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预后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预后评价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IS)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预后评价。方法将收集的2015年1月~2016年1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23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组)患者的临床预后与23例单纯脑梗死(B组)患者临床预后比较,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的临床愈后。结果结果显示与单纯AIS组比,合并AMI组患者者临床预后差,死亡率高(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AIS合并AMI可作为AIS短期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住院后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可改善预后。
标签:急性脑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预后
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oke,AIS)是各种原因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常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肥胖、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2],其常见危险因素与急性脑梗死基本相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住我院的13例单纯脑梗死,经颅脑CT确诊;急性脑梗死及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3例,经颅脑CT 确诊脑梗死,心电图证实典型坏死性Q波、ST段成弓背向上性抬高,心肌坏死标志物(TnI、CK-MB)明显升高。入选病例已除外发病前有心脏病、糖尿病史及肝肾功能不全者。
1.2方法患者发病后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患者入院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尼莫地平,静点脑苷肌肽注射液、谷红注射液保护神经、活血化瘀等治疗。观察A组与B组发病4w时病情转归情况,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脑梗死后的严重并发症,AIS与AMI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疾病,两者均是临床急症和常见病,患者因急性脑病引起的继发性心血管功能障碍及心脏损害被称为脑心综合征,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
62%~90%[3]。本研究以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组较单纯脑梗死组临床预后显著不良,两组在临床转归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证明脑心双重梗死带来更多的资源消耗、更差的临床预后。
研究表明,当急性脑血管病时,脑对心脏的控制与调节会发生紊乱,常使脑内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导致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兴奋增高,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心肌自律性和心肌异位起博的增加,造成心肌损害,复极化障碍。急性脑血管病后的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障碍,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醛固酮分泌异常,使心肌损害;急性脑血管病变者的心肌损害也可由反射性冠状动脉痉挛所引起[4]。同时因脑梗死与心肌梗死有共同的常见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肥胖、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因此发生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增高。
总之,急性脑梗死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好发人群,应积极控制发病危险因素,一旦发现合并双重梗死,应当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及时治疗以改善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0-190.
[2]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20-257.
[3]李光布,孙成珍,牛绍利.心脑卒中并存60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3):424.
[4]Mahmut,Akpek,Omer,et al. Acute Effects of Intracoronary Tirofiban on No-Reflow Phenomena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Angiology,2015,66(6).
[5]Taniyama,Y,,Ito,H,Morishita,R,Ogihara,T . Potential of microvascular reperfusion with adjunctive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its impact on myocardial perfus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Drugs,2001,61(4).
[6]田海明,张君良.临床心血管病综合征[M].安微: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5-236.编辑/倪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