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气象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暴雨洪涝灾害
一 暴雨
暴雨分为三个等级,即暴雨(日雨量在50毫米和99.9毫米之间)、大暴雨(日雨量在100毫米和249.9毫米)和特大暴雨(日雨量在250毫米以上)
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形成暴雨的水汽、热力、动力条件皆强于中国大陆的其他沿海省份,故广东省暴雨强度之大、季节之长,皆居全国前列。
广东省暴雨强大,季节性明显,且非汛期(11月至次年3月)也有可能出现暴雨或大暴雨
洪涝与洪水灾害传统上统称水灾。
广东省暴雨主要分为西风带系统暴雨和热带天气系统暴雨。前者主要出现在前汛期(4~6月),后者主要出现在后汛期(7~10月)。每年4月开始,副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同)西伸北抬,印度洋孟加拉湾低槽不断加强和向东扩展,西南槽比较活跃,来自海上的暖湿气流经常成为控制广东省的主导气流,它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冷锋和静止锋,常带来暴雨的大暴雨。5~6月,强劲的西南季风爆发并控制华南地区,西风槽、西南低空急流、切变线、低涡等天气系统进一步活跃,锋面类暴雨增多,雨量加大。7~10月暴雨主要受热带系统如热带气旋、热带辐合带、东风波等影响。热带气旋不仅带来丰沛的水汽,而且可因其本身强烈的辐合、激烈的上升运动直接形成大暴雨。如果它与外界系统(如冷空气、西风带系统)结合,则会产生更强烈的降水。有些年份,热带气旋生成和登陆较早,也会在前汛期出现热带气旋暴雨。相反,在后汛期也常出现锋面类暴雨。
除雷州半岛外,广东省其余地区前汛期的总雨量多雨后汛期。在前汛期,南方加强了的暖湿气流同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经常以三股气流(西南风、东南风和偏北风)的形式交汇于广东省上空,形成剧烈的、错综复杂的暴雨天气。入汛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雨强度增大,暴雨持续时间加长,经常在6月上、中旬(端午节赛龙舟时期)前达到最盛期
广东省的特大暴雨基本集中在汛期(4~10月),此期间的特大暴雨次数占总次数的99%(其中前汛期和后汛期又分别占50.5%与48.5%),非汛期只占1%,高量级的特大暴雨多出现在前汛期,如1987年5月21日,海丰雨量达672.4mm,为广东省日雨量最大值(2007年8月,帕布在雷州半岛的日雨量记录已经超过1000mm);2000年4月13日,珠海市雨量达643.5mm;1982年5月12日,清远市雨量达640.6mm;1977年5月31日,陆丰县雨量621.6mm;1960年5月5日,普宁县日雨量619.0mm。
特大暴雨的分布范围很广,全省均可出现,但量级和频次并不均匀。总的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沿海地区暴雨量级和出现的频次均明显多于内陆。
特大暴雨的这

种空间分布情况与水汽来源、热力、和动力条件、地形等有密切关系。西部沿海是广东省受西南季风首先冲击的地区,低空急流最为活跃,也是东风回流的主要影响区。由于冷空气变性较大和受副高的阻挡,冷锋南下后常静止在该区沿海。区内大云雾山、云开大山的山脉走向恰与西南和偏南气流成直角或斜交状态,在第一级迎风坡前常是暴雨的多发区;该区还常受热带气旋影响,故暴雨频次最多,强度也很大。东部沿海受西南季风影响同样很突出,低空急流也相当活跃,沿海有不少喇叭口地形,东东北—西西南走向的莲花山脉侧向辐合作用明显,因而常会出现暴雨,当结合冷空气或其他天气系统共同影响时,则雨量加大,降水时间长。北江中游、东江中游的清远、英德、龙门、新丰等县(市),南部为宽广平坦的珠江三角洲,水汽可长驱直入,其东北部的九连山,北部的大罗山、笔架山等抬升作用明显,冷空气越过南岭后常常在该区静止、摆动,热带气旋的影响也能波及,所以成为仅次于沿海地区的特大暴雨多发区。

前汛期内广东省约有三个暴雨中心,即以龙门—佛冈为中心的北江和东江中下游暴雨区,以恩平、阳江和阳春为中心的漠阳江流域暴雨区,以海丰为中心的粤东沿海暴雨区。4~6月3个暴雨区中心地点的总雨量都在1100mm以上,龙门和恩平达到1200mm以上,800mm等值线包围的面积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二,其中龙门—佛冈暴雨区的面积占了一半。

由于南岭山脉的阻滞作用,广东省前汛期内雨日(日雨量≥0.1mm)特多,整个前汛期内平均约有一半至三分之一的日子都有降雨,是全年雨日最多的时段。在这个时段内,某些地区可以发生持续性暴雨 除雷州半岛和汕头地区东部外,一次最大连续降水总雨量普遍在300~400mm以上,龙门—佛冈暴雨区和恩平—两阳(阳江、阳春)暴雨区科超过500~1000mm。1966年5月29日至6月24日,龙门县的最大连续降雨量达1334.5mm,27天平均日雨量达49.4mm;1975年5月5~25日,恩平县最大连续降雨量达1127.5mm,21天平均日雨量达43.3mm。

洪灾指的是作为客水的上游洪水流经平原地区,超过河道的宣泄能力或堤防的防洪能力,导致洪水泛滥、堤防溃决造成的灾害;洪涝则是作为内水的当地雨水过多,汇聚堤围区内,受江河洪水、潮水顶托不能及时排出,农村城镇积水过深而造成的灾害。
广东省的洪水,具有多发性、季节性、不均匀性和峰高量大等特点 前汛期洪水主要由锋面暴雨引起,7~10月出现的较大洪水,大多是热带气旋暴雨的影响。江河洪水的洪峰、洪量均以珠江干流西江为最大,北江、东江次之,韩江

