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如下是作者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欢迎借鉴。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内容。这首诗是李白在离开故乡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离别的哀愁。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通过诗歌来体会这种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看看李白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意象来表达情感的。例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如何通过景物描绘来表现诗人的豪迈之情。
(3)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4)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离别、思乡、壮志等;
(举例:《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表现了诗人豪放的气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2.教学难点
(1)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学生需要通过诗人的描述,想象出荆门的自然风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韵律和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并背诵诗歌,运用诗歌中的佳句,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5.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唐诗,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学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并背诵《渡荆门送别》全文,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习并掌握李白的诗歌特点,如豪放、奔放的气质,独特的意境创造;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和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渡荆门”这个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荆门有关的诗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诗人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景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中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3. 欣赏教学: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07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诗四首的后两首,首先请大家看到《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
(转身板书)那么我们来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渡荆门送别就是指在经过荆门这个地方所做的一首送别诗。
作者是李白,李白这个诗人是相当著名了吧。
下面,们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称“诗仙”。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渡荆门这首诗是他青年时第一次从蜀地出外游玩时所作,蜀地就是现在的四川省。
这首诗也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8句共四联,包括首、颔、颈、尾联。
(板书)三、整体感知1、老师带读诗文,为生字正音。
2、诗文翻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四、诗文赏析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
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山水之壮景。
颔联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
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
“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的愉悦心情。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篇一一、诗句的写作背景: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二、诗句具体分析:步骤:请同学简析,教师点拨,再课件展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三、诗的整体感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通用5篇)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1、介绍作者2、逐句串讲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李白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
(2)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李白的诗歌?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渡荆门”、“长江水”、“故乡云”等。
(2)体会诗人离别家乡时的不舍之情。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课下自主学习。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写一篇关于《渡荆门送别》的赏析文章。
3. 调查了解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知识与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通过作业布置,巩固了所学内容,为下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参与度,提高课堂活力。
六、教学内容:1. 复习《渡荆门送别》诗句,巩固学习成果。
2. 学习李白的其他著名诗歌,如《将进酒》、《庐山谣》等。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实用】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结合字词,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重点)2.同题扩读,体验本课学习的鉴赏方法(二)教学过程:课间播放歌曲《渡荆门送别》,交流有关李白的知识。
1.初读诗歌,说说感受①导入:同学们,课间我们听的是吟唱版的《渡荆门送别》。
每当乐声乍起,歌韵初扬,我就心醉神驰,仿佛已经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和李白在荆门的长江上把臂同舟共游了。
②介绍荆门山: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人们常把荆门山称作“蜀楚咽喉”。
等到长江冲出峥嵘突兀的荆门山口,才真正流入江汉平原地带,水面骤然变得宽阔,江流也随之显出舒展奔放的姿态。
③介绍诗人:(出示幻灯片)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那一年,李白25岁,第一次离开故乡蜀地,此时舟出荆门山,故乡在身后,他乡在眼前,人生的征程与壮游从此开始。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这段旅程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板书课题)④自由朗读诗歌: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提示:豪迈、雄健、壮阔、深情、富有想象等。
⑤根据学生的感受,朗读全诗。
可以有不同的朗读处理,用最能渲染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的方式演绎《渡荆门送别》。
2.想象画面,领略意境①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苏轼赞王维的诗画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高明的诗人都是善于营造画面的。
(板书诗中有画)朗读全诗,闭上眼睛回味,诗人为我们呈现了哪些画面?(可以采用“男生读一二联,女生体会;女生读三四联,男生体会”的方式进行。
)②根据想象,展现画面:同学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依稀的画面,让我们和诗人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走到画面里去。
来,我们化身为李白吧!(出示幻灯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示例:我看见天险雄秀的荆门山渐渐远去,漫长的水路把我带到了楚地,家乡已经十分遥远,眼前是平阔的江面。
我心里充满憧憬,就要去新天地闯荡,迎接我的会是怎样的舞台?③梳理想象,找出依据:根据示例,找出想象在诗歌中的依据。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故乡的深厚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思念家乡的美好品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简介:《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渡过荆门,离别亲友的感慨。
2. 诗歌内容:(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与理解。
(2)诗歌的意象分析与表现手法鉴赏。
(3)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修辞技巧的运用。
(2)诗人情感的把握与体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美。
(2)简介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技巧,如对偶、比喻等。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美。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珍惜友谊,思念家乡。
(2)强调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与鉴赏。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渡荆门送别》。
2. 写一篇关于《渡荆门送别》的鉴赏essay。
3. 选择一首李白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与鉴赏。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1.2 教学内容:简介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介绍《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渡荆门送别》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分析《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解读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渡荆门送别》。
