“逍遥无为”的哲学思想、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寓言说理的表达方式以及“物我合一”的悟道理论都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浪漫主义文学影响《庄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借寓言、想象、夸张之手法,构筑起中国先秦道家浪漫主义的精神世界,既是一部古今罕见、非常奇特的浪漫主义散文,也是富有葱茏想象力的绝妙之诗,其创作的鲜明生动,神奇怪诞的人物形象更启发了后世小说的灵感。
一、庄子“逍遥游”“无为”思想对后世文人创作心理的影响人应该怎么活着?庄子说,要像大鹏一样志存高远,像许由一样,给予天下也不受,像姑射山神人一样,遨游于四海之外,让心灵得到彻底的自由。
然而“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名和利是束缚自由的主要绊脚石,要真正逍遥,就应该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去掉自我,恢复自然本性,随物变化,抛弃执着;不要人为去建功立业,不要因追逐名利而伤其身;不要追求名声,因为名声对人生同样有害,是自由路上的绊脚石。
“己”“功”“名”这些身外之物妨碍了人的独立与自由,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人生才真正进入自由与独立的状态。
庄子执“绝圣弃智”理论,所弃之“圣”是以儒学为主流的道德主义对“仁义道德”的自我标榜,所弃之“智”乃是通过摧残人的自然天性,导致人的自由丧失的非人性化物质。
庄子的无为说,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的“纯文艺”精神之风味,即从庄子哲学中出来,庄子的无为哲学思想,与儒家“文以载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背道而驰。
自古及今的许多大文豪,超脱放诞蔑视功名的才性文人,莫不以庄子“无为”“逍遥游”作为精神导向,创作出很多名垂千古的佳作。
魏晋名士就推崇庄子的无为思想,如“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阮籍,就是个中代表,对他们而言,主张无为而治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更代表着处事原则和政治立场。
庄子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庄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摘要:穿越历史的滚滚烟尘,驻足于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战火四起,诸侯并立,英雄辈出,思想繁荣。
既有积极入仕的文人幕僚,亦有隐居山林的高洁之士。
庄子于乱世之中,布衣着身,形容枯槁,却乐天安命,沉醉于无为之乐,抛却功名利禄,尽情演绎道法人生。
其隐逸、无为、以及富有批判性的寓言故事带给后世深远影响。
关键词:隐逸无为山水画寓言一、庄子的隐逸思想《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庄子面对千金相位,鄙视不已,惟愿能享受隐逸之乐,超脱世俗之外,表现遗世绝尘的思想境界。
以隐逸来实现自我,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他自比为“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雏”,而把“惠子相梁”比为“鸱得腐鼠”,可见他鄙视功名利禄,拒入仕途,安于贫困而不显于世。
即使身穿粗布衣裳,脚踏麻绳破鞋,饥寒不定,也依然自得其乐,乐鱼之乐,希望像鱼一样,过着无拘无束,超凡隐逸的自足生活。
千百年来,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超脱尘外的潇洒形象。
先于庄子的范蠡辅佐匡复,当勾践灭吴成就霸业之后,他洞悉“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良将亡”的道理,成功隐退,避祸保身,过着潇洒的阔隐士生活。
而庄子的隐逸思想高于范蠡明哲保身的举措,其思想依托老庄哲学而形成一种隐逸文化,成为后世部分文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
庄子思想内在精神极易引起周代以后历代隐士落魄文人甚至失势官僚的认同和共鸣,并成为他们孤寂心灵的慰藉和皈依。
史载,汉代粱鸿与妻子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以隐逸来净化自我,不为世俗羁绊。
论《庄子》寓言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论《庄子》寓言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作者:王芳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9期摘要:《庄子》的寓言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世各种文学体裁的产生和发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寓言;影响庄周以其散文家的笔调、诗人的气质、小说家的手腕所创造的独特的《庄子》寓言文学对后世作家创作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庄子》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直接启发了后代辞赋、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种文学样式的产生和发展。
一、对汉赋的影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如是评价《庄子》寓言对汉代辞赋的影响:《庄子》寓言大多是由庄子那葱茏的想象力所构造出来的,立意异想天开,行文铿锵有韵,汉代的辞赋分明导源于这儿。
由此可见,汉赋导源于《庄子》寓言。
《庄子》寓言是通过极度夸张的语言和奇特丰富的想象来体现奇情异彩的浪漫主义色彩的。
《庄子》寓言中华美的文辞、生动的比喻、荒诞的夸张、奇特的虚构以及夸饰的语言等均直接影响了汉代辞赋作家的创作。
如赵壹的《穷鸟赋》、贾谊的《鵩鸟赋》以及祢衡的《鹦鹉赋》等著名辞赋,其华美的辞采、巧妙的讽喻,可以说与《庄子》寓言的精神和手法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二、对小说的影响庄子本人具有小说家的手腕,《庄子》寓言故事中含有传奇、小说等大量原料和素材。
庄子在创造寓言时有意识地运用艺术虚构手法来写人叙事,故事情节离奇古怪,人物对话个性十足,刻画的人物形象个性突出且鲜明生动,启发了后代小说的产生。
如西汉文学家刘向的《列仙传》《列士传》和《列女传》以及魏晋时期文学家嵇康的《高士传》,均是仿效《庄子·让王》篇的形式而创作的。
另外,《庄子》寓言中记述了许多鬼怪神异之事,被后世文学评论家普遍认为是魏晋以后志怪小说的鼻祖,最著名的如干宝的《搜神记》,可以说与《庄子》寓言一脉相承。
再如明清时期的《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记述鬼怪神异的长篇小说,可以说是对《庄子》寓言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庄子》寓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唐传奇的创作。
庄子散文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庄子》的艺术特色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一寓言为广”(《天下》)。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而“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重言和卮言也都可以视之为“寓言”。
