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课件
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
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对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涉及到自然、社会和历史等多个领域。
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的是辩证法的运用。
辩证法包含着对事物发展矛盾的认识,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普遍性。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立统一: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的。
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事物的内在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2)否定之否定: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前进,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着多次的否定和再否定。
每一次的否定都是对前一阶段的超越和发展,同时也包含着前一阶段的保留。
(3)量变和质变: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既包括量的逐渐积累,也包括质的飞跃性变化。
量变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积累,而质变则是由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的根本性改变。
2、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包括:(1)物质第一: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物质存在独立于意识之外,物质决定意识的发展。
(2)实践第一: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改造世界,同时也认识到世界的规律。
(3)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其基本观点有:(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制度和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2)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⑴原理内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包括三个方面:“想”“做”“精神状态”⑵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因素原理⑴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⑵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以客观规律为指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如价值观等——我们应当不断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取得更大的成绩。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此原理亦为唯物论原理)⑴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或可表述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⑵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4、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⑴原理内容:①区别: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作用不同: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唯物物辩辩证证法法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
联系是普遍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客观的。
2、〖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1、〖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整体::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整体:1.1.1.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
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
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
2.2.2.整体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
部分: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
部分:1.1.1.部分服从于整体。
部分服从于整体。
部分服从于整体。
2.2.2.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发展: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发展具有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具有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一、实践: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二、认识的种系发生
第五章 联系与发展
第一节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
二、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三、运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性
第二节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一、反映联系和发展相统一的决定论
二、规律及其实现:从可能到现实
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
四、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与实践辩证法
第六章 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二、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三、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及其与突变的关系
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三、矛盾论与系统论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与否定
二、否定之否定及其实质
但是,自1995年《原理》第四版出版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取得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新经验表明,《原理》的内容和结构仍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深入阐述和补充,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并妥善处理,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问题应得到充分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1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首先,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
其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以获得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的物质生产领域。
自由王国是指以主体的自我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活动领域。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5真理和价值:“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价值是事物或现象(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其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6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具有两层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赖性。
第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7原因和结果:原因是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即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适合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科技的发展,始终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发展既给人类带来“福祉” 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危机” 汽车:速度——“马路杀手” 网络:信息、交往便利——“虚拟世界” 转基因:高产、新产品——安全问题 “克隆”技术:广泛用途——安全和伦理问题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3)认识论根源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唯物主义的认 识根源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是唯心主义的认 识论根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是关于发展和联系的科学。 形而上学是用独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哲学。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对立和斗争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制约着人们的认识 和理论发展水平。 (2)阶级根源 一般说来,历史上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总 是倾向于唯物主义;历史上落后的反动的阶级和 社会集团总是倾向于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语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第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作不同回答,是区 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 标准。因此,把握基本问题,可以使人们自觉坚 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第二,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作不同回答,可以 区别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李秀林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为什么人们的世界观都不一样:第一,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由于实践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第二,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的不同,社会的分工不同,导致对社会的发展,人生追求和看法和态度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
但科学和文化也起了不可忽的作用。
(1)资本主义刚发展时,一些哲学家把哲学困难成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A 对象: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船内容和普遍形式。
B就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各门具体知识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
C 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
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通、最一般的本质的关系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二者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导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课件)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 界观
马克思展示世界整体图景的概念是“全 部社会生活”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
全部社会生活是通过四种生产表现出来 的,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的生产;精 神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
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理论体系
唯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 生及其意义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 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 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 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 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和自然科学 以及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是19世纪中 叶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 两个对立阶级斗争的产物。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 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 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这 是人类赖以生长和基础。
