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国科大)2016年843遥感概论考研专业课复习方法、初试经验总结

合集下载

中科院843遥感概论笔记

中科院843遥感概论笔记

中科院843遥感概论笔记中科院843遥感概论是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以下是关于该课程的一些笔记概述:1. 遥感概论的定义,遥感是指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和科学。

遥感概论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

2. 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利用传感器通过感知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再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获取地表信息。

遥感概论课程会介绍遥感的基本原理,包括辐射传输、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和解译等内容。

3. 遥感数据的类型,遥感数据可以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微波遥感数据两大类。

光学遥感数据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线等电磁波段的能量进行感知,常用的传感器有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微波遥感数据则利用微波信号进行感知,适用于云雾覆盖的区域和夜间观测。

4. 遥感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环境监测、农业、林业、城市规划、地质勘探等。

遥感概论课程会介绍遥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并讨论遥感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5.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是遥感概论课程的重点内容。

学生将学习如何获取、预处理和校正遥感数据,以及如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图像解译、特征提取、变化检测等分析。

6. 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遥感技术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遥感概论课程会介绍当前遥感技术的研究热点,如高光谱遥感、雷达遥感、机器学习在遥感中的应用等。

总结起来,中科院843遥感概论课程涵盖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数据类型、应用领域、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内容,并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全面了解遥感技术,并掌握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和应用能力。

843遥感概论

843遥感概论

843遥感概论中科院研究⽣院硕⼠研究⽣⼊学考试《遥感概论》考试⼤纲本《遥感概论》考试⼤纲适⽤于中国科学院研究⽣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然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硕⼠研究⽣⼊学考试。

《遥感概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遥感的物理基础与成像机理、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和遥感应⽤等。

要求考⽣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地物电磁波谱和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掌握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和⽅法,并具有综合应⽤遥感信息分析地理现象和特征的能⼒。

⼀. 考试内容(⼀)遥感的基本概念1、遥感的概念、特点、类型2、遥感系统的组成3、遥感的发展概况及其展望(⼆)遥感的物理基础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2、太阳辐射及⼤⽓对辐射的影响3、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三)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1、遥感平台,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及微波成像的原理及图像特征2、常⽤遥感图像(TM、ETM+、SPOT、CBERS、MODIS等)的基本技术参数和各波段的主要应⽤范围等3、遥感图像的特征(空间、时间、光谱、辐射分辨率)(四)遥感信息提取1、遥感图像(光学图像和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2、遥感图像⽬视解译原理、解译标志及解译⽅法3、遥感图像的校正与增强处理⽅法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五)遥感的应⽤1、了解遥感在植被、⽔体、⼟壤及地质、环境等⽅⾯的应⽤2、3S技术的综合应⽤⼆. 考试要求(⼀)遥感的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了解遥感过程及其技术系统;了解遥感的发展与前景。

(⼆)遥感的物理基础理解并掌握电磁波、电磁波谱及电磁辐射等基本概念与专业术语;理解并掌握太阳辐射及⼤⽓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理解并掌握地球辐射与地物波谱;掌握反射率及反射波谱等基本概念,掌握常见地物反射波谱特征,理解环境对地物光谱特性的影响。

(三)遥感平台与遥感成像了解遥感平台;理解并掌握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和图像特征;了解⽬前常⽤的传感器及其主要技术参数和各波段的主要应⽤范围等;熟悉遥感图像的特征。

