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散射研究生课用
卢瑟福背散射(RBS)在材料表征中的应用
1、运动学因子 运动学因子K
定性分析的质量分辨率 定性分析的质量分辨率: K称为运动学因子
动力学因子K在入射 角度为180o时与靶原 子质量的关系(入射 离子为粒子)。
从右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靶的原子质量 的增加,dK/dMr逐渐减小。这说明,利 用RBS测定轻元素时,其质量分辨率高; 测定重元素时,其质量分辨率低。(注 意: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动力学因子 都对质量分辨率有影响)。
W.K. Zhu, J.W. Mayer and M.A. Nicolet, Backscattering Spectrometry, Academic Press, 1978.
卢瑟福背散射能谱分析
RBS分析的优点: 1、提供深度信息。可以提供成分和深度的信息。一般的深度分析分 辨率为 150 Å左右;比较精细的分析包括细致的样品和探测器准直 可以达到 50 Å的分辨率 Å的分辨率。 2、比较适合于薄膜分析。RBS对于薄膜分析非常有用,可以程序化 地分析厚度在微米 纳米级的薄膜 地分析厚度在微米-纳米级的薄膜。 3、快速分析。一般情况下,RBS分析可以在10分钟左右完成。 4、高灵敏度。RBS 对于重元素非常敏感,可以精确测定单层薄膜的 信息;对于轻元素敏感度差一些。 5、计算简单。RBS能谱比较容易解释。目前各种计算和模拟软件都 比较成熟。如:RUMP、Simnra等等。 较成熟 如 等等
J.W. J W Mayer and E E. Rimini ed., ed Ion Beam Handbook for Materials Analysis, Academic Press, 1977.
4、阻止截面 阻止截面
能量损失dE/dx随着靶的元素组成和密度变化而变化,因而对于具体的靶难 以查到其dE/dx值。为此引入了阻止截面的概念。 dE/dx包括了高速的入射离子穿过其路径上原子的电子云时的能量损失,以 及在路径上与靶的原子核发生大量小角度碰撞时的能量损失 所以 d /d 及在路径上与靶的原子核发生大量小角度碰撞时的能量损失。所以,dE/dx 可以看作是入射离子通过其路径上的靶原子时所可能发生的全部能量损失 过程的一种平均值。也可以解释为暴露于离子束之下的每个靶原子独立贡 献的共同结果。 献的共同结果 假设靶的厚度为x,靶原子密度为N,则在此x厚度中损失的能量E正比于 将其 数 : Nx,将其比例系数定义为阻止截面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研究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研究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用于材料或物体内部结构成像的非破坏检测方法。
它通过测量材料吸收和散射入射X射线的强度和能量,来获取物体的内部信息。
本文将对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的原理、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的原理是基于背散射现象。
当X射线穿过物体时,一部分射线将被物体内部的原子或分子散射。
这些散射的射线在另一侧被探测器接收,从而形成背散射图像。
背散射图像中的像素强度和能量分布反映了物体内部的结构和密度变化。
通过对背散射图像进行重构和分析,可以获取物体的三维结构信息。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和安全领域。
在工业领域,它可以用于材料质量检测和缺陷识别。
可以通过扫描检测金属材料中的孔隙、裂纹或异物。
在医学领域,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可用于乳腺癌早期诊断、血管造影和骨密度检测等。
在安全领域,它可以用于爆炸物和禁止品的检测。
近年来,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重构算法,用于提高图像质量和分辨率。
这些算法基于最小二乘法、迭代重建法或模型驱动法,可以减少散射和噪声对图像的影响。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些新型的探测器和成像系统,用于提高探测效率和成像速度。
引入探测器阵列和多通道电子学技术,可以同时接收多个角度的背散射信息,从而加快扫描速度和增加信噪比。
还有研究人员在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中引入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用于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
这些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和自动化分析的效率。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背散射信号与材料的散射特性、厚度和密度有关,因此需要进行模型校准和定量分析。
系统的辐射剂量和安全性问题也需要考虑。
辐射剂量对于医学照射和安全检测非常重要,需要寻求更低剂量的检测方案。
成像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成本、便携性和实时性等因素。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重要的非破坏检测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材料科学研究-电子背散射衍射应用
用离子枪轰击倾斜样品表面,去除变形层。具体材料、离子枪电流、电压等参数均可能 影响制样效率。
二、EBSD应用:取向衬度成像
晶粒形状、尺寸;以及晶界特征
电沉积纳米孪晶铜的EBSD取向衬度图像 反极图衬度(某一宏观特征方向在反极图中的位置)
二、EBSD应用:织构分析
对取向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散点图形式(极图、反极图) 取向密度函数分布
二、EBSD应用:晶粒取向差及晶界特性分析
二、EBSD应用:物相鉴定
早期,EBSD仅能实现物相“识别”,即从样品可能存在的几个物相(可用X射线衍射事先确定)中挑 出最可能的相。
近年来,扫描电镜中EBSD系统逐渐与电子能谱(EDS)分析集成。结合EBSD和EDS使未知相的鉴定更 加有效和准确。首先利用EDS分析待测相的化学成分,并从晶体学数据库中检索出符合化学成分的 所有物相,形成待定物相列表;然后利用EBSD进一步确定物相。
二、EBSD应用:晶格缺陷分析
晶格缺陷密度显著影响电子背散射衍射谱的质量和菊池带的清晰度。菊池带的清晰度随晶格缺 陷密度增大而降低。
316L不锈钢再结晶体积分数
材料研究方的样品制备
二
EBSD应用
一、EBSD的样品制备