宗教幻 想创造 出来的 那些最 高存在 物只是 人的本 质的虚 幻的反 映。
西方有 个极乐 世界
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 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 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 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 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2、自然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以近现代自然科 学发展为前提,其中,能量守恒和转化 定律(1842年迈尔和焦耳)、细胞学说 (1838年施拉登的植物细胞结构和 1839年施旺的动物细胞结构综合而成的 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1809年拉马 克生物进化论和1859年达尔文的进化论)
中国共产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共产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主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
这两个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也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了对客观世界的辩证认识和对矛盾运动的观察。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它主张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对矛盾的分析和解决,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2. 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主义中的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深入剖析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有效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中的另一重要思想,它强调了历史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变革的驱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矛盾的产生推动的。
它指出了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揭示出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2. 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主义中的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研究,深入了解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并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路线。
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使中国共产党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住社会发展的大势,制定出科学的战略和政策,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国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思想体系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和指导原则,使中国社会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联系与发展
规律及其实现:从可能到现实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 证运动,使事物的发展具有一种规律 性,所谓规律,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 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 系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的实现是从可能到现实的过程,可能性和现实性范畴揭示的是可能的事物和现 实的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转化过程
决定论的阵营
1. 有些唯心主义者也承认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但认为决定过程是绝对精神、
理念等决定的,因而是一种观念决定论
2. 与决定论对立的是目的论和非决定论 3. 目的论认为世间万物均是由神或神秘力量按一定目的预先安排的 4. 非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否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认为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原理:联系与发展
演讲人
2021-10-06
01 联系与发展
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联系与发 展
1
世界的普存在的 关系”
3
运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性
联系或关系作为哲学范畴,包括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即是客观存在又是普遍存在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容和动力,它表明,事物内 部固有的矛盾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即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揭示出事物发展的 过程和方向,它表明,事物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是肯定自身——否 定自身转化为他物——否定这一否定回到自身的前进运动
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起来表述自己的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1938 年)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
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说明自己的辩证方法的时候,通常援引黑格尔,认为他是表述了辩证法基本特征的哲学家。
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法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样的。
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采取的仅仅是它的“合理的内核”,而屏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外壳,并且向前发展了辩证法,赋予辩证法以现代的、科学的形态。
马克思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217 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说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的时候,通常援引费尔巴哈,认为他是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权威的哲学家。
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样的。
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采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把它进一步发展成为科学的哲学唯物主义理论,而屏弃了它那些唯心主义的和宗教伦理的杂质。
大家知道,费尔巴哈虽然在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竭力反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
恩格斯屡次说过:费尔巴哈“虽然有唯物主义的基础,但是在这里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束缚”,“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1、宏观⾓度(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2、中观⾓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3、微观⾓度意识的特点(⽬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关系等⼆、唯物辩证的认识论1、宏观⾓度(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2、中观⾓度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3、微观⾓度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三、唯物辩证法1、宏观⾓度(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盾观、创新观(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2、中观⾓度“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盾观”(⽭盾对⽴统⼀;⽭盾普遍性;⽭盾特殊性;⽭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盾;⽭盾主次⽅⾯;两点论与重点论统⼀);“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命批判精神;创新作⽤;发展实质)3、微观⾓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盾对⽴统⼀(同⼀性与⽃争性);⽭盾的普遍性;⽭盾特殊性;⽭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盾;⽭盾主次⽅⾯;两点论与重点论统⼀;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命批判精神;创新作⽤四、历史唯物主义1、宏观⾓度(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盾、基本规律;⼈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中观⾓度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的价值(⼈⽣价值观);群众观(⼈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标准)3、微观⾓度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认识与实践
更重要的是,人们为了从事实践活动,不仅要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必须基于这种认识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 想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原理:认识与实践
演讲人
2021-10-06
01 认识与实践
认识与实践
认识的发生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结构
认识与实 践
认识的种系发 生
1
2
3
实践:认识发 生的现实基础
认识的个体发 生
实践: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人的认识发生的最切近、最现实的基础不是生物的自然发展的过程,而是人能动 地改变现实的实践活动
反映客观世 界与创造客
观世界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能动的反映或 反映的能动性有两层含义:
其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或反映不是消极坐等得来的, 它必须通过人的积极主动的活动 其二,人的认识或反映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临摹或摹写, 更重要的是一种创造
总之,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要求并 赋予认识以创造性和反映性相统一的特征
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 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东西 其根本 错误在于,它把认识封闭在主 观精神的圈子里,否认了认识 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人 能否通过主观正确反应客观的 问题
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认为,人 的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 物是无法证明的 不可知论怀疑 人的认识的可靠性,实际上也 取消了人能否通过主观性认识 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问题,并 在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人 为地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认识与实 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了成熟 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已从一个 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 级,形成为一支独立的自觉反对资本 主义的强大力量。
– 19 世纪 30年代开始,欧洲先后爆发了英 国的宪章运动、法国的里昂起义和德国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 唯物主义原理课件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目录1
绪 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实践与世界 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目录2
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六章 社会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第七章认识的本质和结构 第八章 真理和价值 第九章人的本质、自 Nhomakorabea和全面发展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以黑格础代表的德 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反映了德国 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和当时自然科学的成 果,是哲学发展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 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次 —— 这是他的 巨大功绩 —— 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 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 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 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