《庄子》一书中寓言有二百多个。
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如《逍遥游》用大量笔墨、寓言来铺张渲染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衬托、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
《庄子》一书虽然看似是断断续续的一个一个独立的寓言,然而寓言之间并非没有关联,而是存在着内在结构上的联系的。
《庄子》文章以明确的内在主旨作统领,通过各种各样的生动形象的寓言进行说理,使文章充满浪漫色彩,具有说服力、感染力。
《庄子》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寓言的数量庞大,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这些形象可人,可物,甚至可以是无生命的意念,各种各样,特征鲜明。
其想象虚构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大胆夸张,恢诡谲怪。
如《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化而为鹏;《至乐》中骷髅论道,《齐物论》中庄周梦蝶。
想象奇特恣肆,伟大丰富。
《庄子》用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表达其哲学思想,使其形成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艺术特征,构成了瑰玮奇谲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的艺术效果。
《庄子》的文学成就还表现在它对语言的灵活运用上,即所谓“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庄子言意观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庄子言意观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庄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提出了独特的言意观,这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言意观中,强调了语言的无能、意义的多样性以及言语与人类欲望的关系,这些观点对于古代文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庄子强调了语言的无能。
在《庄子·外物》中,庄子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庄子通过这样的表述形式对言语进行了质疑,认为语言无法完全传达出人类内心的真实意义。
庄子认为,人们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只是其中一种极具限制性的逻辑概念,而无法真正地传达出思想或感受的内在真相。
这一观点对于古代文论来说,意味着语言无法完全揭示和表达出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文学作品应该追求更深层次的意义。
其次,庄子关注了意义的多样性。
在庄子看来,事物的意义是相对而言的,是由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观点和背景进行主观认知的结果。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以各种动物比喻了人们对于好与坏、美与丑等概念的不同理解,强调了意义的多样性。
这对于古代文论来说,就意味着文学作品的意义应该是多维度的,而不是片面的。
文学批评应该关注不同读者的多样性和对于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
最后,庄子探讨了言语与人类欲望的关系。
在庄子看来,语言和欲望是紧密相关的。
通过诸多寓言和比喻,庄子揭示了人们由于追求名利和功名而导致的扭曲和痛苦。
他认为,人们对于实际欲望的追求常常超过了实际需要,这导致了心灵的不和谐。
这一观点对于古代文论来说,意味着文学作品应该追求高尚的品格和内在的真实,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言之空洞的文辞。
总的来说,庄子的言意观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了语言的无能、意义的多样性以及言语与人类欲望的关系,这为古代文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庄子的思想启发了古代文论家们对于文学作品意义的探讨和解读,使古代文论更加注重文学的内在精神和多样性。
庄子散文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庄子散文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一篇:庄子散文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庄子》的艺术特色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一寓言为广”(《天下》)。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而“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重言和卮言也都可以视之为“寓言”。
《庄子》一书中寓言有二百多个。
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如《逍遥游》用大量笔墨、寓言来铺张渲染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衬托、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
《庄子》一书虽然看似是断断续续的一个一个独立的寓言,然而寓言之间并非没有关联,而是存在着内在结构上的联系的。
《庄子》文章以明确的内在主旨作统领,通过各种各样的生动形象的寓言进行说理,使文章充满浪漫色彩,具有说服力、感染力。
《庄子》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寓言的数量庞大,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这些形象可人,可物,甚至可以是无生命的意念,各种各样,特征鲜明。
其想象虚构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大胆夸张,恢诡谲怪。
如《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化而为鹏;《至乐》中骷髅论道,《齐物论》中庄周梦蝶。
想象奇特恣肆,伟大丰富。
《庄子》用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表达其哲学思想,使其形成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艺术特征,构成了瑰玮奇谲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的艺术效果。
《庄子》的文学成就还表现在它对语言的灵活运用上,即所谓“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庄子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价值评析
庄子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价值评析
1. 引言
介绍庄子及其哲学思想的背景和重要性,概括探讨庄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价值。
2. 庄子哲学思想概述
•回顾庄子生平和他的著作,《庄子》。
