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朴素、机械)1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绪论0.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1.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体系结构: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代自然哲学家们以古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基本特征:整体性和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近代自然哲学家们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基本特征:机械性,不彻底性,形而上学性。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特征:实践性(主张自然界不是思辨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在人类的实践基础上被人们所认识的自然界,这决定了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性(主张自然界的历史是人类生成的历史和自然界对人的生成作用的历史,时人类史和自然史相统一的历史),辩证性(统一:唯物论/辩证法,天然/人工自然界,人类/自然史,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能动性和变动性),批判性(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论”,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错误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意义):a.实现了自然观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b.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方法论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c.为科学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的理论前提。
自然辩证法初稿自然辩证法初稿

自然辩证法初稿自然辩证法初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1.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2.自然观发展经历: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等阶段。
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界机器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2.特征:(1)整体性和直观性。
(2)思辨性和臆测性。
(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3.渊源:(1)宗教神话自然观的观点。
(2)宗教神话自然观的作用。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是原始社会的宗教神话自然观,它是在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认识和实践能力不分低下的背景下形成的。
4.基础:形成的理论基础是自然哲学。
1)自然哲学的概念:自然哲学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前身,它是指从哲学的角度学,依靠经验和观察等方法,思考自然界而形成的哲学思想,它包括自然观、人生观等内容。
2)自然哲学的作用:(1)冲破了宗教神话自然观的桎梏。
(2)为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知识基础。
(3)为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5.作用:1、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6.缺陷:1、蕴含着唯心主义因素。
2、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
3、不能科学的说明自然界7.演变:1、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2、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
1)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1)主张上帝是自然界的本原,地球是宇宙中心;(2)一些进步学者:例如,罗杰尔·培根倡经验和实验科学;威廉·奥康提倡批判的、经验的态度和探索精神;吉洛姆继承了原子论等,这此思想动摇和瓦解神学自然观的理沦基础,有力推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向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渡。
2)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自然界是生气勃勃的运动实体,人类可以利用数学研究自然界,具有利用自然界的创造力。
自然辨证法8题

1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古代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蕴涵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2它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6-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再到19世纪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2题、系统自然观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我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人工自然是人类利用其发明的技术创造出来的“属于自己的自然界”,它使自然界出现了新的分化,也促进了自然界的新发展。
科学地认识人工自然,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的另一种形态。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尤其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简答

第一章1、如何理解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之间的思想关联?2、答:(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最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门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 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4)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 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 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 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3、如何理解系统、系统自然观?4、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 按一定关系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自然界不仅存在着, 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 而且会产生随机性;自然界不仅是简单的, 而且是复杂的;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5、如何理解进化与演化的关系4、答: 所谓进化, 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的不可逆过程, 或是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过程。
演化比进化含义更宽泛, 演化除了进化之意义以外, 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 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答(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在自然界之中, 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与自然界(2)环境创造人, 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范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范文)2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2.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 水、无限者、数、气、火、种子、“四元素”(土、水、火、气)、原子、
“四因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等是自然界的本原;
● 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的变化和发展着;
● 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恩格斯:“伴随着自然科学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要改变自己的形 式”。 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建立在当时自然科学和 技术的基础之上的。 但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依据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 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在自然观的总体形态上发生了变革(即 从朴素——机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是在依 据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具体的自然观的领域上发生了变革。例如第二节中 的三种自然观,就是在某一具体的自然观领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其 中: 系统自然观——是系统科学的理论成果,改变了人们看待自然界的存在和发 展的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思维方式,即在思维方式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是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从原来的注重天然 自然界转变到既注重天然自然界,更注重人工自然界,注重人类在与自然界关系 中的能动性。 生态自然观——是在现代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促使人类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 界的关系,并依靠生态科学的理论,探索从以往的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中的支配 与被支配的关系,转变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 总之,形成和发展都依据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成果,不同的是,形成的是 总体形态的自然观,发展的是具体形态的自然观。
另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发展 的理论基础;上述三种具体形态的自然观,是在继承其理论基础之上的发展起来
自然观发展观轨迹(整理的表格)