与东江接近,其余支流及独流入海的河流则相对较小。
广东省的洪涝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各江河下游以及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涝灾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由于雨量集中、强度大、范围广,外江水位高或受风暴潮侵袭,当排水涵闸关闭,如无电力机械排涝或排涝设施不足时,围内积水不能及时排出,便形成内涝,因而广东省的涝区基本上是暴雨高值区,即粤东沿海、粤西沿海和东江、北江中下游暴雨高值区;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等江河出海口是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低洼,水系纷繁,河道纵横。在洪水大潮期,遇上暴雨,堤外水位经常高于围内田面,渍水无法排除,故造成内涝;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是第四纪淤积层,土壤多为沙淤土,堤围属地就地挖土堆成,堤基透水性大,还有部分堤基是砾质粗细砂,漏水更多,而洪水季节,内外水头差增加,向围内渗水更为严重;西江、北江、东江、韩江上游集水面积大,汛期洪水峰高量大,外江水位高,持续时间长,对内涝积水的排除十分不利;受潮汐影响,涨潮时水位抬高,影响围内排水,加上广东省台风暴潮十分突出,韩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区更易发生涝灾;广东省河流含沙量虽小,但由于水量大,输沙量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部分泥沙在河网区沉积,造成河床严重淤积,延缓河流比降,抬高洪水水位,增加洪涝威胁;人工围垦、大搞经济开发区而不注意水利建设、改变作物组成、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也使上述地区涝灾加重
热带气旋与风暴潮灾害
热带气旋带来的降水是广东省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后汛期雨水的主要来源,他可以解决晚稻和其他作物的用水问题,增加水库的蓄水量等等。广东是热带气旋最严重的省份。
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洋上生成,绕着其中心强烈旋转,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漩涡,一般在北半球作反时针旋转,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旋转。89年以前把热带气旋分为热带低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7级)、台风(最大风力8~11级、强台风(最大风力不小于12级))。
国际标准:
热带低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7级
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9级
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11级
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不小于12级
广东省处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登陆亚洲大陆的主要入口,海岸线长达3368.1千米。热带气旋生成后受副高南缘偏东气流的引导,从东向西和西北方向移动,多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后直逼广东省和海南沿海。热带气旋从五月份开始登录广东省,随着时间的推移,副高西伸和北抬,登陆位置有自动向西转移的趋势。在

一般情况下,进入秋季特别是在寒露之后,冷空气可以抵达广东省沿海,由于冷空气的阻挡,热带气旋较难登陆,但却能在沿海造成狂风暴雨。10月份之后,随着冷空气的进一步向南推进和副高继续南移,冷空气已经控制了广东省大陆,热带气旋较少登陆广东省。
热带气旋的灾害类型
一是热带气旋强大风力直接造成的风灾;二是热带气旋暴雨形成的洪涝灾害;三是因其强大风力和低气压在沿海地区形成的风暴灾害。
一是风灾
在热带气旋的影响之下,广东省8级或以上大风的范围可达到相当广阔的地区,其中达10~30个县的占74%。有的热带气旋可使8级或以上大风范围达到50个县以上,如7908号台风是风速最大、大风范围最广的一次,8级或以上大风范围达59个县。
二是 热带气旋风暴
在华南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绝大多数都能带来暴雨,70%能造成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广东省7~9月份降水主要是热带气旋带来的,在南部地区占总雨量的40%~50%,北部占30%。热带气旋降水多为暴雨形式,其强度和范围都相当大。最大日雨量多出现于南部沿海地区,量级达100~500毫米
热带气旋北上与弱冷空气相遇,加强了不稳定能量,加强对流,有利于暴雨的产生和发展。广东省沿海多为丘陵和山地,有粤东莲花山、粤西云雾山及粤桂边界地区的云开大山等,海拔高度500~600米以上。热带气旋侵袭时,从沿海带来的充沛水汽受沿海山脉抬升形成云致雨,暴雨的中心都在沿海山脉南麓的迎风坡,如与粤东沿海的海丰、陆丰、蒲宁、丰顺等地区及粤西的阳江、恩平、开平、台山等地
三是风暴潮
在热带气旋登陆前后,由于强风、低压以及大陆架浅海区和海岸地区的相互作用,可是沿海海水暴涨,这种现象称为风暴潮。风暴潮可对沿海地区的沿海地区的港口、码头以及各种设施产生一定的破化作用。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流纵横,约有1500平方千米的土地在珠基高层0.4米以下,近一半的土地在0.9米以下,主要靠堤围保护,是广东省受风暴潮最严重的地区。
====热带气旋灾害特点
(1) 发生次数多、强度大、连续性明显
1950—2000年。,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平均约为3.8个,居全国之首。不仅数量多而且强度也大。这51年来,年年都有热带风暴以上的热带气旋袭击广东省,最大风阵50—60米/秒以上的台风也不少。70%~80%的热带气旋登录时带来暴雨和特大暴雨,最大24小时雨量可达850毫米,最大过程雨量达1400毫米。在雷州半岛东岸的南渡站实测的最大热带气旋风暴潮增水达5.9米,这不仅是华南沿海百年来罕见,也是中国至20世纪末期实测最大值,在全世界也位居第三。、

史料记载,从明万历二十九年至民国三十七年的348年中,热带气旋灾害最多的年份是清康熙八年,有十次,且集中分布在珠江口及粤东沿海;其次是咸丰十六年,有八次;年内有七次、六次的各四年,五年的有17年,其中清乾隆十五年均发生在粤东沿海。
1950年至2000年,有不少年份不仅登陆热带气旋的次数多、强度大,而且登陆的时间和岸段也很集中。在三十天内连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热带气旋登陆的有十五年。粤东沿海岸段的汕尾—饶平,一年中就有9107、9116、9119号3个热带气旋登陆。93年有7个热带气旋在广东登陆,94年登录广东省的4个热带气旋均集中在粤西海区
(2) 影响范围广
风暴潮灾害影响范围包裹整个沿海地区,各个岸段中又以雷州半岛东岸、珠江口及汕头—饶平为严重多发地区。风灾一般距离海愈近,灾害愈大。热带气旋暴雨形成的洪涝灾害则遍及全省。
(3) 突发性强
热带气旋灾害,特别是其引起的风灾和风暴潮灾害突发性强,往往在一两天内或者几个小时内就酿成巨大灾害。一些在南海生成的范围小、速度快、飘忽不定的热带气旋,往往造成较大损失,令人防不胜防。
(4) 损失巨大
(5) 热带气旋引起的大风、洪涝、风暴潮极具破坏性。90年代以来,热带气旋给广东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登陆热带气旋的源地和移动路径
西太平洋每年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有9.5个,其中广东最多有3.96个
热带气旋在广东省登陆的地点一般分为三个岸段,即粤西沿海(徐闻到阳东)、珠江口(台山—惠东)和粤东地区(海丰—饶平)
(一) 登陆热带气旋的源地
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起源地可划分为菲律宾以东的太平洋和菲律宾以西的南海两个部分。
全省登陆中 来自太平洋的占71% 来自南海的占有29%。但是热带气旋的强度越强来自太平洋的比重越大,如强热带风暴和热带风暴分别占73%和87%;反之强度越弱则比重越小,如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分别占53%和59%。说明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气旋不仅比重大而且强度也强。
在粤西登陆的热带气旋,来自太平洋的占65%,来自沿海的占35%。在珠江三角洲登陆的热带气旋中,来自太平洋的占有72%,来自南海的占有28%。其比例和全省较近。在粤东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中,来自太平洋的占有79%,来自南海的占21%。
两个源地的热带气旋均以登陆粤西沿海为最多,珠江三角洲次之,粤东沿海最少,其比例来自太平洋的依次为40%、33%、27;来自南海的依次为52%、31%、17%
(2)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除少数在原地停留或来回摆动外,多数朝某个方向移动。热带气旋路径大致分为正常路径和复杂路径两