进行EBSD分析的前提是制备出能够代表试样微观结构的平整表面,避免在制样过程中引 入表面塑性变形、化学污染或氧化层。 机械抛光
对于硬度较高的样品,如钢、金属间化合物,可利用机械抛光方法获得平整表面 电解抛光
定量光学实验技术的背散射抑制与测量方法
定量光学实验技术的背散射抑制与测量方法在实验室中,定量光学实验技术是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光学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于光在物质中的传播过程中,总会发生吸收、散射等现象,这些现象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干扰。
本文将主要讨论定量光学实验技术中的背散射抑制与测量方法。
背散射是定量光学实验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它指的是光进射到样品后在背面发生散射。
背散射会干扰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从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为了尽量减小背散射的影响,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抑制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减小背散射。
一般来说,透明度高的材料背散射较小,因此,在实验中选择透明度高的样品可以有效降低背散射的影响。
此外,材料的表面质量也会对背散射产生影响。
表面光洁度好的材料背散射较小,因此在实验中需注意样品表面的处理,如抛光等。
其次,调整光的入射角度也可降低背散射的干扰。
背散射的角分布与入射角度有关,当入射角接近垂直于样品表面时,背散射较小。
因此,通过调整光束的入射角度可以减小背散射的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旋转台等装置来调整光束的入射角度。
此外,背散射的抑制还可以通过使用背散射镜或退反射镜来实现。
背散射镜是一种特殊的镜片,通过其特殊的面形设计,可以将大部分的背散射光改变方向,使其不会进入探测器。
退反射镜则是利用多层膜片的干涉效应,将背散射光反射回去,从而抑制背散射。
这些器件在实验中可以作为光的衍射元件或者光路设计中的一部分,起到抑制背散射的作用。
除了抑制背散射外,测量方法也是定量光学实验中需要重视的内容之一。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来获取准确的数据。
其中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是透射光谱法。
透射光谱法通过测量样品对透射光的吸收情况,来反映样品的光学性质。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对样品在不同波长下的吸收情况进行定量测量。
透射光谱法在材料研究、化学分析等领域广泛应用。
另一种常见的测量方法是反射光谱法。
反射光谱法通过测量样品对入射光的反射情况,来反映样品的光学性质。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在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Abstract
The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EBSD)technique allows US to measure the crystal orientation.determine grain
boundary misorientations and discriminate between different materials fast and easily。which make it an ideal tool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筠88。2
t本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藏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3CB716504)、国家自然科举藻金重大项目(40399141)、中国地质嗣查局地 质大调查项目(121201056606)和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擞的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许志琴,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构造地质学专业,E—mall:xzq@ccsd.cn
赣按拳黪发展在大舞动力学戮究串趁到罐耗裁终攫,麴 锆石SHRIMP U—Pb寇年、GPS测量、地震层析成像、电子背散 射亵越《Electron backscatier diffraction,篾黎EBSD)溺量等。 自十九世纪求费氏台(Universal stage microscopy)问世以来, 组搀测量技拳豹发爱必定量疆突燕俸结搀移取囊姆莲等摄 供了支持。费氏台的精度有限,而且使用时非常繁琐枯燥和 “费聪”,大大眼铡了人察对岩石组搀黪研究。近年来发震鹩 EBSD技术,墩称作反向散射的Kikuehi衍射(Baekseattered Kikuehi Diffraction,BKD),逐过殛测厦离散射邀子的怒射蹋 像来提供微米级的晶体空间取向信息,可以快捷准确地进行 物摆浆定,确定矿物弱捧的CPO和多相岩石中各矿物豹空 间分布,使其成为研究岩石照微构造的理想正具。将矿物的 组掬测量与赢温实验结果相对比,绫舍野外地质观察,可以 判别者石韧。陡变形时的剪切指向和温压条件,从而避行运动 学和动力学秽噍4的分析。例如,大型韧性剪切带往往控制了 一个地区的构造演化,通过测量韧性剪切带中的主要矿物 (中上地壳的代表矿物石英,下地壳的代表矿物长石等)的级 构,可以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结合年代学和变质演 化的研究,建立区域的构造横架和演化历史。
课件-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
• 从EBSD观点来看,多晶材料有如下两个特征:
第一,晶体中不同的晶粒有不同的生长取向。 第二,多晶材料包含晶界。利用EBSD可以对晶体材 料进行分析
Zhengmin Li
• 1972年,Venables 和 Harland在扫描电
镜(SEM)中,借助于直径为30CM的荧 光屏和一台闭路电视,得到了背散射电子 衍射花样,称为背散射电子衍射花样 (EBSP)又称菊池花样。 • 20世纪80年代后期, Dingley把荧光屏和 电视摄像机组合到一起,并以此得到了晶 体取向的分布图。
Zhengmin Li
晶系 三斜
原始格子 (P)
底心格子 (C ) C=I
体心格子 (I) I=F
面心格子 (F) F=P
晶胞参数特征 a≠b≠c; α≠β≠γ≠90° a≠b≠c;α=γ=
单斜
I=F
F=C