发展历程原始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定义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盲目崇拜的观点。
古代自然哲学家们以古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自然观,它利用哲学来为神学服务,即利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来为基督教的教习和教条作论证,使基督变成一个完整的神学体系近代自然哲学家们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主要观点原始宗教自然观是一种自然崇拜,是人们对难以理解的自然界的一种寄托。
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1.元气、“五行”等是自然界的本原。
2.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是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3.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4.人来源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5.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6.人类利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古代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1.自然界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
2.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
3.宇宙是有形的、有限的和运动的;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4.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1.它主张上帝是自然界的本原,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只有信仰上帝才能获得幸福;它反对古希腊人主张非人格神不能成为自然界本原的观点,宣扬唯心主义思想;它通过歪曲篡改和残酷迫害等手段向人们灌输其荒谬思想。
1、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2、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受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宇宙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表示4、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5、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6、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填空、简答与分析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填空题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史历程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4、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等方面5、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抽象和具体、历史与逻辑6、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包括思维的收敛性和发散性、思维的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直觉和顿悟、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7、科学实践的基本方法包括: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和科学仪器的运用8、技术活动的方法主要包括:技术构思方法、技术发明方法、技术试验方法、技术预测方法和技术评估方法9、工程技术要遵守的四个基本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它生命;城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10、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是: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较高;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强11、自主创新的类型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1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1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是: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途径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过程?(三个阶段)(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万物的本源;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自然”的含义。
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变的或者不动的。
1-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朴素、机械)1

永恒的活火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 ,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 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 ,一定尺度熄灭。”
强调“一定尺度” 的意义 另一方面在于这突出体现 了他的辩证法思想。
四因说
• 亚里士多德在概括总结古希腊各种 本原学说基础上提出“四因说”
• 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 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
图案和形状。 • 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
的机构和作用。 • 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
的。 •
宇宙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 质的实体,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 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 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 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 “以太”构成。
辩证思想:万物皆流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万物皆动” “一切皆流”
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原 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 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 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 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 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 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 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 失。”
辩证思想:对立统一;相对性
Company Logo
2)近代物理学革命
• 背景: (1)解答行星运动及其原因问题 ——近代物理学革命开始于对运动问题的研究 (2)物理学革命的任务不仅是解释作为自然现象的
运动,还要面对关于运动现象的宗教神学的解 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Company Logo
伽利略
1)通过研究物体的惯性和拋物运 动,伽利略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对 物体运动的描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和第一章

3.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 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 技术的重要纽带。
4、自然辩证法与其邻近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位,但在研究领 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2.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于光远、钱学 森、龚育之等。
3.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当代 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意义
功用论:有用?无用?考试论:不过别毕业?
素质论:改善人的知识结构;——综合论:
1.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全球趋势,认识各个学科领域的内 在联系。
2.认识客观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辩证规律,理解人与自然共存 共荣的关系。
3.掌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方法,提高科技创新的思维和实践 能力。
4.理解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
5.加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提高人的素质。 6.学习和理解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
• 哲学是科学之母。 ——爱因 斯坦
• 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 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 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 践。
四、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1.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资 本论》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列宁《唯批》《哲学笔记》等都 有贡献。
1.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 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2.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 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 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 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 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 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 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自然辩证法填空、简答与分析题

填空题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史历程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4、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等方面5、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抽象和具体、历史与逻辑6、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包括思维的收敛性和发散性、思维的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直觉和顿悟、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7、科学实践的基本方法包括: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和科学仪器的运用8、技术活动的方法主要包括:技术构思方法、技术发明方法、技术试验方法、技术预测方法和技术评估方法9、工程技术要遵守的四个基本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它生命;城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10、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是: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较高;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强11、自主创新的类型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1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1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是: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途径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过程?(三个阶段)(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万物的本源;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自然”的含义。
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变的或者不动的。
武汉理工大学 自然辩证法 讲义(第一章)

武汉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凤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相互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凤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原始社会的朴素自然观念。
2.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全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自然界处于永恒产生和消灭中;人和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
(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道论五行说元气说太极说。
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则;宇宙具有永恒性、无限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一。
天人合一的关系。
2.古代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水无限者数、气、火种子说。
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通过感性认褒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从某些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1.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2.从总体上解释了自然界但不能从细节上科学地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1-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朴素、机械)1

