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申辩》的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申辩》的解读
公元前399年,希腊,雅典,苏格拉底正进行一场事关其生死的申辩,由于一个叫莫勒图斯的年轻人控告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神,并且败坏青年。虽然这场申辩最终没有能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但是在这场申辩之中展开的他对于哲学生活的热爱和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的智慧与思考却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事件和问题。
这篇文章将对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全文做一分段,并对每一部分做一简单分析,以构成对《申辩篇》全篇的解读。全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在正式的申辩之前的一点声明。
在第一部分里,苏格拉底在申辩之前强调了他在将要进行的申辩之中所运用的言辞是不同于那些控告或者诬陷于他的人的言辞的,他所说的将都是真话,是“光明正大”的,而不是“像他们精心设计的词句那样”,不是“可以修饰的辞令和名目”。
为什么苏格拉底要如此重视他的言辞必定是不同于他们的呢?难道真像他所说的那样,他是一个“言辞方式的门外汉”吗?不,我们知道苏格拉底不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不知道将多少人辩驳的哑口无言,正如他在后面申辩中所说的,他寻求当时雅典所有自认为聪明的人与他们辩论,最终却都只能证明他们的无知和自以为是,在《高尔吉亚》中苏格拉底甚至直接与辩论家高尔吉亚进行了对话,很难想像,这样的苏格拉底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因此,他之所以这样强调他的说话方式,是有其背后的用意的。
那么为什么苏格拉底不去运用他并不陌生的辩论术去说服雅典的听众和法官们而要坚持运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阐明他的精神和思想呢?我想苏格拉底在本质上,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哲学家,他坚持他对哲学的热爱和真理的追求,因此哲学也带给了他哲学的尊严与坚持,他坚持使用他惯常的说话方式,而不是可以讨得听众与法官们欢心的辞令与名目,因为他想要做得是告诉雅典的人们他的真话,他试图去使人们信服他的申辩,但是由于他的直言不可避免的伤害到听者们的“自尊”而惹人讨厌,所以即便人们信服了他的所说,却仍然在投票时进行了轻而易举的“报复”,他未必没有料到了这一点,但是却仍然坚持了自己姿态,这正是哲学的苏格拉底面对政治的申辩时始终不予放弃的立场,也是他对真理的追求与坚持的表现。
第二部分是苏格拉底为自己展开的申辩的正文。而这一部分又分为几个小的部分:
首先,苏格拉底在此说明了他认为的正确的申辩方式:“首先针对那些最初的虚假控告和那些最初的控告者做申辩;其次,针对后面的控告和后面的控告者申辩。”苏格拉底指出,对于他的控告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致,而是很久以前,在面前的雅典人还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些人们从小被告诉这样的观念,苏格拉底“是个有智慧的人,是关心天上的事的学究,还考察地下万物,把弱的说法变强”,而考察这些东西,则会“证明”他是“不信神”的。这些观念被从小灌输于他们的脑中,而从来没有人申辩,他说,“很多人用嫉妒或污蔑中伤我”,“所有这些人都是极难对付的”,他不可能“让他们中的哪一个来此当面对质”,“无人回答他们的质疑”。这正是他在开始指出的“那些最初的虚假控告和那些最初的控告者”。
其次,针对这些最初的控告和控告者,苏格拉底进行了申辩。
他首先申明了他与那些智者们的不同,他否认他自己“试图教育人,然后从中牟利”,他认为“谁要是能够教育人们,这还是很高贵的,就像雷欧提尼人高尔吉亚、西欧斯人普罗迪科、埃利斯人希琵阿斯那样”。他认为自己并不是通过所谓教育别人而牟利的人,但也不是那些“高贵”的人,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比他人更聪明的,正如他承认自己是“无知”的