中科院大学843遥感概论问答2.0

中科院大学843遥感概论问答2.0
Remote sensing 2.0
2014:
1.遥感过程 (1 )数据获取(2012): 所应用的科学,物理,电子空间,信息; 内容:①能源 ②大气传播 ③到达地面的能量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大气反射大气吸收;折射 ④再次的大气传播 ⑤遥感系统 ⑥图像数据产品,模拟图像(胶片),数字图像(数字磁介质) (2)处理分析:所应用的科学,数学,计算机; 内容:⑦处理分析与解译,处理: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数据转换,通用 数据格式,模拟信号(记录在胶片) 解译、分析:目视解译或模拟图像处理 技术:于像元色调/颜色的统计识别技术,纹理组合,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模糊逻辑 (3 )数据应用 地学规律为基础,地球科学、生命科学 内容:⑧信息产品 ⑨多目标用户 2. 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 (1)资料的采集与预处理:历史资料;调查资料;遥感数据 (2)分类系统的确定:耕地;林地;城镇建设与工矿用地;水域;其它 (3)变化信息的遥感提取:不同年份的假彩色合成;多时相遥感数据空间配准的基础上,分别进行 自动分类;主成分分析,比值分析 (4)GIS 支持下的遥感快速动态监测:背景数据库;空间分析 (5)结果分析: 3. 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可见光——红外多光谱扫描仪) a.信息特点: 时间尺度,3-5 天; 空间尺度,4-5km,海岸 1km; 波段,叶绿素吸收峰,叶绿素反射射峰,悬浮泥沙敏感波段 b.应用领域: 海洋水色测定,水温测定,通过水色差异测水深,多光谱图像分析: 4.重复自组织数据分析(ISODATA)算法★★★★ (1 )需定义: CMAX,通常比最后分类图像的类别多;在循环中,最大类别不变的像元百分比,达到时 isodata 停止; 最长时间,当算法执行的时间达到这个值,无论是否达到最大百分比都停止;每个集群串中最小的像 元数量、最大的标准方差;最小的集群均值间距离,小于则合并;集群分散值,常为 0 (2 )基本步骤:1.初始随机 CMAX 的选择中心;2.计算像元到这些中心的距离,按最小距离规则划分 到其对应的集群中;3.重新计算每个集群的均值,按照前面定义的参数合并或分开集群组;4 重复 2 和 3,直到达到最大不变像元百分比或者最长运转时间 5.提高遥感定位精度的途径★★ (1)通过地面控制点参数,改进几何精纠正方法 (2)发展提高定位精度的相关技术:轨道参数与姿态参数的量测技术、微波或激光测距技术、GPS 技术,获取地面三维信息,生成 DEM 消除地形影响,提高定位精度 (3)多角度观测、同轨或异轨的立体监测技术 (4)改善遥感器数据获取方式 6. 合成孔径成像雷达(SAR)在海洋遥感中的运用★★★★

2012—中科院843遥感概论试题

2012—中科院843遥感概论试题

2012中科院考研试题回忆版中科院考研试题回忆版中科院考研试题回忆版中科院考研试题回忆版(精心整理,希望对考中科院遥感所的学弟学妹有所帮助,祝考研成功!)
一:名词解释(20分)1、辐射亮度2、植被指数3、几何光学模型4、干涉5、成像光谱仪
二:填空题(4*6)1、维恩位移定律波数2、摄影成像里的比例尺与线对数3、4种极化方式4、合成孔径雷达方位分辨率与孔径的关系5、雷达散射计(风速、风向)6、栅格数据、矢量数据
三、多选题(4*4)(一般有7至8个选项)1、植物冠层反射率的影响因素2、雷达回波强度的影响因素3、DEM的作用4、土壤水分的检测方法四:是非辨析题(4*5)1、朝霞与夕阳呈红色是因为太阳温度的变化2、地表温度越高,反射率越高3、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管理与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图像融合4、微波遥感都是主动遥感,可见光遥感都是被动遥感5、同一地物不存在“同物异谱”现象
五:简答题(5*5)1、遥感数据的特征用哪些参数表示?2、结合地表的二向反射原理,分析“草色遥看近却无”现象?3、变化监测的方法4、土地覆盖的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区别?5、DEM在遥感中的应用?
六:综述题(3*15)1、电磁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有哪些?CO2、水汽、气溶胶对图像质量有哪些影响?怎样进行大气纠正?2、高分辨率相机、热红外相机、高光谱相机的成像原理、图像特征、发展前景?3、煤层自然的理论依据、数据源的要求、监测方法、技术流程?。

中科院《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各章问题思考

中科院《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各章问题思考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各章问题思考绪 论1.什么是遥感?2.广义的遥感,其数据采集形式有哪些?3.遥感的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环节?4.为什么说所有被动遥感所利用的能源都是太阳辐射能?5.什么是大气窗口?6.电磁波与地表相互作用形式有哪些?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7.电磁辐射再次经过大气到达传感器,为什么说此次的大气效应对遥感影响较大?8.什么是遥感系统?如何分类?9.遥感数据形式有哪些?并简要说明。

10.遥感辅助数据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11.遥感数据解译、分析有哪两种形式?12.遥感有哪些特点?13.我国遥感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如何理解?14.举例说明遥感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

15.解释“三高两多”:高几何分辨率、高光谱、高定位精度,多角度、多类型。

16.遥感数据处理分方法的发展趋势有哪些?17.如何理解遥感的多学科性?第1章 遥感原理1.什么是电磁辐射?2.什么是偏振?3.电磁辐射的度量有哪些?分别是如何定义的?它们之间关系如何?4.简述电磁辐射三定律的内容以及用途?5.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特点有哪些?6.大气按照热力学性质如何划分层次?每一层有什么特点?7.什么是大气散射?大气散射有哪几种类型?特点是什么?大气散射对遥感造成哪些影响?8.解释下面几种现象:蓝天,白云,夕阳如血。