90°,β≠90° a≠b≠c, α=β=γ=90°
斜方
四方
C=P
F=I
a=b≠c;α=β=γ= 90° a=b=c; α=β=γ≠90°
Zhengmin Li
20世纪90年代以来,装配在SEM上的 电子背散射衍射花样(Electron Backscattering Patterns,简称EBSP)晶体微区取 向和晶体结构的分析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 展,并已在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及微织构表 征中广泛应用。该技术也被称为: 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简称EBSD) 或取向成像显微技术(Orientation Imaging Microscopy,简称OIM)
Zhengmin Li
nλ =2dsin θ
EBSD Geometry
卢瑟福背散射分析
卢瑟福背散射分析(RBS)实验吴玉龙核科学与技术学院201121220011一、实验目的1.了解RBS分析原理,认识实验装置2.通过对选定的样品进行分析实验,初步掌握RBS分析方法,谱图分析及相关的应用二、实验装置RBS实验装置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加速器(一定能量离子束的的产生装置)2.靶室(离子散射和探测的地方)3.背散射离子的探测和能量分析装置4.放射源RBS三、实验原理背散射分析就是在一束单能的质子、(粒子或其他重离子束轰击固体表面时,通过探测卢瑟福背散射(弹性、散射角大于90度)离子的能量分布(能谱)和产额确定样品中元素的种类(质量数)、含量及深度分布。
当入射离子能量远大于靶中原子的结合能(约10ev量级),并低于与靶原子发生核反应的能量(一般100kev<E<1Mev)时,离子在固体中沿直线运动,入射离子主要通过与电子相互作用而损失能量,直到与原子核发生库仑碰撞被散射后又沿直线回到表面。
在这个背散射过程中包含四个基本物理概念。
它们是:两体弹性碰撞的运动学因子K、微分散射截面、固体的阻止截面、能量歧离,这四个基本概念是背散射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的出发点也是限制其应用的最终因素。
1)运动学因子和质量分辨率运动学因子K=E1/E0,其中E0是入射粒子能量,E1是散射粒子能量。
由于库仑散射是弹性散射,则根据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可得,22011cos sin 121⎥⎥⎥⎥⎥⎦⎤⎢⎢⎢⎢⎢⎣⎡++⎟⎟⎠⎞⎜⎜⎝⎛⎟⎠⎞⎜⎝⎛−==M m M m M m E E K θθ由运动学因子公式可以看出:当入射离子种类(m ),能量(E 0)和探测角度(θ)一定时,E 1与M 成单值函数关系。
所以,通过测量一定角度散射离子的能量就可以确定靶原子的质量数M 。
这就是背散射定性分析靶元素种类的基本原理。
质量分辨率ΔM 定义1011011()(−∆=∆•=∆•=∆dMdK E E E KE d dM E dE dM M RBS 的质量分辨率10)(−=dM dK E E M δδ,δE 是RBS 探测器系统的能量分辨率,也就是可分辨的背散射离子最小的能量差别。
RBS卢瑟福背散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卢瑟福背散射分析(RBS)实验姓名:学号:院系:物理学系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卢瑟福背散射分析(RBS)实验二、实验目的1、了解RBS实验原理、仪器工作结构及应用;2、通过对选定的样品的实验,初步掌握RBS实验方法及谱图分析;3、学习背散射实验的操作方法。
三、RBS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一定能量离子束的的产生装置----加速器2、离子散射和探测的地方----靶室3、背散射离子的探测和能量分析装置4、放射源RBS图1 背散射分析设备示意图1.离子源2.加速器主体3.聚焦系统4. 磁分析器5.光栅6. 靶室7.样品8.真空泵9.探测器10.前置放大器11.主放大器12. 多道分析器13. 输出四、实验原理当一束具有一定能量的离子入射到靶物质时,大部分离子沿入射方向穿透进去,并与靶原子电子碰撞逐渐损失其能量,只有离子束中极小部分离子与靶原子核发生大角度库仑散射而离开原来的入射方向。
入射离子与靶原子核之间的大角度库仑散射称为卢瑟福背散射(记为RBS)。
用探测器对这些背散射粒子进行侧量,能获得有关靶原子的质量、含量和深度分布等信息。
入射离子与靶原子碰撞的运动学因子、散射截面和能量损失因子是背散射分析中的三个主要参数。
图 3 大角度散射示意图(实验室坐标系)图2 弹性散射(质心坐标系)1、 运动因子K 和质量分辨率 1)运动学因子K当一定能量(对应于一定速度)的离子射到靶上时,入射离子和靶原子发生弹性碰撞,人射离子的部分能量传给了被撞的靶原子,它本身则被散射,散射的方向随一些参量而变化,如图2(质心坐标系)所示.设Z 1, Z 2分别为入射离子及靶原子的原子序数,m 、 M 分别为它们的原子质量,e 为单位电子电荷量,v 0为入射离子的速度,b 为碰撞参量或瞄准距离(即入射轨迹延伸线与靶原子核的距离),x 为散射角.由分析力学可以推导出。
此式实际上不是一个入射离子而是一束禽子,且b 值有大有小。
背散射2013研究生课用
– 质量分辨 增大入射离子能量 E。
利用重离子入射
m
散射角尽可能大
θ
– 含量分辨
用重离子入射
m
减小入射离子能量 E0
分析重元素
M
使m<<M
– 深度分辨
用重离子入射 m
散射角尽可能大
θ
减小入射离子能量 E。
分析重元素
M
入射离子种类的选择考虑
•考虑因素:为了能探测到较深的杂质分布,需要较高能量
的离子,但能量又必须限制在核反应共振阈值以下,而且避 免样品由于入射离子轰击而产生新的损伤入射离子又不能过 重。
– 例:2M alpha粒子入射到Si上, 厚度8000埃
• 采用表面能近似误差为5% • 采用数值积分法误差为0.2%
能量损失—深度分析
• 提高深度分辨率Δx (能量分辨率ΔE ) 的方法:
– 采用重离子入射 – 采用倾角入射 – 减小入射离子能量 – 分析重元素
返回
最佳实验条件的选取
• 由背散射的原理可分析讨论并选取最佳的实验条件:
1
K E1 V12 [ m cos (M 2 m2 sin 2 ) 2 ]2
E0 V02
mM
该式表明,入射离子在散射后的能量只取决于入射离子和靶原子的质量 以及散射角。
式中E0、m和θ均可由实验条件确定而成为已知量,则E1(或K)与M成单 值函数关系,M大则E1大(即K值大)。对于确定的入射离子和探测器角度, 可以用下标M(即KM)来表示不同的M所对应的K值。
RBS的含量分析灵敏度是最小可探测的Δ(Nt)的量。 提高分析灵敏度的方法有: ⅰ) 用重离子入射; ⅱ)减小入射离子能量E0; ⅲ)分析重元素; ⅳ)使m<<M;
材料研究方法14 背散射电子与X射线信号
一例合金的微区成分分析
量区:Fe及少量Si、Mn 暗区:C及少量Fe
36
X射线成分像的特征
a) 分辨率较低,图像显得模糊,原因是X射线信号的作用 范围大。
b) 图像可反映一个面上的分布(面扫描像)或沿某个直线或 折线方向的分布(线扫描像)。