(6)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亚里士多德(BC384—BC322 年),是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集 大成者。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 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 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 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 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 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 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 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西米尼、赫拉克利 那克萨戈拉、留基
特)
伯、德谟克利特等)
不变
爱利亚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
(巴门尼德等)
1.1自然界本原的探讨
• 爱利亚的巴门尼德(Παρμενίδης)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最 重要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之一。
• 生于爱利亚(Ἐλέα,位于现在意大 利南部沿岸),主要著作是用韵文写 成的《论自然》,如今只剩下残篇。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观点
1.1自然界本原的探讨
围绕着两条主线进行: 一是自然界的本原是“一”还是“多”(是由一 种元素还是由多种元素构成); 另一个是自然界是“变化的”还是“不变化的” 对此产生了四种立场或四种派别:
• 奥古斯丁批判中期希腊哲学家的怀疑论思想; • 贝伦伽尔主张用辩证法研究神学,由此后来产生了“
辩证神学”;围绕“共相”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 “唯名论”(否定)和“唯实论”(肯定)的争论; • 吉洛姆继承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L培根倡导的经验 和实验科学;奥康倡导的新的“唯名论”,从内部批 判了经院哲学。 • ——这些都促进了从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向机械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过渡。
自然辩证法(东南大学)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答:(1)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其特点: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实际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点,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答:(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为物质以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时间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与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表格)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从那时开始的自然科学最初一个时期中的主要工作,是掌握手边现有的材料。
在大多数部门中必须完全从头作起。
古代留传下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托勒密太阳系,阿拉伯人留传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的数字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留下。
在这种情况下,占首要地位的,必然是最基本的自然科学,即关于地球上物体的和天体的力学,和它同时并且为它服务的,是数学方法的发现和完善化。
这里有了一些伟大的成就。
在以牛顿和林耐为标志的这一时期末,我们见到这些科学部门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
最重要的数学方法基本上被确定了;主要由笛卡儿制定了解析几何,由耐普尔制定了对数,由莱布尼茨,也许还由牛顿制定了微积分。
刚体力学也是一样,它的主要规律彻底弄清楚了。
最后,在太阳系的天文学中,刻卜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而牛顿则从物质的普遍运动规律的观点对这些规律进行了概括。
自然科学的其他部门甚至离这种初步的完成还很远。
液体和气体的力学只是在这个时期末才得到更高的研究。
如果把光学当作例外,那么本来意义上的物理学在当时还没有超出最初的阶段,而光学得到例外的进步是由于天文学的实际需要。
化学刚刚借燃素学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
257地质学还没有超出矿物学的胚胎阶段;因此古生物学还完全不能存在。
最后,在生物学领域内,人们主要还是从事于搜集和初步整理大量的材料,不仅是植物学和动物学的材料,而且还有解剖学和本来意义上的生理学的材料。
至于各种生命形式的相互比较,它们的地理分布和他们的气候等等的生活条件的研究,则还几乎谈不到。
在这里,只有植物学和动物学由于林耐而达到了一种近似的完成。
然而,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一个特殊的总观点的形成,这个总观点的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
不管自然界本身是怎样产生的,只要它一旦存在,那末在它存在的时候它始终就是这样。
行星及其卫星,一旦由于神秘的“第一次推动”而运动起来,它们便依照预定的椭圆轨道继续不断地旋转下去,或者无论如何也旋转到一切事物消灭为止。
自然辩证资料(陈龙) (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认识,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的本源、演化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的看法。
人类自然观从总的趋势上看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整个过程又呈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形式。
古代自然观是一种低级形态,因为它基于感觉直观。
形而上学自然观从一定意义上说既高于古代的朴素自然观,也高于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在它之前没有哪个时期可以那样多地占有科学材料和具备科学实验手段,没有像它那样对自然界进行解剖和分析,没有像它那样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出巨人。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古代自然观总体来说又比其后两个自然观形态正确。
宗教自然观是反科学的理论,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是自然观上的倒退;形而上学自然观由于否认整个自然界是个充满种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体系而脱离客观自然。
唯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比它之前的任何一种自然观都正确而又高级,它是上述三种自然观的逻辑结果。
考察自然观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任何一个自然观形态都能从以往的历史中找到它的种子,这个种子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就会结出果实来。
从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到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人类知识不断积累,直到19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美等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大工业发展的需要,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自然科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况: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是整理材料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发展以及把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整体的联系的科学;学科逐步地细化和丰富;尤其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达尔文进化论更是推动了自然观的发展。
纵观自然观的发展可见,古代唯物辩证自然观经历了它的否定形态-宗教神学自然观和形而上学自然观之后,便产生出它的否定之否定形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是合乎逻辑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Heraclitus,约BC530—BC470) 第一位系统地探讨运动和变化的哲学家