9.列举大气吸收气体和吸收波长,以及遥感常用的大气窗口。

10.结合示意图(图1.10)描述太阳辐射与大气的相互作用。

11.什么是大气校正?为什么要进行大气校正?为什么说进行大气校正是定量遥感尤为重要?12.常用的大气校正方法有哪几种?请举例说明。

13.试介绍6S模型?14.电磁波与地表相互作用有哪些物理过程?15.什么是反射?反射有哪几种类型?16.简述朗伯余弦定律。

17.什么是方向反射?18.解释BRDF与BRF,并画出示意图。

19.什么是反照率?它与反射率的关系是怎样的?20.什么是透射?如何定义透射率?第2章 遥感数据源1.什么是空间分辨率?地面分辨率?如何表示?2.什么是像元?线对数?瞬时视场角?3.“遥感图像上只能识别出大于空间分辨率的地物”正确吗?为什么?(2007年遥感所试题)4.如何选取遥感系统的空间分辨率?5.遥感数据的几何特征有哪些?试说明遥感图像几何畸变的原因?6.比较垂直摄影图像与扫描图像的成像差别。

遥感概论考研复习

遥感概论考研复习
3)《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图像处理》作为补充资料,可以找到一些上两本书中找不到的知识点,比如本方面的建议,下面两点是复习时间和方法。
4)复习时间:如果本科是学遥感专业的,对遥感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熟悉,从暑假开始着手专业课的复习应该不算太晚,如果不是的话应早点开始复习,因为机会是会留给有充分准备的人的。具体时间因人而异,我一般熟下午看专业课,每天都要看,间断就会生疏。
5)复习方法:有目的的复习往往会事半功倍,过第一遍书的时候适当的笔记是很有用的,它可以方便你后期的复习,如果书看的差不多了,找一些相关题目来做(比如:往年北大真题,武大、中科院、北师大等的真题、课后题等),边做边总结。到10月份的时候第一轮的复习应该完成。从10月份开始记忆,当然每天不必记很多,以理解记忆为主。到12份开始每天记忆的量应该加大一些,可以早晚背诵,背诵是最好的记忆方法!熟能生巧,真是如此!
复习办法
1)《遥感导论》应该先好好看两遍,因为这本书比较基础,容易理解,而且这本书每年考题都会有相关试题,比如:13年考的高光谱遥感的特点和应用领域,这本书上就有现成的答案。
2)《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比较全面,而且知识点的讲解比《遥感导论》深很多,从今年的考题看,出题老师很热衷这本书,在遥感教材中,这本书也是比较权威的。
由于时间比较赶,写的比较简单。希望有志于北大的学弟学妹们能够扎扎实实复习,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新版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摄影测量与遥感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新版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摄影测量与遥感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新版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摄影测量与遥感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考研真的是一件考研耐力和意志力的事情,需要你不断坚持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所以你必须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考研,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确认好坚定的动机,才能让你在最后冲刺阶段时能够坚持下来。

如果你只是看到自己周围的人都在考研而决定的考研,自己只是随波逐流没有坚定的信心,那么非常容易在中途就放弃掉了,而且现在考研非常火热,这就意味着竞争也会非常激烈,而且调剂的机会都会非常难得,所以备考时的压力也会比较大,所以大家一定要调整好心态,既不能压力太大,也不能懈怠。

虽关于择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个人建议一定要趁早,因为即使同一专业,不同学校的考试科目也未必完全一致。

如果同学们一时之间不知道选择那所学校,千万不要把过度的精力浪费在这上面,因为,备考复习工作是一天都不能丢的,所以在未定学校之前千万要保持学习进度。

因为考试内容都是一样的,大家可以筛选一些目标院校,有了一个大致方向,现阶段自己的不会过于慌乱,不会整天胡思乱想。

介于考研方面有太多的问题要讲,所以这篇文章便是我的种种干货和经验的整理,篇幅会比较长,希望大家耐心看完后会有所帮助,结尾处附赠我的学习资料。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301)数学一(803)遥感或(806)数字图像处理或(807)摄影测量学或(810)激光成像原理(803)遥感参考书为:《遥感原理方法和应用》孙家炳等武汉大学出版社(806)数字图像处理参考书为:《数字图像处理》冈萨雷斯电子工业出版社(807)摄影测量学参考书为:《摄影测量学》张剑清等武汉大学出版社(810)激光成像原理参考书为:《激光成像》舒宁武汉大学出版社,《激光雷达原理》戴永江国防工业出版社有关英语的一些经验大家都说“得阅读者得天下”。

