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学案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导学案学案27【论述类文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答案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导学案学案27【论述类文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00b706dd36a32d737581e3.png)
学案27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学案目标掌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原则和方法;重点学会分析、挖掘、整合作者隐含、分散的观点态度。
1.(2009·江苏卷)(原文《说异》见“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语句的含义”学案)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08·江苏卷)(原文《纯朴的嗜血者》见“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语句的含义”学案)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探讨阅读论述类文本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很重要。
因此,这一考点在江苏卷中也很重要,几乎成了必考点。
江苏卷在此表现出来的①考查重点,就范围讲,可以是作者在全文或某一局部的观点态度,也可以是他人的观点态度,还可以是作者与他人的观点态度的比较。
就表现特点讲,重点考查分散的、含蓄的、间接的观点态度。
②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一般有两小问,考点密集。
③1.知识梳理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原则和途径一个原则:整体把握全文文章中的材料以及所表达的思想,表明了作者看问题的角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立场,文章主旨更多时候反映着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以归纳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要从整体理解出发,概括出文章主旨,从分析文章材料入手,体会材料体现的感情内容,总结出文章的主旨;然后通过对主旨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出的感情态度。
高三语文《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9409a26580216fc700afddb.png)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一、知识目标总结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二、能力目标:E级,考察分析能力、鉴赏评价、表述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巧,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五、教学方法:自主归纳,品味感悟,点拨引导六、教学设想: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练习中的例句对位到知识点中七、教学时间:三课时内容和步骤:一、古诗按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送别赠别诗。
这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①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②或表达对朋友的祝愿与祝福。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咏史怀古诗。
其主题不外乎两大类。
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
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刘禹锡的《石头城》、。
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怀古伤今)。
如杜甫的《蜀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③通过昔盛今衰的变化,表现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3.边塞征战诗。
大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题,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①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
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②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内容》练习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内容》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61412196168884868662d642.png)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内容》练习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2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能独立归纳,恰当表达;3真正读懂诗歌。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能独立归纳,恰当表达教学难点:真正读懂诗歌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内容要点一、考查方向1.对诗歌内容主题的把握与评价2.对诗歌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与评价二、解题思路如何快速把握诗歌的主旨内容及感情基调1.看作者。
知人论世。
2.抓诗题。
有的古诗的题目就是古诗的诗眼或中心事件。
比如李白《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是惜别之情。
3.抓关键词句。
比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语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4.抓诗歌题材类型。
(分析见下)5.抓典型意象。
常规意象的情感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月”――思乡;“柳”――离别等。
6.抓形象(意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等)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等)两类。
相应景的往往表现相应的情。
不过,“乐景衬哀情”除外。
7.抓注释。
三、鉴赏指导(诗歌题材类型)第一课时㈠边塞诗⑴概念解释:边塞诗是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⑵概念延伸:①唐代边塞诗: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
②宋代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③边塞诗常见意象:参见优化方案一)品艺(题画)诗:题画诗它往往是从画面的内容或其一点生发开去,敷衍成篇。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淮安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淮安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af98d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74.png)
2023-2024学年江苏省淮安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新时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顶层设计,提出目标任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现代”,继承过去十几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明确了以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促进均等化的发展路径,更加强调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效能,更加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创新服务方式与手段,更加强调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增强公共文化发展动力,更加强调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释放全社会公共文化发展活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与新时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相适应的时代任务,是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理论创新。
指明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发展方向,掀开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篇章。
(摘编自李国新《掀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篇章》)材料二:2019年1月,“文化苏州云”平台正式上线。
与单一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的平台不同,“文化苏州云”平台的前身是2017年底上线的苏州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
数据显示,苏州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2018 年全年的交易量超过1000万元,因此,“文化苏州云”可以说是“自带流量”。
“文化办州云”运营主要负责人张莉说,自从公共文化资源被整合注入平台后,无论是用户还是入驻商户的表现都让人惊喜。
重难点16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价值观-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与练(新高考附答案和解析)
![重难点16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价值观-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与练(新高考附答案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e3ec4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7.png)
重难点16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价值观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读题目,明范围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则暗含文章的主旨,有的形象地表现中心,有的标明文章的内容。