c) 样品的要求:一般样品要经过抛光打磨,使表面平整, 这样反映的成分信息更充分。
Kα1
Kβ1
0.108
1.041
6.403
6.390
8.047
8.904
11.923
13.290
30.970
34.984
59.310
67.233
77.097
87.335
Lα1
0.704 0.928 1.480 4.286 8.396 10.836
28
5 X 射线成像
可以在仪器中专业设置X射线波长或能量的探测器,探测出样品中 对应的元素分布。
二次电子分辨率
Back scattered electrons
2μm
1μm
背散射电子分辨率
X射线点分辨率
21
22
3 X 射线 (X ray)的波长
23
莫塞莱定律(Moseley's law )
1913年,25岁的英国科学家Henry Gwyn Jeffreys Moseley提出了X射线波长 与原子序数关系的公式,实际上是玻尔公式的一个实验结果。 纠正了元素周期表中Co和Ni的位置(原子量分布为58.93、58.69)。
11.58 1.757 1.392 0.933
Lα1
17.59 13.34 8.375 2.892 1.476 1.144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研究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研究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用于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要技术。
本文将介绍该系统的原理、应用和存在的问题。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利用x射线质量散射的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对被检查物体进行扫描,然后测量在多个出射角度和位置上散射的x射线,从而获得物体的内部结构信息。
这一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各种疾病,如肺癌、乳腺癌等。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提高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传统的CT扫描只能提供物体的外部结构信息,而飞点扫描系统则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内部结构信息,从而更好地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该系统还可以用于检测物体的密度变化。
在工业领域,可以利用该系统检测金属材料的内部结构,从而发现可能存在的缺陷。
该系统还可以用于对文物、艺术品等珍贵物体进行无损检测。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使用了高能量的x射线,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辐射风险。
在使用该系统时,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减小辐射对操作人员的影响。
该系统的成本较高,设备维护和运行成本也较高。
这限制了其在医疗机构和工业领域中的推广应用。
由于该系统对被检查物体的要求较高,比如要求物体尺寸较大且不能有运动,这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该系统,需要加强对其辐射风险的防护和控制,同时还需要降低设备成本和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这一系统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研究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研究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能够对物体进行非破坏性检测的技术。
它利用X射线的特性,通过扫描物体并测量背散射的强度和方向,来获取物体的内部结构和成分信息。
本文将介绍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的原理、应用和发展前景。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的原理是基于X射线在物体中的穿透和散射现象。
当X射线穿过物体时,一部分会被吸收,而另一部分则会散射到各个方向。
飞点扫描系统通过在物体周围旋转X射线源和检测器,可以获得散射射线的强度和方向信息。
通过对散射射线进行分析和计算,可以推断物体的内部结构和成分。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工业领域的缺陷检测和材料分析。
可以通过扫描零部件来检测是否存在裂纹、孔洞或其他缺陷,以及分析材料的成分和结构。
飞点扫描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医学领域,用于人体内部的检测和诊断。
可以通过扫描患者的身体来检测是否存在肿瘤、结石等问题。
飞点扫描系统还可以用于安全检查和质量控制领域。
在机场安检中,可以使用该系统来检测携带禁止物品的人员和行李。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在技术上还存在一些挑战和改进空间。
由于散射射线的强度较弱,需要提高检测器的灵敏度和信噪比。
随着物体尺寸和复杂度的增加,需要优化扫描算法和图像重建方法,以提高成像的分辨率和准确度。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X射线的辐射剂量和安全性问题,以确保系统的使用安全。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检测技术。
它可以在工业、医学、安全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技术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相信飞点扫描系统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研究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X射线技术在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新型的X射线成像技术,它具有高分辨率、快速成像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进行研究,探讨其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原理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通过对被测物体进行X射线照射,利用背散射信号进行成像的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X射线在物质内部的散射现象,通过探测器接收散射信号,再经过信号处理和成像算法,最终实现对被测物体的高分辨率成像。