伊奥尼亚的晦涩哲人
核心思想: 万物的本质是火,火最不稳定; 宇宙处于永不止息的变化状态之中; 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事物运动导源于对立 面的相互斗争 事物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逻各斯” (logos) 对逻各斯的把握需要真正的智慧
永恒的活火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 ,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 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 ,一定尺度熄灭。”
强调“一定尺度”的意义 一方面在于借助它及相关 概念,他提出了“逻各斯” 的概念。
逻各斯
火是变化无常的,始终处于不断转化的过程中 (“活火”),但其“尺度”、“次序”、“周 期”、“必然性”却是永恒不变的,是世界万物所 遵循的普遍法则。这种永恒不变的普遍法则就被赫 拉克利特表述为“逻各斯”。
西米尼、赫拉克利 那克萨戈拉、留基
特)
伯、德谟克利特等)
不变
爱利亚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
(巴门尼德等)
1.1自然界本原的探讨
• 爱利亚的巴门尼德(Παρμενίδης)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最 重要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之一。
• 生于爱利亚(Ἐλέα,位于现在意大 利南部沿岸),主要著作是用韵文写 成的《论自然》,如今只剩下残篇。
辩证思想:万物皆流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万物皆动” “一切皆流”
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原 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 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 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 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 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 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 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 失。”
辩证思想:对立统一;相对性
“逻各斯”一词的原意是“话 语”,也由此来了规律、命运、 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
永恒的活火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 ,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 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 ,一定尺度熄灭。”
强调“一定尺度” 的意义 另一方面在于这突出体现 了他的辩证法思想。
约前460~前370年或前356年, 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
1.1自然界本原的探讨
本原 状态
变化
一
多
伊奥尼亚学派 元素论学派
(泰勒斯、阿那克 (恩培多克勒、阿
西米尼、赫拉克利 那克萨戈拉、留基
特)
伯、德谟克利特等)
不变
爱利亚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
(巴门尼德等)
毕达哥拉斯:数是万物的本源
BC570-BC500
四因说
• 亚里士多德在概括总结古希腊各种 本原学说基础上提出“四因说”
• 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 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
图案和形状。 • 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
的机构和作用。 • 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
(6)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亚里士多德(BC384—BC322 年),是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集 大成者。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 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 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 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 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 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 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 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第二,运动变化的根据是对立面的冲突。 赫拉克利特明确地表示,对立的状态或相反 的性质导致了和谐,相反者才能相成。 “互相排斥的东两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 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产生的” 第三,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不同的评价标准。
1.1自然界本原的探讨
本原 状态
变化
一
多
伊奥尼亚学派 元素论学派
(泰勒斯、阿那克 (恩培多克勒、阿
• 他认为只有那永恒的、唯一的和不变 和不动的东西才是存在。
1.1自然界本原的探讨
本原 状态
变化
一
多
伊奥尼亚学派 元素论学派
(泰勒斯、阿那克 (恩培多克勒、阿
西米尼、赫拉克利 那克萨戈拉、留基
特)
伯、德谟克利特等)
不变
爱利亚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
(巴门尼德等)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1)原子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再分 的最小微粒子。 (2)元素之间的差异在于构成元 素的原子本身的形状、位置和 次序的差异。 (3)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前提。 (4)万物的生灭在于原子的结合 和分离。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然界本原的探讨
围绕着两条主线进行: 一是自然界的本原是“一”还是“多”(是由一 种元素还是由多种元素构成); 另一个是自然界是“变化的”还是“不变化的” 对此产生了四种立场或四种派别:
数原论:数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约
这是人类从经验科学向抽象科
学迈进的重要一环。
和谐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和 谐关系,宇宙的和谐本质上是 数的和谐。
数的崇拜观
我们的经验世界的可理解性就是作为其基 础的数学的可理解性。
柏拉图(BC427-BC347):理念论
柏拉图(Plato,约前 427年-前347年),古 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 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 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 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 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 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 腊三大哲学家。
理念论
柏拉图试图掌握 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 恒不变的真理,发展 了一种影响的深远的 客观唯心主义自然哲 学——理念论。
理念论
“理念世界”由低到 高大体上可以分为如 下几类:(l)自然物的理 念 (2)人造物的理念, (3)数学意义上的理念, (4)范畴意义上的理念, (5)道德和审美领域的 理念, (6)“善”的理 念
1.1自然界本原的探讨
本原 状态
变化
一
多
伊奥尼亚学派 元素论学派
(泰勒斯、阿那克 (恩培多克勒、阿
西米尼、赫拉克利 那克萨戈拉、留基
特)
伯、德谟克利特等)
不变
爱利亚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
(巴门尼德等)
BC624-BC546
代表性的人物和观点 泰勒斯:万物源于水
首先,追究万物的共同本 原,哲学思维的开始 其次,物质性的本原,力 图从自然界本身说明自然 现象,而不求助于超自然 力量 对后世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具有导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