阅读一共占40分,但如果把所有精力都花在阅读练习上,不注意其他题型的应试技巧,也是得不偿失的。

中科院大学843遥感概论概念2.0

中科院大学843遥感概论概念2.0
大气阻抗植被系数(ARVI):即利用可见光的蓝光 B 与红光 R 对大气响应的差异,用红— —蓝波段组合 RB 替代 NDVI 的红波段 R, 以减少植被指数 VI 对大气性质的依赖, 该方法减 少了由于大气气溶胶引起的大气散射对红波段的影响,减少植被指数 VI 因大气条件变化 而引起的变化,但对大气敏感性减小 2. 叠掩现象;雷达是一个测距系统,发射雷达脉冲的曲率使近目标(高目标的顶部)回波先 到达,远目标回波后到达 ,因而形成顶部先成像,并向近射程方向位移,这种雷达回波 的超前现象,形成“顶底位移”的“叠掩倒像” 3. 叶面积指数 LAI:是指每单位地表面积的叶面积比例,与植被生态生理、叶片生物化性质、 蒸散、冠层光截获、地表净第一生产力等密切相关,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参数 4. 本影:地物未被太阳直接照射到的部分在像片上的构象,有助于地物获得立体感 5. 落影:阳光直接照射物体时,物体投到地面上的影子在像片上的构象,如高架桥投在地面 上的阴影,可以显示物体的侧面形状,但影响阴影区地物识别 6. 图像融合:是一个对多遥感器的图像数据和其它信息的处理过程,着重于把那些在空间或 时间上冗余或互补的多源数据按一定规则进运算处理,生成具有新空间、波谱、时间特征 的合成图像,获得比单一数据更精确更丰富的信息 ,强调信息的优化,突出有用的专题 信息抑制无关信息,增加解译的可靠性 7. 透视收缩:由于雷达按时间序列记录回波信号,因而入射角与地面坡度的不同组合,使其 出现不同程度的透视收缩现象,即雷达图像上的地面斜坡被明显缩短的现象,意味着回波 能量相对集中,回波信号更强,其大小取决于雷达俯角与斜坡坡角的相对大小 8. 距离分辨率: P=τc/cosΦ 指沿距离向可分辨的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 ,脉冲持续时间是决 定距离分辨率的关键 9. 极化雷达: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射 H、V 极化波脉冲,并同时接收 H、V 回波,记录了相干 回波信号的振幅变化,记录了不同极化回波间的相位变化 10. 干涉雷达:采用干涉测量技术的合成孔径雷达(InSAR),通过两条侧视天线同时观测, 或一定时间间隔的两次平行观测,获得同一景观两次成像的复图像对,由于目标与两天线 的位置几何关系,得到地面目标回波的相位差信号,经两个复图像的复相关形成干涉纹图 11. 程辐射:遥感器接收到的入射光中,除了在视场内地表反射光和地面热辐射外,大气的散 射与自身的辐射光也进入传感器,这部分光能量称为程辐射,是背景噪声的主要来源 12. 加色法:以红绿蓝三原色中的两种以上色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产生其它色彩的方法 13. 减色法:从白光中去掉其中一种或两种原色而产生色彩的方法 14. 辐射强度:点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向某一方向发出的辐射能量 15. Hough 变换:利用图像全局特性有可能把边缘像素连接起来组成区域封闭边界的一种方法 16. 体散射:在介质内部产生的散射,为经多路径散射后所产生的总有效辐射,介质不均匀时 产生体散射,其强度与介质体内的不连性和介质体的不均匀性呈正比 17.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波长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电磁波谱 18. 反照率(半球反射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各个方向出射的总辐射能量 M 与入射的总辐 射能量 E 之比,以太阳光作为入射光的地表半球反射率称为地表反照率(自然物体的半球 反射率)

遥感所 专业课 考研 遥感应用分析考试复习心得

遥感所 专业课 考研 遥感应用分析考试复习心得

这个是我去年备考的时候,我师兄帮我找个考高分的师姐弄的:(1)复习的时候主要照考题的题型去复习,比如哪些地方可能出填空、名词解释、辨析、简答和最后的综述,这样过一遍,那本书也就可以了(2)出综述的地方不多,翻来覆去都是那几个样子(3)13页的名词解释几乎都会出一个(4)21页的那个散射和吸收自己整理一下(5)出题会很简单,不过答的语言官方一点总是很好的(6)BRDF有一个计算题吧,就是相差pai的比较简单(7)遥感数据的特征,整理归类一下(8)假设它是一道大题,给你开卷,你会怎么答才完美(9)50~51是重点(10)53页的土壤的光谱特性我和植物的一起记的(11)54页的影响因素也要整理一下(12)这本书考起来,有个宏观的感觉,就是考几何的比较少,考辐射方面的很多,所以公式不用记。