二、读作者,知背景在欣赏诗歌时,一般要事先了解作家的思想、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等。
作家的思想往往通过作品流露出来。
例如孟浩然积极入世的思想通过《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表露出来。
作家的思想和经历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
例如李白本想积极入世,却又鄙弃世俗、蔑视权贵,在政治仕途受挫后抑郁不平而又感到茫然,有时又因之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了解了他的这些思想和经历后,我们才能准确地解读他的《行路难》《将进酒》等作品的思想内涵。
又如李清照的作品南渡前后判若两样的风格与思想,就和她在这前后的经历和遭遇直接有关。
三.读注释,解难点注释一般是解释原文中的写作背景、典故出处等等较难懂的地方,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环节,不可不看。
四.读诗句,解诗意要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弄懂诗的语句,才能把握诗的内容,进而进行评价赏析,因而先解诗句才能读懂诗。
五、找诗眼,明中心能准确找出并分析诗眼,是古诗阅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什么是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六、分类别,明方向诗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
但是叙事诗篇幅过长,不便于考核。
因而考核的诗歌主要是抒情诗。
七.理结构,明思路古诗的层次结构,主是从诗歌的景(境)与情、事与情、事与志、景(境)与人、时间与空间等角度来考虑一般来说,诗歌鉴赏思想情感价值观的试题,出在简答题上,也就是6分的简答题,有时候也会直接提出“这首诗(或某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也有的时候会换一些词语来提问,比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本诗(词)意蕴丰富,请加以赏析(分析)”,或者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同是写“(某种情感),有什么不同?”等,提问起来比较含蓄。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ad6e55a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8.png)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阐释】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
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
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
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判断。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分析诗中抒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
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作者的心灵,オ能正确地领悟诗作者的态度观点。
如怀古咏史诗,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上就有两种: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仰幕或惋惜之情。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但由于两人对项羽的自刎都从自身的处境出发,因此,对历史的思考、表达出来的情感显然是不一样的。
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对生活百折不挠的态度;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表达客观地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
二是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对这样的诗我们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分析出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切入点,由此去分析诗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与观点。
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观点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态度。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ca076465f7ec4afe04a1dfe8.png)
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湖北省应城二中聂攀峰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能力点,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一、什么是作者的观点态度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一般说来,论说性的文结字是明朗的、直说的;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
论说性的文章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论,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
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见长,观点态度等不直接说出,但是,也是可以捕捉到的。
如孙犁的散文《黄鹂》,由实而虚,经过几番推导,而不断飞跃,呈现出一种“哲理升华”的情致美。
读完全文,经过一番揣摩,就可以领悟到溶化在艺术画面里的生活感受和得到的人生见解,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破坏人生和文艺“极致”的义愤。
二、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三条。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1:1999年第23题第1问: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相关原文是这样的。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的失败,亦是合作塑像之失败。
倘若活人之塑像又由于集体创造的,而不是个人创造的,那么这成功失败是属于集体,而不仅仅属于个人。
这段文字中的每一句话都明说着或暗含着作者的一种观点。
哪一句话表达作者对“教育的最大成功”的观点呢?首句说教师的“成功”,自然不是;次句说“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有点像,但不是。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导学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84b7ac284ac850ad024254.png)
高三
2013-02-03 12:02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导学案1
学习目标:分清诗歌题材,把握山水田园诗和边塞军旅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一、解读考点:整合点拨和解题步骤
二、课堂实战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水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 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三、课后练习
3、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西京:此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牙璋:玉制的兵符;凤阙:汉代建 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龙城:又称龙庭,匈奴的名城,此借指敌人的重要都城。百夫长: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问: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 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 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 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课堂讲练)学案
![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课堂讲练)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cd125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5b.png)
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课堂讲练)学案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堂讲练)高频考点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本讲义板块:典型解析——方法归纳——当堂练习典型解析(2020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观点态度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观点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4592639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8.png)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观点态度一、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1)要知人论世。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
(2)体悟要深入。
作者写诗歌一般不是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
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前提条件。
(3)分析要细致。
第一,要紧扣诗歌的内容。
对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诗歌中的相关语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诗歌泛泛而谈。
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
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4)归纳要全面。
有的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考生在分析概括时要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5)评价要恰当。
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