•总结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如自由无为、道德相对性等。
3. 庄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1 影响一: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解释庄子对追求自由、宁静和内心平衡的态度及其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出来的影响。
•探讨庄子关于人类存在本身及个体处境的独特见解,并分析其如何塑造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3.2 影响二:政治和社会思考
•分析庄子关于政治权力、社会制度及人际关系方面的观点,如:“大同”、“无为而治”等。
•论述这些观点在中国传统政治和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影响。
3.3 影响三:艺术、文学和美学观念
•探讨庄子对中国古代艺术、文学和美学观念的影响。
•分析庄子对审美情趣、意境表达和意象符号等方面的贡献,并指出这些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4. 庄子哲学思想的价值评析
4.1 理论上的价值
•评价庄子哲学思想所具有的独特性,是否具备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探讨其理论上可能存在的限制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或发展方向。
4.2 实践上的价值
•分析庄子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可能性。
•探讨其对于现代社会如何解决当代问题以及在个体追求幸福与内心平衡方面的潜在价值。
5. 结论
总结庄子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与价值,并展望其在未来继续发挥作
用的可能性。
同时强调其对于人类共同价值观和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庄子》对后世文学影响
《庄子》对后世文学影响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重要的作品。
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是晋代郭象的注本,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
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以简洁深刻、旷达放任的思想和缤纷瑰丽、才华横溢的手笔,增添了中华文明的厚度,拓宽了人的精神境界,对后世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
儒家中庸思想和道家逍遥思想无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泉源,“逍遥自在”的思想在《庄子》全书中“五石之瓠,不虑以为大樽浮于江湖,而忧其无所容”,当反复咀嚼庄子这些看似荒诞怪异的故事,才慢慢懂得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己、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庄子》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太白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时,不能不追想到庄子的愤世和自任。
正如《庄子今注今译》的作者陈鼓应所说,在逆境中,庄子的保持定力和超越的心境激励着他迎难而上。
我想,这正是《庄子》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
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作者:黎思睿来源:《牡丹》2017年第30期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通过灵活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从而使更多的人接受他的思想。
庄子的作品是极富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智慧。
本文主要就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进行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庄子与古代其他的文学大儒不同,他独特的美学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影响,对现代的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影响。
庄子崇尚自由,以自然为美,游世是庄子的思想核心,其作品表达的内容十分复杂,不仅展现了生存欲望,还体现了对世俗社会的厌恶,将游戏山水的态度贯彻始终。
庄子创作的文章拥有奇特的想象,也有多变的文笔描写,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一、庄子的美学思想(一)崇尚自然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在展现对自然的向往,他们或是通过诗来表达、或是通过词来传递。
庄子也热爱自然,常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描写大自然之美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順应天性的思想。
庄子的作品随处可见其美学思想,其中以自然天性之美最为显著。
他主张展示个体,强调朴素不华,认为凡事都应该坚持自身特点、顺应自己的天性,不必刻意地改变和盲从。
在精神方面,庄子更是推崇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突破条框规矩的束缚,使人们自由随性的生活。
(二)以大为美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就可以看出,庄子不仅崇尚自然之美,也以大为美。
以庄子的观念来看,天地之大是为美,这种美是无可替代的,是每一个学者圣人都应该探究和追求的美。
庄子鼓励人们远离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解脱,享受自由生活。
庄子这种“以大为美”的思想,体现在其作品中就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止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对天地广阔与宏伟的详细描写,充分体现了庄子以大为美的思想。
(三)追求自由古往今来,自由是人人追求、人人向往的,但也是人们最无法定义的。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之一,与孔子和老子被合称为“中国古代的三位圣人”。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论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以主张“自由奔放”的态度为特征。
他在《庄子》这部著作中以幽默、虚构、夸张的手法,运用诙谐、寓言、象征等多种修辞方式进行艺术表达。
他认为文学可以通过深入人心的幽默、夸张和虚构,使人们超脱现实的束缚,领悟到生活的空虚和无常,从而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这种自由奔放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文学批评观念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在文学创作中,提出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即文学作品要以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为核心,不仅要关注个人的情感与心灵,更要关注社会责任与人类命运。