一样。
之后是他与卡利亚的对话。他问卡利亚是否考虑给自己的儿子找一个“精通关于做人和做公民的德性”教习,是否“有这么个人”。卡利亚回答“当然有”。他又问“他是谁?从哪里来,要多少学费?”,卡利亚回答“是欧艾诺斯,苏格拉底,巴罗斯人,五个米纳。”从这一对话中,苏格拉底抛出了的他的观点——无知之知。他说“但是我不懂,雅典的人们。”
接下来,苏格拉底开始了对自己所受到的污蔑的原因进行论述,而这个原因,“不为别的,正是因为智慧。”他将这种智慧和智者的智慧想区分开来,这种智慧“也许就是一种人间的智慧”,而不是“比人间更高的智慧。”而后,他指出了德尔斐的神谕这一事实,皮提亚女祭司拿起签说“没有人更智慧”,这是对凯瑞丰的提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回答。苏格拉底对于神谕也很迷惑,因此他也一直在寻思神谕的真意。因此,他尝试通过寻找一个有智慧的人,拜访他,审视他,与他对话,然后证明“这个人比我更智慧”,并以此来回应神谕。于是他去拜访据说智慧的政治家、诗人、匠人等等众多人们,但是无一例外的,他全都失败了,那些据说具有智慧的人们无不是自以为是的无知者,政治家认为他知道他不知道的事情,诗人不理解自己所说的,他们因为诗歌就认为自己在别的事情上也是最智慧的人,匠人自以为因为能够漂亮的完成自己的技艺就在别的事情上,哪怕天下大事上也是最智慧的。然而他们都不是,他们都被这种自以为是遮蔽了那智慧。苏格拉底问自己,他究竟是愿意既不像他们的智慧那样智慧,也不像他们的愚蠢那样愚蠢,还是像他们那样,兼有二者。他对自己和神谕说“是我所是”。由于这些省察,苏格拉底招致了很多人的嫉恨,“是最苛刻和最沉重的忌恨,因而其中也就出现了很多污蔑。”他因为服务于神而陷入赤贫。
最后,苏格拉底指出“无数的人他们自以为知道一些,其实知道的很少,甚至什么也不知道。”于是那些被省察的人对他生气了(却不对他们自己生气),他们将矛头指向苏格拉底,指责他是有害的,是败坏青年的。他们异口同声的如此说着,这些充满说服力的坏话灌输到了年轻人(指那些被最初的控告者灌输观念的人们)们的耳中,“一直带劲的污蔑我”。而莫勒图斯、阿努图斯、卢卡们因此而控告和污蔑了他。这样,苏格拉底将最初的话题拉了回来,即对那些最初的控告和控告者的申辩。苏格拉底用对这些事实的陈述,而不是辞令和名目的巧辩对那些不实的控诉进行了有力的申辩。
回头来看这一部分的申辩,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对于那些最初的控告和控告者的驳斥其实想要告诉我们的并不只是那些表面的东西,他通过这些问题想要为自己受到的污蔑和控告辩解,也是向人们表明自己的哲学使命,对智慧(无知之知)的证明和追求以及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知,同时也是对哲学与政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揭示。德尔斐神庙进门处铭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他的智慧是不同于智者的智慧的,他的智慧不是告诉人们如何学会辩论术以为自己通过巧辩而谋取胜利和利益,也不是学会天文知识而夸显自己的所知,更不是由此学会了所谓知识而变得傲慢自大、夸夸其谈,他认为这样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这并不能教会人如何做人和做公民,不能使人变得更好。而这正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使命,他的智慧的作用。与智者的智慧不同,苏格拉底的智慧告诉人们“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人,在这一点上,政治家、诗人、匠人恰恰是其反例。被苏格拉底考察的政治家自认为很有智慧,但其实或许他只是拥有处理好其政务和领导的能力,他其实并不知道美好和善好;诗人在谈论他们的诗歌时候并“没有几个人不比诗人自己说的好”,诗人创作不是依靠智慧,而是靠某种自然,被灵感激发,“他们并不理解自己所说的”,但却仍然“认为自己在别的事情上也是最智慧的人”;匠人虽然知道很多美好的事情,能够漂亮的完成自己的技艺(苏格拉底并不否认在某些方面他们“比我智慧”),却因此就以为在别的事情上他们也是最智慧的。这些人虽然在某一些方面的确拥有过人之处,在某些专门的领域上他们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智慧的,但是他们因此就断言或者自以为在所有问题上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