哲学是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并揭开了文明 序幕以后产生的。 发源于古希腊而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 与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 哲学传统。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 哲学虽然各有自己的发展脉络,但都普 遍地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基 本哲学形态。
唯心主义流派归结起来有两种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亚里士多德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为理论形态世界观的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 和世界的关系的。人和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 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 因为:人们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时,一 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 另一方面又往往从自身出发看待世界,并依自 己的意愿和智慧去塑造外部事物,把自己的精 神属性赋予物质世界,这就必然发生思维和存 在、精神和物质的矛盾以及二者谁决定谁的问 题。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四、批判、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当时社会 政治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 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 物。 19世纪40年代,欧洲的资本主义已经进
哲学理论的差异和两大哲学派别的存在有 其深刻社会历史的、阶级根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还有其深刻的 认识论根源。
– 列宁曾说过,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
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些曲线 中的任何片断、碎片都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 完整的直线。从认识论上看,唯心主义就是把 认识的某个特征、方面、部分加以片面夸大, 使其成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结果。
(“心外无物’)、英国的贝克菜(“存在 就是被感知”)。这种观点最后往往陷入 “唯我论”的绝境,或者转化为客观唯 心主义。
唯物主义经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 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他们把世界的物 质性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 物质。古希腊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代表 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朴素唯物主义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朴素的辩 证法成分,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 ,存在着 直观性的缺陷,而且缺乏科学的论证,在 社会历史领域中不可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原 则。
的西里西纺织工人起义,震撼资本主义 统治,表现了无产阶级打旧世界、创立 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决心和创造历 史、改造世界的作用。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 就。 –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自然科学已经从 分门别类“搜集材料的科学”逐步转变 为“整理材料的科学”。 –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及达尔 文进化论等三大科发现,具有刨时代的 意义。细胞学说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进化论则为刚刚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供强有力的自然利学论证。
世界的本质问题属于本体论问题。对物质和精 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 系建立的基础和出发点,它规定着哲学的基 本性质,以及解决—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 因此。恩格斯把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哲学派别的唯—标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第二个方 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亦即世界可否为人所认识、人的思维 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当人们形成一定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 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 成为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 的基本原则,就是通常说的方法论。一般 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也就有什么样的 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人们的世界观并不都是一样的。因为:
• 第一,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由于 实践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致使 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在深度 和广度上也有所不同。
• 第二,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和在 社会生活中分工的不同,使得对社会发展、 人生追求的看法和态度有所不同,因而他们 的世界观也会有明显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同具体 科学之间的关系 ,既反对以哲学代替具体科 学的“科学之科学”,也反对否定哲学对 具体科学的积极作用 ,使具体科学脱离哲学 的指导的错误倾向。
– 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范围,它所涉 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 实现等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或从唯物 主义立场,或从唯心主义立场,各自对 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也有一些哲 学家是不可知论者或怀疑论者。
哲学基本问题的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
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
– 历史上的哲学家对这两个方面都作出自己的
– 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哲学观点层 出不穷,形态各异,但所有理论无非属
于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凡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 意识或精神是第二性的,都属唯物主义 阵营; – 凡是断言精神、意识对自然界来说是本 原的、第一性的,而物质是第二性的, 都属于唯心主义阵营。这是划分哲学基 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哲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这是不同阶 级、阶层和集团之间利益冲突在思想上的 表现,也是人类哲学思维得以不断发展、 深化的推动力量。 中国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贯穿 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以及辩证法与形而 上学斗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有不可抹煞的 功绩,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 理论准备,是富有成果的近代哲学。 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严重的缺陷,即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能把唯物主义原 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的不彻底性。这一 时期的唯物主义带有浓厚的机械性,尚处 于“搜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孤立地、 静止地对一个或一类对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这一时期唯物主义世界现和方法论具有浓 厚的形而上学的性质。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对立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 对立。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 而形而上学则以孤立的、静止的观 点看世界。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世
界是万物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 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 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水恒的活 火。”列宁认为这是对带证唯物主义原理 的绝妙的说明。
–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
则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 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 的产物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如古希 腊的拍拉图理念论 。 –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 以绝对化的结果可能陷入神秘主义创世说和 宗教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个人心灵、意识、观 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 的—‘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中, 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 他们不承认客观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 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把人的思想看 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 的。其代表人物如中国明代的王守仁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上的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创造 性的发展。 – 亚当 · 斯密和大卫 · 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 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 19 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 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都为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 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绪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
泰勒斯
一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 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系统的,缺乏理论 论证和严密逻辑。 哲学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形式加以高度 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 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以总体方 式把握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回答。 –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一般侧 重于本体论方面; – 到近代和现代,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科学技 术空前繁荣的推动下,哲学研究更多侧重于 认识论方面。 – 研究侧重点的变化,意味人类认识的发展和 深化。
当代西方某些学者认为哲学只应研究认识 论,本体论没有意义的观点是错误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是不 容割裂的。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 出发点,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认识实际发 生过程来说,都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 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 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当然,本体论 也不可能完全离开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