还有几何特征什么的都不重要(13)74~75页也是重点,貌似去年考了的,不过不乏翻来覆去的考(14)天然彩色和彩虹外的对比,那几个层,在书上一看就重要(15)关于75呈什么颜色变化的我觉得都要记(16)再比如76上的那些书上已经归纳出的优缺点啊,肯定还是要记的,可能考简答或是综述的一问(17)TM的数据特点我整理记忆了,有其他的适当(18)104页的复杂性,这是书上都有标出的,我觉得重要吧(19)112~113这个地方不容易注意到,波段选择的,理解了不成之为盲点,觉得重要吧(20)大气校正那块我不是很懂,所以不会归纳,反正考题都是写文字(21)125热红外图像的特点(22)127几个物理名词(23)129的热特征我也整理过(24)微波的优缺点当时我们班的人、帮我整理了两页纸,不过没考啊,我觉得还蛮有特色的(25)雷达成像原理,以前在微波原理上会考的哦,要会描述吧(26)139~开始的一些我都整理了(27)154~156的对物体的识别能力,感觉和植物啊,热特性,土壤特性,都是一类的题型,也比较具有可考性(28)156~159当然是重点了,解译是重点啊(29)161的两个概念连续考了两年,具有再考性(30)第六章都是小的考点,好像考的不多吧,自己整理一下(31)分类方法监督和非监督的整理,优缺点,直接背就可以了(32)误差评定我觉得相当的不重要(33)第七章以前没涉及过,看起来比较痛苦(34)不过基本上我后来发现每一章几乎都会出一道题(35)好像有的时候第六章却啥都没有(36)后面的看一点记一点,这本书几乎没有重点,全看(37)311的定量的基本问题我猜今年考大题哦,去年还是前年只考了填空题,连续都考了两年,很重要(38)前向模型什么的我看了,但没考(39)325的名词解释,别忽视了(40)定量遥感考的不多(41)后面几章是应用了,都是实例,没有要记的(42)当时选了几个案例看一下,因为最后综述会有一道是实际的案例吧,所以至少还有些废话说看起来又比较地道(43)370有一个冠层反射是对前面植物叶片散射特性的补充,看怎么问怎么答(44)371红边位移(45)372植被指数我当时整理了背了,貌似只考虑填空题,我总是怕不保险(46)植被指数与什么的关系也没有考过(47)415水体的光谱特征(48)426一些应用我也看了一些(49)431的名词解释啊,一些小案例,还有就是最后一章考了一个小题,我不会,现在也没有找到地点……(50)好像这本书没有啥重点哦,前半部比较紧。

中科院843遥感概论笔记

中科院843遥感概论笔记

中科院843遥感概论笔记遥感(Remote Sensing)是利用传感器从远距离获取地面、水面等物体特征信息的科学与技术。

它通过接收和记录目标物体发射、反射或散射的电磁辐射,从而实现对目标物体的探测、识别和监测。

本文将从遥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遥感技术的分类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遥感概念与发展历程遥感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意识到使用传感器从远处获取地面信息的重要性。

随后,随着航空摄影和遥感技术的结合应用,遥感技术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60年代末,卫星遥感技术的问世,使得遥感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现代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二、遥感技术的分类根据遥感技术的不同原理与方法,可以将遥感技术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两大类。

被动遥感指的是利用地球表面目标发射、反射或散射的电磁辐射进行探测和监测的技术。

常见的被动遥感技术包括航空摄影和卫星遥感。

航空摄影是通过摄影机记录地面目标的光学图像来获取信息。

而卫星遥感则是基于卫星传感器记录地球表面反射的电磁辐射,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对地表特征的描述。