这种文学批评观念,对后来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次,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认为文学应追求“自由奔放”、“智慧玩味”的表达方式,通过夸张、寓言、诙谐等手法,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视角和表达途径,使得中国文学在后来的发展中获得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再次,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将文学视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备一种超越现实的能力,引导读者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烦恼,带给人们一种心灵的慰藉和满足。
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反对功利”、“宽容多样”、“追求真理”的文学理论观念,这为后来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借鉴。
最后,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在对文学的评价中,提出了“言之不必信,行之不必果”的观点,意味着文学创作的价值在于其本身的美和文化人文的意蕴,而非事实真实性的追求。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分析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分析1. 简介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和文化名人,其思想体系以《庄子》一书为代表。
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功利主义和约束规范等,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思想如何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
2. 自然观与描写庄子强调自然之道,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与之和谐共存。
这一思想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呈现。
2.1 描绘自然景色以庄子为源头,描述自然景色成为后世作者常用手法之一。
例如,《红楼梦》中详细描写了大观园内各种花草树木的美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情感和氛围。
2.2 追求心灵自由庄子强调个体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与逍遥,这一思想也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中人物精神追求的刻画。
例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追求自由和尊严,表达了庄子"逍遥游"的精神。
3. 审美观与文学风格庄子认为审美是一种主观体验,而非客观规范。
这一思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3.1 启发写作者创新庄子的审美思想鼓励人们突破常规、超越传统。
许多后世作家在创作时通过鼓励他们突破常规来表达自己的个性。
3.2 反映虚幻与幻觉庄子强调事物没有固定的真相,存在虚幻幻觉。
许多后世文学作品中也常通过描绘诡异、离奇或梦境般的情节来表现庄子思想。
4. 道德观与人物形象庄子对道德问题有独特见解,其思想反应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哲学人物形象。
4.1 塑造包容宽厚之人以庄子为先驱,后世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宽容的哲学人物形象,他们富有智慧和仁爱,能够包容世间的善恶与不同观点。
4.2 反思功利主义庄子反对功利主义,提倡超越功利之道。
后世文学作品也通过某些人物角色的形象来表达对功利主义的质疑和反思。
5. 思想传承与发展庄子的思想在后世文学作品中传承并发展为新的艺术形式。
不同作家通过吸收庄子思想为自己的创作增色,进一步拓展了文学的广度和深度。
总结:庄子的思想在后世文学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强调自然、审美、道德等问题,这些思想渗透到后世文学中成为重要元素,影响了人物刻画、情节设计、题材选择等方面,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涵。
浅谈《庄子》寓言思维及其后现代性精神影响
浅谈?庄子?寓言思维及其后现代性精神影响论文关键词:庄子寓言后现代影响论文摘要:?庄子?“藉外论之〞的由“器〞而入“道〞的寓言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诗文的一种重要的言说思维形式.它与后现代性精神相通,并影响了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
寓言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在?庄子?中共出现三次,?庄子·寓言?中凡两见:“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
〞?庄子·天下?凡一见:“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筒见之也。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学界一般认为,此二篇皆为庄子后学所为,尽管它主要还是从形式角度言说,但对寓言的看法却已开始从思维的角度揭示寓言的思维实质,即“藉外论之〞和“以寓言为广〞,可惜后来的文论大家对此重视不够,如刘勰?文心雕龙?虽然在?诸子?、?论说?、?情采?、?知音?篇中都说到了庄子,但?诸子?说的是“庄周述道以翱翔〞,强调其想象丰富,?论说?说的是“是以庄周?齐物?,以论为名〞,是从形式立论,?情采?那么说“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知音?那么只是就音乐说明态度的陈述:“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也〞。
四者均未就其寓言思维实质发表看法,倒是?谐隐?一篇有如下一段话:“嚣者,隐也。
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
昔还社求拯于楚师,喻眢井而称麦麴;叔仪乞粮于鲁人,歌玉而呼庚癸;伍举刺荆王以大鸟,齐客讥薛公以海鱼;庄姬托辞于龙尾,臧文谬书于羊裘。
隐语之用,被于纪传。
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
盖意生于权谲,而事出于机急,与夫谐辞,可相表里者也。
汉世?隐书?,十有八篇,歆、固编文,录之歌末。
〞上文谈到了“隐〞的问题,涉及到文章的思维运作方式和技术处理方式,应该与寓言思维有相类之处,可惜无一字言及庄子之文。