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狭隘。
二、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陶渊明其一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一、二句连用两组叠字,两个典型意象,既描写出居所环境的优美,也寓指两人之间感情的纯洁和深厚。
B.诗歌三、四句写别离的憧憬,上承一、二句的情感,下与九、十句形成强烈对比,抒发了抒情主人公的伤感。
C.诗歌七、八句通过想象“君”与嘉友不需交谈,也不需借助外物,自然沉醉,侧面表现了“嘉友”的魅力。
高考语文答题诗歌鉴赏“评价观点态度”复习笔记
![高考语文答题诗歌鉴赏“评价观点态度”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052ee5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bc.png)
评价观点态度一、评价观点态度“3要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题主要考查对诗歌所抒之情的理解、对诗歌内涵的揭示、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考生要达到如下三点要求:1.明确自己的观点。
提炼观点一定要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
2.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原诗(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
3.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
掌握关键能力:评价观点态度“6角度”1.了解创作背景。
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2.理解诗歌内容。
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前提和关键因素。
3.把握作者情感。
把握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4.关注隐含信息。
要能够听出弦外之音,以正确感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5.要由表及里。
从不同层面深入分析,体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关键因素。
6.要全面准确。
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
二、解题思路示范[典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
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苏轼自称。
请结合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题思路]第一步:通读这首诗,整体理解该诗的主要内容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外的天涯,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第二步:理解诗歌中的观点态度,需要抓住关键词、关键句苏轼虽一生屡遭磨难坎坷,但因其思想受佛道思想影响颇深,所以总能以乐观旷达的胸怀来应对人生世事。
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131a24d303d8ce2f01662361.png)
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李明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概括有三种方法:1、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
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
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
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即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说明。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
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经过提炼把几个要点综合起来。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要点句。
这些语句,议论文常在开头(即论点),散文常在文末(所谓卒章显志),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
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抓议论抒情句。
抓住记叙类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段),便是对文章主旨的揭示。
如《内蒙访古》:“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
”文中在描写之后的抒情和议论,结合课文不难体会到,作者表达了对历史上民族间关系紧张、战争的深深遗憾之情,以及要珍惜民族间感情、团结和睦的观点。
3、从反证和烘托中体会。
有时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表现得更鲜明往往用一个方面的情况去跟另一个方面进行对照。
比如,议论文中,常用对比论证使正面观点更鲜明、更有说服力;记叙文中常用侧面的陪衬、烘托来加强正面人、事、物的表现,说明文中也有比较的方法。
所以,我们可以从反面论证的文字或起侧面烘托作用的文字中去认识体会作者的正面态度与观点。
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共16张PPT)
![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共1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891641e33687e21ae45a93d.png)
[典 题] (20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答: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 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的 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 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 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 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 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 易。
结构技巧分类 1.从景情关系角度:(1)以景结情(2)托物言志 2.从前后句(联)角度: (1)重章叠句(2)铺垫(3)照应 (4)承上启下 3.从诗歌的主旨角度: (1)开篇点题(开宗明义)(2)卒章显志 (3)以小见大 (4)对比 4.从诗歌情感的变化角度:抑扬变化
3.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 巧体现出来的。
真题演练:(2016·全国卷Ⅱ)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 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 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 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 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 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 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描写也为最后两联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江苏省 淮安市 洪泽区 2020届 高三语 文二轮 复习课 件 (共16张PPT)
鉴赏诗歌----构思立意的技巧-江苏省 淮安市 洪泽区 2020届 高三语 文二轮 复习课 件 (共16张PPT)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bc23fa03d8ce2f01662328.png)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8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案【目标检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查内容,是在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能力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出的最高层次要求,它属于综合考查的范畴。
这里所说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一种思想倾向。
这种思想倾向的表达方式,因不同的文章题材、不同的文章体裁和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而不同,即有的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得明显直露,而有的文章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种思想倾向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抽象的判断。
分析概括时,要求我们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作探幽发微、求同辨异的深入思考,从而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或对试题罗列的选项进行正确地判断。
所以,这一类试题的难度是比较高的。
【网络透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基础,是要弄清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即作者通过文章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但是,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往往不是直露的,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通读全文、把握文意之后,进行整体思索,理清文中人、事、物、理之间的关系,剖析文章的脉络结构,领会文章的主旨。
至此,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比较明显了。
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方才谈得上“概括”和“分析”。
具体来说,“概括”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
“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
【活题精析】(例1)200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原文见考点12)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了唐大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解析]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d4773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a.png)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儒学与科学儒学与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代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儒学排斥科学、阻碍科学,与科学和现代化势同水火。