在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中,关键的技术是飞点扫描技术。
飞点扫描技术是指X射线束在被测物体上连续移动,而非传统的像素点扫描方式。
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成像速度和分辨率,从而适用于高速成像和动态成像的应用场景。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具有很多应用领域,其中主要包括医学成像、工业检测和安全检查等方面。
在医学成像方面,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可以用于骨骼成像、软组织成像等,其高分辨率和快速成像能力使其成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工具。
由于X射线对人体影响较小,因此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在工业检测方面,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可以用于金属、塑料等材料的缺陷检测、尺寸测量等。
其高分辨率和快速成像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工业检测的效率和精度,对于制造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安全检查方面,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可以用于对行李、邮件等物品进行安全检查。
其高效成像和准确识别能力可以快速检测出危险品和违禁品,有助于提高安全检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目前,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成像算法、探测器技术和成像设备等方面。
在成像算法方面,研究人员不断优化和改进成像算法,以提高成像质量和速度。
通过引入新的数学模型和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更好地处理背散射信号,提高成像的稳定性和清晰度。
在探测器技术方面,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更高灵敏度、更快响应的探测器,以适应高速成像和动态成像的需求。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研究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研究【摘要】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重要的材料表征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首先介绍了该系统的原理和构成,然后详细描述了实验方法和步骤,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影响因素探讨部分,我们探讨了各种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系统的优化提供了参考。
总结部分概括了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研究的成果,同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对于推动材料表征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材料科学领域的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飞点扫描, X射线背散射系统, 研究意义, 原理, 系统构成,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分析, 影响因素, 研究成果总结, 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用于材料表面形貌和微结构分析的非破坏性检测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对材料性能要求的提高,对材料微结构的研究和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X射线衍射和透射技术在分析微结构时存在一些局限性,而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则能够克服这些问题,提供更加精准和全面的信息。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利用X射线在材料表面反射的原理,通过探测器接收反射的X射线信号,再经过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可以获取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信息,如晶粒尺寸、取向和应力等。
这种系统具有高分辨率、快速测量和全方位信息获取的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材料研究、质量控制和工程应用领域。
通过研究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的原理和性能特点,可以进一步提高材料表面微结构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对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1.2 研究意义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重要的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研究意义。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可以用于材料的结构分析和质量检测。
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对材料内部微观结构的高精度成像,进而帮助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了解材料的性能和特性,为材料设计和制备提供重要参考。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研究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研究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领域。