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
第三章:诗词背诵与默写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熟练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教师布置默写作业,要求学生准确默写诗句。
3.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教师检查学生的默写作业并进行反馈。
第四章:诗词创作与展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心得。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创作素材和指导。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互相展示。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帮助学生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拓展对古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师提供相关古诗作品的拓展阅读材料。
5.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六章:诗词背景与文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渡荆门送别》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和唐代诗歌特点。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白诗歌,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查阅诗歌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予以辅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意境。
5.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渡荆门送别》的朗读和背诵,对诗歌内容有了深入理解。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渡荆门送别》诗歌,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列举其他描写荆楚风光的诗词,交流欣赏。
(2)教师推荐李白的其他诗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进一步提高了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拓展了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渡荆门送别》。
2. 写一篇关于《渡荆门送别》的赏析文章。
3. 自主学习一首李白的其他诗歌,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背诵、赏析文章和自主学习成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等。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送别楚江边。
江水流长去,故人何相逢?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难点: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相关的文学常识。
(2)提问:你们对离别有什么感受?有没有送别的经历?3.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古诗,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3.3 文本分析:(1)解释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等。
(2)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四句诗、对仗等。
3.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离别的情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和感受。
四、作业与评价4.1 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背诵《渡荆门送别》。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离别诗,进行比较分析,下次上课分享。
4.2 评价:(1)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反馈。
(2)评价学生的比较分析作业,关注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渡荆门送别》的文本内容和相关图片,辅助教学。
5.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离别诗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视野。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分析李白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友情和离别的独特见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白对友情和离别的真挚情感,体会人性的美好与脆弱。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李白的思想感情及其对友情和离别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背景介绍、意象解析等内容。
2. 准备相关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和《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3. 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意象或手法进行详细解析,并向全班分享。
4. 诗歌解析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诗歌的详细解析。
重点讲解李白的思想感情,以及其对友情和离别的独特见解。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渡荆门送别》,并写一篇关于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短文。
7. 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李白意象:X表达手法:X情感:友情、离别、X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荆门地区的诗词,与《渡荆门送别》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诗人对同一地域的差异化表达。
2. 创作练习邀请学生尝试仿写《渡荆门送别》,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2.理解并背诵《渡荆门送别》,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3.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领悟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李白,让学生对这位伟大的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李白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诗歌解析1.让学生自由朗读《渡荆门送别》,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人离别荆门,游历楚地,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绘了荆门的山川景色,展现了壮阔的自然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夜的美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不舍。
三、诗歌背诵1.学生分组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2.教师选取优秀学生进行背诵展示,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第二课时一、诗歌鉴赏1.让学生回顾《渡荆门送别》,分享他们在诗歌中感受到的美。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二、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他们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离别经历,分享他们的感受。
三、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2.选择一首离别诗进行鉴赏,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文学素养。
五、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熟练掌握《渡荆门送别》的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在分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培养朗读能力。
3.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情感。
2.教学难点: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荆门山和长江的图片,让学生对诗中的地理背景有所了解。
向学生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朗读诗句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
3.理解诗句意思逐句解释诗句,让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如“渡”、“荆门”、“送别”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感受诗人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离别时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分析诗句中的情感表达,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让学生感受诗人的依恋之情。
5.朗读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6.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离别之情的理解,分享自己的经历。
邀请学生进行创作,以“送别”为主题,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强调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诗句关键词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3.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离别之情,提高创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离别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理解诗句意思时,设计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句背后的情感。
