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二)》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观察物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学生在观察物体时,往往只关注到物体的某一部分,缺乏全面观察的能力。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不同角度的物体图片。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用品,如玩具、书籍等,用于实物观察。
3.练习题:设计一些有关观察物体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角度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会看到什么不同的形状?2.呈现(10分钟)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不同形状。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并画出所看到的形状。
然后,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分享观察成果。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单元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单元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二)》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物体,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提高他们的几何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出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多面体,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帮助他们建立空间想象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进一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使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出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提高他们的几何素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出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解决一些复杂的多面体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体、长方体、正方体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3.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用于记录和展示观察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我们会发现哪些不同的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几何体图片,如球体、长方体、正方体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些几何体,并用语言描述出它们的形状和结构。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概述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中,第二单元是关于“位置”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解了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包括方位、位置关系的描述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初步认识和掌握物体之间的空间相对位置,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材重点内容1. 方位词的学习本单元首先介绍了方位词,如上、下、前、后、左、右等,通过这些方位词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 地图阅读教材还引入了地图阅读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地图上的方位表示以及如何根据地图上的信息确定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3. 直角坐标系在本单元中,学生还将初次接触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学习如何利用坐标来表示物体的位置,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材特点分析1. 任务导向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任务导向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2. 循序渐进教材内容设计按照难易程度逐步展开,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
从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开始,逐步深入,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3. 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材设计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习,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四、教学建议1. 注重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物体的位置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搭建模型、绘制简易地图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空间认知能力。
3. 知识延伸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位置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如描述房间摆放的位置关系、绘制周围环境的简易地图等,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
五、总结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内容涵盖了方位词、地图阅读、直角坐标系等内容,通过任务导向、循序渐进、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其后续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2课时)
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学习了用前后、上下、左右确定位置的知识,在三年级学习了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以及简单的路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
而本单元的学习则是第一、二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张亮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
接着,再从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
这一从学生的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
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在本单元中,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在教学时还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能用数对(正整数)表示物体的位置。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3、让学生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存在对应关系。
单元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2、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单元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位置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位置一、教学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二、教材分析:这一学段的《确定位置》是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确定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是从以下几点来设计的:凸显矛盾冲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激起思维的火花;强化符号化思想,培养学生抽象和简约化的思维品质;在一定的场景中相机介入数学历史,使学生经历知识的逻辑重演,让课堂浸染文化的意蕴;与本课内容相呼应和衔接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作有机的渗透和延伸,为学生奠定相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三、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2、经历符号化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符号美、简洁美。
3、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体会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五、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思想并使学生体验到观察要有序,表达要清晰,有条理。
3、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不同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根据物体的位置来确定物体。
教学难点;对物体位置的正确描述。
教学准备:小动物卡片、课件等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初步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班级里是第几组(小组)第几个。
一、快乐启航:1、给小动物排队,提供比较材料。
师:春天的早晨小动物准备排队做操,小朋友,请你们帮它们排排队,行吗?(学生拿出教师发的8张动画卡片及垫板,开始排队,这里教师有一个精心设计卡片排得紧一点刚好排一排,稍留一些空隙排一排就排不下,这样自然引发思维灵活学生排几排)师:谁愿意上来,把你排的队形介绍给大家!学生同桌合作排队——展示队形。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的内容是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会看图确定方位。
2.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经历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的过程,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掌握借助方格图用数对表示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指导1.在现实情境中教学,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生已具备了从方位角度确定物体位置的能力,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也都有所提高。
因此,根据主题图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时,学生有可能会产生有争议的描述,从而引出探索正确、简明地表示物体位置方法的必要性,并由此引出列和行的知识。
因为数对是按列和行确定物体位置的,所以教学列、行的知识绝不能含糊,还要通过适当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列和行的认识。
2.应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点的位置。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在平面图中无论是找图形位置,还是找某一地点,都可以看成是在方格图上确定点的位置的思想。
在呈现形式上有三个特点:一是各景点或建筑都画成一个点,点只反映景点或建筑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这些点分散在方格纸上,而且每个点都是方格纸上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三是方格纸上的竖线表示列,从左往右依次标注了0,1,2……横线表示行,从下往上依次标注0,1,2……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点,也是行的起点。