本文将对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进行研究。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通过利用硕大的分子库实现对人体内部的组织和器官进行成像。
在传统的x射线成像技术中,仅能获得器官的轮廓,而无法观察到其内部的微小结构。
而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则能够通过观察x射线在组织和器官中的背散射来获取更为详细的内部信息。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质,将其照射到人体内部的器官和组织上。
当x射线穿过组织和器官时,会发生背散射现象,即x射线在组织中与电子相互作用后改变了传播方向。
通过探测器对这些背散射信号的收集和分析,就可以还原出器官和组织的内部结构。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的优势在于其成像分辨率高,可以观察到细微的结构和细胞水平的信息。
这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结果,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与此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还可以用于科学研究领域,如对新药的研发和测试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不过,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该技术需要使用大型的分子库,因此设备成本较高。
由于x射线的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所以需要控制剂量和频率。
由于该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优化。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成像技术,具有丰富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x射线在组织和器官中的背散射的观察,可以获取更为详细的内部结构信息,有助于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该技术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以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研究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研究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用于非破坏性检测的先进技术,它在材料分析和质量控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也日渐增多。
本文将介绍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的原理、技术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利用X射线背散射原理对材料进行检测的技术。
X射线背散射是一种将X射线通过被检测物体后,利用背散射的形式来进行物体成像和检测的技术。
通过测量散射X射线的角度和能量,可以获取被检测物体的内部信息,如密度、组分、缺陷等。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利用高速旋转的X射线源和探测器,对被检测物体进行全方位、高分辨率的检测,并通过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来实现快速、精准的材料分析和检测。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技术特点:高速旋转的X射线源和探测器可以实现对被检测物体的全方位、高分辨率的检测。
这种全方位的检测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对于工业生产中的材料分析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采用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对检测结果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
这种实时分析和处理技术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获取检测结果,为生产过程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可以实现对不同材料的多参数检测。
通过测量散射X射线的角度和能量,可以获取被检测物体的内部结构、组分、密度等多种参数,从而满足不同材料的检测需求。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通过先进的控制系统和算法,可以实现对检测过程的自动控制和数据处理,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检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在材料分析和质量控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金属、塑料、陶瓷等材料的检测中,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可以实现高分辨率、全方位的检测,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研究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研究1. 引言1.1 背景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用于材料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的先进技术。
背景处于X射线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飞点扫描X 射线背散射系统作为X射线技术的一种新型应用,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可以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过去的X射线成分分析技术主要采用传统的透射X射线技术,由于其限制了材料的分辨率和灵敏度,使得对于微小尺寸和低浓度的成分分析难度较大。