例如:“同学们,你们认为‘仍怜故乡水’这句话中,诗人为什么会‘怜’故乡的水?这背后有什么情感呢?”2.教学难点补充: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展示荆门山和长江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让诗人李白专门写诗来送别呢?”2.朗读诗句教师引导学生:“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完之后,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你们的感受。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
4.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解读诗句的深层意义。
5.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感悟诗人的离情别绪。
6.创作练习:模仿《渡荆门送别》的形式,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
3.提升思维品质: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4.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学习并运用诗中的优美词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5.增强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离别主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教学难点
(1)诗句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学生往往难以准确识别诗句中的修辞手法,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分析。
举例:对比不同诗句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识别并分析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诗句中的应用。
(2)诗歌情感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诗人的离情别绪,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离别亲友的经历?”这个话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离别的情感和诗歌的魅力。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 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3. 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渡荆门送别》全文、译文、图片等。
2. 学生准备《渡荆门送别》全文,便于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送别诗吗?送别诗一般表达了哪些情感?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关注诗中的景物描写,分析诗人情感。
4. 欣赏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5. 分析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学生评价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拓展延伸(1)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李白的送别诗吗?(2)学生分享李白的其他送别诗,互相交流。
7.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娴熟地背诵这首诗。
2、品尝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培育同学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尝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1、熟读诗歌,了解、写作背景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及同学活动要求教学过程:导入:学问储备:小组沟通:介绍、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个人展现或小组沟通解决,5分钟〕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现朗读-----其他同学订正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小组内沟通----代表展现〕〔10分钟〕活动二:赏析诗句1、赏析诗歌《渡荆门送别》: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沟通----同学个人展现----其他小组补充点评〕〔15分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诗人说家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是为自己对故土的依依不舍〕从对面写来,更加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辞家乡而不是送别伴侣,诗中并无送别伴侣的离情别绪。
活动三:拓展:收集李白其他的诗歌,体会李白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作业:背诵诗歌教学资料备忘:背景资料诗人李白一生脚印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美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巡游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家乡开头漫游全国,预备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诗意境美和语言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自然山水、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1、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知识,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领会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感悟作者的家国之思,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分析、问答、启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自我介绍
同学们,大家好!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姓欧阳,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代,现在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研究生,过来京华学校向刘老师学习的。
非常感谢刘老师这段时间的指导和关照,也非常感谢同学们的支持和配合。
今天承蒙刘老师的关照,有幸能够走向讲台给大家上一节课。
谢谢刘老师,谢谢同学们!
二.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
翻开课本P207,《渡荆门送别》。
三.解题
教师问:“渡”什么意思?乘船。
“荆门”是哪里?“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
“送别”,谁送别谁?诗人李白25岁时出蜀远游,家乡的山水送别诗人。
四.作者介绍
1.人物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出生于碎叶(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
5岁-25岁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
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
42岁在别人的推荐下,来到了长安,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
后遭人嫉妒,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
762年,李白病重,与世长辞,终年61岁。
2.人物评价
李白性格高傲,藐视权贵,曾流传着“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御手调羹”的故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都体现了他反权贵的思想。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杜甫被称为“诗圣”,是现实主义诗人。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3.诗词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4、作品介绍
有《李太白全集》传世,诗歌上千首,著名的有很多,如:《静夜思》、《赠汪伦》、《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月下独酌》、《关山月》、《子夜吴歌》等等。
五.朗读全诗
六.研习诗歌
(一)整体把握
教师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可以分为几联:
明确: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研习首联
1.问: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楚地在湖北、湖南一带。
2.手法是什么?
明确:叙事
(三)研习颔联和颈联
1.全班齐背诵
2.颔联写了哪些景?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明确:高山、平野、江流;白天;远景,俯视动感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点。
明确: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1、颈联写了什么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明确:江月、云霞;比喻;傍晚;近景,仰视
2、哪两个字写得好?
明确:飞(动感)和结(动感、联想:彩云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
(四)研习尾联
1.问:此段抒情,抒发的是什么情?
明确: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李白从5岁-25岁一直生活在蜀地,对蜀中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初次离别,难舍难分。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
而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和常人抒发情感的角度
不一样。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水送人,人思乡”。
(五)小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首联叙事出蜀目的
渡颔联写景平野江流
荆(白天远景俯视)对仗雄浑壮阔
门颈联写景江月云霞
送(傍晚近景仰视)对仗和比喻意境高远
别尾联抒情热爱故乡、依依惜别之情(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