这样就把确定景点位置等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的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练习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练习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位置(练习课)》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练习的方式来巩固学生对位置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材通过各种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对于位置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在实际运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够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位置知识。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位置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学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题、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情境,如电影院、公园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位置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明确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如: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同时,让学生理解,数对中的数字是有顺序的,不能随意更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内的练习。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坐在第5列第3行,请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单元分析
第2单元位置单元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
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
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
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使学生养成用数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2单元位置单元分析单元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
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
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
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使学生养成用数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涉及位置概念,包括方位词、地点及其位置关系等内容。
教材目标1.知识技能–学会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能够通过图形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学会简单的方位导航。
2.过程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位置概念。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位置概念。
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学习方位词的用法。
2.学习如何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3.学习基本的方位导航。
2.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2.能够通过图形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3.能够根据简单的方位导航找到目标位置。
3. 教学重点1.让学生熟练掌握方位词的用法。
2.帮助学生理解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3.引导学生通过位置描述进行简单的方位导航。
4. 教学难点1.理解方位词在描述中的具体应用。
2.注意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5. 教学策略1.示范教学结合学生练习。
2.小组合作探讨位置概念。
3.利用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6.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引入方位词,让学生初步认识并练习使用。
•第二课时:学习表示物体位置关系,通过图形表示理解。
•第三课时:学习简单的方位导航,让学生实际操作。
三、教学活动1. 活动一:方位词拼图•分组进行拼图,每组根据提示用正确的方位词组合完成拼图。
2. 活动二:位置关系图•给出几个物体的位置,让学生用图形表示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3. 活动三:方位导航游戏•模拟场景,让学生按照提示进行简单的方位导航,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目标物体。
四、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位置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图形表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位词的应用。
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通过互动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坐标系的了解都有了一定的积累。
但他们在理解和运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数对概念的理解、坐标系的运用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引出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概念。
2.探究新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理解并掌握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3.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5.总结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和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应用。
本单元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紧凑,例子丰富,既有梯度又富有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加减法运算,但对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分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间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教学时应关注全体学生,适当给予个别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分数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分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激励评价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例子,用于讲解分数的应用。
3.练习题:设计一些分数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4.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情境,如分蛋糕,引入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举例说明,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分数的加减法。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讲解练习题,分析错误原因,让学生加深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
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对分数的通分、约分等运算技巧掌握不牢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运算技巧的培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2.难点:分数的通分、约分技巧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运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分数加减法教学课件,包括例题、练习题及解答过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分数加减法问题,用于课堂讲解和练习。
3.学习用品:为学生准备分数计算器、练习本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分数加减法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数的加减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初步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技巧。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第二单元小数除法一教材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用小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以上内容具体安排如下:二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引导学生对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究,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小数除以整数中,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进行探究,并通过与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的对比,使学生看到两种方法的联系。
接着,组织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如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时,为什么要写“0”),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算理。
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现实情景进行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注意从现实情景中引出计算教学的内容,练习中也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如购物、乘车、计算用水量等,让学生体会计算的现实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适时引入计算器。
小数除法计算的步骤比较多,适宜使用计算器计算。
教材把握时机,不仅在新授内容和练习中让学生适时使用计算器,而且还安排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
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的优势,同时培养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四具体内容的安排(一)小数除以整数教材编排的变化:1. 不再单独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而是结合3个例题的具体数量关系,让学生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 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计算与解决问题的密切联系。
例1~例3,都是晨练中的具体计算问题。
3. 体现算法多样化,体现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例1);留给学生自己尝试、探索的空间(例2、例3)。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单元分析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单元分析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主要内容包括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利用数对解决问题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认识和坐标系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在实际运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和解决问题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坐标纸等。