对这种观点,有必要予以辨析。
对于儒学与科学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在儒学作为中国哲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人文科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如果再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则可以说,儒学与科学之间是善与真的关系。
儒学和科学的旨趣,当然都涵盖真、善、美三个领域。
但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一种追求以仁为核心的善的哲学;而在科学的价值取向中,从这个角度说,儒学与蜕皮是互斥的,而是相容、互促的。
儒学所求之善以科学之真为前提之一。
在求善的问题上,尽管儒学一向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但也强调从求真的角对什么是善、为什么要求善以及求善的以及求善的方式译意风准确深入的认知。
儒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但同时认为必须道问学。
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
所以,儒家历来强调以德摄知。
孔子明确主张“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把知作为得仁的手段,视利仁为知的目的。
孔子所确立的以德摄知传统,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
孟子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义这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董仲舒认为:“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
”二者都强调知为仁和义服务。
朱熹认为:“学者功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功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功夫日益密”,强调穷理之知与居敬之德相辅相成,以及知服务于德。
王夫之强调见闻之知,认为“人于所未见闻者不能生其心”。
戴震则提出了“德性资于学问”的命题,明确把学问置于德性的基础地位。
儒学把明道德之善作为知的基本方向,但并没有否定和忽视对自然万物的认知,而是把对自然万物之知主要限定在德性之知的范围内,视知为实现善的手段。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3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3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223ee8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d.png)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C项,“希望百姓生活太平、无 忧”分析错误。“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 而没有愁叹,诗人为此而感到愤懑。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诗人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 ③当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无所作为,百姓只有高兴而无愁叹,诗人为此而担 忧。
答案:D
解析:D项,“作者在夜晚渡过河川”分析错误。“川暗度”意为“河水无声 无息流过”,作者是感叹时光像河流一样暗自流逝,并没有在夜晚渡过河川。
(2)你认为“不复叹岐路”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请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情感:“不复叹岐路”意为作者不再叹息前路难测,表面上表达的是 旷达之情,实则表达了对世路艰巨(“世路难测”“难以找到人生之路”)的无奈。 ②原因:从“不复”句前后的内容可以看出表达的是无奈之情。作品的前三联通 过写景、叙事和抒情,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时光流逝、往事成空之悲,尾句以尘土 飞扬的景象传达了内心的迷茫沉重,“不复”句前后的情感都是低沉感伤,因此 将该句的感情理解为“无奈”才与全诗的情感脉络契合。
典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夕次洛阳道中
崔涂 秋风吹故城,城下独吟行。 高树鸟已息,古原人尚耕。 XXX川暗度,往事月空明。 不复叹岐路,马前尘夜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前往洛阳,途中停留于一座古城,“秋风”点出季节,渲染了气 氛。 B.高高的树上,鸟儿已经栖息,既暗扣诗题,又从侧面烘托了作者处境。 C.“古原”句写原野上农人还在耕作,与“高树”句形成对照,动静相 衬。 D.作者在夜晚渡过河川,面对流水、,不禁感慨往事,感叹时光流逝。
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三语文单项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三语文单项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643ba05a8102d276a22f90.png)
第一课时经典题一.(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一4题。
(18分)纯朴的嗜血者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
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
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
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
破坏的能量太大了。
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
”《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
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
《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
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
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
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
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
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重点中学初三语文试题第二轮复习综合练习(4)(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重点中学初三语文试题第二轮复习综合练习(4)(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755e55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f.png)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重点中学初三语文试题第二轮复习综合练习(4)(版)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秀颀.(qí)池沼.(zhǎo)搦.管临朱(nuò)B.窗棂.(líng)菜畦.(qí)猝.不及防(zù)C.澄.清(chéng)栖.息(xī)苦心孤诣.(yì)D.拮.据(jié)隘.口(yì)分.外妖娆(fèn)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新闻稿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其中背景和结语是必要部分。
B.《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主要讲述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
C.佃农指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D.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参加全球财富论坛的多是经济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C.网传天然气要涨价,争先恐后前往燃气公司营业厅购气的市民济济一堂....。
D.何大学问每趟赶马回来,一心盼家,最大的盼头就是享受天伦之乐....。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炫.目(xuán)参差.(cī)神采奕奕.(yì)B.剽.悍(piāo)栖.息(xī)骇.人听闻(hài)C.蜕.变(tuì)瓜蔓.(wàn)趾.高气扬(zhǐ)D.澄.清(chéng)濒.临(pín)岿.然不动(guī)5.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五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类型2: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导学案教师版
一、课前热身
阅读下面两首咏柳诗并答题。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处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喜悦、赞赏;贬斥、嘲讽。
二、考点解读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分析作者对事件、现象、人物或褒或贬的态度;分析作者对社会现实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分析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等
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典题例析
典题1:(2017·全国新课标卷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典题2:(2013·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
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②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要点)①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谈。
②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谈。
四、提问方式:
1.分析作者表达的怎样的情感态度。
2.结合诗句,谈谈作者借某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3.关于某诗表达的内容(或情感),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是……,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