类,前者移向、移动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小,路径较为平直光滑,后者移向、移速多变,路径曲折。
西太平洋热带气旋中的复杂路径出现几率,以7月最低,约为20%,5~6月为30%,8~9月约35%,11月约40%,最高十月约45%。南海热带气旋中的复杂路径出现几率以8月份为最低,5~7月约40%,9月约30%,10月约40%,最高11月约45%
登录广东省的热带气旋路径季节性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季节性调节有关,特别是与副高位置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
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具体位置5度~21度N、160度E以西的广大洋面,其中又以9度~17度N的范围为多。在这一范围洋面上生成的热带气旋上主要从三条路径登陆广东
(1.)西北偏西路径
这条路径的登陆热带气旋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经巴士海峡、吕宋岛进入南海后继续西北行,多在粤西沿海登陆,进入广西后减弱消失。
(2.)西北转东北路径
这条路径的登陆热带气旋也主要来自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经巴士海峡、吕宋岛进入南海后,由于副高位置东撤或冷空气及其他天气系统的影响,路径发生转向,呈抛物线形转向东北移动,多在珠江三角洲或粤东沿海登陆。
(3)北上路径
这类登陆热带气旋源地主要是南海中、北部沿海。热带气旋生成后,热带气旋内力和副高西缘偏北气流的引导使其向北移动,多登陆与粤西沿海,其登录数约等于珠江口和粤东沿海之和,粤东沿海最少。
登陆广东省热带气旋的路径有季节性变化。随着季节的推移,副高由西伸北抬到东撤南掉,热带气旋路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四月或以前,由于副高位置偏南、偏东尚未有热带气旋登陆广东省。
5月,热带气旋路径以北上为主,多在珠江口登陆,且源地多为南海。
6月,仍以北上路径为主,其次是西行型路径,转折形路径很少。登陆气旋42%来自南海。7月,以西行路径为主,其次是转折型,北上路径热带气旋明显减少,来自南海的热带气旋只占23%。该月西行热带气旋路径比较明显,路径位置约在17度~18度N
8月,以西型路径为主,其次是北上路径。其间来自南海的热带气旋占40%。由于副高进一步加强北抬,该月热带气旋西行路径位置略有北移,约位于19度N左右。
9月,西行路径为主,其次是转折型路径。由于受9月下旬开始活动的冷空气影响,西行位置稍有南落,约位于17度~18度N
10月,以西行路径和转折型路径为主,北上路径明显减少。由于冷空气的影响,西行路径位置南落至15度N,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总数不到9月的一半,其中来自南海的极少


11~12月,以西型路径为主,由于冷空气势力的进一步增强,其位置以南落至12度~13度N,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更少,其间已没有南海热带气旋登陆。
======登陆南海热带气旋的时空分布
(一) 初台、终台日期及一天中热带气旋登陆最多的时段
每年热带气旋最早登陆广东省的日期称为初台日期,最晚登陆的日期称为终台日期。根据1950年~2000年的热带气旋资料统计,广东省的初台日期平均为7月3日,最早5月2日(99年在惠东沿海登陆)。初台出现于5月的只有6年(51年、64年、80年、89年和99年),其中珠江口5年、粤东沿海1年。五月份粤西沿海无热带气旋登陆。最迟初台出现于96年9月9日,即在吴川---湛江登陆的9615号台风。终台日期平均为9月21日,最早是56年6月30日(该年只有一个热带气旋登陆广东省,登陆地点为海丰,它即使终台也是初台)。最迟为74年12月2日(7427号台风,登陆台山)。历年终台所在的岸段多在粤西沿海,占47%,其次在粤东沿海,占30%,珠江口占23%。
在一天中,热带气旋登陆广东省最多的时段为21时~次日10时;白天较少,其中11~13时。各月稍有不同,5~7月以4~10时最多,占40%,21~3时次之,占29%;8~9月21~3时占45%,4~10时占27%;10月~12月以14~20时居多,占36%。
(二) 登陆各岸段热带气旋的频数、等级及各月分布
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不仅数量多,而且强度大。自1949—2000年的52年间,共有202个热带气旋登陆广东省,平均每年3.88个;其中强热带风暴及台风几乎占六成。
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中,以登陆粤西沿海为最多,占44%;珠江口次之,占32%;粤东沿海最少,占24%。粤西沿海的各个等级热带气旋均居全省三各岸段的首位,但总体上强度较弱;粤东沿海除热带风暴稍多于珠江口外,其余等级均属最少,但总体上强度较强;珠江口除热带风暴最少外,其余等级均居全省次位,但热带低压、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比重比较大。热带气旋登陆次数西多东少、总体强度东强西弱的分布趋势,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系统的平均位置有密切关系,也与广东省呈东东北—西西南走向有关
热带气旋登陆期,全省为5—12月,长达八个月;粤西沿海最短为6~11月,珠江口最长为5~12月,粤东沿海居中为5~11月。按不同源地登陆热带气旋统计,太平洋热带气旋登录时期与此基本相同,但粤东沿海为6~11月;南海热带气旋登陆时期较短,全省为5~10月,粤西沿海6~10月,粤东沿海5~9月,珠江口5~10月。
6~10月为热带气旋盛期,7~9月则更是台风的高度集中期。6~10月登陆的热带气旋占全年的比重,全省为93%,粤西沿海为96%,珠江口89%,粤东沿海为95%;7~9月占全