钟嵘?诗品?序?在谈诗时,将“兴〞、“比〞与“赋〞相比较,谈到了寓言:“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论文题目: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目录一、庄子简介 (3)(一)生平 (3)(二)思想 (3)(三)精神 (4)二、《庄子》作品介绍 (4)三、庄子文论思想 (5)(一)“言不尽意”说 (5)(二)“得意忘言”说 (6)四、后世文论的体现 (7)(一)《易传》“立象以尽意” (7)(二)西晋陆机《文赋》 (7)(三)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 (8)(四)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9)(五)苏轼《答谢民书》 (9)(六)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 (10)(七)司空图“四外说” (10)(八)王士祯“神韵说” (11)(九)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11)(十)王国维“意境论” (12)五、对庄子文论思想的理解 (12)参考文献 (14)摘要作为我国古代最具有思辨精神的哲学家之一,庄子提出了“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由此而引申出后世对于这一思想的传承,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热门话题。
具体到艺术和审美上来,作者、鉴赏者的语言究竟能否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古今多数派文论家的观点是:言不尽意。
庄子还提出一个与“言不尽意”论密切相关的“得意忘言”说,主张接受者大可不必太看重“言”,应该只将其当作获得“意”的工具即可,这和上述“言不尽意”之论相统一。
我国古代文论言意之论从“言不尽意”的承传轨迹,可以看出:从晚唐开始,“言不尽意”论得到凸显,延展到宋代蔚为大盛,之后,虽在理论阐说上原创性和新意不多,但一直导引着后世文学批评的取向,成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的审美原则之一。
关键词:庄子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传承一、庄子简介(一)生平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史记中司马迁并未提起庄子的字),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死时享年84岁。
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
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庄子的哲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古代哲学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同时,庄子的思想也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本文首先简介庄子的哲学思想,然后描述他的思想如何影响了文学创作。
庄子哲学思想的综述庄子的哲学思想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他认为天地万物本质上都是流动的,并且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自然规律。
人作为万物的一部分,也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任何拘束。
同时,庄子也提倡与自然靠近,不去干涉自然的规律,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庄子认为人们的思维处于一种误解的状态,也就是“知不知”状态,就是人们认为自己知道很多,但是实际上又很多不知道。
这种认识往往容易导致人们的虚荣心和欲望,甚至失去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庄子认为,只有通过一种“渐悟”的方式,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自在,也就是真正的“知非知”状态。
影响文学创作的方式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从古至今,庄子的思想在文学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等。
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庄子哲学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 对文学创作的思想观念作用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了自然的本真与自由、虚幻与真实之间的矛盾和统一。
这种思想观念对于文学创作时的主题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例如,徐霞客的《游记》、贾宝玉的《红楼梦》、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等文学作品,都可以看出庄子哲学思想的影响。
2. 对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作用庄子哲学思想的深刻性、轻灵性以及“无为而无不为”之理念,对于文学形式上的发挥也有一定的作用。
例如,晋代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他将幸福生活寻找的主人公描绘得“在草堆上坐,洒墨花下游”,也就体现了庄子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思想气息。
3. 对文学的审美价值影响庄子的哲学思想的美学也是文学所追求的价值之一。
他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这种理念对于文学的审美价值也非常重要。
例如,《红楼梦》中的金玉,以及他所代表的“世俗感”,让人看到人性更深刻的表现。
庄子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庄子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庄子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庄子思想的文学特点,主要指他的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不是通过理论逻辑来阐述,而是以寓言的形式表现的。
《庄子》中有一百多个寓言故事,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古希腊时期有专门的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而在中国文学中,寓言大都是保留在不同的古典作品中,没有专门的寓言集。
在这些众多保留寓言的作品中,《庄子》保存的寓言故事最多。
从某种程度上讲,《庄子》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中的寓言故事集。
司马迀曾言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就是达到理想人格的“逍遥”境界。
庄子对“无待”的表现,是用形象的寓言来表现。
如“庄周梦蝶”以及“腾云驾雾、不饮不食的神人”,他们是一种无条件的、无限制的绝对自由,无需任何凭借,即“无所待”。
一有所待,就生负累,就不能达到“逍遥”,就不是精神自由。
庄子人生哲学中的精神修养方法和处世态度,也是借寓言来表现的。
庄子社会批判思想的突出内容也是通过寓言的形式来表现的。
《庄子》中这样写:“庄子之楚,见空骷髅,髐(xiáo)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骷髅,枕而卧夜半,骷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