而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则通过利用X射线的背散射现象,可以对样品表面的微小差异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分分析,实现了对材料的更精细表征。
1.2 研究意义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研究意义。
这项技术可以用于材料的成分分析和结构表征,能够准确地确定材料内部的元素分布和化学环境,对材料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可以用于实时监测材料的变化过程,例如材料的相变、应力变化等,有助于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
这项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领域广泛的材料研究和产品开发中,包括但不限于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塑料材料等的研究和开发。
研究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有助于推动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和技术创新。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系统在材料分析、成像和非破坏检测领域的应用潜力。
通过研究该系统的原理和工作机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其在材料内部微观结构分析和缺陷检测中的有效性和精度。
我们还希望通过实验方法与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该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并探讨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为该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推动飞点扫描x射线背散射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为提高材料分析与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做出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研究成果,能够推动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为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和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子背散射衍射及其应用
2011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读书报告、研究报告)考核科目:电子显微镜分析技能训练学生所在院(系):材料学院学生所在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生姓名:王浩学号:10S009104学生类别:硕士考核结果阅卷人1.前言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的历史应追朔至1928年Kikuchi在透射电镜中观察到的条带状衍射花样,即菊池线,不过这种菊池线是透射电子形成的。
直到1954年,Alam,Blackman 和Pashley同样利用透射电镜,用胶片记录了解理LiF,KI,NaCl,PbS2晶体的大角度菊池花样,这是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电子背散射衍射。
1973年,Venables和Harland在扫描电镜上用电子背散射衍射花样对材料进行晶体学研究,开辟了EBSD在材料科学方面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Dingley使用荧光屏和电视相机接收与采集电子背散射衍射花样。
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花样的自动标定。
随着数码相机、计算机和软件的快速发展,现在的商品EBSD实现了从花样的接收、采集到标定完全自动化。
每秒能获得多于100帧的菊池花样及标定结果,广泛用于地质、微电子学、材料科学等方面。
2.EBSD的工作原理2.1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花样在SEM中,入射于样品上的电子束与样品作用产生几种不同效应,其中之一就是在每一个晶体或晶粒内规则排列的晶格面上产生衍射。
从晶面上产生的衍射组成“衍射花样”,可被着成是一张晶体中晶面间的角度关系图。
图1是在单晶硅上获得的花样。
图1 单晶硅的EBSD花样衍射花样包含晶体对称性的信息,而且晶面和晶带轴间的夹角与晶系种类和晶体的晶格参数相对应,这些数据可用于EBSD相鉴定。
对于已知相结构的样品,则衍射花样与微区晶体相对于宏观样品的取向直接对应。
2.2 EBSD系统组成系统设备的基木要求是一台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一套EBSD系统。
EBSD采集的硬件部分通常包括一台高灵敏度的CCD摄像仪和一套用来花样平均化和扣除背底的图象处理系统。
实验二组织的观察和背散射电子相应用
实验二组织的观察和背散射电子相应用一、实验目的1.利用二次电子像对材料形貌进行观察2.了解背散射电子像的应用二、实验原理扫描电镜具有景深大、图像立体感强、放大倍数范围大且连续可调、分辨率高、样品室空间大且样品制备简单等特点,是进行样品表面研究的有效工具。
扫描电镜是利用细电子束在样品表面进行逐点扫描,与样品相互作用产生各种物理信号,这些信号经检测器接收、放大并转换成调制信号,最后在荧光屏上显示反映样品表面各种特征的图像。
扫描电镜的图像放大倍数在一定范围内(几十倍到几十万倍)可以实现连续调整。
放大倍数等于荧光屏上显示的图像横向长度与电子束在样品上横向扫描的实际长度之比。
扫描电镜的电子光学系统是为了提供扫描电子束,作为使样品产生各种物理信号的激发源。
扫描电镜最常使用的是二次电子信号和背散射电子信号,前者用于显示表面形貌衬度,后者用于显示原子序数衬度。
1.二次电子像衬度形成原理二次电子是指被入射电子轰击出来的核外电子。
由于原子核和外层价电子间的结合能很小,当原子的核外电子从入射电子获得了大于相应的结合能的能量后,可脱离原子成为自由电子。
如果这种散射过程发生在比较接近样品表层处,那些能量大于材料逸出功的自由电子可从样品表面逸出,变成真空中的自由电子,即二次电子。
二次电子来自表面5-10nm的区域,能量为0-50eV。
它对试样表面状态非常敏感,能有效地显示试样表面的微观形貌。