年的比重为72%,粤西沿海占72%,珠江口为70%,粤东沿海为74%。全省以7月为最多,其次是9月;粤西沿海以8月为最多,其次为7月;珠江口以9月为最多,7、8月次之;粤东沿海则以7月、9月为最多。太平洋热带气旋,全省以7月为最多,其次为9月;粤西沿海以7月为最多,其次为8月;珠江口9月最多,其次为7月;粤东沿海以7月为最多,其次为9月。南海热带气旋,全省以8月为最多,7月、9月次之;粤西沿海、珠江口均以8月为最多,粤东沿海以9月为最多。
据统计,在30天内有3个或3个以上热带气旋登陆的几率约30%,其中1966年、1981年、1984年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连续有3个热带气旋登陆;在30天内有3个热带气旋连续登陆于同一岸段的有1954年、1963年、1964年、1970年、1994年等5年几率11%。另外,一年内在某一岸段有3个或3个以上热带气旋登陆的几率达48%,其中粤西沿海22%、粤东沿海11%、珠江口15%。但粤东沿海曾出现连续5年(1971—1975年)和连续3年(1964—1966年)无热带气旋登陆情况。
. 寒潮、低温冷害
每年寒露(10月8日或9日)前后至翌年清明(4月4日或5日)之前,其中以冬春季主要出现寒潮或者强冷空气(12月至次年2月)及低温阴雨(2~4月),在秋季主要表现为寒露风(9~10月)或霜降风(10~11月)
《一》寒潮
寒潮是强冷空气活动引起大范围气温下降的天气过程。冬季由于太阳辐射减弱、热量减少、夜长增加和辐射冷却等原因,高纬度地区空气变得非常寒冷。这种冷空气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便骤然爆发迅速向南流去。冷空气所到之处,气压上升,气温下降,并伴随有大风、降雨、降雪、霜冻和结冰等天气过程。
广东省的规定:某地区受冷空入侵,日平均气温在一天内下降8摄氏度或以上(或者2天内下降10摄氏度或以上),同时过程最低气温降至5摄氏度或以下,则视为该地区出现一次寒潮过程。
寒潮入侵后所反映出的天气特点通常是气压急升,吹偏北大风,气温骤降并伴有降雨、降雪、霜冻、结冰等天气现象。
1. 最大降温幅度与最低气温
寒潮入侵时,广东省温度变化相当激烈,降温幅度可大于华中、华北、西北地区,最大降温幅度可超过20摄氏度,如1952年2月15~18日,韶关的降温幅度达24.2摄氏度;69年1月28~31日,降温23.6摄氏度
强寒潮入侵时北部地区气温可降至0摄氏度以下,中部和南部地区低于5摄氏度。有时候北部地区可降至-5摄氏度以下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可降至0摄氏度以下。如55年1月中旬因寒流,梅州市极端最低气温-7.3摄氏度,连州市极端最低气温-6.9摄氏度,南部地区的阳江市-1.4摄氏度,0摄氏度等温线的南界达到阳江-中山-惠阳

-揭阳一线
2. 大风
寒潮大风(风力>=8级)主要出现在冷锋过后,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小时到十几小时,也有持续2~3天的。寒潮大风与地形地表状况有关,海面和湖面风更大。寒潮入境时广东省陆地通常会出现5~6级大风,在寒潮的通道地区风力7~8级,而在海面上的平均风力则更大,往往有8级阵风9~12级。总体上,寒潮大风的几率不大。据49年10月至94年寒潮资料统计,风力达到8级或8级以上寒潮次数占寒潮总次数的27.2%
3. 霜
霜是在地面温度达到0摄氏度或0摄氏度以下和无风或微风时,水汽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由于广东省濒临海洋,水汽较充足,特别是南部地区,当气温降至3~4摄氏度时,往往可见霜。因此,强寒潮入侵后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常可见霜。据1949年10月至1994年寒潮统计,广东出现有霜的寒潮次数占总次数的55.6%。初霜日由北往南推迟,终霜日由北往南提早,霜日数由南往北增加。北部地区有霜日数在10天以上,中部地区5~10天,其余地区1~5天
4. 降雨及连阴雨
广东省水汽来源充足,故每当寒潮入侵时,在锋面过境前后常有降雨出现。降雨的强度及持续的时间随寒潮的强度和空气中水汽含量的不同而不同。2~3月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寒潮常在南岭或华南沿海对峙不前,常引起大范围的连阴雨天气,这是广东历年早春常见的低温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深秋和初冬季节,由于暖湿气流基本退出广州省上空,水汽较少,入侵广东省的寒潮产生降雨天气及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据统计结果表明,寒潮入侵时,在冷锋过境前后出现降雨的机会是很多的。49年10月至94年寒潮资料表明,广东省出现有降雨的寒潮次数占寒潮总次数的90%以上
5. 结冰
结冰是强寒潮的天气特征之一,当寒潮入侵后,天气晴朗,最低气温降至2摄氏度以下,地面温度达0摄氏度或0摄氏度以下可见结冰。据49年10月至94年的寒潮资料统计,广东省出现结冰的寒潮占寒潮总数的47.2%。
广东省结冰现象主要发生在北部地区,南部地区较少见。此外,寒潮入侵时,除平原地区出现结冰以外,在山区还会出现冻雨或雨凇,致使电线出现结冰,输电线、电话线短杆短线,或压断林木,这种情况以粤北地区较为突出,中南部800米以上的高山,在大冷年份也有发生
6. 降雪
广东北部山区降雪次数较多,英德一拿地区较为罕见。但当寒潮入侵时,降雪的界限明显南推。
寒潮的次数和日数《年寒潮北部地区3~4次;中部地区1~2次;南部地区以及沿海一带不足一次。日数同样存在地区间的差异。粤北地区多年平均为15~20天;中部地区8~15天;中南地区5~8天;