视子所言,皆人生之累也,死则无此矣。
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
’骷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泛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骷髅深膑蹙頞(è)曰:'事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至乐》)这则寓言,借死骷髅之口,表现了构成人生困境、形成“人生之累”的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和人的自然生理本身等多方面的因素。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摘要】庄子的“言意观”与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庄子强调言辞的力量,主张言辞应该服从意义,而非追求华丽的表达。
这与当代文学强调作品主题的先行性相呼应。
庄子的“言意观”主张言辞要贴近本质,表达真实情感,这对当代文学提出了启示,即在表达形式上要回归内在情感的真实。
通过对庄子和当代文学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在表达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的共通之处。
庄子的“言意观”对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子的理念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创作路径,为文学创作带来了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关键词】庄子,言意观,当代文学,主题先行论,对比分析,启示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言意观”是他在《庄子》一书中阐述的关于语言和意义的观点,强调了言语和意义的动态性和相互关联性。
在当代文学领域,主题先行论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主张文学作品的主题应该在写作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庄子的“言意观”,可以从语言的本质和意义的多样性来理解。
庄子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意义的工具,而意义则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
庄子强调了言语的灵活性和多义性,认为语言不应被僵化和固定化。
这种观点对当代文学的创作和阐释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语言的力量和表达的多样性。
通过对比分析庄子的“言意观”和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可以发现二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共通之处。
庄子注重言语的活力和意义的多样性,而主题先行论则强调文学作品的主题应该在写作过程中被提前确定。
庄子的观点提醒我们要注意语言的多义性和灵活性,不要受固定思维的限制,从而能够创作出更有内涵和生命力的文学作品。
庄子的“言意观”对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希望在未来的文学创作中,能够更多地吸取庄子思想中的智慧,展现出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文学世界。
庄子言意观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庄子言意观对中国古代文论得影响【摘要】先秦哲学史上,庄子深入探讨语言与意义得矛盾,提出“言不尽意” 与“得意忘言”得观点。
庄子得言意观凭藉魏晋玄学为桥梁,与文学思想相接触,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学"意在言外”得含蓄传统,为中国古代意境说得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庄子言不尽意得意忘言魏晋玄学意在言外意境说■ ■言意之辨就是个古老而常新得话题。
在先秦哲学史上,深入探讨语言与意义得矛盾之人就是庄子。
庄子得言意观主要集中于《外篇》得《天道》、《秋水》与《杂篇》得《外物》。
1这几篇就是否出于庄子本人,学界存有争议。
如王夫之认为《内篇》出于庄子原著,《外篇》出于庄子得门徒E学,《杂篇》中得《寓言》、《天下》就是全书得序例。
2冯友兰以为庄子所以为庄子者,突出表现在《消遥游》与《齐物论》两篇。
3尽管各家对于《庄子》中《内篇》、《外篇》与《杂篇》意见不一,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其作为整个庄子学派来研究,因为先秦时期并没有我们今天得私有著作权观念。
4为了行文得方便,我们先将《庄子》书中相关得言论备引如下——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桓公读书于堂上。
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傀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就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简析庄子“环中”论对后世文论及哲学的影响
简析庄子“环中”论对后世文论及哲学的影响简析庄子“环中”论对后世文论及哲学的影响自庄子提出“环中”论,南朝的刘勰、唐代的司空图、北宋的邵雍都对此理论在各自的立场上进行了阐释、吸收和发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学界虽也有少许的涉及,但并不详细。
其中对于他们在何种层次上吸收、如何吸收以及他们的不同之处更缺乏研究。
本文试图对如上问题略作探讨。
希望对各位哲学毕业的同学有所帮助吧!摘要:庄子提出“环中”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朝刘勰在风格论、唐代司空图在意境论上都有发挥。
而邵雍则对此概念进行两次转换,使其实化为图,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具体的内容;进而再一步把它抽象化,在“环中”的位置实以“太极”和“人心”,从而沟通天人,创立了崭新的象数体系和心学理论。
进而对文学的本原论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环中;文论;哲学一、庄子“环中”论的特点“环中”作为一个概念是由《庄子》一书最早提出来的,而作为一种思想却早在《老子》中就已产生。
《老子》第五章有谓:“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橐,是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龠,是古代乐器,形状像笛,都是中空圆环之状。
庄子在谈到“环中”时说: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郭象注曰:“偶,对也。
彼是相对,而圣人两顺之。
故无心者与物冥,而未尝有对于天下也。
枢,要也。
此居其枢要而会其玄极,以应夫无方也。
”“夫是非反覆相寻无穷,故谓之环。
”成玄英疏日:“体夫彼此俱空,是非两幻,凝神独见而无对于天下者,可谓会其玄极,得道枢也。
”“环者假有二窍,中者其空一道,环中空矣,以明无是无非。
”陆德明释文日:“‘以应’应对之应。
”就是说真正的道,离开了相对,超越了相对;既不是无,也不是有;既不是是,也不是非;既不是恶,也不是善。
那么,一切的相对都离开了以后,你可以得到一个道的什么东西呢?“谓之道枢”。
得了这个“道枢”,就可以得其“环中”。