主动遥感则是利用人工源发出的电磁波与地面目标进行交互作用,通过接收返回信号来获取目标特征的技术。

雷达遥感和激光雷达遥感是主动遥感的两种常见方式。

雷达遥感利用雷达发射的电磁波,通过接收被地面目标反射、散射或回波的信号,来获取地面目标的特征信息。

激光雷达遥感则是利用激光束与地面目标相互作用,通过接收激光回波来获取地面目标的特征信息。

三、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在许多领域中都有重要应用。

1.环境监测与管理遥感技术可用于监测大气、水体、土地等环境要素的变化情况,提供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信息,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2.农业与林业农业和林业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农作物生长情况、土地利用变化、森林资源评估等重要信息,为农业生产和林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843遥感概论考研(历年真题+答案+梅安新、赵英时笔记)复试分数线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843遥感概论考研(历年真题+答案+梅安新、赵英时笔记)复试分数线
中科院大学 2015 年 843 遥感考研考试科目分析 一、考试范围解析(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考试范围解析:
考察大家对遥感的基本概念和了解,难度一般。
开篇就说要着重考察学生对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对遥感信息处理基本方法的 掌握以及对遥感地学应用问题的基本分析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三块,分别是遥感基本概念 和原理;遥感信息处理基本方法的概念、原理;遥感应用的基本分析能力。这几个方面, 都 强调的是基本能力,也就是说题目不会太难。 ……………… ⑤遥感的应用 包括遥感地学应用的一般工作流程,以及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遥感、植被遥感、水体遥感、 地质遥感中的最基本内容,能够举例说明。注意两点,一是掌握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遥感、 植被遥感、水体遥感、地质遥感中的最基本内容,也就是概念,原理,流程,这些在资料里 面都有涉及;二是要举出代表性例子,书上例子均可。
3、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大气校正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地学考研中心遥感小组解析】 :一要知道大气对电磁波辐射都有哪些影响?一是散射,二 是吸收,三是透射。大气的这些特性都取决于电磁波的特性、大气成分和环境的变化。二要 知道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范围,那就是 0.38-2.5um。 参考答案: 大气对透过的电磁波会产生吸收、散射和透射的特性。当太阳辐射进入地球表面,必然与大 气有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能量不断减弱。主要有几个方面:大约 30%会被云层和其他大气成 分反射回宇宙空间;17%会被大气吸收;22%会被大气散射;仅有 30%会辐射到地面。 大气吸收方面:具有显著的选择性,吸收太阳短波辐射的主要气体是水汽。在可见光区, 大 气的吸收很少,可以忽略;在红外区,主要是水汽的吸收,可以吸收大约 20%太阳能量,主 要在 1.4 和 1.9um 处………… 大气散射方面:大气散射是电磁辐射能受到大气中微粒(大气分子或气溶胶等)的影响, 而 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其散射强度依赖于微粒的大小、微粒含量、辐射波长和能量传播穿过 大气的厚度,分为瑞利散………… 大气反射方面:由于遥感成像一般都会选择晴朗无云天气,所以大气反射应先排除。 所以, 太阳辐射的衰减主要是由于散射造成的, 散射衰减的类型与强弱主要和波长密切 相关。而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主要就是瑞利散射。所以在此波段的大气校正主要考虑因 素应是空气中的气溶胶或大气分子,一般………… 三、论述题 3、如果需要对某个南方多云多雨的城市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请叙述整个工作流程和其 中的注意事项。 【地学考研中心遥感小组解析】 :关于土地利用遥感调查,也是遥感的主要应用之一,相关 书籍对流程这块都有详细说明。 比例尺方面, 由于已经确定为城市, 影像可选取 TM、 SPOT、 HJ-1 号、ZY-3 等,细节方面考虑使用 IKONOS 影像补充。另外要注意多云多雨这个条件。 一、基本工作流程 土地利用主要研究各种土地的利用现状(包括人为和天然状况) ,一般指地球表面的社 会利用状态,如工业用地、住宅地、商业用地等。土地利用仅反映土地实际用途,而不表示 它的潜在用途和适用性。 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以摸清土地数量及分布状况, 是遥感应用最早,也是最多的一项基础工作。基本工作流程即为: 遥感图像的选取---图像的分析---解译标志的建立---判读与制图---面积量算---精度分析。 二、具体步骤 1、遥感数据源的选择 目前用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监测的遥感数据主要有 NOAA/AVHRR 数据和 Landsat/TM 数 据,还有 SPOT 数据。NOAA 是美国发射的气象观测卫星,其 AVHRR 数据时间分辨率高,有利 于捕捉地面快速动态变化信息,但空间分辨率低(1.lkm)太低,适于全球、大洲、区域等 大尺度的环境资源研究。 Landsat/TM 数据。 TM 有七个波段, 地面分辨率为 30m(TM6 为 120m) TM 数据光谱分辨率较高,针对性强,可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进行多种组合处理和专题信 息提取, 适于做中小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研究。 最终本项目选择了 TM 和 SPOT 数据。 理由如下: (1)对于城市及周边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SPOT 10 米分辨率、环境系列卫星 15 米的分辨 率是可以满足要求的。 ……………… 5、人工目视解译 (1)解译标志的建立 首先, 根据区域特点, 确定以国家一、 二级分类系统为基础的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一遥感的定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及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自然界的任何物体本身都具有发射、吸收、反射以及折射电磁波的能力,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物的目的。