南部地区和沿海一带有1~5天》
寒潮过程中的最低气温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粤北地区为-3.0~-6.5摄氏度;中部地区-2.0~ -3.0摄氏度;南部地区-1.5~3.5摄氏度。除受纬度和寒潮路径的制约外,还受地形的影响。韶关和兴梅盆地由于冷空气的聚集作用,寒潮入侵时引起的低温往往比周围地区低;反之在信宜、高州、化州和茂名地区,由于西、北、东三面有较高山脉阻挡,前面较开阔,形成马蹄形的屏障,冷空气难进易出,因此当寒潮南下时,其最低温度反比同纬度的阳春、阳江、恩平等地区高
低温危害划分为低温冷害和低温冻害。
低温冷害是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动、植物临界温度以下所受的伤害。如气温低于5摄氏度,香蕉易受冻害,气温低于2摄氏度,连续两天霜冻,香蕉易被冻死。气温在4摄氏度以下时,耕牛和四大家鱼(青鱼、鲢鱼、草鱼、鳙鱼)就要受到冷害,珍贵鱼类抵抗低温的能力更差,如白鲳处在水温低于12摄氏度的环境里,时间一长会被冷死;鳜鱼(桂花鱼)在水温低于5摄氏度时不利于生长;罗氏虾在气温低于6摄氏度时,死亡率可达到90%以上
低温冻害是指植物冷却,温度降至冰点以下,使细胞间隙结冰所引起的伤害。主要是冰晶形成,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和原生质的蛋白质失活与变性,导致植物死亡。寒潮过后,气温很快回升,使受冻植物体内的冰融化得快,特别是在阳光直射下,细胞间隙的水分迅速蒸发,致使原生质脱水。
风害寒潮或强冷空气入侵时,广东陆地通常有5~6级大风,山间隘口及河谷地带7~8级,海上则大得多,平均风力有8级,阵风9~10级,甚至12级。寒潮大风的间接影响是大风加速作物的蒸腾作用,使耗水过多照成叶片气孔关闭,光合作用降低。
二 低温阴雨
2~3月份由于北上的暖湿气流和南下的冷空气相遇于广东上空,致使低温阴雨天气的形成。85年 出现倒春寒天气。
气象指标可归纳为:日平均气温不大于12摄氏度,持续至少3天;或者日平均气温不高于15摄氏度,光照不超过俩小时,持续时间不少于7天。主要存在2~3月,有些可延续至四月上旬。
类型干冷型、湿冷型、混合型。其中湿冷型最多,混合型次之,干冷型最少
干冷型比例少多集中在2月份。
湿冷型 形成静止锋。常出现3~20天或更长的阴雨相间天气,无日照或日照小于俩小时,温度低且变幅小,日平均气温8~12摄氏度,一般低于10摄氏度,最低气温4~6或更低,空气湿度大 吹北风
2~3月份都可能出现 3月份有80%以上的低温阴雨为湿冷型。反映3月份季风交替的过度时期。
混合型特点是晴雨相间,干湿交替。中部的广州混合性天气以2月份出现最多

.
低温阴雨出现频次
据50~94年的低温阴雨资料分析,全省平均出现低温阴雨天气过程1.7次,其中偏北地区出现2.5~3次,中部1.5~2次,南部沿海1次左右,北部有的地区最多时一年曾经出现6次过程,不少地区多数年份低温阴雨都不少于4次。低温降雨天气过程近75%出现在2月份,三月份占有25%,4月份出现频率不足1%
春季低温阴雨区
严重低温阴雨区
标准:低温阴雨天气结束日期80%年份出现在3月15日以后;年平均低温阴雨日数>=30天;年平均低温阴雨次数不少于4次;不少于半个月的长低温阴雨天气过程次数占总过程次数的30%以上
出现范围:连县、连南、连山、阳山、乐昌、乳源、仁化、韶关、始兴、南雄、和平
较重低温阴雨区
标准:低温阴雨天气结束日期80%年份出现在3月6~14日;年平均低温阴雨日数20~29天:年平均低温阴雨3~4次;不少于半个月的长低温阴雨天气过程次数占总过程次数的20%~30%。出现范围:封开、怀集、广宁、英德、翁源、连平、新丰、龙川、平远。
中等低温阴雨区
标准:低温阴雨天气结束日期80%年份出现在3月1~5日:年平均低温阴雨日数10~19天;年平均低温阴雨2~3次;不少于半个月的长低温阴雨天气过程次数占总次数的10%~20%。出现范围:郁南、德庆、信宜、罗定、阳春、云浮、新兴、高要、恩平、开平、台山、四会、清远、花县、三水、广州、南海、番禺、顺德、鹤山、新会、中山、东莞、增城、从化、龙门、博罗、惠阳、河源、紫金、兴宁、梅县、蕉岭、大埔(bu)、五华、丰德、揭阳、潮安、饶平
轻低温阴雨区
标准:低温阴雨天气结束日期80%年份出现在2月10至28日;年平均低温阴雨日数6~10天;年平均低温阴雨1~2次;不少于半个月的长期地温阴雨天气过程占总过程次数1%~10%。出现范围:海康北部、湛江、遂溪、廉江、化州、吴川、电白、茂名、高州、阳江、上川岛、斗门、珠海、深圳、惠东、海丰、汕尾、陆丰、惠来、南澳、潮阳、汕头、澄海
其本无低温阴雨区
标准:低温阴雨天气结束日期80%年份出现在2月9日以前;年平均低温阴雨日数不超过5天;年平均地温阴雨次数不多于1次;超过半个月的低温阴雨过程次数占总次数的1%以下。出现范围:海康中南部、徐闻
寒露风
寒露节气(10月8日或9日)前后。夏季风转冬季风。西伯利亚高压开始增强,副高明显减弱南退,其间冷空气不定期的爆发南下,引起大范围降温,并常伴有偏北大风。这种天气在华南地区成为寒露风。此时广东的晚稻正处于抽穗扬花和开始灌浆期
广东气象局规定,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若某地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不高于23摄氏度,则视为