“环中”是一个圈圈的中央,在圆的中心点可以四面八方活动。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摘要】庄子的“言意观”强调言语与意义相辅相成,不能单独存在。
而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则强调文学作品主题的重要性,主题在创作时应该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本文探讨了庄子的言意相济观与当代文学中主题的关系,分析了主题先行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主题先行在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对比和联系庄子的“言意观”和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学创作中主题选择的重要性和如何充分发挥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庄子的言意观与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并非完全相同,但二者在强调言语和意义的关系上有一定联系,对于理解和探讨当代文学创作中主题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庄子、言意观、当代文学、主题先行论、言意相济观、主题的重要性、主题先行、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发展、联系。
1. 引言1.1 庄子的“言意观”庄子的“言意观”是指他对语言和意义之间关系的看法。
庄子认为言语只是表达意义的工具,而真正重要的是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领悟。
他认为言语有限,无法完全表达事物的本质,因此重要的是要通过内心的领悟去理解事物的真谛。
庄子认为人们常常被语言限制在表面的意义上,而忽略了事物内在的含义。
他提倡超越言语的束缚,以心灵去感知事物的本质。
庄子强调直觉和灵感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直觉和感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事物。
庄子的“言意观”对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提醒人们要超越字面意义,去探索事物深层的内涵。
在当代文学中,主题的重要性被越来越重视,作家们常常通过对主题的挖掘和表达来传达更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庄子的“言意观”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表达方式,引领着作家们超越言语的限制,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意义和境界。
1.2 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论”强调作品的主题应该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首先确定,并且贯穿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
主题先行成为文学创作的核心,是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庄子的文学言意观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目录一、庄子简介 (3)(一)生平 (3)(二)思想 (3)(三)精神 (4)二、《庄子》作品介绍 (4)三、庄子文论思想 (5)(一)“言不尽意”说 (5)(二)“得意忘言”说 (6)四、后世文论的体现 (7)(一)《易传》“立象以尽意” (7)(二)西晋陆机《文赋》 (7)(三)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 (8)(四)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9)(五)苏轼《答谢民书》 (9)(六)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 (10)(七)司空图“四外说” (10)(八)王士祯“神韵说” (11)(九)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11)(十)王国维“意境论” (12)五、对庄子文论思想的理解 (12)参考文献 (14)摘要作为我国古代最具有思辨精神的哲学家之一,庄子提出了“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由此而引申出后世对于这一思想的传承,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热门话题。
具体到艺术和审美上来,作者、鉴赏者的语言究竟能否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古今多数派文论家的观点是:言不尽意。
庄子还提出一个与“言不尽意”论密切相关的“得意忘言”说,主张接受者大可不必太看重“言”,应该只将其当作获得“意”的工具即可,这和上述“言不尽意”之论相统一。
我国古代文论言意之论从“言不尽意”的承传轨迹,可以看出:从晚唐开始,“言不尽意”论得到凸显,延展到宋代蔚为大盛,之后,虽在理论阐说上原创性和新意不多,但一直导引着后世文学批评的取向,成为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的审美原则之一。
关键词:庄子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传承一、庄子简介(一)生平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史记中司马迁并未提起庄子的字),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死时享年84岁。
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
祖上系出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
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代表作《庄子》(《庄子》是庄子和其弟子所著)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样版,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二)思想庄子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境界。
庄子的思想较为复杂: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思想意识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
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
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
(三)精神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
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
它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
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
行文有时像风行水上;有时像万斛源泉,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