由于它发自试样表层,入射电子还没有被多次反射,因此产生二次电子的面积与入射电子的照射面积没有多大区别,所以二次电子的分辨率较高,一般可达到5-10nm。
扫描电镜的分辨率一般就是二次电子分辨率。
二次电子产额随原子序数的变化不大,它主要取决与表面形貌。
2.原子序数衬度形成机理原子序数衬度是利用对样品微区原子序数或化学成分变化敏感的物理信号作为调制信号得到的一种显示微区化学成分差别的像衬度。
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和特征X射线等信号对微区原子序数或化学成分的变化敏感,都可以作为原子序数衬度或化学成分衬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向分布
• 硼比硅原子质量轻得 多,硼离子注入就会 有较多的大角度散射。 被反向散射的硼离子 数量也会增多,因而 分布在峰值位置与表 面一侧的离子数量大 于峰值位置的另一侧, 不服从严格的高斯分 布。
• 砷等重离子和硼轻离 子的分布正好相反。
注入离子的真实分布
锑
• 真实分布非常复杂,不服从严格的高斯分布 • 当轻离子硼(B)注入到硅中,会有较多的硼离子受到大
弹性反冲分析
离 子
--
Elastic Recoil Detection(ERD)
核反应分析
原 子
Nuclear Reaction Analysis(NRA)
核
作
卢瑟福背散射分析
用
范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metry(RBS) 畴
粗略地估计,一个离子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引起的各种过程的总 驰豫时间一般低于10-12秒;
角度的散射(背散射),会引起在峰值位置与表面一侧有 较多的离子堆积;重离子散射得更深。
卢瑟福背散射谱的分析
RBS是利用带电粒子与靶核间的大角度库 仑散射的能谱和产额确定样品中元素的质 量数、含量及深度分布。该分析中涉及最 主要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即:
运动学因子—质量分析 背散射微分散射截面—含量分析 能量损失—深度分析
第四章
离子束分析固态材料的组分和结构 ———背散射技术与沟道分析
荷能粒子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包括一系列的各种不同的基本过程。
用粒子束作为微探针轰击固态靶材料表面后,如果从真空端用不同的 探测器进行探测,可以观察到:
入射粒子
靶
被散射出来的入射粒子 表面溅射原子、原子团 离化的表面原子或原子团(分子)二次离子SIMS 电子 光(X射线) PIKE(质子入射,质子荧光分析)
运动学因子—质量分析
运动学因子 的定义:
K=E1/E0,
缺点
设备复杂、成本较高
背散射研究的发展史
1909年,盖革(H. Geiger)和马斯顿(E. Marsden)使 用离子背散射进行了物质分析
1911年,卢瑟福(Lord Ernest Rutherford)解释了该现 象,并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957年,茹宾(Rubin)首次利用质子和氘束分析收集在 滤膜上的烟尘粒子的成份
在背散射分析中,一般探测的散射离子的散射角均大 于90度,大约在160-170度最佳。
•这种散射可能发生在表面,也可 能发生在表面以下的一定深度范围 内。背散射离子在碰撞的大量离子 中占的比例很小,然而它却是背散 射分析技术的基础。
卢瑟福背散射分析的原理
•物理基础:中心力场中的经典散射理论,即入射离子于靶原子核之间 的大角度库仑散射。 •当入射能量和散射方向固定时,背散射离子的能量取决于靶原子的质 量及碰撞靶原子在靶表面下的深度。
• RBS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非破坏性”分析方法。
离子束分析概述
粒子与离子的概念差异
在微观领域,粒子是离子、电子、光子和亚核粒子等的总称
离子束分析的概念
总的来说:以离子束作为工具,通过它与物质相互作用来判断物质 中元素组成及结构的一门学科
具体来说:利用具有一定能量的离子(如:质子、alpha离子及其 它重离子)束去轰击样品,使样品中的元素发生电离、激发、发射 和核反应以及自身的散射等过程,通过测量这些过程中所产生的射 线的能量和强度来确定样品中元素的种类和含量的一门学科
P Z1Z2e2 ctg
Hale Waihona Puke v122P Z1Z2e2 v12
P
Z1Z2e2 v12
<90º ﹥90º 背散射
入射离子中总有一部分足够靠近靶核(P足够小), 与靶核发生大角度的弹性散射,使散射粒子几乎沿着入射 反方向从样品表面返回,这种现象叫做背散射现象,这样 的离子称为背散射离子。
1967年,美国宇航飞机首次用背散射完成了月亮表面的 元素分析。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metry (RBS)
什么是卢瑟福背散射
当一束高能离子入射到靶片上,由于库仑排斥作用,
与靶核发生弹性碰撞。发生碰撞后,散射离子与靶原子的 速度、能量分别变为1,E1和2、E2,为散射离子的散 射角。第二章讨论过,在其他条件都固定不变时, 与碰 撞参数P有关, P大,小, 反之P小,大。
每种发射出来的粒子都可以说携带了一定的表面成分或结构的信息, 探测和分析这些不同粒子的信号(能谱、质谱或光谱),就形成了不 同的离子束表面分析技术。
通过分析这些特征信号得到固态材料的组分和结构信息。
常见的以离子束为探针的分析方法有: 卢瑟福背散射谱学(RBS) 离子感生X射线发射谱(PIXE) 二次离子质谱(SIMS)
为了对其概念有一深入的理解,大家来看离子束作用机制图
离子束分析作用机制图
次级离子质谱
离 子
--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SIMS)
俄歇电子谱
原 子
Auger Electron Spectrometry(AES)
作
粒子诱发X射线荧光分析
用 范
Particle Induced X-ray Emission(PIXE) 畴
假如一个离子与表面相互作用的总截面小于10nm2,当入射离子 束流密度低于1μA/cm2时,不同离子对表面的作用不会重叠或互 相干扰。因此,这种情况下,对于离子束与表面的作用总可以用 单个离子与表面的作用来处理,这对于表面分析技术有时非常重 要。
离子束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
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不破坏样品、分析范围广 和取样量少等优点,因此特别适用于痕量元素的分 析
通过对散射离子能量的测量,可以确定靶原子的质量。 发生碰撞时,靶的原子浓度及散射截面决定了散射离子的多少。通过 对散射产额的测量,可以定量的确定靶原子的含量。 离子碰撞前、后穿透靶物质的深度决定了离子能量损失的大小,通过 对离子能谱的测量,可以确定靶原子的深度分布。
背散射的离子由探测器接收,得到背散射离子的能谱图。因此,测得 散射离子的能谱就可以获得上述信息,从而可以对靶中所含元素作定 性和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