当地出现一次寒露风天气过程
寒露风分为3中天气类型:干冷型、湿冷型和干湿混合型。
干冷型寒露风的天气特征:天气晴朗,空气干燥并伴有3级以上的偏北风。白天气温较高,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夜间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
湿冷型寒露风的天气特征;以低温阴雨天气为主,日平均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小。
干湿混合型寒露风天气比较复杂,干湿相间出现。此种寒露风天气,常常是在冷空气比较弱,或受多次冷空气的影响,或冷空气与热带气旋相遇的情况下产生的。
若以寒露风过程中雨日占总天数的三分之二或以上者为湿冷型,三分之二以下至二分之一为混合型,不足二分之一为干冷型,则全省干冷型寒露风天气占50%~70%。粤西沿海因处于秋台登陆的要冲地带,所以湿冷型寒露风较为突出,占50%~70%。混合型寒露风不多,即使是粤北地区,也仅占15%左右。
广东省的寒露风始现期北部早于南部,山区早于平原。怀集-英德北部-紫金-梅县一线以北地区,寒露风的始现期为9月25日或以后;罗定-清远-惠东-丰顺一线以南地区,寒露风的始现期为10月1日或以后,其中雷州半岛迟至10月10日~15日以后才会出现寒露风。在上述两地区之间的区域,寒露风开始时间为9月26~30日
据1950年以来统计寒露风与热带气旋遭遇的概率达41%,最集中的时间为10月中旬,约2`~3年一遇;其次是10月上旬,约4年一遇。有的年份,如1973年,寒露风与热带气旋相遇的机会多大5次
寒露风出现次数、波及范围和持续时间
粤北地区多数年份出现3次寒露风过程,中南部地区则以出现两次居多。
季节推迟,寒露风波及的范围越广。9月下旬及其之前,寒露风多出现北部地区,只有少数地区波及到中、南部地区,约10年一遇。进入10月上旬,寒露风常常可波及全省。
季节推迟,一次过程持续的天数越长。一般一次寒露风过程的持续天数,在9月下旬及其之前,北部3~5天,最长可达10天以上;中南部3天,最长4~5天。进入10月上旬,北部6~8天,最长可达半个月以上;中部4~5天,最长8~10天;南部3~4天,最长5~6天。10月中旬以后到达的寒露风,一次过程持续天数会更长一些。过程最长持续天数,西北部的连山达到31天(1976年),即使是地处粤东沿海的普宁,最长也可持续半个月之久。
年寒露风总日数的时空分布差异很大。郁南-德庆-高要-三水-花都-佛冈-新丰-龙川-兴宁-梅县-大埔一线以北,多年平均日数在10天以上。此线以南,多年平均日数在6~10天
寒露风分布区 由北向南、由内陆到沿海、由山区到平原始现期逐渐推迟,强度逐渐减弱。
1. 重寒露风区
包括怀集-英德北部-龙门-龙

川-蕉岭一线以北地区 年平均2次 最多年份可达4次。寒露风始现期多数在9月20~25日,总日数8~14天,偏北地区约有30%年份的过程总日数有15~20日
2. 中等寒露风区
包括重寒露风以南、郁南-广宁-英德-从化-紫金-大埔-一线以北地区。寒露风始现期多数在9月26 至10月5日 年平均约有寒露风1~2次,过程天数一般为6~10天
3. 轻寒露风区
包括中等寒露风区以南、廉江-阳江一线以北地区。寒露风始现期多数在10月10~15日,年平均约有一次寒露风过程,过程日数为3~5天
4. 少寒露风区
包括轻寒露风区以南地区和雷州半岛。区内寒露风出现的机会不多,大致2年一遇,寒露风始出现较迟,一般在10月15日以后,一次过程天数月3~4天
霜降风
霜降节气至立冬节气(10月21日至11月20日).《冷空气降临,连续三天平均气温不大于18摄氏度,偏北风,湿度小于干燥天气,影响晚稻正常灌浆充实成熟》 主导因子时低温
霜降风一般北部来的早,南部较迟;总次数、过程持续天数和总天数都是北部多,南部少;过程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时北部低于中部和南部,山区低于平原.
广东省霜降风过程平均气温为15.5~17.0摄氏度,有的年份平均气温较低北部在15摄氏度以下,中部地区为16摄氏度,南部地区为16~17摄氏度。在同一次霜降风过程中,南北相差稍大些,约为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北部为4~8摄氏度,中部为9~12摄氏度,南部和沿海地区为10~14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多出现于11月中旬,其次是11月上旬
霜降风过程平均日照时数变化不甚大,因为各地多以干冷型霜降风为主。过程平均日照为4~8小时,北部少于南部,北部地区多为4~6小时,中部和南部为5~8小时
霜降风过程中,全省各地的降雨量和降雨日数明显减少,除北部地区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降雨日数在5天以上外,其余地区降雨量都不足10毫米,降雨日数在5天以下。最大的过程量,除北部地区可超过100毫米外,其他地区都不超过50毫米。
自10月下旬开始,广东省以变性冷高压控制为主,而强冷空气活动增多,热带气旋不易登录广东省,因此,热带气旋与霜降风遭遇的情况比较罕见。
霜降风分为干、湿、混合等3种类型。干型霜降风对晚稻影响较轻,湿型霜降风对晚稻危害较大,混合型霜降风对晚稻的危害介于干湿之间
分布
北部早 中部南部迟,越往南手霜降风影响的几率越小
50年~94年资料统计,郁南-云浮-清远-佛冈-河源-五华-梅县-大埔一线以北地区霜降风平均初期出现在10月底至11月初,其中连山、连南、连县及韶关北部地区出现在10月28日前后,最早初期出现于10月21日,最迟出现在11月16日;东部地区平均初期出