2.学具准备:学生坐标纸、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比赛找位置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坐标纸,实际操作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利用互动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巩固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利用分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位置、迷路找家等。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定义、分数的比较、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分数的应用主要涉及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分配、比较、计算等。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基础,对于分数的加减法、比较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应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分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应用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应用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分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分数应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分数的应用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应用方法。
4.实践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分数问题。
5.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应用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以及分数乘分数。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整数的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对分数乘法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本单元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概念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以及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思考等途径,自主探究和发现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以及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思考等途径自主探究和发现计算法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以及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以及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中,分子、分母和整数之间的运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思考等活动中,自主发现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于呈现和讲解。
2.学习素材:准备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以便于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量是小明的2倍,请问小红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以及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单元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单元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主要让学生在四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仰视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三视图与物体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动手的过程中,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物体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观察物体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对一些物体的观察角度和方式还不够准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其三视图。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其三视图。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其三视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的模型,如立方体、圆柱体等,用于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
2.准备一些图片,用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房屋、汽车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观察物体。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物的模型,让学生实际操作,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尝试画出其三视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位置
一、教学内容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内容由原六年级上册移来。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能用数对(正整数)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3.让学生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存在对应关系。
三、编排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学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三年级下册学习了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实际情境出发,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能用“第几”描述物体的位置,还经历了类似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找到物体的位置,如教室里的座位、电影院的座位等,初步具有用数表示位置的经验。
教材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
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和方法。
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或方格纸上用抽象的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为后面“图形与坐标”的学习作好铺垫。
例如,例1学生根据张亮坐在教室的第2列、第3行用数对(2,3)表示,初步建立与座位示意图的对应关系,在同样的规则下,再次通过周明坐在教室的第1列、第3行怎样用数对表示和给出数对确定位置的活动,加深数对与座位示意图行列的一一对应关系。
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观体会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例2更为直接地呈现了方格纸这一学生熟悉的材料,其中同样蕴含着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只不过没有明确表示出x、y轴。
不同的是,例1中物体的位置相当于方格纸中的每个格子,而例2进一步抽象为一个点,用方格纸上的格点(横线和竖线的交点)来表示。
可以说,方格纸是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有效载体,借助方格纸来学习也是实践直观几何的重要手段。
小学几何的学习立足于直观几何,通过方格纸研究几何图形的有关特点和性质,获得几何活动经验,发展几何直观,逐步培养学生推理的意识和能力。
四、具体编排
1.例1: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会用两个数描述位置,比如第几排第几个等,这里学习数学上位置的表示方法。
教材呈现的是一个教室,老师的讲桌上有一个座位示意图,哪个学生如果有问题,按一下开关,座位示意图上的灯就会亮起来。
这里编排的层次主要有:
(1)明确“列”“行”的含义及一般规则。
结合“教师是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的讨论,使学生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给出数对表示的方法。
由小精灵直接给出用数对表示的方法,正是有了前面的规则才能保证数对表示的唯一性。
(3)明确数的顺序,体会一一对应思想。
通过比较王艳和赵雪两位同学的位置进一步明确数对中两个数是有顺序的。
并体会数对和每个人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
2.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材进一步抽象,通过方格纸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感悟数对与物体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这种方格纸的呈现和数据的表示特点,初步渗透了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教学中,要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如引导学生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数对,结合示意图观察在方格纸上这两个场馆是在同一条横线(行)上,相应的数对有什么特点。
提问“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对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理解。
教学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一些场馆,或者对数据进行调整。
此外,本单元的练习安排注意体现两方面,一是联系实际。
如第4题,中药房中根据药方抓药的场景,进一步让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体会简洁性。
二是综合应用。
结合前面学习的方向来描述路线和位置,如第8题。
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帮助学生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同时,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在比较中发现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与有效。
2.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如练习中的第7题,让学生发现图形平移后,位置变了,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也相应的变了,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通过形来研究数的特点,通过数来呈现物体的位置,在方格纸和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之间架起了数与形的桥梁,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感悟数对和点的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
每日名言
励志名言: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出自杰克·霍吉的《习惯的力量》。
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
”习惯是一个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
习惯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我们更有效率;也会让我们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墨守成规。
在我们的身上,好习惯与坏习惯并存,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决于好
习惯的多少。