三遥感的物理基础(一)电磁波电磁波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物理理论基础。

1、电磁波的性质:具有波的性质和粒子的性质(波粒二相性)2、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高。

3、电磁波谱电磁波几个主要的分段:宇宙射线、伽玛射线、X射线、紫外、可见光、红外(近、中、远)、微波、无线电波。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是近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紫外: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38um辐射的总称,主要源于太阳辐射。

由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被吸收,只有0.3~0.38um波长的光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且散射严重。

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与散射作用,紫外遥感通常在2000m 高度以下的范围进行。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遥感常用的可见光是蓝波段(0.45um附近)、绿波段(0.55um附近)和红波段(0.65um附近)红外,红外线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0.7um至1mm之间,遥感常用的在0.7um-100mm微波,波长在0.1毫米~1米之间的电磁波。

微波波段具有一些特殊的特性:①受大气层中云、雾的散射影响小,穿透性好,不受光照等条件限制,白天、晚上均可进行地物微波成像,因此能全天候的遥感。

②微波遥感可以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微波越长,穿透能力越强。

4、黑体辐射定律辐射出射度:在单位时间内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发出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能量的总和。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又能全部发射,则该物体是绝对黑体。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1、 遥感的定义: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具体的讲: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2、遥感技术特点:a) 宏观性、综合性b) 多源性: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多尺度c) 周期性、时效性3、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组成:目标地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采集与获取、信息的传输和接收、地面定标及实况调查、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信息的分析与应用。

或者:(1)遥感试验:对电磁波特性、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技术的试验。

(2)遥感信息获取:遥感平台和传感器。

(3)遥感信息处理:几何和辐射处理、影像分类等。

(4)遥感信息应用:生成4D 产品、各种专题图等。

4、遥感的分类:(1)按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3)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4)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5、当前遥感发展主要特点与展望:(1)多国发射卫星的局面已经形成;(2)高分辨率小型商业卫星发展迅速;(3)星载主动式遥感的发展使探测手段更趋多样化;(4)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成为未来空间遥感发展的核心内容;(5)与GIS 结合,使得遥感应用不断深化。

第一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1、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2、遥感信息获取,一般指收集、探测、记录地物的电磁波特征,即地物的发射辐射或反射电磁波特性。

遥感复习要点

遥感复习要点

遥感复习要点(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遥感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遥感的概念: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

2、遥感技术的特点: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各种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征)性进行远距离的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

一景TM影像为185×185平方公里;影像包含各种地表景观信息,有可见的,也有潜在的;多波段性: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多时相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3、遥感技术组成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近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传感器: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部分,记录地物电磁波能量的装置。

地面控制系统:地面指挥和控制传感器与平台,并接收信息的系统4、遥感过程:遥感实验、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5、遥感发展史:初级阶段:完成了地面到空中获取像片的手段;对象片的几何特性、物理特性尚未深入研究。

发展阶段:成像技术成熟(彩色、雷达、多光谱);平台多样(气球、飞机、火箭);出现判读仪器(放大、缩小等);对象片的几何特性、物理特性有一定的认识;主要用于军事侦察、地形测图。

飞跃阶段:成像覆盖面积大,基本全球成像,获取速度快,传感器技术成熟,应用范围广,实现五个W,即:Whoever, Wherever, Whenever, Whomever, Whatever航天遥感技术成熟标志:1972年美国发射ERTS—1(Earth Remote Technology Satellite,后改为Landsat系列卫星);法国SPOT系列卫星;欧空局ERS系列卫星;印度IRS卫星;日本、巴西等6、遥感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的多层次遥感试验,系统地获取地球表面不同比例尺,不同地面分辨力的影像数据。