现于11月上旬后期,最早出现于10月24日,最迟出现在11月17日;西部地区平均初期出现在11月上旬末期,最早初期出现于10月29日,最迟出现在11月15日;南部地区,即高州-恩平-广州-惠阳-揭西-饶平一线以南,平均初期出现在11月中旬初,最早初期出现在11月初,最迟周期出现在11月中旬后期;雷州半岛平均初期迟至11月中旬后期。霜降风较集中的时间是11月上、中旬之间,由北至南出现时间向后推迟。
由于广东省10月份已进入干季,霜降风类型以干型为主。北部地区干型所占比例较少,为55%~60%;东部较多,为70%~80%;中南部地区为60%~70%。湿型霜降风以北部和南部较多,约占20%~30%;中部和西部为15%~20%;东部地区较少。湿霜降风主要出现在11月中旬,有的地方全部出现在这一旬。大部分地区10月下旬都没有是霜降风出现。混合型霜降风各地出现的几率都比较少,北部地区较多约占10%~30%,其余地区仅占5%~15%
霜降风过程中的次数、持续天数和总天数一般都是北部多,中南部少。
北部地区10年会有8~9年出现霜降风,其中北部山区基本上每年都有霜降风;年过程以2次居多,个别年份出现过3次过程;过程天数多为5~8天,最长过程可持续15~25天,其中仁化、始兴曾出现过27天(73年10月25日至11月20日)霜降风历年平均过程总天数为8~10天,总天数最多的年份为15~25天,其中仁化、始兴最多27天,其次是南雄、连山、连南、连县等为26天
中部地区大约一把半以上的年份会出现霜降风,过程次数多为一次,少数年份为2次;过程天数多为4~6天,最长过程天数9~14天
南部地区10年内有3~4年出现霜降风。沿海地区及雷州半岛出现的几率更小,十年内仅有1~2次出现霜降风。
10月下旬,霜降风主要影响北部地区,少数地区可波及到中南部地区。
11月上旬,范围有所扩大,仍以封开-广宁-龙门-紫金-五华-大埔一线以北地区为主,但中南部及沿海地区受影响的年份要比10月下旬多。进入11月中旬,霜降风可扩展到全省各地区,将近有四分之一的年份可波及到全省范围。
干旱
主要表现为长时期的降水偏少,地表水匮乏,地下水位下降。
据史料统计自南朝宋元徽元年至民国38年(公元473~1949年)的1477年间,广东省出现灾害年份334年。
干旱的成因和环流背景
常年春季,给广州带来降水的天气系统是由冷暖空气团在南岭一带上空交馁而形成的锋面。若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锋面活动较少,导致长时间的降水偏少,即可形成春旱。
春旱的成因有几种:
一是冬季风在大陆过于强盛,广东省境内受单一的冷高压控制,空气持续干冷;
二是冬季风偏弱,夏季风过早控制广东省,使锋

面停留在南岭以北,广东省上空盛行偏南风,导致省内无雨或者少雨;
三是锋面移动很快,风虽大,但降水很少或无降水
四是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稳定、平直,使北方冷空气难以南下,西南低槽东进亦少,全省主要受副高压控制,持久晴暖,降水稀少。
秋季广东省的降水主要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若夏秋生成的热带气旋数量偏少,路径异常,登陆或影响广东省的热带气旋少,导致台风雨偏少,则形成秋旱。广东省秋旱的环流特征副高位置偏南偏西,广东省处于副高控制之下,受下沉气流影响,降水稀少。
广东省位于南岭以南,南临南海,海岸线曲折绵长,境内山岭众多,其走向基本是东北-西南走向。地势北高南低,大致为一个由北向南伸向海洋的大斜坡,全境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台地平原占三分之一。
南岭山脉走向近东向西,400米等高线的长度近400千米,宽度近200千米,对广东省的降水影响很大。由于南岭的影响,南下的冷空气受到层层阻隔,冷空气因为封面受阻而减速或者停滞,形成著名的华南静止锋。粤北地区处于南岭的地形影响范围内,因而春季(2~6月)降水充足,大大缓减了这一地区的春旱。因阻隔锋面难以深入南部地区,使降水自北向南明显减少,春旱亦呈自北向南加重的趋势
夏季风盛行之时的夏秋季,粤东的莲花山、罗浮山,粤西的天露山,云雾山和云开大山等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使来自南方海洋的暖湿气流抬升,有利于或加剧降水的形成。沿海降水丰富,但是热带气旋较少深入内陆,所以在夏秋季节降水自南向北减少,秋旱也呈自南向北加重的趋势。
海平面的上升加重咸潮的侵害,从而污染河口、河道水质。据研究,1880年—1980年间,广东省所面临的南海海平面上升了20厘米,且仍在缓慢上升。海平面上升,海水盐舌沿江河向上游延伸推进,沿海城市如广州、佛山、江门、东莞等地的城市用水及水源,频频受到海水的污染。咸水上壅,江河水含氯度增加,使水源因污染而不得不降低标准使用,直至停止使用。
人为因素加剧了干旱
人类的乱砍滥伐、破坏植被、盲目开荒、陡坡种植等行为及铺路、开矿、采石等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导致水资源更贫乏,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团粒结构的破坏,加剧水土流失。据统计全省23.5%的耕地仍经常受旱。
强对流天气灾害
飑(biao)、冰雹、龙卷风、雷暴
强对流天气与热带气旋、寒潮等大尺度天气系统不同,它是在大气处于潮湿不稳定状态,近地层辐合流场与高空辐散流畅相结合诱发的强对流云层中发生的中、小迟度