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二、《庄子》作品介绍《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
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三、庄子文论思想“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言”和“意”的关系,即人的语言和心意之间的关系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热门话题。
具体到艺术和审美上来,作者、鉴赏者的语言究竟能否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古今多数派文论家的观点是:言不尽意。
这一文学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庄子:(一)“言不尽意”说原文: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原文: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
——《庄子·秋水》所谓精细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物体;至子没有形体的东西,数字概念是无法分辩它们的;无法围量的东西,不能用数字来将它们彻底计算。
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只是事物的粗浅所在;可以用意念加以想象的,则是事物的精微所在。
言语无法表述,意念也不能体察想象的东西,那就不在粗大与精细的范围之内了。
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言”和“意”的关系,第二层是“意”和“道”的关系(“意之所随者”、“意之所不能察致者”都是深微玄虚之“道”)。
庄子认为,认识主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微之“道”时,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处,即其“精”者;而“言”和记录言的“书”,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者,因此虽圣贤之文章著作(“书”)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
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其实蕴涵着非常精辟的合理内核,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是并不称职的,只不过是蹩脚的工具罢了。
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意”理论的源头。
(二)“得意忘言”说庄子还提出一个与“言不尽意”论密切相关的“得意忘言”说:原文: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外物》这段话是从言论的接受者即听者或读者的视角来立论的,主张接受者大可不必太看重“言”,应该只将其当作获得“意”的工具即可,这和上述“言不尽意”之论相统一。
这一“得意忘言”论启迪了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的理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魏晋以后,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以后的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庄子》书中强调“意”是“不可以言传”的,其中一些讲出神入化的技艺的故事,如“轮扁斫轮”、“庖丁解牛”等都说明言不能尽传意的道理。
《庄子》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这就是所谓“言不尽意”。
既然“言不尽意”,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后世文论的体现(一)《易传》“立象以尽意”以庄子“言不尽意”论立论,《易传》作者不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言不尽意”的命题,而且首创“立象以尽意”之说,不仅实现了《庄子》整体转换,而且完成了儒道言意思想的创造性整合,从而确立了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至为重要的地位。
《系辞传》认为立“象”可以尽意,是说,借助于形象,可以充分地表达圣人的意念。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这两个命题连在一起,就包含了这样一个思想:概念不能表现或表现不清楚、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现,可以表得清楚,可以表现得充分(二)西晋陆机《文赋》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和艺术性的问题。
由此引援了庄子的“言不尽意”思想进入文学创作论。
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主要包括:(1)“情因物感,文以情生”。
《文赋》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冲动的来由和起点。
在艺术想象过程中,许多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辞纷至沓来,所要创造的艺术形象也愈加清晰鲜明。
在这过程中,作者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2)“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文赋》充分肯定了艺术想象的作用,认为在构思阶段,则“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情骛八极,公游成仞”,“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表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沉入艺术想象过程中。
(3)“应感之会,通塞之纪”。
《文赋》强调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指出艺术创作成就的取得同“应感之会,通塞之纪。
即灵感问题有密切关系。
认为灵感具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的特征。
(4)“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文赋》在艺术风格上,崇尚华丽之美,强调“丽辞”。
这反映了六朝时期讲求形式美的新时尚。
(5)《文赋》将文体区分为十种,简明概述了各体的特征。
可以说,《文赋》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整个艺术创作思维的规律。
(三)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是话可以说到头,但是所表达的意思无穷无尽,从而让你得到很大的享受。
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这段诗句出自《沧浪诗话》,正好契合了老子的“言不尽意”的思想。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继承庄子的言不尽意思想,又改造了司空图的韵外之至的说法,使其言意观笼罩了佛家的神密色彩。
他说: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在日常生活中,有言必然与得象有所隔离,有象又必然与得意有所异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