国科大 植被遥感 期末复习总结

国科大 植被遥感 期末复习总结

植被遥感期末复习总结垂直结构:激光雷达植被水平:高分辨率光学遥感物候特征:时序卫星遥感一、植被生理生态基础(P1)1.能量平衡各环节中,植被生态系统的作用:①冠层反射率是地球系统辐射强迫的直接驱动要素;植被覆盖变化改变能量平衡②蒸散(ET)以潜热方式降低地表温度2.植被覆盖与气候变化:①仅考虑短波辐射形式地表反照率(albedo):∵植被反照率<裸地albedo∴植被减少,地表反射能量↑,地表温度↓②考虑albedo与ET综合贡献:a.低纬度地区:ET潜热贡献大(甚至大于显热H),ET减少,植被减少,地表温度↑b.高纬度地区:albedo增加导致的辐射强迫变化大于ET减小的增温作用,植被减少,地表温度↓*潜热:地球储存热量ET:影响地表能量辐射3.GPP:总初级生产力NPP:净初级生产力NPP=GPP-Ra(植物自养呼吸)NE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NPP-Rh(异样呼吸)or NEP=GPP-(Ra+Rh)NEE: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NEPNBP:净生物群系生产力NBP=NEP-非呼吸消耗的扰动量CO2通量往往与NEP相等,当植被繁茂时也可近似看做NPPGPP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总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内生物通过光合作用途径所固定的光合产物量或有机碳总量,又称总第一性生产力NEP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指净第一生产力中再减去异养呼吸所消耗的光合产物碳通过陆地生态系统循环。

NEP=NPP-异养呼吸NPP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净初级生产力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光合产物中扣除植物自身的呼吸消耗部分,也称第一性生产力NPP=GPP-植物自养呼吸NEP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指净第一生产力中再减去异养呼吸所消耗的光合产物NEP=NPP-异养呼吸NEE (net ecosystem exchange )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陆地与大气系统间的CO2通量与生态系统的GPP,NPP,NEP,NBP,在某些假定条件下所观测的CO2通量与其中的某个概念是一致的.一般与NEP 相同,当植被相当繁茂,土壤呼吸相对较小时,可以近似看作为生态系统的NPP.RP =呼吸的植物RH =呼吸异养生物的RD =呼吸的分解者(微生物)4.物质循环:H2O、C、N(光合、呼吸)*C循环带动其他物质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科院849遥感概论复习方法
1、专业课该怎样复习?(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中科院遥感考研指定参考书为赵英时版《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和梅安新版《遥感导论》。

通过对历年真题分析,出题基本都来自于它所指定的这两本书。

所以我们不再推荐其他遥感书籍。

另外遥感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建议大家多上机,如果没条件,可以利用本中心提供的课件和ESRI培训资料中数据,以便加深理解。

此外还应关注遥感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等相关宏观问题。

另外在复习方面,我们始终认为遥感是门科学,虽学校不同,可能考查点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内容是不变的。

原因有二,第一,有些人会认为,考研就是考查的大家的科研能力,所以出题方面,就以题目偏、怪为主。

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老师是招研究生,但短短的一个试卷,是看不出大家是否具有科研能力的,并且题目还要保证有一定的通过率,所以老师一般都以考查该科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学科能力为主;第二,学校不同,学校里面不同老师研究方向不同,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出题也是以个人爱好为主,所有的学校大部分都是考查的对该科目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而同一个科目,可能会有不同的参考书,这方面,要改变大家一个观念,就是不要觉得指定了参考书,所有的内容都来自该书本,不同的参考书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该科目进行论述,所以,如果有时间,建议大家多看该科目相关的参考书,特别是该科目经典的参考书。

基于此,我们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复习的时候,应多看几本相关书籍;第二,其他学校该科目的真题答案也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另外,在附录部分,对该科目中特别重要的概念、相关理论、技术前沿、未来发展等内容进行了补充,以便让资料更为全面,建议大家要掌握。

2、完整的专业课复习流程(结合资料)(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第一遍复习,结合书本和资料的笔记部分进行复习,书本在细节方面比较详细,但笔记在考
点和重点确定方面更好些,边看边划,两者结合,复习效果比较好;
第二遍复习,如果第一遍效果不行,就再来一遍。

第三遍复习,本套资料所有内容都来自手册,按照手册目录,将本套资料大致浏览一遍(先别看真题答案部分),其中对重点或难点,自己要再次标记。

第四遍复习,通过前三轮扫荡,基础知识已经差不多了,自己根据我们单独提供的一份历年真题,自己尝试去做,哪些不会就借鉴资料的真题答案。

第五遍复习,自己再根据我们单独装订的历年真题,把真题答案再做一遍,注意专业术语的表达。

第六遍复习,补漏查缺,通过自己的复习,有了自己的思考,针对资料和书本叙述不充分或者涉及较少,但自己又觉得重要的,上网去查相关内容。

第七遍复习,也就是考试前面了。

通过前几轮,书本和资料从一开始的厚厚一摞,已经变的很薄了,因为你现在手里就剩下那些难啃或者难记或者重要的知识点了。

考试前,自己再背诵一遍。

背诵不要求完全的一模一样,而是能熟练的表达,所以要注意记忆关键点和专业术语。

中科院16年地学考研群:1926185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