强烈天气。在锋面低槽、季风槽和热带气旋外围都有可能发生系统性强对流天气
广东地处低纬,一年四季水汽丰富,温暖多雨,是强对流天气的多发区
在强冷锋前或积雨云前沿所出现的狭窄的强风带。在其过境时,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急骤变化,常伴有阵性降水。
飑 一般把具有(气压急升,气温骤降,相对湿度大幅度上升)要素激烈变化特征、随强雷暴云来临而突然产生的强烈阵风称为飑
飑多发生于4-8月,占全年80%以上 其中7-8月份为最多分别占21.5%和21.6%
飑年平均97.8次郁南至高要一线,英德和佛冈、南雄、始兴、惠阳、惠东一带稍多每年有两天以上,其中郁南最多达3-4天,而连山、广宁、翁源、河源、兴梅盆地、珠江三角洲地区每年不足一天;省内其余地区有1-2天
飑在一天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出现,但以13-18时较为多见占近六成。此时气温最高,对流旺盛,大气层极不稳定
飑的年际变化很大,少的年份仅几个站如1951-1953年 多的年份可达一二百站次,如1974-1975年;最多的一年1980年大238次
冰雹是以雹胚为核心,在冰雹云中碰到过冷水滴长大而形成的直径大于5毫米的固体降水。广东是全国冰雹最少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是广东省上空的大气正温区很厚,容易使已经形成的冰雹还没有落到地面就融化了。从北部乐昌到最南部的徐闻都有可能降冰雹。
山区冰雹多于平原,内陆多元沿海,西部多于东部。阳山经四会到高要一带约十年出现3-4天,其中郁南4.7天,阳山4.4天;东部沿海地区10年不足一天,其余地区介于二者之间约十年1-3天
全省年平均降雹9.4次。比较集中在3-4月份,发生次数主要是因为春季地面温度上升快,高空滞后,中低层大气的垂直温度递减率较高,不稳定度较大,零度层高度较低;;来自低纬的暖湿气流开始活跃,而北方冷空气活动也很频繁,两者交汇于华南上空,容易产生形成冰雹的物理条件。
当然在秋冬季节,冰雹也时有出现。梅县、南雄、番禺、深圳等地在秋高气爽的9~10月份都曾出现过冰雹;仁化、南海、南雄、广宁、惠东、湛江、阳江、茂名、江门等地在隆冬12月或1月也出现过冰雹
冰雹一般集中在一天的下午至上半夜,几分钟到20分钟,有时会超过三十分钟。案例61年12月29日,仁化县从11时14分开始出现冰雹,持续降雹至12点30分;13时又开始,时断时续直到14时30分才停止;傍晚18时冰雹又出现直至20时结束,整个过程持续近5个小时,时1950年以来广东省降雹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又如1967年12月29日南海市8时开始降雹,至9时42分结束,降雹一个多小时。上述的两次降雹时间均发生在12月份。
冰雹这东西

每年的变化范围很大,少的年份一年仅仅一站,如1958年、77年、91年;多的年份在20次以上,如75年、81年、83年、87年等。冰雹出现最多的一年为83年是年冰雹出现早、结束迟、范围广,全年共有43个县出现冰雹,其中德庆、封开、佛冈、廉江、连南、连山、始兴、信宜、阳春、阳山、郁南等11个县出现两次,深圳、高要出现3次
《龙卷风》
雷暴云低伸展出来的并达到地面的漏斗状云称作龙卷。龙卷伸展到地面时会引起强烈的旋风,这种旋风称为龙卷风。中心风速100~200米/秒,具有极大的破坏力。龙卷风为小尺度天气系统,水平范围仅几十米到十几千米,生命期只有几分钟到几小时。
年平均3.3站。地区分布上,从遂溪到海康一带,中山,海丰和揭阳等地的发生频率较高,约十年2~3次,从廉江经阳江、四会、海丰到饶平一带约十年一次,省内其余地区基本无记录
龙卷风主要发生在每年的春、夏、秋三个季节,尤以6~8月份多见,5月和9月次之,1~3月和11~12月较为罕见。龙卷风的持续时间大多短于15分钟,此类龙卷风占总数的85.9%。常见的龙卷风一般持续时间在5~10分钟约占50%,10~15分钟约占20%。持续时间最长的龙卷风多发生在广东沿海地区,有一部分是来自海上的海龙卷。63年6月28日出现在海康县的龙卷风持续69分钟
活动年份差异很大,活动少的年份可连续一二年不出现,而活动频繁的年份可超过十次。63年广东省出现了11次,5~8月份均有出现,11月19日南雄仍见龙卷风,揭阳该年出现四次,遂溪、海康各有两次
《雷暴》
广东省地处低纬海区,一年四季水气丰沛,温暖多雨,热力对流引起的雷暴较为频繁
东南沿海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40~60天;北部地区60~80天;中部广大地区80~100;湛江地区100~130天
雷暴平均出现初日:西北和偏西地区在2月中下旬,化州-阳春-新兴-从化-和平一线以南出现在3月上旬,汕头地区出现在3月中旬。个别年份一月份就会出现雷暴,例如64年1月1日佛冈、清远、怀集、广宁、四会、湛江、海康等地区出现了雷暴。
雷暴平均出现终日:汕头地区西部、韶关地区中部和湛江地区北部结束在10月下旬,其余地区比较一致的结束在十月中旬。个别地区如乐昌、和平等结束于十月上旬末。雷暴最晚结束时段除湛江地区中南部和珠江口南部沿海、云浮—高要-四会-佛冈一带在11月中旬外,全省大多数地区均在12月中、下旬。个别年份,63年在怀集、封开、郁南、德庆、罗定、中山、开平、台山、信宜等地,直到12月31日还出现雷暴。
雷暴初终间日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其中位于西北角 的怀集长达246天,为全省最长。地处东南隅的揭

阳208天为最短。
强对流天气虽说范围比较的小,但由于其突发性大,破坏性强。其中以冰雹的危害最大,冰雹降落时都伴有龙卷风或飑,有时还伴随着暴雨或强雷暴。96年四月中旬末,广东西南部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茂名、阳江、云浮、清远、江门、珠海、中山、惠州和汕头等地区近70个县先后出现强对流天气

海雾和赤潮
平流雾是暖湿空气流经较冷的海面时,其底层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下产生的。条件:暖湿空气、冷的海面和弱的大气环流以及合适的风场
锋面雾是在冷锋或静止锋过程中出现的
南海海雾有明显的季节性12月到次年5月,3月份见雾的机会最多。8-11月份极少 南海海雾主要出现在北部沿海一带。雾区自冬至春逐渐向北、东转移。三月份,粤东沿海出现一个相对的多雾地带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增值,引起一定范围、一段时间内的海水变色现象。红色、赤色 颜色分布不均,成块状、条带状或成不规则形状
* 1603年法国马克.莱斯卡波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断贻贝是否可以食用
* 1831—1836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
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化 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海水养殖业扩大,沿海开发程度提高,导致沿海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有害藻类的引入。
1980年代以来,广东省赤潮灾害记录逐渐增多,如1998年3-4月,广州省的深圳、珠海、阳江、惠东和毗邻地区香港海域发生一次严重的赤潮灾害。



广东分为粤北(韶关、清远)粤西(云浮、阳江、茂名、湛江)粤东(河源、梅州、潮州、汕头、揭阳、汕尾)粤南(广州、肇庆、惠州、东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江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